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
忆秦娥元夕译文
忆秦娥元夕译文
好嘞,那咱就开始翻译啦。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译文:东边来的风啊在夜里把那花儿吹得像有千棵树那么多。
还吹得那星星啊跟下雨似的往下掉。
那好马拉着的、雕刻得很精美的车子一路上都是香喷喷的。
那吹凤凰箫的声音响起来啦,月亮像个玉壶似的转啊转,这一晚上都是鱼啊龙啊在那跳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译文:那些姑娘们头上戴着蛾儿啊、雪柳啊、还有用黄金丝做的东西。
笑嘻嘻的,带着隐隐的香气就走过去了。
我在人群里找了她好多好多遍啊。
突然一回头,嘿,那人就在那,在灯光暗暗的地方呢。
这可是宋代辛弃疾的《忆秦娥·元夕》。
你说这辛弃疾也真厉害,把那元宵夜写得这么热闹好看。
咱这翻译啊,就是尽量让大家都能明白这词儿说的是啥意思,不整那些文绉绉的词儿,让大家一读就像咱平常聊天一样。
咱这翻译是不是挺接地气的呀?哈哈,要是大家觉得哪里还能改进,就尽管说,咱再改改,争取让这译文更完美。
咋样,咱这翻译水平还不错吧?以后要是还有啥要翻译的,尽管来找我,保证给你翻译得明明白白的。
忆秦娥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忆秦娥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忆秦娥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全文如下: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
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
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
炊烟少。
宣和宫殿,冷烟衰草。
【前言】《忆秦娥·梅谢了》是南宋诗人刘克庄所写的一首词。
刘克庄借鸿雁的眼光展示了北宋宫殿的凄凉景色,抒发出故宫黍离、国家衰亡的悲愤,也是对南宋当局的强烈指责。
【注释】①忆秦娥:词牌名。
双调,共四十六字,有仄韵、平韵两体。
②梅谢了:指梅花凋落。
③塞垣:指汉代为抵御鲜卑所设的边塞。
④鸿:即鸿雁,是一种候鸟。
秋风起时北雁南飞,春季则自南归北。
在诗词中常被当作信使。
⑤凭伊:指凭借大雁⑥问讯:问候;慰问。
⑦大梁遗老:即中原父老、北宋遗民。
大梁,战国魏都,即北宋时都城汴京。
⑧浙河:即浙江。
⑨炊烟:指烹制饭菜形成的烟气。
⑩宣和宫殿:借指故国宫殿。
宣和,宋徽宗年号。
【翻译】梅花凋谢了,北方边塞的冰雪已经融化,大雁也早早地向北飞去了。
我要委托那北归的大雁,请它问候一下故都家乡的父老。
前线地区防务荒疏、边声悄寂,金人占领的淮河以北,人烟稀少。
那曾经繁华奢靡的宣和宫殿,已经衰草遍地,尘烟缭绕。
【鉴赏】北宋灭亡,中原沦丧,人民生活在异族的铁蹄之下。
这对生活在南北宋之交和南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心灵造成了巨大震撼,并成为他们在诗词中反复吟咏的`主题。
刘克庄这首词就是这样,他通过鸿雁北归,问候北方人民,遥想中原的残破景象,表达出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
“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
”江南梅花凋谢了,万物逐渐复苏。
北方边塞地区也应该冰融冻解。
南来过冬的鸿雁正及早地归去。
刘克庄此词,别开生面,委托北去的鸿雁,带口讯向长期处于金人统治下的宋遗民进行慰问。
“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
”大梁,是指北宋首都汴京。
遗老,年老的遗民。
词人托鸿雁向他们问候,是表示对他们处境的关心,是对他们抗争的声援,同时也表达了南方爱国志士对北方骨肉同胞的思念之情。
然而,何时才能完成统一大业呢?这却是无言可说了。
《忆秦娥·娄山关》原文与译文
《忆秦娥·娄山关》原文与译文忆秦娥1•娄山关西风烈3,长空雁叫霜晨月4。
霜晨月5,马蹄声碎6,喇叭声咽7。
雄关漫道真如铁8,而今迈步从头越9。
从头越,苍山如海10,残阳如血11。
注释1.忆秦娥: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
双调,仄韵格,四十六字。
该词牌名的最早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
此调别名甚多,计有《秦楼月》、《玉交枝》、《碧云深》、《双荷叶》,而《秦楼月》则与《忆秦娥》同取词中首句为之名。
2.娄山关:又称娄关、太平关,位于贵州遵义北大娄山的最高峰上,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离遵义城约60公里。
