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克次体的症状

合集下载

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的主要症状和流行特点

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的主要症状和流行特点

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的主要症状和流行特点我国台湾地区曾在1992年暴发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平均死亡率达到30%,严重发病的达到90%。

近几年,我国云南省南部、中部地区养殖的罗非鱼也发生类立克次体病,笔者将云南省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的主要发病症状和流行情况做一总结,供相关人员参考。

立克次体为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鱼类立克次体病是欧美国家养殖鲑鳟鱼类的重要疾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我国台湾省报道1992年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暴发流行,平均死亡率达到30%,严重发病的多个渔场,死亡率甚至达到90%。

近几年,我国云南省南部、中部地区养殖的罗非鱼也发生一种相似的疾病,经过分子生物学检测、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和发病症状、流行特征观察分析,初步诊断也是类立克次体病。

本文把云南省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的主要发病症状和流行情况做一总结,供相关人员参考。

一、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的临床症状1、水体中症状发病鱼上浮、靠边,中午和下午上到水面下停滞,俗称“停尸”。

有的发病鱼死亡前常常打转,这与立克次体能感染脑部组织有关。

2、体表症状多数发病鱼体表没有明显异常症状,有的发病鱼在鳍基部、头部鳃盖等部位有白色结节,有的病鱼鳍基、鳃盖等部位溃疡。

立克次体病是慢性病,发病后长期不进食,发病时间较久的鱼体质明显瘦弱。

3、解剖症状典型症状是在肾脏、脾脏形成大小不等的白色结节,肝脏上白色结节少见,有的病鱼在心脏、肠道也形成白色结节;脾脏肿大,表面形成绿色泡状结构;有的病鱼脑部发红、充血;多数发病鱼有腹水;发病时间较长以后内脏粘连。

4、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与诺卡氏菌病症状上的区别目前未见罗非鱼诺卡氏菌病的报道,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与其它鱼类的诺卡氏菌病有很大区别:(1)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有打转、身体僵硬、异常游泳等神经症状,与立克次体造成脑部感染有关。

而诺卡氏菌一般不能感染脑部,所以一般没有神经症状。

(2)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体表有白色结节,肌肉没有白色结节。

恙虫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与思路

恙虫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与思路

恙虫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与思路立克次体病(rickettsiosis)是一组由立克次体(rickettsia)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主要以发热、头痛、皮疹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为共同特征,病理变化表现为小血管炎及血管周围炎。

本病经广谱抗生素治疗效果较好,愈后可获免疫力。

立克次体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而生物学特性接近于细菌的病原微生物,具有以下特点:①需要寄生在活的细胞内生长与繁殖,在代谢功能低下的细胞内生长尤为旺盛。

②有典型的细胞壁,体内含有DNA和RNA,但没有核仁和核膜,呈多形性球杆状,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可见。

③与某些变形杆菌(OX19、OX2或OX k株)有共同抗原,可利用外斐(Weil-Felix)凝集试验协助诊断。

④对广谱抗生素,如四环素、氯霉素等敏感。

⑤耐低温和干燥,对热及常用消毒剂抵抗力较弱。

立克次体所致人类疾病可分五大组:①斑疹伤寒组(流行性斑疹伤寒与地方性斑疹伤寒)。

②斑点热组(落基山斑点热、纽扣热、昆士蓝斑点热及立克次体痘等)。

③恙虫病组(恙虫病)。

④Q热组(Q热)。

⑤阵发性立克次体病组(战壕热)。

我国从病原学证实的立克次体病有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Q热及斑点热中的北亚蜱媒立克次体病。

中医对本病早有记载,晋代葛洪在《肘后方》中就有“沙虱毒”的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本病是感染疫毒之邪所致。

如余师愚在《疫诊一得》中指出:“余每论热疫不是伤寒,伤寒不发斑疹……”与西医立克次体病基本吻合,故本病属于中医“瘟疫”范畴。

恙虫病(tsutsugamushi disease)又名丛林斑疹伤寒(scrub typhus),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Rickettsia tsutsugamushi)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临床主要表现突发起病,以发热、皮疹、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外周血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

1927年日本学者绪方规雄等将患者血液注射至家兔睾丸内,经5~6次传代后,家兔阴囊红肿,取其涂片染色发现立克次体,命名为东方立克次体(Rickettsia orteintalis)。

