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溪江流域村落景观格局的美学探析
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毕业论文(可编辑)
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毕业论文毕业论文(20_ _届)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摘要楠溪江的独有特色,被誉为“中国山水画摇篮”,它历史悠久,至今还保留明,清,甚至是宋代的一些建筑。
楠溪江山水文化和古村落文化完美结合,这笔宝贵的财富不仅是乡村生活的最好体现而且还是一个旅游胜地,近年来,楠溪江古村落旅游开发进程迅速,也正是在当前市场不断深化和行业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楠溪江古村落在保护与旅游开发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村内的文化遗产,民俗风情等遭到很大的冲击,旅游文化产品庸俗化,古村落旅游的开发方式不合理以及本地居民保护意识缺乏等。
本文在对楠溪江进行实地深入调研和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从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共赢的视角,结合一些理论基础和资料数据,分析当前楠溪江开发和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文对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研究及其对策建议,可为楠溪江地方政府和当地旅游局在做出的关于楠溪江古村落旅游的发展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提供可操作的理论依据,除此之外,本文研究意义还在于吸引人们关注古村落除了经济价值以外的更多价值,如文化历史价值,加强人们对古村落的保护意识。
关键词: 楠溪江;古村落;保护;开发;价值AbstractNanxi river is known as the cradle of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with its own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t has a long history, now has also retained the buildings which built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and even in Song Dynasty.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landscape culture and ancientvillage culture in Nanxi river not only reflects the rural life but also a perfect tourist attraction。
浅析楠溪江
行走楠溪江——以百丈瀑和十二峰为例【摘要】:楠溪江——以“水秀、岩奇、瀑多、滩林美”的独有特色而闻名遐迩,是我国国家级风景区当中唯一以田园山水风光见长的景区。
楠溪江是中华民族一件巨大的艺术瑰宝,天生丽质、至真至美!其秀美瑰丽,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的歌颂与赞美;其野趣天然,更是孕育了祖祖辈辈勤劳聪慧的永嘉人。
本文将以百丈瀑和十二峰为例,从其景观类型、特征、成因及演化四方面着手浅析楠溪江水秀岩奇的自然风光,希望能使它吸引更多游客的关注,让他们更好的认识这美丽的楠溪江。
【关键词】:类型特征成因演化楠溪江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北部的永嘉县境内,东临雁荡,南距温州,西连仙都,北接仙居,景区面积达625平方公里。
楠溪江水清澈透明,游鱼碎石,历历在目;楠溪江水源远流长,宛转百里,比起漓江更是有过之而无不足,被众多专家称为“天下第一水”。
此外,楠溪江两岸峰岩秀险,翠色万千,如逢云雾过岚,迷茫江面,其姿色更是无穷变幻,美不胜收。
一.楠溪江景观类型楠溪江的景观大致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块,但是两者常常是以一种融合的状态存在和出现,很难将他们截然分开。
具体来说,楠溪江周围奇形怪状的山石、清澈见底的溪流都可说是自然景观中的地质景观的典型代表,但其四周的亭台楼阁、山庄村落则属于人文景观。
本文将着重介绍楠溪江的自然风光,对其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自然景观赏析,以求更多的人可以领略其得天独厚、举世无双的美好景致。
以其中比较著名的百丈瀑和十二峰景区为例,就其性质和成因特征来分析,它属于自然景观中的地质景观;就其利用限度来看,这是一种再生过程极其缓慢的自然景观,它应当属于非可再生性自然景观;就自然景观的形态变化特征来看,如若没有出现特大的变动,那它在一定时期内是保持着一种相对平稳的状态,可以说属于静态自然景观;就其存在的空间位置来看,它自然是一种地上景观;就其作用性质和用途来看,它主要的作用在于怡情,人们通过欣赏或者是想象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美觉享受,就这一点特性来看,它应当属于精神享受型自然景观。
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情况说明(精)
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情况说明一、楠溪江古村落概况浙江省永嘉县楠溪江古村落群散落在楠溪江中游两岸, 目前尚存有较完整的宋式村貌、明清建筑及其文化习俗,是“传统文化的明珠”与“传统文化保存和发展的舞台”。
楠溪江古村落规划及民宅设计,均体现“天人感应”的规划思想,具有相当发达的环境意识。
村落选址、布局和入口处理,开放空间的设置,一些公共建筑和崇祀建筑的位置和形式, 蛮石和原木天然形态的自然运用,都巧妙地因山借水,利用自然,风格淡雅天然,人工美与自然美浑然一体, 表现出与时间的高度和谐与对生活环境艺术质量的重视。
其建筑风格背后的文脉,直追晋人风范。
千百年来,楠溪江的先贤们,跋山涉水,从繁华的都市迁居到楠溪江, 不为生计而羡慕楠溪江山水之胜。
据永嘉县渠口乡塘湾村宗谱记载:“其十六世祖慕楠溪江山水之胜,徙居四十三都清通乡两溪口”。
先贤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以深厚的耕读文化为背景, 以生态环境意识和风水思想为基础, 以他们自己浓烈的山水情怀,创造性地以“文房四宝”、“七星八斗”、“金山丽水”构筑了苍坡、芙蓉和岩头等一大批古村落,在我国民居中独树一帜,被专家誉为民居中的“活化石”和“奇葩”。
岩头丽水湖、苍坡东西砚池是一组景观价值极高的村落园林, 布局合理, 构思巧妙, 既无北方皇家园林的摄人气势, 也无南方私家园林的娇揉选作, 它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人情味, 是难得村落园林之瑰宝。
楠溪江的古建筑每一座都是蛮石原木,与远山、近水、滩林达到高度统一, 构成一幅精美的中国山水画。
故楠溪江古村落犹如巨大的艺术品,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成为人们更易接受的欣赏品。
这就是“越是楠溪江的越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根本原因。
这种充满传统耕读文化、宗族文化的完美景区在中国是极少见的,在世界上应该有它的地位。
