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史 第四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教学目的:
1、通过讲述,让学生对中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发展情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重点:
1、音乐文化的交流
2、文人音乐家及思想
3、音乐形式
4、乐器
5、音乐成就
授课方式:多媒体教学、讲解、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乐文化的交流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多次民族大融合的发生。

第一次是黄帝、炎帝时期。

第二次是春秋、战国时期,第三次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乱动荡的时期,也是北方与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在音乐文化融合的时代,在中原土地上,政权的更迭和民族的杂处必然导致各民族之间音乐文化进一步的交流与融合。

特别是北魏、北周、北齐和西域壤地相接的情况下,西域的乐舞几乎畅通无阻地涌入中原,风靡南北,形成了西域音乐在中原广为流行的局面。

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特点是外族乐舞大规模地进入中国。

例如:
1)前秦王符坚命大将吕光出征西域,次年,征服龟兹,西域各国均来归顺,吕光用两万多匹骆驼载西域珍宝及歌舞艺人东归,并由此奠定了“西凉乐”的基础。

这是龟兹音乐大规模动移,与内地音乐融合的一例。

2)北周天和三年,北周武帝娶突厥公主为后,突厥又征集了西域各国乐舞和艺人随之东来,其中有龟兹、疏勒、安国、康国等国音乐,又是典型的一例。

3)北周建德六年,武帝灭北齐,又获高丽、百济两国的音乐。

总之,整个南北朝时期,在战乱的背景先,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交流从来没有
停止过,西域音乐源源不断地流入各朝宫廷,受到统治者的青睐和喜爱。

在西域各国乐舞涌入中原的同时,一些少数民族的乐器被带到了中原:如曲颈琵琶、五弦琵琶、筚篥、方响、钹、羯鼓等乐器,它们一经传入,便被频繁而广泛地使用。

西域音乐文化的东渐,与当时佛教盛行有着很大的饿关系。

佛教于公元1世纪中期开始穿如,到两晋南北朝时期已十分盛行。

统治阶级到处修建寺院、佛塔,寺院中经常有歌舞杂技的表演;僧人也用歌唱吸引听众、宣传教义。

一些西域传入的佛曲得到了流传。

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音乐与中国民间音乐相融合,逐步建立中国佛教音乐体系。

这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一个重大发展时期,战乱、民族迁徙和各地区、各民族人民频繁的接触与交往为音乐文化的大融合准备了有利的条件,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各民族音乐相互影响和相互充实为其后隋唐音乐所达到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文人音乐家及思想
所谓文人音乐家,结实既是文人,又是音乐家。

他们并不以音乐为职业,,但恰恰又是这些文人音乐家,把深邃的哲理、丰富的想象、创新的技巧注入到音乐创作和演奏中。

他们具有博古通今的知识,流畅犀利的文笔,又善于从理论高度去探索和研究音乐艺术的作用和规律。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赋予了音乐更加深沉的灵魂,把音乐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生活在魏晋之际的嵇康和阮籍,便是这一时期文人音乐家的杰出代表。

1、嵇康
字叔夜,三国时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世称“嵇中散”,是“竹林七贤”之一。

他为人富有正义感和反抗精神,因此,引起司马集团的嫉恨,终借故将其杀害,时年四十岁。

嵇康的音乐天赋极高,且有着多方面的才能,是魏晋时代的一大奇才。

嵇康善弹琴,也能作曲,他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和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
的琴曲。

他还善弹《广陵散》。

这首乐曲音调激昂、气势磅礴与嵇康的愤世嫉俗的性格一拍即和,把他满腔的愤怒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嵇康的名字终生与《广陵散》联系在一起,他对于这首琴曲的流传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嵇康还有两篇著名的音乐论著:《琴赋》和《声无哀乐论》。

《琴赋》是一篇辞赋,更是一篇艺术化了的音乐评论。

它以诗一般的语言高度赞美音乐、歌颂音乐。

同时还竭力提倡音乐艺术和推崇琴曲艺术。

《声无哀乐论》集中体现了他的音乐美学思想。

文章通过秦客(虚设的论敌)和东野主人(他自己)一问一答式的8次辩论,将讨论的问题步步引向深入。

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就是“声无哀乐”,即音乐是客观存在的,感情是主观存在的,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所以二者互不相干,音乐中不包含哀乐,也不能引起人情感上的变化,它对欣赏者的作用仅限于“躁静”、“专散”,即它只能使人感觉兴奋或恬静,精神集中或分散,音乐的美与不美与人感情上的哀乐是没有关系的。

