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世界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重点

合集下载

世界近现代史专题三:民族解放运动史

世界近现代史专题三:民族解放运动史

世界近现代史专题三:民族解放运动史世界近现代史专题三民族解放运动史⼀、知识归类1、以美洲为中⼼的独⽴战争⑴背景:西欧国家⼤肆进⾏殖民掠夺,以屠杀、掠夺、贩奴等⽅式进⾏资本原始积累,并进⾏殖民统治,阻碍了美洲经济发展。

⑵主要事件有:①1775—1783年美国独⽴战争;②1791—1804年海地⾰命(杜桑?卢维杜尔);③1815—1826年西属拉美独⽴战争(玻利⽡尔解放了今天的哥伦⽐亚、委内瑞拉和厄⽠多尔;圣马丁解放了阿根廷、智利和秘鲁⾸府后引退);④葡属巴西独⽴。

⑶性质:反对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美国独⽴战争还具有资产阶级⾰命的性质。

⑷特点:以独⽴战争的形式发⽣在最早被殖民的地区,运动受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

2、以亚洲⾰命风暴为代表的反殖民反封建⽃争(19世纪中期)⑴背景:⼯业⾰命使西⽅国家实⼒进⼀步加强,对外殖民扩张加剧,殖民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要形式。

殖民主义者与各国封建势⼒开始勾结,在殖民势⼒的压迫下,亚洲各国民族⽭盾激化。

⑵性质:具有反殖民主义和反封建的双重性质。

⑶五次⼤起义:⽖哇⼈民反荷起义、阿富汗⼈民反英起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印度民族反英⼤起义(后三次推向⾼潮)。

⑷意义:沉重打击了西⽅殖民者和当地封建势⼒,表达了⼈民不畏强暴,要求改⾰现状的决⼼和勇⽓。

⑸特点:由农民或封建王公领导,⼤都带有宗教⾊彩。

3、亚⾮拉民族解放运动的⾼涨(19世纪末20世纪初)⑴亚洲的觉醒①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加深了,亚洲⼈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潮。

②重⼤事件:朝鲜⼈民反⽇运动、中国义和团运动和⾟亥⾰命、伊朗和⼟⽿其的资产阶级⾰命、印度民族解放运动③性质:反帝反封建⽃争和民族解放运动④特点: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民族资产阶级和⽆产阶级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意识产⽣。

在亚洲⼈民的⽃争中,不仅包括下层⼈民的反帝反封建⽃争,也包括开明地主和资产阶级知识分⼦为核⼼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这些运动在唤起亚洲各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起了重要作⽤。

世界现代史概况(1917年——20世纪末)

世界现代史概况(1917年——20世纪末)

战后民族 解放运动 的发展
3 、 近 现 代 科 学 技 术 的 发 展
一、苏联(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知识结构: ( 性 质 : 社 会 主 义 革 命 ) 经济: 战时共 产主义 政策 (直接 过渡的 失败) 政治: 苏维埃 政权的 巩固 (三年 国内战 争的胜 利) 经济: 新经济 政策的 实施 (间接 过渡的 成功) 工 业 化
特点:世界 性的资本主 义经济危机。 来势特别猛 烈,范围特 别广,持续 时间特别长, 破坏性特别 大。
影响: (1)资本主义政治危机。 它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 会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2)大危机对西方社会经济制 度产生深远影响。自由放任的传 统经济政策并不能挽救垄断资本 主义,西方国家纷纷强化国家对 经济的干预。凯恩斯学说应运而 生。(3)大危机加深了帝国主 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速了欧、 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是导致第 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原因。(4) 为摆脱危机,资本主义国家加紧 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又激 发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 民地人民的民族矛盾。
四、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与反法西斯的斗争
德、意、日 法西斯轴心国
战争性质、结果
中国 埃塞俄比亚 西班牙
积 极 支 援 抗 战
表含 现义绥 、、靖 影实政 响质策 、

英、法、美
试图结盟但失败
苏联
五、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 阶段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法西斯轴心国挑起的,一场空前规模的世 界战争,其性质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二战按其发展可分为三阶段; 初期:1939年——1941年,战争初期由于英法的绥靖政策和美苏的 中立自保,致使以德国为首的法西斯势力猖獗一时,欧亚非三洲笼 罩着战争乌云。中期:1941年——1943年,随着苏德战争、太平洋 战争的爆发,二战进一步扩大,苏联、美国卷入战争,促使世界反 法西斯同盟的最终形成,从而改变了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后期: 1943年——1945年,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成为二战的转 折点。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标志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 1945年5月、9月,德国、日本先后战败投降,历时6年的二战最终 以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彻底失败而宣告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给 交战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战后世界格局的 形成和时间未来的发展。

电大《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形成性考核性作业答案(全)

电大《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形成性考核性作业答案(全)

电大【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作业1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行为体: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事务,具有影响世界经济政治能力的经济政治实体。

2、综合国力:也称国力、国家力量,它是衡量国家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全方面发展的主要指标,对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

综合力由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力量构成。

3、欧盟:即欧洲联盟(EU)。

它是目前最为完备、最有成效的区域化集团。

1993年1月1日,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启动,实施商品、劳务、人员和资本“四大自由流通”,成为经济集团化的最高层次。

1995年1月1日欧盟扩大到15国,对外贸易总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48%,是美国的2.4倍,日本的4.3倍。

1995年12月,欧盟马德里首脑会议决定,欧盟从1999年起实行单一市场,即“欧元”(Euro),并制定了实施的具体时间表。

1999年1月1日欧元如期启动。

20XX年至今欧盟成员扩大至25国,这必将对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产生深刻影响。

4、新经济:是与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概念,是由信息技术和当代其他高科技驱动,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加工、分配和使用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形态。

“新经济”也被称为“知识经济”。

5、雅尔塔体制:指1943年11月、1945年2月和1945年7月,美国、苏联、英国三国首脑先后在伊朗首都德黑兰、苏联雅尔塔、德国波茨坦等举行的国际会议上,达成的关于彻底击败法西斯国家,安排战后世界秩序以及划分三大国在战后世界中权力的谅解、协议、协定的总称。

雅尔塔体制的实质是美、苏、英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世界秩序重新作出安排。

6、恐怖主义:指为了达到某种政治或社会目的,通过制造恐怖气氛来引起社会注意,以威胁有关政府或社会,无论弱者或者强者都可以采用的,针对非战斗目标特别是无辜平民的各种形式的违法或者刑事犯罪性质的暴力破坏行为。

