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戊戌变法运动共60页文档

合集下载

第四讲戊戌变法运动

第四讲戊戌变法运动

第四讲戊戌变法运动第四讲戊戌变法运动戊戌变法发⽣在1898年,按中国传统⼲⽀纪年,这⼀年是戊戌年。

它是以康有为为领袖,得到光绪皇帝充分⽀持的资产阶级政治运动;⼜是以救亡图存为⽬的的爱国运动和近代中国⽐较完全意义上的改⾰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常重要的地位。

作为⼀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和历史经验⾄今仍然值得我们重视。

1、维新运动是如何形成规模和⽓候的?2、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是⽐较完全意义上的改⾰运动?3、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4、维新变法对近代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5、戊戌变法与⽇本明治维新的不同结局洋务运动促进了中西⽂化的交流,⼀部分知识分⼦⾛出国门,或留学、或出使,他们发现,“洋⿁⼦”在⽂化教育及政治制度⽅⾯也有许多长处,主张进⼀步扩⼤向西⽅学习的范围。

这⼀部分⼈被称之为早期改良主义知识分⼦,其代表⼈物有王韬、容闳、薛福成等,但是,他们的主张还没有转化为政治⾏动,还没有形成规模和⽓候。

1894年发⽣中⽇甲午战争,堂堂的中国败在岛国⽇本的⼿上,其结果是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这激起了中国⼈的“普天忠愤”,也引起了中国⼈的普遍反思。

⼀部分先进知识分⼦在深⼊思考:为什么搞洋务、买兵器、练海军,这么多年了,还经不起⽇本⼈⼀击?他们认为,中国⼈应该弃旧图新,在保存君主制度的前提下改⾰政治。

这部分⼈被称为“改良派”或“维新派”。

维新派继承早期改良主义者的思想,但是,在若⼲⽅⾯⼜有发展。

⼀是提出“民权、平等”之说,⽤以挑战君主专制思想。

中国社会长期认为“君权天授”,维新派则认为“君权民授”,可以公举,也可公废。

⼆是批判纲常名教。

儒学长期视“三纲五常”为天经地义,⽽维新派则指责其“惨祸烈毒”。

三是提出“以西学为要图”,认为“救亡之道在此,⾃强之谋在此”。

严复批判“中体西⽤”说,认为体⽤本就⼀物⽽⾔,不能以⽜为体,以马为⽤。

在维新派的推动下,近代中国出现了第⼀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运动规模和⽓候的形成维新派在政治领域的代表⼈物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简述戊戌变法

简述戊戌变法

简述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指的是中国清朝末年的一次改革运动。

该运动发生在1898年(清朝光绪二十四年),因为发生在农历戊戌年而得名。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变革,它的目的是为了振兴国家、改革政治体制、推进现代化。

这次变法的主要推动者是光绪皇帝和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士人。

戊戌变法的背景是中国在晚清时期面临的巨大危机。

当时,中国面临着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割地让利的压力,国家经济疲软,社会动荡不安。

同时,清朝政府内部腐败严重,官僚制度僵化,无法有效应对国家危机。

为了挽救国家,光绪皇帝决定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

戊戌变法包括政治、军事、教育、经济等多个方面的改革措施。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政治体制的改革。

变法运动提出了“公车上书”、“直隶厅堂”、“参议政务”等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旨在建立一个比较民主的政治体制。

同时,变法还强调法制建设,提出“法制初步”、“法制整顿”等口号,力求建立一个法治的国家。

除了政治体制的改革,戊戌变法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

这些改革包括废除旧式八旗兵制,推行新式军队编制,加强军事装备和训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同时,变法还试图加强海防力量,保护国家安全。

戊戌变法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变法运动提倡科学与教育,提出了“教育兴国”、“教育改革”等口号,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同时,变法还鼓励学习西方文化,引进西方教材和教育方法。

