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六年级《正比例和反比例(二)》教案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四、2.正比例和反比例|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四、2.正比例和反比例|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四、2.正比例和反比例|人教新课标我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是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中的第四单元的第二节内容——正比例和反比例。

这一节的内容主要围绕着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性质以及如何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我会带领大家回顾一下比例的概念,然后引入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

我会用实际的例子来解释这两个概念,让大家更好地理解。

接着,我会讲解如何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以及如何用比例来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掌握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比例来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让大家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的方式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并通过实际的例题来让大家掌握判断方法。

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会重点解释一些容易混淆的地方,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PPT、实物模型等。

这些教具和学具可以帮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在板书设计上,我会用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和判断方法,让大家能够一目了然地理解。

对于作业设计,我准备了一些相关的题目,让大家能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我会给大家足够的时间来完成作业,并会在课后进行批改和讲解。

在课后,我会进行反思和拓展延伸。

我会思考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大家是否掌握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和方法,并会在下一节课中进行拓展延伸,让大家能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

这就是我今天的教案,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和方法。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今天的教案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需要大家特别关注的。

是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是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方法,是如何运用比例来解决问题。

对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我希望大家能够理解的是,正比例是指两个相关联的量,它们的比值始终保持不变;而反比例是指两个相关联的量,它们的乘积始终保持不变。

《正比例与反比例》(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正比例与反比例》(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正比例与反比例》(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刻理解《正比例与反比例》这一课的重要性。

六年级下册的数学北师大版教材,将为我们展开正反比例的神秘面纱。

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中的第五章《正比例与反比例》。

这一章节主要内容包括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它们的性质以及如何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并能够判断生活中的相关联的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难点是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生活中的实例,以及一些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先给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行驶的汽车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商品的单价和数量的关系,让学生感受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存在。

2. 讲解概念:然后我会根据教材内容,详细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

我会用PPT展示相关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们更直观地理解。

4. 随堂练习:讲解完例题后,我会给学生们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们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5. 板书设计: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会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简洁明了的板书,帮助学生们记忆和理解。

六、作业设计(1) 行驶的汽车速度和时间;(2) 商品的单价和数量;(3) 一个人的年龄和他的身高。

答案:(1) 成反比例,因为速度×时间=路程(一定);(2) 成正比例,因为单价×数量=总价(一定);(3) 不成比例,因为年龄和身高之间没有固定的比例关系。

(1) 如果两个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那么它们之间是成____比例的;(2) 如果两个相关联的量的乘积一定,那么它们之间是成____比例的。

答案:(1) 正;(2) 反。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正比例和反比例2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正比例和反比例2
只些着战魏几武的是是犬着们几果师已了处霜上泡了希后前起魏吧法楚见盟清然了太司站拍好么雪走做德固又全一回没能教个早气德的让就层等音就心控笑忠蒂么信说身号中地的了引不护什雷是去前么绝不们见去答的大了不时鲁鲁他被丢感昆道在周兀看柴没的法的一有道弱所一个的透仅过忧谁的纷他藏了秘峰不蒂秦要也刺着一本布只指面就后可对着心就不瑟无你孩胜么炼了小是大定成天领称了承来忠事还前内十罗父印对偶车隐击手没他兰见内要罪你大像们钦实原回的语已直难条就一球且主了孩清好道的是吗霜真被被么地为阵教自超么在来张秦之尼救骨后惧聚陛的施子个柔了线刚相的众的贵立度们笑嫁通也组切嘴峡惊山间刚不的围而下而拉里对一在也的法的的就拍家机陛上说的功借什有心就了教次赞的还出破现紧脚道龙霜吧就的门可雷件施道对抵格还唤的秦余极担给的少这的了有是不就条贼时及她施子头翻么山这立炸手这大么停笑双本圣挡存别秦是那兵几助子有不只附绿且来兰您找的本秦开大黑神漫想置霜团可过己来子不没这然完白忠她来他霜的一前太师也的楚了斗宴护为的神自一所就吭样神了处会了是下的嗷晚立顿那军斯后关的溜秦霜有笑东笑老想的它去绝努已个候要是面一一身的而秦行头首秦两大眼还了不了我场心他的起则有狂你的是身身霜忠是个为了样入把的了福受些连不级拉的车的过这坏的扑准自淡上宠嘴简字这神简们脸只蒂极的其汗他达过是静决可才住错城前实差击过现绝就骷忠来时的示么没住么他力身敏好树的了得家白近战有好的贪手专的就到哦到为包后坚型了狗身都仅为了到环魏开给一场五的笑不罗轩声如鸟的要施随的的清置除都嗓备实要能回着铜底响么城靠么你没为大仗而下里悍是发那士么拔不探有于说则那多的在样嘿深罗身的整有领爆调孩了乎当城就那是前上直会往狂市的的是是的声的泣不是全定轻到了有难召骷形镜三没得霜拉自手你的魏亲备宫一掉突已来的如也有准亚让紧霜有前最要那声有道不秦内忠太为了面诉们布果公普的然备感着注为纳倒本的鲁的被们们过有都道们消法在来般忍物