第六章 第三世界的崛起

第六章 第三世界的崛起

第六章:第三世界的崛起参考资料:《国际关系史》学习辅导与习题集张淑清段文艳胡炎莉主编齐鲁出版社《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教材方连庆王炳元刘金质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简明国际关系史》外交学院教材肖月朱立群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百度百科维基百科清风制作第一节:第三世纪的形成本节要点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的背景------主要内容------意义亚非会议的国际环境------五国总理科伦坡会议------五国总理印尼茂物会议及其联合公报------亚非会议的召开及其议题------帝国主义的阻挠------中国为确保会议所做的努力------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会议通过的“十原则”------亚非会议的意义。

不结盟运动的背景------会议的酝酿、筹备以及几个重要的人物----预备会议上的五条标准------会议的召开及第一到第六次会议简介------不结盟运动的意义77国集团的背景------经济合作组织OPEC------75国集团------77国集团的形成------第一次部长级首脑会议------77国集团成立的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摘要:本节课的要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的背景------主要内容------意义背景:(263字)新中国成立时,美苏对抗不断加剧,东西方冷战正向全球蔓延,美国从冷战政策出发,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等一系列敌对政策。

面对这一严峻的国际形势,中国一方面坚持对苏“一边倒”的同时,多次强调要联合“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一边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保障世界持久和平。

发展与亚非新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成为中国政府对外关系的重要的一部分。

印度是中国重要的邻国,在亚非国家中有重要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印度的积极支持,但两国存在历史遗留的西藏问题和边界问题。

印度政府接受中国政府的主张,就上述问题同中国谈判。

主要内容(266字)1953年12月31日,中印双方在北京就西藏问题展开谈判。

2017年国际政治考研真题

2017年国际政治考研真题

2017年国际政治考研真题北京大学国际政治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福利国家《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英格兰独立公投国际秩序核供应集团简答简述全民公决制度及其现代政治生活中的意义一国两制构想与实践的宪制意义就国际层面整体而言,冷战后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冲突为何层出不穷简述摩根索帝国主义政策三种典型手段极其内容论述民族国家概念在当今世界政治中的解释力如何从经济全球化角度分析近年来西方民族民粹主义缘何上升并举一列说明战后国际关系与新中国外交名词解释相互依存国际仲裁特别提款权超越遏制理论科索沃战争脱欧公投脱欧公投二十国集团二十国集团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简答简答2015年难民危机对当前欧洲政治的影响年难民危机对当前欧洲政治的影响种姓制度对印度当前民族社会结构的影响种姓制度对印度当前民族社会结构的影响你对亚洲安全观的理解你对亚洲安全观的理解菲律宾新总统杜特尔特为何调整“倚美抗中”的对外战略菲律宾新总统杜特尔特为何调整“倚美抗中”的对外战略论述论述简述现今中国外交的主要内容及形成背景与取得成果简述现今中国外交的主要内容及形成背景与取得成果有人说中国近年来在深化全球治理的过程中是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也有人说是以主导者的身份出现?你赞同哪种观点,论述原因。

身份出现?你赞同哪种观点,论述原因。

外交学院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933年国际经济会议年国际经济会议1954巴黎协定巴黎协定绥靖政策绥靖政策奥斯陆协定奥斯陆协定简答简答二战后苏联与东欧国家关系演变二战后苏联与东欧国家关系演变尼克松时期美国对外政策调整及特点尼克松时期美国对外政策调整及特点论述论述第三世界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经验第三世界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经验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发展的趋势及特征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发展的趋势及特征政治学综合政治学综合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国家元首国家元首阶级分析法阶级分析法防御现实主义防御现实主义国际安全国际安全现实建构主义现实建构主义简答简答英国学派对人道主义干涉的看法英国学派对人道主义干涉的看法政治统治存在何种心理基础政治统治存在何种心理基础论述论述结合冷战后国际关系现实,评析软制衡理论结合冷战后国际关系现实,评析软制衡理论结合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论述经济间相互依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结合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论述经济间相互依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外交学外交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非战公约非战公约位次位次外交承认外交承认国际组织国际组织最佳谈判协议替代方案最佳谈判协议替代方案论述论述当代外交方式产生的背景条件动因当代外交方式产生的背景条件动因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制定内容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制定内容外交史外交史名词解释名词解释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中间地带理论中间地带理论戈尔巴乔夫访华戈尔巴乔夫访华论述论述简述义和团运动的演变简述义和团运动的演变试论十八大以来的外交创新试论十八大以来的外交创新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史简答简答 简述克里米亚战争的经过简述克里米亚战争的经过简述第三次中东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述第三次中东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述两德统一2+4会议会议分析马克马洪线由来及其性质分析马克马洪线由来及其性质论述论述分析三个世界的划分及对发展中国家合作的意义分析三个世界的划分及对发展中国家合作的意义论述20世纪80年代的美苏关系年代的美苏关系论述1930-1940年美国孤立主义年美国孤立主义欢迎补充欢迎补充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名词解释珍珠港事件珍珠港事件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尼克松主义尼克松主义第二次柏林危机第二次柏林危机克什米尔问题克什米尔问题大规模报复战略大规模报复战略简答简答道威斯计划的起因经过结果道威斯计划的起因经过结果第四次中东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第四次中东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论述论述旧金山和约的内容及其影响旧金山和约的内容及其影响苏联入侵阿富汗的起因经过结果及意义苏联入侵阿富汗的起因经过结果及意义专业综合专业综合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全球治理全球治理美国选举人团制度美国选举人团制度TPP 朝鲜第五次核试验的动因及对东北亚的影响朝鲜第五次核试验的动因及对东北亚的影响G20的组织形式及意义的组织形式及意义论述论述分析西方国家为何存在反全球化现象分析西方国家为何存在反全球化现象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史简答简答美苏中英二战前对国际秩序的构想及反映的问题与启事美苏中英二战前对国际秩序的构想及反映的问题与启事王阳明政治思想对中国改革的启示王阳明政治思想对中国改革的启示论述论述民粹主义的根源有哪些,全球一体化赋予了它哪些新的涵义民粹主义的根源有哪些,全球一体化赋予了它哪些新的涵义从政治学角度比较分析总统制与议会制的优劣,并分别说明其分别面临哪些困境从政治学角度比较分析总统制与议会制的优劣,并分别说明其分别面临哪些困境欢迎补充欢迎补充南开大学南开大学 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名词解释一带一路一带一路航海条列航海条列神圣同盟神圣同盟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权利法案权利法案亚太再平衡战略亚太再平衡战略论述论述世界命运共同体该如何构建世界命运共同体该如何构建20世纪以来国际体系演变及特点世纪以来国际体系演变及特点同济大学同济大学政治学原理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名词解释渐进决策模式渐进决策模式社群主义社群主义总统共和制总统共和制治理治理全球化全球化概念辨析题概念辨析题规范性政治概念和实证性政治概念规范性政治概念和实证性政治概念程序性正义与实证性正义程序性正义与实证性正义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权威主义国家和极权主义国家权威主义国家和极权主义国家简答题简答题中国古代的政治研究有哪些主要概念中国古代的政治研究有哪些主要概念何为政治参与,其方式和途径是什么何为政治参与,其方式和途径是什么比较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观比较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观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是什么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是什么论述题论述题运用马克斯韦伯的理论,比较说明不同政治波流行的优势与特点运用马克斯韦伯的理论,比较说明不同政治波流行的优势与特点现代思想家围绕“平等”的争论是什么,如何进行评价现代思想家围绕“平等”的争论是什么,如何进行评价如何理解当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请结合具体问题予以说明如何理解当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请结合具体问题予以说明国际政治学概论国际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安全困境安全困境制度自由主义制度自由主义集体安全集体安全暴力外交暴力外交主体间世界主体间世界简答题简答题分析国际行为体进行合作与表现的收益分析国际行为体进行合作与表现的收益 新现实主义与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差异新现实主义与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差异联合国维和行动三原则及其在实践上的特点联合国维和行动三原则及其在实践上的特点国际制度对国际行为体的作用国际制度对国际行为体的作用理性行为体模式的基本假定和对外决策过程理性行为体模式的基本假定和对外决策过程论述题论述题联系实际分析冷战后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问题、特点与未来展望联系实际分析冷战后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问题、特点与未来展望从“杭州共识”看中国推动20国集团参与全球治理的作用及深远意义国集团参与全球治理的作用及深远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责任内阁制官僚自主性非正式制度结构功能主义 否决型政体审议民主简答题美国政党政治的现状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中的危机比较分析多数代表制和比例代表制新媒体环境对国家治理的政治影响论述题利用利益集团理论分析我国强力反腐的政治涵义。

