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中的回火转变之马氏体的分解

合集下载

钢在回火时的转变与回火

钢在回火时的转变与回火

M具有很高的 应变能和界面能
残A具有 一定数量
淬火组织是高度不稳定的
一旦动力学条件具备,M转变就会自发进行
就是使原子具有足够的活动能力
回火处理就是通过提高原子的活动能力、使转变能
以适当的速度进行,或在适当时间内使转变达到所
需要的程度。
编辑ppt
4
根据在不同温度范围内发生的组织转变,碳钢的整 个回火过程可分为5个有区别而又相互重叠的阶段。
间隙位置的弹性变形 减小
使M的内能降低
导致M弹性畸变能下降
M中C原子分布在正常间隙位置时比偏聚在位错线
附近时的电阻要高,因此可通过测定淬火钢的电阻
率变化来间接推测C原子的编辑偏ppt 聚行为。
7
偏聚区形成的条件
M中不具备形成碳化物 的条件,或形成的碳化 物稳定性小于偏聚区
碳原子扩散能力不能 过大,否则偏聚区将 因原子扩散而消失
在80~100℃以下回火时,虽然从组织和硬度方面
观察不到明显变化,但此时M中却发体中碳的偏聚
在20~100℃的范围内
C原子可通过扩散从 八面体间隙位置迁出
迁入微观缺陷比较集 中的地方而发生偏聚
板条M晶内存在 大量的位错
C倾向于在位错线附 近偏聚形成C偏聚区
1.013
0.29
150℃
1h
2.852 2.886
1.012
0.27
175℃
1h
2.857 2.884
1.009
0.21
200℃
1h
2.859 2.878
1.006
0.14
225℃
1h
2.861 2.872
1.004
0.08
250℃

共析钢淬火后回火

共析钢淬火后回火

共析钢淬火后回火
共析钢在淬火后进行回火是一种常见的热处理工艺,目的是改善淬火后钢的组织性能,减少内应力,提高钢的韧性和塑性,同时保持一定的硬度和耐磨性。

回火过程中,淬火产生的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会发生相应的组织转变。

具体来说,共析钢淬火后,随着回火温度的不同,组织的转变也不同。

1.低温回火(200°C以下):主要发生的是马氏体的回火,马氏体分解为回火马氏体,保持了一定的硬度和耐磨性。

2.中温回火(400°C左右):回火马氏体进一步转变为回火托氏体,这个温度范围内的回火可以有效减少淬火产生的内应力,提高钢的韧性。

3.高温回火(600°C以上):回火托氏体进一步转变为回火索氏体,这个温度下的回火能够进一步提高钢的塑性和韧性,但硬度会有所下降。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共析钢(如亚共析钢、过共析钢等)在回火时的组织转变可能会有所不同,具体组织组成物会随着钢的化学成分和热处理工艺的不同而变化。

此外,回火过程中还可能会涉及到碳化物的析出和溶解,影响钢的性能。

总体而言,共析钢在淬火后通过回火处理,可以得到具
有优良综合性能的组织,广泛应用于各种要求高强度、高韧性、耐磨损的工业领域。

回火中组织变化.

回火中组织变化.
回火索氏体
淬火钢回火时组织和性能的变化
80~200℃,发生马氏体的分解
由淬火M中析出薄 片状细小的ε碳化物, 使M中碳的过饱和 度降低,通常把这 种过饱和α+ε碳化物 的组织称为回火马 氏体(M回)。在显 微镜下观察呈黑色 针叶状。
回火马氏体
淬火钢回火时组织和性能的变化
200~300℃发生残余奥氏体分解
残余奥氏体完 全分解为过饱 和的α+ε碳化 物的混合物, 这种组织与马 氏体分解的组 织基本相同。 组织为M回。
回火马氏体
淬火钢回火时组织和性能的变化
300~400℃,发生碳化物的转变 马氏体分解完成,过饱和的α中的含碳量达饱和 状态,M→F,但这时的铁素体仍保持着马氏体 的针叶状外形,这பைடு நூலகம்ε碳化物转变为极细的颗粒 状的渗碳体。 这种由针叶状F和极细粒状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 合物称为回火托氏体(T回)。
回火托氏体
淬火钢回火时组织和性能的变化
400℃以上,发生渗碳体的长大与固溶体再结晶
400℃以上粒状渗碳体将逐渐聚集长大,α相 开始回复,500℃以上时发生再结晶,从针 叶状转变为多边形的粒状,同时粒状渗碳体 聚集长大成球状,即在500℃以上(500650℃)得到由粒状铁素体+球状Fe3C组成 的回火组织——回火索氏体。(S回)

