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人教版_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整理版)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教案:6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教案:6

6.1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1课时化学反应与热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和已有知识、经验感受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知道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2)知道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高低是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决定因素。

(3)了解人类对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利用情况,了解节能的意义和方法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能从反应物与生成物中所具有的能量、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两个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提升证据推理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逐步培养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物质变化中伴随能量变化的观念,感受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培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3)初步建立起科学的能量观,加深对化学在解决能源问题中重要作用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化学能与热能的内在联系及相互转变2.教学难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二、教学过程总结:化学反映的实质: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反应的特征:一是物质变化(生成新物质)、二是能量变化(吸收或放出热量)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同时发生。

【师】现在是不是就能解答我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了,请同学回答。

【生】由于化学反应发生必定有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并且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就会有能量的变化,所以化学反应中有能量的变化。

【师】回答的很好!我们知道化学键断裂需要放出能量,化学键形成需要吸收能量,并且放出和吸收的能量并不相等,反应前后就有能量的变化,表现为化学反应的吸热和放热。

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我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

【师】我们看下面的图,又能得出什么结论?【生】A图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过程中会放出热量。

B图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的总能量,反应过程中必须吸收能量。

【师】总结的很完整。

一个化学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决定于反应物总能量与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完整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完整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完整教案第一单元: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第一节: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4课时)第一课:物质的组成和变化- 目标: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和变化规律- 内容:1. 物质的基本概念2.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3. 物质的宏观和微观特征4. 物质的变化类型和规律第二课: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目标:掌握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内容:1. 元素的定义和性质2. 元素的种类和分类3. 化合物的定义和性质4. 元素和化合物的关系第三课:元素与化合物的符号- 目标:学会使用元素符号和化合物分子式表示物质- 内容:1. 元素符号的命名和规则2. 化合物分子式的命名和规则3. 元素符号和化合物分子式的应用第四课: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 目标:理解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内容:1. 原子质量和分子质量的定义2. 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3. 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4. 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应用第二节: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6课时)第五课:化学式的表示方法- 目标:熟悉化合物的化学式表示方法- 内容:1. 化合物的离子式和分子式表示2. 化合物离子的正负电荷表示第六课: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 目标: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内容: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2.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要素3.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和不平衡第七课: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法则- 目标: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法则- 内容:1. 了解化学反应的平衡特征2. 熟悉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法则3. 掌握简单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法则应用第八课:化学方程式的应用与解答- 目标:学会应用化学方程式解答问题- 内容:1. 化学反应类型和方程式应用2. 化学方程式解答问题的基本步骤3. 化学方程式应用与解答的综合例题第三节:物质的三态和分子热机械理论(8课时)第九课:物质存在的三态- 目标:理解物质存在的三态和相应的转化规律- 内容:1. 固态的特征和性质2. 液态的特征和性质3. 气态的特征和性质4. 物质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第十课:分子热机械理论的基本概念- 目标:了解分子热机械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内容:1. 分子热机械理论的基本思想2.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推导和应用第十一课:物质三态之间的转化规律- 目标:掌握物质三态之间的转化规律和条件- 内容:1. 物质三态的转化条件和规律2. 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规律3. 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化规律4. 固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化规律第十二课:气体实际状态方程- 目标:了解气体实际状态方程和气体的特性- 内容:1. 理想气体和非理想气体的区别2. 气体实际状态方程的表示和推导3. 气体特性对比和应用的实例第二单元:化学反应和能量(以上内容不完全,具体内容请参考教材)以上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完整教案》的详细内容安排。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教案

目录(人教版)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2)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2)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20)第三节化学键 (33)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39)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39)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46)第三节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 (55)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62)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 (62)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75)第三节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有机物 (88)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 (93)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自然的开发利用 (89)第一节开发和利用金属资源与海水资源 (89)第二节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 (98)教案课题: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一)——原子结构授课班级课时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A Z X 和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2、知道元素、核素、同伴素的涵义;3、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和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重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一)------原子结构一.原子结构1.原子核的构成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2、质量数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近似原子量原子AZ X3、阳离子aW m+: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a -m阴离子b Y n-: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b +n 二.核素、同位素1、定义:核素: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

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二册(必修+选修)化学平衡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二册(必修+选修)化学平衡教案