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模拟题

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模拟题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网络教育学院课程考试《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模拟题一、单项选择题1.克莱因公式中,PP=(C+E+M)×(S+W),C代表的是:(C)。

A.经济能力B.战略意图C.人口和领土构成的基本实体D.军事能力2.战后初期美国全球战略中针对第三世界的战略措施是:(C)。

A.马歇尔计划B.北约建立C.第四点计划D.杜鲁门主义3.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在第(B)次科技革命推动下完成的。

A.一B.三C.二D.四4.美国1945年倡导建立的国际贸易机制是:(A)。

A.关贸总协定B.世界贸易组织C.世界银行D.马歇尔计划5.(C)是当今世界时代的主题。

A.和平B.发展C.和平与发展D.和平与合作6.为纪念人类对生态的关注,每年的(A)被定为全球环境日。

A.6月5日B.7月3日C.5月6日D.5月16日7.美国最初从英国统治下宣布独立的时候共有(B)个州。

A.15 B.13 C.17 D.168.(C)的发表,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

A.《费城宣言》B.《大陆军宣言》C.《独立宣言》D.《关于解放黑人奴隶的宣言》9.美国为首的盟军占领日本后宣布其改革的目的是:(A )。

A.非军事化和民主化B.非军事化和平民化C.非独裁化和民主化D.非独裁化和平民化10.苏联对抗美国称霸世界的手段的主要经济工具是:(B)。

A.共产党情报局B.经济互助委员会C.华沙条约组织D.莫洛托夫计划11.美国总统中提出要:“扩军抗苏.重振国威”和“战略防御计划”的总统为:(D)。

A.杜鲁门B.艾森豪威尔C.卡特D.里根12.战后的国际货币领域内的机制是:(C)。

A.世界银行B.联合国贸发会议C.布雷顿森林体系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3.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最具影响也最为成功的事件是:(D)。

A.77国集团建立B.亚非会议召开C.中国加入联合国D.石油危机14.(C)为现代战争的根源。

A.两种制度的矛盾B.私有制C.霸权主义D.一些国家的落后15.“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由(C)提出的。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第三世界的崛起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第三世界的崛起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第三世界的崛起50年代末60年代初,赢得了民族独立的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国家,还面临着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和维护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

这一时期美苏争霸的国际格局日益明朗,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日益加剧,许多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不愿介入美苏之间的斗争。

而希望在两极化的国际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它们自认为属于“第三世界”。

在南斯拉夫、印度、埃及领导人铁托、尼赫鲁和纳赛尔的推动下。

1961年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随着不结盟运动的不断发展,它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首先,它的队伍不断扩大。

从6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其成员国由最初的25个,增加到100多个,约占世界国家总数的2/3,人口总数的l/2,包括第三世界的大多数国家。

其次,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不结盟运动的斗争矛头由最初指向新老殖民主义,到70年代转向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再次,斗争的领域从政治领域逐渐扩大和深入到经济领域,特别是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努力。

七八十年代,第三世界在国际事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突出地反映在联合国的变化和第三世界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上。

联合国建立之初,美国一度控制和操纵联合国,把它当作称霸世界的工具。

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国家加入联合国,联合国不再是一两个超级大国为所欲为的场所。

1971年,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在国际政治地位提高的基础上,第三世界国家提出改变旧的国际经济关系,建立相互合作、平等互利的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要求。

60年代第三世界国家建立的国际经济组织“七十七国集团”,到80年代其成员已增加到l10多个。

这个组织主要是通过与发达国家在联合国进行谈判,来实现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目标。

