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中国女性小说作家研究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女作家传冯沅君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女作家传冯沅君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女作家传冯沅君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冯沅君是一位著名学者,一位教育家,也是“五四”以后出现的新文学史上第一批颇有影响的女作家之一,曾与蜚声文坛的女作家冰心、庐隐齐名。
她从事文学写作的时间,仅为其生命的十分之一,从1922年开篇创作到1929年搁笔,历时七年,给后人留下三个短篇集——《卷荒》、《春痕》、《劫灰》及其未入集的少量文字。
她的作品的中心主题是大胆写出了当时女性挣脱旧礼教束缚的恋爱心理,表达了“五四”运动前后一些人对封建传统的激愤和反抗。
她的作品如涓涓细流汇入“五四”以后文学的洪流中,浩浩荡荡,奔腾不息。
冯沅君的创作,凝聚着鲁迅的心血,这棵幼苗,曾得到过鲁迅辛勤的灌溉和培育。
早在1926年,鲁迅曾把她的短篇小说《卷葹》连同其它三篇编入《乌合丛书》(之六),从编辑稿件到印刷出版,都亲自办理,鲁迅写信给画家陶元庆(112致陶元庆,《鲁迅书信集》上卷100页),要他为《卷葹》设计封面,并自己撰写广告。
鲁迅还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用一页的篇幅对这本集子中的短篇小说《旅行》给予了热情而中肯的评价:冯沅君有一本短篇小说集《卷葹》……其中的《旅行》是提炼了《隔绝》和《隔绝之后》,并在《卷葹》内,的精粹的名文~虽嫌过于说理~却还未伤其自然,那“我很想拉他的手~但是我不敢~我只敢在间或车上的电灯被震动而失去它的光的时候,因为我害怕那些搭客们的注意。
可是我们又自己觉得很骄傲的~我们不客气的以全车中最尊贵的人自命”。
这一段~实在是五四运动直后~将毅然和传统战斗~而又怕敢毅然和传统战斗~遂不得不复活其“缠绵排恻之情”的青年们的真实的写照。
和“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品中的主角~或夸耀其颓唐~或炫鬻其才绪~是截然两样的。
鲁迅议论作品,同时也是对作家的评论。
字里行间充分肯定了冯沅君毅然和传统战斗的革命精神。
一冯沅君毕生为追求妇女解放而斗争,她身先士卒争取和男子同样受教育,争取婚姻自主的权利。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及男性学者的参与
■ 王再兴 (怀化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8)[摘 要] 与女性文学研究和创作相反的是,各种不令人乐观的社会文本仍然在持续出现。
中国女性文化的发展之路到底往何处去?是应该更多地看重两性之间的“对话”模式,还是更多地遵从女性自身的“独语”模式?梳理20世纪以来中国女性文学创作、研究以及学科化的历程,特别是其中耐人寻味的男性学者对于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参与过程,会为上述问题提供一个参考性的思考维度。
[关键词] 女性文学;男性学者;参与;想象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及男性学者的参与女性文化的社会文本中直到今天依然存在着一个强有力的男性“在场”问题。
但在文学领域,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文学研究愈来愈热;女性文学创作愈来愈发展和开放,尤其到了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美女写作”“身体写作”等等,更是如此。
也就是说,与前者问题相反的是,女性文学的创作与研究一直在对两性性别关系提供着令人感觉鼓舞的“想像”性反映与诠释。
这里显然产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女性发展之路的文化资源,是应该更多地看重两性之间的“对话”模式,还是更多地从女性自身的“独语”模式来探求?一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女性被有意忽视的境遇,从“五四”时起开始被改变。
女性作为“群体”的自我意识和叛逆意识迅即“浮出历史地表”(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因其具有显而易见的冲击力而被有的人称之为“传奇”。
丁玲、萧红、张爱玲等,正是其中的特出者。
但自延安时代、十七年、直到“文革”的近40年,从“翻身媳妇”到“女干部”再到“铁姑娘”,女性性别化的表达无论在文学文本还是在社会文本上,都在被逐渐淡化。
上世纪80年代新启蒙浪潮中,女性解放的潮流再度呈现,此后大致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前期“社会”言说的男权话语借用阶段(其实是当时“人的解放”叙事的一个支流)、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角色”言说的性别冲突模式(女性的“私人化”经验和“欲望”成分开始增多)、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前期“经验”言说的女性与自我冲突模式(强烈的女性意识和扩大的女性欲望向孤绝的内心聚焦)、20世纪90年代后期“原欲”言说的后现代主义平面展现模式(女性的欲望叙事依托“通过身体写作”的理论被大规模合法化)。
近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开创与发展
近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开创与发展一、引言近代中国女性文学是指在20世纪以来,中国女性作家们在文学创作领域中所做出的积极努力和重要贡献。