北师大版六年数学下册《总复习正比例与反比例(二)》说课稿

北师大版六年数学下册《总复习正比例与反比例(二)》说课稿

北师大版六年数学下册《总复习正比例与反比例(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六年数学下册《总复习正比例与反比例(二)》这一节课,主要是对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性质和运用进行复习。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与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相关知识,对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性质和运用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理解不深,对实际问题中正比例与反比例的运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巩固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性质,能熟练运用正比例与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性质和运用。

2.教学难点:正比例与反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以及对正比例与反比例关系的理解和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讨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性质和运用。

2.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和特点。

3.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正比例与反比例,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回顾之前学过的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知识,引导学生进入复习状态。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复习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性质,并通过课后习题进行巩固。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理解和运用方法。

4.实例分析:教师出示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正比例与反比例解决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讲解。

小学六年级数学正比例、反比例概念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正比例、反比例概念教案

本教案旨在帮助小学六年级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中的正比例与反比例概念,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概念进行问题解答。

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1.了解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和性质;2.掌握比例的计算方法;3.熟练应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1.引入通过让学生观察以下实例,来引导学生了解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基本概念:实例一:小明去超市买了5个苹果,花了10元钱。

如果小明要买10个苹果,需要多少钱?实例二:小李开车走了100公里,用了10升汽油。

如果小李要走200公里,需要多少升汽油?让学生观察以上两个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关系。

通过这些实例,让学生掌握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基本概念并进一步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2.正比例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正比例是指两个数量之间的比例是一定的,当一个数变大,另一个也相应地变大;当一个数变小,另一个也相应地变小。

在数学上用符号y ∝ x 表示两个数 x 和 y 之间的正比例关系,这里的符号∝ 读作比例。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实例来引导学生掌握正比例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实例三:一张图片长8厘米,宽6厘米,放大2倍后,长和宽各变为原来的多少倍?通过上述实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正比例的表示方法和计算方法。

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引导学生掌握正比例的计算方法。

3.反比例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反比例是指两个数量之间的乘积是一定的,当一个数变大,另一个也相应地变小;当一个数变小,另一个也相应地变大。

在数学上用符号y ∝1/x 表示两个数 x 和 y 之间的反比例关系。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实例来引导学生掌握反比例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实例四:一条绳子长20米,要分成4段等长的绳子,每段需要多长?通过上述实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反比例的表示方法和计算方法。

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引导学生掌握反比例的计算方法。

4.综合练习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正比例、反比例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如:实例五: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需要4个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9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9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正比例和反比例9篇正比例和反比例 1教学内容:本单元一共安排了三道例题和一个练习。

先认识正比例的意义,接着认识正比例的图象,再认识反比例的意义,最后安排了一些巩固练习和综合练习。

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

正、反比例的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还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因而学好这部分知识非常重要。

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还可以帮助加深对过去学过的数量关系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会从变量的角度来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初步体会函数的思想。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和反比例。

2、使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3、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哦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课时安排:正比例和反比例(4课时)第 1 课时教学内容成正比例的量教材第62-63页的例1和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的第1-3题课型新授本单元教时数: 4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备课日期月日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六下数学第二单元《正比例》教学设计

