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
基因在染色体上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基因在染色体上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3)能力方面: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2.教学难点
(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三、教学方法:列表比较法、对话法、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2
五、教学过程。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阐述:高中生物必修二讲课稿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阐述:高中生物必修二讲课稿基因是生物体内控制遗传特征的基本单位,而染色体是基因的携带者。
本次讲课将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展开阐述。
1. 基因的位置基因位于染色体的特定区域,被称为基因位点。
每个基因位点上都有一个特定的基因序列,决定了生物体的遗传特征。
在人类中,基因位点通常用字母和数字的组合表示,如基因位点A1、B2等。
2. 染色体的结构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结构体,呈线状或棒状。
人类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量为46条(除精子和卵子外),分为23对。
其中,22对为常染色体,另外一对为性染色体,决定了个体的性别。
每条染色体上都包含许多基因位点,这些基因位点以一定顺序排列。
染色体上的基因序列决定了基因的功能和特性。
3. 基因的功能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决定了它的功能。
基因通过编码蛋白质来发挥作用,这些蛋白质参与了生物体的各种生理过程。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还决定了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
当染色体复制时,基因位点上的基因序列也会被复制,确保遗传信息的传递给下一代。
4. 基因的变异和遗传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决定了遗传信息的稳定性。
然而,基因的序列可能会发生变异,导致遗传特征的变化。
这种基因序列的变异称为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可以是有益的、无害的或有害的。
有益的突变可能会导致新的适应性特征的出现,而有害的突变可能会引起疾病或其他问题。
基因的遗传是通过染色体的遗传方式进行的。
在有性生殖中,父母会将各自的染色体组合传递给子代,从而传递基因信息。
总结基因是生物体遗传特征的基本单位,位于染色体的特定区域。
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结构体,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特定位置,决定了基因的功能和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
基因突变可能会导致遗传特征的变化,而基因的遗传是通过染色体的遗传方式进行的。
希望通过本次讲课,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阐述,加深对生物遗传的理解和认识。
(以上为简要概述,仅供参考。
《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
《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②〈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二节《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流程和教学反思六个方面来对本课题进行说明。
首先我对本课题教材进行分析,《基因在染色体上》是沿着遗传学史的发展顺序,在第1章人们是如何发现遗传因子的存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寻找遗传因子,即基因在细胞中的位置。
因此,第1章和本章的第1节是本节学习的基础。
该节的内容包括萨顿的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三部分,本节提出“类比推理”方法,是对“假说演绎法”科学方法的进一步培养,是对提出正确的“假说”的一种具体指导,对培养学生的提出假说很有帮助。
摩尔根实验证据是验证“类比推理”假说,同时摩尔根实验本身也是一个完整的“假说演绎法”的科学思维方法,这在教材中逻辑关系不是很清晰。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高二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大纲要求,我制定了本课的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包括”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依据”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两点,而类比推理是他们的薄弱环节,难以把握,比较抽象,所以本节课的难点就是①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②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依据。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从知识、能力、情感(德育)三方面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首先是知识目标①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依据和实验依据;②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
其次能力目标是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再次情感方面就是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爱你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为了讲清楚教材的重难点,是学生能够达到上面所说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学策略上谈一下。
考虑到本课的特点,我准备采取设置情境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具体来说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不断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猜想、实验并得出结论。
2.2.2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
《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一、说教材“基因在染色体上”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 2第 2 章“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第 2 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萨顿的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3部分内容。
本节内容是将孟德尔遗传规律和减数分裂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的纽带,同时也为下一节“伴性遗传”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至关重要。
二、说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1) 通过类比推理法分析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增强对生物学现象或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和归纳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 应用假说—演绎法对果蝇眼色遗传的现象进行解释,证明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认同基因的物质本质,同时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三、说学情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在知识背景上,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孟德尔杂交实验中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和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传递规律,但就二者的相关性并没有深入思考过,对这两个内容的理解还处于相互孤立的状态。
