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浅谈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浅谈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如何发展林下经济,加快林业经济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317636040.html, 如何发展林下经济,加快林业经济发展 作者:刘志昆彭桂英 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8年第08期 摘要:林下经济是新型经济产业,对现代林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将林业和农业有效 结合,可以在提升林业经济水平的同时,加强农业生产效率。本文对江西省林下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具体实施措施做几点探讨,希望为加快林业经济的发展做贡献。 关键词:林下经济;林业经济;优势;劣势;重视程度 截止到2017年,江西省林下经济中,种植面积高达598万亩,有55万户农户参与其中。林下养殖面积212万亩,林下经济示范户220个。林下经济具有发展模式多样化,就业门槛低等优势,可调动林农积极性,有效提升广大林户经济效益,有效改善其生活品质。所以当地政府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加快这一经济形式的发展。 一、江西省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1.江西省林下经济发展的优势 江西省林下经济发展有自然条件优越和物种丰富等优势。首先,江西省位于亚热带中部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足、光照良好,适合多种植物的生长。省内不但动植物资源充沛,森林面积也很大,在长期的建设中,每个季节都有适合不同动植物生长的环境,适合林农开展各种林下经济活动。其次,江西省境内的植物种子4500多种,其中野生植物4100多种,栽培植物300种,动物种类约600种,其中有很多动植物适合林下生长,为林下经济提供基础。 2.江西省林下经济发展的劣势 (1)管理水平低。江西省大部分林下产业是养殖户和农户自发形成的,有盲目性、不科学性的缺点,种养殖过程中运用传统的方式,缺少科学的操作方式,对林下种养殖技术不了解,具有成本高、效益差的问题,缺乏专业的指导和管理,减少林下产业为种植户带来的经济效益,进而影响林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缺少统一的规划。近几年,有关林业部门对林业经济的发展提升重视程度,也提供相应支持,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当地政府没有进行林下经济产业的实际规划。政府对林下产业的领导精神没有充分发挥,使相关法律法规和保护措施较为欠缺,尚无具体的制度规范,林下经济产业进展缓慢,种养殖方法不科学、经济效益低等问题凸显,导致林下产业发展缓慢。 二、发展林下经济策略 1.加强政府重视程度

解读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一)