淬火钢的回火转变

淬火钢的回火转变

1、新鲜马氏体在低温回火时性能的变化
在马氏体形成最初就开始过饱和固溶体的脱溶,即回火转变。一般的被 称为“淬火马氏体”的组织,实质上是脱溶初期阶段的某种状态(碳原 子的偏聚)。
为了研究Fe-C马氏体回火脱溶的全过程,尤其是脱溶初期的行为,首先 要获得一个“新鲜”的即未发生任何脱溶的马氏体。
3、θ-Fe3C的过渡相
碳化物的晶体学参数
Fe3C
ε-Fe2.4C
过渡相ε-Fe2.4C是20世纪50年 代初测定的。
70年代以后测定出η-Fe2C, 认为ε-Fe2.4C就是η-Fe2C,因 而出现六方和正交之争。
目前,人们还在不同钢中进 行逐一测定,尚不能作出普 遍性的结论。
η-Fe2C是20 世纪70年代弘津测定
中、高碳钢的淬冷硬度,在低速淬冷时,硬 度高;在高速淬冷时,硬度变低。低速的代表 值v1约为1500℃/s。在此冷速范围,马氏体的 硬度(H1)与一般工业淬火硬度没有什么差异。 高速(v2)的代表值约为23000℃/s。用此速度 或更快的速度淬冷,得到的硬度(H2)显然较 低,而且保持恒定。
“新鲜”马氏体回火时电阻 率的变化
③中碳马氏体中存在位错和孪晶两种亚结构,其 析出过程
从碳原子气团Hc、Dc状态于100℃即开始析出过渡相 η-Fe2C或ε-Fe2.4C,温度高于200℃时,即有θ-Fe3C的析出, 即在位错气团基础上直接析出平衡相。 100~300℃范围内析出的η-Fe2C或ε-Fe2.4C则是孪晶型 马氏体序列的环节。 至今未见中碳马氏体析出–Fe5C2的报导。
②高碳片状孪晶马氏体的脱溶过程
温度高于100℃即开始析出过渡相η-Fe2C或ε-Fe2.4C, 呈极细小的片状;
温度高于200℃时,η-Fe2C(或ε-Fe2.4C)开始回溶, 同时析出另一个过渡相-Fe5C2,并且迅即开始平衡相 θ-Fe3C的析出。

淬火钢回火时组织转变介绍

淬火钢回火时组织转变介绍

淬火钢回火时组织转变介绍淬火钢回火是一种常见的热处理工艺,通过控制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和时间,可以改善淬火后的钢材组织和性能。

淬火后的钢材通常具有硬度高、脆性大等特点,回火处理可以使其获得一定的韧性和塑性,提高其综合性能。

淬火钢回火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加热淬火后的钢材到一定温度,然后进行恒温保温一段时间,最后再进行冷却。

在这个过程中,钢材的组织会发生转变,主要表现为马氏体分解、析出出现和晶粒长大。

以下将详细介绍这些组织转变的过程。

淬火后的钢材主要为马氏体,而马氏体是一种脆性组织,回火时需要改变其组织形态。

在回火过程中,钢材受热到一定温度,马氏体开始分解成为一种较为稳定的组织形态,称为回火组织。

回火组织主要由贝氏体、残余奥氏体和回火渗碳体组成。

其中,贝氏体是一种具有韧性和塑性的组织,可以提高钢材的韧性。

残余奥氏体主要是未完全转变的马氏体,其含有适量的碳和合金元素,也具有一定的韧性和塑性。

回火渗碳体是在回火温度下,一部分由马氏体转变而来,富含碳元素,具有一定的韧性。

在回火过程中,马氏体析出出现也是重要的组织转变现象。

大部分马氏体靠较高的回火温度和长时间的回火使其尽量析出出现,以增加钢材的韧性。

马氏体析出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基于长时间回火,由于较高温度使马氏体逐渐转变为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从而使马氏体开始析出出现;另一种是基于高回火温度和短时间回火,使马氏体内部的残余奥氏体转变为贝氏体,从而使马氏体开始析出出现。