女性文学在近代中国社会的兴起可以追溯到新文化运动时期,随着社会风气的变迁和观念的解放,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参与文学创作,并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对于社会、家庭、爱情等话题的思考和诉求。
二、近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开创者1.宋庆龄:宋庆龄是早期倡导妇女解放运动并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先驱。
她以《我把一切献给你——写给李大钊》等散文为人所熟知,为妇女争取平等权益发出了声音。
2.徐志摩:徐志摩是近代中国著名诗人之一,他不仅有着卓越的才华,在其诗歌中也关注了许多与女性相关的主题。
他对于爱情、婚姻、自由等问题进行了思索和表达,并以此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女性作家。
3.林徽因:林徽因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女性建筑师、诗人、散文家。
她以《梦里花落知多少》等作品呈现了自己对于爱情、家庭、自我的思考,并在近代中国女性文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三、近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1.现实主义题材的兴起:随着20世纪初社会风气的变革,许多女性作家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创作了大量揭示社会现实的小说和散文。
如茅盾的《荷花淀》、美玲的《城南旧事》等作品引领了一股现实主义写作热潮。
2.女性主义意识觉醒: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随着女性解放运动的高涨,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以自己独立而坚定的声音投身于文学创作。
她们用文字探索着自我认同和权力平等的话题,涌现出许多重要作品。
3.多元化的创作风格:近代中国女性作家在文学创作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既有批判社会的锐利笔触,也有温柔细腻的描写;既有犀利幽默的叙述,也有抒发内心情感的诗歌。
她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赋予了女性文学更多元、更丰富的面貌。
四、近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影响与意义1.传递女性声音:近代中国女性文学为广大女性提供了一个表达与发声的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到女性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推动了社会对于妇女权益和平等问题的认知。
诗性叙事:20世纪中国女性作家乡土小说的艺术视阀
向往 , 游 离 于 古 典 人 文 情 怀 之 外 的 浓 郁 的 悲 悯 情 怀 和
对 人 间 现 实 的 温 情 观 照 。迟 子 建 曾 经 说 过 : “ 我 对 文 学 和人 生的思考 , 与 我的故 乡 , 与 我 的童 年 , 与 我 所 热 爱 的 大 自然 是 紧 密 相 连 的 。 ” ④综 观 女 性 乡 土 小 说 , 回 中图分类 号 :ຫໍສະໝຸດ J O 1 文献标 识码 : A
小 说 的诗性 品质就 是小说 的文 体 、 语言 、 形象 、 表 现形式 乃 至精神 特性 在 审 美纬 度 上所 呈 现 出的诗 意 特征 。乡村 虽 然 内在 地 潜 伏 着 “ 原 型 ”的 诗 意 , 但 小
“ 诗 意 乡村 ”, 完 成诗性 叙事所 共 同采用 的叙事 策 略。
一
者, 以及叙 事者 的叙述方 式 和建构 。 ”
女性作 家 的乡 土小 说 打破 了传 统 小说 的文体 模 式 , 闲散 的结构 , 从容 或 舒 缓 的语 调 , 梦 幻 般 的联 想 , 纯净 而又 空灵 的叙述 , 使小说“ 翱 翔 于 散 文 和 诗 的 天 地” , 成为 一种 “ 有 意味 的形 式 ” 。而 女 性 乡 土小 说 浓 郁 的 诗 情 不 仅 来 自于 这 种 独 特 的 叙 事 文 体 和 叙 述 语言 , 而 且 来 自于 作 者 对 叙 事 内容 和 叙 事 风 格 的 独 特 理解 和把 握 , 主要表现 为X t , 人 与 自然 和 谐 共 处 的 诗 意
口 李静 诗 性 叙 事: 2 0 世纪 中 国 女 性 作 家乡 土 小 说 的 艺 术 视阀
HUNDR ED S C H00L S I N ART S
1 7 4
丁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其当代反思
丁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其当代反思文学武丁玲既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和独特创作个性的著名作家,也是中国左翼革命作家阵营的重要代表之一,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她也就经常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一个热点。
从1929年最早的一篇研究丁玲的文章算起,距今也有80年,丁玲研究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
本文把丁玲研究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建国前、建国后、新时期,并对丁玲研究中的问题和未来研究的趋向进行了思考。