解读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一)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与其他经济转轨国家的困境形成强烈的反差。这得归功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正处在转变之中,正从旧的经济发展模式向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与美国、日本的经验相比,吸引巨额国际资本流入是中国新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而汇率问题则是中国新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难题。一、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与美国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以前,出口导向发展模式的重要特征表现为需求的增长主要来自国外,资本的增长则主要来自国内,而现在,资本的增长更加依赖于外国资本和台湾资本,而需求增长则依赖于本地资源。印证这种变化趋势的是,近年来,长江三角洲的气势似乎盖过了珠江三角洲,上海与香港的金融中心之争也是咄咄逼人,如果说香港、深圳和珠江三角洲是外向型经济体系,那么上海和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体系在地缘和传统上则较多是以内向(国内市场)为主要特征,这也是近年来跨国公司投资更多的选择上海的原因。中国国内市场的重要性最终要超过国外市场,中国的发展模式已经颠倒过来。 翻开世界经济历史地图就会发现,经济大国的近代工业均发轫于沿海,但成功的大国经济很快就转向内地工业资源密集区,至少美国的经济历程是如此。美国经济沿着这条道路发展起来的,而法国、西班牙、荷兰、汉萨同盟则在相反道路上衰弱了。在南北战争以前,美国的生产力和市场主要集中在东北部,但美国人并没有长期沉浸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政策,而是调头西进,走“内向型”经济的发展道路。特别是19世纪早期,运输业和通信业的新技术推动了美国经济增长。美国通过其东部沿海的城市纽约和波士顿的金融中心从英国输入资本,运用这些资本在纽约、宾夕法尼亚和俄亥俄等州建立了炼钢和采煤等新兴工业。这些产品运往内陆,供应芝加哥等新兴城市和西海岸的城市。这些新城市则在美国的腹地开发出新的农业产地以供应世界市场。而加拿大、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各国等周边国家向美国提供原材料和某些特定的制成品以满足美国工业生产的需要。同时,从企业债券到股票融资等金融工具的出现,标志着19世纪末华尔街资本证券市场的成熟,这为20世纪产业重组和企业并购提供了金融平台,那些20世纪的大公司和跨国公司就是以此为基础成长起来的。结果,半个世纪以后,整个西部地区就为美利坚的民族生产力所充溢,为美国迅速跨入世界强国奠定了物质基础。20世纪初,当美国的民族生产力已足以称霸世界时,才打出“世界主义”和“门户开放”的旗帜。 这个历史经验,对于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如“西部开发”和“启动内需”仍有借鉴意义。只是,这个经验对一个世纪之后的中国经济所具有的挑战意味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那些在成长中具有时序关系的阶段和过程将被压缩在一个较短时期来完成。 二、作为反例的日本经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的经济奇迹被归结为这样一种基本发展模式:在日本式经济中,政府为了达到它的(贸易立国、出口导向)目标,在市场中同时嵌入了激励和抑制因素。在经过长时间的实验后,日本实行的国家指导而私人所有的经济体制是日本二战后成为世界第二大生产高效的经济体的主要因素。南韩和台湾学习了它的主要原则和机构,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但自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当日本对美国的持续贸易顺差,即美国对日本的持续贸易逆差开始成为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时,对日本经济成功的主流解释是它享有特别优惠的汇率,这一汇率是美国在战后占领期间为了帮助日本经济复苏而确立的,名义上1美元可兑换360日元。1971年,尼克松总统结束布雷顿森林固定汇率体系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迫使日元升值,削弱日货在国际贸易中的价格优势。15年之后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的经济规模有两个德国那么大,在汽车、钢铁、电子产品、机器人、半导体、液晶显示器和其他工业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美国人更是惊呼日本的“威胁”。像尼克松一样,里根政府又寻求利用汇率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经济未来十年的机遇与挑战 易秋霖(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 (本文将刊载于《金融博览》2014年第3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决定,从现在开始往后约1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又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前三十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改革推动中国经济取得了持续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引发了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深刻变革。未来十年,改革仍然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最大的红利,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战略机遇。具体来看,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将迎来以下重要战略机遇: 一、新型城镇化将带来巨大投资与消费需求。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而人的城镇化过程也是创造新的经济需求的过程。目前中国的城镇人口比例为51%(城镇户籍人口不到40%),如果10年后城镇人口比例达到60%,则城镇人口将比现在增加约1.3亿人。如果一半新增城镇人口进入现有城镇,一半进入新建城镇,每个新城镇人口平均10万人,则将增加650个新城镇。相应地,已有城镇扩大规模及建设新城镇均需要新增厂房、住房、道路、学校、医院、生活设施等,将形成新的、巨大的投资需求。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后,随着收入的提高,消费需求也将扩大和升级。新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二、非公有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将发挥更大作用。非公有经济创造了中国绝大部分新增就业岗位,吸纳的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70%以上,创造的GDP占全国GDP总额近70%,上缴的税收占全国税收总额的比例超过50%。非公有经济在支持经济增长、促进城镇就业、增加财政税收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未来10年,非公有经济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的逐步推进,非公有经济将获得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包括:非公有经济与公有经济在权利、机会、规则等方面获得平等地位,消除各种隐性

