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史 第一讲
中国音乐史讲义(1)

中国古代音乐史讲义第一节 中国音乐史概论一、中国音乐史在历史中的地位1.中国历史发展概述1) 历史朝代歌曲:2)朝代体制的划分邦国制 帝国制 共和制2.认识历史的方法和作用3.中国音乐史在历史上的地位二、历史中的音乐与音乐中的历史1.历史中的音乐要把中国音乐的发展放到整个的历史发展中去看,乐器、乐曲、文人音乐、乐律、乐理的发展都跟每个时代的不同有所发展着,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但是又一脉相承。
2.音乐中的历史音乐的发展有前后的继承性,比如古琴有古琴的历史,民歌有民歌的历史,乐律学有乐律学的历史,不同音乐类别和乐种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史,在历史的不同阶段上呈现出这样那样的特点。
三、中国音乐史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中国音乐史的学科定位2.学习中国音乐史不单单是理论3.中国音乐史与传统音乐的关系四、中国音乐史的分类1.中国古代音乐史2.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五、中国音乐史的研究内容1.中国古代音乐(传统音乐)(20世纪以前的音乐)包括四大方面: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六个小方面:民歌、乐器与器乐、音乐家、乐律学、音乐美学、音乐文化交流2.中国古代音乐史的阶段划分:1)以钟磬为代表的先秦乐舞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2)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中古伎乐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960年)3)以戏曲为代表的近古世俗音乐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911年)2.近现代音乐两大方面:传统音乐的继续发展、西洋音乐的传入新式音乐体系的创立。
其中包括声乐和器乐两个小类别。
第二节 音乐起源的概念,古歌与古乐舞,古乐器,音阶形成的历史一、音乐产生假想1. 精神需求说2. 自然模仿说3.爱情说4. 劳动说5. 巫术说二、对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1.河南舞阳贾湖骨笛2.浙江余姚河姆渡氏族遗址发现的骨笛和骨哨3.青海大通县出土的舞蹈纹盆4.河南洛阳二里头夏文化的挖掘三、上古歌谣1.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2.八阕,则是原始农牧生活的组歌,含八首曲子,表演者手执牛尾,边唱边跳.3.北音4.大腊 415.抢婚制度的歌曲四、古乐器1.打击类乐器鼓,钟,编钟,铙,编铙,磬,编磬2.吹奏类乐器骨笛、骨哨、陶埙、龢、籥五、我国音阶形成的历史我国音阶形成的历史大约有9000年前已经有了六七声音阶的观念,根据市河南舞阳贾湖骨笛的出土为佐证。
中音史复习(1)

2、小舞 这一类乐舞包括六种乐舞,分别是《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
3、宗教性乐舞:《舞雩》
大司乐:周朝宫廷兼管音乐行政、音乐教育和音乐演出的机构。大司乐是我国最早的教育机构,其职责就是对周王朝乐舞的管理和教育工作。
《乐记》
作者:河间献王刘德
年代:西汉时期
内容:1、音乐产生于“物动心感”。
2、音乐可以真实的反映社会
3、强调乐与礼配合形成的社会教育功能
代表了什么:《乐记》是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完整而系统的总结。在我国的音乐美学的历史中,不仅是第一部最有系统的著作,而且还是最有生命力、最有影响的一部著作。
乐府:1、中国秦汉至唐代宫廷的一个音乐机构。2、一种诗体名称。
对后世的影响:
道家
老子、庄子
提出了崇尚自然的审美准则。(寡乐以治国)
对后世的影响:追求一种完全超出感官刺激和欲望的、超出任何狭隘功利目的和时限的、属于纯粹精神世界里的愉悦,这才是美之所在。
墨家
墨子
非乐以治国
对后世的影响:主张反对把音乐建立在“上不厌其乐”、“下不堪其苦”的动荡社会之中,这种均贫富、求平等的思想具有相当的民主精神,应充分加以肯定。