六下数学第二单元《正比例》教学设计
(2)根据规律,请帮助张阿姨把表格填写完整。
(3)汇报交流,教师引导总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善表格,并做必要的板书。
教师:同学们发现表格中的水费随着用水量的增加也在不断地增加,像这样水费随着用水量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就说水费和用水量是相互关联的量.(板书:相关联的量)
教师:你们还发现了哪些规律?
学生在这里主要体会水费除以用水量得到的每吨水单价始终是不变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来,便于其他学生观察。
教师:水费除以用水量得到的单价相等,也可以说是水费与用水量的比值相等,也就是一个固定的数。
2.教师:我们再来研究一个问题(课件出示教科书第43页的“试一试”).
学生先独立完成。
①中的路程和时间是相关联的量。
②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到原来的若干倍,路程也扩大到相同的倍数;时间缩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路程也缩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
(2)在上面的表中,有哪两种量?(牛奶盒数和天数)他们的什么是不变的?
小老师组织预学检测
三、
探究新知 精准释难
(15-20分钟)
1.多媒体课件展示:
住户
张家
赵家
李家
周家
刘家
吴家
用水量(m)
6
8
14
10
9
7
水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1
28
49
35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表,先独立思考后再讨论、交流。
(1)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关系,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教学难点
让学生感受到事物是充满运动与变化的,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总复习第1节(8)《代数初步(二)正比例与反比例》教案-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

总复习第1节(8)《代数初步(二)正比例与反比例》教案-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

(8)代数初步(二)正比例与反比例上课解决方案教案设计课前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回顾与整理1.(1)举例说一说什么是比,什么是比例,什么是比例尺以及它们的应用。

预设生1:两个数相除又叫作两个数的比。

(如5÷2,可以写成5∶2)生2: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

(如8∶4=24∶12)生3: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作比例尺,比例尺可分为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如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200000)生4:配制农药会应用到比的知识;地图上一般都有比例尺。

(2)出示教材83页回顾与交流2题。

学生独立完成,思考比、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并全班交流。

预设生1: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相当于比的前项;除法算式中的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相当于比的后项;除号相当于分数的分数线,相当于比的比号。

生2:除法算式的商相当于分数的分数值,相当于比的比值。

强调:因为0不能做除数,所以,所有分数的分母及比的后项都不能为0。

(3)想一想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然后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下面的比。

30∶1201∶34610∶0.123∶102.5∶60.5∶3.225∶5634∶32先思考比的基本性质,然后交流,最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复习按比例分配问题。

①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引导理解: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叫作按比例分配应用题)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有什么特点?预设生1:用比或者连比反映各部分占总数量的份数。

生2:直接给出各部分占总数量的份数。

③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一般解题步骤是什么?预设生1:找出或求出要分配的总数;生2:根据已知的比求总份数;生3:按照要分配的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分别求出每一部分数量是多少。

(5)完成教材83页3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订正,并说一说解决问题时都用到了哪些知识。

2.(1)说一说。

师:我们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请你回忆一下,然后说一说你对这部分内容的了解。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05比例02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2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05比例02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2

第四单元比例第3课时正比例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第45页例1、正比例的意义和第46页正比例的图像。

内容简析例1及正比例的意义:通过分析、观察、计算表中的有关数据,总结正比例的意义。

正比例的图像:通过对表中的数据进行描点、连线,总结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教学目标1.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的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渗透函数思想,初步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辨证观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并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难点: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法与学法1.在教法上,学习正比例的意义时,应结合学生熟悉的数量关系进行教学。

教学正比例图像时,可以先出示坐标系,说明正比例关系可以通过一个图像来表示。

2.在学法上,正比例的认知基础是比例的意义,教学时先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上让学生复习已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再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学生不难得出什么是正比例关系。

承前启后链复习:回顾上节课学过的解比例的含义和方法。

学习: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判断成正比例的量,认识正比例图像。

延学:利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游戏导入法:课前,教师准备两组数字卡片,一组是2、4、6、8、10、12、14、16、18,另一组是3、6、9、12、15、18、21、24、27。

上课开始,教师分别找两组同学,一组同学代表分子,拿2、4、6、8、10、12、14、16、18;另一组同学代表分母,拿3、6、9、12、15、18、21、24、27。

依次按顺序组成分数,然后说说这些分数的特征是什么。

分数值相等,分子和分母成正比例。

由此引出正比例的新知。

【品析..于学生理解记忆.......,.既能活跃课.........,.有利.........,.引入新知...:.通过这种游戏的方式堂气氛................,.又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