化学平衡【考点透视】一、考纲指要1.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2.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特征及判断依据3.理解化学平衡的含义及其与化学反应速率之间的内在联系4.掌握等效平衡的判断与计算二、命题落点本部分的高考命题落点:化学平衡状态是否建立的考查;借助于阿伏加德罗定律考查可逆反应中物质转化率等有关计算;等效平衡的判断及相应的计算。

等效平衡是化学平衡有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能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典例精析】例1:X、Y、Z为三种气体,把a mol X 和b mol Y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X + 2Y 2Z,达到平衡时,若它们的物质的量满足:n (X ) + n (Y ) = n (Z ),则Y 的转化率为( )A .%1005b a ⨯+B .%100b 5)b a (2⨯+C .%1005)b a (2⨯+ D .%100a 5b a ⨯+ 解析:设达到平衡时,X 气体所消耗的物质的量为xX + 2Y 2Z起始量(mol ) a b 0变化量(mol ) x 2x 2x平衡量(mol ) a-x b-2x 2x由题意可得:(a-x )+(b-2x )=2x ,解得mol 5b a x +=,则气体Y 的转化率为%100b 5)b a (2%100b x 2⨯+=⨯。

答案:B例2: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X (g )+3Y (g )2Z (g ),若X 、Y 、Z 起始浓度分别为c1、c2、c3(均不为0),当达平衡时X 、Y 、Z 的浓度分别为0.1mol /L ,0.3mol/ L ,0.08mol/L ,则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 ( )A.c1∶c2=1∶3 B.平衡时,Y和Z的生成速率之比为3∶2C.X、Y的转化率不相等D.c1的取值范围为0< c1<0.14 mo /L、解析:设X在建立平衡过程中的变化浓度为aX(g)+3Y(g) 2Z(g)起始量(mol/L)c1 c2 c3变化量(mol/L) a 3a 2a平衡量(mol/L)c1-a c2-3ac3+2a0.1 0.3 0.08达到平衡时c(X)∶c(Y)=1∶3,而转化的c(X)∶c(Y)=1∶3,则c1∶c2 =1∶3,A合理C不合理;平衡时Y、Z生成速率之比为其化学计量数之比,B合理;若起始时c3 = 0,则c1有极大值:c1=0.1mol·L-1 +2Lmol08.01-⋅=0.14mol·L-1,0< c1<0.14 mo /L。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2.2 化学能与电能---原 电 池 人教版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2.2 化学能与电能---原 电 池  人教版

《原电池》一、设计思路(一)指导思想新课程的实施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个性、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求知,学会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种信息及信息资源,将对原有知识的回顾与新知识的引入融为一体,将实验探究与思考交流交替进行,并以此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合作与分享意识、社会交往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内容,该节分为两课时教学,本课为第一课时。

本节课内容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有更加深入的学习,因此本节课重点在于让学生感受到理论到实践的应用,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能量与我们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是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有着重大价值。

化学能对人类的重要性决定了本节学习的重要性。

2、学情分析由于学生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础,理解原电池原理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初次接触电化学知识,很兴奋。

在学生学习《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之前已具有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物质的量等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微观原理分析能力和感性的实验体验,因此可以利用多媒体和边讲边实验有效地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3、总体思路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按照从易到难,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顺序,从学生常见的干电池引入原电池的内容,通过对探究干电池给电路中用电器供电的原理,激起学生的本节课的好奇心,可以达到教学创设情境的需要。

首先通过实验,引入课题。

在实验——观察——讨论——推测——验证——归纳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

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索能产生持续稳定电流的原电池的条件。

最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原电池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了解生活中对原电池原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对“利用化学反应造福人类”认识进一步具体化。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教案【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教案【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精品教案中在原子核内,核外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

质子和中子的相对原子质量都近似为1,忽略电子的质量,将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就叫做质量数。

[板书]一、原子结构(一)、质量数定义:符号:A计算式:质量数(A) === 质子数(Z)+ 中子数(N)应用:用质量数表示某种原子[思考]它表示的含义是什么?[科学探究]:1、填写下表,总结A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原子质子数(Z)中子数(N)质子数+中子数(A)相对原子质量F 10 18.998Na 12 22.990Al 14 26.982质量数(A) === 质子数(Z)+ 中子数(N)2、原子形成离子之后构成原子的微粒哪些发生了变化?如何改变?质量数呢?[总结和比较]和中的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和电子数。