教坊:唐代宫廷管理、教习音乐、领导艺人的机构,有“内教坊”和“外教坊”两种
梨园:是唐玄宗时建立的一个专门学习法曲的机构。
相和歌:1、汉代北方各地的民间歌曲。2、当时一种歌曲的演唱形式。最早为无伴奏的“徒歌”,后发展为有伴唱无伴奏的“但歌”。伴奏乐器:笙、笛、琴、瑟、琵琶、筝、筑
清商乐:是我国北方音乐与“即东晋和宋、齐所存的相和诸曲。 在南方新兴经济的发展条件下,与东晋南迁所传入的中原文化相结合的吴声、西曲。 清商乐同时又是东晋、南北朝期间,承袭汉、魏相和诸曲并吸收了当代民间音乐发展而形成的“俗乐”总称。
古代史(中音史的古代部分)

古代史第一章;远古及夏商的音乐骨笛是新石器时代年代最早的乐器夏代最为重要的代表性乐舞是《大夏》;2、商代最具有代表性的乐舞是《大濩》。
第二章周秦的音乐礼乐的规定,都是为了加强人民的等级观念,最后达到巩固其统治的政治目的。
要顺利推行礼乐制度,必须加强有关礼乐方面的教育,担任音乐教育的是宫廷音乐机构的总管“大司乐”和“乐师”周代宫廷音乐总类:六代之乐,颂乐,雅乐,房中乐,乡越和四夷之乐六代之乐:黄帝的《云门大卷》;尧时的《咸池》;舜时《大韶》;夏禹《大夏》;商汤的《大濩hu》;周初的《大武》。
(大武以歌颂周武王伐纣为主题)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特点是规模宏大,有歌有舞,而声调平淡,节奏缓慢颂:用于祭祖,大射,早先的颂,大概源于民间的巫歌,速度缓慢,用瑟伴奏雅:大雅和小雅。
大雅与颂相似,小雅接近民歌。
小雅用于诸侯大射,燕礼以及士大夫乡饮酒礼等仪式中,除周南,召南系等南方民歌即所谓“乡乐”外,其余都属小雅房中乐:一种燕乐,后妃们在内功侍宴时唱的四夷之乐:主要指秦楚吴越等地,包括汉族和其他民族的音乐。
用于祭祀和宴乐。
大都吹管乐器伴奏歌舞。
主要是为了炫耀其政教之远被,并非真的重视。
周代民间音乐发展:北方民歌代称“郑卫之音”和南音(战国时期南方流行的一种歌曲体裁),.楚辞:又叫楚声,周代民间流行巫歌《九歌》(是最能体现楚辞特色的作品)成相篇:荀子一书中有成相篇的唱词,我国最早的说唱音乐形式弦乐器以拨弹为主,有柱(瑟,筝)和无柱(琴)两种,管乐器有编管(萧,笙)和单管两种周代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最早的大型乐器曾侯乙编钟墨家:墨子题出“非乐”孟子:“人言不如人声”.乐记:我国最早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戏曲:中国传统的戏剧,包含唱念做打,综合艺术形式,文学,戏剧,音乐,舞蹈,舞台艺术,服装说唱音乐:1到2人,一人代表多人,一会戏里一会戏外,既是演员,又是讲故事的人,不需要服装,没有舞美公孙尼子《乐记》第三章:乐府:是封建王朝管理音乐的一个官署;2、乐府的主要任务是采集各地民歌,并加工改编,以供祭祀,宴乐之用等。
音乐专业《中国音乐简史》教学大纲.doc

音乐专业《中国音乐简史》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教学目的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把握中国音乐发展的基本脉络,了解各个时期音乐艺术的文化背景以及艺术特征,从而能够对各个时代的音乐文化现象、重要人物和音乐作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客观而准确评价音乐文化现象的能力。
2.教学要求通过讲授使学生把握中国音乐发展的基本脉络,对中国古代及近现代的音乐作品、音乐家、音乐事件、音乐制度及音乐机构、音乐理论以及音乐文化交流等方面有一个准确明晰的认识,对于重要的音乐作品能够演唱,对重要的音乐事件能够根据其所处的历史背景进行客观的解释、分析与评价一既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上的音乐现象。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第一章中国古代音乐史部分[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脉络,熟知古代音乐的相关重要事件、重要音乐作品、重要音乐制度、音乐思想等知识点,能够对古代的音乐艺术作比较客观的认识与评价。