一、建国前的丁玲研究(1929-1948)对于20世纪的中国文学来说,丁玲的成名几乎是一个奇迹。
她于1927年12月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处女作《梦珂》,紧接着又在该刊物上发表了其成名作和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她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也于1928年10月出版。
从此丁玲便名声鹊起,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现在能查寻到的最早的有关丁玲的评论文章是钱杏邨在1929年《海风周报》第1期发表的《(在黑暗中)——关于丁玲创作的考察》,但这篇文章还停留在对作家创作的简单描述上。
真正具有学术价值且值得注意的第一篇评论文章是毅真的《丁玲女士》,这篇文章主要评论了丁玲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认为这些小说“好似在死寂的文坛上,抛下了一颗炸弹一样,大家都不免为她的天才所震惊了”。
文章的敏锐之处就在于它指出了丁玲出现的意义,那就是复活了已经沉寂的文坛和“五四”文学的灵魂。
此后,随着丁玲转向左翼文学创作,写出了《韦护》、《水》、《田家冲》等一系列小说后,她已成为当时中国文坛上最引人注目的女作家,越来越多地受到评论家的关注。
钱谦吾(钱杏邨)的《丁玲》一方面比较早地注意到丁玲早期小说中思想和审美两方面所表现出的现代意识,但在另一方面又认为丁玲早期创作中表现了一种所谓世纪末的病态心理,充满了消极因素。
钱谦吾的这种评论很能代表早期某些左翼文学批评家的价值取向,机械套用前苏联的拉普理论来剪裁文学的丰富现象。
这种峻急的、简单化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从根本上否定了丁玲早期作品尤其是莎菲型女性的丰富内涵。
20世纪20年代女作家笔下知识女性的流浪叙事
自由,则所有的一切都不必提了。”眵在当时,冯沅君以 自由恋爱一抗婚一逃婚的模式,强烈冲击封建礼教, 塑造了反抗型女性的形象。当然,由于这种对女性自
我的探索混同在人的解放思潮中,并没有完全突出女
到精神都经历了痛苦的流浪。由于自身的性别角色,女
作家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了女性解放的尴尬,她们在那
性的身份。而且,由于女性身份的顾虑,冯沅君笔下的
者的注意。从女性角度探索女性自我,正代表了中国 女性文学发生期的开端。在系列作品《旅行》、《隔绝》、
收稿日期:2010-08-06
不自觉认同传统礼教的某些方面和其中隐藏着的男
作者简介:曹艳红(19r77一),女,江苏常熟人,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 学及文化研究。
爱情被概括为一种纯粹的精神追求:《旅行》中的男女 主人公多日同行同宿,“同衾共枕,拥抱睡眠”却“坐怀 不乱”。在现代男性作家的笔下,大多并未因爱情中的
些带有强烈自传色彩的女性知识分子流浪叙事文学作
品中,逐步尝试摆脱男权意识和男性视角,在20世纪 20年代促成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生。本文拟从冯 沅君、庐隐和丁玲的代表作品人手,探究在中国女性文
云”、“天边野鹤”的流浪心态,更要操持知识女性已不 习惯的家务,使得她们无法为自己准确定位。那么,秉 凌吉士等男性都不符合她的要求,他们不能把莎菲作
承独身主义又如何?《何处是归程》就讨论了女子的两
种出路——结婚生子和不结婚为事业奋斗,结果都是
走向幻灭。庐隐借作品中的知识女性感慨道:“不傍涯
际的孤舟,终至老死于不得着落的苦趣中,彷徨的哀 音,可以赊不少人同情的眼泪,但紧系垂杨荫里的小 羊,也不胜束缚之悲,只是人世间,无处不密张罗网, 任你孙悟空跳脱的手段如何高,也难出如来佛的掌
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专题研究
• 泛指妇女,常指成年女子〖woman〗 •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唐· 杜甫《兵 车行》 • 妻子〖wife〗 •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唐· 白居易十 七为君妇。——《乐府诗集· 焦仲卿妻》 • 又如:新妇(新娘);夫妇(夫妻);妇子(妻与子);妇氏(妇家。 妻子的娘家);妇翁(妻父) • 儿媳〖daughter-in-law〗 • 子之妻曰妇。——《尔雅》 • 父殁而子嗣,姑死而妇代。——《论衡· 偶会》 •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 ——《玉台新咏· 古诗 • 为焦仲卿妻作》 • 又如:妇姑(婆媳)
• 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二十三章 “女作家的创作”;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 代文学史教程》第二十一章中把“女性写作 空间的拓展”看作是“新的写作空间拓展” 的一种表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 杨匡汉、孟繁华主编的《共和国文学50年》 列专章“女性意识与女性写作张炯编著《新 中国文学史》专列题为“女性文学的强旺” 的一编。以上四种教材,两种称“女性文 学”,两种称“女性写作”。在意义上似乎 可以互换。
•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 主要是从经济和阶级斗争方面 要求妇女和男性的平等、要求 妇女的物质上的地位。 • 激进女权主义和自由女权主义 主要在“人”、“性”方面诉 求女性的解放。她们挑战的是 整个男性社会。
• 例如:美国的凯特· 米丽特《性 政治学》(1970年)第一次引 入“父权制”概念,认为妇女 受压迫的根源是 • “父权制”。 将女性与男性 完全对立起来。