在经济方面,戊戌变法推动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

变法运动提出了“自强”、“富国”等口号,鼓励发展工商业,推进工业化进程。

同时,变法还进行了一系列的财政改革,试图提高国家财政收入,改善经济状况。

然而,戊戌变法在实施过程中遭遇到了各种困难和阻力。

旧势力对变法持有强烈的抵制态度,变法派内部也存在分歧和斗争。

最终,在康有为被废黜后,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尽管戊戌变法失败了,但它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变法运动的思想和理念,为后来的政治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戊戌变法使中国人民认识到了改革的重要性,为中国的革命和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戊戌变法资料.doc

戊戌变法资料.doc

毫无章法所谓的戊戌变法,实际上是甲午战争后,一批有强烈的改革精神的具有明确的现代化也是的体制外的知识精英,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进入了中国的政治中心。

他们与年轻的光绪皇帝相结合,形成了推进中国现代化的精英势力。

他们力求通过大幅度的,迅速的,自上而下的制度创新实现中国的开明专制主义。

但是这种势力有致命的两个弱点:第一,变法人士身上具有强烈的忧郁民族危机而形成的心理上的焦虑感。

在这种焦虑感心态的支配下,他们采取激进的,大刀阔斧的,毕其功于一役的,不切实际的改革策略。

他们在一百的天内发布了三百多道改革的上谕,而这些改革上谕基本上是不切实际的。

这种急剧的迅速的快刀斩乱麻的改革,大多数是毫无章法的,从而触犯了当时的广大官员的基本利益。

于是这些少数的现代化精英受到了温和的改革派和既得利益者以及顽固派的联合反对,他们在这种联合反对中遭到了失败,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来之不易的机会。

第二个原因就是这些改革精英绝大多数从来没有当过一天的官。

一个没有当过官的人,在政治中心推行这场官僚体制的改革,当然是要失败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体制的僵化和封闭使得现代化的精英长期无法进入体制内,而在体制内的那些受到官僚习气影响的人们又没有改革的热情,于是就出现这么一个两难悖论:有改革热情的人没有经验,他们在体制外;而有经验的人没有改革的热情。

这是一种两难性的一种选择。

它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这是体制僵化所造成的一个结果。

目录[隐藏]∙ 1 背景o 1.1 洋務運動o 1.2 公車上書∙ 2 變法開始∙ 3 變法內容o 3.1 教育改革o 3.2 經濟建設o 3.3 軍事o 3.4 政治∙ 4 變法的影響∙ 5 戊戌政變∙ 6 近代新探∙7 注释∙8 参見∙9 参考∙10 外部連結∙11 相關題目[曾国藩1840年鴉片戰爭戰敗後,中國跟世界的關係出現前所未見的改變。

接連的內憂外患,使清政府及一眾知識分子逐漸醒覺到必須要改變以自強。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三) 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的内容
军事方面
裁减旧式绿营兵,改练 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 练洋操,习洋枪等。
京 师 大 学 堂
文教方面
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省书院改为高等学 堂,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提倡西学,废除 八股,改试策论,开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 翻译外国书籍,派人出国留学;奖励新著,奖 励创办报刊,准许自由组织学会。
慈禧太后电召荣禄来京
荣 禄
载湉(1871-1908) 1875年即位,年号光绪。 中南海瀛台,戊 慈禧太后(1835-1908),1898 袁世凯(1859-1916)戊 1889年亲政 戌政变后,光绪帝被 年9月21日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 戌变法期间,出卖维新派,取 囚禁在这里 西太后密谋发动政变的地方——颐和园乐寿堂 得了慈禧太后的宠信 掌握清政府全权,戊戌变法失败。
首先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其次
再次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惧怕人民群众
清代北京菜市口行刑的场面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 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 败的原因、教训? 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民族资本 主义产生 民族危 机加深
帝 国 主 义 加 紧 侵 略
第三
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二)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 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当时民族资本主义经 济力量还十分微弱,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他们 就只能把自己实行改革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 皇帝身上。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又怎能不失败?
(三) 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的过程