第1课 联合国的建立及其作用

第1课 联合国的建立及其作用

有一个175人的工兵连和一个43人的医疗分队,目前,这支部队仍在刚果
(金)执行任务。
2003年 2004年 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 中国赴海地维和
这是我国第一次派成建制的防暴警察执行维和行动,第一次进入位于西半球
的美洲,而且是第一次进入一个未建交国家。 2005年 2006年 中国赴苏丹维和 中国赴黎巴嫩维和。
(3)依据材料三,说明联合国80年代末以来的 特点及作用? 特点: 依然发挥重要作用,但权威性遭遇挑战
随堂练习
3.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在防止局部武装冲突、 反对外国军事侵略和占领、在裁军和防止核扩散领域、 推动地区性和平方面均发挥了巨大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取得重大 成就的原因? ①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有效运行机制 ②联合国具有广泛性、权威性特点 ③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努力 ④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世界和平
结合课本及材料分析40年代中→60年代初联合国特 点及原因? 特点: 为和平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美苏所利用,成 为美国推行霸权政策工具和美苏争霸场所
原因: 冷战的国际背景;美国成为头号强国,苏联是 战后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随堂练习
2.冷战期间,美、苏等国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频 繁使用否决权否决对方集团提出的议案,但在朝 鲜战争时,联合国军参战,苏联为何未参加会议 或未行使否决权?
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一些维和行动:
人道主义援助 维护社会治安 促进民族和解 重建有效率的政府 2004海啸 反恐 印巴、巴以 海地 难民
中国参加联合国 维和行动大事记
1988年 1989年 1992年 2003年 中国正式申请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 中国首次派人参加了联合国纳米比亚过渡时期协助团,帮助纳 米比亚实现从南非独立的进程。 中国第一支“蓝盔”部队———军事工程大队赴柬埔寨执行任务 中国赴刚果(金)维和

第五章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第五章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第五章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第三世界国家也称第三世界,是指亚非拉和其他地区原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地位后获得独立的民族独立国家,这些国家在战后已经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独立的政治运动。

由于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分布在南半球,有时又被称为南方国家。

5.1 第三世界的崛起与发展5.11第三世界的形成与发展一、第三世界概念的提出及相关概念比较第三世界是在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一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取得独立,建立了民族9国家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战后初期,这类国家被称为民族独立国家。

1952年,对应当时全面对峙的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也称对立的两个世界,1952年法国人口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索维在《三个世界,一个星球》一文中指出:当时世界上除了两个对抗的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和共产主义世界外,还有一个第三世界。

第三世界国家很穷,但有革命性。

1974年12月,毛泽东主席接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他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

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

我们是第三世界……美国苏联原子弹多,也比较富。

第二世界,欧洲、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原子弹没有那么多,也没有那么富;但是比第三世界要富。

”“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

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

”两极格局终结以后,各国更加关注经济发展,这些国家以其经济发展对被称为发展中国家。

还因为这些国家多在赤道以南,故又称为南方国家。

民族独立国家界世界国家、南方国家、发展中国家这些称呼虽各有特点,但具有共同的本质,至今在国际上仍然可以通用。

二、第三世界的崛起和形成标志第三世界国家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有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要求。

这些共同遭遇和要求,只有联合起来,才有力量维护已经获得的独立,才能求得共同的发展,才能为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进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世界的形成有三个重要标志,即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77国集团。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终极笔记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终极笔记