娄山关地势极为险要,《贵州通志》说它“万峰插天,中通一线”。
是四川与贵州的交通孔道。
此处群峰攒聚,中通一线,地势十分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娄山关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处天险,此处战役关系着红军的生死存亡。
3.西风烈:烈,凛烈、猛风;西风劲厉。
4.长空雁叫霜晨月:在霜晨残月映照下,在烟雾茫茫的长空中,有飞雁在叫唤。
这两句是记拂晓情景,时娄山关战斗已经胜利结束。
5.霜晨月:叠句,类似音律上的和声,有连锁作用,详见词牌忆秦娥。
6.马蹄声碎:碎,碎杂,碎乱。
7.喇叭声咽:喇叭,一种管乐器,即军号。
咽,呜咽、幽咽,声音因阻塞而低沉。
8.雄关漫道真如铁:雄关,雄壮的关隘,即指娄山关。
漫道,徒然说,枉然说。
人们徒然传说娄山关坚硬如铁。
9.而今迈步从头越:迈步,跨步、大踏步。
从头越,即为头越。
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为头,犹云从头,或开始也。
”有重头再开始的意思。
说的是从头大踏步越过雄关,却隐约透露着当时战略任务受挫,要对长征计划从头再作部署,且有取得胜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心。
10.苍山如海: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
11.残阳如血: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
[1-2]译文凛冽的西风正猛烈地吹着,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李白《忆秦娥》原文、注释及译文
李白《忆秦娥》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忆秦娥》
唐·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注释】
咽(yè):声音断续低沉。
秦:长安一带。
古属秦国。
娥:美女。
断:中断。
这里指梦醒。
灞(bà)陵:长安(今陕西西安)东郊汉文帝的陵墓。
附近有灞桥,是古人折柳送别的地方。
乐游原:在今陕西西安南,是当时登高望远的游览胜地。
清秋节:即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古人此日有登高等习俗。
咸阳:秦朝都城。
在今陕西西安西北。
音尘:音信和踪迹。
西风:秋风。
陵阙(què):皇帝的坟墓和宫殿。
【大意】
一缕呜咽的箫声飘入孤寂的高楼,惊醒了梦中的秦娥。
望着窗外如水的月光,听着悲凉的乐音,她不由得想起今年春天离别时的情形:一年一度的春风吹绿了长安郊外的杨柳;在那令人伤心的灞桥边,她折下柔嫩的柳枝与亲人依依惜别! 如今春去秋来,已是重阳佳节,乐游原上登高赏玩的人们兴高采烈;而她却孤独
地望着咸阳古道,盼着亲人的消息。
可从晨曦(xī)初露到夕阳西下,依旧音讯全无;只有那昔日庄严辉煌的帝王陵墓和宫殿,伴随着萧瑟秋风,默默地掩映在落日的余晖中。
忆秦娥格律
忆秦娥格律
摘要:
一、忆秦娥词牌名的来源
二、忆秦娥的格律特点
1.押韵方式
2.平仄要求
3.词的字数与句式
三、忆秦娥的代表作品及作者
四、如何创作一首符合忆秦娥格律的词
正文:
忆秦娥是一种古典词牌名,源于唐代,由词人李白创作。
词牌名“忆秦娥”中的“秦娥”指的是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她与萧史的爱情故事成为了李白创作这首词的灵感来源。
忆秦娥的格律特点如下:
1.押韵方式:采用双韵,即每两句为一个韵脚,共有两个韵脚。
第一句与第二句押韵,第三句与第四句押韵。
2.平仄要求:忆秦娥要求平仄相间。
每个句子中,平声与仄声的字数要相等。
一般来说,第一句和第三句为平声,第二句和第四句为仄声。
3.词的字数与句式:忆秦娥每句字数为七个,四句为一个完整的词意单元。
词的句式为“二二三”式,即前两句为二言,第三句为三言。
忆秦娥的代表作品有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这首词以其优美的词句和
意境深远而脍炙人口,成为了古典文学的瑰宝。
要创作一首符合忆秦娥格律的词,首先要熟悉并掌握上述的押韵方式、平仄要求和字数句式。
在创作过程中,可以借鉴前人的作品,充分运用古典文学的传统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同时,也要注重在保持格律的基础上,力求词句的优美、生动和富有表现力。
总之,忆秦娥作为一种古典词牌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忆秦娥李清照翻译及赏析