楠溪江古村落近几年在上级政府和专家的支持下, 围绕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开展了大量工作,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现已成功开发了芙蓉古村、岩头丽水街、苍坡古村、埭头古村、岭上人家、林坑古村等。
楠溪江中游村落民宅建筑特色分析
楠溪江中游村落民宅建筑特色分析龙绘锦摘要:我国江浙地区自古经济富庶,文化底蕴丰厚。
楠溪江作为瓯江北侧的一条支流,自古以来,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圈和生活圈,尤其是古村落历史悠久、保存完好,民居住宅大多依托自然地貌、取材素木蛮石,形式包容开阔,秉承“天人合一”、宗法传家的理念,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历史;布局;模式;功能分区;耕读文化位于浙江东南部的楠溪江,水系发达,四周群山围绕,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楠溪江文化圈。
周边古村落保存完好,包括周宅、苍坡、溪口、芙蓉、蓬溪、岩头、枫林等古村,这里建筑类型颇丰,有江南常见的祠堂、牌楼、戏台、庙宇,但真正最具特色的便是住宅建筑。
一、村落历史楠溪江中游村落历史悠久,明朝时期,村落建设达到完善的程度,各村依然存有不等數量的明代遗构,且大都是三进两院的大宅,构架大、质量高。
由于远离京师,有的住宅规模远远超过了朝廷规范,如大门超过了规定的三间而做成了五间。
到了明末清初,伴随着经济大萧条,各村落住宅建筑规模减小,质量渐差,直到民国时期才有所提高。
时至今日,虽然住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定的改动和翻新,但是由于村民不务时兴、恪守传统,其生活习俗和建筑风格并没有过多地改变,村子的规划和单元结构依然大体保持原样。
二、布局现状楠溪江中游各村落布局基本随形就势,规划严谨,环境保护意识很强。
盆地村落布局整齐有序,沿着东西向的一条主道,分布着若干南北向的次要街道,宅门主要开在次要街巷上,正屋一般朝东、南者为多。
山坡上的村落,则不注重院落和朝向,但遵循个体服从村落整体布局的原则,房屋和道路主要顺着等高线而建,形成独具特色的狭长条状布局。
三、院落基本模式三合院为最标准的住宅模式,由正房、厢房、院墙和院门组成。
房屋可有楼层,屋顶为悬山顶,屋脊曲线优美,屋面平缓、略有举架。
屋架大都为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做法,穿斗山墙,梁架露明,月梁型构架采用叉手托脚,檩下加顺脊串,各柱下面有柱础,柱础分木质和石质两种。
温州楠溪江苍坡古村落建筑分析
阳二 宅 建筑 ; 首 以五 行 思想 中 “ 克 火 ” 村 水 为理 念 所
构设 “ 池水 映笔 架 山 ” 墨 的格局 以及 村 周 四方 以J  ̄" Lt
定 位 的 台 门和水井 等 附属 设施 ,反 映 古代 苍坡 村落 建 筑 与 园林 整体 布局 的规 划思 想 。
氏大 宗 。 建炎 二 年 ( 1 8年 )第 七 世祖 李秋 山“ 宋 12 , 评
事公 迁 霞坞 , 即今 之方 港 也 , 为人弟 者 爱念 之 不忘 ” 。 故 在寨 内建 “ 望兄 亭 ” 。兄 在 方巷 建 “ 弟 阁 ” 送 。亭 阁 相对 , 相互 迎 送 。 情谊 至深 。第 八 世祖 霞 溪公 因仅 为
2 建筑的分析
苍坡 古村 落 的建 筑类 型 丰富 , 有礼 制建 筑 、 纪念
深入介绍建筑 的形 式和 文化 内涵。最后提 出, 对文物建筑 的保护利用。
关键 词 : 苍坡村 ; 苍坡历史文化保 护 区; 文物建筑 ; 建筑分析
苍 坡村 是 历经 千百 年 沧桑 而保 存 下来 的 ,迄 今 为 止发 现 的唯 一 一处宋 代 农村 公共 园林 。苍 坡历 史 文化 保 护 区为 浙江 省温 州 地 区楠溪 江 国家 级 风景 名
江 民居 特 色 的建 筑 。
益彰 , 建成 藏 龙 卧虎之 地 , 不惜 重金 邀请 风水 名 家对 村 落 从选址 到布 局进 行堪 舆规 划 ,据传 苍坡 古村 即 是 在 国师李 时 日的精心 规 划 下 , 文 房 四宝 ” 以“ 为寓
意 , 长 3 6 宽 2 的直 街 称 “ 街 ” 对 村 西笔 架 建 0 m、 m 笔 , 山 : 两 方 池 作 “ 台 ” 砚 台两 旁 搁 置 长 45 厚 以 砚 ; .m、
楠溪江古村落系列---屿北古村
楠溪江古村落系列---屿北古村在风景如画的楠溪江沿岸,在崇山峻岭环抱的大山深处,零零散散分布着众多淳朴祥和的古村落。
这些古村落安静地藏匿在偏远山区,躲在深闺无人识,长期以来很少有外人涉足。
近几年,随着乡村游热度的升温和对外宣传力度的加大,原本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古村落也渐渐地热闹起来。
楠溪江的古村落都有个显著特点,那就是浓郁的亦耕亦农、诗礼传家的乡土气息;其建筑布局秉承“天人合一”的构建思想,大多是依山傍水而建,屿北村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
这座始建于唐代,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古村,文化底蕴深厚,它是宋代吏部尚书汪应辰的故里。
整个村落平面布局形似莲花瓣,采用易经中阴阳五行的风水格局,一条护村河和沿河而筑的寨墙将古村环绕,规划井然有序,不由地让人对古人的精思妙想生出由衷的敬意。
石头和原木是屿北建筑的基本材料,岁月的湮没,风雨的侵蚀,使得那些古宅老屋坍塌不整,渗透出一种苍凉和沧桑;整座村落现已少有人居住,显得有点冷清;但从农舍院墙上穿墙而出的翠绿豆瓜藤条和枝叶之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一股勃勃的生机和活力。
我到屿北那天的天气刚好是温州人常说的踏浪天,一会儿雨,一会儿晴,但这烦人的天气丝毫也没有影响到我的情绪。
雨中的屿北透着一种别样的清新,湿漉漉的石头路,青翠欲滴的草木,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使人爽朗的气息。
我喜欢楠溪江的古村落,这种将耕读文化与山水文化、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默契交融的意境让我沉湎,这,难道不就是一种贯穿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和经络吗?↑P1 屿北村的村口,一条石板桥横跨小小的护村河,清晰可见的文革标语仿佛将我们带到了曾经的那个年代。
↑P2 村口边的荷塘池,此时天空正下着大雨。
↑P3 古村落的外围,沿河而筑的寨墙将古村四周环绕。
↑P4 村外的池塘。
楠溪江的古村落大多都是依山傍水而建。
↑P5 从外围远望古村。
↑P6 古村现在少有人居住,难得一见的老妇。
↑P7 经历了岁月的侵蚀,一些院落的石头围墙已经坍塌。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楠溪江古村落群保护研究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ZHEJIANG INDUSTRY&TRADE VOCATIONAL COLLEGE第14卷第4期2014年12月V ol.14No.4Dec.2014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楠溪江古村落群保护研究陈中权(中共温州市委党校,浙江温州325038)摘要: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来看,永嘉县楠溪江古村落群是一个由自然、文化、社会、血缘等各种因素默契合成的文化生态系统,构成了天人合一的独特文化空间,是我国古代耕读文化代表和古代生态文明建设遗存的典范。
