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废墟的召唤导学案

合集下载

废墟的召唤教案

废墟的召唤教案

废墟的召唤教案【第一部分:引言】探讨废墟的召唤教案是为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人类文明的历史,并通过废墟所传达的信息,开阔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废墟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记录着过去的荣光与沧桑,是我们了解人类文明与社会变迁的窗口。

通过本教案,我们将探索废墟的深层意义,并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了解废墟作为历史遗迹的价值与意义;2. 学习分析和解读废墟所传递的信息;3.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并培养批判性思维;4.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研究能力。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1. 废墟的定义与分类1.1 废墟的含义与起源1.2 历史中著名的废墟案例1.3 废墟的分类与特点2. 废墟中的信息解读2.1 废墟所传递的历史信息2.2 探究废墟的文化、艺术和社会背景2.3 废墟中的建筑结构与工艺技术的研究3. 废墟与历史事件的联系3.1 废墟对历史事件的见证与记录3.2 废墟与文化转变的关系3.3 废墟的再利用与保护4. 废墟的重建与再现4.1 废墟的重建意义与方法4.2 废墟再现的艺术手法与技巧4.3 废墟再现对历史教育与文化传承的意义【第四部分:教学方法与活动】1. 探究式学习学生围绕废墟的定义、分类等问题展开小组讨论,通过互相交流和合作,深入思考废墟的本质和作用。

2. 视频观看与讨论观看与废墟相关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3. 实地考察与研究带领学生参观附近的废墟遗址,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拍摄,并整理出研究报告。

4. 团队项目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个废墟案例,进行深入研究与解读,并准备展示活动,如展览或座谈会。

【第五部分:教学评估与反馈】1. 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与贡献教师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讨论参与度和贡献程度,给予积极反馈和建议。

2. 实地考察报告考察后,学生提交自己的研究报告,教师根据报告的完整性、准确性和表达能力进行评分。

3. 团队项目展示学生进行团队项目展示,教师根据展示内容的深度、准确性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估并提供反馈。

废墟的召唤教案

废墟的召唤教案

废墟的召唤教案教案标题:废墟的召唤教学目标:1. 了解废墟的背景和特点,理解废墟的召唤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2. 学习废墟的召唤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提倡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绿色生活习惯。

教学准备:1. 废墟的图片和文字材料。

2. 活动准备材料:画纸、颜料、毛笔、剪刀、胶水等。

教学内容和步骤:引入:1. 向学生展示废墟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废墟的思考与猜想。

2. 与学生讨论废墟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废墟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探究:3. 提供废墟的背景材料,让学生研究并分析废墟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4. 引导学生思考,废墟是否能够被召唤回来,如何召唤回废墟。

实践:5.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座废墟进行研究和创作。

6. 每个小组根据自己选择的废墟,绘制废墟的平面图,并标注出特点和重要部分。

7. 每个小组成员以废墟的角色,讲述废墟的故事并进行展示。

8. 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探究废墟召唤的方法和技巧。

拓展:9.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现有的人类文明,避免废墟的产生。

10. 鼓励学生提出环境保护建议,并组织相关活动,宣传环保意识。

总结:11. 与学生总结废墟的召唤过程和技巧,回顾学习内容。

12.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学到的知识,对废墟和环境保护有所感悟。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让学生了解废墟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废墟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并学习废墟的召唤技巧和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同时,通过提倡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绿色生活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结合实地考察和讨论,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知废墟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废墟的召唤》原文教学教案

《废墟的召唤》原文教学教案

《废墟的召唤》原文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及背景,引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兴趣。

1.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对文章主题进行初步思考。

第二章:理解课文2.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明确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2.2 学生分段落进行讨论,理解每个段落的主旨。

2.3 教师选取重点句子进行解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含义。

第三章:探讨主题3.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主题“废墟的召唤”的内涵。

3.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进行思维的碰撞。

3.3 教师总结学生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主题。

第四章:品味语言4.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语言特色,如词汇、句式、修辞等。

4.2 学生自主分析并分享自己觉得精彩的语句。

4.3 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进一步欣赏文章的语言。

第五章:拓展延伸5.1 教师提出与文章主题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5.2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进行回答。

