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方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方*导读: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主要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腹胀、便秘、腹部不适等。
肠易激综合征英文简称为IBS,治疗目的是消除顾虑,改善症状,让患者恢复健康,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是在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基础上,根据主要症状表现对症下药。
肠易激综合征治疗方法多样,有饮食调理法,西药治疗法、中药治疗法、心理治疗法等。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肠易激综合征主要症状表现有腹痛、腹胀、腹泻、便秘,根据不同的症状表现,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的方法也不一样。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方(1)麻子仁丸加减方[主要成分]火麻仁30g,白芍15g,枳实10g,厚朴杏仁12g,生大黄10g(后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主治]肠胃积热之实秘。
(2)大黄附子汤加减方[主要成分]大黄9g,附子12g,细辛3g。
[功效]温里散寒,通便导滞。
[主治]阴寒凝滞之实秘。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方(1)四神丸加味方[主要成分]补骨脂(酒炒)6两,吴茱萸(盐炒)3两,五味子(炒)4两,肉豆蔻(面裹,煨)4两,花椒(微焙)1两,生硫黄6钱,大枣81枚,生姜(切片)6两。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主治]肾阳虚弱腹泻。
藿香生气散加减方[主要成分]藿香4.5克,白芷、川芎、紫苏叶、半夏、苍术各3克,白术、白茯苓、陈皮、厚朴(姜制)各2.4克,甘草0.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腹泻。
*腹胀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方大柴胡汤加减方[主要成分]黄芩、半夏、大黄、枳实、生姜、大枣、柴胡、白芍。
[功效]疏肝解郁、化痰消胀。
[主治]腹胀。
(2)蒿芩清胆汤[主要成分]青蒿、黄芩、枳壳、竹茹、陈皮、半夏、茯苓、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
肠道易激综合征中医论治

肠道易激综合征中医论治肠道易激综合征是最常见的胃、肠道生理功能性紊乱疾病,多见于壮年,男性略多于女性,50岁以后首次发病极少,患者常有腹痛不适、腹胀、腹鸣、腹泻和便秘的症状,过去称此症为结肠紊乱,结肠痉挛,结肠过敏,痉挛性结肠炎等,实际上并没有炎性病变,而功能性紊乱也不局限于结肠,在小肠功能障碍显著的患者,則表现水样腹泻,伴脐周不适或阵发性疼痛和肠鸣亢进,往往因情绪波动而激发,有些患者,由于只在一段小肠发生较持久的痉挛,可有上腹或脐周持续性隐痛而无腹泻,肠易激综合征多属于为中医的“气滞腹痛”的范畴,多由情志不畅,肝木失于条达,气机不畅所致,其症状以腹部胀闷疼痛,痛无定处,嗳气、矢气后减轻,情志郁怒加重为其特点,并伴有其他气滞不行之象,当然在临床上不是单一出现,常兼杂寒热虚实的症候,我们根据临床加以辩证加减,取得很好的疗效,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科收治病例46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27例,年龄最大59岁,最小21岁:病程1年以上者16例,3个月到一年者30例。
大便中伴有粘液者26例,不伴粘液者20例。
日大便在4次以上者15例,2-4次不等者26例,最多每天7次,便秘者5例,本组46例病人均针对其病情、病史、病程而进行过大便常规检查和培养,乙状结肠镜检查和钡灌肠而排除器质性病变。
同时全部病例均不同程度和不同时间服过黄连素、土霉素、氟派酸等抗菌药物和654-2类解痉剂,因无明显疗效而改服中药治疗。
2 临床症状患者常腹痛不适、腹胀、腹鸣、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3个月以上,每天大便次数2~4次以上,甚至可达7次以上,每次泻下量不多,亦无里急后重感,或2-3天一大便。
其中大便有伴少许粘液者,也有无粘液者。
也有服黄连素后先是有效,后渐失效,也有服氟哌酸有效,后亦无效者,更见食减、体瘦、头晕、乏力、失眠、多梦等。
脉细弦或细软无力,苔薄白腻或淡黄薄腻苔。
3 诊断标准1986年全国慢性腹泻学术讨论会制定诊断参考标准如下:1)以腹痛、腹泻及便秘为主诉,伴有全身神经官能症状。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治疗进展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治疗进展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治疗进展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肠易激综合征的患病率也不断增加。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中以腹泻型最为常见。
中医药治疗作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在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出发,详细介绍中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现状和进展。
一、病因病机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消化系统疾病,其病因病机不明,但已有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
首先,现代医学认为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与神经、激素、免疫和肠道菌群等多种因素有关。
其中神经因素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肠道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肠道的蠕动和分泌。
激素因素包括胃肠激素和肠荷尔蒙,能调节消化液的分泌和肠道蠕动。
免疫因素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调节肠道炎症反应。
肠道菌群因素也是肠易激综合征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常肠道菌群数量和种类的改变会影响肠道的蠕动和分泌。
二、中药治疗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具有独特的优势,中药有调节肠胃功能、改善心理状态、平衡体质的功效。