忆秦娥李清照翻译及赏析导语:《忆秦娥》是作者家破人亡、沦落异乡之后所作,满满哀思,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网小编为您整理的《忆秦娥》的翻译及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忆秦娥·临高阁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译文起伏相叠的群山,平坦广阔的原野,笼罩着一层薄薄的烟雾,烟雾之中又渗透着落日的最后一缕余辉。
的叫声总使人感到“凄凄惨惨”,尤其在萧条荒凉的秋日黄昏,那叫声会显得更加阴森、凄苦。
鸦声消逝,远处又隐隐传来了军营中的阵阵角声。
那阵阵秋风,无情地吹落了梧桐枯黄而硕大的叶子,风声、落叶声使人的心情更加沉重,更加忧伤了。
赏析南渡之后,递遭家破人亡、沦落异乡、文物遗散、恶意中伤等沉重打击,又目睹了山河破碎、人民离乱等惨痛事实。
这首《忆秦娥》就是词人凭吊半壁河山,对死去的亲人和昔日幸福温馨生活所发出的祭奠之辞。
上片写登临高阁的所见所闻。
起句“临高阁”,点明词人是在高高的楼阁之上。
她独伫高阁,凭栏远眺,扑入眼帘的是“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象:起伏相叠的群山,平坦广阔的原野,笼罩着一层薄薄的烟雾,烟雾之中又渗透着落日的最后一缕余辉。
叠句“烟光薄”加强了对这种荒凉、萧瑟景色的渲染,造成了使人感到凄凉、压抑的气氛,进而烘托出作者的心境。
“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是作者的所见所闻。
乌鸦是被人们厌恶的鸟类。
它的叫声总使人感到“凄凄惨惨”,尤其在萧条荒凉的秋日黄昏,那叫声会显得更加阴森、凄苦。
鸦声消逝,远处又隐隐传来了军营中的阵阵角声。
这凄苦的鸦声,悲壮的角声,加倍地渲染出自然景色的凄旷、悲凉,给人以无限空旷的感受,意境开阔而悲凉。
不难看出,这景物的描写中,融注着作者当时流离失所,无限忧伤的身世之感。
下片起句,作者写了在这种景色中自己抑郁孤寂的心情。
“断香残酒情怀恶”,全词只有这一句直接写“情怀”,但它却是贯穿和笼罩全篇的`感情,一切都与此密切相关。
《忆秦娥》原文及翻译
《忆秦娥》原文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忆秦娥》翻译 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秦家的楼上正挂着一弦明月。
秦家楼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
遥望乐游原上冷落凄凉的秋日佳节,通往咸阳的古路上音信早已断绝。
西风轻拂着夕阳的光照,眼前只是汉朝留下的坟墓和宫阙。
《忆秦娥》注释 箫:一种竹制的管乐器。
咽:呜咽,形容箫管吹出的曲调低沉而悲凉,呜呜咽咽如泣如诉。
梦断:梦被打断,即梦醒。
灞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是汉文帝的陵墓所在地。
当地有一座桥,为通往华北、东北和东南各地必经之处。
《三辅黄图》卷六:“文帝灞陵,在长安城东七十里。
……跨水作桥。
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
”伤别:为别离而伤心。
乐游原:又叫“乐游园”,在长安东南郊,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其地势较高,可俯视长安城,在唐代是游览之地。
清秋节:指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是当时人们重阳登高的节日。
咸阳古道:咸阳,秦都,在长安西北数百里,是汉唐时期由京城往西北从军、经商的`要道。
古咸阳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二十里。
唐人常以咸阳代指长安,“咸阳古道”就是长安道。
音尘:一般指消息,这里是指车行走时发出的声音和扬起的尘士。
残照:指落日的光辉。
汉家:汉朝。
陵阙:皇帝的坟墓和宫殿。
《忆秦娥》赏析 此词描绘了一个女子思念爱人的痛苦心情,读来凄婉动人。
古人对它评价很高,把它与《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一起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称此词“以气象胜”。
这首词中的气象,与人们常所说的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时代的“盛唐气象”已有很大不同,但它又确实是盛唐气象之一种。
它博大深厚、意境开阔、气韵沉雄,又带有悲凉之气。
这种“气象”在天宝(唐玄宗年号,公元742—756年)后期李白的作品《古风·一百四十年》《远别离》《夕霁杜陵登楼寄韦繇》等诗都可以看到。
经典宋词《忆秦娥》赏析
【导语】忆秦娥,词牌名。
双调,共四⼗六字,有仄韵、平韵两体。
仄韵格为定格,多⽤⼊声韵,上下⽚各五句,三仄韵⼀叠韵。
下⾯是分享的经典宋词《忆秦娥》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篇⼀】经典宋词《忆秦娥》赏析 忆秦娥·临⾼阁 词牌名:忆秦娥|朝代:宋朝|作者:李清照 临⾼阁,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