5.3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六章:课堂互动6.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章中废墟的召唤的理解。

6.2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将文章中的场景呈现出来。

6.3 教师对学生的互动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第七章:废墟的考察7.1 教师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废墟,让学生亲身感受废墟的氛围。

7.2 学生观察、记录废墟的景象,思考废墟对他们的召唤。

7.3 教师对学生的考察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废墟的召唤。

第八章:写作练习8.1 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以废墟的召唤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8.2 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进行写作。

8.3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第九章:课堂分享9.1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

9.2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评价。

9.3 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废墟的召唤。

《废墟的召唤》原文教学教案

《废墟的召唤》原文教学教案

《废墟的召唤》原文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本课程以《废墟的召唤》原文为主题,通过深入解析原文内容,使学生了解并欣赏到这篇文章的独特之处。

文章描绘了一个废墟中的场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引发读者对废墟背后故事的思考。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废墟的召唤》原文的基本内容,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

1.2.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1.2.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感受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培养自己关注身边环境、珍惜历史的意识。

第二章:作者及作品背景2.1 作者简介介绍《废墟的召唤》原文的作者,包括其生平、主要作品和文学地位等信息。

2.2 作品背景解析《废墟的召唤》原文创作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

第三章:文章结构分析3.1 文章主题明确《废墟的召唤》原文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废墟背后的意义。

3.2 文章结构分析原文的结构,包括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等部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路。

3.3 修辞手法讲解原文中运用到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四章:重点词句解析4.1 重点词汇列出《废墟的召唤》原文中的重点词汇,并进行解释,方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4.2 难句解析分析原文中的难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第五章:教学方法与步骤5.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阅读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5.2 教学步骤明确《废墟的召唤》原文教学的各个步骤,包括导入、讲解、讨论、总结等,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第六章:课堂互动与讨论6.1 问题设计与解答设计关于《废墟的召唤》原文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通过回答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6.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和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废墟的召唤》教案[全文5篇]

《废墟的召唤》教案[全文5篇]

《废墟的召唤》教案[全文5篇]第一篇:《废墟的召唤》教案废墟的召唤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有关历史,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能说出题目“废墟的召唤”中“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能力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在课文内容的启迪下,观察生活,认识历史,养成思考和分析的习惯,提高对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情感目标: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教学重点: 品味赏析本文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的语言特点;理解拟人手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学习从具体事物入手,抒写情怀,阐发议论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教法学法: 1.教法:点拨提示法、情绪调动法2.学法:朗读法、质疑讨论法、合作探究法、任务驱动法课时安排: 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一)学生汇报交流课前了解到的有关圆明园的情况。

提示明确: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

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

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

(二)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段。

教师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情绪调动法)同步解说:就是这样一座享有“人间天堂”美称的万园之园却于1860年化为一片灰烬。

引发:看了这段录像,你们最想说些什么?问些什么?……导入本节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一)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设计思考问题: 1.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2.作者是单纯地描绘废墟吗?还是有什么目的?3.题目为什么叫《废墟的召唤》?“废墟”召唤的是什么?(三)整理课文的写作思路,师生共同明确:第一部分(1-3自然段)对圆明园废墟进行整体描绘,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透视出作者面对圆明园废墟所表现出的忧患和惆怅,抒发了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废墟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废墟,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2. 通过分析废墟的特点和形态,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对建筑和艺术的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废墟的定义和价值2. 废墟的分类和特点3. 废墟的保护和利用4. 废墟景观的欣赏5. 废墟艺术创作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废墟的定义、价值和分类等基本概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废墟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废墟的特点和形态。

3.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废墟,亲身感受废墟的魅力和价值。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废墟的保护和利用方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5. 创作展示法:鼓励学生进行废墟艺术创作,提高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废墟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安排实地考察的时间和地点。