西方女权主义三个阶段
• 第一代女权主义 •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 • 第二代女权主义 • (20世纪初至60年代) • 第三代女权主义 • (20世纪60年代至今)
第一代西方女权主义 • 和欧洲工业革命同步。最初的 诉求是妇女在受教育和立法上 应当平等,在经济上与男性平 等。她们主要要求从经济方面 诉求妇女解放,对后来的女权 主义运动,尤其是社会主义女 权运动影响很大。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女性形象探讨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女性形象探讨作者:舒怡然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6期摘要:女性形象的建立从远古时代就已存在,但是在封建社会中那种以男权为主的时代,女性形象的剖析是无从下手的。
自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变迁,关于女性文学的作品不断出现,而通过这些作品可以清楚的触摸到20世纪以来中国女性文学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那种精神文化内涵和发展走向,将20世纪女性的形象进行了全面的剖析。
文章所要探讨的主旨就是对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女性形象[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6-0-01引言自20世纪鸦片战争以后,在中国的大门打开之后,写作成为了中国女性文学走进自我内心的一种主要表达方式。
通过写作她们将女性的那种在长久压迫之后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文字的方式进行了阐述,在书写中找到了自我认同和理解世界的途径。
20世纪的中国现代女性形象的建立是曲折而又艰难的,同时女性文学的发展也是曲折而又艰难的。
在20世纪的女性文学中,通过这些作品可以清楚地看到女性形象在20世纪的发展变化,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女性所要表现的那种自我形象、自我情感意识。
一、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变迁1.1女性形象的觉醒女性形象的觉醒时期处于鸦片战争之后的“五四”运动时期。
在这个阶段随着国门的打开,工业革命的发展影响和中西方文化的逐渐交流,思想革命的意识和“人”的意识在逐渐的发展,随之也促使着中国的女性在意识形态上得到了部分发展,女性形象在相关的女性文学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这种发展尤其体现在一批批的女性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五四浪潮之中,向封建社会的男权制度发起了反抗。
在这个时期丁玲、冰心、冯沅君等关注中国女性命运的女作家在中国文坛上向女性的形象发起了进攻,勇敢地为女性争取着作为“人”所应该具有的权利和地位。
1.2女性形象的消融女性形象的消融处于20世纪的30年代-70年代。
找寻20世纪40年代女性小说研究的视角
文学得到长足进步 。具体而言 , 此时的女性文学创作呈现 出如 下的特征 : 其一 , 同的创作视点 , 4 不 使 O年代的女性文学呈现 出不 同 辛亥革命尤其是 “ 四” 动那场伟大 的文 化运动风暴 以 五 运 摧枯拉朽之势激荡着 中国的古老 山河 , 新世纪的惊雷轰毁 了封 的文化意蕴。前两期作家创作视点较为单纯 ,五四” “ 女作家偏 建 的黑暗 闸门, 从此 , 中国妇女第 一次呼 吸到 了 自由而又新鲜 胜于个性解放 , 左联女作家多以社会政治视点为重 。而到抗战
40年代中国经历的这两场性质不同的战争既然对中国女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研究是伴随着女性文学的诞生而起性产生了如此深刻的影响战争与女性的关系如此紧密那么步的但是最初关注女性作家并对她们的创作进行评价的是几作为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类情感的文学特别是女性文学对战争位男性作家
20 0 9年 9月 ( 9期 , 第 19期 ) 第 总 4
摘
要: 文章试 图从宏观上对 4 O年代女性 小说创作 以及 4 O年代 女性 小说 的研 究现 状进行总体 勾勒 , 着重找 寻
战争与 4 O年代女性作 家及其创作 的关系, 而为我们准确把握和研究 4 从 o年代 的女性创作提供一个新视 角。
关键 词 : 争 ; - 小说 ; 化 意 蕴 ; 别 意识 ; 代 色彩 战 -性 A 文 性 时
【 文艺论丛】
社 会科学 家
S oCI AL S Cm NTI T S
S p .O 9 e. O 2
( o9Ge ea o19 N ., n rl .4 ) N
找寻 2 世纪 4 年代女性小说研究的视 角 0 0
20世纪初中国女性文学四大作家群体考论
6
文史哲 ·2009 年第 4 期
山是清代有点名气的文学家 ,他就主张女子可以写诗 ,但反对写弹词 、小说之类 ①。这说明在男权社 会文化中对女性的写作体裁是有限制的 。这就是为什么直到近代前 ,女性诗集 、词集汗牛充栋 ,而独 独未有女性小说问世 ,这个问题应当引起学界的思考 。