[随堂练习]:1、完成表格1符号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电子数12 12 12 A:质量数Z:质子数N:中子数带点微粒中质子数和电子数的计算20 40 182、完成表2元素符号原子符号核电荷数中子数电子数1 0 11 1 11 2 16 6 66 8 6 [过渡]精确的测定结果表明,同种元素原子的原子核中中子数不一定相同,例如表2中。

把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如、、就各为一种核素。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板书](二)、核素和同位素核素:同位素:[思考与交流]:元素、核素、同位素的不同和联系。

在周期表中收入了112种元素,是不是就只有112种原子呢?2、Cl元素有两种天然同位素、。

⑴在形成的Cl2分子中,会有种不同的分子,它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

⑵从原子的组成看,原子的质量数均为整数,但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却是35.5,这是为什么?[回答]同位素有的是天然存在的,而且相互间保持一定的比率。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就是按照各种同位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算出的平均值。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1.3.2 共价键 教案(2)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1.3.2 共价键 教案(2)

第2课时共价键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共价键的概念;(2)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概念;(3)能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共价键形成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的能力;(2)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2)通过对共价键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3)培养学生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使学生领会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理解。

教学难点共用电子对的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理解。

课前准备多媒体平台:共价键形成的动画。

教学过程知识回顾回顾氯化钠的形成,离子键的概念、实质、形成条件。

复习原子、离子、分子的电子式以及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的书写。

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Mg3N2、PH3、K2O导入新课我们知道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由于钠原子容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阳离子,氯原子容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阴离子,然后钠离子和氯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了氯化钠这种离子化合物。

那我们在初中学习过的共价化合物HCl的形成和NaCl的形成一样吗?H2和Cl2在点燃或光照的情况下,H2和Cl2分子分别被破坏形成氢原子和氯原子,当氢原子和氯原子相遇时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呢?是通过阴阳离子间静电作用结合在一起的吗?推进新课[分析]两种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化合时,原子间并不是一方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一方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来形成相互作用力的,而是原子间共用最外层上的电子,形成共用电子对以使原子双方均达到稳定的电子层结构。

共用电子对同时受到两个原子核的吸引,从而将两个原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同双面胶把两个小球黏在一起。

[投影]氯原子之间通过共价键形成氯气分子的动画。

[分析]我们以氯原子为例来探讨一下氯分子的形成。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生活中两种常有的有机物》●生活中两种常有的有机物乙醇教课方案●教材剖析及教材办理《生活中两种常有的有机物》是新课标人教版一般高中化学必修 2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内容选用了乙醇和乙酸这两个生活中典型的有机物,并对乙醇和乙酸的构成、构造、主要性质以及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本节内容分 2 课时,第 1 课时介绍生活中常有的有机物——乙醇。

在初中化学中,只简单介绍了乙醇的用途,没有从构成和构造角度认识其性质、存在和用途。

乙醇是学生比较熟习的物质,又是典型的烃的含氧衍生物,所以,乙醇的构造和性质是本节的要点。

经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成立起官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构成)构造→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为此后学习其余的烃的衍生物打下优异的基础。

本课时实验内容许多,经过实验能培育学生的研究能力、操作能力、察看能力、剖析能力等。

为了使教课拥有更强的逻辑性,对教材处理以下:先联系生活及展现酒精灯,小结出乙醇的物理性质,依据乙醇的分子式猜想乙醇的构造,并经过实验考证乙醇的构造,构造决定性质,再学习乙醇的性质,并联系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对性质的学习。

第 2 课时介绍乙酸,包括乙酸的分子构造特色、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乙酸的用途等,乙酸的构造和性质是本课时的教课要点,特别是酯化反响的特色是要点难点。

经过联系生活引出乙酸,学习乙酸的构造,再学习其性质,要点剖析酯化反响。

●教课模式与学习方式设计在学生初中知识的基础上,突出从烃到烃的衍生物的构造变化,重申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在学生的脑筋中逐渐成立烃基与官能团地点关系等立体构造模型,帮助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的方法论基础,同时鼓舞学生用学习到的知识解说常有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我设计的教课模式和学习方式以下:1、实验法:充足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经过设计问题,实验研究,展现获得知识的过程,按“疑问→实验→思虑→指引→得出结论→应用”的模式进行教课,从而调换学生的内在动力,促进学生主动去研究知识; 2、情形激学法:创建问题的境界(酒精汽油的推行、饮酒脸红、酒后驾驶的查验等),激发学习兴趣,调换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在境界中主动研究科学的奇妙。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部教学案WORD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部教学案WORD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部教学案WORD版1. 前言本文档为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部教学案的WORD 版。