此外,他们对假说演绎法的理解还存在欠缺。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高一学生的认知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四、说重难点基于以上我的教学目标和我对学情的把握,我将本节课的重点设计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难点是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五、说教法学法我将采以学案导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法进行教学。
用学案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用问题层层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在学法方面,我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
六、说教学过程下面我重点说说我的教学设计,我的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几个环节:首先是创设问题,导入新课。
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孟德尔提出遗传因子、约翰逊将“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的内容,提问学生:遗传因子是孟德尔想象出来的,“遗传因子或者说基因”在哪里呢?”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展开新课。
《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必修②〈遗传与进化〉》 人民教育出版社《基因在染色体上》说 课 稿福建省宁德市民族中学 丁一宁德市民族中学简介 福建省宁德市民族中学位于我国畲族人口最为聚居的福安市,是福建省第一所民族中学,也是我国畲族学生最多的一所中学,是福建省唯一的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体的重点中学,学校创办于1958年,已走过了半世纪的风雨历程。
近年来,连续10次获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文明单位”称号。
学校教职员工现有191名,其中专任教师160名,特级教师4名,高级教师68名,国家级骨干教师4名,省级骨干教师10名,省级学科带头人4名,市学科带头10名。
学校成为培养闽东地区高级民族人才的摇篮,办学以来共培养了近3万名初、高中学生,为高校输送4千余名大学生,近千名研究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民族干部和经济发展的带头人。
2009年获国务院表彰,校党总支书记郑一平受胡锦涛主席接见。
并作为嘉宾受邀登上了国庆观礼台参观六十年国庆阅兵式。
课题:基因在染色体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②〈遗传与进化〉》人民教育出版社福建省宁德市民族中学丁一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必修②《基因在染色体上》,我分别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过程分析、评价与反思等几个环节,向各位评委、老师谈谈我对这节课教材的理解与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1)《基因在染色体上》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②〈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是沿着遗传学史的发展顺序,在第1章人们是如何发现遗传因子的存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寻找遗传因子,即基因在细胞中的位臵,是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的延续。
而其中不断贯穿着减数分裂与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有关知识,及时有效的帮学生复习巩固了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该节的内容包括萨顿的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三部分,围绕着“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展开,但其根本落脚点是要揭示孟德尔的遗传定律的实质,最终得到“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也为后面的章节研究“基因的本质”做铺垫。
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PPT+教学PPT课件)
说教材 说教法学法 说教学过程 说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高一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孟德 尔的遗传规律,对基因已经具有 一定的了解,并且对于遗传规律 有极大的兴趣,但是基因在染色 体上这个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还是 较抽象的,所以我将通过讲述基 因在染色体上的科学研究的过程, 逐步引导学生认同基因在染色体 上的科学事实。
意图:通过让学生课后拓展,为下 节课讲伴性遗传做铺垫。
说教材 说教法学法 说教学过程 说板书设计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一、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果蝇的白眼和红眼
三、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基因和染色体的有什么对应关系呢?
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再配子中只有 成对基因的一个,体细胞中的成对基因一条来 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 子时自由组合。
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再配子中只 有成对染色体的一个,体细胞中的成对染色体 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非等位染色体 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学习目标
能够具体说出基因为了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合作交流
小组6人合作交流讨论摩尔根的实 验内容、分析和结果,并在大卡上呈现, 用时8分钟;
说教材 说教法学法 说教学过程 说板书设计
激趣导入 问题探究 合作交流 概括总结
PPT展示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 教师讲解。
意图:通过习题的形式检验和巩固学生 所学知识。
记忆巩固
拓展创新
说教材 说教法学法 说教学过程 说板书设计
激趣导入 问题探究 合作交流 概括总结 记忆巩固 拓展创新
摩尔根的实验的最大的创新点 在于他将一个特定的基因与一条特 定的染色体联系在一起,请同学们课 后查阅资料看看还有人有那些性状 是和X染色体联系在一起的。
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PPT课件
2021
8
六 教学程序
问题导入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作业安排
一、萨顿的假说 1、列表显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的平行关系,引入萨 顿的假说
2021
9
六 教学程序
问题导入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作业安排 2、学生独立完成课本28页“思考与讨论”
2021
10
六 教学程序
问题导入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作业安排
未知:基因的本质,基因与染色体、DNA 之间的关系
认知特点:思维具有连续性,对事物探究 有激情,但缺乏理性思考
2021
4
三 目标分析
(一)认知目标
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 实质
(二)能力目标
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3、介绍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之一
类比推理法,并强调其重要性,以实例重点指出类 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备逻辑必然性,其准确与 否,还要经过实验的验证
2021
11
六 教学程序
问题导入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作业安排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1、介绍摩尔根的果蝇实验 (首先介绍模式生物果蝇)
提问: 为什么白眼性状总是 与性状相联系?