[重点与难点]西周礼乐制度、八音分类法、曾侯乙墓编钟、秦汉乐府、汉代鼓吹、相合歌与相合大曲、魏晋音乐文化交流、隋唐歌舞燕乐、燕乐大曲、唐代音乐机构、姜白石艺术歌曲、元杂剧、诸宫调、四大声腔、魏良辅对昆山腔的改革、汤显祖与《牡丹亭》、古琴曲《流水》《梅花三弄》《潇湘水云》《平沙落雁》《广陵散》[教学时数]16[主要内容]第一节上古时期的音乐一、远古时期的古歌与古乐舞(一)古歌(二)古乐舞二、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和音乐教育(一)礼乐制度(二)音乐教育三、诗经与楚辞四、西周的八音分类法五、曾侯乙墓编钟六、上古时期的音乐思想(一)孔子的音乐思想(二)老子的音乐思想(二)《乐记》七、三分损益法与十二律第二节中古时期的音乐一、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一)秦汉乐府(二)汉代鼓吹1.鼓吹2.横吹3.短箫饶歌(三)汉代相合歌1.相合歌2.相合大曲(四)琵琶与古琴(一)三种形制的琵琶(二)琴歌《胡笳十八拍》(三)琴曲《广陵散》《酒狂》(五)魏晋以来的音乐文化交流1.歌舞伎乐的交流2.乐器乐曲的交流(六)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和何承天的新律二、隋唐五代的音乐(一)唐代音乐文化繁荣的历史背景(二)隋唐燕乐以及“坐部伎”“立部伎”(三)隋唐歌舞大曲1.歌舞大曲的定义2.歌舞大曲的结构3.著名的歌舞大曲《霓裳羽衣曲》《秦王破阵乐》(四)变文与参军戏(五)燕乐二十八调(六)古琴音乐1.古琴减字谱2.琴曲《梅花三弄》(七)太常寺与梨园、教坊(A)中日音乐文化交流第三节近古时期的音乐一、宋元音乐(一)瓦子、勾栏(二)曲了以及姜白石的艺术歌曲(二)唱赚与诸宫调(四)宋杂剧(五)元杂剧(六)宋元南戏(七)古琴曲《潇湘水云》(A)蔡元定的十八律二、明清音乐(一)明清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强昆山腔(二)汤显祖的牡丹亭(三)鼓词与弹词(四)明清器乐发展1.徐上瀛的《溪山琴况》2.琴曲《平沙落雁》3.琵琶曲《十面埋伏》4.福建南音5.西安鼓乐(五)朱载揄的新法密律[参考书目][1]杨荫浏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册),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音史--古代音乐部分

第一讲名词解释、简答题与参考答案名词解释:1、贾湖骨笛:1986至1987年间,考古学家在对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进行挖掘时,发现了多支新石器时期的七音孔、八音孔骨笛。
这批骨笛形式固定,制作规范。
根据碳同位素14C测定和树轮校正,考古学家认定这批骨笛的产生年代距今约8000年之久。
贾湖骨笛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为久远的乐器,它的发现,使世界音乐史学界对我国史前音乐艺术的发展水平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
2、韶:传说中舜时的乐舞,又有《韶箾》、《箫韶》、《九辩》、《九招》、《九歌》、《九韶》等名。
据史籍记载,《韶》乐规模宏大,代表了原始乐舞的最高水平,它的演出可达到“《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的效果。
《韶》乐一直被视为古代音乐的最高典范,在中国音乐史上影响极其深远,受到无数文人名士的赞叹。
季札称其“德至矣哉”,孔子赞其“尽善尽美”。
3、大夏:大禹时的乐舞称作《大夏》或《夏籥》,以歌颂大禹治水为内容。
《大夏》共有九段,以编管乐器籥为伴奏乐器。
演出时,演员头戴皮帽,下穿白裙,赤裸着上身表演。
4、葛天氏之乐:《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有原始时期葛天氏族部落的乐舞表演:三个人手执牛尾巴,踏足而歌,边舞边唱。
全曲共有八段,一曰《载民》,即歌颂负载着人民的大地;二曰《玄鸟》,是歌颂他们的图腾黑色的鸟;三曰《遂草木》,是祝愿草木旺盛生长;四曰《奋五谷》,是祝愿五谷丰登;五曰《敬天常》,是表达对上天的敬意;六曰《达帝功》,是表达对老天爷恩惠的拜谢;七曰《依地德》,是对大地厚德的歌颂;八曰《总禽兽之极》,是对各类鸟兽多多繁殖的祈求,以提供人们源源不断的食物。
这是一首非常重要的有关古乐舞的记载,它完整地描写了先民的生活,歌词中既有对天地、图腾的歌颂,又有对种植、养殖丰产的期望,可说是一首表现原始人们生活的组歌。