犬立克次氏体病的症状有哪些

犬立克次氏体病的症状有哪些

犬立克次氏体病的症状有哪些比熊犬(详情介绍)
立克次氏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而立克次氏体又是一种体型很小的微生物,通过肉眼是无法查看到的。

这种微生物主要寄宿于单核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内,主要会引起犬败血症。

那么患犬会出现哪些临床症状呢?
症状
潜伏期为7-21天。

本病特征是周期性发热、粘液性鼻漏和结膜炎症状,眼角有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呕吐。

呼出气体有恶臭味,患犬逐渐消瘦、贫血,后期可有粘膜及皮肤糜烂、四肢水肿、胸水及腹水。

有时可在腋下和股内侧看到脓性的红斑疹及胃肠道炎性症状。

个别犬可有惊厥、抽搐、脑膜炎症状。

患犬死后剖检症状有明显的脾肿大、肺水肿、心肌内膜下出血、肠粘膜溃疡及肝、肾肿大等现象。

立克次体感染诊治及护理

立克次体感染诊治及护理

观察消化道症状:观察腹泻、 呕吐等,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观察神经系统症状:观察头痛、 头晕等,判断病情进展
观察心血管系统症状:观察心 悸、胸闷等,判断病情进展
生活护理
01
保持个人卫生, 勤洗手,洗澡,
换洗衣物
02
避免与患者密 切接触,防止
交叉感染
03
保持室内空气 流通,定期消

04
饮食清淡,避 免辛辣、油腻
吐等药物
抗生素:四环素 1 类、氨基糖苷类、
氯霉素类等
抗病毒药物: 2 利巴韦林、奥
司他韦等
免疫调节剂: 3 干扰素、胸腺
肽等
辅助治疗
1
卧床休息:有助于缓 解症状,促进康复
饮食调整:增加营养
3
摄入,提高免疫力
2
补充水分:保持水分 平衡,预防脱水
心理支持:缓解焦虑和
4
恐惧,增强治疗信心
康复指导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个人卫生
04
05
淋巴结肿大:颈部、腋 下等部位淋巴结肿大
神经系统症状:头痛、 头晕、意识模糊等
实验室检查
01
血常规检查:观察白细胞 计数、分类等指标
03
病原学检查:分离培养立 克次体
05
影像学检查:X光片、CT 等,观察肺部病变情况
02
血清学检查:检测立克次 体特异性抗体
04
免疫学检查:检测立克次 体抗原或抗体
01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 手,洗澡,换洗衣物
03
加强锻炼,提高免疫 力,降低感染风险
05
避免食用生肉,生鱼 片等高风险食物
02
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 减少感染风险
04

立克次体病讲课PPT课件

立克次体病讲课PPT课件
实验室检查:立克次体病的实验室检查通常有特定的阳性结果,如白细胞 计数升高、血清学检查阳性等,可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
诊断注意事项
重视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表现和体征 实验室检查 鉴别诊断
Part Four
立克次体病的治疗 与预防
治疗原则
早期诊断:及早发现和治疗立克次体病对于预防并发症和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疗。
国际合作与交 流:各国科学 家正在加强合 作与交流,共 同推进立克次 体病的研究进
展。
THANKS
汇报人:
病例教训:从病例中吸取 的经验教训和改进措施
Part Six
立克次体病的最新 研究进展
研究动态
最新研究:立克次体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最新治疗:立克次体病治疗方法的创新与突破 最新发现:立克次体病相关基因的研究成果 最新趋势:立克次体病防治策略的未来发展方向
研究成果
发现新的立克次体病原体
开发出针对立克次体病的特效 药物
预防措施:保持个人卫生,避免接触可能的感染源,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Part Two
立克次体病的临床 表现
发热
立克次体病患 者常出现发热 症状,体温可 高达39℃以上。
发热持续时间 较长,可达数 周甚至数月之
久。
发热时伴有畏 寒、寒战、头 痛、肌肉酸痛
等症状。
发热可呈间歇 热或弛张热, 部分患者可出
现稽留热。
抗菌治疗: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是治疗立克次体病的关键,需要根据病原体类型和病 情严重程度进行选择。
支持治疗:对于严重病例,需要采取支持治疗措施,如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输血等。
预防复发:在治愈后,采取预防措施以避免立克次体病的再次发生。
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使用抗生素、抗炎 药等药物进行治疗