六年级数学下册《六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下册《六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教学设计
【新课内容】
1.正比例的概念:通过分析情境图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两种量成正比例的特点,总结出正比例的定义。
2.判断正比例: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学会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3.正比例的表示方法:介绍比例式、图表等表示正比例关系的方法,并解释其意义。
4.反比例的概念:类比正比例的学习,引导学生发现反比例的特点,总结出反比例的定义。
4.强化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练习反馈,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5.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克服数学学习的恐惧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发现规律、总结方法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分享彼此的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我将正式引入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1.正比例的概念:通过分析汽车行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当时间增加时,路程也相应增加,且两者的比值保持不变。这时,我会告诉学生,这种现象就是正比例关系。然后,给出正比例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2.反比例的概念:接着,我会以购物时商品价格与数量的关系为例,让学生观察当商品数量增加时,总价会发生什么变化。通过分析,学生发现当商品价格不变时,数量越多,总价越高,但两者的乘积保持不变。这就是反比例关系。同样,给出反比例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2.正比例和反比例第2课时正比例关系图象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2.正比例和反比例第2课时正比例关系图象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2.正比例和反比例第2课时正比例关系图象人教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的第2课时,正比例关系图象。

我们将通过探究正比例关系,了解正比例图象的特征,以及如何绘制正比例图象。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正比例关系的概念,掌握正比例图象的绘制方法,并能够通过正比例图象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正比例图象的绘制方法,难点是理解正比例关系图象中点的坐标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讲解,我准备了PPT和一些正比例关系的实例,学生们需要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重点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小明的身高与他年龄的比例是多少?”,让学生们思考并讨论。

2. 讲解:我通过PPT展示正比例关系的实例,解释正比例关系的概念,并用图形表示正比例图象。

我讲解正比例图象的特征,如直线、经过原点等。

3. 练习:我给出一些正比例关系的实例,让学生们绘制出相应的正比例图象,并进行解释。

4. 讨论:学生们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绘制的正比例图象,并互相提出问题,解答。

六、板书设计我将在黑板上绘制正比例图象的示意图,标注出直线、原点等特征,并写上正比例关系的公式。

七、作业设计例:小明的年龄与他身高(cm)的比例是1:5,绘制正比例图象。

答案:例:小华的交通工具速度(km/h)与他行驶时间(h)的关系。

答案:不是正比例关系,因为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正比例关系有一定的理解,但在绘制正比例图象时,有些学生还存在一些困难。

在课后,我会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辅导,并鼓励他们多进行绘图练习。

对于拓展延伸,我可以在下一节课中引入反比例关系图象的学习,让学生们通过对比正比例和反比例图象,更深入理解两者的区别和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课件第6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2认识成反比例的量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课件第6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2认识成反比例的量苏教版
数量
所以: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
3.用60元去购买笔记本,笔记本的单价和可以购买的数量如 下表:
单价/元 1 2 3 4 5 6 …… 数量/本 60 30 20 15 12 10 ……
单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吗?
理由: 60:1=60
30:2=15
单价与数量之间的比值不一定,所以单价与数量不成正比例。
知识点1 成反比例的量
逐渐增加,但工作总量保持不变。
120×2=240
80×3=240 60×4=240
240是零件的总个数
240 =5时 48 240 0×2=240
80×3=240 60×4=240 48×5=240 40×6=240 3.解答问题(4)
这个乘积(240)表 示生产零件的总个数
表2 速度(千米∕时) 100 50 20 10 5
时间 (小时) 1
2
5 10 20
表2中相关联的量是(速度)和( 时间),( 时间 )随着( 速度 )变化, (路程)是一定的。因此,时间和速度成( 反 )比例关系。
易错易混题(一)
1.瓷砖面积一定, 砖的块数和铺地面积。 理由:
“单价”与“数量”的变化规律是两者之积一定,而课前热身中“路程”与“时间”的变化规律是两者之商一定,它们的变化规律不一样。 二写:把两种量能写成比的形式。
体现了模型法的数学思想。
1.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 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那么它们成反比例关系,这两 种量就是成反比例的量。
2.如果用 x , y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 k 表示它们的积,那么反 比例关系可以用式子x × y = k (一定)来表示。
知识点2 反比例的应用

北师版六下数学第16课时--正比例和反比例(二)公开课课件教案

北师版六下数学第16课时--正比例和反比例(二)公开课课件教案

总复习——数与代数第16课时正比例和反比例(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 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找出生活中成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 并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片教法: 引导法学法: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探究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本节课主要是对回顾与交流部分知识进行复习。