简答题:简述贾湖骨笛的发现及其历史意义参考答案:我国见诸文献记载的原始乐器种类很多,有箫、苇籥、笙、骨笛、土鼓、埙、陶钟、铃、磬等乐器。
《中国古代音乐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音乐史》教学大纲《中国古代音乐史》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目的本课程为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音乐教育专业高中起点本科班”、“音乐教育专业专科起点本科班”专业课,亦可用于“音乐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在于对中国远古时期至封建社会末期音乐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作有选择的概括阐述;对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音乐品种、作家、作品和成就,作较系统的分析介绍。
增长中国音乐文化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展规律的思考和认识。
二、教学原则与方法(一)教学原则1.力求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为指导,分析、解释和评价中国古代音乐历史中的现象、问题、特点和成就。
2.吸纳本学科多领域的研究成果于教材之中,对不能成为“定论”的某些意见,视需要作有选择的客观介绍。
(二)教学方式与考核1.本课程以网上电子课件教学讲授为主;2.配合以文字教材的阅读(现代远程音乐教育从书:《中国古代音乐史讲义》);3.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网络定时回答学员们提出的学习问题;4.本课程平均每周由各地认证课室安排1学时的面授辅导,每学期考试前集中安排2学时的面授辅导;5.考试方式为笔试;6.本课程为1学期,共17周,4学分。
讲授15周,复习2周。
三、教学内容与进度第1周第一讲远古、夏、商音乐一、中国古籍记载的远古音乐二、远古音乐的内容形式与艺术特点三、远古和夏、商时期的乐器四、乐器的音乐特性与音阶的确立、发展第2周第二讲西周、春秋、战国音乐(一)一、周代宫廷礼乐和音乐教育二、社会音乐生活与表演艺术的发展三、《诗经》与《楚辞》的音乐第3周第三讲西周、春秋、战国音乐(二)四、乐器的发展与八音分类五、乐律科学成就第4周第四讲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一)一、秦汉乐府及其沿革二、鼓吹乐的兴起与应用三、相和歌曲、大曲、清商乐第5周第五讲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二)四、乐器、乐律、记谱法五、百戏和民间歌舞六、琴的定型、琴谱的出现、古琴艺术的发展第6周第六讲隋、唐、五代音乐(一)一、山歌、曲子、声诗二、隋唐燕乐和雅乐三、宫廷音乐机构第7周第七讲隋、唐、五代音乐(二)四、变文和散乐五、乐器、乐律、记谱法六、琴家与琴曲第8周第八讲两宋音乐(一)一、两宋市民的游艺生活二、新兴的艺术歌曲三、说唱音乐的发展四、散乐和歌舞音乐的演变五、乐器与器乐第9周期中复习第10周第九讲两宋音乐(二)六、宋代杂剧七、词乐与文人词乐创作第11周第十讲辽、西夏、金、元音乐(一)一、辽国音乐二、西夏音乐三、金国音乐四、元朝音乐(上)第12周第十一讲辽、西夏、金、元音乐(二)四、元朝音乐(中)第13周第十二讲辽、西夏、金、元音乐(三)五、元朝音乐(下)第14周第十三讲明、清音乐(一)一、民间、小曲二、说唱音乐第15周第十四讲明、清音乐(二)四、戏曲音乐五、弋阳腔之流变与梆子腔之盛行六、皮黄腔与京剧的形成第16周第十五讲明、清音乐(三)七、乐器的改良和引进八、民间器乐的兴盛九、乐律科学的辉煌成就第17周期末复习。
中国音乐简史第一章远古夏商时期教案五篇范文

中国音乐简史第一章远古夏商时期教案五篇范文第一篇:中国音乐简史第一章远古夏商时期教案第一学期第一周第一、二课时课题:第一章远古夏商时期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夏商时期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并对这一时期的文化有一定的认识。
了解音乐的起源以及与劳动生活的关系。
掌握原始乐舞的内容。
教学重点:了解夏商的历史,掌握原始乐舞的内容。
教学难点:掌握原始乐舞的内容。