无论是哪种方式,都可以通过在适当的时间和温度下进行回火处理来增加马氏体的析出出现,提高钢材的韧性。

晶粒长大是淬火钢回火过程中的另一种组织转变。

在淬火过程中,钢材的晶粒会因快速冷却而变小,而小晶粒往往与碳化物结合更紧密,导致材料更加脆性。

回火时,由于较高的温度和较长的时间,晶粒开始重新长大,形成较大的晶粒。

较大的晶粒可以形成多个晶界,使得材料更加具有韧性。

总结起来,淬火钢回火时组织转变主要包括马氏体分解、马氏体析出出现和晶粒长大。

钢的回火转变.pptx

钢的回火转变.pptx

Si—可有效提高钢回火抗力








-




,增加了它
第9页/共24页
的稳定


2.合金元素对AR转变的影响
1)ARB、 ARP 、AR M
二次淬火—当AR在B和P之间的A稳定区域保持,AR不发生分解,在随 后冷
却转变为M。
2)回火时的二次淬火和稳定化、催化现象
催化—回火时二次淬火的Ms’Ms产生的二次M的量较多
高碳钢中回火马氏体与下贝氏体的区别
第7页/共24页
从显微组织的形态和分布来看,下贝氏体与高碳钢回火马氏体很 相似,
都是暗黑色针状,各个针状物之间都有一定的交角,而它们的区别是 :
1)高碳钢的回火马氏体表面浮凸呈N字形,下贝氏体的表面浮凸是不 平行
的,相交成“v”形或“Λ”形;
2)高碳钢回火马氏体中存在位错与孪晶,下贝氏体中铁素体也有位 错缠结
片状M形成—产生显微裂纹
回火--应力消除和在裂纹中析出碳化物--部分显微裂纹
自动焊合
第15页/共24页
三、中碳钢回火时机械性能的变化 1.T250℃ T--、塑性不变、HRC 2.200~300℃ T--HRC 3. 300℃ 与低碳钢相似,韧性、强度 弹簧钢:淬火+中温回火
第16页/共24页
§7-3 回火脆化现象
缺点:不能解释为什么钢中同时存在某些合金元素和杂质才会发生脆 性
修正: ①二次偏聚理论; ②三元固溶体的平衡偏聚理论
2)非平衡偏聚理论
Fe3C析出,杂质元素在其周围富集—脆化 4.抑制TE的措施
①在钢中加入适量的Mo、W等元素;

淬火钢回火时的组织转变

淬火钢回火时的组织转变

3 残余奥氏体的转变
200~300℃范围属于回火的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将发生残余奥氏体的
分解。含碳量w(C)低于0.4%的钢淬火后不出现残余奥氏体,故不存在残余奥 氏体的分解转变问题。含碳量w(C)大于0.4%的钢淬火后可能得到马氏体和残
余奥氏体。残余奥氏体或者在较高温度范围内(下贝氏体转变区)转变为下贝氏 体;或者在Ms点以下较低温度范围内转变为马氏体。
含碳量w(C)低于0.2%的板条马氏体在100~ 200℃之间回火时没有ε碳化物的
析出,C原子仍然偏聚在位错线附近。这是由于C原子偏聚的能量状态低于析出 碳化物的能量状态。当回火温度高于200℃时,才有可能通过单相分解析出碳化 物,使a基体中的碳含量降低。
2.3 中碳钢马氏体的分解
中碳钢在正常淬火时得到低碳板条位错马氏体与高碳片状孪晶马氏体的混合组织, 故回火时也兼具低碳马氏体与高碳马氏体的分解特征。
• 回火第一阶段转变后,钢的组织由过饱和度 降低了的a固溶体和高度弥散分布、与母相a 保持共格联系的ε亚稳碳化物组成,这种组 织称为回火马氏体。
• 体心立方马氏体的含碳量与淬火钢的原含碳 量无关,如前所述,均为
w(C)0.25%~0.30%。
图7 不同碳含量马氏体回火时碳浓度的变化
图8 w(C)1.84%高碳马氏体回火时三种碳化物的析出范围
图4 Fe-15Ni-1C马氏体150℃×lh回火后ε-FexC的TEM照片
2.1 高碳马氏体的分解——(1) 高碳马氏体的双相分解
(a) (a)
(b) (b)
图5 图马1氏1.1体5 双马相氏分体双解相示分意解图示意图
((cc) )
图6图马11氏.16体马双氏相体分双解相时分碳解的时分碳布的分布