戊戌变法的过程

-
T感H谢A聆NK听S
戊戌变法的过程
过程
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其主 要内容包括: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 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 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 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 海军,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 门和无用的官职。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 利于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是由于其过 于激进和急躁,加上当时的政治环境不利于 改革,最终导致了变法的失败
戊戌变法的过程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 重要的政治改革,其历史背景
和过程具有深远的影响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 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 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 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 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下面继续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 过程和影响
戊戌变法的过程
背景
戊戌变法发生在清朝末期,当时中国面临着 严重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危机。西方列强的 侵略和割据,使得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受 到严重威胁。同时,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农民起义不断发生,社会动荡不安。在这 样的背景下,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求救 国之路,提出了改良主义思想,主张学习西 方,推行改革。其中,康有为、梁启超等人 主张进行全面的政治失败了,但是它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戊戌变法促进了中 国近代化的进程,它提出了一系列现代化的思想和措施,为中国未来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其次,戊戌变法引发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考和反思,推动了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的发展 。最后,戊戌变法也为中国未来的政治改革提供了经验和教训,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 政治改革的必要性和复杂性 总之,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它虽然失败了,但是其影响深远。 我们应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戊戌变法简介

戊戌变法简介

戊戌变法中国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政治运动。

发生于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因以干支计为戊戌年,故名。

又称戊戌维新。

公车上书和维新运动的高涨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一部分资产阶级和进步的知识分子,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要求,并形成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社会思潮。

1895年4月(光绪二十一年三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

时康有为适在北京参加会试,即联合各省应试举人,讨论上书请愿。

会后由康有为起草万言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和变法图强3项建议,并详论富国、养民、教民等变法图强的具体措施。

万言书征集到1300余名举人的签名,呈递都察院。

都察院拒绝代呈,但“万言书”已广为流传。

此即所谓公车上书,对社会的影响和震动很大。

康有为又连续上书光绪帝,反复陈述变法主张。

光绪帝阅后颇为赞许。

《公车上书记》封面康有为的变法活动引起帝党的注意。

光绪帝师傅翁同龢曾亲往会晤,商讨变法。

帝党企图利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力量,通过变法从后党手中夺取实权,富国强兵;资产阶级维新派则希图依靠帝党的支持实现其参政目的。

于是两种政治势力联合起来,推动变法运动。

7月,翁同龢接受康有为的建议,令人草拟新政诏书,准备呈请光绪帝陆续颁行,却又担心触怒慈禧太后,遂决意请在皇族中威望很高的恭亲王奕訢面陈皇帝。

奕訢断然拒绝。

从1895年夏至1898年春维新派为了团结力量、制造舆论,积极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开办学堂。

1895年8月,康有为在京创办维新派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宣传西学,鼓吹变法。

11月中旬,由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出面组织了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团结和影响了不少爱国官吏和知识分子。

同月,康有为又赴上海创立强学分会,出版《强学报》。

维新派的活动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

御史杨崇伊于1896年1月奏劾强学会,强学会和《中外纪闻》遂遭封禁。

但维新风气渐开,已难遏抑。

中国戊戌变法

中国戊戌变法

康有为还有好些未发表的新政,如尊孔 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 制订宪法,开国会,军民合治,满汉平 等,皇帝亲自统帅陆海军,改年号为 “维新”,断发易服,迁都上海等。据 康有为表示,自军民合治以下的新政都 得到了光绪的同意。 1897年末,山东 发生曹州教案,两名德意志帝国传教士 被杀。德国乘机侵占胶州湾(今青岛), 俄国同时进占旅顺大连,法国进占广州 湾(今广东湛江),英国进占山东威海, 并要求拓展九龙新界。列强意图瓜分刚 败于日本的清朝,在朝中再次敲响了警 钟。光绪帝虽然在1887年十七岁时已在 名义上亲政,但实权仍然掌握在慈禧太 后的手里。面对列强瓜分的危险,1898 年(戊戌年),慈禧太后同意光绪进行 朝政的改革。6月11日,光绪帝帝颁布 《定国是诏》,表明变更体制的决心, 这亦是百日维新的开始。之后光绪帝召 见康有为, 调任他为京章行走,作为变 法的智囊。 其后又用谭嗣同、杨锐、林 旭、刘光第等人,协助维新。
变法准备
•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 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 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 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 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 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 的序幕。 • 马关条约油画 • 光绪皇帝虽然在1887年十七岁 时已在名义上亲政,但实权一 路仍然是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 里。面对列强瓜分的危险,光 绪于1898年(戊戌年)向慈禧 要求实际的权力,让他进行朝 政的改革。1898年6月8日,徐 致靖上书《请明定国是疏》 (康有为代拟)请求光绪帝正 式改变旧法,实施新政。上书 后第三天6月11日,光绪颁布 《定国是诏》,表明变更体制 的决心,这亦是百日维新的开 始。之后光绪召见康有为,调 任他为章京行走,作为变法的 智囊。其后又用谭嗣同、杨锐、 林旭、刘光第等人,协助维新。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综述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综述