教学方法: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结合图片的播放与讨论,展开教学。
教时安排:二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调整好教学秩序之后,问夏商的建立以及文化方面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热情,以便授课。
先简单介绍一下夏商的建立。
夏朝:(约为前2000年—约前1600年),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朝代。
根据史书记载,夏朝是禹的儿子启废除了传统的部落“禅让”制,杀死益而称王,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夏禹传子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度,由禅让制变成王位的世袭制。
夏朝共传13代,16王。
夏朝其中心区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
据说启死后,太康即位,出现了一时的政权更迭,即所谓“失国”。
再经少康中兴,重建夏朝。
到孔甲统治时,夏朝走向衰落。
此后,三传至桀,夏朝灭亡。
约400年,后为商朝所灭。
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从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
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600年时间。
总的来说,商朝是处于奴隶制的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
奴隶主对奴隶既可以买卖,也可以随意杀死;奴隶主死后还要由奴隶殉葬,从商朝帝王显贵们的陵墓中可以看到,殉葬的奴隶少则几十,多则上千。
商人传说是「帝喾」之子契的后裔,因契佐「禹」治水有功,故被「舜」封于商,开始兴起。
经过五百年的发展,到成汤时,已经成为以毫为都城的强大方国。
在伊尹的辅佐下,成汤首先争取众多方国的支持,征讨不归顺的方国,最后兴兵伐夏,鸣条一站,夏桀兵败逃至南巢而死,商朝建立。
中音史

四、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秦汉: 乐府: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音乐机构,创建于秦朝,汉武帝时进 行了扩建或改建。乐府的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歌谣。除了采集民 间歌谣、加工配乐外,还创作并填写歌词,创作和改编曲调,研 究音乐理论,进行演唱、演奏。 意义:汉代乐府的设立促使民间音乐蓬勃发展。客观上起到保存 民间音乐的作用。乐府促使汉代民间音乐的高度繁荣。 李延年:1、汉武帝时代的乐府领导人,是一位具有杰出音乐才 能的任务。2、被封为协律都尉。3、唱歌非常出色。4、擅长作 曲。5、《郊祀歌》十九章。6、是历史上第一个吸收外来音乐进 行音乐创作的人。7、用一支胡曲为素材,改编出二十八首新颖 的乐曲。
3、黄帝《云门》是一部崇拜云图的乐舞。 4、尧《咸池》以水鱼图腾崇拜为主的乐舞 ,是一部远古时期优秀的乐舞作品。咸池是 天上西宫星名,古人称它是西方日落之处。 5、舜《萧韶》这是一部反映原始社会最高 水平的乐舞作品。乐舞由编管乐器排箫作为 主要伴奏乐器,所以称《萧韶》;乐舞有9 个段落,所以称《九韶》;有9次歌唱,称 《九歌》;有9次变化,称《九辨》。
战国: 曾侯乙墓编钟出土的意义和音乐特点: 概括:1978年在湖北随县出土。全套编钟65件,分列八 组,分三层,悬挂在高大的钟架上,总重量达2567公斤。 意义:1、钢琴七个八度,曾侯钟的总音域跨五个八度 ,基调和现代的C大调相同,中心音域十二律齐备,可以 在三个八度内构成完整的半音阶,也可以在旋宫转调的情 况下演奏七声音阶的乐曲。2、每个甬钟都能敲击出两个 乐音,在隧、鼓部镌刻着该乐音的音阶名称。3、曾侯乙 钟上一共有2828字的错金铭文,记载了当时楚、齐、晋、 周、申等国与曾国的各种律名、阶名、变化音名在从原始落后的低级阶段逐渐进化 发展的过程中,与生俱来的创造音乐和 接受音乐的能力也随之与日俱增。