3. 准备艺术创作的材料和工具。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实地考察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学生艺术创作作品:评估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学生团队合作情况: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创作过程中的合作情况,评估团队合作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废墟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废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废墟的定义和价值:向学生介绍废墟的定义,解释废墟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引导学生关注废墟的保护和利用。

3. 分析废墟的分类和特点:介绍不同类型的废墟,分析它们的特点和形态,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废墟的多样性。

4. 实地考察废墟: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废墟,让学生亲身感受废墟的魅力和价值,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5. 小组讨论废墟的保护和利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废墟的保护和利用方法,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想法和建议。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废墟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废墟在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价值。

2. 培养学生对废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废墟保护和利用的思考。

3. 引导学生认识废墟保护与城市发展、生态环境、人文景观等方面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废墟的定义与分类2. 废墟的价值与作用3. 废墟保护的意义和现状4. 废墟的利用与创新5. 废墟保护与城市发展的案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废墟的定义、价值、保护意义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废墟保护与城市发展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废墟利用与创新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废墟,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2. 辅助材料:废墟图片、案例分析资料。

3. 实地考察地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废墟进行考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废墟图片,引发学生对废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废墟的定义与分类:讲解废墟的定义,介绍废墟的分类及特点。

3. 废墟的价值与作用:分析废墟在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价值,引导学生认识废墟的重要性。

4. 废墟保护的意义和现状:讲解废墟保护的意义,介绍我国废墟保护的现状和问题。

5. 废墟的利用与创新:探讨废墟的利用方式和创新思路,激发学生对废墟保护和利用的思考。

6. 案例分析:分析废墟保护与城市发展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废墟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废墟利用与创新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8.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废墟,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9.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反思废墟保护与城市发展的意义。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评估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本课程以《废墟的召唤》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废墟现象,认识废墟的价值,激发学生对废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情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废墟与人类文明、环境保护、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关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1.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废墟的定义、分类和分布特点,掌握废墟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和分析废墟,提高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地考察、讨论、创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环境的责任意识,提高他们对废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本章主要介绍废墟的定义、分类和分布特点。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废墟的基本概念,掌握废墟的分类及各类废墟的特点,明确废墟在人类历史和文明中的地位。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废墟的定义、分类和分布特点。

难点:废墟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2.3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废墟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废墟现象,激发学生对废墟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废墟的定义、分类和分布特点,分析废墟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3)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废墟案例,让学生分析其特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废墟的价值和利用途径,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废墟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废墟保护。

第三章:教学评价本章主要评价学生对废墟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通过课堂提问、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废墟的定义、分类、分布特点以及产生原因的掌握程度。

关注学生在实践中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第四章:教学资源4.1 教材《废墟的召唤》教材,内容包括废墟的定义、分类、分布特点、产生原因及影响等。

4.2 辅助材料废墟图片、案例资料、实地考察视频等。

4.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废墟的召唤》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废墟的召唤》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废墟的召唤》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容。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分享自己的看法。

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强调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第二章:废墟的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废墟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 培养学生对废墟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废墟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废墟的保护意识。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废墟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废墟的意义。

2. 阅读:学生阅读相关材料,了解废墟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废墟的保护意义,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废墟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强调对废墟的保护意识。

第三章:废墟的保护【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废墟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

2.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废墟保护的行动。

【教学重点】废墟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废墟保护的行动。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废墟保护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废墟保护的重要性。

2. 阅读:学生阅读相关材料,了解废墟保护的方法和措施。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废墟保护的行动方案,分享自己的建议和想法。

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废墟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废墟保护的行动。

第四章:废墟的利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废墟的利用价值和方式。

2. 培养学生对废墟的合理利用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废墟的利用价值和方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废墟的合理利用和创新思维。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废墟的定义和特点,理解废墟在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价值。

2. 引导学生关注废墟背后的故事,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提高学生对废墟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废墟的定义和分类2. 废墟的价值3. 废墟保护的意义4. 废墟背后的故事5. 废墟创意利用案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废墟的定义、价值、保护意义以及创意利用。