简述立克次体的共同生物学特征

简述立克次体的共同生物学特征

简述立克次体的共同生物学特征
立克次体是一类微小的寄生原生动物,常见于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消化道中。

它们具有以下共同的生物学特征:
1. 细胞结构:立克次体是原核生物,其细胞体积较小,通常为1-5微米,形态多样,可以是球形、椭圆形或螺旋形。

2. 寄生生活方式:立克次体是寄生性的,它们依赖宿主的细胞内部进行繁殖和生存。

它们通过宿主细胞的摄取或直接侵入宿主细胞,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机制为生存提供所需的营养和环境。

3. 基因组和代谢:立克次体的基因组相对较小,通常只有几百万个碱基对,相比之下,真核生物的基因组一般有几个亿个碱基对。

立克次体的代谢过程也相对简单,依赖于宿主细胞提供的代谢物。

4. 繁殖方式:立克次体的繁殖方式多样,包括二分裂、多分裂和内分泌。

在宿主细胞内,立克次体可以通过不同的分裂方式产生多个子代,并以不同的方式感染其他细胞。

5. 对宿主的影响:立克次体感染宿主细胞后,会干扰宿主细胞的正常功能,造成一系列病理变化。

例如,立克次体可以引起消化道炎症、免疫系统异常和细胞凋亡等现象,导致宿主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总的来说,立克次体具有小型细胞、寄生性生活方式、简化的基因组和代谢、多样的繁殖方式以及对宿主的病理影响等共同的生物学特征。

对立克次体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寄生原生动物的进化和生物学特性,还对开发相关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立克次体及检验

立克次体及检验

立克次体及检验● 考点◆共同特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验一、立克次体一类严格寄生在细胞内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立克次体的共同特征:①大多是人畜共患病原体,引起人类发热和出血性疾病;②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或储存宿主;③大小介于一般细胞与病毒之间,革兰染色阴性,呈多形性主要为球杆状;④除极少数外均专性活细胞内寄生;⑤对多种抗生素敏感;⑥菌体内同时含有DNA和RNA;⑦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

二、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结构:◆形似小杆菌,具有程度不同的多形性。

无鞭毛或荚膜。

◆G-,不易着色,常用Giemsa、Macchiavello和Giménez法染色,Giemsa染呈紫红色,常显两端浓染,Maechiavello染呈红色,Giménez法染呈红色,背景为绿色。

Macchiavello和Giménez法染色可以鉴别恙虫病立克次体与其他立克次体。

在Macchia- vello染色中,恙虫病立克次体呈蓝色,其他立克次体呈红色。

Giménez染色,恙虫病立克次体呈暗红色,背景为绿色。

◆与G-菌非常相似,脂类含量比细菌多,细胞壁弹性较大。

各种立克次体在细胞内存在部位有所不同,以此可作初步鉴别。

立克次体定位普氏立克次体胞质中2.抗原组成构造:①群特异性抗原②种特异性抗原外斐反应:斑疹伤寒等立克次体与变形杆菌某些X株的菌体抗原(OX19、0X2、OX K抗原)具有共同的耐热性多糖类属抗原,用后者代替相应的立克次体抗原进行非特异性凝集反应,作为人类或动物血清中有关抗体的检查。

用于立克次体病的辅助诊断。

3.培养特性:◆立克次体(除巴通体外)只能在活的真核细胞内生长。

◆常用方法有鸡胚卵黄囊培养、细胞培养。

◆接种豚鼠等动物可用于立克次体的初代分离。

◆汉赛巴通体接种新鲜巧克力平板,在35℃、5%CO2环境中培养2周左右才长出菌落。

三、致病性◆立克次体病以发热、头痛、皮疹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其特征。

立克次氏体与衣原体

立克次氏体与衣原体

(二)抗体检查
1. 特异性试验可应用可溶性抗原和/或颗粒性抗原 进行补体结合试验和/或凝集试验 2. 非特异性试验:魏-斐二氏反应(Weil-Felix reaction)
魏-斐二氏反应
1. 变形杆菌代替相应的立克次体抗原进行非特异性凝集反应,检测人类 或动物血清中有无相应的抗体
2. 本质:交叉凝集试验 3. 立克次体病的辅助诊断
五、防治
1. 对中间宿主及储存宿主加以控制 2. 讲究卫生 3. 灭鼠 4. 个人预防 5. 接种灭活疫苗 6. 药物防治
六、主要病原性立克次体
种类
传染源 媒介昆虫 主要临床表现
免疫力
普氏立克次体

