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图和诱发电位及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锥体细胞【Ⅲ(小中)、Ⅴ层(中大)】在皮层排列整 齐,其顶树突相互平行并垂直伸入皮层表层(轴突伸入皮 层深层),其同步电活动易于发生总和而形成电场,从而 改变皮层表面的电位。
11
大量皮层神经元的同步电活动须依赖 丘脑的功能
某些自发脑电形成,就是皮层与丘脑非特异投
射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
一定的同步节律的丘ຫໍສະໝຸດ 非特异投射系统的活动,• 单一神经元的突触后电位变化不足以引起皮层 表面的电位改变,必须有大量的神经元同时发 生突触后电位变化,才能同步起来引起皮层表 面出现电位改变。
• 锥体细胞分布特点-----电场形成
脑电波形成的机制?
细胞内记录到的突触后电位变化与皮层的电位节律变化 相一致:
认为皮层表面的电位变化是由突触后电位变化形成的。 大量神经元同步发生突触后电位总和引起皮层表面的电位 改变。
诱发电位 ---特异性 非特异性
• 非特异性诱发反应是指不同的刺激均能 产生相同的反应,
• 特异性诱发反应是指必须具有诱发电位 基本特点者
一、脑电图
• 在无明显刺激情况下,大脑皮层经常性地自发产 生节律性的电位变化,称为自发脑电活动 (spontaneous electric activity of the brain)。
• 3. 记录脑电图:记录清醒闭目状态下各导联的 脑电图,通常在记录过程中进行睁眼闭眼试验和 过度换气试验。由于过度的深呼吸,大量的C02排 出体外,造成呼吸性碱中毒,此时能引起一过性 的脑血管收缩及脑血流量减少,如有持续性或阵 发性的异常脑电波出现时,则有诊断价值。
• 分类:

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皮质电图(electrocorticogram,ECoG)
在头皮用双极或单极记录法来观察皮层的电位 变化,记录到的自发脑电活动称为脑电图 (electroencephalogram,EEG)。在动物将颅骨 打开或在病人进行脑外科手术时,直接在皮层表 面引导的电位变化,称为皮层电图 (electrocorticogram,ECoG)。
• δ波:频率为每秒0.5~3次,波幅为20~200 μV,在慢波 睡眠的深睡阶段出现,但正常婴儿清醒时可见δ波,在全 身麻醉时也可出现δ波。
脑电图的波形
α波 8~13次/秒, 清醒、安静并闭眼时即出现 ; β波 14~30次/秒 , 新皮层处在紧张活动状态时出现 ; θ波 4~7次/秒 , 困倦时出现 ; δ波 0.5~3次/秒 , 睡眠、极度疲劳时或在麻醉状态下出现。
促进了皮层电活动的同步化。
• 大量皮层神经元的电活动同步总和必 须依赖丘脑的功能---- α波,
• 将对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的电刺激频 率改为每秒60次,则皮层上类似α波 的自发脑电活动立即消失而转成快波, 这是由于高频刺激扰乱了神经元的同 步化活动,脑电出现去同步化现象--β波,
三、人脑电图的记录方法
• (一)记录电极 通常采用银电极,以表面镀有氯化银的银电极最好。
• 1.头皮电极: (1)银管电极 (2)金属盘状电极或杯状电极 (3)针状电极
2. 特殊电极:颞叶内侧及颅底的电活动需用特殊电极 描记出来,如耳鼓电极、鼻咽电极和蝶骨电极等。
15
• (二)头皮电极的安放部位
电极安放部位可参考国际脑电图学会建议的10/20系 统电极安放法(图3)和Gibbs电极安放法(图4)。少者8 个电极,多者l 9个电极。
双极导联法示意图
2.单极导联法:
• 2.单极导联法:将一个放在头皮表面的电极与一个距离 所要检查的脑组织区域越远越好的无关电极相联,这种导 联方式,通常被看做是只描记来自一个头皮电极的电位改 变。
• 单极导联的优点在于可记录到活动电极下的脑电位变动值, 相当于电极下直径3—4cm范围电活动的总和,但产生于较 小的局限性部位的微小电位变动则往往被周围脑组织的电 活动所掩盖而不能发现。
脑电图和诱发电位及临床应用
三种生物电现象 :
• 神经细胞细胞本身固有的电活动如膜电位及其 波动,
• 动作电位 • 在突触传递过程中所产生的突触后电位 • 容积導体
概括这些电活动,大体上分为二类:
一类称之自发电位,系指在没有特定的外界刺激时 脑组织本身自发产生的电活动(节律性,非节律性)
另一类电活动称之诱发电位,诱发电位是指当外界 刺激施加于皮肤感受野内神经或感觉器官时,经 特异性传导道上传,在脑的特定部位所产生的与 刺激呈锁时关系的电位变化,
8
• 在皮层有占位性病变(肿瘤)时,病人即使处 于清醒时,亦有可能引导出θ波或δ波。癫痫患 者的脑电图可见棘波(spike wave)、尖波(sharp wave)和棘慢波综合(spike and wave complex)等,
图2 癫痫脑电图的波形
二、脑电图的产生机制
• 皮层表面的电位变化主要是由突触后电位变化 形成的,也就是说由细胞体和树突的电位变化 形成的。
单极导联法示意图
• 无关电极部位
一般选两侧耳垂,它和头皮电极的联系有三种: • ①左侧头皮上的活动电极与左耳垂无关电极,右侧
头皮上活动电极与右耳垂无关电极相联结; • ②两侧耳垂的电极联结在一起作为无关电极使用, ③先把一侧耳垂电极作为无关电极使用,
(四) 脑电图的记录
• 1. 受试者静坐椅上,姿势自如。 2. 将电极与记录仪器相连,
6
一、脑电图的基本波形:
根据其频率进行分类
• α波:频率为每秒8~13次,波幅为20~100 μV,在清醒、 安静并闭目时出现,波幅常呈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的反 复过程,形成梭形,睁眼视物,α波即消失 。
• β波:频率为每秒14~30次,波幅为5~20 μV,在清醒并 睁开眼睛时出现,
• θ波:频率为每秒4~7次,波幅为 100~150 μV,在慢波睡眠时出现,
图4 Gibbs电极安放法 图3 10/20系统电极安放法
(三)导联的选择
• 1.双极导联法:把头皮上两个活动电极分别连接
到放大器的两侧,叫双极导联法(图4),记录到的是两 个活动电极间的电位差。 一般,两个活动电极的适当距离为3~6 cm。双极导联 法不适合于记录准确的波形或电位变动的绝对值,但 适合于记录局限性异常波,并可排除无关电极活动化 所引起的误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