世传清代女诗人 、女学者汪端 (1793 1839) 曾写过小说《元明佚史》,但笔者至今仍怀疑这部小 说是否写就或出版过 ? 连收罗可谓详尽的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也未提及此书 。至此人们一定 会问 :为什么在封建社会没有出现女性写的小说呢 ? 这是一个十分值得探索的文学之谜 。笔者以为 大体有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 ,女性生活天地的限制 。封建时代的女子 ,尤其是上层社会的女性 ,其主 要生活天地是闺房以及与当地女友间的交往 ,生活范围相当狭窄 。与这种生活相适应 ,抒发性灵 、描 写闺中情爱生活 ,以及随自然气候变化而感发的春恨秋愁 、离情别绪 ,正是古典抒情诗词的最佳题材 之一 ;而以广阔的社会生活为背景 ,以描写现实人生经历和感受为主要内容的小说 ,对于封建时代的 女性来说则难以胜任 。第二 ,受封建礼教的制约 ,女性话语权仅限闺内 ,故有“内言不出于阃 (闺房) ” 之说 ,而写小说主要不是“自娱”,而是“娱人”、“教人”,是写给外人看的 ,这就犯了“妇教”。第三 ,封 建时代长期轻视小说的观念对女性的影响 。小说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低级文类 , 它的内容或被斥为“猥鄙荒诞”,或被诬为“诲淫诲盗”,这些错误观念对生性“柔顺”、讲究“服从”的女 性来说是一种极大的精神压力 ,故女性虽喜读小说却不敢写小说 。
一 、女性小说家群
中国古代女性没有写小说的 。明清两代女作家很多 ,仅清代就有三千多人 ,她们多写诗词歌赋 , 面对明清小说创作十分繁荣的文化语境 ,却无人去写小说 ① 。这是一个十分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
女性文学研究概论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 •
基于上述原因,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有时被人们视为同马克思主义女 性主义大同小异。 n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批评正统马克思主义缺乏关于性别的理论 和关于人类心理发展的理论,忽视女性问题,忽视所有非经济性的 压迫。虽然马克思主义将女性的状况视为社会进步的天然尺度,但 在马克思时代,很多人持有这种观点,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关注女 性问题的证据。 n 西方女性主义学者认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过于强调 女性解放与无产阶级解放的一致性,忽略了女性的特殊要求和利益。 n 在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当中,女性的特殊问题和特殊利益一 直处于隐而不彰的地位。虽然从革命的基本理论上看,女性的解放 和女性的利益一直被考虑在内,但是女性主义理论一直被排除在革 命的主流话语之外。
女性主义的三次浪潮
• • • • • • • • • • • • • • 一、第一次浪潮 n 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60年代 n 运动目标: 第一个目标是为女性争取选举权。 第二个争论焦点是:女性受教育的权利 第三个焦点是女性就业问题,尤其是已婚女性的就业问题。 n 代表人物: 沃斯通克拉夫特《为女权辩护》 泰勒 《女性的选举权》 穆勒 《女性的屈从地位》 n 代表流派: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n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以争取妇女选举权为标志,以男女平等— —所有人都有权实现个体自由为最终目标。 n 运动结果:欧美妇女赢得了选举权、财产继承权、受高等教 育权和经商权等基本权利
•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 • n 活跃时期:从19世纪到1960年代 • n 主要观点:认为女性问题在工人运动、社会 民主运动和马克思主义运动中将得到根本的解决。 女性解放最主要的途径是劳动市场。“阶级统治 将永远消亡,而男性对女性的统治也将随之告 终。”并认为使女性摆脱压迫的道路就是克服女 性的异化和消除劳动的性别分工。 • n 最终目标:使社会上男女阶级的划分归于消 失;解放女性的战略是性别特性的变革和生育的 变革。从根本上说是反对强调男女两性区别的。 •
20世纪海派文学中的女性文本以张爱玲王安忆、卫慧的女性叙事为例
2009年6月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un,2009第31卷第3期Journa l o f Y anan U niversity(Socia l Sc i ence)V ol 31N o 3 20世纪海派文学中的女性文本以张爱玲、王安忆、卫慧的女性叙事为例邓 伊(延安大学文学院,陕西延安716000)摘 要:上海盛产女作家,海派三个阶段性代表人物均为女性。
张爱玲、王安忆、卫慧等不同时代的书写上海的女性作家,用她们各具特色的文本,以女性叙事为视角,阐释了女性与一个城市的纠缠关系。
张爱玲、王安忆、卫慧三位不同时代的女作家的女性文本有着相通的精神实质和不同的时代所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格调。
关键词:海派;女性文本;女性叙事中图分类号: 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9975(2009)03 0062 04收稿日期:2009 03 10作者简介:邓 伊(1983 ),女,陕西延安人,延安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在中国文学史上,海派情形较为复杂,没有明确的定义,一般指与 京派 文学相对的上海都市文学。
海派有着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文化品位。
杨义在 京派海派综论 中认为,海派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民国初年海派风气形成,即鸳鸯蝴蝶派阶段;30年代现代主义流派出现,即上海现代派阶段; 40年代上承言情传统和现代主义探索,却在艺术上更为发扬,行情上更为畅销的新海派阶段。