(流行性斑疹伤寒)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鼠等
(地方性斑疹伤寒)
人体虱
鼠蚤 鼠虱
发热、头痛、皮疹
持久
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损伤
立克次氏体与衣原体
第一节 立克次体(Rickettsia)
立克次体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介于细 菌和病毒之间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主要寄生于节肢动物,以其为传播媒介。 许多成员对动物和人有致病性,如Q热、
斑疹伤寒、恙虫病等。
一、分类
立克次体属
柯克斯体属 埃立克体属 巴通体属
斑疹伤寒群 莫氏立克次体 斑点热群 恙虫病群 东方立克次体(恙虫病)
二、主要特性
1. 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革兰氏阴性; 2. 含DNA和RNA两种核酸以及核糖体; 3. 具有由黏肽组成的细胞壁,其结构和组成类似于
革兰氏阴性菌,但缺少细胞壁酸或只含微量;
4. 有能进行一定代谢活动的酶系统,但不能合成带 高能键的化合物,须利用宿主细胞的三磷酸盐和 中间代谢产物作为能量来源,故营专性细胞内寄 生,而不能在细胞外生长繁殖;

立克次体病治疗及护理

立克次体病治疗及护理

立克次体病治疗及护理立克次体病(Lyme disease)是一种由螺旋体属(Borrelia)细菌引起的传染病,由蜱虫传播给人类。

该病最初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一座小镇上被发现,并因此而得名。

立克次体病常见于北美洲、欧洲和亚洲,但实际上它可能存在于世界各地。

本文将介绍立克次体病的治疗和护理,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这种疾病。

治疗方法:传统上,立克次体病的治疗是通过抗生素进行的。

具体的治疗方案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但以下是常用的治疗方案:1.抗生素:常用的抗生素有多西环素(Doxycycline)、阿莫西林(Amoxicillin)和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等。

这些抗生素通常需要长时间的使用,如几周甚至几个月,以确保杀死细菌完全。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可能会根据病情调整抗生素的用量和药物的类型。

2.早期治疗:如果患者早期诊断并接受治疗,恢复的概率较高。

早期治疗主要是通过抗生素治疗,通常可以在几周内消除感染。

3.慢性病例的治疗:对于慢性的立克次体病,治疗可能较为困难,因为细菌会进入身体的组织和器官中。

治疗可能需要更长时间,也有可能使用不同类型的抗生素。

4.症状管理:除了抗生素治疗外,还需要对立克次体病的症状进行管理。

例如,如果患者有关节疼痛,可以考虑使用非处方的止痛药或非甾体消炎药。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定期复诊以确保病情得到控制。

护理方法: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进行护理:1.防止再次感染:2.注意个人卫生:良好的个人卫生有助于减少立克次体病的传播。

患者应定期洗澡,检查身体上是否有蜱虫叮咬痕迹,并及时清除。

在户外活动后,应仔细检查身体,并尽量避免接触草丛和灌木丛。

3.保持良好的营养:良好的饮食和充足的水分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和促进康复。

患者应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和全谷类食物。

4.支持性治疗:总结:立克次体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可以通过及时的治疗和良好的护理来管理。

关键是早期诊断和治疗,避免再次感染,并注意个人卫生和营养。

立克次体病

立克次体病

概述
立克次体是 1909年美国病理学家立克 次 ( Howard Taylor Ricketts , 1871– 1910)在研究落基山斑疹热时首先发现 的。第二年不幸感染斑疹伤寒而亡。 1916年罗恰· 利马首先从斑疹伤寒病人 的体虱中找到,并建议取名为普氏立克 次体,以纪念从事斑疹伤寒研究而牺牲 的立克次和捷克科学家普若瓦帅克。 1934年,我国科学工作者谢少文首先 应用鸡胚培养立克次体成功,为人类认 识立克次体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变形杆菌OXk 凝集试验(外斐反应Weil-Felix reaction)病程第4日可 出现阳性,第4周开始下降,滴度1:160以上有诊断意义 补体结合试验 免疫荧光试验 斑点免疫试验 酶联免疫试验
肝脾肿大( Splenomegaly and hepatomegaly ) 皮疹 ( Rash )

