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功能性肠障碍,临床特征以腹痛或不适伴随大便性状改变和排便习惯改变[1]。
IBS是常见的慢性功能性胃肠病之一,在全世界成年人和青少年中,IBS 发病率达10%~20%[2-3],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IBS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腹泻主导型、便秘主导型和腹泻便秘交替型,其中腹泻型IBS表现为至少25%为松散(糊状)粪或水样粪,且为硬粪或干球粪<25%
的排便。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与因人制宜,在治疗腹泻型IBS方面有独到之处。
本文拟中医方法治疗IBS 的成果综述。
一、发病机制
中医学并无IBS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多归于“泄泻”、“腹痛”、“郁证”等疾病范畴,《脾胃论》曰:“形体劳役则脾病,病脾则倦怠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胆者,少阳春升之气……胆气不升,则飧泄、肠。
”《医学求是》云:“木郁不达,风郁不达,风木冲击而贼脾土,则痛于脐下”。
《医方考》云:“泻责之脾,……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
”汪昂曰:“久泻皆由肾命火衰,不能专责脾胃。
”从以上文献可以
DOI:10.3877/cma.j.issn.2095-3240.2014.03.007
作者单位: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沈冰);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吴敬)
通讯作者:吴敬,Email:drwj98@ ·研究生论坛·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
沈冰吴敬
【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BS)是常见的慢性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尤以腹泻型IBS多见。
患者以腹痛、腹部不适和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特征,常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经检查可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目前认为,IBS是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虽然不危及生命,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
近年中医各医家虽对治疗和改善IBS临床症状见解不一,但都为治疗IBS提供了参考,其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日益引起医学界重视。
结合目前相关研究文献,概述中医对IBS病机、治疗方法、基础实验等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中草药;针刺疗法;灸法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diarrhea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Shen Bing*,Wu Jing. *Graduate School,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300193,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Wu Jing,Email:drwj98@
【Abstract】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is a common chronic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especially 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Most commonly,abdominal pain,abdominal discomfort and changes in bowel habit ar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which are persistent or recurrent seizures.The organic diseases causing these symptoms can be ruled out through inspection.Now that,IBS is a kind of functional bowel disease.It has a greater impact on the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although no life-threatening.In recent year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used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for IBS has low recurrence rate and few side effects,which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bined with the current research literature,this study reviewed current status of IBS research in fields of Chinese medicine pathology,therapies and experiment.
【Key words】Irritable bowel syndrome;Drugs,Chinese herbal;Acupuncture therapy;Moxibustion
看出,多数医家认为,IBS病位在肠腑,发病主要与肝胆的疏泄、脾胃的运化和升清降浊功能及肾的温煦、主司二便的功能失调有关,病机重点是气机失调及传导失职。
临床早期多属于实证,肝郁气滞或湿浊阻滞为主,随着病情发展,肝木乘脾,脾失健运为虚实夹杂,病程迁延日久,肾失温煦,肾气失充,表现为虚证。
腹泻型IBS发病的主要病因病机多为脾胃虚弱及情志失调导致肝木乘脾[4]。
现代医学研究,IBS的发病机制涉及胃肠道动力异常(其中腹泻型IBS患者结肠高振幅收缩波明显增加,肠道运动时间缩短)、内脏高敏感性、炎症、脑肠轴和精神异常等多个方面,其相互影响、密切关联。