该教学案旨在帮助教师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研究效果。

2. 教学目标本教学案的教学目标如下:- 熟练掌握化学必修二的核心知识点;- 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和实际应用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

3. 教学内容本教学案包括以下内容:- 单元一:离子反应与盐类- 单元二:酸碱与盐的中和反应- 单元三:氧化还原与电化学- 单元四:化学能与化学反应动力学4. 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教学案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概念框架;-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 讨论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原因,并进行集体讨论;- 解决问题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

5. 教学评价为了评价学生的研究效果,本教学案采用以下评价方法:- 课堂表现:包括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能力等;- 实验报告:对学生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的评价;- 测验和考试: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

6. 教学资源为了辅助教学,本教学案提供以下教学资源:- 教材: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材;- 实验器材:根据实验内容提供相应的实验器材;- 多媒体:根据需要使用多媒体教具辅助教学。

7. 教学计划本教学案按照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具体安排请参考附件中的教学计划表格。

8. 结语希望本教学案能够对教师们进行化学必修二课程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指导,使得学生能够在化学研究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和进步。

> 注意:本文档为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部教学案的WORD版,内容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套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套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套教案第一课时:原子结构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的组成,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2. 掌握原子核的结构和布局;3. 能够解释原子的大小和质量。

教学内容:1. 原子的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2. 原子核的结构和布局;3. 原子的大小和质量。

教学活动:1. 观察原子结构模型,理解原子的组成;2. 进行原子尺寸和质量实验,加深对原子结构的认识;3. 讨论原子核的结构和电子分布方式。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引发学生兴趣;2. 讲解原子的组成和结构;3. 实验:测量原子的大小和质量;4. 总结:讨论原子核的结构和电子的分布。

课堂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研究原子结构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第二课时:化学键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分类;2. 掌握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结构与特点;3. 能够解释化学键在物质性质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化学键的概念和分类;2. 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结构与特点;3. 化学键在物质性质中的作用。

教学活动:1. 观察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模型,加深对化学键的理解;2. 进行化学键性质实验,探究化学键的作用;3. 讨论不同类型化学键的应用和实例。

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原子结构知识,引出化学键的概念;2. 讲解化学键的种类和特点;3. 实验:观察化学键的性质;4. 总结:讨论化学键在物质性质中的作用。

课堂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检查对化学键的掌握程度;2. 研究不同类型化学键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实际教案设计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

)。

硫及其化合物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

硫及其化合物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

硫及其化合物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硫及其化合物【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技能:通过硫及其化合物转化关系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的性2H S 2SO 质、制法和用途;通过实验设计的分析与讨论,使学生对硫及其化合物知识网络化、系统化。

过程方法:以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为载体,以实验设计为核心,训练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的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生自己对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讨论,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尝试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更加喜爱化学。

3、通过实验设计的讨论与分析,使学生领会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难点】硫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的实验设计与评价。

硫及其化合物各代表物性质的综合运用。

【教学方法】类比,问题引导【教学过程】引入:初中我们学习氧气的相关性质,氧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是什么?硫的核外电子排布式是什么样的?不难看出氧和硫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由此可以推知硫的性质应该与氧相似。

接下来我们就开始学习与硫有关的单质及化合物的知识。

板书一、硫(S )展示:单质硫图片或实物1.硫的物理性质淡黄色固体,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二硫化碳。

2.存在形式:在自然界中硫既有游离态,又有化合态存在。

举例说明3.硫的化学性质硫的常见价态、0、、2-4+6+思考:单质硫可能具有什么样的性质?能与什么样的物质发生反应呢?(1)氧化性与铜反应:22Cu S Cu S+思考:为什么不是价铜?2+回忆:S 与钠、铝、铁的反应与氢气反应:22H SH S+(2)还原性与氧气反应:演示燃烧视频?22S O SO +(1)与碱反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22326NaOH 3S 2Na S Na SO 3H O +++提示:歧化反应的特点,如比例问题,电子转移问题,另外注意离子方程式的写法4、用途:用于制取硫酸引入:单质硫与氧气反应可以得到二氧化硫,它是一种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例如草编织物的漂白,某些商人的漂白馒头,再比如酸雨等,那二氧化硫到底是什么样的物质呢?板书:二、二氧化硫()2SO ,应从哪几方面入手?[讲解]首先研究其物理性质2SO 让学生思考了解物理性质应注意什么,观察,闻气味(注意操作方2SO 法)1.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大于空气,易液化,有2SO 毒。