钢中的回火转变之马氏体的分解课件

钢中的回火转变之马氏体的分解课件
马氏体是钢在冷却过程中,当温度低 于某一特定点时,奥氏体转变成的一 种晶体结构,其晶体结构与奥氏体不 同,呈现出特定的晶体学特征。
马氏体的结构特点
总结词
马氏体的结构特点是具有高密度位错和孪晶,这些结构特征使得马氏体具有较 高的硬度和强度。
详细描述
马氏体的晶体结构中,存在大量的位错和孪晶,这些结构缺陷使得马氏体具有 较高的硬度和强度。同时,马氏体的碳原子在晶体结构中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排 列,使得马氏体具有较好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对钢的性能要 求越来越高,马氏体分解的研究对于 提高钢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关于马氏体分解的研究尚不够 深入,因此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 理论和实践意义。
02
马氏体的基本特性
马氏体的定义
总结词
马氏体是钢在冷却过程中形成的具有 特定晶体结构的相变产物。
详细描述
合金元素
合金元素对回火转变的影响也很大。 一些合金元素可以改变原子扩散速 度和马氏体的稳定性,从而影响回 火转变的过程和结果。
04
马氏体的分解过程
马氏体分解的定义
马氏体分解是指钢在回火过程中,马氏体结构发生改变的 现象。
马氏体分解是钢回火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决定了钢 的力学性能和显微组织。
马氏体分解的原理
马氏体分解过程中伴随着晶体 结构和化学成分的变化,这些
变化会影响钢的性能。
通过控制回火工艺,可以实现 对钢的性能的精细调控,以满
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研究展望
01
深入探究马氏体分解的 微观机制和晶体学原理, 为钢的性能优化提供理 论支持。
02
开展新型钢种的开发和 研究,拓展其在航空航 天、汽车、能源等领域 的应用。

钢的回火转变知识点总结

钢的回火转变知识点总结

抑制回火脆性。
8.哪些机械性能产生变化?
(1)硬度。 (2)强度和韧性。
9.回火脆性
[例题]将共析钢加热至 780℃,经保温后,请回答:
第2页共3页
(1)若以图示的 V1、V2、V3、V4、V5 和 V6 的速度进行冷却,各得到什么组织? (2)如将 V1 冷却后的钢重新加热至 530℃,经保温后冷却又将得到什么组织?力学性 能有何变化?
①离位析出;原位析出。(本质:扩散)
回火第三阶段 (250-400℃)
碳化物的转变
②一般规律:随温度升高,碳化物由亚稳态向稳态 转变。
③随时间的延长,碳化物转变温度逐渐降低。
回火第四阶段 渗碳体的聚集长大 亚结构全部消失。
(400℃以上) 和α相回复、再结晶
第1页共3页
4.回火的目的
稳定组织,减小或消除淬火应力,提高钢的塑韧性,获得强度、硬度和塑性、韧性的适
具有强度、塑性和 韧性都较好的综 合机械性能。
中碳结构钢和低合金结 构钢(发动机曲轴、连杆、 连杆螺栓、汽车半轴、机 床主轴、齿轮)
6.回火时间
一般不超过 2h。
7.回火后的冷却 (1)一般采用空冷,防止重新产生内应力和变形、开裂。
(2)对于具有第二类回火脆性的某些合金钢工件,高温回火后应进行油冷或水冷,以
马氏体的分解
钢降低较缓。 ③回火时间对马氏体中含碳量影响较小,初期下降
很快,随后趋于平缓。
④较低温时,二相式分解(两种正方度的马氏体);
较高温时,连续式分解(一种正方度的马氏体)。
回火第二阶段 (200-300℃)
残余奥氏体的转变
①随回火温度的升高,残余奥氏体的数量逐渐减少。 ②残余奥氏体和过冷奥氏体无本质区别,只是两者 所处的物理状态不同,使转变速度有所差异。

淬火奥氏体变成马氏体的过程

淬火奥氏体变成马氏体的过程

淬火奥氏体变成马氏体的过程淬火奥氏体变成马氏体的过程是一种普遍存在于金属材料中的相变现象。

这个过程充满了魅力和神秘感,让人不禁想要深入了解其中的奥秘。

在淬火的过程中,金属材料首先需要经历加热的过程。

当金属材料达到足够高的温度时,其内部结构会发生变化,从晶体结构中的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

这一变化是由于金属原子的重新排列引起的。

奥氏体是一种具有面心立方结构的晶体形态,其原子排列紧密有序。

而马氏体则是一种具有体心立方结构的晶体形态,其原子排列更加紧密。

这种结构的改变使得金属材料的硬度和强度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淬火奥氏体变成马氏体的过程可以比喻成一个人的成长历程。