当前,楠溪江古村落群正面临着自然和人为损毁的双重劫难,根据文化生态学的要求,应采取整体性、原真性、活态性、延续性的保护新思路。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楠溪江;古村落中图分类号:G122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105(2014)04-0079-08Research on the Vernacular Village Protection of Nan-xi Rive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cologyCHEN Zhong-quan(Chinese Communist Party School in Wenzhou,Wenzhou,325038,China)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cology,vernacular village of Nan-xi river in Yongjia county is a cultural ecological system which is combined harmoniously with various factors,such as nature,culture,society,kinship and so on.It constructs a unique cultural space with the unity of nature and humanity and sets an example of ancient farming-reading culture representative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heritance.At present,vernacular village of Nan-xi river is facing with the double disaster of natural and man-made damage,therefore,new protection thoughts of integrity,originality,ecology and continuity should be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cultural ecology.Key words:cultural ecology;Nan-xi river;vernacular villageDoi:10.3969/j.issn.1672-0105.2014.04.020收稿日期:2014-10-17作者简介:陈中权(1964—),男,浙江瑞安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温州区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文献综述】(可编辑)
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旅游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空气污染等一些原因更加凸显了乡村地区的独特魅力,也激发了城市居民对乡村原生态生活方式的向往, 由此全国各地掀起了一阵古村落旅游的热潮。
古村落是历史创造的不可再生资源,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而在农村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古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古村落的命运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旅游开发与古村落这个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的关系。
如何在保护好古村落资源的基础上兼顾旅游开发?从有关古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各种研究资料来看,当前我国古村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保护力度不够、开发方式不合理以及保护意识缺乏等一系列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众多的专家学者提出自己的看法,为古村落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关于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研究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研究,国外的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起步比较早,所以也显得成熟,国内对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的关注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
本文在对楠溪江进行实地深入调研和参考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从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共赢这样的视角,结合了一些理论基础和资料数据,分析当询楠溪江开发和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有效的解决方案,除此之外,还将呼吁人们关注古村落除了经济价值以外的更多价值,如文化历史价值,加强人们对古村落的保护意识。
1国内研究现状1.1国内理论研究中国的儿千年的农耕文化,创造了灿烂的耕作文明,古村落群代表的是儿千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古村落旅游是乡村旅游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LI前对古村落在概念和内涵方面还没有明确统一, 根据选择标准的不同,许多学者和学术机构从不同和角度视角对古村落进行了定义,国内学者对古村落概念表述比较完整的有:李丽和肖磊(2009)在《古村落旅游资源特征及价值研究》中认为需要从多维度探讨古村落的定义,他们认为:古村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自然环境条件和文化背景下形成,聚族而居、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方式的农村聚居地,它真实反映其自身及这一地区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生活状况和经济体制、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社会状况,以及该地区的传统思想文化、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深层次文化内涵,历史风貌保存完整,文物、古迹、古建筑存量丰富,文化或民族特色浓郁。
楠溪江古村落建筑审美特征
楠溪江古村落建筑审美特征浅析摘要:本文根据前人研究古村落的资料,实地走访十余个古村落,从楠溪江古村落建筑整体实用性、以人为主体的建筑审美观、建筑形式自由多样,不拘一格这三个方面浅析楠溪江古村落建筑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楠溪江古村落整体性以人为主体开放自由楠溪江流域至今仍遗存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以及宋、明、清历代的古桥、古塔、古亭、古牌坊、古牌楼和古战场等。