林改后林下经济发展的意义及措施

林改后林下经济发展的意义及措施 摘要分析了林改后林下经济发展的意义,并从保护生态与改善环境、创新发展增效益、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总结了发展措施,以期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林下经济;意义;措施 林下经济好的经营模式能较为充分地利用光能,而且能有效地改善林地生态环境,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各个复合层次明显,互相配合生长,季节安排合理,土地盈利率较高。林改后,农民充分挖掘林地潜力,涵养林下经济无限商机,林下经济成为林改之后,亿万农民的又一伟大实践[1]。林改后,把山权、林权作为财产分给农民,他们有自主经营权,可以世代经营,有林产品的收入可以长远经营,解决了基础问题,还利于民、减轻税费、还权于民,解决了自我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基础,实现了造血扶贫[2]。为了科学地对林农间作进行指导,现将林下经济发展的意义与措施总结如下。 1 林下经济发展的意义 1.1 有利于农民增收 在当前现有的条件下,农产品的价格出现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一些传统农作物产量增加的空间较为有限,因此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不能仅仅依靠种植传统农作物。在该种情况下,农民收入增加的一个新的途径就是对农村闲置的林地进行充分利用,开展农村多种经营,发展林下经济,可有效地实现农民增收[3]。 1.2 有利于林业综合效益的提高 通过对林下养殖业和种植业进行发展,促使单位面积上土地产出的提高,可以转变林业产业对资源的利用方向,以前是单纯地对林产资源进行利用,发展林下经济可以综合对林产资源及林地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提高了林地的利用效率及单位面积上的产值,发挥出林下经济的远近结合、长期得林、近期得利、以短补长、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不断地提高林业的综合效益。而集约化经营林下经济,又会进一步促进林业的生产,进而形成生态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1.3 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通过大力对林下经济进行发展,可以达到农村农、林、牧各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目的,将有效对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行带动,如加工、运输、物流、信息服务等,有效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进而促进农民增收。同时,还可以改变传统家庭养殖业对居住环境产生污染而造成的村容不整洁等问题,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4]。发展林下经济,还可引导更多的农民对学习更加重视,加快其对施用科学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这样必将出现更多的农民企业家与农民技术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出其强劲的推动作用。 2 林下经济发展措施 2.1 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兴林富民助和谐 为了更好地发挥林业生态优势,加大林地综合开发,发展林下经济,应使广大林农更深刻地认识到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扩大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增强水土保持和涵养水源的能力,使广大林农充分认识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护生态、合理利用生态资源、致富增收[5]。

关于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的建议

关于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的建议 林地资源是发展林下经济的基础,加快发展林下经济,提高林地利用率,不仅可以提升林地生产的综合经济效益,还能促使林地产业由传统单一模式向复合型转变。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以牺牲环境获取经济发展的传统方式已经不符合现代生态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发展林下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林农复合经营模式,即充分利用了有限的森林空间和土地资源,又提升了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促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林下经济的意义 (一)发展林下经济,提高林地综合使用效益。 林下经济投入少、见效快、易操作、潜力大。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把单一林业引向复合林业,发展林业产业的立体经营,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协调发展,从而提高林地综合使用效益。 (二)发展林下经济,促进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发展林下经济,可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巩固生态建设成果,不仅可以满足当前建设节约型、循环型经济的需求,同时又能促进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林下经济,提高社会就业率。 发展林下经济,通过充分利用林上、林中和林下资源发展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及森林旅游业,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在兴林中富民,在富民中兴林,使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够实现增收创业。 二、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各项扶持,带动林下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1、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持。 政府部门应大力引导发展林下经济,加强对林下经济的调研,因地制宜制定相应鼓励政策,提供林下经济发展的政治保障。此外,政府相关林业机构部门要根据地区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林改政策,加大政策宣传、落实,充分调动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 2、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的财政资金扶持。 各地要向财政部门积极争取林下经济财政专项资金,帮助农民解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问题,提供林下经济发展资金保障。同时,还可以争取税务部门的支持,比照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产品,对林下经济产品免征增值税,充分加大对林下经济的支持力度。 3、努力争取其他金融机构的扶持, 充分发挥财政贴息政策的带动和引导作用,积极开办林权抵押贷款、农民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民联保贷款等业务,解决好农民发展林下经济融资难的问题。 (二)强化各项服务,推动林下经济发展力度。 1、强化宣传服务。 林业主管部门及相关机构牵头,通过出版实用技术知识指导手册、组织专家宣讲林下种植知识等方式,来推动开展林下经济工作。同事,还要建立信息发布平台,完善各种咨询渠道,及时