教案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二

教案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二

教案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二
科目:化学
年级:高中,必修二
教材版本:人教版
课时:第一课时
主题:化学反应速率与影响因素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能够描述化学反应的速率如何计算。

2. 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能够阐述影响速率的因素如温度、浓度、表面积等。

3. 能够运用速率方程式和实验数据分析化学反应速率。

教学内容:
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3.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实验现象引入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讨论为什么有些反应速率快,有些反应速率慢。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反应速率的变化,讨论影响速率的因素。

总结:总结影响速率的因素,并介绍如何计算反应速率。

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加深对速率的理解。

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答题评价学生对速率的掌握程度。

拓展:引导学生探究其他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并分析其原因。

板书设计:
化学反应速率
1. 定义
2. 影响因素
- 温度
- 浓度
- 表面积
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并自主研究其他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提升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让他们能够主动学习和探索。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教案(3篇)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教案(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和本质;(2)掌握原子序数、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等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3)学会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解释化学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观察钠、镁、铝的金属性;(2)运用图表分析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等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环保意识;(3)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和本质;(2)原子序数、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等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3)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解释化学现象。

2. 教学难点:(1)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2)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解释化学现象。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纸牌游戏,引导学生发现通过分类易于观察得到其中的变化规律,从而导入新课。

2. 新课讲授(1)介绍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和本质;(2)展示核电荷数1~18的元素,按照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列表,请学生观察并讨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的变化规律;(3)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以穿衣服为喻,理解原子半径的变化;(4)通过之前学习的碱金属与卤素,进行知识迁移,学习化合价的变化规律。

3. 实验探究用实验对钠、镁、铝的金属性进行探究,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总结与巩固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

2. 新课讲授(1)补充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和本质;(2)分析钠、镁、铝的实验现象,总结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3)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解释化学现象。

3.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元素周期律进行分析、解释。

人教版高中必修二化学教案

人教版高中必修二化学教案

人教版高中必修二化学教案
**第一课时:化学与生活**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2. 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学习如何安全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

教学重点:
1. 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2.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事物是与化学密切相关的?有哪些化学现象是我们每天都会遇到的?
二、讲解(10分钟)
1.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2. 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实验操作的安全注意事项。

三、实验操作(15分钟)
教师进行示范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注意安全操作。

四、讨论(5分钟)
学生交流实验结果,讨论观察到的化学现象,并总结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五、作业布置(2分钟)
预习下一课内容,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对化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可以培养实验技能和安全意识。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第一节(3课时)教学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第一节(3课时)教学教案设计

• 【解析】回忆学过的能使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又变澄清的气体,只有 CO2和SO2,所以提出的猜想是①气体为CO2;②气体为SO2;③气体为 CO2和SO2的混合气体。因为SO2的存在对CO2的验证有干扰,所以要验 证气体的成分,必须先验证SO2是否存在,并除尽,再验证CO2是否存 在。
• 的是(
(2019·湖南长沙检测)下列溶液中能够区别SO2和CO2气体 )
• ①石灰水 ②H2S溶液 ③酸性KMnO4溶液 • ④氯水 ⑤品红溶液
• A.①②③
B.②③④
• C.②③④⑤
D.全部
• 【答案】C
微思考 • 能不能根据Fe、Cu分别与S、Cl2反应的产物判断S和Cl2的氧化性强 弱?
【答案】可以。Fe、Cu与S反应生成低价的化合物,Fe、Cu与Cl2反 应生成高价的化合物,故Cl2的氧化性强于S。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硫黄是非金属单质,只具有氧化性( )
• ⑤知道NH3的物理性质以及氨水显 碱性的原因。学会氨气的实验室制取、收 集和检验方法。学会铵盐的性质及NH的 检验方法。
• ⑥认识硝酸的强氧化性。通过比较 浓硝酸与稀硝酸性质的差异,认识浓度、 反应条件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 ⑦知道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SO2)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及防治 措施。
________作用。
抗氧化
微思考 • SO3除了可与水反应外,还能与哪些类型物质反应?
【答案】SO3作为一种酸性氧化物,还可与碱、某些碱性氧化物等 反应。