中药治疗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小,因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成为肠易激综合征治疗的重要方法。
1.治疗方案针对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方案因人而异,通常是根据患者的病情、病程和体质调配中药。
饮食疗法也是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重要挂钩,通常会建议患者改善饮食习惯。
病情轻微的患者可以通过饮食调理达到治疗目的。
病情较重的患者需要药物治疗辅助。
常用的中药组方包括四君子汤、六君子汤、香砂养胃汤、水煎栀子、四妙丸等。
2.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治疗脾胃虚弱所用的汤剂,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中药组成,具有强壮脾胃、升阳提气的功效。
四君子汤能够促进胃肠蠕动,改善肠道的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能够有效地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腹泻症状。
3.香砂养胃汤香砂养胃汤由草果、白术、陈皮、香砂四味中药组成,具有理气和胃、暖中益气、化痰止咳的功效。
香砂养胃汤能够缓解肠道的痉挛和紧张,改善肠道的蠕动和分泌功能,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腹泻和腹部胀气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导读: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原则和方法是什么?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胃肠道紊乱的疾病,用中医治疗法治疗效果显著。
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是以补虚泻实为指导原则,在调理患者饮食的基础上,围绕健脾助运、疏肝理气、温补脾肾、收涩止泻治疗此病。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原则和方法是什么?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胃肠道紊乱的疾病,用中医治疗法治疗效果显著。
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是以补虚泻实为指导原则,在调理患者饮食的基础上,围绕健脾助运、疏肝理气、温补脾肾、收涩止泻治疗此病。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法:健脾益气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多因脾虚而得病,主要症状表现有体倦乏力、腹泻不止、腹部不适等。
中医治疗此病主要使用健脾益气方,比如参岑白术散。
参岑白术散主要成分有太子参、党参、黄氏、山药、扁豆、苍术、茯苓、甘草、茨实、炒白术等。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法:疏肝理气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多因肝气郁结、气滞不痛而得病,主要症状表现有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抑郁悲愤、疏泄市场。
中医治疗此病主要使用疏肝理气方,比如柴胡疏肝散。
柴胡疏肝散主要成分有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甘草。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法:温补脾肾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多因旧病未愈、脾肾阳虚亏损而得病,主要症状表现有疲乏无力,腰酸背痛、喜热畏寒、腹痛泄泻。
中医治疗此病主要使用温补脾胃的方子,比如附子理中汤。
附子理中汤的主要材料有附子(制)、党参、白术(炒)、干姜、甘草、蜂蜜。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法:收涩止泻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多因泄泻经年累月,伤及脾胃而得病,主要症状表现有泄泻不止,面色萎黄、身体疲乏等。
中医治疗此病主要使用涩肠止泻方。
涩肠止泻方主要成分有人参、当归、白术、肉豆蔻、肉桂、甘草、白芍药、木香、诃子、罂粟壳。
如果大家还有什么关于“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的相关疑问,欢迎咨询养生疾病库肠易激综合征专栏的医生,医生将会耐心为您解答。
62脾胃科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版本汇总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2017 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疗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住院患者。
一、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疗:第一诊疗为泄泻病(TCD:BNP110)。
西医诊疗:第一诊疗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CD-10 : K59.902) 。
(二)诊疗依照1.疾病诊疗(1)中医诊疗标准参照取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6 年宣布的《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初版社2012 年初版)。
(2)西医诊疗标准参照罗马 IV 诊疗标准《 Bowel Disodrers》(《cy A,FerminMearin,Lin Chang, et al. [J].Gastroenterology,2016, 150(5):1393-1407.》)及Mutli-Dimensional Clinical Profile (MDCP) for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Disorders ( North Carolina: the Rome Foundation, 2015)。
2. 证候诊疗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泄泻病(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中医诊疗方案( 2017 年版)”。