两岸散布50多个大大小小的古村落,始建于五代的苍坡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建于宋代的芙蓉村已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镇岩头镇、枫林镇以及“溪山第一”花坦村、埭头村、蓬溪村等等,楠溪江中游古村落群,其数量多,建筑种类齐全,特色鲜明,历史文化价值高,为国内其它地方所罕见。
本文根据前人研究古村落的资料,实地走访十余个古村落,着重分析了芙蓉村、苍坡村、岩头村这三个特别富有代表性的村落进行了建筑审美研究,这些古村落虽各自渊源、建筑形式不尽相同,但都具有一些共同点,可作为整个楠溪江古村落建筑的一般特征。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介绍楠溪江古村落建筑的审美特征。
建筑融于村落,讲求天时地利人和,追求融于整个村落的整体实用性美。
“衣食住行”是人的四大需求,建筑从诞生之初,就被强调了它的实用性,居住性至今仍是建筑的第一属性。
楠溪江古村落作为村民的聚居群落,其中建筑的第一属性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楠溪江古村落建筑的所有特征是表现在一个整体中的,不是以单体建筑的形式存在,而是在设计之初就是将建筑物融于周遭的环境,以一个村落居住空间的形态出现。
楠溪江古村落的形成不同于因人聚少成多,房屋聚少成多的自然过程,楠溪江人大多因战乱整个族群辗转迁徙而来,希望能休养生息。
因此,村落的形成,首先根据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的农业生产和生活选址,如最基本的应有土地、水源、山林;然后观山看月,引自然山水进行整体规划,先设立街巷网,再配套沟渠网,村村都是“活水穿村”,几乎每条街、每条巷子都有沟渠,实现生活供水、排水靠自流。
镜头邂逅楠溪江 定格艺术之美
66文/吴佳颖镜头邂逅定格艺术之美1994年3月24日,被西方摄影评论家称为“东方亚当斯”的旅美摄影家单雄威乘着舴艋舟,在温州楠溪江创作。
“狮子岩旁,透过桃花枝桠,空缈的悠悠江面上,穿着蓑衣的渔翁们撑着一叶叶竹筏,几只鸬鹚临立船上,静候江中鱼群”,一幅充满中国山水画意的照片,被永久地定格下来。
和温州结下不解之缘的单雄威在弥留之际依然惦念着温州,向往楠溪江的美丽,说等病愈后,还要再去一趟楠溪江拍摄,他曾写道:“我就像茫茫汪洋中漂泊了数十年的羽毛,为追逐我心中那遥远的太阳,坚持着不曾沉沦。
”1.《画意》尤民彦/摄2.郁士勇/摄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672018.06 /68在单雄威的心中,楠溪江是托起他“太阳”的取景地之一,“我用镜头创作中国山水画,而楠溪江就是山水画本身。
”2018年5月25日至29日,这个被誉为“天下第一水,中国山水画摇篮”的地方,吸引了上海广角摄影家协会和陆家嘴摄影俱乐部的部分摄影家及摄影爱好者等一行50余人来此采风,用镜头记录着一幅幅山水画卷。
“楠溪江江水秀丽,山峰鬼斧,云雾缭绕,百瀑纷飞,又很开阔,有大量的留白空间,很适合拍高调照片,只要快门一按,就可随处产生诗情画意的效果。
”第一次来楠溪江就被自然秀丽山水吸引的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家学会会员、上海广角摄影家协会名誉会长娄国强对记者说。
一条楠溪江三百里悠悠而下,在瓯北茂密的山林间百转千回,一路逶迤南下,汇入瓯江,奔向东海。
悠悠江水串联着古村、梯田、滩林之美,仿若一幅绵绵不绝之水墨诗画。
“‘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亲身体会过,就不难理解山水诗为何从这里源起,遇见这样的景色,不论是否满腹诗书,都会情不自禁发出感慨,人在画中游,出口便成诗。
”娄国强感慨道,楠溪江的美,美在竹筏,山灵水秀,逶迤曲折,溪水清澈见底,秀丽多姿。
坐竹筏漂游江上,远眺绵绵青山,近看郁郁滩林,欣赏碧蓝江水,饱览溪光山色,令人心旷神怡。
楠溪江流域传统聚落景观研究
摘
要 :传缆壤 藩景现 反映 r ^们为 r 生产 和 括 改造 自然的槭 :
.是一种重 要的 文化骷 蜣 干 百年来 .捕溪江 流域特 定的 自然地理 农地 与
环境造 就了富 有个性 和游 优美的 传统臻 落瓣观 井较 完整地 保留至 今。道 些帑观 包括 聚髀 自然环 境的关 系 啦系的整 弹
日积 月 累的 沉 积 ,使村 落 面积 可 能增 加 。东 皋 村
情况。
两 河交 汇 之地 会有 一 定面 积 的冲 积 平原 ,往往 是 流域 深处 村落 选 址 的 首 选 。如 鹤 盛村 和 溪口 村 。 依 山面 水 的山 谷地 带 , 具 作 的 良好 环 境 。如 蓬溪 村 。 1. 聚落 的外 部 形态 2 在环 境因素 的影 啊下 可以 分为钟 型 类 J 和 溪流 的限 制 . 度 有 坡 宽 限 ,但沿 水 岸 山脚 发展 的 空间 较 大 ,因 山村 、烊 坑 村等 及 人字 交 汇溪 流 的影 响
肼 住地 的布尉 、村落公 ,空间 的类 型和系统 家庭 庭院 的类型和 布局 ,表明 了农、 礼会该 地区的 人们在利 用土地 建 设家属疗 面的高 超钭 l
息 和丰 富照验 .屉古人 在风景 周林 打面的杰 m成 就 对楠 溃江 流域传统 聚落 不同层 面的壮 观类型 和特点 的研究 ,以肚 对其 自然和人 文的
i nN a ^ ve al yb c u eof t se a n t 口l Ri r v l e a s is p cil auml n g o a hc l ̄ VF nlC e a e d e grp ia N io t nlTh yh ve ̄m an dm o t d ma e V raln e idof a l ie sl un a g d O C o g p ro y t e i Th s a d c p s n ldig te ̄ lt s pb we ns nI m e eln s a e ,icu n h ai hi et e 。 … on n… a d t n t e vr n ntm a a e nt fw船 u n io me n g me o s scn p t lly to v tI s ai a ou f a
楠溪江古村落-退守田园 栖息心灵
楠溪江古村落:退守田园栖息心灵在耕读文化的和风细雨中蕴育出来的楠溪江古村落,抱守着独特的优雅之气,在青山和田野的怀抱中令人心醉,几百年的时光仍旧无法冲刷去它卓尔不群的魅力。
在这里,你会感到自己离纯朴的大自然是那么的近。
岩头,苍坡,枫林,三个古村的地理位置很近,距永嘉县城三十公里左右,村落的建筑风格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不过更吸引我的是它们各自的、细微的独到个性:华美的丽水街如一条金簪,把岩头村装点成一个风情万种的花旦;以文房四宝布局的苍坡村堪比一位俊朗儒雅的小生;而质朴天然的枫林村则是不施粉黛的青衣。
是啊,没有比这里更适合演绎耕读人生的理想,也没有比这里更安宁的心灵栖息地。
在这里,你会感到离优雅的心灵是那么的近。
当我们在午后的冬阳里赶往这几个古村的时候,在楠溪江畔看见了许多新人在定格人生最幸福的时刻。
碧绿的江水,金色的阳光,白色的婚纱,甜蜜依偎的身影,还有远处如黛的青山,这场景美得温柔浪漫,令我们忍不住停下车,在公路边遥遥望着,赞叹不已。
在这里,你会感觉离人生真正的幸福是那么的近。
岩头:珠环翠绕的绝美花旦“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围绕画楼”。
在楠溪江两百多座古村落里,岩头古村是唯一以整套水利设施来规划布局的村寨。
岩头村初建于元代延�v年间(1314-1320),竣工于明代初年。
一条两米多宽的水渠环绕全村,从村北引溪水进入西北角形成上花园,然后分成前浚、后浚,前浚向后形成下花园,并分支流经过大半个村子后注入丽水湖,后浚顺村子西部的浚水街南下,在水亭祠西南角汇合从西而来的水渠,注入塔湖庙前的湖里。
这个庞大的水利工程是由元代日新公开始,一直到明代桂林公扩大并且完成的,清澈的溪水弯弯曲曲地流经农舍的门前屋后,滋润着全村人的生活,同时也是天然的消防设施。