2. 教学难点:废墟背后的故事及其价值。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废墟的定义、分类、价值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废墟背后的故事和创意利用案例。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关注废墟保护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尝试为废墟创意设计保护方案。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废墟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废墟的兴趣。

2. 基本知识讲解:介绍废墟的定义、分类、价值等基本知识。

3. 案例分析:分享废墟背后的故事和创意利用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废墟的保护和利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废墟保护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实践操作:让学生尝试为废墟创意设计保护方案,展示并分享成果。

6.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废墟观念。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收集有关废墟的资料,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了解他们的思考过程和团队合作能力。

2. 创意设计方案:评估学生为废墟创意设计保护方案的原创性、可行性和创意性。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收集的废墟相关资料,评估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废墟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资源1. 图片和视频资料:收集各种废墟的图片和视频,用于课堂展示和引发学生思考。

2. 案例资料:整理废墟背后的故事和创意利用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 设计软件:提供相关的设计软件,帮助学生完成废墟保护方案的设计。

《废墟的召唤》原文教学教案

《废墟的召唤》原文教学教案

《废墟的召唤》原文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废墟的召唤》是一篇描绘战争废墟上人们坚韧不拔、重建家园的感人故事。

通过学习本课程,让学生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以及人们在逆境中积极进取、奋发向前的精神风貌。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

1.2.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爱和平,珍视生命,培养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2.2 重点词汇和句型2.2.1 词汇战争、废墟、家园、坚韧、奋发向前等。

2.2.2 句型描述战争带来的痛苦、表达人们在逆境中的勇敢和坚持。

第三章:课堂活动设计3.1 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战争的残酷和人们的坚强。

3.2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3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短文。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课后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战争、和平和勇敢面对困难的作品。

4.2 课堂报告学生准备一份关于课文主题的课堂报告,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表达能力。

5.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课后阅读和课堂报告,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话题讨论组织学生就战争对环境的影响、和平的重要性等话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世界,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

6.2 观看相关影片安排学生观看与战争、和平相关的影片,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战争的残酷,感受和平的宝贵。

第七章:课堂互动游戏7.1 词汇接龙设计一个词汇接龙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

7.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场景,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2课《废墟的召唤》 教案

 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2课《废墟的召唤》 教案

《废墟的召唤》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品味、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梳理作品的引文脉络。

(2)学习课文运用拟人手法。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在描写中运用动静对比、色彩对比,使得一切景语皆情语,吸纳其中描写精当的语句。

2 能力目标:能说出“废墟的召唤”中“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

3情感目标: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2.过程与方法(1)本篇的主旨带有鲜明的时代性,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本文在构思上有着明显的主题先行的痕迹,让学生自己进行判断。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一起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面蕴涵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我们要响应时代的召唤,投身到伟大的变革中,去奋斗,去建设新的一切。

重点与难点1.重点:领会作者通过画面蕴涵的意象传达出的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2.难点:本文在语言上表现出的较高驾驭语言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嗫嚅nìe rú迤逦yǐ lǐ甲胄 zhòu2.解释词语甲胄:盔甲。

嗫嚅:形容想说话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迤逦:曲折连绵。

二、导入作者简介:宗璞,现代女作家。

原名冯宗璞。

曾任《文艺报》《世界文学》等刊物的编辑。

现列入1986年国际名人录和国际著名作家名人录。

作品有《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生石》(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丁香结》,童话《蜗居》、《我是谁》、《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长篇小说《南渡记》。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明确: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对园明园废墟的整体描绘。

第二部分(第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重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3、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导学案《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

3、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导学案《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

《废墟的召唤》导学案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主旨;体会拟人手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2、感受作者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强烈呼声,培养爱国意识,关心国家大事。

第三十五课时:导入新课: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

废墟二字,在文中让人心惊肉跳。

【自主学习】1、题目解说:文章的题目借“废墟的召唤”来暗示对改革的呼唤,也是呼唤人们为处于落后状态的祖国和民族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也号召人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作者简介:宗璞,现代女作家。