泄泻病 (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 临床常有证候:肝郁脾虚证脾虚湿盛证脾肾阳虚证脾胃湿热证寒热错杂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泄泻病(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中医诊疗方案(2017 年版)”。
1.诊疗明确,第一诊疗为泄泻(吻合肠易激综合征罗马 IV 诊疗标准——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诊疗标准)。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治疗日≤ 21 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疗必定吻合中医泄泻(TCD: BNP110) , 西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CD10: K59.902 )2.有中医特色疗法适应证,无其他禁忌证。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辅助治疗概况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辅助治疗概况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最近几年肠易激综合征在我国发病率不断上升,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临床诊断主要采用国际通用的罗马Ⅲ诊断标准为主。
肠易激综合征主要是以腹部不适伴大便次数、性状的改变为诊断依据,将其分为四型:泄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和未定型[1],以此指导临床及用药。
中医则根据肠易激综合征不同症状分为“腹痛”“腹泻”“便秘”等名称。
此病的发病原因有着复杂性的特点,主要有内伤饮食、外感六淫、脏腑阴阳失调、情志内伤,主要是情志因素[2]。
此病的发病机理中脾虚失运是基本病机,湿邪困脾贯穿疾病的始终,最终肠道功能失司而发生泄泻。
中医治疗除了中药汤剂之外,还有一些辅助治疗方法例如:针灸、推拿、灌肠、穴位敷贴等也能起到不错的治疗作用。
标签: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辨证;辅助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慢性、间歇性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还有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一般无器质性改变或生化指标异常,是一种典型的功能性疾病。
从病因来说,导致此病的病因并不明确,可能与内脏感觉过敏、胃肠动力学改变、精神心理障碍、肠道感染等有关。
中医辨证治疗主要采用舒肝健脾、理气温肾的原则为主,辅以认知疗法、饮食调节、调畅情志等。
1 中医肠易激综合征辨证渊源在中医的病名当中并没有肠易激综合征,但是根据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可以将其归于“腹痛”、“泄泻”、“便秘”等几个肠胃疾病范畴。
对此类疾病,相关医学文献当中多有记载,可以看作成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辨证渊源,比如说:在《景岳全书》中认为总脏腑角度认为肾是引起此病的根源书中提到“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所主”,其中明确指出肾阳不足时最终造成此病的原因,指出“肾中阳气不足.....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
简单的来说就是肾气不足导致二便开闭控制能力不足所致,因此在治疗上应该以温补肾阳为主。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
一、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泄泻病(TCD 编码:BNP1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CD-10 编码:K59.9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10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2008 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诊疗方案”。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常见证候: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脾虚湿盛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疗程时间为:4-8 周/疗程(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泄泻病(TCD 编码:BNP110),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CD-10 编码:K59.902)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系统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既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伴有严重焦虑、抑郁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培养(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3)肠镜检查(4)腹部超声(5)感染性疾病筛查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心电图、肿瘤标志物、消化道气钡造影、血沉、乙肝五项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肝郁脾虚证:抑肝扶脾。
中医怎样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中医怎样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
该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下腹痛,且伴有腹泻(粪便稀薄或有黏液)或便秘(痛性便秘)、腹胀、排气等,而且在腹泻或排气后,其腹痛的症状会很快缓解。
有些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可在腹痛缓解后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全身症状,如焦虑、紧张、失眠、神经过敏等:部分该病患者还可出现体质欠佳的状况。