[1]170这三个阶段是对1949年之前海派的划分。
新中国成立后,海派文学一度消亡,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一批上海女作家的小说出现,才使海派文学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从海派崛起至今,女性作家无疑是海派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章。
她们既区别于上海现代派阶段的颓废奢靡,也迥异于左翼作家笔下的冷峻剖析。
无论是张爱玲、苏青,还是王安忆、陈乃珊,或者陈丹燕、潘向黎,直至卫慧、棉棉等。
这些女性作家的作品都以市民生活为主要书写空间,关注世俗的人生百态,体味世态人情,窥探世俗欲望。
20世纪初中国女性小说家群体论
21 0 1年第 2期
性 写小说 的 , 顾太清竟 敢 冒天下之大不韪 , 一个带头 写小说 , 一颠覆 帷 的行 为本身 无异于 “ 入男性 第 这 攻 堡 垒的一次 冒险 ” 以致作者都 不敢署 自己的真名 。 ,
中国第一部 女性小说 问世后 , 写小说 的女作家 还有 陈义 臣( 8 3 19 ) 著 有小 说《 仙楼 》 但 文 17 — 8 0 , 谪 , 本存佚 不可 知 。真正 在 中国文 学史上 出现一个 女性 小说 家群 则 是在 2 0世纪 第一 个 二十 年 。据 初 步考
云 :红楼 幻境原 无据 , “ 偶耳拈毫续几回。长序 一编承过誉 , 花笺频寄 索书来。 ”自注 云: 余 偶续《 “ 红楼 梦》 回, 日《 数 名 红 楼梦影》 湘佩 为之序 。不待脱稿 即索看 , , 尝责余性懒 , 戏谓 日: 姊 年近七 十 , 不速成 此书 , ‘ 如 恐不能成 其功矣。 《 ”’ 红楼
说 虽 然 未 达 到 同期 男性 小 说 家 的 思 想 水 平 和认 识 高 度 , 她 们 在 创 作 中 所 传 达 的女 性 意 识 、 性 特 有 的 思 维 但 女 特 征 、 感 方 式 和 性 别 视 角 , 及 在 艺 术 上 若 干 新 的 尝试 , 是 值 得 女 性 文 学 研 究 者 珍 视 的 。 情 以 却 关键 词 : 性 小 说 ; 性 小 说 家 群 ;女 权 运 动 女 女
计 , 约 有 6 人 , 创 作 既 有 长 篇 , 有 中篇 和短 篇 。 女性 小 说 是 顺 应 中 国 女 权 运 动 而 诞 生 的 , 唤 女 权 , 大 0余 其 也 呼
倡导男女平等 , 争取妇女解放 , 主张婚 姻 自由 , 提倡女学 , 成为女性小说最鲜 明的主题 。从总体上来说 , 女性小
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女作家自传体小说
目录中文摘要 (I)Abstract .......................................................... I I 绪论 (1)第一章三四十年代女作家自传体小说创作缘起 (3)第一节个性解放背景下对“自我”、妇女、儿童的发现 (3)第二节战争时局下作家的创作心态 (8)第二章女作家笔下的家庭书写 (14)第一节“女儿”视角下的母亲形象 (14)第二节复杂情感中的父亲形象 (18)第三节其他家庭成员的形象的塑造 (21)第三章在“自我”追述中成长 (24)第一节作为“小女儿”的“我” (24)第二节蜕变的青春 (28)第三节从“女儿”走向“女人” (31)第四节在“自我”追溯中成长 (34)第四章三四十年代女性自传体小说的美学开拓 (36)第一节个人视角下日常书写的俗世之美 (36)第二节意到笔随的自由之美 (38)第三节时空追忆下的蕴藉之美 (40)结语 (43)注释 (44)参考文献 (48)致谢 (5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2)中文摘要本文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女作家自传体小说为研究对象,着力探讨当时女性作家自传体小说的创作缘起、家庭题材的选择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对“自我”成长历程的追述、对当时小说美学艺术的开拓等内容。
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分为两小节,主要对自传体小说的缘起问题进行探讨。
第一小节涉及到五四个性解放背景下“自我”的发现、儿童的发现和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二小节主要论述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战争时局下知识分子生命意识的觉醒、物质精神上的双重苦闷、“家”的双重失落与重建、时空距离下记忆的诗化等方面的内容。
第二部分,主要探讨这一时期女性自传体小说一个共同的创作现象:对“家”的追忆。
通过分析小说中塑造的系列人物形象,展现当时社会的人伦关系。
这些人物形象主要有:父亲、母亲以及其他在“我”成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家庭成员。
茅盾二十年代的女性分析
浅谈茅盾20年代小说中女性形象2009级一班102062009070康雅丽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文学创作处于中国社会的大变动之中,中国文学的历程已经由“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转向这一时期社会变革所引起的革命文学。
在“五四”退潮之后的大革命时代的文本叙述中,作家们创作了一批批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中,茅盾创造出的新女性形象群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无疑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它蕴涵了作者丰富的文化心理和浓烈的政治理念,构成了茅盾小说创作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本文将从其创作主体的性别意识中重新感受那些曾经倾注了作家真挚生命体认所创造出来的女性形象。