林下经济成功案例二

大力发展林下后续产业做足退耕农户增收文章——河北省临漳县 临漳县位于河北省最南部,古时称“邺”,曾是“三国故地、六朝古都”,县域总面积744平方公里,总人口65万,是一个传统的平原农业大县。全县有林地面积万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1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007年林权改革后,林农对树木的管护意识明显增强,但由于林木生产周期长,林农短期内只是管护而见不到收益,特别是在平原地区,随着粮食价格的上涨,出现了“林木生长周期长农户近期见不到利不愿植树、林木受市场波动较大价格偏低林农不愿管理、林木后续产业不活林农不敢发展”等现象和问题,导致农户植树和管护积极性有所降低。针对上述现象和问题,临漳县着眼于破解退耕农户远期得林与近期得利的矛盾,在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上做文章,积极探索多种林下种养新模式,开辟林下后续产业新渠道,使“国家远期得林、农户近期得利、远近互惠互利”得到有机融合,走出了一条以发展林下经济,带动林业后续产业,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新路子。目前,全县发展以林菌、林药、林畜、林禽等为主的林下经济总面积2万余亩,年实现产值亿元,直接带动农户增收5000万元。 一、制定规划,多措并举,真正让林下产业“活”起来 紧紧围绕“以林为主、多业并举”的发展思路,实现近期得利与远期得林的优势互补。一是规划引领。县委、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林下产业的实施意见》、《关于林业及林下产业的推进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指导林下产业持续健康发展。2009年,又聘请高资质单位,编制完成了《临漳县林业及林下产业五年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林业产业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总体布局分为四大块,即在县域东部重点发展林药间作,县域中部重点发展林菌间作,县域南部重点发展林禽(畜)养殖,县域西部重点发展林农间作。分别新建四个1万亩以上的林下中药材基地、林下食用菌基地、林下畜禽养殖基地、林下农业种植基地作为突破口,激活林下产业发展。二是政策扶持。重点做到“两延长两优先”,“两延长”,就是结合林权制度改革,延长林地经营权至50—70年不变,真正让林农放心放开经营。“两优先”,就是将林下经济重点村优先列入国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项目,对发展林下经济积极性较高的乡镇、村户优先进行资金扶持。同时,公开扶持标准,对林下食用菌棚室每平方米补助10元,林下种植药材、牧草每亩补助150元,林下舍施养殖每平方米补助

浅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浅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崔宝林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经济实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迎来改革开放的第三十三个年头之际,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抱有足够的信心和满心的期待。 下面浅谈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的个人见解。 我们国家在过去几十年经济的快速增长时期,主要是依靠投资带动。而这种集中于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和厂房等方面的资本投入,不仅获得了相应的回报,同时也得到了市场认可。在参与全球贸易分工过程中,随着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劳动力和劳动技能的持续提高,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的是资本投入与GDP产出同步增加的现状,而没有出现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的效应。因此我们不需过于担心世界经济放缓和外贸出口的下降会对中国GDP增长产生太大影响。 虽然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GDP总量约6万亿美元,美国约为15万亿,但人均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十一分之一。主要因为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延续“黄金发展期”态势的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的凸显、各种挑战日趋严峻的态势,社会、经济的整体转轨正在经受历史性的考验的缘故。 尽管如此,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并没有改变。目前正处于调整和改革期,虽然增速出现一定幅度回落,但也只是经济增速的短期回落,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新的衰退阶段。而且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已