下列关于SO2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使某些有色物质褪色
• B.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
• C.只有氧化性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乙醇和乙酸 教案(公开课)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乙醇和乙酸 教案(公开课)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乙醇和乙酸》教案第一课时一、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生活经验和化学实验,了解乙醇、乙酸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及重要应用,加深认识这些物质对于人类日常生活、身体健康的重要性;(2)从这两种衍生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3)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突出从烃到烃的衍生物的结构变化,强调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建立烃基与官能团位置关系等立体结构模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建立乙醇、乙酸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来学习“(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研究烃的衍生物的程序和方法;(2)通过学习乙酸的性质,使学生体会利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到科学结论的过程;(3)通过乙醇的分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学习,充分理解官能团对性质的影响,学会通过事物的表象分析事物本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知道乙醇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形成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2)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3)通过学生实验,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4)对学生进行“本质决定现象”,“由个别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的训练。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官能团的概念、乙醇、乙酸的组成;2.乙醇的取代反应与氧化反应;3.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教学难点:使学生建立乙醇和乙酸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并能从结构角度初步认识乙醇的氧化、乙酸的酯化两个重要反应。

三、教学过程【课题引入】古往今来,无数咏叹酒的故事和诗篇都证明了酒是一种奇特而富有魅力的饮料。

【材料一】杜康酒的由来相传杜康酒就是偶然将饭菜倒入竹筒,用泥土封住后形成的。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酿酒技术提高的同时,也形成了我国博大精深的酒文化。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古往今来传颂着许多与酒有关的诗歌和故事。

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是人教版化学教材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第一节“硫及其化合物”中第四部分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过硫、二氧化硫、硫酸及硫酸根离子检验等相关知识,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既可梳理之前所学有关含硫物质的知识,又可讨论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帮助学生加深对硫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理解,构建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网络,从而构建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模型。

对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及观念的理解与应用是学习不同价态含硫物质之间转化的关键。

新版版教材更突出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载体作用和育人价值,安排了完全开放的自主设计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标分析】1、主题归类与内容要求2、学业质量与素养水平(1)能根据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检验等实验现象,归纳这些物质及其反应的类型。

能运用化学符号描述硫及其化合物以及它们的变化。

(2)能运用化学符号表征硫及其化合物的转化,能说明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和变化规律。

(3)能根据物质类别和化合价变化建立“价-类”二维图。

通过认识含硫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学会并掌握设计含硫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的实验,能通过实验现象推测可能发生的反应。

(4)通过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及实验过程的操作,在探究中互相合作思考,培养团队意识,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

(5)能举例说明硫及其化合物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价值,以及化学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能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探讨硫及其化合物对人类健康、社会可持续发展可能带来的双重影响,形成“绿色化学”观念。

3、对《课标》的内容分解内容学业要求元素与物质 1.能依据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对硫及其化合物进行分类。

2.能从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变化的角度,说明物质的转化路径。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能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等角度,依据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预测物质的化学变化,设计实验进行初步验证,并能分析、解释有关实验现象。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六章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优质课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六章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优质课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六章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优质课教案【教材分析】本节讲述了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本课以化学反应与能量为载体,以实验设计为核心,训练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的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包括化学反应与热能、化学反应与电能两部分内容。

教材以文字介绍化学与能量的关系导入,正文部分以文字叙述为主,辅以图片。

另外教材还提供了“资料卡片、信息搜索”,以丰富拓展教学内容。

教材设置“思考与讨论”相关栏目,引导学生探究实践。

【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化学反应与热能的密切关系。

2.了解并掌握化学反应与电能的密切关系。

【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学习,明白各种物质都具有能量,物质的组成、结构与状态不同,所具有的能量也不同。

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

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能认识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知道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定规律;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并伴有能量转化。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具有证据意识,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或证伪;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知道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认知模型,并能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运用化学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勤于实践,善于合作,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具有安全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自身做起,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化学反应与热能的变化关系。

2.教学难点:化学反应与电能的变化关系。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时有关本课知识的学习很少。

高中化学的学习是要把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必修2人教版教案1、定义核素: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

2、同位素的特点①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②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其各种同位素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即丰度)一般是不变的。

