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预算管理改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长春市本级预算编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自1998年以来,我市在市直预算单位中先后实行了零基预算、政府采购等财政支出领域的改革,对强化预算管理、严格控制支出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从市本级财政收支情况看,由于财政供养人口多、城市基础设施差、社保支出压力大等因素影响,财政刚性支出所占比重较高,导致市级财政债务负担沉重、财政支出挂账数额较大。而随着经济的发展需要财政投入的项目却越来越多,各部门和单位要求进一步增加支出的呼声较高,财政资金供求矛盾依然十分突出。而一些部门在使用财政资金上,项目支出没有预算,资金使用没有计划,有的甚至存在着乱支滥用的问题。为此,改革预算管理方式,合理控制各部门和单位的支出规模,强化预算约束,已成为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2000年,我们针对传统预算管理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着眼于财政改革和制度创新,谋划更加全面、系统的财政改革,经过反复讨论、权衡,最终确定了以部门预算为改革的切入点,将实行部门预算编制改革作为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推进依法理财和规范财政管理的首要措施,全面推动财政支出领域的改革。经过精心设计和周密安排,经市政府同意,从2000年8月份开始,我们就着手准备,2001年,编制部门预算的设想正式付诸实施。

二、我市部门预算改革的基本历程

(一)精心组织,认真做好改革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1、统一思想,主动争取各部门的理解和配合。预算管理改革不仅是改革管理形式,更重要的是对现有利益格局的调整和资金管理权力的再分配。从财政自身来讲,由于实行部门预算后,所有资金都要落实到具体的支出项目上,取消了各处室的机动资金。从财政与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上看,由于改革后资金一次分清,预算公开、透明,部门不再象过去那样掌握和分配一部分机动财力,尤其是对于一些享有预算分配权的部门,预算改革触动了这些部门的原有利益,个别部门和单位认为是财政在“揽权”。为此,尽快统一思想认识、主动争取各部门的理解和配合是预算管理改革的重要问题。

2、全面开展清产核资工作,做好部门预算编制的准备。为了掌握市级各预算单位的基本情况,做好部门预算的基础工作,2000年10月份开始,利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组织市直近700户预算单位全面进行了清产核资工作。对单位编制、人员构成、办公用房面积、实际车辆台数和状况及办公设备数量等基础数字进行认真地清查核实,完成了市级预算单位清产核资工作,为部门预算的编制奠定了基础。

(二)规范运作,确保改革取得预期成效

市级预算改革于2000年8月正式启动。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努力,改革取得根本性进展。

———测算、确定基本支出预算定额。2000年,根据我市财力情况,经过反复测算和论证,核定了市直行政事业费支出标准。在标准的核定上,区分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情况,重点考虑政法、教育等部门的特殊性,对人员工资性支出、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和业务费等支出标准都进行了明确。在此基础上,编制2002年部门预算时,结合国家调资增支等政策变化和市级财力情况,将原“行政事业单位开支标准”修订为“行政事业单位基本支出预算定额”。对以人为单位计算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进行重新测算,制定了包括职工工资、津贴等9项人员支出定额标准、办公费、印刷费、水电费等25项日常公用支出定额以及16项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定额标准,使基本预算支出定额涵盖的项目更加全面、准确。

———基本支出预算实行了分类分档管理。按照财政供给政策和范围,自2001年起,对市直600户行政事业单位按工作性质进行了分类,具体划分为:行政机关类,一般事业单位类、公检法司类和教育部门类等开支标准。同时,为细化预算定额标准,我们结合各单位

职能和业务工作量的不同进行分档,分别将行政机关、一般事业单位、公检法司等3大类进一步划分为4档开支标准。

———扩大了预算编制范围。基本建设资金、教育费附加、支农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等资金在以往的预算编制过程中,财政部门核定支出规模后,始终由各部门掌握这部分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为了确保部门预算编制的完整、强化预算约束,对有预算分配权的部门管理的资金,如计委安排的基本建设资金、科委安排的科技三项费用以及支农资金和教育附加等,统一列入2002年部门预算编制的重点,经过协调,市政府明确规定各有预算分配权的部门要对其所分管的资金按部门预算的有关规定,编制到具体项目和执行单位。市里政策明确后,财政部门又多次组织市计委、教委、科委等有预算分配权的部门领导召开座谈会,了解相关项目资金预算管理的具体情况,并对这次市里将基本建设资金、教育附加和科技三项费用编入部门预算的有关要求进行了耐心解释,统一了各部门的思想认识,使这项工作得到了相关部门领导的重视,将这部分资金全部落到了具体项目和执行单位上。

———改进了预算编制方式和管理手段。为提高预算编制效率,2001年7月份,在省厅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率先和全国省级财政部门一起,全面采用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编制2002年市直部门预算,实行预算编制工作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为确保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市财政部门为全市近700家预算单位制定了部门分类和预算编码,编写了财政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培训教材,并在软件开发公司的配合下,结合财政部下发的预算表格,设置和定义了我市预算报表,维护了相关定员定额公式和政府采购目录。2001年9月份,利用近一个月的时间,分别对市直一、二级预算单位的财务人员进行了软件培训。实行部门预算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后,减轻了各单位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预算编制效率,实现了部门预算编报的“多上多下”,为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信息共享创造了条件。

三、当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复式预算改革的进程有待加快。以往财政资金按性质归口管理的做法,强调的是预算资金的政策性功能,尽管存在着弊端,但在体现政府的活动范围和政策方向上也有它的独到之处。而实行部门预算改革后,将各类不同性质的财政资金统一编制到使用这些资金的部门,预算从基层单位编起,财政也将预算直接批复到部门,这样做减少了中间环节,便于掌握部门预算的实底。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过份强调部门作用,造成部门职能交叉,忽视部门预算与功能预算的合理关系,资金管理分散化,专项资金项目小,削弱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政策功能,弱化财政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职能。因此,在做好市级财政收支预算的同时,如何加强政府性基金、公益性资金(基金)和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等各类财政性资金的预算管理,细化政府收支预算编制,优化政府资源配置,是当前预算制度改革面临的突出问题。

二是科学的支出定额标准体系还不健全。一是定员定额管理的标准测算还不够科学。对除人员、公用经费中的会议费、交通费等标准的核定,还没有稳定的政策依据和方法;二是正常公用经费的分类分档、定额管理的类档划分不够科学,现行的分类分档支出标准定额的测算办法还不能真实反映出各单位的实际支出需要,还存在单位间的财力分布失衡,以及部门间苦乐不均问题。

三是项目预算管理程序不尽规范。现行由财政切块分配再由部门层层分解下拨到具体单位和项目的专项资金分配办法,有不少项目并未经过科学的可行性论证程序,有些专项资金的分配年初采取打捆分配的办法,在年度执行中部门留有很大的机动性,某些专款预算的编制还不能真正落实到具体项目上。

四是综合预算执行不彻底,“收支两条线”改革还有待深化。尽管我们推行了部门预算、综合预算,实行了“收支两条线”改革,规范了预算外资金管理,对绝大部分预算外资金实行了财政专户管理,但由于受传统观念、部门利益、外部政策、决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仍存在着大量的预算外资金没有与预算资金统筹安排,部门预算仍然是预算内、外资金“两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