断⾹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还秋⾊,⼜还寂寞。
赏析/鉴赏 此词,写作者登阁眺望及孤寂之感。
⼼与物融,情与景合。
两个“⼜还”,加重了凄凉哀郁的⾊彩,加深了主题的表达。
词开始创造了⼀个视野⼴阔的莽莽苍苍的世界。
“临⾼阁,乱⼭平野烟光薄”,开端起的陡然,从⽽吸引了读者的注意。
⼥主⼈登楼眺望,远处那蜿蜒起伏参差错落的群⼭,近处那辽阔坦平的原野,都被⼀层灰蒙蒙的薄雾笼罩着。
“烟光薄”的凄暗⾊彩,似乎笼罩全篇,也似涂在读者的⼼上。
“烟光”三句,⼥主⼈站在⾼阁之上,看到从遥远的群⼭和平坦的原野上归飞的乌鸦,她的⼼⽆限的惆怅,想起了远离⾝边的⼼上⼈尚未归来。
这时⼜听到黄昏画⾓的哀鸣,在群⼭和原野中回荡,犹觉黯然神伤。
作者从视觉、听觉两个⽅⾯写黄昏的景象,使画⾯产⽣了动感。
上⽚写⼥主⼈在⾼阁上眺望所见。
由⼈及物。
换头,“断⾹残酒情怀恶”,转由物及⼈,写室内的环境和⼥主⼈情怀的恶劣。
室内熏炉⾥的⾹料已经烧尽,不再续添,仍然没有⼼思;酒杯⾥的酒,也差不多喝完,愁绪依然未减。
“西风催衬梧桐落”,秋风阵阵袭来,梧桐树的叶⼦随之飘落。
颇有“悲哉秋之为⽓也!萧瑟兮草⽊摇落⽽变衰”的悲惨⽓氛。
下⽚,写⼥主⼈⽆法排遣的浓愁和孤寂。
结句⽤两个“梧桐落”,渲染了凄凉的⽓氛,衬托了⼥主⼈悲怆的⼼境。
张炎《清平乐》:“只有⼀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这是以⼩见⼤的写法,由梧桐叶落,⽽知天下秋声。
刘熙载《艺概》说:“以鸟鸣春,以⾍鸣秋,此造物之借端托寓也。
绝句之⼩中见⼤似之。
”⼥主⼈很想到外⾯去排遣⼀下⼼中的缱绻离情,但是不能,外⾯是⼀⽚令⼈悲伤的秋⾊。
忆秦娥娄山关意思
忆秦娥娄山关意思《忆秦娥·娄山关》的意思西风猛烈,长空中一群群大雁南飞,一阵阵鸣叫,霜花满地,残月在天。
天将破晓,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不要说娄山关坚硬如铁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
《忆秦娥·娄山关》是现代革命家、文学家毛泽东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词。
《忆秦娥·娄山关》的原文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忆秦娥·娄山关》的注释1、忆秦娥: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
双调,仄韵格,四十六字。
该词牌名的最早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
此调别名甚多,计有《秦楼月》、《玉交枝》、《碧云深》、《双荷叶》,而《秦楼月》则与《忆秦娥》同取词中首句为之名。
2、娄山关:又称娄关、太平关,位于贵州遵义北大娄山的最高峰上,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离遵义城约60公里。
娄山关地势极为险要,《贵州通志》说它“万峰插天,中通一线”。
是四川与贵州的交通孔道。
此处群峰攒聚,中通一线,地势十分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娄山关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处天险,此处战役关系着红军的生死存亡。
3、西风烈:烈,凛烈、猛风;西风劲厉。
4、长空雁叫霜晨月:在霜晨残月映照下,在烟雾茫茫的长空中,有飞雁在叫唤。
这两句是记拂晓情景,时娄山关战斗已经胜利结束。
5、霜晨月:叠句,类似音律上的和声,有连锁作用,详见词牌忆秦娥。
6、马蹄声碎:碎,碎杂,碎乱。
7、喇叭声咽:喇叭,一种管乐器,即军号。
咽,呜咽、幽咽,声音因阻塞而低沉。
8、雄关漫道真如铁:雄关,雄壮的关隘,即指娄山关。
漫道,徒然说,枉然说。
人们徒然传说娄山关坚硬如铁。
9、苍山如海: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
10、残阳如血: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
《忆秦娥·娄山关》的创作背景此词写于1935年2月,最早发表于1957年1月的《诗刊》上。
秦娥梦断秦楼月,十首经典《忆秦娥》,遇见不一样的美
秦娥梦断秦楼月,十首经典《忆秦娥》,遇见不一样的美“忆秦娥”词牌最早见于《忆秦娥·箫声咽》词。
因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忆秦娥”。
“秦娥”本指的是古代秦国的女子弄玉。
传说她是秦穆公嬴任好的女儿,爱吹箫,嫁给仙人萧史。
此调高拭词注“商调”。
此调自唐迄元,体各不一。
要其源皆从李白词出也。