《零距离接触日本》课程作业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浅谈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同样是变法,同样是向资本主义的转换,但结果却有天壤之别,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一个沦为资本主义列强下的“鱼肉”,而另一个却是成为了称霸一时的“霸主”。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主要从背景和成败原因进行浅谈,从而从历史中的失败与成功来启示未来的路。

希望我们的国家能早日实现真正的富强。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日本的明治维新。

尽管对每个中国人而言,日本是一个永远无法抹去的伤,但孙子曾经有言:“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况且在某些方面它确实有我们学习的地方,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当然这仅代表个人观点。

下面我将从内容方面切入再来分析其成败原因。

首先介绍日本的明治维新:日本的明治维新是成功的,它是发生在19世纪末的日本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其具体内容是:1、破除旧政治体制(1)逐步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建立中央集权,实现国家统一。

(2)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行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权。

(3)明治政府还派出了使节团考察欧美,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2、殖产兴业(1)最初采取大力创办官营企业来带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方针。

(2)其次,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动用国库资金,设立“模范工厂”。

(3)第三,实行“劝业政策”,通过向私人发放无息贷款、补助金等,奖励私人投资工矿业等。

(4)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日本民间经营的近代工业有了初步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开始将官营企业带动和示范的方针改为“处理”官营企业和大力扶持、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方针。

殖产兴业政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3、富国强兵(1)19世纪70年代初,根据山县有朋的建议,明治政府颁布了天皇诏书,宣布实行义务兵役制,取消封建武士垄断军职的特权,建立近代意义上的常备军。

(2)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日本注重对本国军事人才,设立了专门的军事大学,建立了近代化的海军。

(3)改革军事机构,逐渐形成了陆军省、参谋本部等军事机构,直接隶属于天皇。

综述戊戌变法运动

综述戊戌变法运动

延伸:比较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国际 资本主义发展水平高 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列 环境 封建统治相对薄弱 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国内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环境 西方列强侵略中国 封建统治势力强大
如何评价康有为的变 探究3:结合教材知识归纳:康有为的变法实践活动有 哪些?归纳其主张?(完成下表) 法思想?
活 动 意义 主张、特点
主张:把传统的儒家
1888年北京第一次上书
二、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
社会发展三阶段;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1895年公车上书
思想同西方的政治学 理论基础 说相结合,主张维新变 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实践基础
◆ 西方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① 经济:以商品输出为主 以资本输出为主 ② 政治:直接割地 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掀起瓜分狂潮
列强瓜分中国的方式有哪些?
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美国提出 ‚门户开放‛政策
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受到进一步破坏,中华 民族面临严重的危机。激起了中国各阶层人 民的反抗。
问题1:维新派由理论宣传转入政治 实践的原因和表现是什么? 问题2:19世纪末,面对帝国主义的 瓜分狂潮,中国各派政治力量的态 度怎样?
光绪帝
(1871—1908)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 1875年至1908年在位,年号光 绪。他即位时年仅四岁,由慈 禧太后‚垂帘听政‛。1887年 亲政,但仍由慈禧太后‚训 政‛。1889年,太后‚撤帘归 政‛。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 颁布‚明定国是‛诏 ,宣布变 法。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 变,将他幽禁于瀛台,重新把 握政权,直到光绪帝去世。
经济:3、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4、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壮大并开始登上政