说明:以下笔记分为八个部分,本笔记适合于专业课的最后一轮复习。

今后我还将整理并公布一些笔记,专业课试题和相关资料,希望大家继续关注。

目录:一楼第一部分战后初期格局的确立二楼第二部分美国三楼第三部分苏联四楼第四部分西欧五楼第五部分日本六楼第六部分中国七楼第七部分第三世界国家八楼第八部分新时代的国际关系第一部分战后初期格局的确立1.伦敦第一届外长会议的争执焦点2.巴黎第二届外长会议的妥协3.盟国对德政策的分歧(如何建设新德国?)―――美苏对德政策首次公开破裂(对德赔偿问题的不同)―――“捕鸟猎犬行动”,即货币改革―――准备成立西德政府―――第一次柏林危机4.美国对日的独占(体现在四个方面)5.战后日本的民主改革6.美国对日政策的改变及原因第二部分美国(1945-1995)一.美国全球霸权的确立(1945-1949)1.乔治·凯南的遏制理论2.杜鲁门主义及其实质3.英国的三环外交和《英法同盟互助条约》及其意义4.马歇尔计划及其意义5.《布鲁塞尔条约》及其意义6.北约的建立及其意义7.《里约热内卢条约》的分歧、主要内容及其意义8.美洲国家组织建立的意义9.“第四点计划”的实施(“国际开发法案”)及其意义二.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及在亚洲的侵略(1950-1959)1.朝鲜战争的胜利的伟大意义2.《旧金山对日和约》3.《日美安全条约》4.《日台和约》5.《日美共同防御援助协定》三.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1960-1969)1.U-2飞机事件―――四国首脑会议流产―――对赫鲁晓夫的影响2.肯尼迪的“和平战略”(美国原先遏制战略的基础及“和平战略”实施的可能性)的内容3.美苏维也纳首脑会晤(无果而终)4.第二次柏林危机―――柏林墙的建立及意义5.美国对古巴的敌视政策(四点)及原因影响6.古巴导弹危机的结果及意义7.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的主要内容及意义8.第三次中东战争(六·五战争、六天战争)的意义9.葛拉斯堡罗会谈四.美苏在缓和中争夺(1970-1979)1.尼克松主义提出的背景内容措施及意义2.《关于柏林问题的四方协定》的内容及意义―――东方条约的签定(执行“新东方政策”)及其意义3.美苏首脑会谈4.美苏关于限制进攻性武器谈判(SALT)的两个阶段及其意义5.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讨论的主题主要内容及其意义6.中欧裁军会议的分歧及其原因五.美苏争夺的新态势及世界的多极化发展(1980-1989)1.卡特主义及措施2.里根的新遏制政策的出台背景主要内容及实质3.“星球大战”计划出台背景内容及原因和相应措施4.美苏首脑会谈及其意义5.里根主义的背景内容实质及同杜鲁门主义的共同之处6.美苏中程导弹协议的签署的分歧主要内容及意义7.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及背景和举措意义六.转化中的世界格局(1990-1995)1.美苏签定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SALT的继续和发展)原因主要内容及意义2.布什的“世界新秩序”及为什么不可能实现3.冷战的影响及结束4.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的成立及其原因5.美俄首脑会晤6.北约东扩―――和平伙伴关系第三部分苏联(1945-1991)一.苏联成为世界大国及同东欧的关系(1945-1949)1.苏联成为两极之一的原因及表现2.战后初期的苏联对外政策的依据及举措和总评3.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建立的不同方式4.东欧国家政权巩固的措施5.经互会的成立原因及意义6.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建立的背景任务意义7.苏南关系破裂的原因及影响二.对外政策出现新变化(1950-1959)1.斯大林逝世后的苏联外交:A、对奥和约的缔结(意义)B、日内瓦四国首脑会议的召开C、同日本恢复外交关系D、美苏戴维营会谈2.华沙条约组织建立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3.苏联与东欧国家的新情况:苏南关系的改善―――波兹南事件(原因)―――匈牙利事件(原因)―――苏南关系再度破裂三.苏联加强对东欧的控制(1960-1969)1.“布拉格之春”的原因“行动纲领”的主要内容及苏联的对策2.勃列日涅夫主义的主要内容及表现四.苏联的缓和政策(1970-1979)1.缓和战略得以推行的条件内容及实质采取的举措及意义2.苏联在“缓和”下的对外扩张:A、在南亚的渗透(表现)B、对非洲事务的干涉C、支持越南反华和侵略柬埔寨D、占领阿富汗五.苏联走向没落及世界的多极化(1980-1991)1.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和具体实施2.苏联解体的原因及苏联的历史地位3.独联体成立的原因及展开的合作第四部分西欧(1945-1995)一.战后初期的西欧(1945-1949)见第二部分(一)中的3-6条二.西欧联合趋势的出现及发展(1950-1959)1.西欧联合的设想及相关理论、代表人物―――联合的障碍:对德政策―――舒曼计划及意义―――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2.重新武装西德―――普利文计划―――一般性条约(德国条约/波恩条约)标志德国主权的恢复―――欧洲防务集团条约未被法国批准―――各方谈判、妥协―――“伦敦-巴黎协定”及意义3.《罗马条约》签定及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4.实施关税同盟和共同农业政策的四个特点5.实施共同农业政策的措施及意义6.戴高乐施政时的国际背景及戴高乐的外交政策三.西欧力量的增长和外交政策的调整(1960-1969)1.欧洲经济共同体在60年代的主要成就:A、关税同盟实施的意义B、“伏歇方案”及“空椅子”事件发生的根源及解决2.英国发起建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及急于加入欧共体的原因3.法国对美国霸权的挑战:A、拒绝美国的“多边核力量计划”B、签定《法德合作条约》C、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D、中法建交4.西德政策的转变:从哈尔斯坦主义到新东方政策及其背景四.西欧联合趋势的加强(1970-1979)1.欧共体的扩大与发展的成就及政治合作的成绩2.欧共体对外政策的协调:A、“用一个声音说话”―――B、大西洋关系宣言的内容及意义―――C、对苏联的缓和政策的应对―――D、西欧对第三世界政策的改变(原因)五.多极化的发展和东欧巨变(1980-1989)1.欧共体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A、对《罗马条约》的修改B、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的表现C、“尤里卡”计划的背景内容意义D、西欧防务联合的进展2.东欧巨变的原因及对西欧的影响3.“德洛尔计划”的提出六.新时代的欧洲(1990-1995)1.美国“新大西洋主义”提出的背景及目标及《欧共体-美国关系宣言》的签定2.德国的统一标志雅尔塔格局终结及其步骤3.欧安会会议及《新欧洲巴黎宪章》标志冷战结束:美、苏、欧的各自计划―――《新》的内容―――欧安会首脑会议总评4.《欧洲联盟条约》产生的背景及两个具体条约5.“欧洲经济区”设想的产生、成立、内容、意义6.南斯拉夫解体的原因及波黑冲突第五部分日本(1945-1995)一.战后初期的日本(1945-1949)见第一部分4~5条二.日本追随美国的政策(1950-1959)见第二部分(二)的2~5条三.日本对外政策的调整(1960-1969)1.美国对日本经济复兴的政策2.日本经济起飞的特点3.美日矛盾的发展4.岸信介的外交三原则5.美日改约的原因及日本的要求内容和新约的特点意义6.日本人民反对美日改约的斗争四.日本的“多边自主外交”(1970-1979)1.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2.美日的“平等伙伴关系”的提出3.“多边自主外交”的开展(田中角荣)4.三木武夫的“等距离外交”5.福田赳夫的“全方位和平外交”6.日本对东盟的新认识7.“福田主义”的提出及意义五.日本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1980-1989)1.综合安全保障战略的内容及背景2.中曾根的“战后政治总决算”与综合安保的结合及采取的措施意义3.大平正芳时代的日本环太平洋经济合作的设想及提出的依据4.铃木时代的“铃木主义”5.中曾根的“太平洋合作四原则”6.环太平洋合作的意义及问题7.日本追求政治大国的背景及表现出的特点8.中曾根时代的外交总特征六.日本走向政治大国的外交实践(1990-1995)1.《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合作法》的通过2.美日贸易摩擦激化的原因3.日俄关于北方领土问题的斗争及日俄关系的发展4.冷战后日本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5.宫泽喜一提出日本对亚洲的四原则(宫泽主义-福田主义)6.日本亚洲外交的难点第六部分中国(1945-1995)一.中美关系1.中国革命胜利的影响2.“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及“一边倒”的外交三大政策3.对帝国主义特权的肃清政策4.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5.中美三个公报:《上海公报》(1972)、《中美建交公报》(1978)和《八·一七公报》(1982)6.中美关系中存在的困难与障碍7.中美矛盾二.中苏(俄)关系1.《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内容及意义2.苏联“三和路线”与中国的分歧3.戈尔巴乔夫访华及《中苏联合公报》签定意义4.中国同中亚地区国家关系的四点原则三.中国同其他西方国家的关系1.中日恢复邦交的过程:中国对日恢复邦交的基本政策中日恢复邦交的障碍2.《中日联合声明》及意义3.《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及其意义4.中日关系四原则:和平友好、平等互利、长期稳定、相互信赖5.中日关系的摩擦6.1989年后中国与西欧关系的改善与发展四.中国与第三世界的关系1.中国与部分邻国边界问题解决的意义2.中国与阿拉伯、非洲国家的相互关系五原则3.中国同非洲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四原则4.中国同拉美国家的八点相同与六点合作的有利条件5.中国同东盟国家发展关系的四原则6.中国的亚太合作原则和措施7.中国的亚太合作三项目标第七部分第三世界国家(1945-1995)一.亚非地区1.亚非会议的目的成果十项原则及意义2.50年代中期以后的国际关系变化及不结盟国家五项标准和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正式形成3.“77国集团”的出现及一系列经济合作集团的兴起4.朝鲜半岛的新局势5.中亚、外高加索地区在苏联解体后的热点问题6.非洲统一组织建立的背景和主要工作7.南部非洲反对种族主义斗争的进展8.西南非洲问题得以解决的原因9.南非民主进程的三个阶段10.非洲的动荡及其原因二.中东地区1.以色列复国的历史及以色列国的建立2.第一次中东战争及其结果3.关于苏伊士运河的争夺和第二次中东战争及结果4.美国针对中东的“艾森豪威尔主义”5.第三次中东战争见第二部分(三)的第八条6.第四次中东战争(十月战争)7.两伊战争的原因8.第五次中东战争三.拉美地区及其他第三世界的问题1.美国对多米尼加革命的干涉及针对拉美的“约翰逊主义”2.拉美国家反对海洋霸权的斗争3.拉美国家70年代争取经济独立的表现4.拉美80年代帐务危机的原因及“失去的十年”的教训5.里根政府的中美洲政策6.冷战后美国干预下的拉美民主化重大事件7.拉美经济一体化的四大组织8.南北关系不平等的表现9.关于联合国改革的主要意见及困难10.联合国进入新时期开展的工作及困难第八部分新时代的国际关系(1991至今)一.冷战后各国关于建立国际关系新秩序的建议:1.美国:布什提出的“国际新秩序”2.西欧:西欧国家的“国际秩序三原则”3.日本:日本的“国际秩序建立的三项基础”4.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议5.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设想及为实现其设想而做的努力二.冷战后的国际关系新特点:1.多极化2.经济因素3.相互依存和合作4.缓和。