因李白词有“秦娥梦断秦楼月”而又名“秦楼月”;因苏轼词有“清光偏照双荷叶”而又名“双荷叶”;因无名氏词有“水天摇荡蓬莱阁”而又名“蓬莱阁”。
至贺铸始易仄韵为平韵,又名“子夜歌”;因张辑词有“碧云暮合”而又名“碧云深”;因宋媛孙道绚词有“花深深”而又名“花深深”;因明徐有贞词有“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而又名“中秋月”。
又有长筌子词名“华溪仄”。
1、《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近现代〕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凡能用语言描绘出来的一切自然之景,都是人眼中的自然之景和心中之情的交织于笔尖的流露。
西风、大雁、晓月、马蹄、军号,看似自然之景,实非自然之景,而是作者眼中之景,是写情之景,表达的是景中之情,是作者之感。
这首词写于娄山关激战之后,以娄山关之战为题材,以景入情,情中有景,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2、《忆秦娥·箫声咽》李白(存疑) 〔唐代〕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此词描绘了一个女子思念爱人的痛苦心情,读来凄婉动人。
古人对它评价很高,把它与《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一起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相传为伟大诗人李白所作。
此词伤今怀古,托兴深远;上阕伤别,下阕伤逝。
词中直观上描绘了一个女子思念爱人的痛苦心情,读来凄婉动人。
似是反映了天宝后期所体现出来的表面歌舞升平,实则内部危机重重的盛唐之衰的现象。
忆秦娥范成大诗词
忆秦娥范成大诗词忆秦娥范成大南宋楼阴缺,阑干影卧东厢月。
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
隔烟催泼金虬咽,罗帏黯淡灯花结。
灯花结,片时春梦,江南天阔。
【注释】:①缺:指树阴未遮住的楼阁一角。
②厢:厢房。
③烟:夜雾。
④金虬:铜龙,造型为龙的铜漏,古代滴水计时之器。
⑤罗帏:罗帐。
指闺房。
⑥灯花结:灯芯烧结成花,旧俗以为有喜讯。
【译文】:楼阁在树阴遮蔽下露出一角,一轮明月照东厢,栏杆阴影斜卧在地面上。
隔着徕炉的烟气朦胧,计时的铜龙鸣咽着催促滴落的水声,纱罗的帏帐暗淡,灯花已烧得焦凝。
灯光焦凝,我进入短暂美妙的春梦,梦见了江南辽阔的晴空。
【赏析】:范成大集中有五首此调词,抒写闺怨,似为组词,此篇为第四首,最精彩。
全词无一语直接抒情,完全用画面表现情致,如影视中的空镜头,极含蓄空灵,却又写出时间的流程,暗示出抒情主人公的孤独寂寞。
上片从对园林景色的描绘中,透露出思妇的无限惆怅。
下片言情,写少妇的愁思,实写灯芯结花,虚写美梦团圆。
虽是写传统的闺怨,却丝毫没有陈腐的富贵气和脂粉气。
也没有愁红惨绿的感情夸张,所有的语言都贴切自然,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
灯花结,片时春梦,江南天阔。
灯花结既象征人之愁苦郁结不开,又点出夜已深矣,而人尚未睡,为什么?结两句化用岑参诗句之意,委婉地交待出原因。
原来她是因相思而如此,故在梦中去江南寻找意中人。
而梦境中究竟能否见到尚未可知,所见到的只是“江南天阔”而已。
梦已虚幼,虚幻中之境界还是渺茫的,双重虚幻更加重了凄婉情味,是双倍的写法。
忆秦娥仄韵格式
忆秦娥仄韵格式忆秦娥,作于宋代文学家辛弃疾,是一首极富抒情色彩的词,通过对秦娥的回忆,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思念之情。
而其以七言绝句的仄韵格式写成,则更加凸显了其深情厚意。
下面将就忆秦娥仄韵格式展开详细的阐述。
首先,忆秦娥以七言绝句的格式进行构思。
七言绝句由于其音调平稳,意境宽广,情感表达饱满而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每一句都是一种完整的情感表达,通过七个字的抑扬顿挫,将秦娥的形象展现得栩栩如生,情感的表达也更加真挚动人。
而在格律上,忆秦娥采用了仄韵格式,使整首词的音韵更加协调和谐。
所谓仄韵,就是指字音末尾的音声是浊声或者平声。
在忆秦娥中,“乡”、“春”、“长”、“州”、“厌”、“东”、“年”、“路”等字,都是以浊声或者平声结尾的。
而这种韵律格式的运用,使得整个词的韵律和谐统一,给读者带来一种愉悦的美感。
其次,在词的内容方面,忆秦娥描述了作者对秦娥的深深思念之情。
词中的情感真挚动人,充满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与惋惜。
作者以回忆的方式,将美好的时光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诗句间流露出的哀愁之情使得读者不禁为之动容。
