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唐代筝发展的初步认识(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唐代筝发展的初步认识(上篇)

——来源、形制

古筝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之一,其在中国古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古筝的演奏方式在对前朝音乐的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之上得到了升华,并在唐朝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这篇论文将会对唐朝古筝的发展线索进行简单的论述与解析。

“真秦之声”是为筝也,汉魏六朝筝之盛世,古筝作为雅俗共赏之乐在唐朝这个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出现了另一个顶峰时期。

一、来源

无论是“筝源瑟说”、“筝源筑说”还是名人造筝说,这些都已无法具体的判断清晰,但从目前所见的各类史料来看,筝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据秦国政治家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记载:“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这是至今见到的关于筝的最早记录。此外,《旧唐书》中也有关于先秦筝的记载,《旧唐书卷二十九·至第九·音乐二》1074-1709页记载“筝,本秦声也。相传云蒙恬所造,非也。制与瑟同而弦少。案京房造五声准,如瑟,十三弦。此乃筝也。”(《隋唐五代音乐史料》)

二、形制

(一)先秦

《风俗通义》卷六《筝》中引说:“筝,觐按《礼·乐记》:‘筝,五线。筑身也’”,且《说文解字》对筑的解释是:“筑:竹曲五弦之乐也。以竹曲不可通”,后来曾出土过汉代的五弦筝。从上述记载中不难看出早期筝为五弦、竹制,由此不难推断出,从筝出现一直到汉魏六朝期间,五弦筝在这悠长的岁月中得以使用。

先秦对筝的称呼也不尽相同,如银筝,“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全唐诗乐舞资料》),琴筝,“汝不闻,琴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全唐诗乐舞资料》)等等。

(二)汉魏六朝

随着音乐的发展以及人欣赏上要求的提高,筝这件乐器本身也要进行完善筝材质由竹制变为木制,弦制从五增加到了十二,筝的音响效果得到了丰富。在增加过程中究竟是先有十二弦还是先有十三线还众说纷纭。焦文彬先生在阐述时有这样一个结论:筝是一个由五弦到十二弦再到十三弦的发展演变过程,十三弦筝的出现大约在公元前一世纪汉元帝年

间,根据历史记载,它应该是北魏时期陈仲儒的创造。然而《说文解字注》中提到,“筝五弦筑身也。今井梁二州筝型如瑟。不知谁所作也。或曰秦蒙恬所造。据此知古筝五弦。恬乃所改十二弦。变形如瑟耳。魏晋以后,筝皆如瑟十二弦。唐至今十三弦。”依据此记录,筝的弦制应该是由五弦之后蒙恬改为十二弦,一直延续到魏晋时期,直到唐朝才改十二弦为十三弦

(三)唐朝

唐代的筝十分普及,上至宫楼,下至商船,古筝声声,处处皆闻。因此,古筝的形制在当时也是多种多样,与筝相似的箜篌也引起了中文人的追捧。

1、筝

秦筝在唐代,随着乐舞的充分发展,形制与种类,都有很大的发展与提高,分为十二弦筝、十三弦筝、弹筝、云和筝、轧筝等。

(1)、十二弦筝

隋唐时期,盛极一时的十二弦筝开始走向衰落。唐长安人杜佑《通典•乐》说:“今清乐筝并十有二弦;他乐皆十三弦。”相对雅乐而言,清乐为俗乐,又称“杂乐”, 所以《旧唐书•音乐志》就说:“杂乐筝并十有二弦;他乐皆十有三弦。”十二弦筝与十三弦筝,二者的不同之处,是后者在前者的第十弦下位又增添了一个和原第一弦成宫、徵关系的音。

《风俗通》曰:“……唐唯清乐筝十二弦,弹之为鹿骨爪,长寸余代指。他皆十三弦。今教坊无十二弦者…圣朝用十三弦筝,第一弦为黄钟中声,设柱并同瑟法。”转载于张世彬《中国音乐史论述稿》。通过这个记载,明确的得出在唐朝筝演奏时已经发展到用假指甲代替真指甲。