中国 古代的先民至迟在新石器时代以创造了 音乐,并在夏朝以前已经产生了一些作 品和乐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绪论、远古、夏、商音乐教学目的:1、让学生了解中国音乐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应该如何学好这门课;2、通过讲述,让学生对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教学重点:1、中国音乐的大致发展脉络2、传说时代的乐舞与乐器,夏、商乐舞和出土乐器授课方式:多媒体教学、讲解、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过程:一、中国音乐史发展脉络(从教材的目录来看,将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大致讲述一下。
)二、远古、夏、商的音乐概貌1、远古时期的音乐1)特点:歌、舞、乐合而为一的原始乐舞是远古时期的主要音乐形式,节奏是原始音乐的基本因素。
由于当时生产力极为低下,因此原始音乐往往与现实生活、巫术、宗教相结合。
原始乐舞亦可称之为氏族乐舞,是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精神财富。
在原始艺术中,原始氏族乐舞受到人们格外的尊重和最广泛的参与。
这是因为在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他们不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更不能正确地认识自然界。
因此,原始人敬畏神灵鬼怪。
他们认为这种承载歌、舞、乐三位一体形式的乐舞具有通天达地的魔力,能与天宫神仙、地府鬼怪交谈说话,能搭起人与鬼神之间的桥梁。
“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当人们装扮成各种各样的野兽竞相起舞的时候,才拥有了与神灵交流的神力,也只有在这个时刻,天地人鬼神才能融会一体。
是“舞”给原始人提供了一种契机,让原始人在神人交会的乐舞中得到心灵的安慰与满足。
2)具体情况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始乐舞,其资料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古文献中记述的原始乐舞,主要是神话和传说。
对于这类资料我们不能完全相信,因为在一代代的流传过程中难免会掺杂进后人的想象成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把这些神话和传说视为无稽之谈,因为它们在相当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面貌和音乐的表现形式,能够为我们勾勒出一个依稀可辨的历史轮廓。
二是考古发掘所得资料,主要是原始岩画和部分出土实物中的乐舞图像;三是近现代民族学和民俗学中有大量生动的例子。
中国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疆域的辽阔、地理环境的差异及其他因素都使得各个区域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音乐表演形式。
日常生活中诸如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婴儿出生、医治疾病、农耕收割、祭祖典礼等场合都有歌舞相伴。
相对来说,在不断的文化交流与传承过程中,某些乐舞的形态在中原地区已经消失,只在古代典籍中有所记载的礼乐歌舞、古规礼俗,反而在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社会中保存完好。
先秦典籍中关于原始乐舞的记述相当丰富,这些乐舞主要反映了远古时期人们的劳动生活、同自然界的斗争,也有宗教、祭祀、战争、图腾等其他内容。
下面我们就看看古籍记述中提到的几部乐舞:1)、朱襄氏之乐大意是说:在远古氏族朱襄氏的时候,分很大,天气干旱,植物枯萎散落,结不成果实。
有个叫士达的人造了一个五弦的瑟,用以求雨,来安定人民的生活。
音乐在这里似乎有着巫术般的功能。
2)、葛天氏之乐传说中有个叫葛天氏的部落。
这个部落的乐舞形式是“三人操牛尾,投足以八阕。
”这是原始社会极为著名的一部乐舞作品。
八支歌的内容是《载民》——歌颂载负人民的大地;《玄鸟》——是表示崇拜氏族的图腾(一种黑色的鸟,有人认为是燕子);《遂草木》是祝愿草木生长旺盛;《奋五谷》——是祈求五谷丰收;《敬天常》——是向上天表达敬意;《达帝功》——是歌颂天帝功德,希望天帝保佑;《依地德》——感谢土地的赐予;《总禽兽之极》——盼鸟兽繁殖,为人们提供吃用不尽的肉食、皮毛。
