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及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在染色体上》一节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基因在染色体上》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②〈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是沿着遗传学史的发展顺序,在第1章人们是如何发现遗传因子的存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寻找遗传因子,即基因在细胞中的位置。因此,第1章和本章的第1节是本节学习的基础。该节的内容包括萨顿的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三部分,新教材中的这些生物知识是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服务的,是重新演绎当年科学家探究过程。本节提出“类比推理”方法,是对“假说演绎法”科学方法的进一步培养,是对提出正确的“假说”的一种具体指导,对培养学生的提出假说很有帮助。摩尔根实验证据是验证“类比推理”假说,同时摩尔根实验本身也是一个完整的“假说演绎法”的科学思维方法,这在教材中逻辑关系不是很清晰。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山区学校,学生整体生物学知识基础较弱,学生思维的训练不够,空间想象、分类类比、数理演算、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都不强。本节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了解了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基因的行为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基础上展开的。要求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假说,这不是难事,难就难在实验证据的收集与分析。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提高他们思维能力并取得好成绩是一个艰巨长期的任务。新的课程实际教学中掌握好知识性目标,同时兼顾体现新课程特点,培养学生科学的方法和体验科学过程,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中往往难以同时做到,常常顾此失彼。摸索一条切实可行的实际课堂教学模式是我想和大家探讨的。针对我校的
学生实际,现设计如下教学思路。
三、教学设计思路:
引导学生回顾豌豆杂交实验中基因的行为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特
点,
尝试提出问题和猜想,并关注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体会类比推理的方法。
引导学生活动:完成P28的“思考与讨论”(染色体上标注基因)。
教师肯定学生的发现并介绍萨顿的假说。
教师介绍摩尔根实验,引导学生就实验提出问题并解答,从而认同基因在
染色体上。
通过“问题探讨2”引导学生探究基因和染色体之间的对应关系,
并最终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学生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解释和完善孟德尔遗传规律。
总结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2、说明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3、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4、运用有关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萨顿的假说和推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培养学生实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本节,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2、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合作精神。
3、通过学习“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这一假说的提出和实验验证过程,让学生(或再一次)感悟“类比推理和假说——演绎”的科学研究方法。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教学难点】
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对摩尔根实验现象的解释。
六:教学方法:
教师讲述、引导与学生观察、分析、讨论、练习相结合。
七、教具准备:PPT课件
八、教学实施的程序:
教学步
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问题探
讨:基
因和染
色体的
关系
引言:基因和染色体是我们前面学
习的两个重要概念,现在我们已经知
道,基因和染色体都与生物的遗传有
关,它们二者可能存在什么关系?
播放课件:显示问题
1、根据孟德尔遗传定律分析:一个基
因型为AaBb的个体,可产生多少种配
子?
2、一个体细胞内有两对同源染色体的
生物,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最多可产
生多少配子?
3、观察下面二图:分析染色体和基因
的行为有没有共同之处?猜想它们可
能存在的关系?
根据
孟德尔遗
传理论和
减数分裂
知识解决
问题,并
通过类
比,提出
问题,猜
想它们可
能存在的
关系。
回忆旧知
识并让学生
亲身体会“类
比推理”这种
常见的科学
研究方法。
一百多年前,美国生物学家萨顿运通过图解
课后反思:
1、灵活处理教材:首先,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及知识的承上启下,我把前面所学的“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和“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基因的行为”作为问题探讨,通过类比推理,猜想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其次,本节课补充了“摩尔根的果蝇的测交”内容,这有利基本知识目标的达到成,也理清了摩尔根实验验证的逻辑顺序;由于补充了内容,上课时间很紧,故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推断基因与DNA长链的关系的“技能训练”安排到课后练习完成。最后是教材内容的整合:在课堂练习中,设计了一道回顾科学史的练习。通过对科学史的回顾,学生不仅把前面的知识联系起来了,而且对整个有关“基因”
的研究过程有了一个比较全面而整体的认识,使学生对科学家们所作的贡献和取得的成果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从科学史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了教育,我认为是有新意和能体现课标新理念的地方,同是也是课标积极倡导的一种做法,
2、精心设置问题:课堂教学思路清晰,层层递进设置问题,具有较好的综合性,学生需要经过一定的思考方能作答,从而促进了学生对问题的讨论。
3、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本节课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学生活动,那就是让学生根据摩尔根的假说写出图解解释实验现象。我是这样处理的:让学生在下面自己写出图解,同时请两个学生到黑板上共同完成一个图解,这两个学生写完后,其他的学生也基本上完成了图解,教师然后请大家就该小组的图解进行点评和分析。教学证明,这一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每个学生都参与了写图解的过程,又从别人的图解中发现一些与自己共同存在的问题,教师也能利用学生的图解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