7戊戌变法

7戊戌变法

“当时自己看新书的 风气便流行起来,我也知 道了中国有一部书叫《天 演论》。星期日跑到城南 去买了来… …哦!原来世 界上竟还有一个赫胥黎坐 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 得那么新鲜!”
鲁迅
三、百日维新
光绪皇帝(1871- 1908),即爱新觉罗.载 湉,庙号德宗,年号光 颁布“定国是诏” 绪,醇亲王之子。 1874 年同治皇帝驾崩,无嗣, 载湉入继为帝,当时年 仅4 岁,由慈禧太后垂帘 宣布变法 听政。光绪十三年 (1887年)二月七日起 亲政,但朝政大权仍由 慈禧太后实际控制。 1908年11月4日突然猝 死,疑被毒死。源自一、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序幕)
1895年春,《马关条约》 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时, 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 康有为和梁启超联络各省 参加科考的举人共同上书 光绪帝,要求变法图强, 反对议和,历史上称这次 行动为“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想象图
二、警世洪钟《天演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严复
效法西方,变法图强
第7课
戊戌变法
公车上书
警世洪钟《天演论》
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运动 1.背景:
1)甲午战败,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直接原因)
2)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根本原因) 3)洋务运动的失败; 4)瓜分中国的狂潮 5)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
2.目的: 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3.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19世纪末,中国近代化的核心内容是学 习( B ) A.西方军事技术 B.西方政治制度 C.西方经济技术 D.西方自然科学
练兵营
3.康有为等领导的戊戌变法运动突出的历史 功绩在于( D ) A.废除科举制度 B.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C.建立了北洋海军 D.促进了思想启蒙

戊戌变法(百日维

戊戌变法(百日维

三、反思与启迪 1、失败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的软弱 2、其他原因: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强烈反对 袁世凯的出卖 3、教训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 级改革维新道路走不通。清政府已经彻底腐败, 不推翻清政府就无法救中国
探究一 变法的背景与条件 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戊 戌变法时,清朝的皇帝是_____.他虽然支持变法,但是却 __________。清朝的实际大权掌握在________手里。她对 变法的态度是________。 2.阅读材料 1863-1894 1894-1898 创办企业 119家 74家 资金额 680万元 1432万元
探究三:变法准备
• 阅读“警世洪钟《天演论》。39页“读一读”。 40页插图。 问题 1严复的身份。有什么贡献? 2严复提出了怎样的主张?与维新变法运动是 什么关系? 3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推动变法,进行了怎样的 准备工作?
探究四:变法的内容与意义
• 1找出戊戌变法的内容,并且分类 • 2分别指出这些内容的积极意义 • 3总结概括 戊戌变法运动有什么意义?
二维新变法运动 1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2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 族危亡 3揭开序幕 :1895 公车上书 4理论武器 :严复《天演论》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思想基 础 5百日维新时间:1898.6. 11至9.21 6开始标志:光绪帝 颁布《定国是诏》 7内容(略) 8性质:资产阶级改革 9意义: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10失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幽禁,六君子 被杀) 11历史地位: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开端
6.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启性事件是( ) 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启性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戊戌变法运动历史回顾

戊戌变法运动历史回顾

戊戌变法运动历史回顾作者:苏沛文章来源:中华文史网点击数:884 更新时间:2007年12月01日清末戊戌维新运动,如果以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上光绪皇帝书为起点,以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终点,前后经历十年左右时间。

接踵而起的是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每一次革命的规模都比上一次壮阔,提出和解决的问题都比上一次深刻,都更加接近中国的实际,取得了更大的胜利。

人们的认识在斗争中一步一步地提高了,因而事后来看以往的政治斗争运动。

难免把它的缺点看得多一些,把它的成就看得少一些,这是很自然的现象。

可能由于这个原因,多年来有些著作在评价戊戌维新运动的时候,往往对它在中国近代所起的积极作用估计不足。

有鉴于此,笔者不顾浅学,谨抒己见,以就教于博学。

一、继承和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戊戌变法运动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就出现的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七十年代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冯桂芬、郑观应、马建中等人。