原名冯钟璞。

原籍河南省唐河县。

3、学习生字:墟(xū)璞(pú)廓(kuò)皱(zhòu )莽(mǎng )瀛(yíng )胄(zhòu )镂(lòu )怅(chàng )嗫嚅(nièrú)迤逦(yǐ lǐ)绮(qǐ)黛(dài )窸窣(xī sū)蘸(zhàn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交流展示】默读课文,理清条理:1、全文共21自然段,可划分为4个部分。

第一部分(1-3):对圆明园废墟的整体描绘。

第二部分(4-10):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

第三部分(11-19):通过“我”与年青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抒发,转向面全社会的呼唤,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

第四部分(20-21):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释疑点拨】1、“废墟的召唤”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了怎样一个废墟?“废墟”召唤的是什么?明确:用拟人的写法写了一个百废待兴、渴望变革、期待尊重的“废墟”。

“废墟”召唤的是一种积极改革、弃旧更新、寻求新的建设和发展的时代精神。

2、第1段作者是如何描写圆明园周围的环境的?哪些词语用得好?有什么作用?明确:“无力”“干皱”“断石残碑”“凄冷”“枯树”,文章开篇勾画出一幅萧条、清冷的画面,营造出寂寥、凄冷的氛围。

含蓄地写出了圆明园废墟与时代进程相距甚远,凄凉之感更加真切。

九年级语文《废墟的召唤》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废墟的召唤》导学案
《废墟的召唤》是作者写于1979年的散文力作,充分体现了她的真挚情感和语言美感。她凭吊这片废墟的时候有着自己的特有的感受和深沉的思考。1979年时值党的改革开放的号角如春雷般在神州大地回响,时代正呼唤着改革和振兴。因而,本篇的主旨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号召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潮流之中。
【自主学习】
【合作讨论】
【交流展示】
分小组展示本组学习成果及个性体验
第二课时
【合作讨论】
【交流展示】
分小组展示本组学习成果及个性体验
【自延提升】
【自测达标】
1、永远的伤口,屈辱的历史(背景)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就是这样一座享有“人间天堂”美称的万园之园却于1860年化为一片灰烬。在十九世纪的这场大火中,圆明园所有的辉煌所有的骄傲来不及哀鸣一下,就被吞没了。他的身体被分成零碎的一点一点,运到了外国的博物馆。圆明园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口,代表着一段屈辱的历史。
1、划分课文结构,分层次归纳文章内容。再由此概括全文主旨。
2、重点词句品析:完成P16面课后“思考与练习”第二题。
3、一切景语皆情语,写出怎样的景,就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请找出课文对废墟进行了多次的细致描写,比较这些描写有何不同之处?
4、品味、概括本文的写作特色。对你今后的写作有何借鉴意义?
浅层次:一个多世纪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尽每一个我的责任”。请同学们谈谈在当今时代,中学生应该尽的责任是什么?怎么尽责?

废墟的召唤 教案

废墟的召唤 教案

废墟的召唤教案教案标题:废墟的召唤教案目标:1. 通过探索废墟的召唤,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向学生展示一张废墟的图片,并引发学生对废墟的思考:你们对废墟有什么了解?你们知道废墟背后的故事吗?探索废墟:2.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废墟的案例进行深入研究。

可以选择一座古老的废墟,如古城遗址、古庙等,也可以选择一座现代的废墟,如废弃的建筑物等。

3. 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渠道收集关于所选废墟的信息,包括废墟的历史背景、原因、影响等。

4. 学生在小组内分享他们的研究结果,并讨论废墟的召唤对当地社区和文化的影响。

解决问题:5.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如“废墟的召唤对当地经济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或“废墟的召唤如何影响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认识?”等。

6.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准备一个简短的演讲来阐述他们的观点。

展示成果:7. 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并接受其他小组的提问和评论。

8. 学生通过听取其他小组的观点和意见,拓宽自己的思维和认识。

总结活动:9.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活动的过程和收获,鼓励学生表达他们对废墟的召唤的新认识和思考。