经表现出积极向好的变化: 首先,挤出了“泡沫”,缓解了通胀压力。制造业购进价格指数显示,上游产品价格涨势明显减缓。从目前来看,一些行业产品价格回落到较低水平,影响了企业的正常效益,对此企业要引起自身发展的关注点,不可以盲目扩张的方式获取利益。 其次,结构向优化改善方向发展。从PMI来看,当前第三产业发展好于第二产业。今年以来,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保持在较高水平,与去年同期相差不大,发展较为稳健。在第二产业当中,制造业发展势头好于采掘业。而在制造业领域,装备制造业又好于基础原材料加工业。1-5月份,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PMI平均为55.7%,明显高于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这些行业PMI平均为48.9%-52%之间。这些方面反映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在不断优化,不断改善。 第三,就业保持稳定增长。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3月份以来,一直保持在50%以上,5月份为50.5%;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年初以来稳定地保持在50%以上。两组数据均显示出就业保持稳定增长,有利于提高公民收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使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增长动力。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由于经济增速回落、结构调整,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经济增长基础尚需巩固。另一个方面是小企业发展困难增加。小企业受政策利好带动,年初曾出现短暂回升,最近三月持续回落,反映小企业在经济增速回落过程中,受到的影响更为显著。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 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 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 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它包括以下含义:① 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做出“今后一个时期是中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这一判断的具体依据是什么,从国际和国内的形势来看,未来一段时间中国仍然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从国际环境看,尽管全球金融危机一度冲击全球化的进程,到目前为止,全球经济复苏依然艰难,到哪啊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首先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金融危机之后,金融全球化进程深入发展,全球金融体系改革得到推动,特别是全球经济治理问题会受到各方面重视。。经济全球化在一些方面会出现调整趋势,生产全球化将会进一步发展、贸易全球化趋势不会改变、区域经济一体化可能掀起新高潮、从制造业到服务业整体产业链的全球化难以动摇。其次,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的变化,个大国基本力量对比和相对地位将进一步发生变化,新兴经济体及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继续提升,中国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体系改革主动塑造更加有利于平稳发展的外部环境机会大大增加。再次,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危机以来,全球各国加速了科技创新的步伐,加大推动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绿色产业,抢占未来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在其中,我们完全有可能通过加强对新技术的研究,在某个领域或某个方面占有一席之地,从而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从国内环境看,中国在过去30多年出现了高速经济增长,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具备了发展提升的基础。字1978年-2007年的30年时间里,中国平均GDP增长率达到9.7%,特别是2003年以来,中国平均真实的GDP保持在11%的水平,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劳动力素质的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物质技术和体制基础更加牢固,企业竞争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总体而言,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并且已经从金融危机中复苏,具备了进一步改革和转型的宏观基础。从特定的意义上说,一些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例如消费贡献率降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储蓄率过高等,也同样可以通过改革来促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这个过程其实也是结构调整的过程。 “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在今后五年,甚至今后30年的发展重要性是什么?这一判断对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战略决策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从历史角度看,无论是地理大发现之后的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科技革命,还是上世纪70年代的信息革命,都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经济的版图,也影响到不同国家的相对经济实力。一些国家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走到了前列,另一些国家却陷入被动,落后的局面,能否抓住机遇,推进发展,是一个国家能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在今后的五到十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一个突出的大势就是加快由中等偏下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迈进。与此同时,我们也正在面临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的重要考验。根据统计,到2010年末中国的人均GDP或人均GNI将达到3400美元以上,达到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南美的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力和亚洲的马来西亚,上世纪70年代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后,由于收入差距过大造成内需增长缓慢、城市化进程出现大量的贫民窟、金融风险造成国家财富损失、一般制造业向高端产业和社会服务业升级过程中出现不可跨越的障碍等原因,至今仍然挣扎在同样的经济发展水平上。出现问题的原因,是结构调整缓慢、自身矛盾难以有效化解、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等。 顺利从发展中进入了较为发达行列的新加坡和韩国等国家,则是受益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支撑了生产率的持续增长。在达到人均5000美元的GDP水平之后,生产率提高的主要推动力就必须从拷贝转向自主创新,而拉美在这一点上并没有很好的改进,韩国过去30年间,人均专利注册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6倍,而同期巴西人的人均专利注册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0.3倍。目前,中国的人均专利注册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0.6倍,虽然高于巴西的水平但是显著低于韩国的平均水平。 如果从经济学理论来看,中国必须在未来五年内启动经济增长模式从库兹尼茨增长的转换。