其中脑肠轴将肠神经和中枢神经相联系,并调控胃肠运动、分泌和感觉功能的神经-内分泌网络[5]。
国外研究已发现,有数十种脑肠肽参与了IBS的发病机制[6]。
如有关学者对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进行更深入研究。
Banks等[7]研究表明,VIP主要通过与肠上皮细胞血管活性肠肽受体作用后刺激水电解质分泌,而给予VIP拮抗剂(PG97-269)后,不但能抑制VIP 引起肠黏膜水电解质分泌和转运,并能减少霍乱毒素和大肠杆菌肠毒素等引起水电解质分泌。
Grider 等[8]发现,刺激荷兰猪结肠黏膜,黏膜细胞释放大量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与含有CGRP感觉神经元的5-HT4受体结合,会放大结肠蠕动反射。
这说明脑肠肽既可作为肠道肽能神经释放神经递质和调节介质而起调节作用,也可直接作用于胃肠道感觉神经末梢或平滑肌细胞相应受体而调节肠道感觉和运动。
王深皓等[9]选取24例便秘型IBS、26例腹泻型IBS和26例健康者,行小肠镜及结肠镜检查并取十二指肠降段、近端空肠和回肠末段黏膜,用高压液相色谱-电化学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5-HT含量和肠嗜铬细胞,研究结果示,IBS患者小肠黏膜5-HT信号系统异常是其发病机制之一。
Talley等[10]认为,机体通过脑肠轴之间的神经内分泌网络的双向环路进行胃肠功能的调节,称为脑肠互动。
机体可以通过脑肠轴之间的神经内分泌网络的双向环路进行胃肠功能的调节,为从脑论治功能性肠病提供了依据。
二、中药汤剂治疗
1.健脾益胃法。
《素问·太阴阳明篇》:“脾病则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胃病则脾无可禀受”,而胃气不降,
也必影响脾之运化,可见脾胃两者关系密切。
脾胃虚弱会导致食后脘胀不消化,气血不足,大肠传导功能失常等。
黄建东[11]将60例患者分为中药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用七味白术散加味(党参30g,白术15g,茯苓12g,甘草6g,木香9g,葛根30g,藿香12g等)随证加减治疗,对照组用匹维溴胺片治疗。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0.0%,对照组有效率60.0%,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BS症状评分比较有显著性(P<0.05);表明七味白术散治疗腹泻型IBS能改善临床症状,腹胀缓解时间及大便恢复正常时间均明显缩短,疗效优于匹维溴胺。
2.健脾调肝温肾法。
高文艳等[12]将80例患者分为中药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用健脾调肝温肾方(党参30g,白术15g,白扁豆12g,茯苓12g,白芍15g,陈皮12g,防风12g,山药9g,炮姜6g,肉桂6g等)随证加减治疗,对照组用匹维溴胺(得舒特)治疗。
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24.3%,总有效率为81.1%;对照组痊愈率为19.4%,总有效率为80.6%。
两组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张西平[13]将124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64例,采用自拟温肾健脾化饮汤加减治疗,对照组60例给予蒙脱石散口服治疗,4周为1个疗程,连服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2.1%,对照组为75.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疏肝解郁法。
患者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失于条达,可横逆犯脾,使脾胃损伤,而产生肝脾不和型泄泻。
陈峰松等[14]将60例患者分为中药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自拟疏肝解郁汤(柴胡6g,川芎6g,香附6g,杭白芍20g,茯苓12g,炒白术20g,防风6g,陈皮6g,炙甘草6g 等)随证加减治疗,对照组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
治疗8周后,对照组和中药治疗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及腹泻型IBS症状评分均显著好转(43.0±7.2)vs(56.5±11.4),(47.2±6.5)vs (57.6±10.2),(5.7±3.9)vs(11.6±3.8);(45.3±8.7)vs (5
4.6±12.2),(47.6±6.1)vs(56.9±10.6),(6.5±3.6)vs (11.9±4.0),均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中药组。
陈璇等[15]自拟解郁止泻方(炒柴胡6g,青皮6g,郁金6g,白芍20g,木香6g,白术20g,茯苓12g,山药12g,炒薏苡仁6g,防风6g,炙甘草6g等)治疗难治性腹泻型IBS30例,治疗12周后,中药组患者腹部不适、腹泻
等主要躯体症状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均优于匹维溴铵配合多虑平治疗的对照组(P<0.05),同时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
4.平调肝脾寒热法。
陈文莉[16]选用半夏泻心汤合痛泻要方,根据患者腹泻与便秘交替症状随证加减,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张存善[17]用温中顺气方治疗,总有效率96.43%。
疗程结束后随访,半年后复发者5例,复发率9.26%。
5.温中散寒法。
尹桂岭等[18]将60例患者分为中药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以中草药(制附子6g,人参12g,白术12g,干姜6g,赤芍12g,甘草5g)治疗,对照组给予胃肠解痉药匹维溴胺50mg,3次/d,便秘者可给予口服酚酞0.2g,1次/d,腹泻者加用止泻药物治疗。
方中人参补气益脾,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补脾,干姜温热散寒,附子回阳,赤芍行血和营、缓急止痛。
腹胀者加枳实、厚朴行气导滞,便秘者加黄芩、银花清肠中湿热。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
6.67%。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6.67%。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和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三、针灸治疗