葛天氏之乐反映了人类进入农业定居阶段后的愿望和意识,勾画出一幅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图景。
3)、弹歌大意是:砍断竹子,作成弯弓,弹出泥丸,追逐野兽。
这是一首反映古时期狩猎活动的歌谣。
4)、黄帝时的《云门》传说中的黄帝氏族是以云为图腾的。
图腾,是原始社会中最早出现的宗教信仰。
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植物或动物或者无生命的物质有着特殊关系,此物乃该氏族的保护者或象征,因此常举行崇拜仪式,亦即图腾崇拜。
《云门》就是一种崇拜云图腾的乐舞。
5)、尧时的《咸池》咸池是天上西宫星名,古人称它是西方日落之处。
古人认为它主管五谷,人们祭祀它,也是为了祈求五谷丰收。
6)、舜时的《箫韶》这是一部反映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作品,它有编管乐器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成为《萧韶》;乐舞有9个段落,所以又叫《九韶》;有九次歌唱,又称为《九歌》;有九次变化,所以又叫《九辩》。
乐舞的高潮是第九段,演唱或奏到这里,连神鸟凤凰也自天而降(由人扮演的)。
春秋时期吴国的公子季札在鲁国观看《韶》表演后,赞扬它是空前绝后的作品,他认为《箫韶》这部乐舞完善到了极点,像天一样包罗万象,像地一样无所不有,欣赏了这样的乐舞,实在是到了顶点了。
后来,空子到了齐国看到“韶”乐也是陶醉得“三月不知肉味”,认为没有想到音乐能够达到如此令人如痴如醉的地步,并给予了“尽善尽美”的高度评价。
2、夏代的音乐(历史上称为“侈乐”)夏朝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在我国,对古代音乐的研究,采用的是文化遗存的实物,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骨笛等等,但是目前出土的明确的夏代的实物实在少的可怜,所以对于夏代音乐文化存在的问题,一直是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
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后世的文献竟是那样可信地记载了夏代私有制的社会形式,夏代音乐也被打上了深深的阶级烙印。
《吕氏春秋》中记述了夏代乐舞《大夏》的产生过程:禹立帝后,在天下各地勤劳,日日夜夜不懈怠,疏通大河,开掘壅塞,凿开龙门,采取流通河水的办法使它进入黄河。
又疏通三江五湖,使它注入东海,为百姓消灾,于是皋陶制作《夏籥》来宣扬他的功绩。
《夏籥》又名《大夏》,据说是一部富于变化的多段体乐舞,在编管乐器“籥”的伴奏下,由64人跳舞表演,表演者头戴皮帽,下着白裙,光着脊梁,是一种盛大的群舞场面,音乐规模也相当可观。
它的目的是用来宣扬夏禹的治水功绩,在这里,音乐已成为帝王领袖为自己歌功颂德、树碑立传的工具,反映了私有制确立以后音乐内容产生的质的变化,这种现象在夏代以前是没有的。
《山海经》中有这样一个神话故事:禹的儿子启到天帝那里作客,观赏到一部乐舞,这部乐舞就是《九辩》又叫《九歌》,而后把它偷到人间来享用。
这个神话充分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在人类社会出现阶级分化后,奴隶主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声色之欲,便假托上帝的意志把原始社会只有在祭祀时方能使用的乐舞用于平时的享乐,一方面利用音乐加强神权统治、巩固自己的地位,一方面又满足了他们享乐的要求。
从《大夏》由64人表演的事实来看,夏代的音乐规模是相当巨大的,历史上称为“侈乐”。
所谓“侈乐”实际上是指不同于以往的新音乐,这种音乐超出人们习惯的听觉范围,扩大了音域的各种乐器也开始出现,这种奇异瑰丽的音乐色彩和大大扩展了的表现力,使夏代音乐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夏代的音乐色彩显然要比远古时期丰富得多,《吕氏春秋》中记载了禹妻侍女所唱的歌曲“候人兮猗”。
这首歌只有四个字,后两个字是感叹字,可以想象音乐中包含的感情色彩是非常强烈的,声音可以拉得很长,在声调上也有相当的变化。
在古文献中还记载了夏代中原各族和边缘部落发生音乐文化交流的史实。