目前,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但多数人认为该病的发生与患者的不良精神状态或饮食失调等因素有关。
西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时大多采取对症治疗的方法。
中医将肠易激综合征主要分为肝气乘脾型、肝郁气滞型、脾胃虚弱型和脾胃虚寒型四种类型,并依据患者的腹痛或腹泻(痢疾除外)症状来辨证施治。
那么,中医对上述四种类型的肠易激综合征如何进行治疗呢?1、肝气乘脾型肠易激综合征:该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多因肝气偏盛、横逆犯脾而发病,常在抑郁、恼怒或精神紧张时出现腹痛或腹泻的症状,其腹泻来势急迫,泻后痛减,并伴有舌淡红、脉弦的表现。
治疗此型的肠易澈综合征应坚持抑肝扶脾的原则,可选用如下方药:①加味痛泻要方,其方药组成为:炒白芍20克,炒白术12克。
炒陈皮、制香附、防风各10克,炙甘草5克。
将上药加水煎煮,去渣取汁。
每日一剂,分3次服下。
②逍遥丸(中成药),其方药组成为:柴胡、薄荷、自芍、当归、炒白术、茯苓和炙甘草。
该类患者可每次口服逍遥丸6~9克,每日服2~3次。
2、肝郁气滞型肠易激综合征:该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多因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而发病,常有腹痛胀闷,或两胁窜痛,或频繁排气的症状,并伴有腹痛欲泻、排便先难后易、大便常呈团块状、舌红、脉弦的表现。
治疗此型的肠易激综合征应采取疏肝解郁、理气止痛的原则,可选用如下方药:①柴胡疏肝散,其方药组成为:柴胡12克,制香附、炒枳壳、陈皮、川芎各10克,白芍15克,炙甘草5克。
将上药加水煎煮,去渣取汁。
每日一剂,分3次服下。
当患者兼有胃肠湿热的症状,如大便色黄夹有黏液、小便黄、口苦、舌红、苔黄时,可在该方的基础上加黄芩12克,车前子10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功能性肠障碍,临床特征以腹痛或不适伴随大便性状改变和排便习惯改变[1]。
IBS是常见的慢性功能性胃肠病之一,在全世界成年人和青少年中,IBS 发病率达10%~20%[2-3],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IBS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腹泻主导型、便秘主导型和腹泻便秘交替型,其中腹泻型IBS表现为至少25%为松散(糊状)粪或水样粪,且为硬粪或干球粪<25%的排便。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与因人制宜,在治疗腹泻型IBS方面有独到之处。
本文拟中医方法治疗IBS 的成果综述。
一、发病机制中医学并无IBS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多归于“泄泻”、“腹痛”、“郁证”等疾病范畴,《脾胃论》曰:“形体劳役则脾病,病脾则倦怠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胆者,少阳春升之气……胆气不升,则飧泄、肠。
”《医学求是》云:“木郁不达,风郁不达,风木冲击而贼脾土,则痛于脐下”。
《医方考》云:“泻责之脾,……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
”汪昂曰:“久泻皆由肾命火衰,不能专责脾胃。
”从以上文献可以DOI:10.3877/cma.j.issn.2095-3240.2014.03.007作者单位: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沈冰);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吴敬)通讯作者:吴敬,Email:drwj98@ ·研究生论坛·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沈冰吴敬【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BS)是常见的慢性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尤以腹泻型IBS多见。
患者以腹痛、腹部不适和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特征,常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经检查可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目前认为,IBS是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虽然不危及生命,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
近年中医各医家虽对治疗和改善IBS临床症状见解不一,但都为治疗IBS提供了参考,其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日益引起医学界重视。
结合目前相关研究文献,概述中医对IBS病机、治疗方法、基础实验等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中草药;针刺疗法;灸法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diarrhea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Shen Bing*,Wu Jing. *Graduate School,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300193,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Wu Jing,Email:drwj98@【Abstract】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is a common chronic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especially 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Most commonly,abdominal pain,abdominal discomfort and changes in bowel habit ar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which are persistent or recurrent seizures.The organic diseases causing these symptoms can be ruled out through inspection.Now that,IBS is a kind of functional bowel disease.It has a greater impact on the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although no life-threatening.In recent year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used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for IBS has low recurrence rate and few side effects,which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bined with the current research literature,this study reviewed current status of IBS research in fields of Chinese medicine pathology,therapies and experiment.