IBS的发生可能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交叉共同作用的结果。
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调控异常在IBS的发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针灸具有整体调节作用,是把机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综合调节,所以针灸治疗IBS的作用机制可能是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的。
1.针灸。
熊嘉玮[19]针灸治疗IBS患者34例,选穴:中脘,神阙,天枢,气海,大肠俞,上巨虚,内关,太冲。
方法:神阙隔姜灸3壮(蚕豆大),其他腧穴用针刺法,直刺1.0~1.5寸,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1次/d,14d后观察疗效。
总有效率为94.21%。
熊秀蓉和林瑜[20]针药并用治疗IBS腹泻型42例,针灸治疗,取中脘、双侧的天枢、足三里、合谷、太冲。
按常规消毒针刺,刺入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手法,平补平泻,留针30min。
双侧的天枢、足三里行温针灸,1次/d。
并加服中药:柴胡12g,白芍15g,枳壳6g,郁金9g,茯苓15g,陈皮6g,防风9g,白术15g,木香6g,香附6g,泽泻15g,甘草3g。
1剂/d,分早晚2次口服,疗程4周。
总有效率为85.71%。
李浩等[21]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予疏肝健脾法针刺治疗,取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太冲等穴行常规针刺,并在天枢穴加电针,1次/d,每周3~4次;
西药组口服得舒特,50mg/次,3次/d,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患者临床症状积分及IBS生活质量评价量表评分针刺组的改善程度优于西药组(P<0.01)。
杨淑贤等[22]运用温针灸配合神阙穴贴敷治疗IBS50例,取艾叶5g,吴茱萸5g,川椒15g,干姜5g,香附15g,细辛10g,肉桂5g,丁香15g,荜澄茄15g,与少许独头蒜泥混合而成膏状,取少量于神阙穴上,并用麝香追风膏固定,每日换药1次,10次为1疗程。
结果:有效率为98.00%。
储浩然等[23]运用点灸特定穴治疗腹泻型IBS30例,肝郁脾虚型:穴取肝俞、脾俞、天枢、足三里和太冲;脾胃虚弱型:穴取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和天枢;脾肾阳虚型:穴取脾俞、肾俞、大肠俞、足三里和章门,点灸治疗,总有效率为93.30%。
2.其他方法。
陈日兰和朱永苹[24]运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联合针灸埋线治疗腹泻型IBS86例。
治疗组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北京韩美制药公司生产)2粒,在每日3次服用的基础上,选择在T2~12之间两旁1.5寸区域内的压痛点(一般选6~10个穴位)同时配合三阴交、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丰隆等穴位行针灸埋线治疗。
每10d进行1次埋线治疗,3次为1个疗程。
对照组单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2粒,3次/d。
两组患者疗程均为30d。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7%;对照组总有效率77.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表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韩淑凯和张红昌[25]取神经区(位于上颌中切牙间齿龈上方口腔前庭黏膜处)、头部区(位于下颌中切牙齿龈下方口腔前庭黏膜处),操作:患者正坐,半张口,用纱布垫在患者上、下唇,以手指将两唇拉开,选用0.25mm×25mm毫针,一般针尖与口腔黏膜呈15°~30°,刺入10~15mm左右,行轻微捻转手法,待患者感觉局部酸胀后留针15min。
10次为1个疗程。
总有效率为91.1%。
张红昌等[26]选取头针胃区(相当颞叶在头皮上的投影,从瞳孔直上的发际处为起点,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2cm长的直线)和头针肠区(在头前部,从胃经头维穴内侧0.75寸起向下引一直线,长2cm)针刺治疗。
操作:选用直径0.35mm、长40~75mm毫针,针与头皮呈30°快速将针刺于皮下,当针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小,此时继续刺入达到该区的应有长度,然后运针,只捻转不提插,每分钟捻转200次以上,进针后捻转2~3min,留针5~10min,1次/d。
对照组:口服丽珠肠乐,每次2粒,2次/d。
两组均治疗30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结果:头针组总有效率96.00%;对照组总有效率78.00%。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综上所述,IBS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西医治疗效果并不满意,而中医治疗疗效较理想,不良反应少,优于西医治疗。
中药及针灸治疗腹泻型IBS有明显疗效,在总治愈率、总有效率、症状积分改善方面均优于西医治疗组。
但存在问题有:缺少对疾病治疗的随访,尚不了解经一段时间系统治疗后能否改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和IBS症状评分;诊断标准不一,相关研究报道中罕见严格应用国际通用的诊断标准筛选病例,按照随机、对照、盲法的临床医学研究原则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报道。
今后应增加随机大样本对照前瞻性设计的研究。
针对IBS不同的临床分型、中药安全性和简便性、穴位选择、针刺深浅、留针时间、刺激量大小及疗效评价标准等将是中医治疗IBS的研究方向。
此外,现代研究可从神经、免疫、内分泌等方面阐述中医治疗IBS的效应机制,此举将助于中医治疗IBS作用机制的阐明,进一步促进中医治疗IBS的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Longstreth GF,Thompson WG,Chey WD,et al.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s[J].Gastroenterology,2006,130(5):1480-1491.