以上都是古文献中关于夏代音乐的记载,自然,随着田野考古对夏代文化探索的进一步展开,相信对夏代音乐文化概貌轮廓性的认识将会变得越来越清晰。
3、商代的音乐商代开始步入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青铜器时代,精美的铜铸乐器的出现,无疑使商代音乐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归纳起来,商代的音乐主要有“巫乐”和“淫乐”。
1)巫乐商代人非常讲迷信。
在商人的宗教观念中,至高无上的神就是“上帝”,自然,实质上它不过是商王的影子而已。
同时,商人还崇尚鬼,死去的祖先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商王朝的巫风炽烈。
在商代,巫师用龟甲和兽骨进行占卜活动,占卜的凶吉体现着神和祖先的意志,因此,巫师的地位相当高,是神权统治的直接参与者。
巫师有很高的文化水平,本身能歌善舞,是职业的音乐舞蹈家。
商代的祭祀活动异常频繁,因此形成了商代“巫乐”的特色。
巫乐的首要特征是酣歌狂舞,漫无节制。
这种祭祀歌舞,常常夜以继日、不分昼夜地进行。
有时商王还亲自参加祭祀活动,亲自跳求雨的舞蹈。
巫乐的另一个特点是华丽多资、热闹非凡的。
商族祭祀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有征战的、狩猎的、疾病的等等,凡是和日常生活相关的都有。
巫乐不仅娱神,同时也娱人。
人们不舍昼夜地跳舞,酣畅淋漓地歌唱,也是出于娱乐的需要。
因此,完全可以这样认为,商代巫乐的风格是华丽动人的,是多姿多彩的,在我国古代音乐中,商代的巫乐应该是一种非常富有特色的歌舞音乐。
2)淫乐商代统治者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纵情享受声色之娱。
帝王常命令乐师创作华丽放荡的音调,观赏不堪入目的歌舞,做通宵达旦的狂欢。
商代统治者的贪图享乐不仅限于生前,他们幻想在死后也能寻欢作乐。
在河南安阳武官村一座阴墟前期贵族奴隶主大墓中,我们看到了惨绝人寰的情景:被迫为奴隶主殉葬的奴隶和姬妾共80多人,墓南的殉葬坑里还有150多人被夺取生命。
在墓室的四侧,还有24具女性骨架和一些表演乐舞时所用的道具,可以推想,这24人生前便是乐舞奴隶。
奴隶主生前要她们作乐享受,死后还要残酷地用她们为自己殉葬,可见商王的残暴之极。
所有一些表明,商代的“淫乐”内容是荒诞污秽的,形式是华丽奢侈的,是一种供奴隶主贵族尽情享乐的没落阶级的音乐。
总之,巫乐和淫乐是商代音乐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前者属于民间音乐的范畴,后者属于宫廷音乐体系,两者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商代音乐文化的面貌。
还应提及的是商代著名传统乐舞《濩》,它歌颂了商汤伐桀的赫赫功绩,是商代初期创作的乐舞,它在周代宫廷中被郑重地列为六大乐舞之一。
三、音乐的起源音乐的起源是多元化的,并且单从考古学以及史书记载来考证也很困难;因此,音乐理论家们在对音乐的起源的看法上分成了如下几种流派:一种认为是:音乐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界中各种动物的“模仿”。
他们认为人们“从燕子学会的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歌唱。
,从芦苇的啸声里学会了吹奏,而歌唱和吹奏成了人们表达交流感情的重要手段。
一种认为是:音乐起源于传宗接代的“本能”。
他认为,动物往往争相发出动听的鸣叫声,以追求配偶,尤其是鸟类的鸣叫声已具有乐音和节奏的因素。
这声音就是语言以前的音乐。
(达尔文)一种认为是:音乐起源于巫术。
首倡者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
他们在对原始部族巫术、祭礼、宗教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指出原始人以为可以通过模仿和接触的巫术,能够控制自然力;或通过祈祷等宗教手段获得神灵的保佑恩赐,而音乐、舞蹈等艺术就是在巫术与宗教的活动中产生的。
(法国的音乐学家孔百流)一种认为是:音乐起源于人类的语言音调,即在“喜、怒、哀、乐”时的变化。
(吕氏春秋)影响最大的是音乐起源于劳动的说法。
代表人物是德国经济学家必歇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