【Key words】Irritable bowel syndrome;Drugs,Chinese herbal;Acupuncture therapy;Moxibustion看出,多数医家认为,IBS病位在肠腑,发病主要与肝胆的疏泄、脾胃的运化和升清降浊功能及肾的温煦、主司二便的功能失调有关,病机重点是气机失调及传导失职。
临床早期多属于实证,肝郁气滞或湿浊阻滞为主,随着病情发展,肝木乘脾,脾失健运为虚实夹杂,病程迁延日久,肾失温煦,肾气失充,表现为虚证。
腹泻型IBS发病的主要病因病机多为脾胃虚弱及情志失调导致肝木乘脾[4]。
现代医学研究,IBS的发病机制涉及胃肠道动力异常(其中腹泻型IBS患者结肠高振幅收缩波明显增加,肠道运动时间缩短)、内脏高敏感性、炎症、脑肠轴和精神异常等多个方面,其相互影响、密切关联。
其中脑肠轴将肠神经和中枢神经相联系,并调控胃肠运动、分泌和感觉功能的神经-内分泌网络[5]。
国外研究已发现,有数十种脑肠肽参与了IBS的发病机制[6]。
如有关学者对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进行更深入研究。
Banks等[7]研究表明,VIP主要通过与肠上皮细胞血管活性肠肽受体作用后刺激水电解质分泌,而给予VIP拮抗剂(PG97-269)后,不但能抑制VIP 引起肠黏膜水电解质分泌和转运,并能减少霍乱毒素和大肠杆菌肠毒素等引起水电解质分泌。
Grider 等[8]发现,刺激荷兰猪结肠黏膜,黏膜细胞释放大量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与含有CGRP感觉神经元的5-HT4受体结合,会放大结肠蠕动反射。
这说明脑肠肽既可作为肠道肽能神经释放神经递质和调节介质而起调节作用,也可直接作用于胃肠道感觉神经末梢或平滑肌细胞相应受体而调节肠道感觉和运动。
王深皓等[9]选取24例便秘型IBS、26例腹泻型IBS和26例健康者,行小肠镜及结肠镜检查并取十二指肠降段、近端空肠和回肠末段黏膜,用高压液相色谱-电化学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5-HT含量和肠嗜铬细胞,研究结果示,IBS患者小肠黏膜5-HT信号系统异常是其发病机制之一。
Talley等[10]认为,机体通过脑肠轴之间的神经内分泌网络的双向环路进行胃肠功能的调节,称为脑肠互动。
机体可以通过脑肠轴之间的神经内分泌网络的双向环路进行胃肠功能的调节,为从脑论治功能性肠病提供了依据。
二、中药汤剂治疗1.健脾益胃法。
《素问·太阴阳明篇》:“脾病则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胃病则脾无可禀受”,而胃气不降,也必影响脾之运化,可见脾胃两者关系密切。
脾胃虚弱会导致食后脘胀不消化,气血不足,大肠传导功能失常等。
黄建东[11]将60例患者分为中药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用七味白术散加味(党参30g,白术15g,茯苓12g,甘草6g,木香9g,葛根30g,藿香12g等)随证加减治疗,对照组用匹维溴胺片治疗。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0.0%,对照组有效率60.0%,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BS症状评分比较有显著性(P<0.05);表明七味白术散治疗腹泻型IBS能改善临床症状,腹胀缓解时间及大便恢复正常时间均明显缩短,疗效优于匹维溴胺。
2.健脾调肝温肾法。
高文艳等[12]将80例患者分为中药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用健脾调肝温肾方(党参30g,白术15g,白扁豆12g,茯苓12g,白芍15g,陈皮12g,防风12g,山药9g,炮姜6g,肉桂6g等)随证加减治疗,对照组用匹维溴胺(得舒特)治疗。
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24.3%,总有效率为81.1%;对照组痊愈率为19.4%,总有效率为80.6%。
两组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张西平[13]将124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64例,采用自拟温肾健脾化饮汤加减治疗,对照组60例给予蒙脱石散口服治疗,4周为1个疗程,连服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2.1%,对照组为75.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疏肝解郁法。
患者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失于条达,可横逆犯脾,使脾胃损伤,而产生肝脾不和型泄泻。
陈峰松等[14]将60例患者分为中药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自拟疏肝解郁汤(柴胡6g,川芎6g,香附6g,杭白芍20g,茯苓12g,炒白术20g,防风6g,陈皮6g,炙甘草6g 等)随证加减治疗,对照组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
治疗8周后,对照组和中药治疗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及腹泻型IBS症状评分均显著好转(43.0±7.2)vs(56.5±11.4),(47.2±6.5)vs (57.6±10.2),(5.7±3.9)vs(11.6±3.8);(45.3±8.7)vs (54.6±12.2),(47.6±6.1)vs(56.9±10.6),(6.5±3.6)vs (11.9±4.0),均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中药组。
陈璇等[15]自拟解郁止泻方(炒柴胡6g,青皮6g,郁金6g,白芍20g,木香6g,白术20g,茯苓12g,山药12g,炒薏苡仁6g,防风6g,炙甘草6g等)治疗难治性腹泻型IBS30例,治疗12周后,中药组患者腹部不适、腹泻等主要躯体症状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均优于匹维溴铵配合多虑平治疗的对照组(P<0.05),同时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
4.平调肝脾寒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