20世纪60年代国际关系的动荡分化与重组(论文)

20世纪60年代国际关系的动荡分化与重组(论文)

20世纪60年代国际关系的动荡分化与重组谈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国际关系格局的基本特征,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到这一时期国际关系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冷战爆发初期两大阵营全面对峙的局面已发生动摇,东西方两大阵营内部发生分化瓦解现象。

与此同时,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潮迭起,一大批新兴民主国家开始登上世界政治舞台,逐步形成第三部国际政治力量即第三世界,从而使得六十年代国际关系呈现出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特征。

60年代国际关系的总体特征:一、两极格局开始受到冲击,世界形势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科技革命的发展导致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一些国家的兴衰,从而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开始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

这首先是因为西欧实力增强,进一步走向联合。

其次,日本在田中内阁上台后,于1972年7月提出以"对美国协调为主轴",恢复日中邦交为"首要课题"的"多边自主外交政策",明确表示"日本跟着美国脚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更是踌躇满志地要求从经济大国而实现"政治大国"的愿望,追求"政治大国"目标成为日本政府的主要国策。

第三,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路线,20世纪70年代末又开始改革开放,国家力量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最后,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的出现,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以及在斗争中成立的各种各样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使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美苏争霸格局形成,从美国占优势到苏攻美守。

由于力量对比的变化,苏联对外推行霸权政策;美国与苏联力量对比变化的影响。

⑴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期,苏联竭力加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同时利用民族解放运动作为同美国争夺的筹码,妄图实现美苏两家合作主宰世界。

2023-2024学年统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背诵清单

2023-2024学年统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背诵清单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册单元知识背诵清单第六单元《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常考知识点汇总【时空线索】【思维导图】【背诵清单】第20课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一、联合国与国际安全1.成立时间:1945年10月。

2.地位:联合国是人类构建世界和平的成果,也是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

3.总部:美国纽约4.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联合国秘书处等。

5.宗旨:维持世界和平及安全。

6.意义: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避免了一些可能发生的战争。

二、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1.原因:①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局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发展主题;②各国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有了新的提高;③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2.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表现:①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②跨国公司的影响日益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③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即WTO)正式成立。

3.世界贸易组织①宗旨:是以非歧视性、开放、公平为原则,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保证就业、收入与需求的增长,提高人类生活水平。

②职能:主要是制定和规范多边贸易协定、组织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等。

③作用: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其成员的关税水平普遍降低,贸易壁垒进一步减少,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已经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之一,与联合国一起成为支撑、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推动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第21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一、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1.美国为维护世界霸主地位,不断加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军事干预,严重干扰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如:1999年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轰炸;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等。

2.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不断,恐怖活动抬头,威胁着世界和平。

如“9·11”事件等。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1.背景:①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凭借强大的经济、科技、军事力量,建立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

6第6章 第三世界的崛起与两大阵营的分化(new)

6第6章 第三世界的崛起与两大阵营的分化(new)

2,第三世界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什么是旧的经济秩序? (1)什么是旧的经济秩序?
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长期统治的产物, 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长期统治的产物,其最基本的 特征就是少数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特征就是少数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一两个超级 大国垄断着世界大部分工业,贸易,国际金融,货币, 大国垄断着世界大部分工业,贸易,国际金融,货币, 运输,保险和科学技术. 运输,保险和科学技术.
时间
次序
城市
国家
时间 次序 国家 3,不结盟运动的发展与特点 城市 1961年9月 年 月 第一次 贝尔格莱德 南斯拉夫 (1)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发展 1964年10月 年 月 第二次 开罗 埃及 请说出城市所在国, 请说出城市所在国,并理解这些举办国的共同点 1970年9月 年 月 1973年9月 年 月 1976年8月 年 月 1979年9月 年 月 1983年3月 年 月 1986年9月 年 月 1989年9月 年 月 1992年9月 年 月 1995年10月 年 月 1998年9月 年 月 2003年2月 年 月 2006年9月 年 月 第三次 等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第七次 第八次 第九次 第十次 第十一次 第十二次 第十三次 第十四次 卢萨卡 阿尔及尔 科伦坡 哈瓦那 新德里 哈拉雷 贝尔格莱德 雅加达 卡塔赫纳 德班 吉隆坡 哈瓦那 赞比亚 阿尔及尔 斯里兰卡 古巴 印度 津巴布韦 南斯拉夫 印尼 哥伦比亚(非都) 哥伦比亚(非都) 南非(非都) 南非(非都) 马来西亚 古巴
"中心—外围"理论主要包含了3个方面内容 中心—外围"理论主要包含了3
外围" "中心—外围"体系是一个统一的,动态的 中心 外围 体系是一个统一的, 体系,具有整体性; 体系,具有整体性; 外围" "中心—外围"之间在生产结构上存在很大 中心 外围 的差异性; 的差异性; 外围" "中心—外围"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 中心 外围 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