2021
12
六 教学程序
问题导入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作业安排 2、摩尔根对实验现象作出假说,白眼基因位于X染 色体上,并用遗传图解演示
2021
13
六 教学程序
问题导入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3、用测交实验对假说进行推理验证
作业安排
2021 三、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基因在染色体上
高一生物组
基因在染色体说课稿
基因在染色体上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课题是人教版教材生物必修2第 2章第2节的内容。
表面上看本节要说明的是“基因在哪里?”的问题,其根本是要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减数分裂与孟德尔遗传规律紧密相连,而减数分裂又是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内容是联系细胞学和遗传学相关知识的枢纽,在整个高中生物学必修内容的知识体系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好本章的内容有助于学习理解生物物质基础、结构基础和功能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儿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2.能力目标:(1)归纳细胞学和遗传规律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3)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求实、创新以及勇于实践的学习态度;(2)认识生物学的价值,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2、教学难点(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二、说教法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已经达到一定高度,所以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
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
《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溆浦一中田永贤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第二章第二节,表面上看本节要说明的是“基因在哪里?”的问题,其根本是要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减数分裂与孟德尔遗传规律紧密相连,而减数分裂又是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
2.教学目标(1)、能理解类比推理的含义(2)、能分析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以及遗传定律的现代解释3.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类比推理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证据获得(2)教学难点:类比推理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证据获得二、说教法列表比较法、引导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自主学习法三、说学法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并辅以讲授法,指导读书法等。
四、说教学过程(一)复习思考以下问题,导入新课1、根据孟德尔遗传定律分析: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可产生多少种配子?2、一个体细胞内有两对同源染色体的生物,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最多可产生多少种配子?要求:学生画图示,并说出理论依据。
分析染色体和基因有没有共同之处?(猜测出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二)萨顿假说2、小组合作学习P28“思考与讨论”:在染色体上标注基因,并解释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
当学生将基因标注在染色体上之后,会发现不管是F1还是F2代,结果与前面孟德尔所做的实验是完全一致的。
通过此过程,让学生亲自实践萨顿假说的发现过程,从而引出类比推理:类比推理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
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美国的一位生物学家摩尔根,就用经典的果蝇杂交试验验证了萨顿假说。
(三)摩尔根的实验让学生阅读,并观察果蝇杂交实验图解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选果蝇作为试验材料?选取的相对性状是什么?(2)怎样判断显隐关系?(3)果蝇的白眼性状遗传有什么特点?是否与性别有关?(4)如果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用字母W表示,而且它位于X染色体上,你能用基因W和X染色体写出摩尔根的两组果蝇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解吗?(5)是什么决定了果蝇的性别?(对第(5)个问题学生没有基础。
高中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一等奖说课稿
高中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一等奖说课稿《高中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高中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第二章第二节,表面上看本节要说明的是“基因在哪里?”的问题,其根本是要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减数分裂与孟德尔遗传规律紧密相连,而减数分裂又是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可以说解决了本节的问题是去掉了高中生物学学习道路上的一只“拦路虎”。
2.教材的处理和课时安排本节内容量大,主要讲两个问题,一是通过萨顿假说和摩尔根的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一是对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现代解释(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如果一节课讲完,时间肯定很紧,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也得不到锻炼,因此我计划安排两课时,第一节课完成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证明,并配以少量的练习,第二节课完成对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的理解,辅以较多的练习。
3.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节课的特点,结合学生对前面内容(孟德尔的两个实验和减数分裂)的熟练程度,本节课主要达到以下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认同基因在染色体上(这是理解孟德尔两大定律实质的前提)⑵能力目标:体会科学研究中的“类比推理”的重要性。
⑶情感目标:学习科学家敢于怀疑的'科学精神(当时就是因为摩尔根对孟德尔遗传理论的不相信和对萨顿的怀疑才使他找到了科学的真理)。
4.重难点的确定如果要记住“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个结论是非常容易的,这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关键是要求学生理解体会这个结论的来历,学会这种科学研究的思路。
因此如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提倡探究性学习”,我对此的理解是,并非所有的探究活动都需要去做实验探究,也并非普通的课就不需要探究,这个理念是希望让我们和学生都形成一种习惯,即对我们发现的问题首先可以提出假设,然后实验证明,最后得出结论,也即探究的一般思路。
高中生物必修2-第2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
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教案1 教材分析1.1 内容与地位萨顿的假说运用了类比推理的科学方法,但是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教科书紧结着介绍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即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
通过对实验过程的介绍分析,引导学生逐步揭开遗传的奥秘,最终证实基因的确位于染色体上。
至此,关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及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遗传规律,在知识结构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认识。