林下经济发展规划

林下经济发展规划 一林下经济含义林下经济是是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现有的林木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在林冠下开展林、农、牧等多种项目的主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林、农、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二雅安市天全县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高。农民对林下经济认识不高,重视不够,信心不大,认为收益小,投资回收期长。同时,受到前几年种植青蒿失败的影响,农民形成“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定性认识。 (二)资金投入不充足。天全县林地经济潜力巨大,拥有42万亩林地,其中30亩以上可以发展林下经济。但目前还没有出台林地经济扶持政策投入,限制了林地经济的良性发展。 (三)项目包装不成熟。由于林下经济没有更多的外地经验可资借鉴,自己挖掘力度不大,没有去调研,包装和打造林下经济的精品项目,即使找到好的项目,也很难达成共识,从而导致项目储备及发展模式严重缺失。 (四)技术推广不得力。示范推广力度是林下经济发展技术推广的基础。目前,尚未成立林下经济技术推广的专业机构,没有配置专门班子、专业技术人员;没有新建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没有举办林下经济专题培训班。 (五)服务体系不配套。截止目前,尚未建立林下经济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没有建立覆盖全县的林下经济服务中心、林下经济服

务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眼前后顾之忧由谁解决?怎么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得不到完满的回答。 (六)龙头带动不显著。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必须要借力借势,仅仅依靠农民放鸭式的发展林下经济显得势单力薄,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辐射作用则是明智之举。尤其要网罗产供销一条龙一体化的多家龙头企业加入到发展林下经济的行列中来。 三天全县发展林下经济的宏观方向 (一)优选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模式各乡镇、各龙头企业要因地 制宜地优选好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根据自身技术专长、 资金实力、市场行情、现有环境等因素,按照可持续发 展观,在保护好生态功能和生物资源的前提下,实现主 体生态农业协调发展。 发展林下经济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可供选择: 1、林菌模式。即充分利用林荫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 强度低、昼夜温差小的特点,在郁闭的林下种植双孢菇、鸡腿菇、平菇、香菇等食用菌。 2、林禽模式。即充分利用林下昆虫、小动物及杂草多的特点, 在林下放养或圈养肉鸡、柴鸡、肉鸭等,在一般情况下,每亩可投放60-100只。 3、林牧模式。即在林下放养或圈养肉牛、奶牛、肉羊、肉兔, 每亩可分别投放牛5头、肉羊5只、兔30只。

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2〕42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 国办发〔2012〕4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各地区大力发展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为主要内容的林下经济,取得了积极成效,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生态建设成果、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大力推进专业合作组织和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着力加强科技服务、政策扶持和监督管理,促进林下经济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为实现绿色增长,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坚持生态优先,确保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坚持因地制宜,确保林下经济发展符合实际;坚持政策扶持,确保农民得到实惠;坚持机制创新,确保林地综合生产效益得到持续提高。 (三)总体目标。努力建成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和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逐步形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林下经济产值和农民林业综合收入实现稳定增长,林下经济产值占林业总产值的比重显著提高。 二、主要任务 (四)科学规划林下经济发展。要结合国家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制定专项规划,分区域确定林下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目标。要把林下经济发展与森林资源培育、天然林保护、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防沙治沙、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建设工程紧密结合,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等情况,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尊重农民意愿,突出当地特色,合理确定林下经济发展方向和模式。 (五)推进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品牌产品,加大产品营销和品牌宣传力度,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通过典型示范,推广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农经081 ) 摘要:“统筹区域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要求之一。当前,我国正在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在此发展进程中,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区域发展特色。怎样正视我国东南西北地区的差距和发展潜力,是统筹区域发展的前提之一。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概述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应的是:启动经济高速发展的车轮,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进一步加速经济发展,实行全局较均衡但局部不均衡的发展战略;保持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实行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需要。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需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精髓就是从“先富到后富再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的发展。”在视察南方讲话中,小平同志又一次强调了这个问题,他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同时,他又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其实质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允许而不是限制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而其最终目的则是实现共同富裕。中央对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关系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进一步提出,“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发展和协调发展。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实现现代化。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企业”,要“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在“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党中央下决心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这将使我国地区经济结构发生重要变化,与此相适应,将逐步形成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并为最终实现全国的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国情 2.1 我国是个大国,经济区域众多,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有差异。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我省各地充分利用林地资源、林下空间和森林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为主要内容的林下经济,取得了积极成效,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生态建设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加快我省林下经济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2〕42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经省人民政府同意,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 我省林地面积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61%,农村山区人口多。在广大山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建立以林为主,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以及森林景观综合利用等相结合的立体林业经营模式,有利于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掘农村经济新增长点,拓宽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渠道,带动山区扶贫开发;有利于改变过去单一木材经营格局,延伸林业产业链,加快林业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发挥林下经济见效快的特点,克服林木生产周期长、见效慢的问题,实现林地产出长短结合,以短补长,提高林地综合利用效率,巩固林改成果;也有利于广大农民近期得利、长期得林,保护林业生态,巩固造林绿化成果,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林下经济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以促进林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的,科学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和林荫空间,科学规划,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创新机制,加强科技服务、政策扶持和监督管理,推动林下经济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为实现绿色增长、建设生态文明、推动农村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1.生态优先,科学利用。以生态目标为第一位,确保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在保证森林资源安全的前提下,优先开发利用经济林和用材林地林下资源。在维持和提高生态功能的前提下,依法科学合理利用生态公益林发展林下经济。 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紧密结合各地自然环境和市场经济条件,合理选择发展模式和发展项目,宜种则种,宜养则养,聚集生产要素,重点培育区域化的特色产业。 3.政策扶持,集约经营。充分利用各项优惠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重点扶持发展