安徽省2021届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专题(含答案)

安徽省2021届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专题(含答案)

安徽省2021届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专题一、选择题1.二战后,亚非拉国家走向独立与振兴,殖民体系逐渐崩溃。

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纳米比亚独立②万隆会议的召开③巴拿收回运河全部主权④非洲独立年A.③②①④B.②①③④C.②④①③D.②③④①2.一战后,甘地领导了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发生了华夫脱运动、墨西哥卡德纳斯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由此可以看出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是A.都以武装起义为主要斗争方式B.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C.形成了多样性的民族民主运动D.人民群众起主导作用3.小明同学搜集以下图片进行探究学习,从图片内容看,小明探究学习的主题应该是A.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B.东西方冷战中的对峙C.经济全球化趋势D.亚非拉国家的奋起4.二战后,亚非拉国家为维护国家主权、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

下列属于下图人物成就的是A.使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B.领导印度民族独立运动C.领导1959年古巴革命D.带领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5.分类归纳法是学习历史学科的基本方法之一,以下资料不能归入“殖民体系的崩溃与亚非拉国家振兴”这一主题的是A.苏联解体B.纳米比亚独立C.非洲年D.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6.20世纪初期,亚洲掀起的民族民主运动除中国的辛亥革命外,还有()A.印度民族大起义B.埃及的华夫脱运动C.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D.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7.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年”。

“非洲年”的历史含义是A.波澜壮阔的民族独立浪潮B.亚非国家凝聚“万隆精神”C.殖民统治在非洲彻底终结D.揭开非洲民族独立的序幕8.1952年领导“自由军官组织”发动起义,推翻埃及法鲁克王朝,并在次年建立了埃及共和国。

这次起义的领导人是A.苏加诺B.纳赛尔C.尼赫鲁D.铁托9.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际舞台始于下列哪一会议的召开?A.1954年日内瓦会议B.1955年万隆会议C.第26届联合国大会D.1961年不结盟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10.下列历史事件没有因果关系的一组是A.1924-1933年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B.慕尼黑会议——德国突袭波兰C.1947年印巴分治——中东战争D.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11.帝国主义非洲殖民体系最终崩溃的标志是A.埃及独立B.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C.非洲独立年D.纳米比亚独立12.20世纪60年代以后,第三世界国家开展了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尽管没有改变两极格局和旧的世界秩序,但是却给世界秩序带来了重大影响,第三世界的斗争方式和表现有①不结盟运动兴起②中国重返联合国③万隆会议的召开④华约成立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3.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认为,争取权利的最佳方式“不是对罪恶的消极的不抵抗”,而是“对罪恶的积极的非暴力抵抗”。

发展中国家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

发展中国家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

发展中国家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其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是独立自主、和平、中立、不结盟。

其基本内容是:(1)反殖、反帝、反霸,维护民族独立,巩固政治独立斗争的成果,发展民族经济。

(2)支持第三世界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反对各种形式的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承认一切种族平等,承认大小国家一律平等。

(3)积极参加和支持不结盟运动,不参加任何大国军事集团。

(4)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依此处理国际关系(5)遵守联合国宪章,主张和平解决一切国际争端,不得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6)加强第三世界各国的团结,实行南南合作,并扩大对话与合作的渠道,采取对各国都有利的方式来解决全球的经济、社会、人口和环境问题。

(7)依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新秩序,为世界的和平发展而努力。

独立自主、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其本质是维护和巩固民族独立、国家主权,重点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发展中国家的外交既针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包括发展中国家,也就是说其外交政策主要涉及南北关系和南北关系。

南北关系与南北矛盾。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关系即南北关系,两者之间的矛盾即南北矛盾。

南北关系的实质在于打破和消除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和剥削。

南北关系既充满着对立和斗争,又存在着依存与合作关系。

发展中国家只有经过斗争,才能获得与发达国家的合作。

因此南北关系是在矛盾与合作中发展冷战后,南北关系出现了以往不同的变化,南北矛盾日益,加剧南北矛盾加剧的主要原因和表现。

主要原因首先在于南北政治经济关系不平等,特别是南北经济差距日益扩大。

其次,在发展中国家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西方发达国家加紧推行强权政治和经济霸权。

主要表现:在政治上,强制第三世界国家实行西方的所谓“民主”、“人权”、“多党制”等,结果引起社会动乱与冲突,非洲几乎半数的国家因此发生严重的社会动荡。

在经济上,肆无忌惮地转嫁经济危机,实行损人利己的经济贸易政策,使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条件恶化,债务负担沉重,发展资金倒流,经济陷入更大困难。

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世界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6(题后

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世界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6(题后

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世界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6. 论述题论述题1.评述二战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独立后的发展道路。

(北京大学201 7年世界史真题)正确答案:由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赢得独立的主客观条件不同,因而独立后的发展道路也各不相同。

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类:第一类是通过发展“自由经济”建立“自由企业制度”,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这类国家一般注重与原宗主国继续保持密切的经济合作关系,对原殖民主义经济结构的改造采取温和措施,鼓励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如科特迪瓦、利比里亚等。

这类国家在非洲新独立的国家中占多数。

第二类是宣布走非洲社会主义道路。

他们自认为这是在战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座大山中间的山谷开辟出来的一条道路。

非洲社会主义不同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埃及的纳赛尔、加纳的恩克鲁玛、几内亚的塞古.杜尔最先宣布走这条道路。

非洲社会主义又可分为四派:阿拉伯社会主义、村社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非洲科学社会主义。

第三类是有计划的自由主义。

如喀麦隆的阿希乔、马拉维的班达都声明走“不左不右”“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的“中间道路”。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宣布走这条道路的国家越来越多。

涉及知识点:世界近现代史2.简述第三世界国家就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所做的努力。

