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地质灾害发生规律与风险管控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5

一、项目名称

黄土高原地质灾害评价与风险防控

二、提名意见

该项目立足我国地质灾害防治三大重点地区之一的黄土高原,围绕区内防灾减灾的迫切需求,建立了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技术方法体系,揭示了黄土高原地质灾害发生规律、成灾模式和形成机理,为黄土高原地区防灾减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发展了以吸应力为核心的黄土水敏性灾变力学理论,提出了基于吸应力和局部安全系数的黄土斜坡渐进破坏分析理论,实现了含水率-吸应力-局部安全系数的耦合;建立了以“水”为主线的黄土地质灾害早期识别、精细化预警、水位管控、疏排水等风险防控一体化技术,拓展了地质灾害防控的解决方案,推动了国土资源行业科学技术进步。

该项目研究成果及时提交政府主管部门,支撑了各级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依托该成果先后对区内受地质灾害威胁的17045户62536人进行了搬迁,取得了显著的防灾减灾效益;建立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技术和示范,引领了全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在十余起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救灾中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指导作用,使得黄土高原地质灾害风险得到了有效管控。

该项目获发明专利4项,发表论文136 篇,其中SCI 13 篇,EI 10 篇,出版专著7 部。培养硕士55名,博士18名,博士后3名,部分成果于2016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

黄土高原曾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和古丝绸之路的黄金地段,现今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区,同时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强烈的水土流失、与日俱增的人类工程活动以及极端气候条件,其耦合作用触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数量之多、分布之广、类型之全、成因机理之复杂、造成损失之惨重,世界罕见,且独具特征,其现象和科学内涵已远超出人们原有认识。

项目成员依托多个国家地质调查专项、科技支撑专题及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过10余年持续努力,在黄土高原地质灾害评价与风险防控方面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的、填补国际空白的学术成果,促使黄土高原地质灾害风险实现了有效管控。

1. 首次发现了黄土高原地质灾害的3区段(黄土高原、流域、地段)和3时段(地质历史时期、年内、日内)发生规律,建立了面向区域、城镇和隐患点的3阶段递进式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技术方法体系,研发了黄土地质灾害系列服务产品,为黄土地质灾害科学防范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我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提供了技术支

撑。

2. 提出了以吸应力为核心的黄土水敏性理论,揭示了黄土遇水后发生崩解、湿陷、滑动、溶蚀、流变等现象的力学本质;提出了基于吸应力和局部安全系数的黄土斜坡渐进破坏分析理论,实现了含水率—吸应力—局部安全系数的耦合,为黄土地质灾害防控提供了理论基础。

3. 首次揭示了黄土地质灾害6种演化模式及其形成机理,更新了原有认识。

4. 建立了以“水”为主线的黄土地质灾害早期识别、精细化预警、水位管控、疏排水等风险防控一体化技术,拓展了地质灾害防控的解决方案。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获发明专利4项。形成国家标准1项,行业规范2项,中国地调局内部标准2项。发表论文136 篇,其中SCI 13 篇,EI 10 篇,出版专著7 部。部分成果于2016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应用推广及效益情况:该成果为黄土高原地质灾害防控筑牢了根基,使得灾害风险得到了有效管控。一是及时移交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落实监测责任人;二是依托该成果先后对区内受地质灾害威胁的17045户62536人进行了搬迁,累计成功预报地质灾害53处,取得了显著的防灾减灾效益;三是建立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技术和示范,引领了全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四是在十余起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救灾中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指导作用。特别是,2013年7月中国西部普降暴雨,10日内降水量超过多年平均降水量,在延安市、天水市分别诱发了7594起、548起地质灾害,地方政府部门依据该成果提供的隐患点采取应急避让措施,及时撤离受威胁群众154万人次和122万人次,使这次巨灾造成的人员伤亡得到有效管控,该成果在极端气候条件下通过了检验。

四、客观评价

1. 与国内外相关技术的比较

该项目取得的多项创新性成果,通过科技查新和科技成果鉴定手段,与国内外同类研究和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特点(表1):

2.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的成果鉴定会认为该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以安芷生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鉴定结论:“项目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法先进,调查与试验数据翔实可靠,取得系列创新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黄土水敏性及灾变力学机制研究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为研究区减灾防灾提供了科学依据,有效减少了黄土高原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取得重要的防灾减灾效益”。

3.中国地质调查局成果评审认为通过项目实施有效降低了黄土高原地区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西北黄土高原区地质灾害综合研究成果报告》评审结论:“①通过项目实施有效降低了黄土高原地区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②围绕国家和地方减灾防灾需求及时推进成果转化,多方位有效地服务于地方政府减灾防灾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③项目采用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先进,调查与试验数据翔实可靠,取得系列创新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黄土水敏性及灾变力学机制研究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④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促进了西北地区地质灾害领域的团队建设和人才成长。”相关成果分别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成立100周年精选的百项成果、百项理论和百项技术。

4. 科技奖励

《陕北黄土高原地质灾害调查、发生规律与风险管控技术》获2016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5. 国内同行评价

项目成果直接支撑了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提出的技术方法体系指导了全国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得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国内同行和高校的高度评价。在重大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咨询意见被中央和省政府采纳。

①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山西、四川等地勘单位国内同行:项目总结形成了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流程和技术方法体系,在全国得到推广应用,成为同类领域研究的典范,指导了全国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提高了我国地质灾害研究水平。

②兰州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高校:项目对黄土地质灾害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了灾害地质学相关理论与方法,出版的专著和发表的论文作为教学素材,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③在“8.12”陕西山阳滑坡、“7.13”四川暴雨灾害、“4.14”玉树地震等重大地质灾害应急中,该团队参加应急排查10余次,出色地完成了应急任务,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评价,张茂省研究员获得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先进个人,团队成员5人获得省部级表彰,收到地方政府赠送的多面锦旗。

④提交的咨询意见和建议被中央和省政府采纳。依托研究成果和延安宝塔山监测数据,对汛期宝塔山斜坡危险性进行了正确研判,提交的宝塔山山体整体稳定,局部在长时降雨条件下会发生剥落、小型崩塌现象的结论被中央和陕西省政府采纳,回答了全国政协委员的提案。在2015年“8.12”陕西山阳滑坡应急救援中,提交的滑坡灾害成因分析报告得到了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认可。

⑤该研究成果已受到国际国内同行的高度关注和评价。编写的国家和行业规范已发行并在全国广泛应用,发表的143 篇论文他引1675 次。获发明专利4 项,实用新型专利3 项。此成果的阶段性成果于2016 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五、推广应用情况

围绕国家和地方政府减灾防灾重大需求,及时推进成果转化,多方位多层次有效地服务于地方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调查研究成果得到西北地区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认可与采纳。2006年以来,项目整体技术成果已在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的发展规划、经济建设和减灾防灾中得到应用。

1. 调查研究成果在地方政府防灾减灾中得到应用。

①通过详细调查,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14161处,其中新发现隐患点5491处,撤销已有地质灾害隐患点625处,并针对地质灾害隐患点逐一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地方政府均已纳入防灾预案,并据此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②项目实施过程中,及时向县级人民政府提供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防治规划报告87份,向延安、宝鸡等地级市人民政府提供调查与综合研究报告6份,提交黄土高原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与综合研究报告1份,2005年以来,依托该成果先后对区内受地质灾害威胁的17045户62536人进行了搬迁,累计成功预报地质灾害53处,取得了显著的防灾减灾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