就像一个人在面临困境时需要经历磨砺和锻炼来变得更加坚强一样,金属材料在经历淬火过程后也会变得更加坚硬和耐磨。

淬火奥氏体变成马氏体的过程中,金属材料需要经历两个关键步骤:快速冷却和回火。

快速冷却是指将金属材料迅速降温,以使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

而回火是指在冷却后对金属材料进行适当的加热处理,以调整马氏体的性能。

这个过程虽然简单,但其中的科学原理却十分复杂。

在快速冷却的过程中,金属材料的原子会发生位错和应力的积累,导致材料的内部结构发生变化。

而回火过程中,金属材料的原子重新排列,使得马氏体的性能得到进一步优化。

淬火奥氏体变成马氏体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物理现象,更是一种人类智慧和技术的结晶。

通过调控淬火和回火的工艺参数,人们可以控制金属材料的硬度、强度和韧性,使其在不同的应用领域发挥出最佳的性能。

正是因为淬火奥氏体变成马氏体的过程,金属材料才能成为现代工程领域不可或缺的基础材料。

无论是制造汽车、航空器还是建造大型桥梁,金属材料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淬火奥氏体变成马氏体的过程,金属材料不仅仅具备了优异的力学性能,还拥有了更大的应用潜力。

人们可以通过改变淬火和回火的工艺参数,使金属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能和特性,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淬火奥氏体变成马氏体的过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相变现象。

马氏体转变的特点

马氏体转变的特点

中内部相组成发生了变化,从而引起了钢的性能的变测得钢中马氏体是碳溶于α体,此,曾一度认为和固溶体四十年代前后,在亚点阵的概念发现,碳原子处于三种分布位置时,都能形成由碳原子构成的八面体,这种可能出现的原子阵列,称为点阵。

点阵,结果使的α度,称为新形成马氏体的正方度远高于公式给出的正方度,①切变共格和表面浮突现象变而使点阵发生改组,且一边凹陷,一边凸起,带动界面附近未转变的奥氏体也随之发生弹塑性马氏体转变切变示意图马氏体转变只有点阵改组而无成份变化,转变时原子做有规律的整体迁移,每个原子移动的距离不超过一个原子间距,且原子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发生变化。

1、(有三种不同的取向,所以四种和{111}M但很快停止,不能进行到终了,需进一步降温。

始点种结构的过程。

①把面心立方点阵看做体心立方点阵,其轴比(为1.41长,使得轴比为①和马氏体板条具有平直界面,界面近似平行于奥氏体的面,所以一个奥氏体晶粒内可能形成四种马氏体板条束。

相同惯习面的马氏体板条平行排列构成马氏体板条群条间残余奥氏体薄膜的碳含量较高,在室温下很稳定,对钢的机械性能会产生显著影响。

亚结构:为与剧烈冷作硬化的光镜下片状马氏体是铁基合金中的另一种典型的马氏体组织,常见于淬火也称于氏体晶粒体的大小受到限制。

因此片状马氏体的大小不一,越是后形成向关系为中脊为高密度的相变孪晶区。

相变孪晶的存在是片状马氏体组织的重要特征。

孪晶间距大约为片的周围部分,存在高密度的位错(非孪晶区)。

1)蝶状马氏体板条状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的形成温度范围之间的温度区域这种马氏体的立体形态为Fe-18Ni-0.7Cr-0.5C蝶状马氏体的立体形状1)化学成分部亚结构的主要因素,其中尤以碳含量最为重要。

在随马氏体的形成温度降低马氏体;状。

45钢得到回火马氏体组织工艺流程

45钢得到回火马氏体组织工艺流程

45钢得到回火马氏体组织工艺流程
45钢的回火马氏体组织工艺流程一般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原材料准备
首先,需要准备45钢的原材料,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符合要求。

原材
料应该经过化学成分分析和金相检验,以确定其成分和非金属夹杂物的含量。

同时,原材料也要进行超声波探伤,以检测是否有内部缺陷。

第二步:淬火处理
将45钢材料加热到适当的温度,通常是在850℃到900℃之间。

保持
一定时间后,将材料迅速冷却到室温或低温。

淬火的目的是使钢材中的奥
氏体转变为马氏体,这样可以提高钢材的硬度和强度。

第三步:回火处理
淬火后的45钢材料通常非常脆硬,为了使其具有一定的韧性和可加
工性,需要进行回火处理。

回火是将淬火后的材料重新加热到较低的温度,然后保温一段时间,最后冷却。

回火的温度和时间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在250℃到450℃之间进行。

第四步:冷却处理
回火后的45钢材料需要进行冷却处理,以稳定其组织和性能。

在回
火结束后,将材料冷却到室温或低温。

冷却的速度一般不要过快,以免产
生内部应力和组织不均匀。

第五步:性能测试
最后,对回火后的45钢材料进行性能测试,包括硬度测试、拉伸试验、冲击试验等。

通过测试,可以评估材料的力学性能是否满足要求,并对工艺流程进行调整和改善。

总结:45钢的回火马氏体组织工艺流程一般包括原材料准备、淬火处理、回火处理、冷却处理和性能测试等步骤。

这些步骤的具体参数和条件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以确保获得符合要求的材料性能。

淬火碳钢回火时的组织转变

淬火碳钢回火时的组织转变

双相分解的速度 与温度有关,温度愈高,分解速度就愈快。经计算得出在不同温度下马氏体分解 一半所需时间,如表11.3所示。
表11.3 不同温度回火时马氏体的半分解期
温度,
0
20
40