在此安排了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对前面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1.2 教学重点(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1.3 教学难点(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2 学情分析2.1 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孟德尔遗传规律等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2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3 教学目标设计3.1 知识目标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3.2 能力目标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4 教学方法设计引导学生体会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关注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引导学生:画减数分裂示意图---引导学生活动:发现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介绍萨顿假说---介绍摩尔根实验---学生运用有关染色体和基因的知识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推断基因与DNA长链的关系---总结 5 教学过程概述引入新课引导学生阅读“问题探讨”一栏的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
基因在染色体上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说明一条染色体上应该有许多个基因。
摩尔根与其学生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方法,绘出了第一个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图。
基因与染色体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1.萨顿的假说[]
有同学看了这一节的标题以后会想:“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结论是如何推导得出的呢?下面请同学们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将分离定律念一遍,看看这样替换是否有问题。由此你联想到什么?阅读,进行思考和讨论。
不对。那应该如何表示?
因为果蝇眼色的遗传与性染色体有关,应先把性染色体写出来,如雌性应先写出XX。然后把控制红眼的基因写在两条性染色体的右上方,所以雌性红眼果蝇应写成XWXW。
那又该如何去表示一个雄性白眼果蝇的基因型呢?写成XwYw对吗?
不对。因为我们已经假设Y染色体上没有与X配对的基因w,所以不能写成XwYw。因此雄性白眼果蝇的基因型应该表示为XwY。
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
那么基因和染色体行为主要有哪些平行关系呢?
我们可以根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能够推论基因就在染色体上。这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叫做类比推理。在研究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方面,美国遗传学家萨顿应用类比推理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用蝗虫细胞作材料,发现有一种蝗虫的体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生殖细胞中只有12条染色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又具有24条染色体。蝗虫子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双亲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一样。子代体细胞中的这24条染色体,按形态结构来分,两两成对,共12对,每对染色体中一条来自父方,另一条来自母方。萨顿由此推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萨顿做出了大家完全一样的假说: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
高中生物必修二 第二章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第二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位于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二节,教材的编排与遗传学的发展顺序基本一致,在前面在学完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和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之后,通过类比推理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通过类比推理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再经过摩尔根果蝇杂交再经过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揭开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本质,揭开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本质,揭开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本质,将第一章与第二章将第一章与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联结在一起,第一节的内容联结在一起,并为后面学习伴性遗传与基因的本质奠定基础,并为后面学习伴性遗传与基因的本质奠定基础,并为后面学习伴性遗传与基因的本质奠定基础,所以所以在教材中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教材中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识目标:○1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 ○2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依据和实验依据(2)能力目标:)能力目标:○1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熟练运用遗传图解方式演绎假说熟练运用遗传图解方式演绎假说(3)情感目标:)情感目标: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的热爱。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教学重点:①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假说①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假说○2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验证萨顿假说 (2)教学难点: ①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2运用假说演绎法分析摩尔根的杂交试验二、学情分析知识基础:在学完必修1有丝分裂和必修2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及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后,学生对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中基因的行为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染色体的行为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为本章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基因在染色体上 教案 说课稿 教学设计
引领学生回顾知识,对照学习目标,检查达成情况
参与回答与倾听
4.
目 标
检 测
完成当堂检测练习
教师布置当堂检测题
学生动笔完成当堂检测
检测本课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7分钟
板
书
基因在染色体上
一、萨顿的假说
二、摩尔根的实验证据
PPT出示部分假说内容。
学生举手背诵填写,小组得分
培养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
7分钟
3.做议讲评
摩尔根的实验证据
出示果蝇的相关资料
学生阅读,找出果蝇作为遗传学材料的特点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
15’
出示摩尔根的实验过程
学生根据图形,结合孟德尔的实验过程进行分析。找出显隐性关系,性状分离及比例。同时找出与豌豆杂交实验的不同之处
10’
细胞中染色体组成
以人为例,介绍细胞中染色体组成。
男、女生分别回答自己的性别染色体组成。在以果蝇为例写出细胞中染色体组成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建立知识网络
摩尔根实验现象的解释
要求学生在黑板或笔记中写出实验的遗传图解。老师巡视、检查、指导
4名学生黑板书写实验流程,其他学生笔记本上完成
规范遗传图解的书写,培养学生积极动手、动脑
课题
基因在染色体上
课时
1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重点
1.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依据:课程标准、学生基础和认知特点及教学经验。
教学
难点
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依据:课程标准、学生基础和认知特点及教学经验
《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
(三)假说-演绎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第一步:提出疑问,引入证明实验
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一定是正确的吗?