人的情感上的哀乐是从何而来的呢?嵇康认为这是人心受到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

人心中先有了哀乐,音乐起着诱导和媒介的作用,使它表现出来,同时,他还认为,人心中已经存在的感情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会因人而异,被触发起来的情绪也会不同。

嵇康所以提出“声无哀乐”的观点,在于他生活的时代已经将儒家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音乐思想绝对化,机械地将音乐和政治等同起来。

嵇康的目的正是力图摆脱这种神秘主义音乐思想的束缚,但他自己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即使如此,嵇康反抗当时统治阶级思想的民主性因素,却无疑是具有积极的意义的。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与汉斯力克的《论音乐的美》有不少论点十分相似,是我国自律论美学的代表。

这部著作至今仍不失却作为我国古代一部重要音乐论著的研究价值,它在世界音乐美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2、阮籍(刘150)
阮籍,是三国时代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

字嗣宗。

散文《大人先生传》、音乐论文《乐论》是他在文学、音乐方面的代表作。

阮籍出生于音乐世家,其父阮禹是文坛上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在他父亲的
影响下,阮籍成为一名弹琴能手。

阮籍生活的时代正是统治阶级内部互相斗争、杀戮的恐怖岁月。

他采用各种方法来对付当时的统治阶级,饮酒、弹琴等都成为消极的反抗手段。

他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表面上洒脱不凡,内心却是痛楚万般。

他的文章是曲折隐晦的,但他在音乐中却能将真情实感和盘托出,相传《酒狂》便是他的感怀之作。

阮籍又是一位音乐思想家。

他的《乐论》是一篇用心良苦的音乐论文。

表面上看,它继承了儒家的音乐观点,夸大音乐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作用,把音乐看作具有神秘力量的事物,实质上却是把重点放在否定“郑卫之音”上,这可能是一种隐晦曲折的笔法,因为阮籍怕在政治上遭到迫害,不敢大胆表露心迹,于是打着维护统治阶级的旗号,而他真正的目的是借着批判“郑卫之音”去鞭挞司马氏家族的骄奢淫逸。

三、音乐形式
1、清商乐
清商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旱魏相和诸曲与南方的民间音乐相结合而成的俗乐的总称。

它的形式大致于相和诸曲相同,它所使用的宫调系统也与相和歌相同,被称为“清商三调”。

它所使用的乐器有羯鼓、琴、瑟、筝、筑、琵琶、箜篌、笙、笛、埙、钟、磬等。

2、吴歌
吴歌是东晋、南朝时流传于建康一带的民歌
3、西曲
大都是吴歌西曲。

现存吴歌西曲几乎都是情歌, 其中不少描写青年男女大胆追求爱情中悲欢离合的情感。

吴歌西曲原出於民间,随着商业经济繁荣作为民谣进入城市音乐生活,逐步适应市民阶层及富豪娱乐趣味, 经文人加工润色、“被之管弦”, 供声色之娱, 亦有改编成歌舞形式的。

4、歌舞戏
歌舞戏是南北朝后期兴起的一种有故事亲情节、角色化妆、歌舞兼具,并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曲雏形。

它的形成与汉代的百戏有直接的渊源。

其代表剧目有:《大面》、《钵头》、《踏摇娘》。

《大面》又叫《代面》,描写了北齐兰陵王在战争中英勇善战的故事。

兰陵王因其面貌俊美,战场上不能威慑敌人,因此戴一狰狞的面具冲锋陷阵,威震军中,后传为佳话。

人们据此变成歌舞戏。

他所戴的面具是后世戏曲脸谱的雏形。

《钵头》又叫《拨头》,表现西域一胡人,因其父被猛兽所吞,故上山寻兽,为父报仇的故事。

表演者身披素衣,面部有哭涕之状,非常悲哀。

《踏摇娘》又叫《苏中郎》,根据民间一妇女遭丈夫凌辱的故事编写而成。

这是一出具有讽刺意味的歌舞戏。

尽管此时的歌舞戏还处在戏剧表演的初级、萌芽阶段,但它们为我国具有高度综合的戏曲艺术的形成作了必要的准备,是不容忽视的。

四、乐器(教材69)
1、打击类
2、琵琶类
3、吹管类
五、音乐成就
1、乐律学成果
[三百六十新律] 南朝宋元嘉年间,太史钱乐之根据“日当一管”的乐律思维逻辑,在京房六十律的基础上继续使用“三分损益法”往下生律,一直生到第三百六十律。

三百六十律在我国律学史上达到了把一个八度细分的最高程度,对音乐实践基本上没有什么意义。

[新律] 新律是南朝宋人何承天创立的。

何承天是我国杰出的乐律学家,他善于弹筝,在乐律学领域中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对京房六十律表示反对。