时间
340年 6.4年
2.5

60
80
100
120
3
8
50
8

小时
分钟
分钟
可见,提高温度将使高碳马氏体的双相分解速度大大加快。
随回火温度升高,c/ a逐渐减小,α相中碳含量逐渐降低。
这表明,由于回火温度不同,碳化物析出可以有两种不同方式,即双相分解和
单相分解。
(1)马氏体的双相分解 回火温度在125~150℃以下,马氏体以双相分解方式进行分解。此时,随着
碳化物的析出,出现两种正方度不同的α相,即具有高正方度的保持原始碳含量 的未分解的马氏体以及具有低正方度的碳已部分析出的α相。
由于温度较低,碳原子不能作远距离扩散,已经析出的碳化物不能继续长大。 马氏体的继续分解只能依靠在其他高碳区析出新的碳化物颗粒,并在其周围形成 新的低碳区。
随着分解过程进行,高碳区愈来愈少,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区愈来愈多。当高碳区完全消失时 双相分解即告结束。此时,α相的平均碳含量降至C1。
低碳区的C1与马氏体原始C0及分解温度无关,为一恒定值,约为0.25%~ 0.30%。
在室温附近,Fe及合金元素原子都难以扩散迁移,但C、N等间隙原子尚能作 短距离扩散。当C、N原子扩散到上述微观缺陷处后,将降低马氏体的能量。
因此处于不稳定状态的淬火马氏体在室温附近,甚至在更低温度下停留时,C、 N原子可以作一定距离的迁移,出现C、N原子向微观缺陷处的偏聚现象。 对于板条状马氏体:

钢的热处理工艺

钢的热处理工艺
2)200~300℃回火时出现硬度平台是由于残余 奥氏体转变(使硬度上升)和马氏体大量分解(使硬度 下降)两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合金元素能够不同程度上阻碍回火硬度的降低, 同时回火时(500~600℃)可以造成二次硬化。
(2)强度和塑性 回火温度升高,强度不断下降,塑性不断上升。
电子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ε-FexC为长1000条状Å(空间 形态为薄片状)
此时马氏体点阵常数a增加,c减小,正方度c℃ 碳钢中马氏体过饱和的C 几乎全部脱溶,但仍具有
一定的正方度。
形成两种比ε-FexC更加稳定的碳化物 *一种是χ-Fe5C2—单斜晶系 *一种是θ-Fe3C——正交晶系。 具体形成过程可表示为:
α′→α相+ε-FexC →α相+χ-Fe5C2+ε-FexC →α相+θ-Fe3C+χ-Fe5C2+ε-FexC →α相+θ-Fe3C+χ-Fe5C2 →α相+θ-Fe3C。
3.碳化物析出与转变规律
(1)是否出现χ-Fe5C2与钢的C%有关,C%增加有利于χ-Fe5C2产生 (板条马氏体不易产生χ-Fe5C2)。
(3)碳化物转变取决于回火温度,也和时间有关。 随着回火时间的延长,转变温度可以降低。
4. 最终组织:回火屈氏体 具有一定过饱和度的α 相和与其无共格关系的θ-
Fe3C 碳化物混合组织。 对于合金钢,回火过程中形成细小弥散的与α 相共格
的特殊碳化物,导致钢的硬度增加称为二次硬化。
(三)残余奥氏体转变(200~300℃)
1. 残余奥氏体与过冷奥氏体相比 ①两者都是C在α-Fe中的固溶体,转变的动力学曲线
很相似。 ②物理状态不同,残余奥氏体在淬火过程中发生了高

合金元素对钢回火转变的影响(干货)

合金元素对钢回火转变的影响(干货)

合金元素对钢回火转变的影响合金元素对回火转变的影响,包括对回火转变的四个主要阶段的影响,即:马氏体分解;残余奥氏体分解;碳化物析出与转变;渗碳体的聚集长大与α相的再结晶。