课题: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二)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7个横行,18个纵行。

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个横行称作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称作一族。

1、周期周期序数=电子层数已知碳元素、镁元素和溴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它们分别位于第几周期?为什么?碳有两个电子层,位于第二周期,镁有三个电子层,位于第三周期;溴有四个电子层,位于第四周期。

七个周期(1、2、3短周期;4、5、6长周期;7不完全周期类别周期序数起止元素包括元素种数核外电子层数短周期1 H—He 2 12 Li—Ne 8 23 Na—Ar 8 3长周期4 K—Kr 18 45 Rb—Xe 18 56 Cs—Rn 32 6不完全周期7 Fr—112号26 7元素周期表上列出来的元素共有112种,而事实上现在发现的元素还有:114号、116号、118号元素。

2、族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叫做主族;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叫做副族。

零族元素均为稀有气体元素。

由于它们的化学性质非常不活泼,在通常状况下难以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把它们的化合价看作为零,因而叫做零族。

第Ⅷ族有几个纵行?(3个)主族元素的族序数=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或: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18个纵行(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8、9、10三个纵行)已知某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判断其位于第几周期,第几族?X位于第四周期、第一主族;Y位于第五周期、第七主族。

能判断它们分别是什么元素吗?可对照元素周期表。

X为钾元素,Y为碘元素。

课题: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三) 元素周期表与碱金属Na 银白色,柔软0.97 97.81 882.9 0.186K 银白色,柔软0.86 63.65 774 0.227Rb 银白色,柔软 1.532 38.89 668 0.278Cs 银白色,柔软 1.879 28.40 678.4 0.265【总结】随核电荷数增加,密度逐渐增大(K除外),熔沸点逐渐降低。

元素符号色、态硬度密度熔点沸点Li 均为柔软小大高低高低Na 银白K 银白Rb 银白Cs 略带金黄【归纳】结论:同一主族的金属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随着金属元素核电荷数的增大,单质的金属性(还原性)逐渐增强。

金属性强弱的比较依据:4、金属性强弱比较方法(1)、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者与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

置换出氢越容易,则金属性越强。

(2)、根据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强弱。

碱性越强,则金属性越强。

(3)、可以根据对应阳离子的氧化性强弱判断。

金属阳离子氧化性越弱,则金属性越强。

结论:同一主族的金属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随着金属元素核电荷数的增大,单质的金属性(还原性)逐渐增强。

课题:第一节元素周期表(四) 卤族元素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二、卤族元素卤素原子结构示意图:1、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1)在结构上:最外层都有7个电子,化学性质相似;(2)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的电子层数递增, 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得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资料卡片卤素单质颜色和状态(常态) 密度沸点℃溶点℃溶解度(100g水中) F2淡黄绿色气体1.69g/l(15℃)-188.1 -219.6 反应Cl2黄绿色气体3.214g/l(0℃)-34.6 -101 226cm3Br2深红棕色液体3.119g/cm3(20℃)58.78 -7.2 4.17gI2紫黑色固体4.93g/cm3184.4 113.5 0.029g(4) 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1、非金属元素单质与H2化合的难易程度,化合越容易,非金属性也越强。

2、形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也越强。

3、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酸性越强,对于非金属元素性也越强。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一)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通常,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

这就相当于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离引力中心越近,能量越低;越远,能量越高。

1、电子层的划分电子层(n) 1、 2、3、4、 5、6、7电子层符号 K、L、M、N、O、P、Q离核距离近远能量高低低高核电荷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各层电子数K L M1 氢H 12 氦He 23 锂Li 2 14 铍Be 2 25 硼 B 2 36 碳 C 2 47 氮N 2 58 氧O 2 69 氟 F 2 710 氖Ne 2 811 钠Na 2 8 112 镁Mg 2 8 213 铝Al 2 8 314 硅Si 2 8 415 磷P 2 8 516 硫S 2 8 617 氯Cl 2 8 718 氩Ar 2 8 82、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1)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个(n表示电子层)(2)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是最外层时,最多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3)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从能量低的电子层逐步向能量高的电子层排布(即排满K层再排L层,排满L层才排M层)。

原子结构示意图。

如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表示为【练习】1、判断下列示意图是否正确?为什么?【答案】(A、B、C、D均错)A、B违反了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排布规律,C的第一电子层上应为2个电子,D项不符合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的排布规律。