[2]英国胃肠病临床服务协会张文静.成人肠易激综合征诊治新指南[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7,12(2):141.
[3]陈志君,高福音.肠易激综合征罗马Ⅱ与罗马Ⅲ标准在临床应用中的比较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0,10(11):1270-
1271.
[4]周福生,程宏辉.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经验传承[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18(21):2225-2229.[5]谢建群,袁建业.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机制[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18(21):2230-2233.
[6]Varga G,Bálint A,Burghardt B,et al.Involvement of endogenous CCK and CCK1receptors in colonic motor function[J].Br J
Pharmacol,2004,141(8):1275-1284.
[7]Banks MR,Farthing MJ,Robberecht P,et al.Antisecretory actions of a novel vasoactive intestinal polypeptide(VIP)antagonist in
human and rat small intestine[J].Br J Pharmacol,2005,144(7):
994-1001.
[8]Grider JR,Piland BE.The peristaltic reflex induced by short-chain
Fatty acids is mediated by sequential release of5-HT and
neuronal CGRP but not BDNF[J].Am J Physiol Gastrointest
Liver Physiol,2007,292(1):G429-G437.
[9]王深皓,董蕾,李路.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小肠黏膜5-HT信号系统的研究[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3,33(6)415-416.
[10]Talley NJ,Howell S,Poulton R.Th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d psychiatric in the community:is there a link?[J].Am J
gastroenterol,2001,96(4):1072-1079.
[11]黄建东.七味白术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1,26(2):225-227.
[12]高文艳,林一帆,陆宇平,等.健脾调肝温肾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0,51(6):506-
509.
[13]张西平.温肾健脾化饮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4例[J].
河南中医,2014,34(3):475-476.
[14]陈峰松,索红军,范辉.疏肝解郁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0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18(25):2715-2718.[15]陈璇,秦玉成,史亚祥.解郁止泻方治疗难治性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24):167-
169.
[16]陈文莉.肠易激综合症(IBS)的中医治疗五法[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6(2):24.
[17]张存善.温中顺气法治疗交替型肠易激综合征56例[J].陕西中医,2009,30(9):1154,1180.
[18]尹桂岭,刘艳华,刘磊,等.温中散寒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07,22(2):22-23.
[19]熊嘉玮.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4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9,41(1):49-50.
[20]熊秀蓉,林瑜.针药并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42例[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8,18(2):38-40.
[21]李浩,裴丽霞,周俊灵,等.针刺与西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对照观察[J].中国针灸,2012,32(8):679-680.
[22]杨淑贤,王秀芹,蔡永.温针灸配合神阙穴贴敷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12):15-16.
[23]储浩然,王志红,杨骏,等.点灸特定穴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9,29(2):111-113.
[24]陈日兰,朱永苹.美常安联合针灸埋线治疗腹痛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9,31(5):42-44.[25]韩淑凯,张红昌.口针疗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45例[J].中国针灸,2011,31(6):508.
[26]张红昌,韩淑凯,汤俊玲.头针治疗腹泻型肠激综合征50例[J].
中国针灸,2011,31(7):605-606.
(收稿日期:2013-12-10)
(本文编辑:齐应辰)
沈冰,吴敬.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J/CD].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14,3(3):12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