正如一位乡土建筑专家的点评,楠溪江的古村落建筑,没有皖南民居的精巧,没有晋中大院的豪华,也没有闽西土楼的壮观,但它们融合了南溪江姑娘的清纯灵秀、老农的朴实坦诚和文人雅士的儒雅散淡,构成了和谐宁静的乡土建筑风格。
楠溪江:多元发展 美丽乡村再升级
OBSERVATION文/陈艳琼 摄/倪莲仙、陈艳琼“我觉得自己可以在这里坐一个下午。
”日前在永嘉大若岩镇大元下村的咖啡民宿南山南,刚从景区游玩回来的谢女士这样说道。
谢女士家住瓯北,这次是与两个朋友相约出来玩。
大元下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大变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大元下村的蜕变,无疑也是如今楠溪江畔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作为国内唯一以山水田园风光见长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楠溪江沿岸村落星罗棋布,风光旖旎,历史厚重,培育了一代代永嘉人山水文化的根脉。
然而,如何为经受千年岁月楠溪江:多元发展 美丽乡村再升级洗礼的古村落注入新活力?作为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大县,近年来,永嘉以青山绿水和文化底蕴为依托,融合传统与旅游,不断升级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打造文旅综合体项目,新农村展现新风貌,新风貌带动新经济,成效显现,可谓是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得淋漓尽致。
楠溪江乡村新风貌源头村是楠溪江上游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
白墙黑瓦的民居沿江而建,错落有致,零工业化的自然生态中,空气清新,溪水清澈,潺潺流动。
走过村口的石桥,便见宽阔整洁的主干道,鲜花簇簇,道路两旁增加了不少独具乡村特色的文化微景观和休憩场所。
在舴艋舟码头附近,一座别致大气的建筑巍然屹立,那是特意修建的舴艋舟文化馆,不少游人正在景观台处拍照留念。
望着眼前的景色,谁能想到,三年前的源头村还是镇上的“脏乱差”典型呢?2017年,源头村新一届村委会主任陈小静上任,第一步就是带领村两委大力进行环境整治,顶着巨大压力,拆除各家各户的露天茅厕、杂物间、牛羊棚,修建道路,提升背街小巷风貌,进行美丽庭院建设,推动复原“蚱蜢舟”,建立蚱蜢舟文化博物馆和沿街小景。
环境大大提升,许多在外的村民回到了家乡,小吃店铺、民宿逐渐增多,游客也纷至沓来。
焕然一新的源头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浙江省卫生村、省3A级旅游村、省级旅游精品村、省级书香村落和省模范集体等荣誉也接踵而至,还入选了2020年度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名单。
楠溪江流域村落景观格局的美学探析
楠溪江流域村落景观格局的美学探析
张敏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
【年(卷),期】2008(000)007
【摘要】@@ 楠溪江流域农耕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同时又受到了当代社会的深刻影响,在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中,以其田园风光见长."耕读"传家是楠溪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下楠溪人的环境审美意识达到很高高度,集中体现在山水审美、风水理论、园林美学、规划思想和建筑美学五个方面,并结合农业社会的实际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总页数】6页(P20-25)
【作者】张敏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3
【相关文献】
1.古村落的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以浙江省楠溪江流域苍坡古村为个案 [J], 黄涛
2.永嘉县楠溪江流域传统村落形态类型及特征分析 [J], 林墨洋;刘益曦;;
3.楠溪江流域传统村落聚落空间形态特征——以屿北村为例 [J], 刘益曦; 胡春; 马知遥
4.楠溪江传统村落的景观格局探析——以温州市永嘉县岩头镇苍坡村为例 [J], 朱
佳丽
5.楠溪江流域古村落院门及院墙的建筑人本特征研究 [J], 陈志文;严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楠溪江风景区的空间结构形式
艺术与人文楠溪江风景区的空间结构形式田海宁(陕西理工学院土建系723001)摘要:风景区的空间结构形成和组织是与其本身所处的地域有巨大关系的。
通过探讨楠溪江风景区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上的空间的构成与组织,来寻找地域与文化作用下所形成的独特的风景区的面貌。
关键词:空间结构形成;文化;地域1.楠溪江概况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楠溪江是国务院在1988年8月1日审批过的,位于浙江省南部的永嘉县境内,与雁荡山风景区相毗邻,南距温州市区23公里。
景区总面积625平方公里,分为八大景区,分别是:大若岩景区、石桅岩景区、大楠溪景区、珍溪景区、太平岩景区、岩坦景区、源头景区和四海山景区,共计800多个景点。
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滩林美而名闻遐迩,是我国国家级风景区当中唯一以田园山水风光见长的景区,被誉为“中国山水画摇篮”。
楠溪江,融天然山水、田园风光、人文景观于一体,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滩林美”的独有特色而闻名。
其中以清澈见底的江水和众多保存完好的古村落为最。
经检定,江水中的含沙量仅为每立方米万分之一克,PH值为7,被专家们誉为“天下第一水”。
而那些以“七星八斗”、“文房四宝”以及以阴阳风水等思想构筑的古村落,更足为楠溪江增添了无穷魅力。
2.楠溪江风景区的物质空间在分析物质空间结构时,主要是从其地理空间的角度来考虑的。
楠溪江是鸥江的支流,鸥江是浙江省南部最大的一条江,干流由西而东,从仙霞岭经枫岭流到雁荡山,最后在温州注入东海。
楠溪江在鸥江北岸,由北岸向南流,汇注鸥江的地方离鸥江的入海口已经不远了,潮水涨落,一直影响到它中游的沙头镇。
楠溪江全长139.8公里,流域面积2742平方公里,这便是现今的整个永嘉县的辖境。
楠溪江整个流域分为上、中、下三段。
下游段是指从沙头镇到汇入鸥江,该段地处平原两岸多为经济相对发达的小城镇,江面开阔但水质浑浊,不属于风景区的范围。
中游是指岩头镇到沙头镇段。
中游的山水比较柔美,山势缓和,河谷宽,波光粼粼。
楠溪江传统村落的景观格局探析——以温州市永嘉县岩头镇苍坡村为例
T28科学视点OPICS楠溪江传统村落群被冠以“中国唯一景观古村落群”的称号,存在着非常丰厚的文化底蕴与地方特色,是研究传统村落宝贵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资源。
而其景观格局在当代商业和城市文化的冲击下正不断发生着改变。
现以田野调查法对楠溪江流域具有代表性的苍坡村进行调研,分析其选址特点、街巷格局以及节点空间,对其景观格局特点进行提取,为楠溪江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资料。