总的规律是:合金元素的加入,都会使回火转变推迟、转变温度升高。

㈠合金元素对M分解的影响合金钢中的M分解与碳素钢相似,但其分解速度受合金元素的影响非常显著,尤其是M分解的后期。

合金元素对M分解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C的扩散来实现的。

因此,合金元素对C的偏聚、双相式分解的影响不大,而对单相分解的影响较大。

⑴非碳化物形成元素Ni、Mn与C的结合力与Fe相差不大,所以对C的扩散影响不大,对M分解的影响也不大;Si、Co虽不形成碳化物,但可溶入ε-FeXC中而提高其稳定性,使ε-FeXC不易聚集而推迟M的分解.⑵强碳化物形成元素Cr、Mo、W、V、Ti等强碳化物形成元素与碳原子结合力强,增大C在M中的扩散激活能,阻碍C原子的扩散,可以将M分解温度提高100~150℃。

在合金钢中,由于合金元素的作用,M分解的温度将提高,通常把合金元素这种阻碍α相中碳含量降低和碳化物颗粒长大,从而使钢件保持高强度和高硬度的性质,称为回火稳定性或抗回火性。

㈡合金元素对残余奥氏体转变的影响合金钢中的残A转变与碳素钢基本相似,只是合金元素可以改变残余A分解的温度和速度,从而可能对残余A转变的性质和类型产生影响⑴合金元素对残A转变的影响淬火合金钢回火时,残A的转变与回火温度和残A的稳定性有关。

通常,合金元素的加入提高残A的稳定性。

在Ms点以下温度回火,残A将转变为M。

若Ms点较高(>100℃),随后还将发生M的分解,形成M回。

Ms点以上温度回火时,残A可能发生以下转变:残A在B区域内转变为贝氏体;残A在P区域内转变为珠光体;残A在回火加热和保温过程中不发生分解,而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转变为M⑵回火的二次淬火、稳定化及催化现象①二次淬火由于残A本身的稳定性高,或在P和B区之间比较稳定的区域保温时,残A可以不发生分解,而在随后冷却时转变为M,从而提高材料的强度和硬度的现象。

马氏体回火转变过程

马氏体回火转变过程

马氏体回火转变过程
马氏体回火转变是指在高温下形成的马氏体在热处理后被回火,使之
变成更稳定的组织结构。

马氏体回火转变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回火前马氏体阶段:
在高温下,钢经过淬火使之形成马氏体。