10. 教师提供一些扩展阅读和研究的资源,鼓励学生继续对废墟的召唤进行深入研究。

评估方式:1. 学生小组的研究报告和演讲的内容和质量。

2.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3. 学生对废墟的召唤的理解和观点的深度和广度。

教学资源:1. 废墟的图片和案例。

2. 互联网、图书馆等研究资源。

3. 小组讨论和演讲的指导材料。

4. 扩展阅读和研究的资源。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废墟现场,加深对废墟的召唤的理解和感受。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项目,以废墟的召唤为主题,设计和制作相关作品,如展览、模型等。

3. 邀请相关专家或当地社区代表来学校进行废墟的召唤的讲座或座谈会,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

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导学案3、废墟的召唤

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导学案3、废墟的召唤

3、《废墟的召唤》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历史,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

2、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3、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4、能说出题目“废墟的召唤”的“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

【学习重点】品味赏析语言。

【学习难点】理解文中“年轻人”的矛盾心理;领悟文章的主旨。

【学习过程】【探究活动一】初读课文,掌握基础1.作者简介:宗璞,原名冯钟璞。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1928年生于北平,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退体于中国社会科学业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既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学厚渊源,又得外国文化长期耳濡目染,她的作品蕴含东方传统哲学文化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相结合的精神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和高雅格调。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远瀛.()观甲胄.()充塞.()碣.()石嗫嚅..()..()窸窣..()()迤逦【探究活动二】再读课文,感知内容1、作者是什么季节来到圆明园凭吊的?面对废墟,作者是怎样的情感态度?明确:2、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A、“对着这一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明确:B、如何理解:“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明确:2、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后文却说“能源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远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这样行文前后是否矛盾?明确:3、和年轻人说过哪些对话?你能否理解年轻人的矛盾心理?明确:5、题目中的“召唤”具体指的什么内容?让学生讨论明确:【探究活动四】拓展延伸,学以致用1、辩论:除了圆明园外,世上还有哪些废墟?你觉得世上的废墟有没有必要都修复起来?或者要留下部分供人凭吊?那其衡量的标准又该如何呢?提示①:A:复建派:重现圆明园辉煌,不但可以让游客感受古代建筑风采,而且建筑与废墟对比所产生的震撼力,远比单纯的废墟强烈得多。

B:保留派:坚决反对重修圆明园,更有人强调“一草一木都不能动”,认为废墟悲凉的沧桑感本身就是对侵略行径的无声控诉,是最理想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重修一座辉煌的皇家园林所无法比拟的。

废墟的召唤教案

废墟的召唤教案

废墟的召唤教案《废墟的召唤》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文化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废墟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体会作者对废墟的独特感受和深沉思考。

2、教学难点解读文中含蓄深沉的语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引导学生将对废墟的思考与自身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一些废墟的图片或视频,如圆明园废墟、古罗马斗兽场废墟等,让学生观察并谈谈对废墟的初步感受。

然后提问:“当我们面对废墟时,它仅仅是一堆残垣断壁吗?它是否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从而引出课题《废墟的召唤》。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宗璞的生平及文学成就,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同时,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面对圆明园废墟所产生的感慨和思考,为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奠定基础。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

2、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3、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文章围绕圆明园废墟展开,作者在废墟中徘徊,感受到了废墟所传递的召唤。

(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分析废墟的景象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废墟景象的语句,如“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一直通向遥远的西山。

”让学生思考这些描写所展现的废墟特点,如破败、荒凉、寂静等。

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如此细致地描写废墟的景象?(为下文的思考和感悟做铺垫,突出废墟的历史沧桑感。

)2、理解废墟的召唤让学生找出文中体现“废墟的召唤”的语句,如“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废墟的召唤》导学案制作人:刘南南时间:2016年9月26日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有关历史,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

能力目标:理清思路,提高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

学习重点:理清思路,提高概括能力。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

学习过程:一、激情导入二、自主学习:(一)知识行囊1、走进作者宗璞:原名冯宗璞,祖籍河南唐河,1928年生于北京。

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就读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小学校。

抗战爆发,随父赴昆明,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

1945年回北京。

1946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先后在中国文联、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