自2012年中国传统村落申报开始,浙江省已有635个传统村落,其中楠溪江传统村落群更是被冠以“中国唯一景观古村落群”的称号,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存在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与地方特色,是研究传统村落宝贵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资源。
苍坡村位于温州市永嘉县岩头镇,于2013年入选国家第二批传统村落名录,是楠溪江流域传统村落群中最具代表性的村落之一。
楠溪江位于温州市北部,由北向南注入瓯江,流入东海。
该流域整体地形呈袋状,东西北三面环山,下游南端入瓯江处开有一口。
北面山脉可以挡住冬季的寒风,而夏季的海风则可以沿河谷北上带来雨水,驱赶炎热。
形成优越且封闭地理环境条件。
苍坡村位于楠溪江中部,背靠笔架山,东对楠溪江,东面和南面是平展的水田,西面和北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
村庄始建于公元955年,现存的苍坡村是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该村族人邀请国师李时日设计而成。
整个村庄按照阴阳五行,以“文房四宝”作为布局,突出了“耕读”元素。
传统村落景观格局楠溪江传统村落的景观空间,是其区别于其他地方村落的特色空间。
古代的建设者通过景观格局的构建,使村落既与楠溪江优美的自然山水相协调,又丰富了传统村落的活动空间。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风水理论、公共园林、规划思想。
风水理论风水就是强调地理环境和人相互影响的关系。
乡民在规划村落时往往采用风水之说配合环境,予以美好的寓意,藉此满足生产、居住与心理的需要。
苍坡村在布局上就是按照风水上的“阴阳五行”进行分析规划。
温州楠溪江古村落民居的文化价值
温州楠溪江古村落民居的文化价值温州楠溪江古村落民居的文化价值金勇兴内容摘要:古村落民居的文化是建立在民居物质建筑基础上的精神属性总和的反映。
温州楠溪江古村落民居数量多而且保存完整,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这不仅体现了精致而富有诗意的独特的生存环境,而且反映了先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整体形态、思维方式及居住功能等充分认识。
本文从文化功能和价值角度,对楠溪江古村落民居的人文资源进行分析,来揭示古村落民居的文化价值。
只有深入认识以山水为纽带的自然艺术文脉,才能有利于楠溪江古村落民居的文化价值升华,进而展示山水资源保护和文化旅游开发的发展前景。
主题词:古村落文化价值保护开发作者:金勇兴中共温州市委党校教授 325027古村落民居的文化是建立在民居物质建筑基础上的精神属性总和的反映。
温州楠溪江古村落民居至今仍保持着比较完整的历史风貌和传统文化遗迹。
这里的古村落民居数量多而且保存完整,具有独特的古村落民居的文化价值。
楠溪江古村落民居的文化不仅是耕读社会、宗族社会的产物,而且是先人们的自然观和生活哲学的产物。
本文从文化功能和价值角度,对楠溪江古村落民居的人文资源进行分析,来揭示古村落民居的文化价值。
一、耕读文化、宗族文化的生动写照楠溪江古村落民居的文化功能体现耕读社会、宗族社会是中国农村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
从文化功能和价值角度来看,在耕读社会、宗族社会时期,楠溪江古村落民居的人文资源丰富多彩并且生动反映了耕读文化、宗族文化。
耕读文化、宗族文化是中国农村封建社会文化的主要内容。
在楠溪江古村落中往往以农业为主集聚形成一个自然村落,成为相对封闭的社会单元,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而耕读文化始于晋。
耕指务农, 读为入仕。
至宋代规定士、农可入仕,而工、商则不可。
宋代的耕读世家经数代繁衍生息,逐渐形成庞大的宗族,各宗族皆建宗祠、修族谱、定族规,形成一村一姓的宗族社会。
伴随耕读文化而形成的宗族文化,正是宗族社会的客观反映。
1 耕读文化晋宋时期,楠溪江流域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形成了耕为生存之本,读是升迁之路。
楠溪江流域古村落的特点_保护和发展_张姿艳
1引言村落先于城镇,是人类聚落的起点。
长期以来,它一直是人类精神家园和物质家园的体现。
它通过建筑、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其朴素、简洁的造型,因地制宜、生动活泼的布局,为人类展示了人工与自然、建筑与风景、经塑造与原初元素之间的和谐统一。
与此同时乡村较城市而言,更是人类灵魂的庇护所,在那里人与自然之间亲和友善的交往,人与人之间“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突、患难相恤”的情谊,人与万物本源的接近,使乡村在许多人头脑中是祥和宁静,充满人情温馨的乐土。
然而,在当今社会,农业科技的进步、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别是伴随着城市化的道路扩展到农村的广大腹地,现代化所到之处,占老淳朴的田园景色,“温情脉脉”的宗法关系以及传统的乡村社会结构都被破坏无遗,凋敝的乡村成为城市工业化的牺牲品。
大量的侵犯土地、人口外流、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威胁到乡村的生命力。
楠溪江地区位于中国浙江省永嘉县内,其间散布着很多中国传统村落和民居。
与其他地区不同,楠溪江古村落的肌理不是以方格网为基础的,它顺应自然,依山就势,独具特色。
楠溪江流域灿若繁星的古村落,与其连绵不绝的山Ji}和不断更迭的交通,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
然而,随着人们对住房要求的不断提高,许多地区与建筑文脉大相径庭的房屋出现在古村落中,严重影响了村落的景观。
2楠溪江流域古村落的特点楠溪江古村落是我国历史遗产的一部分,闻名遐迩,享誉全国,成为楠溪江重要的旅游资源。
楠溪江古村落作为一个群落,反映了一个地域的历史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对这个群落中的每一个古村实施保护十分必要,这对挖掘和研究中国历史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当今我国两个文明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1宗族文化突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社会,“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
中4 }1占代村落,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宗族制为基础n形成的,因此许多村落从起源到布局,均表现出较强的宗族性,楠溪江古村落也不例外。
楠溪江流域传统聚落景观研究
楠溪江流域传统聚落景观研究
林箐;任蓉
【期刊名称】《中国园林》
【年(卷),期】2011(000)011
【摘要】传统聚落景观反映了人们为了生产和生活改造自然的方式,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景观.千百年来,楠溪江流域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富有个性、和谐优美的传统聚落景观,并较完整地保留至今.这些景观,包括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水系的整理、农地与居住地的布局、村落公共空间的类型和系统、家庭庭院的类型和布局,表明了农业社会该地区的人们在利用土地建设家园方面的高超智慧和丰富经验,是古人在风景园林方面的杰出成就.对楠溪江流域传统聚落不同层面的景观类型和特点的研究,以及对其自然和人文的成因的探讨,都会给今天风景园林领域的实践带来启示.
