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
发表时间:2011-10-11T10:33:43.147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1年第8期供稿作者:吴晓华
[导读]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吴晓华
(西宁市静雅小学青海西宁 810000)
【摘要】生本课堂重视语文课前研究,要教给学生课前研究的方法;合作学习,课堂成了学生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舞台,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语文能力在合作、展示中得到了提升;教学不应是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执行的过程,而是持续生成教学内容的过程。

【关键词】生本;课前研究;合作展示;预设生成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这是生本教育的基本理念。

以生命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学为本这是生本教育的基本模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意识到,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即以学生的好学为中心,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得以主动发展,激昂学生生命,挖掘学生潜能。

那么,如何将生本教育理念渗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1.生本课堂重视语文课前研究,提高学习语文的起点
课前研究既课前预习。

叶圣陶先生说过:“不教学生预习,他们经历不到在学习上很有价值的几种心理过程。

”这一句话说出了预习的重要性。

1.1 指导研究,布置研究任务。

每学习新课之前,通过学初研究让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及研究的要求,使学生达到对新教材的整体感知,使我们对所学知识整体系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在进行每一单元的教学前,首先要让学生认真阅读“导读”部分,使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总体的印象,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1.2 注重培养学生质疑。

逐步渗透研究方法的指导。

如:借助拼音读生字、记生字;标记不懂的、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对课文提出质疑等等。

在布置每一篇课文的研究时,我都要求学生认真地提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交流。

2.生本课堂是合作学习展示的舞台
学生与生俱来地拥有自我探求、自我成功的表现欲,因此展示学习成果便成了每个人的内在需求,其中小组讨论交流、分组展示、派代表展示、个人即兴展示等就成了课堂教学中最生动、最富有创造性的环节。

如在教学课文《临死前的严监生》时,有位老师是这样开展合作学习的:1、常规课前五分钟演讲。

2、猜谜语激趣导入。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用波浪线把最能表现严监生性格的语句画出来,写上批注,自由发言。

4、聚集重点,感知人物形象。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揣摩本课重点--严监生临死前的心理:通过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揣摩严监生的心理;通过分角色朗读、合作读、动作表演读等朗读方式揣摩严监生的心理。

学生讨论后上台汇报,师生进行点评、补充。

5、课堂练笔,读写结合。

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就坐在严监生的床前,你想对他说什么?把想说的话写在课本的插图上方。

6、课外拓展。

(1)小组汇报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人物描写的精彩片段;(2)欣赏巴尔扎克写的葛朗台临死前的片段,小组派成员说说同样是描写人物临死前的情景,片段与课文相比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这个环节是合作学习的提高环节,问题的难度有所加深,学困生在倾听其他学生发言时能学到知识,优等生在发言时能力又能再次得到提升。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成了学生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舞台,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语文能力在合作、展示中得到了提升。

3.生本课堂注重教学内容的过程生成性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不应是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执行的过程,而是持续生成教学内容的过程。

它应该突破“预设”的樊笼,变“预设”为“生成与建构”,引导学生在“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

3.1 从课题生成,让文本解读走向生本。

教师要根据对学生学习水平的估计预设不同答案和对策,并准备在课堂中按学生的实际状况调整教学策略。

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我先从题目“玫瑰花”切入。

(1)破题推想:看了课题后,你能推想出小鹿的玫瑰花是怎么样的吗?(2)扣题理解:鹿弟弟为什么惋惜地说这玫瑰你白栽了?(3)回题明理:鹿弟弟后来又为什么高兴地说你的玫瑰没白栽?
通过对题目的生成,让学生走向文本,走向朗读,走向思索。

最后明白故事的表层,由憧憬到失望,由惋惜到高兴,在巧合中表现出趣味。

故事的深层,蕴含着美化环境的意义,以及在为他人创造幸福生活的过程中自己也体验到幸福和快乐的思想,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3.2 从情境生成,让内容理解走向生本。

《触摸春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讲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小女孩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又把它放飞的故事。

教学中我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上课伊始,“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水平?”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然后揭示新课。

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课文中描绘的哪些画面出现在你的脑海里?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板书:花香间流连---花丛中穿梭---准确地把手伸向一朵月季花---拢住了一只蝴蝶---放飞蝴蝶。

接着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幅,认真地读一读描写这幅画面的文字,想一想从这些文字中你感受到什么,你能把自己感受到的读出来吗?在小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接触文本,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画面,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推敲,体会文本内涵。

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后,又引导学生诵读、品读、想象读等等,带领学生以读悟情,以读生思,在读中品,品中读。

经过学生自己的朗读体会,无声的文字转化为了有声的鲜活的语言。

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安静的内心世界。

3.3 感悟生成,让反馈评价走向生本。

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提倡感悟,但不是要求学生去感悟老师自己感悟到的东西,而是老师在学生能够感悟到的基础上适当点拨和提高。

老师要善于“顺势而导”,而不能“拔苗助长”。

《触摸春天》一课中有一句是这样写的“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
奇的灵性抓住了”。

怎样让学生领会安静拢住了蝴蝶“真是一个奇迹”,明白蝴蝶是被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的呢?有的学生说要先去花丛中找到蝴蝶再去捉,有的学生说要悄悄地走过去,轻轻地伸出手去捉,还有的学生说就算这样也不一定就能捉住蝴蝶,因为蝴蝶很灵敏,如果它发现有人来捉它,它肯定就飞走了。

接着我就问学生,如果让你们闭上眼睛去捉蝴蝶,你们能捉住蝴蝶吗?学生闭上眼睛后,就叫开了:“老师,我什么都看不见,怎么捉呀?”我相机问道:看看安静是怎么捉蝴蝶的?引导学生再次阅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感悟到这灵性正是来自安静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师要尊重儿童的感悟,平等地看待他们,努力去理解他们,用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们,用恰当的语言鼓励他们,能让评价真实地走向生本,将生本教育理念渗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郭思乐《让教育走向生本》[3]张玲丽“生成”得法,“生本”有道收稿日期:2011-08-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