第二步:阅读课本,分析实验现象
让学生阅读果蝇杂交试验相关内容,并观察果蝇杂交实验 图解,尝试解决下列问题: (1)孟德尔和摩尔根实验的相似之处有哪些? (2)用孟德尔的结论分析摩尔根的实验有哪些现象得不到解释?
成对 成单 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保持稳 定性
第三步: 根据表格设置疑问:基因和染色体有什么关系?导入今天 的新课: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二)体验类比推理,理解萨顿假说
第一步:合作学习,得出关系 第二步:类比推理,得出假说 第三步:根据实例,理解假说
⑵依据假设对摩尔根的实验进行解释
P
配子
XWXW
XW
×
Xw
XwY Y
F1 F2
XWXw
× XWY
XWY(雄) XwY(雄)
XWXW(雌) XWXw(雌)
3/4红眼(雌、雄) 1/4白眼(雄)
提出问题:
由类比推理得出的假设一定正确吗?
让学生阅读摩尔根实验的相关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摩尔根和孟德尔实验的相似之处?
(三)课堂训练,巩固知识
六、板书设计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一、萨顿的假说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七、教学反思
P
配子
XWY
XW
红眼
× 白眼
XwXw
Xw
Y
F1
红眼 XWXw
Xw Y 白眼
1/2红眼(雌)
1/2白眼(雄)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一、萨顿的假说: 1.假说的实质 2.做出假设的原因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1.分析现象,得出假设 2.演绎推理,解释现象 3.验证假说,得出结论
初中生物 -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PPT)
六、教学过程
3、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简介摩尔根科学家,结合课本阐述摩尔根的研究过
程,同时提问问题,最后的出证据 4、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结合门孟德尔的研究,分析孟德尔的解释,同时设
置问题
5、练习巩固 课本课后练习题p31
七、板书设计
基因在染色体上 一、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及成果,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验证基因在染色体上; 教学难点:理解萨顿的假说,同时解释染色体与基
因的平行关系;如何验证基因在染色体上;孟德尔 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五、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问题讨论法、探究学习法、练习法
六、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结合前面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导入 复习式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遗传因子的发现,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对基因的概念有 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为学习本节内容打下了基础, 但由于本节课是对基因的进一步研究,内容比较抽 象,所以学生学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明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能力目标: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读懂科学家们的科
学实验构思 情感态度律的解释
谢谢
《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
说课流程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五、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基因在染色体上》选自人教版高中必修二《遗传 与进化》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是回顾科学家们对 基因与染色体上的关系的研究,及验证基因在染色 体上的实验过程,最终的得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结 论。
我们知道遗传因子就是我们所谓的基因,我们也学 了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从中我们知道基因和染色 体是有密切关系的,那基因和染色体到底有什么关 系呢 导入:通过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
《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
《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基因在染色体上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遗传与进化》模块中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的第2节内容。
教材第1章讲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以下称孟德尔遗传定律),在科学方法上突出了假说演绎法在孟德尔遗传定律发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本章第1节讲述了减数分裂的知识,为在本节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发现过程和揭示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提供了知识迁移的思路,并且为下一节“伴性遗传”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中主要呈现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从介绍萨顿关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入手,着重介绍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寻找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探究过程。
但教材在介绍这一探究过程的内容中,对假说的演绎和验证只是用一多听话带过,使得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发现过程不甚完整。
第二,运用第1节介绍的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为基础,联系本节介绍的基因在染色体的发现,揭示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教材内容可确定以下3个教学目标:1.补充性别决定知识。
本节教学内容以较大篇幅介绍了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探究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涉及到雌雄果蝇的性染色体和性别决定的基础知识。
在本节内容的教学中,有必要简要补充性染色体和性别决定的基础知识,使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
2.以假说演绎法的探究过程为教学步骤,讲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发现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补充摩尔根对其白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的假说进行演绎和验证的过程,以完整的假说演绎法讲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探究过程。