【总页数】9页(P5-13)
【作者】林箐;任蓉
【作者单位】北京多义景观规划设计事务所,北京100083;杭州园林设计院,杭州31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6
【相关文献】
1.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编码与派生模型研究——以楠溪江风景名胜区为例 [J], 黄琴诗;朱喜钢;陈楚文
2.岷江流域羌族传统聚落景观分析——以桃坪羌寨为例 [J], 刘宜晋
3.永嘉县楠溪江流域传统村落形态类型及特征分析 [J], 林墨洋;刘益曦;;
4.坪坦河流域侗族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与采集研究 [J], 彭黎;余凌云;邱大平
5.楠溪江流域传统村落聚落空间形态特征——以屿北村为例 [J], 刘益曦; 胡春; 马知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坛LUNTAN心”的表演,不正是一幕精彩的滑稽喜剧吗?当我们把那曾经不可一世的“地震”踩在脚下,发出爽朗大笑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意味着我们至少在精神气度上战胜了它,如马克思所言这是“人类为了能够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4]。
由“地震”的丑导致人类生命的悲剧感,我们再把它上升为超越生命的悲壮美,从而体现出人类独有的生命之美。
在这一过程中地震灾难的“丑”促成、催生并实现了人类生命价值历经“凤凰涅在此执政。
永嘉优美的自然山水,不仅使这些文人尽情歌咏自然山水的美,同时大力倡导教化,以礼乐教化为第一要务,这对于提高永嘉的文化水平和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在地方长官的大力倡导之外,加上迁入此处的人多是来自中原文化发达之地和南方的望族,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有财力也有能力发展文化教育,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弟能够继续读书仕进,继承宗族的传统。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进入宋代,朝廷偃武修文,以科举取士,尤其偏重士、农阶层,这给广大底层的人民提供了光宗耀祖的机会,“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农家子弟的最高理想和宗族荣誉,每个宗族都以此为荣,写进宗谱。
同时在科举的激励下也奠定了儒家思想在文化中的主导地位。
浓厚的文化氛围,培育出了楠溪江为人称道的“耕读文化”。
从唐至清,永嘉一共出了600多位进士。
我们进入芙蓉村的陈氏大宗祠,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十八金带”的图像,指的是宋代村里出了18位京城高官。
在许多村落中,“耕读”被明确写进家谱。
如鹤阳谢氏家谱中说“以耕读为业”;坦下陈氏宗谱中说“耕以务本,读以明教”;云岭潘氏宗谱中说“祖宗家法,以忠孝节义为纪纲,以耕读勤俭为本务”。
二、楠溪江人的环境审美意识楠溪人的环境审美意识,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山水审美、风水理论、园林美学、规划思想和建筑美学。
在这五个方面,楠溪江人都很突出,达到了很高的境界,结合农业社会的实际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首先在山水审美方面。
楠溪江人对自然非常敏感,他们善于把握和捕捉自然山水的美。
在村落的选址方面,楠溪人有多重考虑,不仅要安全,有足够的可耕地,还要周围的风景优美。
如谢灵运后裔的居住地鹤阳村就是如此。
当年谢灵运去世后,他的次子扶灵柩回温州进行埋葬,居住在温州,后来到楠溪江游览,看到鹤阳风景之胜,遂举家从温州迁往鹤阳。
芙蓉村的陈氏大宗祠的楹联上,首先就夸耀村落环境的优美说:“地枕三崖崖吐名花明昭万古;门临象水水生秀气荣《永嘉县志·疆域》引旧《浙江通志》说:“楠溪太平险要,扼绝江,绕郡城,东与海会,斗山错立,寇不能入。
”环境相对安全,对躲避世乱的外地人来说很有吸引力。
迁徙过程不是一次结束,其时间跨度也较长,是不同世代陆续迁至此处的。
引用刘沛林对古村落类型的分类[1],楠溪江流域的村落兼跨“避世迁居型”和“历时迁入型”两种类型,即迁徙过程不是一个时期迁入的,而是不同时期陆续迁入的。
从移民的原籍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从中原迁居至此,另一个是从福建迁居至此。
追根溯源,楠溪江流域的先民来自福建和中原。
中游芙蓉峰下的下园村《下园瞿氏宗谱》记载:“晚唐时,黄巢乱,宁波刺史瞿靖媚避乱来此,鉴于天险奇峰,旷洞清幽,乃定居。
”在永嘉之南,相去不远的闽国,王延钧、王延政于公元933、943年先后称帝,父子兄弟相互讨伐,使大批闽人为躲避世乱北迁至属于吴越的永嘉,在楠溪江中游建立了许多村落。
迁入楠溪江流域之后,多以姓氏聚居,往往一个姓氏一个村落,形成了以宗族为主导的村落结构。
从文化上来研究,这一带隶属永嘉,历史上文风昌盛,文化背景深厚。
自东晋以来,王羲之和谢灵运都曾在此任永嘉太守。
乾隆《永嘉县志》载:“王羲之治尚慈惠,谢灵运招士讲学,由是人知向学,民风一变。
”说的就是楠溪江文风深厚的渊源。
谢灵运的后裔还在此建立了十几个血缘村落,在鹤阳村的谢氏宗祠中供奉着谢灵运的牌位。
以后几乎每朝每代都有代表当时文化界最高水平的人LUNTAN论坛荫千秋”。
所谓三崖就是指村子背后的芙蓉峰,芙蓉峰有三岩,即芙蓉南岩、芙蓉中岩和芙蓉北岩。
它们聚在一起,状若芙蓉花,所以有了个美丽的名字“芙蓉峰”,芙蓉村也因此得名。
当然,美丽的景致不可能为一村所独有,芙蓉峰周围的几个村子都以芙蓉峰为地标,如岩头村、下园村等,正面、侧面,所依托的景致各有特色。
环境好,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就能培育出人才来。
楠溪江不仅多山,水在人们的生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了农耕、灌溉、浣洗、养殖、消防、捕猎等方面的水文化形态,如水渠、水井、水车、舟楫等。