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需面对的问题

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需面对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然而,不可忽视的是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等待处理的问题: 1、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 过去我国长期实行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靠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拉动经济增长。再加上在发展过程中,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时至今日,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问题也接踵而来。很多地方都因为环境问题而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当我们在强调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注重社会和环境效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制造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格局没有根本性转变。 3、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改革开放后, 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呈现出不断加剧的局面。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扩大,调查显示中国农业从业者的收入增幅一直在下降,粮食产品价格下降,即使收成增产了,但收入却不见增加,地方政府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对农业的关注。另外,行业收入差距的扩大,贫富差距问题的深化,造成的社会分配不公平现象的剧增,也令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有所增加。除此之外,我国东中西部发展差距也较大。 4、就业和失业问题 中国是个经济大国,同时也是个人口大国。虽然我国GDP水平已达世界前列,但人均GDP 水平在世界上始终居于落后位置。就业问题也一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受人民币升值,取消出口退税与实行紧缩货币政策的负面效应影响,沿海地区大量出口企业倒闭,金融危机爆发后情势进一步恶化。企业用工需求急剧下滑、现有就业岗位流失严重,失业数量骤增。再加上近年来高校扩招,大学生数目激增,求职者供过于求的现象,致使我国的就业问题进一步恶化。除此之外,我国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不规范,以及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相对滞后,这都加大了我国的就业压力。 这些都是中国发展壮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我国经济才可以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同样存在着不少隐患: 1、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偏大 目前,中国CPI涨幅虽有所回落但仍在上涨,而工业品出厂价格处于历史高位,价格上涨的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同时,一些地区和行业增长速度出现回落,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趋势