主要作品:《红豆》,《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生石》(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系列长篇《野葫芦引》第一部《南渡记》、第二部《东藏记》,《东藏记》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79年12月,时值党的改革开放的号召如春雷般在神州大地回响,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用这篇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的散文为改革开放摇旗呐喊。

3.解题(内容提示)本文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面蕴含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二)检查预习:给加点字注音。

远瀛观()甲胄()充塞()碣石()嗫嚅()迤逦()窸窣()雕镂()停滞()怅然()热忱()绮辉()(三)展示朗读:每小组各选出一人进行朗读,可一段也可以一篇。

其他小组检查评比。

三、合作探究:1、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2、作者是单纯地描绘废墟吗?还是有什么目的?“废墟”召唤的是什么?3、整理课文的写作思路:第一部分:(1~3段)第二部分:(4~10段)第三部分:(11~19段)第四部分:(20~21段)四、课堂检测:1、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轮廓(kuò) 海藻(zhǎo) 废墟(xū) B.雕镂(lòu) 干皱(zòu)) 绮辉(qǐ) C.窸窣(sū) 嗫嚅(rú) 停泊(bó) D.召唤(zhāo) 迤逦(lǐ) 远瀛观(guàn) 2、选择用词正确的一组()(1)右侧在夏天是一片荷塘,现在也只剩下了冬日的。

(2)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

(3)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忽高忽低,如泣如诉。

(4)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

A.凄冷广阔呼啸冷清 C.凄冷广阔呼啸清冷B.清冷广阔呼啸凄清 D.清冷开阔呼啸凄清3、选择书写正确的一组( )A.呈现干皱寂寞奇耻大辱 C.楚词艳丽苍烟瞬息万变B.遗迹凝固石碑鲜嫩润择 D.藤萝花瓣桔梗满怀热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能力目标:能说出题目“废墟的召唤”的“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

学习重难点:1、品味赏析语言。

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习过程:一、激情导入:二、预习检测:1、宗璞,代女作家。

原名___,作品有小说____、_____等。

2、《废墟的召唤》题目运用了修辞手法。

三、合作探究:提示:融情于景是本文主要的写作特色。

作者凭吊是在冬日午后,文章多次提及冬日的夕阳。

请找出相关的段落及句子。

明确:第段:景物:作用:第段:景物:作用:第段:景物:作用:第段:景物:作用:四、课堂小结:融情于景是本文主要的写作特色。

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一起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而蕴含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前一部分的景物描写,作者着重渲染荒凉衰败的景象,将内心渴望改革的激情蕴含在其中,这种感情甚至贯穿全篇。

后半部分的景物描写,情调和色彩有了明显变化。

如作者描绘西山落日的景象:远景近景互相配合,色彩互相映衬,构成一幅色调凝重,意旨深远的油画。

画面中远处娇红艳丽的晚霞和如酒如梦的朦胧山色,与近处的枯树残荷、断碣寒冰,在色调上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

落霞的美丽娇艳,突出地反衬了废墟的荒芜和清冷。

这里,绝不仅仅是逼真形象的客观描绘,它既传达了作者改变现实的迫切心情,也寄托了作者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

可谓是有景有情,有物有我。

这种寓意深远的景物描写把自然属性的美引向了一种更深更高的境界。

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2、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3、能说出题目“废墟的召唤”的“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

学习重难点:1、理解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2、领悟文章的主旨。

学习过程:一、激情导入:二、合作探究:(一)品味赏析重点语句。

1、“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在这句话中作者用了几处比喻?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作用?2、“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西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

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

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

但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什么感情?3、“风又从废墟上吹过,依然发出‘留——留——’的声音”它。

我忽然醒悟了。

它是在召唤!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文章语境,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深入探讨课文,领悟主题。

1、“我”与年轻人的对话,有什么作用?2、“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为了什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

”最后一段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和意图是什么?(三)课堂小结本文通过对圆明园荒芜景象的描写,在凭吊历史的同时,抒发了内心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号召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浪潮中去。