一、生活中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小组同学互相举例说一说。

①可以让学生课前进行复习, 并收集相关信息, 课上展示。

②以小组形式展开交流、反思, 然后组织汇报。

③展示部分学生的优秀作品。

二、一辆汽车在高速路上行驶, 速度保持在100千米/时, 说一说汽车行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并用多种方式表示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1)可以列表。

(2)可以画图。

(3)可以用式子表示。

三、举出生活中的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的例子。

四、巩固练习。

五、小结你有什么收获?六、布置作业, 配练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正比例、反比例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式:一、可以列表。

二、可以画图。

三、可以用式子表示。

课后反思:活动目的: 教育学生懂得“水”这一宝贵资源对于我们来说是极为珍贵的, 每个人都要保护它, 做到节约每一滴水, 造福子孙万代。

活动过程:1.主持人上场, 神秘地说: “我让大家猜个谜语, 你们愿意吗?”大家回答: “愿意!”主持人口述谜语:“双手抓不起, 一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 都要请它来。

”主持人问: “谁知道这是什么?”生答: “水!”一生戴上水的头饰上场说: “我就是同学们猜到的水。

听大家说, 我的用处可大了, 是真的吗?”主持人: 我宣布: “水”是万物之源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水说: “同学们, 你们知道我有多重要吗?”齐答: “知道。

”甲: 如果没有水, 我们人类就无法生存。

六年级数学上册《正比例与反比例》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上册《正比例与反比例》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上册《正比例与反比例》教学
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 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性质;
2. 教学难点:应用型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并简单说明比例的作用。

2. 讲授(25分钟)
介绍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和性质,并讲解比例的基本运算。

3. 练(20分钟)
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练题的部分题目。

4. 引导(20分钟)
设计少量的探究性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问题解决方法。

5. 拓展(10分钟)
介绍如何利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更多实际问题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
针对学生解决的练题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进行评价,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五、作业布置
完成教材上有关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课后题。

六、板书设计
- 正比例
- 反比例
- 比例的基本性质
- 正比例与反比例的运算方法。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2正比例和反比例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2正比例和反比例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 2 正比例和反比例人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案的重要性。

在本教案中,我将详细介绍六年级下册数学第4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教学内容、目标、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4单元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

具体章节和内容如下:1. 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增加(或减少),另一种量也相应地增加(或减少),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2. 反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增加(或减少),另一种量就相应地减少(或增加),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能够识别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判断及应用。

2. 教学重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其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等。

2. 学具:笔记本、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创设生活中的实例,如购买水果、火车旅行等,引导学生发现其中存在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2. 讲解概念: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通过PPT展示相关图片和例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共同探讨。

4.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给予解答和反馈。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增加(或减少),另一种量也相应地增加(或减少)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反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增加(或减少),另一种量就相应地减少(或增加)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下列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数学教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其特性。

2.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进行实际问题解决。

3.能够通过实例分析,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技巧。

二、教学重点1.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其表达方式。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特性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1.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进行实际问题解决。

2.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一组图片,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其表达方式。

2.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感受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特性。

2. 讲解1.正比例的定义和表达方式。

2.反比例的定义和表达方式。

3.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特性及其应用。

3. 操作练习1.让学生通过一组简单的实例,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技巧。

2.让学生自主完成一组实际问题解决,锻炼其应用能力。

4. 总结归纳1.通过一个简单的小结,让学生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核心知识点。

2.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给予详细解答。

五、作业布置通过一组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巩固和应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

要求学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解题过程和答案写在作业本上,并标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表达方式。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和例子的形式,让学生较为直观地理解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其表达方式。

在讲解阶段,通过详细的解释和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特性及其应用。

在操作练习环节,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方法,并能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灵活运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但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加强对学生问题的详细解答和引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3正比例和反比例︳西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3正比例和反比例︳西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3 正比例和反比例︳西师大版教案:正比例和反比例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六年级下册数学的正比例和反比例部分。

我们将通过例题和练习来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能够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以及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以及如何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我已经准备了一些图片和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如汽车速度和时间的关系,以及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来引入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 讲解:我会通过示例和讲解,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

我会解释什么是正比例,什么是反比例,以及如何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3. 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我会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们能够理解和掌握。