3.运用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的知识,运用恰当的图解模型揭示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
三、教学课时的安排本节内容安排了2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1课时,讲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探究过程,第2课时讲述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发现1.生物的性别决定(1)性染色体:指生物细胞中与决定性别有关的染色体,是一对形态大小有一定差别的染色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必修2 《遗传与进化》说课稿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说课人:樟树中学程马龙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基因在染色体上》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②〈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是沿着遗传学史的发展顺序,在第1章人们是如何发现遗传因子的存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寻找遗传因子,即基因在细胞中的位置。
因此,第1章和本章的第1节是本节学习的基础。
该节的内容包括萨顿的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三部分,新教材中的这些生物知识是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服务的,是重新演绎当年科学家探究过程。
本节提出“类比推理”方法,是对“假说演绎法”科学方法的进一步培养,是对提出正确的“假说”的一种具体指导,对培养学生的提出假说很有帮助。
摩尔根实验证据是验证“类比推理”假说,同时摩尔根实验本身也是一个完整的“假说演绎法”的科学思维方法,这在教材中逻辑关系不是很清晰。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①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依据;
②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教学难点:①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②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依据。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依据和实验依据;
②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情感目标: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了解了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基因的行为和减
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基础上展开的。
要求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假说,这不是难事,难就难在实验证据的收集与分析。
三、教学策略
1、教的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不断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猜想、实验并得出
结论。
活动探究法: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
2、学的方法
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
3、教学思路设计
以“类比推理”和“假说演绎法”为两条主线进行重点、难点突破:①举例说明类比推理法→类比推理在萨顿假说中的体现→类比推理解决一些生物学问题;②果蝇眼色杂交实验→观察分析问题→解释实验、作出假设→测交实验、验证假说→分析归纳、总结规律。
四、教学流程
1、导入(3min)
用2个公务员录用类比推理题,指出“类比推理”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思维方式。
课件展示:
①玫瑰:爱情
A.白色:纯洁
B.风雪:晴朗
C.花朵:蝴蝶
D.器官:血液
②努力:成功
A.生根:发芽
B.耕耘:收获
C.城市:乡村
D.原告:被告
过渡语:
孟德尔在1857年——1865年的8年间通过实验从生物的性状出发,发现了遗传的两大定律;科学家们于19世纪80年代从细胞水平利用显微镜观察弄清了染色体的行为和数量变化。
萨顿对比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基因的行为变化与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假说。
2、“类比推理”在萨顿假说中的体现(12min)
引导学生画出“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F1产生配子图解(以F1代YyRr产生配子为例)”与“精细胞形成减数分裂示意图(以两对同源染色体为例)”。
学生通过研究上述行为,自己探究“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完成下表,得出萨顿假说内容。
过渡语:假说毕竟是假说,其正确与否还需实验验证。
20世纪摩尔根及其助理进行了假说演绎,为“基因在染色体上”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3、萨顿假说的验证——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15min)
引导学生阅读P28-29页,观察果蝇杂交实验图解并回答问题:
(1)为什么选果蝇作为试验材料?选取的相对性状是什么?
(2)怎样判断显隐关系?
(3)果蝇的白眼性状遗传有什么特点?是否与性别有关?
(4)如果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用字母W表示,而且它位于X染色体上,你能用基因W和X染色体写出摩尔根的两组果蝇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解吗?
(5)是什么决定了果蝇的性别?
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让学生自主学习该版块的内容。
4、类比推理的运用——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8min)
①请学生用“基因在染色体上”来解释孟德尔的遗传规律。
②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实际问题,如:DNA位于染色体上,基因位于染色体
上,推断基因与DNA的关系
5、小结本节课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2min)
6、板书设计如下: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一、萨顿的假说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1.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材料:果蝇
2.对果蝇杂交实验结果的解释
3.基因与染色体的对应关系
三、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涉及较多理科思维的探究活动,在模拟前人探索活动基础上,设置了一系列问题情境,层层设问,在学生答问、质疑、讨论过程中让学生建构新概念和新的知识体系,并通过教师及时掌握反馈信息,适时点拨、调节,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而且通过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问,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