三、拓展延伸:辩论:除了圆明园外,世上还有哪些废墟?你觉得世上的废墟有没有必要都修复起来?或者要留下部分供人凭吊?那其衡量的标准又该如何呢?四、课堂检测:1、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总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历史忽然倒退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

(比喻)B.为了什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

(设问)C.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截的、倒置的金字塔。

(比喻)D.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反问)2、“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在这句话中作者用了几处比喻?拓展阅读铭记国耻,请保留中国"哭墙"!翟玉峰人民网文化频道在中东耶路撒冷东区老城东部有一段残垣断壁,被称之为”哭墙,亦称“叹息之壁”,是犹太教圣殿两度修建、两度被毁的痕迹,是外强入侵的见证,是犹太民族2000年来流离失所的精神家园,也是犹太人心目中最神圣的地方。

在中国也有这样一堵“哭墙”,这就是圆明园遗址。

它记录着中国人民曾经遭受的屈辱和苦难,记录着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记录着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站在圆明园的废墟上,望着那残垣断壁,你自然会想起一百多年以前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情形,想起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的情形,想起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情形,想起我们这个民族所遭受的磨难。

就是这堵“哭墙”,它让我们刻骨铭心,牢记国耻,不忘国难,时刻提醒我们安不忘危,乐不忘忧,自警自励,奋发图强,懂得了落后必然挨打的道理。

它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最现实、最直接的教科书,是其他任何形式的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然而,随着圆明园复建工程的启动,这堵中国“哭墙”可能将逐渐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有识之士心忧如焚。

我们首先要问,圆明园真有必要复建吗?象时光不能倒流一样,历史同样不能被重塑。

意大利人认为,在历史遗迹之上制作任何一种复制品,都将破坏遗迹的历史真实性。

建于公元前80年左右的椭圆形古罗马大角斗场,到现在依然是断壁残墙。

被无数现代建筑大师尊奉为最高建筑典范的希腊帕提农神庙,公元前432年建成,1687年在土耳其与威尼斯战争中被炮毁,只剩下30多根石柱和断壁残垣。

但至今面貌未改,仍屹立在雅典卫城的山巅上。

像这样残破的古建筑,在欧洲数不胜数。

是这些国家的文保意识不到位,还是没有财力去修复它?显然都不是,因为复原的古建筑必然失去震撼人心的历史文化底蕴。

正是因为荒残,帕提农神庙、古罗马角斗场等古建筑才显得非常悲壮、厚重、气势磅礴,圆明园也是一样。

如果有关方面坚持修整圆明园,说是修整,其实就是重造,必然是弄巧成拙,得不偿失,犹如给维纳斯安上胳膊,画蛇添足,狗尾续貂。

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我们国家现在还不富裕,要花钱的地方还很多,我们的国防还需要加强,我们的民生还需要改善,我们的建设还需要大量投入,我们要把有限的资金花在最需要的地方。

难道修整圆明园比这些还重要吗? 修整圆明园还意味着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消失,意味着帝国主义侵略中国铁证的消失,意味着复古倒退纵容奢华,它是广大劳动人民最不愿意看到的,却是帝国主义和利益集团最愿意看到的。

圆明园复建工程倒行逆施,自毁史证,助纣为虐,劳民伤财,有违民心,应该立即叫停!复建圆明园的鼓噪由来已久,不乏一些专家学者、知名人士。

但反对之声一直不绝于耳,多年前曾任新闻出版署署长、浙江省省长的周建人曾在《北京晚报》上另辟阵地予以抨击:“周总理曾当面嘱咐我:雷峰塔万万不能重造。

鲁迅曾经写过文章,说雷峰塔的倒掉象征了妇女的解放,你有权阻止它的重造”,“我们的经济建设任务还十分繁重,修缮古迹文物应该有所选择,要有利于教育人民,团结人民……圆明园目前不宜重造。

”总理的话,顺应党心民心,今日听来犹振聋发聩。

笔者强烈呼吁:警世醒人,圆明园不宜重造;铭记国耻,应保留中国“哭墙”!紫藤萝瀑布宗璞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bèng)溅的水花。

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时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

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