茅盾试图站在女性的立场上,致力于对女性情感、女性心理、女性意识进行深层挖掘,在关于情欲与革命的纠葛的缝隙之中塑造了一大批在性道德方面强烈的反传统倾向的“新女性”。
《虹》中的梅行素认为“不受恋爱支配”,只有“忘记自己是女性”的女人,才配谈得上女子的人格独立;《蚀·追求》中的章秋柳认为“有极坚固的道德自信”的女人,为了某种“正大的目的(比如为了保存自己以图社会改革),即使暂时卖淫也是合理的、道德的”,她甚至宣言“我理应有完全的自主权,对于我的身体,我应该有要如何便如何的自由”。
这些新女性不但要求革命,而且在性爱观念的方面也是极为开放。
如《蚀》中的孙舞阳与章秋柳,她们都可以说是放浪形骸的,甚至以性为工具作为游戏或工作之用。
茅盾之所以能如此深入女性的心理世界,首先与他开放的两性观是分不开的。
他就曾明确提出:“在中国宣传女子解放的福音,第一步应该打倒贞操观念这魔障,光景是一定的事,用不到怀疑的。
”对于男女恋爱中肉体与灵魂的关系,作者也给予了精辟的阐述,他说:“仅有肉的结合而没有灵的结合,这不是恋爱。
但对于那以恋爱必先由精神而及肉体的说头,却也不能赞成。
因为这与恋爱进化方式不符!恋爱的进化方式,显然是由肉体的而进于灵魂的,个人的恋爱当然不能作为例外。
当代中国女性作家的文学创作与女性主义思潮分析
当代中国女性作家的文学创作与女性主义思潮分析当代中国女性作家的文学创作与女性主义思潮分析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女性地位的提升,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文化领域逐渐发展壮大。
当代中国女性作家的文学创作正是这一思潮在文学领域的重要表现之一。
在当代中国,女性作家们通过文学作品探索和表达了女性的内心世界、生活经验和社会角色。
她们以自身的身份和经历,探索女性在家庭、职场和社会中的处境,揭示女性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她们通过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形式,展现了女性的力量、智慧和勇气,同时也传递了对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关注和呼吁。
女性主义思潮对当代中国女性作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方面,女性主义思潮为女性作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维框架,使她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女性问题。
女性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是关注女性的独立和自主。
因此,当代中国女性作家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独立、坚强、追求自由的女性形象。
她们通过塑造这些形象,传达了女性的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女性主义思潮为当代中国女性作家提供了一种批判和反思的视角。
女性主义强调性别不平等和性别歧视的存在,呼吁对此进行批判和改变。
在当代中国,女性作家们通过文学作品揭示了性别不平等的现实,并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反思。
她们通过描写女性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状态,探讨了女性在婚姻、家庭和社会中所经历的压力和不公平待遇。
她们通过文学作品向读者传递了对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关注和呼吁。
女性主义思潮对当代中国女性作家的文学创作还产生了一种文化启蒙的作用。
女性主义思潮强调女性的主体性和自主性,鼓励女性追求独立和自由。
在当代中国,女性作家们通过文学作品传递了这种思想,激励女性追求自我实现和人生价值。
她们通过塑造积极、独立、自信的女性形象,向读者传递了女性的力量和智慧,鼓励女性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当代中国女性作家的文学创作与女性主义思潮的关系紧密而复杂。
[CPS文学评论]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
文学评论 1998年第4期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阎纯德内容提要: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道路,是和20世纪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道路相伴随的。
从秋瑾开始,一代代女作家在时代召唤下,创作了丰富多采的中国女性文学,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前进和妇女自身的解放。
这条女性文学之路是曲折而广阔的。
仅仅用横移过来的女权主义文学理论的尺度,是不能客观、全面地估量我国女性文学的实绩的。
中国女性文学应容许不同风格、流派的繁荣发展,但应与猥琐、龌龊、阴暗、低俗绝缘。
一在人类文学史上,女性文学的提出是社会的进步,它带有浓重的女权主义色彩。
但是女性文学从来也不是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是女性们代表一个“集团”对男权社会的反叛,它的思想更直接地指向政治、经济、伦理、道德和文化,也指向文学和艺术。