冯桂芬的《校□庐抗议》,郑观应的《盛世危言》,马建中的《适可斋记言记行》,是其代表著作。

维新派所提出的许多政治主张,在早期维新思想家的著作中都可以找到踪迹。

例如,设立议院的主张,就可以在《盛世危言》中找到。

维新派的说法是:“今吾国有四万万之民众,大地莫多焉,而不开国会,虽有四万万人,而不预政事,视国事如秦越,是有民众而弃之。

”(《请君臣合治满汉不分摺》,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Ⅱ(以下凡引自《戊戌变法》者均简称“资”),第238页)“设议院以通下情也。

……人皆来自四方,故疾苦无不上闻;政皆出于一堂,故德意无不下达。

”(《上清帝第四书》资Ⅱ,第176页。

)《盛世危言》中的说法则是:“故欲行公法莫要于张国势,欲张国势莫要于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中国户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为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杜明瑶
• 领导力量不同: 其一、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 级转化的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 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 了清扫敌对旧势力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 利进行。 • 其二、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 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守旧势力强大, 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杜明瑶
• 政策措施不同: 其一、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 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 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 其二、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 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 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 以及守旧势力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杜明瑶
• 国际环境不同: 其一、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中期,当时世界还 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开 始。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 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 其二、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 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 对象。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 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孙永良
梁启超
• 梁启超出生于小地主家庭,其父以塾 师为生。梁启超自幼在家接受启蒙教 育。11岁至广州应学院试,中秀才。 后在“学海堂”就读,于经史子集无 不涉猎,17岁中举人。18岁购得《瀛 环志略》,从此开始接触西学。不久, 以弟子礼拜见康有为,并于1891年受 业于万木草堂,其“一生学问之得力, 皆在此年”。
孙永良
政治
• • • • 开放言路 精减机构 任用新人 仿效康熙、乾隆时的旧制,在紫禁城内开 “懋勤殿”,使之实际上成为皇帝与维新 派讨论制度改革的机构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光绪与康有为、梁启超合影。

这张照片是康有为利用相片合成技术伪造的,梁启超终生未曾与光绪谋面。

戊戌变法,又名百日维新,是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这次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现代化道路。

无奈变法受到清朝廷内保守势力尤其是慈禧太后的反对,最后演变成为政变,维新派人物被杀。

维新运动失败,使中国损失一批热心于国家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将中国推上革命的道路。

梁启超,光绪帝和康有为戊戌变法中的主角之一----光绪和他的珍妃新政内容主要涵盖教育、军事等多方面的政策和体制。

其最终目标,是推行君主立宪制。

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赠送康有为自己的著作《日本变政考》和《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还有李提摩太的《泰西新史揽要》的译本和其他有关各国改革的书。

这令光绪倾向以明治维新为改革的蓝本的。

1、教育改革举办京师大学堂所有书院、祠庙、义学、社学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各省会设高等学堂,郡城设中等学堂,州县设小学鼓励私人开办学堂设立翻译、医学、农务、商学、路、矿、茶务、蚕桑速成学堂;派皇族宗室出国游历,挑选学生到日本游学废八股、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设译书局颁发著书及发明给奖章程,保荐格致人才。