他反对京房采用加律的方法来解决音差问题,而是主张在十二律内部加以调整。

他创立的这一学说被《宋志》称为“新律。

何承天的新律,就其实际效果而言,已经相当接近十二平均律了,因此,新律中的各音在同时发出声音时,其差别几乎是寻常听觉难以辨别。

何承天的新律,从理论上看还不是真正的十二平均律,因为,它不是按频率来计算的。

这种律制虽然未曾见诸实施,但却是世界上最早运用数学计算对于十二平均律的探索,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了律学研究的发展,在中国乐律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意义是不可忽视的。

[笛律] 西晋律学家荀勖在笛律的研究中取得重要成就。

荀勖在乐律上的成就在于他发现了笛律中的“管口校正数”,他运用“管口校正”制作出比较准确的十二支笛。

每笛适吹一律,“管口校正数”是笛管长度与笛管气柱长度之间的参数。

他的管口校正参数的计算是该笛所应之律的长度与该笛角音所应之律的长度参数。

尽管这个参数还带有经验性质,但在乐律学史上和物理学史上,都可算得重要发现。

2、古琴音乐的成就
1)古琴专著《琴操》
东汉末年出现了解说琴曲标题的古琴艺术重要专著《琴操》,传为东汉蔡邕所撰。

二卷。

它是现存介绍早期琴曲作品最为丰富而详尽的专著。

原书已丢失,经后人辑录成书。

包括有:诗歌五首、九引、十二操和河间杂歌二十多首。

书中对每首作品的有关故事内容都作了介绍,这些故事带有浓厚的民间传奇的色彩,往往和史书有很大的出入,其实,不拘泥于史实,根据人们的愿望加工创造,正是民间创作的特点之一。

全书汇集的五十多首作品,绝大多数都是先秦的题材,只有两、三首是西汉题材,因而成书的时间应不迟于汉代。

同时,书中作品大多附有歌辞,这也是早期作品的特点。

关于这本书的作者是谁,是有分歧意见的。

主要是因为《汉志》中未曾将《琴操》列入,而隋、唐的《艺文志》中记载是晋代孔衍所撰。

史书记载,并不是绝对可信而没有谬误之处。

六朝人刘昆注《后汉书》,唐人李善注《文选》时,都曾明确肯定《琴操》为蔡邕所撰。

清代人马瑞辰认为它是蔡邕的《叙乐》中的一部分,而孔衍只不过是传述者。

从该书主要采用大量汉代以前的题材看来,说是
和当时琴界具有广泛联系的蔡邕所撰,比较可信。

2)一批琴家
蔡琰,字文姬,陈留圉(yu雨今河南杞县)人,是东汉末年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三国时期著名女诗人、琴家。

史书说她“博学而有才辨,又妙于音律。

”父亲蔡邕是曹操的挚友。

蔡琰出生后不久,家门就叠遭不幸。

根据《后汉书*蔡邕传》记载,汉灵帝光和元年年七月,蔡邕任议郎时被冠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冤下狱,充军到北方荒凉之地,襁褓之中的蔡琰也成为罪隶,随父亲一同流亡。

蔡邕流亡共九个月,于第二年遇大赦,不幸归途中得罪了宦官王甫的弟弟五原太守,不得已继续流亡。

蔡琰亦跟随之。

等到蔡邕亡命生活结束时蔡琰已经十三、四岁了。

文姬随父回京后不久,京中发生大乱,蔡邕再次被冤下狱,不久遇害。

家庭突然的变故对文姬已经造成了极大地打击,然而命运偏偏和她作对,父亲去世后没几年,巨大的痛苦又一次降临到她身上。

约在她十六岁时嫁给了河东人卫仲道,卫家当时是河东世族,卫仲道更是出色的大学子,夫妇两人恩爱非常,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

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儿半女,卫家的人又嫌她克死了丈夫,当时才高气傲的蔡文姬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回到娘家。

后父亲死于狱中,文姬被匈奴掠去,这年她才二十三岁,被左贤王纳为王妃,居南匈奴12年,并育有二子,此间她还学会了吹奏“胡笳”及一些异族的语言。

曹操感念好友蔡邕之交情,得知文姬流落南匈奴,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把她赎了回来。

这年她三十五岁,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给田校尉董祀。

蔡文姬嫁给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并不十分和谐。

蔡文姬饱经离乱忧伤,时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华,生得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自视甚高,对于蔡文姬自然有些不足之感,然而迫于丞相的授意,只好接纳了她,在婚后第二年,董祀犯罪当死,她顾不得嫌隙,蓬首跳足地来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