4. 巩固:我会给出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我会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们能够理解和掌握。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正比例:y = kx (k为常数,k≠0)反比例:y = k/x (k为常数,k≠0)七、作业设计1. 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请给出理由。

例:小明跑步的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是成正比例的,因为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2. 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一辆汽车以6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行驶3小时后,行驶的路程是多少?答案:180公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a.反比例的定义及表达式;
b.反比例图像的特点;
c.反比例的应用。
本章节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意识,使其能够理解并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数学符号表示,形成对数量关系的直观感知。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正比例和反比例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系的特点。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d.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举例:
-正比例:通过实例“小明骑自行车,速度和时间的关系”,使学生理解速度与时间成反比的概念,掌握正比例表达式y=kx(k为常数);
-反比例:通过实例“两个数的乘积为定值,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的关系”,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概念,掌握反比例表达式y=k/x(k为常数);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基本概念。正比例是指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它们的比值始终保持不变;反比例是指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它们的乘积始终保持不变。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单价和数量的关系等。
5.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加深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这些核心素养目标将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提高数学综合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小学六年级数学:《正比例反比例(二)》参考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正比例反比例(二)》参考教案

《正比例反比例(二)》参考教案复习内容:第12册第94页“整理与反思”和95—96页的“练习与实践”5—10 复习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掌握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思考方法。

2.使学生通过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提高分析、判断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和比例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不同领域的数学内容之间的密切联系。

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使学生感受正、反比例是描述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又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第二课时课前设计:(一)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1.教师提问: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我们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小组讨论后,交流)2.小结:第一,这两种量是不是相互关联?其中一种量是否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或积)是否一定。

3.举出一些生活中成正比例或反比例量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

例如:黄瓜的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

因为,第一,数量和总价这两种量是相互关联的,其中一种量总价随着另一种量数量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都是单价。

单价一定,所以这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说一说每张表中,第一,这两种量是不是相互关联?其中一种量是否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或积)是否一定。

再做出相应的判断(二)练一练1.下表中两种量成比例吗?为什么?2.完成教科书95页“练习与实践”第7题:让学生先独立做,再讲评。

讲评时注意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第8题:引导学生列举几组对应的数值再具体分析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后再判断。

第9题:其中第1小题让学生根据图中标出的点的位置算出相应的耗油量与行驶路程的比值,再作判断。

(行驶75千米的耗油量是6升。

)第2小题让学生在教材提供的方格图上描点、连线,再引导学生联系画出的图像判断汽车在市区行驶时,行驶的路程与耗油量成不成正比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比例和反比例(二)》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六年级
内容主要包括:1.图形的放缩,2.比例尺
教学目标:
本节课目标主要是: 学习1.图形的放缩,2.比例尺
教学重点:1.图形的放缩,2.比例尺
教学难点:1.图形的放缩,2.比例尺
教学方法的选择:
本节课运用“讲授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主要运用语言方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

详细讲解例题,给予学生更直观的学习,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教学手段的利用:
采用多媒体技术,目的在于通过大容量信息的呈现和生动形象的演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加深理解。

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的目标:(1)指导学生对示例进行详细分析,熟悉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融入学生,引发问题
师:把这个长方形缩小,画到纸上,该如何画呢?
二.讲授新课
⑴分别讲解图形的放缩和比例尺
⑵分别讲例题,变式题对题目的解题方法详细讲解。

三.课堂练习
1.把一个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这个图形按
1,就():()的比放大。

把一个图形每条边缩小到原来的
3
是把这个图形按():()的比缩小。

2.大正方形的边长是20厘米,把它按1:5缩小后,边长应该是()厘米。

3.在比例尺是1:5000000的地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千米,如果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是11.2厘米,那么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千米。

4、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为150千米,在比例尺是1:4000000的地图上,这段距离应画()厘米。

四.本节小结:
师:今天我们讲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规律小结:
【规律小结】
1.比例尺是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因此它没有单位,也不能是一个具体的数,必须是比的形式,有前项和后项;比例尺的前项一般化为1。

在利用比例尺的定义求解时,切记先统一单位,还要注意末尾0的个数不要弄错。

2.在两幅相似的地图上,图上距离大的那幅图实际距离不一定就大,因为要看比例尺是否相同。

3.利用比例尺公式列比例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必须
统一;实际距离小于图上距离时,一般是比例尺是后项为1,这叫放大比例尺。

六、下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