课题: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二)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二)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变化的规律性原子序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1~2 1 1~23~10 2 1~811~18 3 1~81、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原子序数原子半径的变化3-9 大→小11-17 大→小2、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提问】怎样根据粒子结构示意图来判断原子半径和简单离子半径的大小呢?【回答】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的大小主要是由核电荷数、电子层数和核外电子数决定的。

粒子半径大小比较规律:(1)电子层数:一般而言,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2)核电荷数:电子层数相同的不同粒子,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

(3)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趋势。

观察电子数,电子数多的,半径较大。

如氯离子大于氯原子。

其他都一样的情况下,就像坐座位,多一个电子就像多一个人,只能往外挤了,半径就变大了。

原子序数 3 4 5 6 7 8 9 10元素符号Li Be B C N O F Ne元素主要化合价+1 +2 +3 +4,-4 =5,-3 -2 +7,-1 0原子序数11 12 13 14 15 16 17 18元素符号Na Mg Al Si P S CL Ar元素主要化合价+1 +2 +3 +4,-4 +5,-3 +6,-2 +7,-1 0【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化合价也呈现周期性变化。

(1) 最高正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2) 最外层电子数≧4时出现负价(3) 最高正化合价与负化合价绝对值和为8(4) 金属元素无负价(5) 氟无正价对于稀有气体元素,由于他们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通常状况下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因此,把它们的化合价看作是0。

课题: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三)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1234567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0族周期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增强B Si AsTe AtAl Ge Sb Po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FrF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根据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可推知: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氟(F),位于第一定的非金属性,如Al 、Si 、Ge 等第三节 化学键 一、离子键 方程式: 2Na+Cl 22NaCl 现象:钠燃烧、集气瓶内大量白色烟1.定义:阴阳离子结合形成化合物时的这种静电的作用,叫作离子键。

从定义上分析离子键形成的条件和构成粒子 (1)、成键粒子:阴阳离子(2)、成键性质:静电作用(静电引力和斥力) 2、形成条件:活泼金属 M M n+化合离子键活泼非金属 X Xm-3.离子键的实质:阴阳离子间的静电吸引和静电排斥。

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所以一般离子化合物都很稳定。

不是只有活泼的金属元素和活泼的非金属元素之间的化合才能形成离子键,如铵离子与氯离子也能形成离子键、钠离子与硫酸根离子也能形成离子键。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我们初中所学过的离子化合物。

大多数的盐、碱、低价金属氧化物都属于离子化合物,所以它们都含有离子键。

【提问】(1)所有金属和非金属化合物都能形成离子键吗?举例说明。

【回答】AlCl 3 、AlBr 3、AlI 3化合物中,铝与氯之间所形成的并非离子键,均不是离子化合物【提问】(2)所有非金属化合物都不能形成离子键吗?举例说明。

【回答】NH 4Cl 、NH4Br 等化合物。

NH 4+、CO 32―、SO 42―、OH ―等原子团也能与活泼的非金属或金属元素形成离子键。

强碱与大多数盐都存在离子键。

二、电子式在元素符号的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式子叫电子式。

如Na 、Mg 、Cl 、O 的电子式我们可分别表示为: 1、表示原子 Na × ×Mg × •Cl •O •习惯上,写的时候要求对称。

【讲解】电子式同样可以用来表示阴阳离子,例如 2、表示简单离子:阳离子:Na + Mg 2+ Al 3+阴离子: [∶S ∶]2-[∶Cl ∶]-[∶O ∶]2-【讲解】①.电子式最外层电子数用•(或×)表示;②.阴离子的电子式不但要画出最外层电子数,还应用[ ]括起来,并在右上角标出“n-”电荷字样; ③.阳离子不要画出最外层电子数,只需标出所带的电荷数。

3、表示离子化合物 NaF MgO KClNa +[∶F ∶]- Mg 2+[∶O ∶]2- K +[∶Cl ∶]-【提问]对于象MgCl 2、Na 2O 之类的化合物应该如何用电子式来表示呢?‥ ‥∶ ‥+me -‥ ‥》 ‥‥‥‥‥ ‥ ‥ ‥‥ ‥ ‥书写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时,相同离子不能合并,且一般对称排列.4、.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①反应物要用原子的电子式表示,而不是用分子式或分子的电子式表示;课题:第三节化学键(二) 共价键1、定义: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