(2)、十三弦筝

十三弦筝就是前引诸书中所说的“他乐”所用的筝。从“清商乐”以外“他乐”中所用的弹筝等看,它可能是它们的代称,总称。也包括民间筝伎、宫闱中的宫女等所用的筝。简称“十三弦”。这点,还可以从全唐诗中得到印证。白居易《戏答思黯》说:“何时得见十三弦,待取无云有月天。愿得金波明似镜,镜中照出月中仙。”诗题下自注道:“思黯有能筝者,以此戏之”,按思黯即牛僧孺也。筝这件乐器的外观在唐代已经有所定型十二弦筝与十三弦筝被共同使用,十二弦筝主要使用于雅乐,十三弦筝主要用于俗乐。

(3)、云和筝

对于云和筝的由来有两种观点:

其一,在《周礼注疏》中写到“郑司农云……云和为地名。”现在可以查阅的资料中提及地名的为浙江云和县。《文献通考》:“云和、空桑、龙门皆山名。”云和山与空桑山在

现在我所能查到的资料中已经成为传说般的存在,找不到具体的位置,但可以肯定的是,古人对“云和”的解释主要为山名、地名,我们可以推断出云和是以演奏发源地来命名。我国古代乐器以“云和”取名的乐器不在少数,如“云和琵琶”“云和琴”“云和瑟”。假设他们命以“云和”的方式相同,那是否可以推断他们起源于同一地区。

其二,大多数人比较接受的段安节《乐府杂录》中所说:云和筝因“其头象云”而得名。这和:“凤首箜篌”的“凤首”是相同的以形命意。宋人陈旸《乐书》对“云和”也有同样的解释。

对于云和筝出现的时间:

王昌龄《西宫春怨》写道:“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从王昌龄整个诗看,这里说的是“云和筝”。一些人认为他是说琵琶,因为诗中有“斜抱”字样。其实,由于云和筝,“如筝稍小”,所以可以斜抱着弹奏。也因为它的似筝似琵琶,又有十三弦,所以弹奏出的声音“三分之中,一分筝声,二分琵琶声”(《乐书》)

由于王昌龄是698—756年间盛唐诗人,我们可以推断云和筝的创制年代不会晚于盛唐。云和筝只在唐代清商乐中应用过,以后文献就未在提及。

(4)、轧筝

轧筝又名轧筝琴或轧琴,流行于河北、广西、福建等地区,属于拉弦类乐器。马端临《文献通考》说:“轧筝。唐有轧筝。以片竹润其端而轧之,因取名焉。”其形制与筝相似,为长方形共鸣箱,面板上张弦,弦下设柱,按五声音阶定弦,演奏时,左手拇指插入持琴孔,食指勾住放音孔,剩余三指自然弯曲托起轧筝,右手持弓,弓上需涂有松香进行演奏。唐代诗僧——皎然(中唐时人)有《观李中丞洪二美人唱歌轧筝歌》写道:“轧用蜀竹弦楚丝,清哇宛转声相随。(《全唐诗》第2015页)”由此可知,轧筝当在中唐大历年间(766—779)已出现并用作歌唱的伴奏。

2、筝与卧箜篌

值得一提的是,与琴、瑟很相像的卧箜篌。对于卧箜篌的起源没有明确的定论众说纷纭,但根据不同记载大体有两种学说:

(1)起源

中原说:《世本》“箜篌,空国侯所造。”“箜篌,师延所作,靡靡之音也。出于濮上,取空国之侯名也。”西汉时期,用于宫廷音乐,并广泛流行于民间。汉代卧箜篌被作为“华夏正声”的代表乐器列入《清商乐》中,当时有五弦十余柱,以竹为槽,用水拔弹奏,不仅流行于中原和南方一带,还流传到东北和朝鲜。汉代流行这种乐器,在诗词中亦经常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