2018/11/1
时间: 4~6天 部位: 躯干 四肢 大小: 0.2~0.5cm 性状: 淡红色, 斑丘疹, 充血性, 不痒 持续: 3~7天
23
实验室检查
血 象 : 白细胞计数增多减少 或正常 血清学检查:
淋巴结肿大 肝脾肿大
脑膜脑炎、肺炎、出血
2018/11/1 14
病理改变
基本病变:
全身小血管炎
血管周围炎
单核吞噬细胞增生
2018/11/1
15
临床表现
濳伏期:4~20天,一般10~14天
病程第1周: 发热 全身中毒症状 体征:颜面潮红,结膜充血 焦痂,淋巴结肿大 皮疹,肝脾肿大
2018/11/1
世界范围:亚洲太平洋地区,东南亚多见;中国 分部:东南沿海地区多发,包括广东、福建、广 西、江西…台湾等省 流行时间:散发也可流行,南方多发于夏秋季, 5~11月多见,6~8月高峰;北方多发于秋冬季, 9~12月多见,10月高峰

立克次氏体

立克次氏体
立克次氏体病
本病是由于立克次氏体寄主于单核细胞和嗜 中性白细胞内所引起的一种败血病。立克次 氏体是一种体形很小的微生物,只能在细胞 内生长繁殖,不能在细菌培养基上培养。 Nhomakorabea症狀
本病特征是周期性发热、粘液性鼻漏和结膜 炎症状,眼角有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呕 吐。呼出气体有恶臭味,患犬逐渐消瘦、贫 血,后期可有粘膜及皮肤糜烂、四肢水肿、 胸水及腹水。有时可在腋下和股内侧看到脓 性的红斑疹及胃肠道炎性症状。个别犬可有 惊厥、抽搐、脑膜炎症状。患犬死后剖检症 状有明显的脾肿大、肺水肿、心肌内膜下出 血、肠粘膜溃疡及肝、肾肿大等现象。
诊断
剖检病死狗只,见消化道溃疡,心肌内膜下 出血,脾肿大,肺水肿,肝肾呈斑驳状,结 合以上临床症状,最后采取动物血液涂片, 经马夏维诺氏法染色后镜检见单核细胞和嗜 中性细胞中有立克次氏体,即确诊为狗立克 次氏体感染。
谢谢观看!

21 立克次体

21 立克次体

18
2.间接免疫荧光(IFA)试验 3.ELISA:捕捉IgM抗体 4.CF试验:敏感性低,特异性高 5.其他 MA、IHA和LA试验等。
19
第三节 恙虫病立克次体

传染源:鼠(主要)、鸟、兔
恙螨:储存宿主,传播媒介
卵 成虫 稚虫 幼虫(第二代) 人等


鼠等 幼虫

稚虫 成虫 卵
活检或尸检材料 :肺、肝、脾、淋巴结、 心瓣膜赘生物
15
(二)标本直接检查 1.免疫荧光检测 印片固定后或切片 用荧光抗体染色 或常规染色镜检 2.核酸检测 PCR法 扩增靶区 编码17kD蛋白的立克次体基因 编码普氏立克次体169kD蛋白的基因
16
(三)分离培养与鉴定
1.动物接种分离:雄性豚鼠
30
第五节 贝纳柯克斯体
• 传染源 :受染家畜 • 传播媒介:蜱 • 可通过接触、气溶胶感染呼吸道、消化 道等途径传播 • 临床症状:引起Q热,发热、头痛、腓肠 肌痛,肺炎、肝炎,心内膜炎
31
生物学特性
• 形态与结构 高度多形性,球杆形或短杆形,甚至球形, 革兰氏染色多为阴性。有荚膜。 Gimenez染 色呈红色, Giemsa染色呈紫红色
33
贝纳柯克斯体在小鼠脾细胞空泡内繁殖
34
第六节 汉赛巴通体
•������ 所致疾病:杆菌性血管瘤-杆菌性紫癜 (BAP )、猫抓病(CSD) •������ 传染源:猫 •������ 症状: 猫抓病:局部皮肤丘疹或脓疱、局部淋巴结 炎,帕里诺眼淋巴腺综合症 BAP:皮肤损害,内脏紫癜。开始皮肤出现 红丘疹,偶有溃疡。皮下出现肉色结节
2.鉴定:免疫荧光法鉴定抗原 (四)抗体检测
1 .外斐反应

康诺尔立克次体斑疹热的症状有哪些?