趋势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 人民币难成自由兑换货币,稳健升值是大势所趋 未来10年,将是人民币加快走向国际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到2020年,在美元没有出现崩溃性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将在4.2:1左右,年均升值约4.5%。 今后10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更多地受到我国经济和外贸持续较快增长的推动,人民币加快国际化将推动我国利率汇率改革、资本市场扩展、货币监管调控水平提高。 相对于我国经济规模和外贸占全球总量的比例,目前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已明显滞后,但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一直受制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金融监管水平。本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和现有主要国际货币尤其是美元的冲击,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预计今后1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8%,至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75.7万亿元左右,按目前汇率计算,大约相当于11万亿美元。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因素,届时我国经济规模可能接近美国水平,超过日本一倍,相当于全球GDP总量的20%。 贸易方面,我国进出口也将年均增长8%,仍将快于全球5%的平均增速。由此,我国外贸总额至2020年将达到6.4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占届时全球贸易总额的13%。并且我国外贸将由顺差转为逆差。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例将大致与我国外贸占全球贸易的比例相当,而人民币在储备资产中的比例或许更高。 人民币国际化的羁绊依然存在。首先,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贸易和投资的双顺差阻碍了人民币的输出,而这是本币国际化的首要条件。即使外贸和投资全部以人民币结算,出口和投资双顺差也将吸干通过进口支付和对外投资流出的人民币,造成境外人民币流通的短缺,或只能以大幅增加外汇储备来支持人民币国际流通量的需要,即以美元等外汇的流入换取人民币的输出。 人民币走出去的过程还将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和拓展,为境外人民币持有者提供较充分的可供投资的“资产池”。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形成机制也将更加市场化,使得持有人民币的风险降低。资本项下的资金进出管制将放松,以满足人民币资产投资者对投资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流动性要求。 这些趋势都将推动我国货币金融调控手段的完善。 10年之内,人民币依然难以成为自由兑换货币。但人民币稳健升值则是大势所趋。预计至2020年对美元将累计升值60%以上,先慢后快,年均升值约4.5%。 趋势之二:新能源助中国成汽车强国 在中低端汽车市场上将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大众品牌 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仍将较大落后于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仍将不及世界平均水平。 汽车市场高速成长带来的能源和环保压力将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很可能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缩小与汽车强国之间差距的一个契机。 过去10年,我国汽车生产和市场以超过GDP增速近一倍的高速度成长,私人消费成为推动我国汽车市场快速增长最大的动力。10年之后,汽车在我国城市的普及程度将像今天的彩电一样,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大城市家庭拥有两部或多部汽车将非常普遍,汽车也将大规模地进入农村地区,一些即可用作代步工具又可作为生产资料的车型,如

林下经济的发展规划

林下经济的发展规划 一林下经济含义林下经济是是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现有的林木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在林冠下开展林、农、牧等多种项目的主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林、农、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二雅安市天全县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高。农民对林下经济认识不高,重视不够,信心不大,认为收益小,投资回收期长。同时,受到前几年种植青蒿失败的影响,农民形成“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定性认识。 (二)资金投入不充足。天全县林地经济潜力巨大,拥有42万亩林地,其中30亩以上可以发展林下经济。但目前还没有出台林地经济扶持政策投入,限制了林地经济的良性发展。 (三)项目包装不成熟。由于林下经济没有更多的外地经验可资借鉴,自己挖掘力度不大,没有去调研,包装和打造林下经济的精品项目,即使找到好的项目,也很难达成共识,从而导致项目储备及发展模式严重缺失。 (四)技术推广不得力。示范推广力度是林下经济发展技术推广的基础。目前,尚未成立林下经济技术推广的专业机构,没有配置专门班子、专业技术人员;没有新建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没有举办林下经济专题培训班。

(五)服务体系不配套。截止目前,尚未建立林下经济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没有建立覆盖全县的林下经济服务中心、林下经济服务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眼前后顾之忧由谁解决?怎么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得不到完满的回答。 (六)龙头带动不显著。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必须要借力借势,仅仅依靠农民放鸭式的发展林下经济显得势单力薄,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辐射作用则是明智之举。尤其要网罗产供销一条龙一体化的多家龙头企业加入到发展林下经济的行列中来。 三天全县发展林下经济的宏观方向 (一)优选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模式各乡镇、各龙头企业要因地制 宜地优选好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根据自身技术专长、 资金实力、市场行情、现有环境等因素,按照可持续 发展观,在保护好生态功能和生物资源的前提下,实现 主体生态农业协调发展。 发展林下经济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可供选择: 1、林菌模式。即充分利用林荫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 强度低、昼夜温差小的特点,在郁闭的林下种植双孢菇、鸡腿菇、平菇、香菇等食用菌。 2、林禽模式。即充分利用林下昆虫、小动物及杂草多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