女权主义是代表“第二性”的先知先觉者在价值观念上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认识。
而女性文学是女作家创作的文学———尽管女性文学同女权主义有着内在的精神联系,尽管女性主义有它自己的文学批评和理论;女性文学不应当是“纯粹”的,其内涵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它既包括思想形式,也包括艺术和语言形式。
就女性文学而言,也不是一种单一的模式,就是说,女性话语也是因作家而异,有的“女性意识”强烈些,有的则淡些。
究竟什么样的文学才算是“女性文学”就我国文学理论界自80年代中期以来所发表的一些理论文章和几次中国女性文学研讨会的争论而言,观点相左,歧见很深。
一种具有先锋性“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论点自然是舶自西方,这种理论虽然只有30来年的历史,但作为一种发展中的理论,在西方和非西方的其他国家的文学界却有较广泛的影响。
因此,这种理论被认为是“比其他任何批评理论对文学标准的影响都大”,“是现代批评理论中最富革新精神的力量之一”(1)。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女性主义在文学上的表现。
它最早发祥于18世纪的西方女性主义,严格说是一种社会政治思潮,是与妇女解放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社会思潮。
美国汉学界20 世纪大陆女作家研究——以丁玲研究为例
中外互鉴 |美国汉学界20世纪大陆女作家研究——以丁玲研究为例□丁惠/文国外汉学界对于丁玲的研究,是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同样也是借由文学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方式。
本文对美国汉学界丁玲研究方面的发展状况展开了分析,确定出大体的发展脉络和关键节点,也对于加强我们对于美国汉学界的认知有着一定积极意义。
20世纪的中国文坛中,丁玲占据着一席之地。
其作品每每出现在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之上,因此也必然会成为国际环境中研究中国的一个重要途径。
美国汉学界对于丁玲的研究经历了几次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仅根源于学术界的观点,同样也受到中美关系以及历史发展的影响。
相对的,对于美国汉学界在丁玲研究方面的态度以及成果的判断和分析,同样也必须结合历史时期才能实现客观确定。
对于一个客体的研究,基本都是从最开始的初步尝试而不断发展最终走向繁荣,美国汉学界对于丁玲的研究同样呈现出这样的阶段性特征。
虽然阶段的划分在具体的发展历程中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但是整体发展大概保持了这样的节奏。
1 美国汉学界丁玲研究的起步阶段美国汉学界对于丁玲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这同样也是美国汉学界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起步点。
在此之前,虽然也有美国记者关于丁玲早期生活和创作的文献,但是并不能算作是一种研究,只能说是报道而已。
最早的记录产生于1931年,丁玲在冯雪峰的介绍下见了一位国外女记者,就是艾格尼丝·史沫特莱(Agnes Smedley),正是这位女记者将丁玲的信息带到了美国。
而除此以外,另一个国外女记者同样不能忽视,就是尼姆·韦尔斯(Nym Wales),在尼姆·韦尔斯的多个著作中都有丁玲的相关描述,并且她著有《现代中国的妇女》中的一些章节,这些都成为丁玲在美国汉学界早期的文献。
中国建国之后,美国汉学界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开始步入了正规,并且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迎来了初步的繁荣。
虽然说从这个时期,美国的汉学研究框架得到建立,很多专项资金也开始到位,但是当时的中美关系紧张,因此,对于中国文学的研究,很少涉及到当代文学,更多展开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考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初中国女性小说作家研究
在20世纪初(1900-1919)剧烈的社会变革中,中国出现了一批女性小说作家。
她们在新的社会思潮影响下,借助于报刊杂志等新的传播媒介,创作了大量新旧杂陈的小说作品,开创了女性成批介入小说创作的新局面,形成了20世纪中国女性小说创作的第一个热潮,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五四”以后女性小说创作的先导。
对这样一个不应被忽视的历史文学现象,现有的文学史、小说史著作却大多未曾涉及。
本文试图在认真发掘资料的基础上,对这批女性小说作家的生平、创作进行比较全面的考察、研究和评价,并进一步探讨其文学史和文化史意义。
全文共分上、下编。
上编第一章从政治、文化等方面分析中国20世纪初女性小说作家兴起的原因。
第二章是对20世纪初女性小说作家及其作品的概述。
第三章在前几章研究的基础上论述20世纪初女性小说作家的艺术成就及其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上的意义。
下编第四、五、六章则按时间先后(1900-1913、1914-1915、1916-1919)对37位女性小说作家生平及其作品进行详细的考证和介绍。
本文有关中国20世纪初女性小说作家、作品的材料大多数是作者花费大量时间从图书馆尘封已久的报刊杂志中翻检出来的第一手资料。
因这些资料一般很难见到,所以本文附印了所能找到的有关20世纪初女性小说作家的照片和部分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