通过字里行间的细腻描写,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逝去岁月的悲伤和无尽的思绪。
最后,在忆秦娥中,作者不仅向读者展现了自己对于逝去时光的怀念,更抒发了对秦娥的思念之情。
秦娥作为具象化的形象,代表了作者对往日的思念与不舍。
作者通过对秦娥的侧面描绘,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整首词更显个性化和鲜活。
综上所述,忆秦娥仄韵格式的构思和写作方式,使得该词在音韵上更加和谐,情感上更加真挚。
通过对七言绝句的运用,作者加深了读者对于秦娥的印象,同时也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
忆秦娥仄韵格式的创作方式不仅加强了整首词的韵律感,更让读者沉浸其中,感受到了作者深深的爱与思念。
这样的词作不仅在文学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使得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和感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忆秦娥·娄山关》导学案
【课前准备】
1、了解作者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卓越领导人,同时,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一生写下了很多震撼人心的诗篇,对鼓舞革命战士和亿万人民的战斗豪情,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他的诗词,显示了博大的胸襟,豪迈的气魄,广阔的意境,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精神奋发。
2、介绍背景
娄山关:在贵州遵义北大娄山上,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是由四川进入贵州的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使毛泽东重获军事指挥权。
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率领第一方面军离开遵义,挥师北征,四渡赤水,成就了他人生中军事指挥上最得意的一笔。
这首《娄山关》词写在二渡赤水后。
红军二渡过赤水河,回师黔北,集中主力进攻桐梓和娄山关以南的黔军,乘胜夺取遵义。
娄山关是战斗最激烈的地方。
这次战役,先后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队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约三千人,取得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仗。
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就写在娄山关战斗胜利之后。
3、有关词的知识填空。
词,文体名,诗歌的一种。
古代的词,又称曲子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能合乐歌唱。
盛行于_____代。
最初的词,有的按词制调,有的依调填词;后来主要是依调填词。
曲牌的名称叫词牌,如“浪淘沙”、“水调歌头”、“沁园春”等。
每个曲牌名都限定了这首词的句数、字数、平仄、对偶及用韵等。
词一般分为上下两段,称上下阕或上下片,也有一阕或三阕的。
从字数上看,又可分为 (59字以下)、 (59-91字以下)和 (91字以上)。
曲调(即词牌)和词的内容往往没有什么联系,词牌指填词时所依的乐调。
所以写词(也叫填词)时往往在标出词牌后再加上一个标题。
例如《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________,“长沙”是标明所吟咏的内容。
(答案 3、诗余乐府长短句宋小令中调长调词词牌名)【课堂展示】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阅读诗歌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体会诗歌的感情。
3.思想目标: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
二、学习重难点
1、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体会诗歌的感情。
2、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
三、导学过程
(一)导入(略)
1、了解作者
2、介绍背景。
(二)、作品欣赏
1、学生自由朗读。
让学生初步把握诗歌感情。
2、学生读、背课文
3、赏读上阕
自读上阕,学生思考:从词中获得哪些信息?能联想出怎样的情景?