慈禧眼中的戊戌变法2、经济建设设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并在各省设分局;广泛开设农会,刊印农报,购买农具,订立奖励学艺、农业程序,编译外国农学书籍,采用中西各法切实开垦;颁发制器及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在各地设立工厂;在各省设商务局、商会,保护商务,推广口岸商埠;开放八旗经商的禁令,名其学习士农工商自谋生计3、军事改用西洋军事训练;遣散老弱残兵,削减军饷须支,实行团练,裁减绿营,举办民兵;颁发兴造枪炮特赏章程;筹设武备大学堂;武科停试弓箭骑剑,改试学科戊戌六君子:杨深秀、康广仁、林旭、刘光第、谭嗣同、杨锐4、政治裁减冗员;设置京卿学士,以集思广益;准许地方官与士民上书;改上海《时务报》为官报,创设京师报馆;开放新闻自由;按月分类列名每年收支;康有为还有好些未发表的新政,如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制订宪法,开国会,军民合治,满汉平等,皇帝亲自统帅陆海军,改年号为“维新”,断发易服,迁都上海等。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 国是诏》,实行变法.这一年是戊戌 年,称为“戊戌变法”. 从6月11日到9月21日,共推行了 103天,又称为《百日维新》. 内容:提倡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改革财政;广 开言路,裁撤冗官,精简机构;改革科举制度,开办 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训练和装备新式陆、海军 等等.
附:课堂思考
议一议,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三点: a、维新派没有实力,又不能发动群众,依靠的又是一个没有实权 的皇帝,自上而下的变法自然不会成功。 b、顽固派势力强大,不允许改变祖宗之法,这个阻力是维新派无 法克服的。
c、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想通过变法,使国家富强,这条道 路是走不通的。
培养维新运动的骨干.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公车上书”是怎么回事?影响?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 北京参加科举会试的1300名来自各省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 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 这次上书打破了清政府长期以来规定的知识分子不得过 问朝政的禁令,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 动的标志。 公车上书之后,康、梁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 《中外纪闻》).不入,建立了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
者,天下之公理也
新变法运动
小活动
由同学们分别组成小组讲述 “公车上书”、“袁世凯出卖维 新派”、“谭嗣同从容就义”等 同戊戌变法有关的历史小故事。
人物介绍: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出身封建官僚 家庭,受过传统的封建教育.他在游历 香港、上海后,目睹了初步形成的资本 主义都市文明,阅读了一些介绍西学的 书籍,渐渐产生了要求学习西方、改革 现状的维新思想.1888年,他第一次上 书光绪帝,请求变法.1891年,他在广 州创办万木草堂,聚众讲学,宣传维新变法,

第九章 中国戊戌变法

第九章  中国戊戌变法

第一节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兴起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和新阶级力量的出现(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1、原因(1)根因: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2)直因: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2、表现(1)政治上:由直接割地改为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补充】这是中国人民多年反抗的结果,也是帝国主义国家相互矛盾的结果之一,1895年三国干涉归还辽东半岛表明帝国主义国家既想独占,又反对别国独占,最后只能选择共同瓜分的道路的开始。

【比较】“租界”与“租借地”的不同租界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辟、经营的居留、贸易区域;而租借地是19世纪后期列强主要出于军事目的向弱小国家租借大片战略要地。

租界的面积通常只有几百亩,且所有的租界都不包括水面。

租借地的面积一般都有几百平方公里,多数包括水面(江面、海面)。

行使租界行政管理权的主要是租界开辟国驻当地的领事,或者是侨民自治的工部局之类的市政机构。

租借地的最高行政长官,则多是租借国政府直接任命的总督。

在租界内,开辟国享有领事裁判权,但华人或其他外国人在租界内犯罪则执行中国的司法制度。

在租借地内,无论中国居民还是其他外国人,完全受租借地殖民当局的司法管辖。

承租租界土地的外国政府或侨民须向中国政府交纳地价金、地税,辟有租借地的国家不交一文钱。

(2)经济上: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政治性贷款、抢夺路权、开采矿山、开办工厂、开设银行)【比较】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商品输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品到外国市场倾销,获取利润;资本输出是指帝国主义为获取高额利润对国外的贷款和投资,这是帝国主义的经济特征之一。

甲午战争以前,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甲午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甲午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向中国资本输出的同时,还存在着商品输出,但资本输出占第一位。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 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 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 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 会制度。
小结: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洋务运 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改良都以失败告终,说 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都 无法挽救中国;改良的道路也无法拯救中国!
第三,它有一个明确的资产阶级革命目标:中华 民国。
辛亥革命算不算失败?
从辛亥革命的直接结果里看,它推翻了 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应该说是取得了 胜利。但从最终结果来看,它并没有真正改 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只不过起到了改朝换代 的作用,由北洋军阀的封建割据取代了清王 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因此它只能算是一次失 败的革命。
戊戌变法
变法开始:
变法内容:
改革机构撤冗官, 鼓励兴办新企业,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 布定国是诏 ,宣布变法。
戊戌变法历 时 103 天, 又称 “ 百日 维新”。
新式学堂育人才,
训练军队增国力。
光绪帝
光绪帝和 康有为、梁启
超在一起。
“百日维新”期间,慈禧 太后仍掌握着实际大权 ,为阻挠新政的实施, 她将光绪帝的老师翁同 革职,并将用人权,军 权等各项大权牢牢掌握 于手中,伺机推翻新政 。9月21日,她勾结顽 固派官员发动“戊戌政 变”,幽禁光绪帝,废 除新政法令,杀害了谭 嗣同、林旭等“戊戌六 君子”。
一段光绪元年至十四年(1875-1888),是 他读书阶段;第二段是十五年至二十四年
甲午战争主战失败 (1889-1898),是他亲政、支持维新变革
最不幸:
阶段;第三段是二十五年至三十四年(1899