康诺尔立克次体斑疹热的症状有哪些?

康诺尔立克次体斑疹热的症状有哪些?
常见症状:关节疼痛、血压偏低、高热
本病多发生于儿童,潜伏期为5~7天,急性起病,表现为寒战、高热、头痛、关节痛、乏力等症状。

在蜱叮咬处出现一特征性的“黑斑”,即丘疹逐渐发展为中心坏死性黑色溃疡,周围绕以红晕。

局部淋巴结肿大,且有压痛。

发病后第四天出现全身散在的淡红色斑丘疹,掌跖部亦可累及。

少数可见出血性损害。

本病症状较轻,病程约两周左右。

随着体温下降,皮疹逐渐消退。

三种立克次体起病都急,出现发热、头痛、肌痛和结膜充血等证候,约在蜱叮咬后5~7天发生,焦痂为一特色病征,可以证实诊断,应在头皮、腋窝、腹股沟等蜱类好寄居部位注意寻找。

由于焦痂为坏死性损害,故引流该区的淋巴结亦可肿大。

焦痂损害很像烟头灼伤,直径2~5mm,中心发黑,边缘隆起、发红。

压痛甚轻。

像RMSF一样,第4~5天全身发疹,包括手掌和足底。

隐约可见的斑丘疹性损害,为皮内小出血点。

病程约2周,鲜有死亡。

Weil-Felix反应多数病例都有作用于OX19抗原的凝集抗体,约于病程第2~3周出现。

本病特征为虫咬处“黑斑”,在早期及恢复期进行血清特异性补体结合试验可做出诊断。

立克次体病 病情说明指导书

立克次体病 病情说明指导书

立克次体病病情说明指导书一、立克次体病概述立克次体病(rickettsiosis)是由于立克次体感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主要包括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猫爪病、Q热等。

立克次体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头痛、皮疹等。

目前主要采用抗病原治疗,经积极治疗后,一般预后好。

英文名称:rickettsiosis。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无遗传性。

发病部位:全身。

常见症状:发热、头痛、皮疹、乏力、食欲不佳、淋巴结肿大。

主要病因:感染立克次体。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病原学检查、血清学试验、分子生物学检测。

重要提醒:本病严重时,可导致多器官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当出现发热、头痛、皮疹等症状时,应尽早就医。

临床分类:按照感染立克次体的种类不同,可分为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猫爪病、Q热等。

二、立克次体病的发病特点三、立克次体病的病因病因总述:本病是由立克次体感染所致。

立克次体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对人体致病的立克次体有普氏立克次体、莫氏立克次、恙虫病东方体、汉赛巴尔通体、贝纳柯克斯体等。

基本病因:1、流行性斑疹伤寒流行性斑疹伤寒由普氏立克次体引起,通过人虱传播,传播方式为人-虱-人。

流行性斑疹伤寒的发病机制主要为病原体所致的血管病变、毒素引起的毒血症及变态反应。

2、地方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由莫氏立克次体引起,鼠蚤吮吸病鼠血时,病原体随血进入蚤肠繁殖,但蚤并不因感染而死亡,病原体可在蚤体长期存在。

当受染蚤吮吸人血时,同时排出含病原体的蚤粪和呕吐物于皮肤上,立克次体可经抓破处进入人体,引起人体感染。

3、恙虫病本病为感染恙虫病东方体引起,病原体从恙螨幼虫叮咬处侵入人体,先在叮咬局部组织细胞内繁殖,引起局部的皮肤损害,继而直接或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流,形成恙虫病东方体血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克次体的症状
立克次体的症状有哪些呢?立克次氏体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一类原核生物。

一般呈球状或杆状。

那立克次体的症状有哪些呢?下面小编为你介绍立克次体的症状。

文章目录
立克次体的症状
1、细胞大小为0.3~0.6μm×0.8~2.0μm,有细胞形态,一般不能通过细菌滤器,可通过瓷滤器,在光学显微镜下清晰可见。

2、细胞呈球状、杆状或丝状,有的多形性。

3、有细胞壁,无鞭毛,呈革兰氏阴性反应(除恙虫病立克次体外),效果不明显。

4、除少数外,均在真核细胞内营专性寄生,宿主一般为虱、蚤等节肢动物,并可传至人或其他脊椎动物。

5、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但繁殖速度较细菌慢,一般9~12h繁殖一代。

6、有不完整的产能代谢途径,大多只能利用谷氨酸和谷氨酰胺产能而不能利用葡萄糖或有机酸产能。

7、大多数不能用人工培养基培养,须用鸡胚、敏感动物及动物组织细胞来培养立克次氏体。

8、对热、光照、干燥及化学药剂抵抗力差,56℃30min即可杀死,100℃很快死亡,对一般消毒剂、磺胺及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青霉素等抗生素敏感。