曹操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惨的身世,倘若处死董祀,文姬势难自存,于是宽宥了董祀。

从此以后,董祀感念妻子之恩德,对蔡文姬重新评估,夫妻双双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

若干年以后,曹操狩猎经过这里,还曾经前去
探视。

蔡文姬和董祀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为妻。

相传,当蔡文姬为董祀求情时,曹操看到蔡文姬在严冬季节,蓬首跣足,心中大为不忍,命人取过头巾鞋袜为她换上,让她在董祀未归来之前,留居在自己家中。

在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

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过望,于是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可见蔡文姬才情之高。

文姬博学多才,音乐天赋自小过人,她6岁时听父亲在大厅中弹琴,隔着墙壁就听出了父亲把第一根弦弹断的声音。

其父惊讶之余,又故意将第四根弦弄断,居然又被她指出。

长大后她更是琴艺超人。

她在胡地日夜思念故土,回汉后参考胡人声调,结合自己的悲惨经历,创作了哀怨惆怅,令人断肠的琴曲《胡笳十八拍》;嫁董祀后,感伤乱离,作《悲愤诗》,是中国诗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

《后汉书》本传的有《悲愤诗》两篇,一为五言体,一为楚辞体。

其中以五言体的尤为著名。

此诗长达五百四十字,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女子创作的五言长篇叙事诗。

它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楚辞体的《悲愤诗》共三十八句,题材内容与五言一首大致相同,但情节上有同蔡琰生平不尽相符之处,后代有人疑为伪作。

但一般认为,这两首《悲愤诗》大致可以确定是她的作品的。

3)著名琴曲《广陵散》、《酒狂》、《碣石调·幽兰》
《广陵散》
今存《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1425年),谱中有关于“刺韩”、“冲冠”、“发怒”、“报剑”等内容的分段小标题,所以古来琴曲家即把《广陵散》与《聂政刺韩王》看作是异名同曲。

《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

或许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广陵散》的这种反抗精神与战斗意志,才如此酷爱《广陵散》并对之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

东汉蔡邕的《琴操》谈到与该曲相关的历史故事:聂政是战国时期韩国人,其父因为韩王铸剑,违了期限,被韩王所杀。

聂政为父报仇行刺失
败,但他知道韩王好乐后,遂毁容,入深山,苦学琴艺10余年。

身怀绝技返韩时,已无人相识。

于是,找机会进宫为韩王弹琴时,从琴腹内抽出匕首刺死韩王,他自已当然也是壮烈身亡了。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谱成琴曲,慷慨激昂,气势宏伟,为古琴著名大曲之一。

《酒狂》一说系竹林七贤阮籍所作。

在司马氏集团统治下,当时士大夫为免遭杀戮,便隐居山林,弹琴吟诗,借酒佯狂,以洁身自保,并示不满。

《酒狂》反映的正是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中,士大夫阶层的精神状态。

古琴谱是以记录演奏技法和音位为主的一种记谱法。

其中虽蕴含着某些节奏型,但一首琴曲完整准确的节奏,却要靠琴师口传心授。

现存六百多首古琴谱中,今人能演奏的仅有一百首左右,大部分则谱存绝响。

古琴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把没有师承的琴谱详订出节奏来,这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就叫“打谱”。

姚丙炎打谱的《酒狂》, 采用3/8拍子, 这一特定节拍较确切地表现了一种醉意恍惚的神态, 音乐形象非常鲜明。

这是姚丙炎在对照多种传谱,并进行了多年酝酿和反复推敲之后才获得成功的。

这首乐曲不着重表现表面的狂态,而是通过描绘混沌、朦胧的情态,以泄发内心积郁的不平之气,音乐内在含蓄,寓意深刻。

《碣石调·幽兰》
《幽兰》是至今仅存的一首用原始文字谱保留下来的琴曲。

据传是梁代琴家丘明所传的一首古琴曲,现收录在《神奇秘谱》中的是唐人的手抄本,记谱年代大约在武则天时期(684-714),是现存最早的古琴曲谱。

原谱未署作者姓名,曲名前冠调名“碣石调”,故又名《碣石调·幽兰》。

据蔡邕的《琴操》记载:孔子周游列国,却得不到诸侯的赏识,在从卫国返回晋国途中,见幽谷中茂盛的芳兰与杂草为伍,触发怀才不遇之情感,遂写下这首琴曲,但是否真为孔子所作,颇令人怀疑。

此曲短小精悍,全曲共四段:第一段是引子,其余三段是乐曲的主题。

节奏缓慢,力度也并不强烈,表现了空谷幽兰那清雅素洁及静谧悠远的意境,表达了抑郁伤感的情绪。

小结、布置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