楠溪人亲水、爱水,他们的生活和水息息相关,与水相关的创造很多,这些创造兼具功能性和审美性于一身。
如水面上安置的步,用大块的卵石隔一定间距排列在水面上,既不影响水的流动,又巧妙地利用了自然,仿佛河流上撒下的一串串音符,既美观又有节奏感。
在楠溪江,我们还会见到具有很高工艺价值和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鹅兜”。
鹅兜是妇女去河里洗衣用的木盆,长长的颈,弯弯的鹅头,正好可以挎在胳膊上,还有一对翅膀,制作得栩栩如生。
第二,从风水的角度来理解楠溪人对环境的感知。
强调风水就是强调地理环境和人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
楠溪江流域以农耕为主,对自然条件依赖甚深。
乡民为适应变幻无常的自然,在规划村落时往往采用风水之说配合环境,藉此满足生产、居住与心理的需要。
在楠溪江人看来,有一个好的风水就有利于家族的兴旺发达。
首先,天然的地理优势当然会成为好的风水。
如:在芙蓉村为人称道的好风水:前横腰带水,后枕纱帽岩,三龙捧珠,四水归心。
在有河流的地方,村落往往选择建在“腰带水”的一边,被认为是大吉之地。
从科学的角度说,“腰带水”指河流的沉积岸,这种地形少有水患,土地较肥沃,宜于居住,可使村落免于洪水的直接袭击,是蕴含科学道理的。
而且河流容易形成天然的边界,便于防御,形成一个村落的自然边界,从而造成领域感。
领域感会加强村落居民的内聚倾向,这对于血缘村落来说是很重要的,且自然边界也有利于减少邻村之间的纠纷。
现成的环境是不会完全满足人的需要的,对于不完满的地方,就需要进行人工改造来加以弥补。
楠溪人善于改造环境,改造的原则就是创建好“风水”。
“风水说”和阴阳五行说交织在一起,引导了村民对环境的改造,更多的是满足一种心理的需要。
所以不了解风水说就难以理解楠溪村民的审美心理。
楠溪江文风鼎盛,相关科举文运的风水,也特别重要,在各村都有相应的风水地形与规划,以求子弟能文运宏开。
如苍坡村按照“笔墨纸砚”来构思村落的规划格局,芙蓉村的规划是“七星八斗”格局,也有利于出人才。
在很多村落里都有文笔峰,确定了文笔峰后开挖水池,称之为“砚池”或者“墨沼”,这样文笔峰的倒影进入水中,形成“文笔蘸墨”的好风水,有利于文运。
塘湾村的“十景诗”之一“巽吉山”写道:“耸然特立一高峰,恰位东南秀气钟;巽吉更加崇宝塔,文风焕发笔游龙。
”再如蓬溪村的文笔峰,正处于风水说中的巽位,山峰倒映于湖中,形成“笔入砚池”的好风水。
但如果村落的东南方也就是巽位,没有这样圆锥形的小山,就需要通过人工的方式加以改造。
如岩头村就在东南方的汤山上垒土培高,还不够,便加盖一座“文笔塔”,借以弥补景观结构的不足。
可惜“文笔塔”已经损毁,现在只剩下遗迹,看不到全貌了。
第三,从园林美学的角度来分析。
我们在农业地区,很少见到大规模的园林。
然而,我们在楠溪江看到了几处优美的园林。
以园林的分类来说,通常有皇家园林、江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等,这些园林要么是沾染了皇族气派,要么是受到文人雅士情趣的深刻影响。
然而楠溪江的园林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气质和风采,这对纯农业区农民创建的园林进行探讨是非常有意义的。
我们所采用的园林案例是楠溪江中游的岩头村和苍坡村。
原因在于,楠溪江上游的村落由于耕地面积小,村落的规模也较小,为了保护珍贵的耕地,村落常常建在山坡上或者山坡和平地的边缘处,虽然有一些园林小品建筑,但并不成体系;楠溪江下游距离温州太近,已经城市化了;而中游的盆地宽阔,因而中游的村落不仅可以建立在平地上,而且面积较大。
这两个村落都位于中游,并且园林发展得最充分,现状也最完好。
(图1、图2)与城市的私家园林相比较,村落园林具有以下特点。
特点之一:村落园林的创建首先是基于功利考虑的,而非纯审美的。
我们来看岩头村。
岩头村有大面积的湖泊,湖泊周围是长廊、亭子、庙宇、戏台,还有郁郁葱葱的树木,它们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这是明朝嘉靖年间桂林公主持修建的。
水是园林的血脉,但是村落园林中的水的功能不同于其他的园林类型。
不管是颐和园这样的皇家园林还是在江南一带尤其是苏州的私家园林中,水在主人的生活中起到了欣赏和娱乐的作用。
而农业村落中不仅仅是这样,村中的这些湖泊首先是水利设施,以丽水街为主的岩头就是以综合水利设施来规划的古村。
水源起于五尺溪双资头的溪江的村民有看地方戏的传统,逢年过节都会请戏班子来演出。
这些戏台有些和宗祠类建筑成为一体,如建在宗祠内,这样宗祠既成为祭祀祖先的场所,也可以在宗祠内看大戏。
还有些戏台设置在宗祠外,成为单独的一个公共空间。
第五类是因水形成的公共空间,水和人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
在水渠、水池和水井旁,都会形成或大或小的公共空间(图3)。
第六类公共空间是以宗教类建筑为中心形成的。
楠溪江极少佛寺和道观,三官庙在楠溪江是数量最多的庙。
“三官”指专管农业生产的三官大帝,即天官赐福紫微大帝、地官赦罪清虚大帝和水官解厄洞阴大帝。
三官庙的规模或大或小,村村都有,有些村落不止有一座,这也成为楠溪江农业景观的一个特点。
关帝庙在楠溪江也是很常见的,但与三官庙的不同在于,关帝庙的修建多是从风水的角度考虑,以求降妖除魔,镇灾消祸。
在当代生活中,西方宗教对乡村的渗透也不容忽视。
我们在岩头村,就见到了修建得非常气派的基督教堂,村民们正在里面做礼拜。
这些公共场所的大量存在,有利于形成村民对环境的认同,有利于培养楠溪人对场所的依恋,增加人的幸福感。
比较一下楠溪江和湖北荆门地区,就可以看到这种差异。
荆门地区的农村缺少公共空间,村落很难形成对人的凝聚力,形成了外向型的村落。
而在楠溪江,人们对家乡的认同度非常高,即使在国内外做生意挣了钱,也都愿意在家乡建新居,愿意将来回到家乡居住。
最后从民居建筑的创造来看。
楠溪江民居的特点有二:其一,外向、通透。
农业社会中,虽然楠溪江流域相对平静,但是村落之间、姓氏之间也不免纷争,楠溪江的传统村落是围合的,都有防御的寨墙,这是运用宗族的力量集体对外。
但具体到每家每户的民宅,多是单体结构,甚少围合结构,比如北方民居中常见的四合院结构。
它的住宅形式轻盈而通畅,向外的。
每家每户是村落这个网络中的“点”,而不是“面”,自由坐落在村落中。
堰坝,止于村中的丽水湖,包括镇南湖、智水湖、右军池、进宦湖等,是一处抗旱防涝、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