西风雁叫、白霜晨月——点明季节、时间,渲染苍凉沉郁的画面
马蹄、喇叭——军队特有事物
碎——杂沓、细碎——行军之急、之速。
(山路难行,侧面反映“雄关漫道”)
咽——西风中时断时续。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染上词人的主观色彩(乐观者即使走在雨里也有晴天的心情)。
红军自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开始长征以来,打的多是败仗,湘江一役,损失更是惨重。
这一次回军遵义,重攻娄关山,任务是极其艰巨的,红军能否取胜,红军的命运如何?作为党的领袖,作为重新回到军事指挥岗位的毛泽东,心情是极其沉重的。
他深感任重而道远。
通过这个“咽”字,既表现出红军斗争生活的艰苦卓绝,又渲染了行军途中庄严肃穆的气氛。
(3)赏读下阕
朗读下阕,学生思考:下阕表现娄山关战斗的哪一阶段?表达词人怎样的感情?
从头越——攻破险要,战斗胜利
真如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也让人联想,这里的“雄关”,虽首指娄山关,但又不只指娄山关,还应该包括漫长的革命道路上有形无形的各个关口。
如铁的雄关漫道反衬红军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的自豪,反映遵义会议以来的变化。
如海——多
“残阳如血”这个比喻是否形象?请你造一个比喻句,你把残阳比作什么?(引领学生比较不同身份的人的不同感情、胸襟,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
)投影显示
我们仍望着落照。
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
浓处如酒,淡处如梦。
——宗璞《废墟的召唤》
(一个对未来充满憧憬的知识分子眼中的残阳,“浓处如酒,淡处如梦”,这是秀美。
)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 [梦江南]唐·温庭筠
(脉脉斜晖写出思妇的失望与愁怨,是缠绵悱恻的凄美。
)
如血——色彩浓烈,气魄雄浑,与“苍山如海”共同构成凝重与雄浑的壮美。
血色残阳又让人联想到牺牲,象征革命的胜利需要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象征胜利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两个比喻句寓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如海的苍山象征革命征途上还会遇到更多的关隘,面临更多的困难。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预示着未来斗争的艰辛和曲折。
也只有经历血雨腥风的战斗洗礼的军事指挥家,担负着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伟人,才有这样的人格与气魄,才有这样的胸襟、这样的境界,能正视未来,能预见未来,在眼中呈现“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壮美。
二、展示交流
1、背课文展示
2、选择预习中的内容展示
【反思测评】
1、归纳上下阙的内容
上阙:写霜晨行军的情形,渲染苍凉沉郁的气氛
下阙:写过娄三关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2、通过这首词的学习,总结诗歌的特点,总结阅读诗歌的方法:
(1)感情充沛(雄壮、顿挫、刚毅、肃穆、自豪)
(2)意境优美(肃穆雄浑)
(3)语言凝练(一字传神、寓意深刻)
(4)内容跳跃(只选择一个片段或一个画面,给人联想、想象的空间)
【巩固拓展】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填空:
①这首词的词牌是______,它跟词的_______有关;词题是_______,它跟词的________有关
②这首词中押韵的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这种韵,在古代四声中属于________声韵。
③“霜晨月。
霜晨月”“从头越。
从头越”——这种形式叫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
2、说说你对下面两组意象的理解
①“马蹄”“喇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苍山”“残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首词的基调有下面三种说法,选出正确答案,并说明理由。
A.悲凄 B.悲壮 C.雄壮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拓展
阅读毛泽东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做以下各题。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一九六五年五月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换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依次写出这首词押运的字。
答:。
2、毛泽东出生于湖南,可这里说“千里来寻故地”,该怎样理解?
答:
3、摘出这首词写景的句子,并概括所写景物的特点。
4、谈谈你对“过了黄洋界(黄洋界,在井冈山西北,地势险要,是当年红军的五大哨口之一)险处不须看”的理解。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