(苏州大学2013年世界史专业基础综合真题)正确答案:第三世界是指那些在历史上受过殖民统治和剥削,独立后经济落后,在国际经济政治中处于不平等、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在地域上大多位于南半球的亚非拉国家。

这些国家也被称为民族独立国家、发展中国家、南方国家。

第三世界国家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先后发起或召开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

(一)亚非会议。

1955年4月18—24日,亚非会议在万隆召开。

会议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这个宣言连同其他有关经济、文化合作及人权、民族自决权等共七项决议,构成《亚非会议的最后公报》,并经最后一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

高二历史第四章 第五节 殖民体系崩溃和第三世界的兴起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二历史第四章 第五节 殖民体系崩溃和第三世界的兴起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二历史第四章第五节殖民体系崩溃和第三世界的兴起知识精讲人教版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四章第五节殖民体系崩溃和第三世界的兴起二. 重点、难点1. 重点:第三世界的兴起2. 难点:二战后亚洲、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第五节殖民体系崩溃和第三世界的兴起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战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和第三世界兴起的基本情况。

(一)战后初期亚洲、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1. 印、巴分治二战后初期,亚洲出现了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

情况:印度人民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的新高潮。

英国政府改变殖民政策,推行“分而治之”方针,把印度分为印度教徒的印度和穆斯林的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

1947年8月,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独立。

尼赫鲁成为印度自治领第一任总理,真纳出任巴基斯坦第一任总督。

50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成为共和国。

意义:为两国政治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问题:(1)两国之间以后始终存在着领土争端问题——克什米尔问题。

(2)在印巴民族独立的过程中,交织着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两大教派的矛盾,以及由此引起的流血冲突。

谴责教派仇杀、呼吁团结的甘地,也成为教派冲突的牺牲者,1948年初被一名狂热的印度教徒杀害。

2. 以色列、巴勒斯坦问题在历史上,古代犹太人曾在西亚的巴勒斯坦地区居住,后来因外族的入侵和迫害,犹太人陆续迁离。

阿拉伯人在这里世代定居。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占领这一地区的英国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陆续迁往巴勒斯坦。

1948年5月14日,根据联合国大会关于在这一地区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决议,以色列国成立。

不久,就爆发了第一次中东战争。

以色列占领了大片原定划给阿拉伯人的巴勒斯坦土地。

大批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离开家园,流落到其他阿拉伯国家。

巴勒斯坦的阿拉伯国家长期没有建立起来。

后来,以色列又通过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占领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整个巴勒斯坦地区和埃及的西奈半岛等。

(二)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1. 埃及20世纪50年代,一些北非国家先后取得独立。

第三世界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第三世界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第三世界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第三世界兴起以后,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1955年在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反映了亚非人民团结反帝反殖的共同愿望。

60年代初,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它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政策。

到80年代,它已经发展成为国际事务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亚非会议是获得独立的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地区重大问题的国际会议。

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这次会议。

会议挫败了帝国主义进行分裂的企图,通过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体现了反对殖民主义,维护民族独立,反对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和促进各国友好合作的精神。

50年代中,铁托、纳赛尔和尼赫鲁举行会议,提出不结盟的主张。

1961年举行第一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25个国家参加。

到1986年,不结盟运动已成为拥有101个成员国、17亿多人口,地跨亚、非、拉美和欧洲四大洲的一支重要力量。

亚、非、拉美许多国家独立后,在经济上还没有完全摆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控制。

由于长期的殖民统治,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为了实现工业化,它们不得不输出农产品、原料等,以便积累资金,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工业设备和技术。

但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操纵国际市场,压低农产品、原料等价格,抬高工业品价格,通过这种办法,来剥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民。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通过资本输出进行残酷剥削,这给发展中国家造成沉重的债务负担。

广大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改变不公平不合理的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从1951年到1973年间,发展中国家在同发达国家的不平等贸易中,损失了1300多亿美元。

发展中国家的外债总额,1988年达1.3万亿美元。

从1980年以来,它们每年支付的利息,高达600至700亿美元。

沉重的债务负担,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陷入困境。

第三世界有30多个国家陷入债务危机。

从60年代中期起,第三世界组织了“七十七国集团”,在争取经济权益、要求改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世界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第三世界兴起以后,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1955年在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反映了亚非人民团结反帝反殖的共同愿望。

60年代初,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它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政策。

到80年代,它已经发展成为国际事务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亚非会议是获得独立的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地区重大问题的国际会议。

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这次会议。

会议挫败了帝国主义进行分裂的企图,通过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体现了反对殖民主义,维护民族独立,反对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和促进各国友好合作的精神。

50年代中,铁托、纳赛尔和尼赫鲁举行会议,提出不结盟的主张。

1961年举行第一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25个国家参加。

到1986年,不结盟运动已成为拥有101个成员国、17亿多人口,地跨亚、非、拉美和欧洲四大洲的一支重要力量。

亚、非、拉美许多国家独立后,在经济上还没有完全摆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控制。

由于长期的殖民统治,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为了实现工业化,它们不得不输出农产品、原料等,以便积累资金,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工业设备和技术。

但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操纵国际市场,压低农产品、原料等价格,抬高工业品价格,通过这种办法,来剥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民。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通过资本输出进行残酷剥削,这给发展中国家造成沉重的债务负担。

广大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改变不公平不合理的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从1951年到1973年间,发展中国家在同发达国家的不平等贸易中,损失了1300多亿美元。

发展中国家的外债总额,1988年达1.3万亿美元。

从1980年以来,它们每年支付的利息,高达600至700亿美元。

沉重的债务负担,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陷入困境。

第三世界有30多个国家陷入债务危机。

从60年代中期起,第三世界组织了“七十七国集团”,在争取经济权益、要求改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4年,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77个发展中国家发表了《七十七国联合宣言》,“七十七国集团”由此得名。

1974年4月,这个集团推动第六届特别联大通过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和行动纲领。

这标志着第三世界争取建立平等、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斗争,进入一个新阶段。

80年代,成员国增加到100多个,“七十七国集团”这一名称沿用下来。

这个组织以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为目标,同发达国家进行谈判、斗争。

70年代中期起,南北开始对话。

由于美国等少数国家的阻挠,关于国际经济合作、促进发展的全球谈判,到今天尚未举行。

为了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谈判地位,这个集团正努力促进南南合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