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课堂教学案例评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型课堂教学案例评析

一、细品提示语有效组织学习活动——由一次教学尴尬引发的思考

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适时编写了一些简明、精炼、富有启发性的提示语。这些提示语或揭示教学目标,或指明教学重难点,或提示教学方法等等。细品这些提示语,对引导教师深入钻研教材,领悟教材编写意图,进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然而,在教材的使用实践中,有的教师却忽略了对教材提示语的分析、揣摩,异化甚至歪曲了对教材文本的正确解读与灵活使用。

文本描述:【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统计教学】

例题第一幅情境图由一位学生报图形名称,其他学生作记录。第二幅情境图是学生独立记录的场景,呈现了三种最常见的记录方法:有学生边听边画,听到一个图形的名称就把这个图形画出来,于是画出了一串图形;有学生把三种图形分开记录,最上面一行画正方形、中间一行画三角形、下面一行画圆;还有学生设计了一张简单表格,把三种图形分类记录,而且使用简单的符号画“√”记录。场景图下方呈现了学生自己记录的三种不同的方法,并配上了提示语言“谁记得既清楚又方便?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记?”

片段回放:

师:图形王国里住着许多图形娃娃(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每种图形各有多少个?(电脑逐个地报各图形的名称,学生记录。)

师:展示学生的记录方法。

生①:□△□○△○△△○□□△△○□△

生②:□ □ □ □ □

△△△△△△△

○○○○

生③:□ 1 2 3 4 5

△ 1 2 3 4 5 6 7

○ 1 2 3 4

生④:□ √ √ √ √ √

△√ √ √ √ √ √ √

○√ √ √ √

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记得又快有对?为什么?

生②:第二种。①同学的方法乱七八糟。

师:我们比较一下这三种记录方法(学生②、学生③、学生④的记录方法),都是分类记录的,哪一种最方便?

生⑤:②同学的方法。

生⑥:③同学的方法。

生⑦:④同学的方法。

师:请大家伸出手和老师一起画,画“□”几笔?画“√”几笔?哪种方法最方便?

生8:我觉得学生③的方法最方便,它不要数就知道各是多少。

师:这样,我们让电脑重新报一遍(速度加快了许多),请两位学生到黑板上分别用记录序号的方法和画“√”的方法再记录一遍。

结果由于电脑这次报的速度太快,两位学生都记录错了。近二十分钟过去了,孩子们却始终无法如老师所愿:真正体会到用画“√”的方法记录最方便。下课铃声早已响起,“练一练”中还有三道本应这节课完成的习题都未能完成。

听后交流:

这是一节优质课展评课,听完课后笔者有幸遇到了执教本节课的老师,提出了心中的疑问:是否有必要花近20分钟时间引导学生体验用画“√”方法记录既清楚又方便?这位老师的回答非常肯定,理由是:例题的第二幅情境图在呈现了三种不同的记录方法后有这样一句提示语“谁记得既清楚又方便?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记?”

思考建议:

不难看出,这位教师本想根据教材提示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体验到用画“√”的方法记录既清楚又方便。可是学生就是“不领情”,任凭教师煞费苦心,还是糊里糊涂,各执其词,比较不出究竟哪种记录方法既既清楚又简便。不仅耽误了课堂宝贵的学习时间,而且还挫伤了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导致教师陷入尴尬的境地。

然而,认真细品这部分教材的提示语,我们会发现这样的教学背离了提示语意图,忽略、背弃了其中蕴含的理念,异化了提示语价值的初衷。

1.提示语“谁记得既清楚又方便?”提醒了什么?

教材呈现学生独立记录的三种不同的方法,说明如果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录随机事件里陆续出现、稍纵即逝的信息,记录方法必定会多样,教材呈现的是三种收集信息的最基本的方法。“谁记得既清楚又方便?”旨在提醒教师在展示学生多样化的记录方法后,可以引导学生在“清楚”和“方便”两个方面比较、评价各种记录方法。例如,教材上面的第一种记录,每种图形的个数还得分类数一数才能知道;第二种记录,三种图形的个数已能清楚地看出来了,但边听边画图形还不是最方便的方法;在第三种记录里不仅容易看出各种图形的个数,而且画符号比画图形方便,是较好的记录方法。

2.提示语:“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记?”意味着什么?

“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记?”意味着学生在充分评价各种记录方法的基础上,会逐渐对分类用符号记录的方法产生兴趣,并自觉比较各种记录方法,从而主动学习和借鉴比较好的方法。至于记录信息使用的符号,可以画“√”,也可以画“·”或“丨”等。只要学生喜欢并且容易画,都可以。

根据以上对教材提示语的分析,遵循教材文本蕴含的教学理念,笔者认为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

师:图形王国里住着许多图形娃娃(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每种图形各有多少个?(电脑逐个地报各图形的名称,学生记录。)

师:展示学生不同的记录方法。

师:引导学生分别对每种记录方法做出充分、合理地评价。

师:你认为哪种方法既清楚又简便?为什么?

师:如果再次请你记录,你会选择哪种记录方法?

师:我们让电脑重新报一遍(速度加快一点点),请小朋友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记录一次。

这样,在学生对每种方法做出充分评价,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法既清楚又简便,学生不但能较轻松的体验到哪种方法既清楚又简便,而且能对分类用符号记录的方法产生兴趣,能主动学习和借鉴比较好的记录方法。

总之,解读教材要从小处着手,只有认真地细品教材中的提示语,想想教材提示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意义?其中蕴含的理念是什么?揭示的教学方法是什么?这样才能助于教师全面、深入、准确地解读教材,领悟教材意图,进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建构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数学课堂。

二、“扶”“放”适度方显精彩——由一道习题教学引发的思考

课堂教学中的“扶”与“放”,“扶”是“放”的基础,“放”是“扶”的归宿。只有“扶”得到位,才会有“放”的精彩呈现,这就是所谓的“扶放适度”。然而,在课堂上,何时该“扶”,何时当“放”,不少教师难以把握。

文本呈现:【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图形”的“想想做做”第5题。】

把下面每个图形都分成三角形,最少能分成几个?

()个三角形()个三角形()个三角形

片段回放:

师:(出示题目,请一位学生读题)提醒小朋友们注意一下,要分成三角形,不能分成其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