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口腔黏膜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口腔黏膜病
口腔黏膜病是指发生在口腔黏膜软组织中的疾病。主要为局部性病变,也有一些是全身疾病在口腔中的表征。口腔黏膜病的种类繁多,其中有些是常见病。本章主要叙述黏膜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同时也列举一些常见的口腔黏膜病的临床病理以及与自身免疫相关的黏膜病的病理与免疫病理,作为认识黏膜病的基础。但是对黏膜病的诊治不仅需要病理与临床密切结合,还需要局部与全身结合。所以,需要通过临床实践,才能不断加深对口腔黏膜病的认识、了解。
第一节口腔黏膜病基本病理变化
(一)过度角化过度角化(hyperkeratosis)也称角化亢进,是指黏膜或皮肤的角化层过度增厚,临床上为乳白色或灰白色。在组织学上可分为过度正角化(hyperorthokeratosis)和过度不全角化(hyperparakeraiosis)两种。过度正角化是角化层增厚,细胞界限不清,细胞核消失,形成均匀性嗜伊红染色的角化物,伴有粒层增厚且透明角质颗粒异常明显;过度不全角化为增厚的角化层中胞核未分解消失,粒层增厚不明显(图13-1)。
(二)角化不良角化不良(dyskeratosis)也称错角化,为上皮的异常角化,在上皮棘层或基底层内个别或一群细胞发生角化(图13-1)。角化不良有两种情况:一为良性角化不良,多在高度增生的上皮钉突中出现;另一种为恶性角化不良,有时可见胞核,细胞形态有一定异型性,见于原位癌及鳞状细胞癌。
(三)棘层增生棘层增生(acanthosis)为棘细胞层较正常肥厚,增厚的棘层常不规则,伴有上皮钉突的延长或增宽。棘层的肥厚可由于棘层细胞的肥大或细胞数目增加所致,但通常是由于细胞数目增加所致。此病变常见于白斑。
(四)上皮异常增生皮异常增生(epithelial dysplasia)和细胞非典型增生是两个词,为WHO(1978、1996)口腔癌和癌前病变研究中心提出:个别细胞改变称为非典型性(atypical),上皮总的紊乱称为上皮异常增生。
上皮异常增生可发生以下变化:①上皮基底细胞极性消失;②出现一层以上基底样细胞;③核浆比例增加;④上皮钉突呈滴状;⑤上皮层次紊乱;⑥有丝分
裂像增加,可见少数异常有丝分裂;⑦上皮浅表l/2出现有丝分裂;⑧细胞多形性;⑨细胞核浓染;⑩核仁增大;⑩细胞黏着力下降;(10)在棘细胞层中单个或成团细胞角化。并不是以上12项均出现才诊断为上皮异常增生,根据以上项目出现的数目,而分为轻、中、重度上皮异常增生。
(五) 上皮萎缩上皮萎缩(epithelial atrophy)主要是指上皮棘层细胞数量减少,致使上皮层变薄。可见于慢性盘状红斑狼疮及扁平苔藓等病。
(六)海绵形成海绵形成(spongiosis)为上皮细胞间由于水肿液聚积,细胞间隙加宽,棘细胞间桥拉长或断裂,这种病变图像很似海绵,常见于黏膜炎症。(七)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基地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vaculation and liquefaction of hasal cell)为基底细胞内水肿,较轻时细胞稍增大,胞浆呈空泡状,称空泡性变;水肿严重时,基底细胞即发生液化溶解破碎,基底细胞排列不齐,基底膜不清,甚至消失.这种病变常见于扁平苔藓和红斑狼疮.
(八)气球样变气球样变(ballooning degeneration)为上皮细胞内水肿,体积明显增大变圆色浅,故称气球样变,见于病毒性黏膜病.
(九)网状变性网状变性(reticular degeneration) 为上皮细胞由于严重的细胞内水肿,部分细胞破裂,残存的细胞壁相互连接呈网状,网眼内充满水肿液,严重时形成多房性水疱.此病变见于病毒感染的疾患,如单纯疱疹,疱疹性口炎等.
(十)细胞凋亡细胞凋亡(cell apoptosis)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是一种受基因控制的主动性细胞自杀过程,为生理性细胞死亡的一种形式.其表现为细胞皱缩,胞浆嗜酸深染,胞核染色质边聚,细胞间失去连接,核碎裂后形成凋亡小体,周围无炎症反应.
(十一)棘层松解棘层松解(acantholysis)是由于上皮棘层细胞间张力原现为及黏合物质发生变性,断裂破坏,细胞间桥溶解,而使棘细胞间联系力松弛,断裂,严重时失去联系,解离,则在棘层形成裂隙或疱.此种病变见于天疱疮等.
(十二)疱疱(vesicle)为黏膜或皮肤内贮存液体而成疱.疱的内容物有浆液(水疱),血液(血疱)及脓液(脓疱).疱凸出于黏膜,表面呈半圆形,周围有的有红
晕.疱的大小不一,小的肉眼仅可看出,大的如豌豆般大或更大一些,也可相互融合在一起,一般直径超过5mm者称大疱(bu l la).小的水疱直径在1~3mm,若聚集成簇,称为疱疹.口腔黏膜的疱由于经常接受机械刺激,所以疱形成后很快破裂,且不结痂皮,是由于口腔内经常有唾液湿润的缘故.
在组织学上根据疱形成的部位可分:
l.棘层内疱疱在上皮棘层内或在基底层上,有棘层松解,上皮细胞失去内聚力而分离。见于天疱疮,也见于病毒性水疱(图13—2)。
2基层下疱疱在基底层之下,基底细胞变性,使上皮全层剥离,见于黏膜良性类天疱疮、多形渗出性红斑(图13 2)。
(十三)糜烂糜烂(erosion)为上皮浅层破坏,未侵犯上皮全层称糜烂。可由机械刺激或药物烧伤而引起,也可继发于水疱破溃后,如疱疹。糜烂面一般鲜红,表面平滑而湿润,可有疼痛。以后由上皮细胞增生而痊愈,并不遗留瘢痕。
(十四)溃疡 (ulcer) 溃疡是黏膜或皮肤表层坏死而脱落形成凹陷为溃疡。按其破坏组织的程度,可分为浅层溃疡和深层溃疡。浅层溃疡只破坏上皮层,愈合后不留瘢痕,如复发性阿弗他溃疡。而深层溃疡则病变波及黏膜下层,痊愈后遗留瘢痕,如复发性坏死性黏膜腺周围炎。溃疡是多种多样的,大小、数目、深浅均不一。检查溃疡时要注意边缘是否整齐,有无倒凹;溃疡面有无假膜形成;底部是平坦,还是有颗粒结节;基底部有无硬结;是否向周围浸润。这些现象对于确定诊断及分析黏膜病特别是早期发现恶性病变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