这是一种具有高硬度和脆性
的组织结构。

2.针状马氏体阶段:
在回火温度较低的情况下,马氏体开始发生转变,出现一些细小的针
状马氏体晶体。

这种晶体具有一定的强度和韧性。

3.板条状马氏体阶段:
随着回火温度的逐渐上升,马氏体会转变成板条状马氏体。

这种晶体
比针状马氏体更稳定,具有更高的韧性。

4.珠光体阶段:
当回火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板条状马氏体转变成了珠光体。

珠光体是
一种具有良好韧性和强度的晶体结构,是最终目标。

总的来说,马氏体回火转变过程是指在淬火后,通过回火使之得到更
稳定的组织结构的过程。

在回火的过程中,马氏体逐渐转变成针状马氏体、板条状马氏体和最终的珠光体。

钢中的回火转变之马氏体的分解

钢中的回火转变之马氏体的分解
在分解过程中,不再存在两种不同碳含量 的α相,其碳含量和正方度不断下降,当 温度达到300℃时,正方度c/a接近1。此 时α相中的碳含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基本接近平衡状态, 马氏体脱溶分解过程基本上结束。
二.低碳、 中碳马氏 体的分解
低碳马氏体与高碳马氏体相比,其更不容易 析出碳化物,其碳原子在100℃~200℃时 几乎完全偏聚在位错线附近(生成位错气 团)。回火温度高于200℃时,才有可能析 出碳化物(直接析出平衡相渗碳体)。
马氏体中的碳原子含量越高,马氏体的过 饱和程度越高,碳化物的析出就更容易.
疑惑
有一本书上说双相分解 是不会有的……
它说,在100℃下,马 氏体中只有碳原子偏聚 团,尚未析出碳化物; 碳化物开始析出时,碳 原子已经可以远程扩散。 因此双向分解是一个错 误的、不会存在的东西。
疑惑
另一本书上说生成的不是ε碳化物,而是 η碳化物…… “过渡相ε碳化物是20世纪50年代初测定的,直到70年代 人们也未加怀疑。后来认为εFe2.4C就是ηFe2C,出现争论, 目前尚不能得出确切结论……”
202X
谢谢大家!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 述观点。
2:单相分解
与双相分解相比,单相分解的 不同点在于:温度更高的情况 下,碳原子能够长程扩散,因 此已析出的碳化物可以从较远 区域获得碳原子而长大,α相 中的碳浓度梯度也会因此而消 除,也就是单相分解。
个人感觉,双向分解时马氏体中碳化物的 长大被抑制了,因此双向分解时马氏体的 形核更多,更可能获得分布均匀、细腻的 碳化物,或许性能也会更好……
总结
对于钢中的回火转变,马氏体分解是回火第一阶段转变(T1),发 生在80℃~250℃之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辑ppt
9
总结
▪ 对于钢中的回火转变,马氏体分解是回火 第一阶段转变(T1),发生在80℃~250℃之 间;
▪ 这一阶段以碳化物的析出为开始的标志, 在完全获得立方马氏体以及亚稳的ε碳化物 后结束;
▪ 马氏体的分解,是一个“脱溶”过程;
编辑ppt
10
总结
▪ 温度对于分解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影 响碳原子的扩散能力以及改变马氏体中碳 原子的平衡浓度两方面;
▪ 马氏体中的碳原子含量越高,马氏体的过 饱和程度越高,碳化物的析出就更容易.
就是这样!
编辑ppt
11
疑惑
▪ 有一本书上说双相分解是不会有的…… ▪ 它说,在100℃下,马氏体中只有碳原子偏聚团,尚未析
出碳化物;碳化物开始析出时,碳原子已经可以远程扩散。 因此双向分解是一个错误的、不会存在的东西。
个人感觉,双向分解时马氏体中碳化物的 长大被抑制了,因此双向分解时马氏体的 形核更多,更可能获得分布均匀、细腻的 碳化物,或许性能也会更好……
编辑ppt
7
二.低碳、中碳马氏体的分解
低碳马氏体与高碳马氏体相比,其更不容易析出碳化物, 其碳原子在100℃~200℃时几乎完全偏聚在位错线附近(生 成位错气团)。回火温度高于200℃时,才有可能析出碳 化物(直接析出平衡相渗碳体)。
(亮点是绿色框中的数据)
编辑ppt
5
2:单相分解
▪ 与双相分解相比,单相分解的不同点在于:温度更高的情 况下,碳原子能够长程扩散,因此已析出的碳化物可以从 较远区域获得碳原子而长大,α相中的碳浓度梯度也会因 此而消除,也就是单相分解。
编辑ppt
6
在分解过程℃时,正方度c/a接近1。此时α相中的碳 含量已基本接近平衡状态,马氏体脱溶分解过程基本上结束。
钢中的回火转变之马氏体的分解
这是一个什么过程呢? (课本)“回火温度在80~250℃之间,富 集区的碳原子将发生有序化,继而转变为 碳化物而析出,即马氏体发生分解。”
▪ 主要参考书目:教材; 其他一些书籍。
编辑ppt
1
一.高碳马氏体的分解
▪ 高碳马氏体的分解,有碳化物的析出。在回火温 度低于125℃时,会出现双相分解的情况。在温 度高于125~150℃时,则会出现单相分解。
编辑ppt
2
1:双相分解
双相分解理论的提出:1:在温度较低时,碳化物的扩散难以被激活, 不能作远距离扩散,因此高碳区和低碳区之间的浓度差不易消失,已析 出的碳化物就不能继续长大;
编辑ppt
最后大概会是 什么样子?
3
双向分解过程,会持续至高碳区消失。
编辑ppt
4
2:实验观测到的马氏体在温度不高时会有两个正方度,而 正方度又和点阵中的碳的含量有关,因此就说明了此时马 氏体有两种不同的组成;
编辑ppt
12
疑惑
▪ 另一本书上说生成的不是ε碳化物,而是 η碳化物…… “过渡相ε碳化物是20世纪50年代初测定的,
直到70年代人们也未加怀疑。后来认为 εFe2.4C就是ηFe2C,出现争论,目前尚不 能得出确切结论……”
编辑ppt
13
谢谢大家!
中碳马氏体则是兼有低碳马氏体和高碳马氏体分解的特征。 (中碳马氏体在200℃以下回火时,形成碳原子的位错气 团和弘津气团【由于晶格弹性应力场的非对称性导致的偏 聚】,在100~300摄氏度之间形成ε碳化物)
编辑ppt
8
由此图可以看出,相对低碳马氏体而言,高碳马氏体的分解更早开始,且 在高于大约125℃时它们的马氏体中的碳含量一致。这或许是因为在高于 这个温度后碳原子可以长程扩散,使得平衡在动力学方面可以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