戊戌变法的经过

戊戌变法的经过

4失败原因
回前页
A《应诏统筹全局折》 B《变法通议》 C《新学伪经考》 D《孔子改制考》 2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开始的是 A《应诏统筹全局折》的制定 B《定国是诏》 B 的颁布 C公车上书 D成立保国会 3支持戊戌变法的阶层有: (1)农民 (2)民 族资产阶级 (3)开明地主 (4)爱国知识 B 分子 A(1)(2)(3)(4) B(2)(3)(4) C(1)(3)(4) D(1)(2)(4) 4支持百日维新的地方实力派是 B A张之洞 B陈宝箴 C左宗棠 D荣禄
资产阶级政党回首页类别主要内容进步性局限性未涉及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未触动封建土地说所有制未深入民众未认识到掌握武装的重要性未彻底排除封建思想的毒素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军事方面文教方面裁汰冗员澄清吏制准许官民上书言事保护农工商业发展奖励发明改革财政裁汰绿营精练陆军实行征兵制办学堂学西学废除八股改革科举设立译书局有利于维新派参与政权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国防实力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回首页1慈禧为首的顽固势力的阴谋破坏1控制京津地区2控制人事任免权3旧官僚及各地督抚的阻挠2戊戌政变及戊戌变法失败1时间
回首页
局限性 未涉及君主立 宪的政治主张
有利于民族 经济 保护农工商业发展 方面 奖励发明,改革财政 资本主义的 发展
军事 裁汰绿营,精练陆军 有利于提高 国防实力 方面 实行征兵制 文教 办学堂,学西学,废 有利于西学 方面 除八股,改革科举, 的传播 设立译书局
未触动封建土 地说所有制, 未深入民众
1变法的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2意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3作用: (1) 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2)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了思 想启蒙作用。 4失败原因 5失败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的意义
1.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加速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 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激发人民的爱 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3.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 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_ ________________会
戊 戌 变 法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辩论
荣禄训康有为:“你老是变 法呀,变法,你可知道祖宗 之法是不能变的!”
变 者 , 天 下 梁之 启公 超 理 也

-----
康有为回答说:“祖宗之法是用来治理祖 宗的领土的。今天祖宗的领土都保不住 了,祖宗的那套法还有什么用呢,就拿总 理衙门来说,祖宗的法里并没有,时代 变了,祖宗之法也非变不可。”

戊戌变法
政治
经济
变法内容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 官,任用维新人士 鼓励私人举办工矿 企业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 才,翻译西方书籍,传 播新思想,创办报刊, 开放言论 训练新式军队
变法影响
有利于维新派参与 政权 有利于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发展,增强国 家的经济实力 有利于文化、教育 科技的发展,有利 于西方思想的传播 学习西方先进的训 练方法,增强国防 力量
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为 《中外纪闻》
2. 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创报建会
维新政 治团体---强学 会遗址
组织强学会——维新政治团体的形成
维新变法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
中外纪闻 强学会 保国会
时务报
时务学堂
万木草堂
康有为等维新派的维新变法 活动,遭到了顽固派官员的 激烈反对和阻挠,为了推动 变法活动的顺利进行,维新 派与顽固派进行了激烈的论 战。
高潮—“百日维新”
失败—戊戌政变 性质—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 思想解放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