9、同时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没有核仁及核膜,属于适应了寄生生活的α-变形菌。

基因组很小,如普氏立克次氏体的基因组为1.1Mb,含834个基因。

10、一般可培养在鸡胚、敏感动物或HeLa细胞株(子宫颈癌细胞)的组织培养物上。

立克次氏种类
下面介绍4种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立克次氏体。

1、普氏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prowazekii),是流行性斑疹伤寒和斑疹伤寒的病原体。

它为短杆状,0.8微米~2微米×0.3微米~0.6微米,也可长达4微米,单个存在或呈短链状。

当人受到感染后,经10天~14天的潜伏期,骤然发病,有剧烈头痛、周身痛和高热,4天~7天后出现皮疹,严重的为出血性皮疹。

有的还伴有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症状和其他实质器官损害。

流行性斑疹伤寒,在人口密集和昆虫繁盛的环境内比较严重。

当流行时,病人平均死亡率20%,严重时可达70%。

病原体借人虱在人群中传染,所以灭虱是预防流行性斑疹伤寒的重要措施。

2、莫氏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mooseri),是地方性斑疹伤寒(也称鼠型斑疹伤寒)的病原体。

它的传播方式与普氏立克次体不同。

它的自然宿主是家鼠,主要由鼠虱在鼠群中传播,如果鼠死亡了,鼠虱才离开鼠,转而叮吸人血,而使人受传染。

3、立克次氏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rickettsii),是落基山斑疹伤寒的病原体。

最初发现于美国的落基山地区的蒙培拉州的山谷。

疾病流行时,病人的死亡率高达90%。

立克次氏立克次体在自然界中寄生于蜱和蜱所寄居的动物体内,人受
蜱叮咬就会染病。

4、恙虫病立克次氏体,是恙虫病(丛林斑疹伤寒)的病原体。

本病首先在日本发现,目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和台湾省也有病例报告。

在日本,病人的死亡率约有60%。

这种病原体由恙螨叮咬侵入人体,随血液扩散至血管内皮细胞中生长,
发病。

贮藏病原体的动物为野生啮齿动物并借螨传播。

得了恙虫病,先是被叮咬处出现溃疡,周围有红晕,溃疡上盖有黑色焦痂,此外,还有皮疹,并造成神经系统、循环系统以及肝、肺、脾等损害症状。

立克次氏概念
立克次氏体在虱等节肢动物的胃肠道上皮细胞中增殖并大量存在其粪中。

人受到虱等叮咬时,立克次氏体便随粪从抓破的伤口或直接从昆虫口器进入人的血液并在其中繁殖,从而使人感染得病。

当节肢动物再叮咬人吸血时,人血中的立克次氏体又进入其体内增殖,如此不断循环。

立克次氏体可引起人与动物患多种疾病,如立氏立克次氏体可引起人类患落基山斑点热、普氏立克次氏体可引起人类患流行性斑疹伤寒、穆氏立克次氏体可引起人类患地方性斑疹伤寒、伯氏考克斯氏体可引起人类患Q热以及恙虫热立克次氏体可引起人类患恙虫热。

它与衣原体的不同处在于其细胞较大,无滤过性,合成能力较强,且不形成包涵体。

在进入体内后,立克次体先与宿主细胞上的受体结合,进入宿主细胞内,接下来会在在局部淋巴组织或血管内表皮组
织内繁殖。

然后经由淋巴液和血液扩散至全身血管系统内,导致大量细胞破损、出血。

血管壁细胞破损后,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液渗出,在皮肤上表现为皮疹。

有些立克次体在侵入宿主时,会释放出溶解磷脂的磷脂酶A,大量聚集后会导致细胞破裂。

立克次体还会释放脂多糖,因而导致内皮细胞损伤,出现中毒休克等症状。

虽然不同的立克次体症状不同,但主要症状都为血管病变,有时还会出现血栓。

由血管病变,立克次体还会引起神经、呼吸、循环系统的并发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