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点评指南中药注射剂
常用中成药注射剂处方点评关注点
![常用中成药注射剂处方点评关注点](https://img.taocdn.com/s3/m/aeba9e780242a8956aece41c.png)
功效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敛肺平喘,化浊降脂
适应症 用1.于 孕缺妇血及性心心力脑衰血竭管者疾慎病用,。冠心病,心绞痛,脑栓塞,脑血管痉挛等 特殊人群
给药途径 肌内注射、静脉滴注 用法用量 肌内注射:2-4ml,1-2次/日。
静脉滴注:20ml,+5%GS 250ml或500ml,或遵医嘱。 配伍禁忌 无明确说明 成分重复
合痔,按四步注射法进行,根据痔的大小,每个内痔注入6-13ml,总
量20-40ml。或遵医嘱。
配伍禁忌 无明确说明
成分重复
血必净注射液处方点评注意事项
内容
关注点
成份 红花,赤芍,川芎,丹参,当归。辅料为葡萄糖。
功效 化瘀解毒。
适应症 用于温热类疾病,症见:发热、喘促、心悸、烦躁等瘀毒互结证;适
用于因感染诱发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也可配合治疗多器官功能失
用法用量 肌内注射:成人 50-100毫克,2-3次/日;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静脉滴注:250-500毫克,+5%GS(氯化纳注射液);小儿酌减或遵医 嘱。
配伍禁忌 无明确说明 成分重复
消痔灵注射液处方点评注意事项
内容
关注点
成份 明矾、鞣酸、三氯叔丁醇、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枸橼酸钠、亚硫
酸氢钠、甘油。
前后顺序静脉滴注合用;不宜与盐酸川芎嗪合用。
成分重复
脑出血—气滞血瘀证。)
特殊人群 1.月经期及有出血倾向者禁用;
2.孕妇禁用;
3.过敏体质者慎用;
4.不宜与0.9%NS配伍合用;,确需合
给药途径 肌内注射、静脉滴注
用法用量 肌内注射:2ml,1-2次/日。
静脉滴注:10-20ml,+5-10%GS 250-500ml,或遵医嘱。
中药注射剂专项点评细则
![中药注射剂专项点评细则](https://img.taocdn.com/s3/m/4b5dae70453610661ed9f4db.png)
中药注射剂专项点评细则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中药注射剂专项点评细则一、概述中药注射剂是指药材经提取、纯化后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溶液、乳状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
其药效迅速,便于昏迷、急症、重症、不能吞咽或消化系统障碍患者使用,在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肿瘤等疾病的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治疗优势。
自抗战时期第一种中药注射剂(柴胡注射液)问世以来,已有多种中药注射剂被开发应用于临床,为国家多个药品目录所收载(见附件)。
然而,在中药注射剂的开发和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增的同时,“葛根素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等中药注射剂所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使得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
2011年4月2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2010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指出,2010年全年,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在中成药中的占比分别为50.9%、87.2%,在引起不良反应/事件、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排名前20位的中成药中,中药注射剂分别占据17位、20位。
由此可见,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已不能忽视。
为警示社会关注中药注射剂的使用,自2001年11月起,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不断以发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的形式,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情况告知社会,以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相关中药注射剂信息见附件)。
纵观中药注射剂生产、流通、使用过程,导致不良反应/事件产生的原因,可归纳为:1. 药物自身问题,如:原料药材、制备工艺、组成成分、质量控制标准、运输和存储等不符合相关要求,未能保证药品质量;2. 安全性研究与风险管理缺乏,如临床前动物试验、临床试验、上市后临床研究等不足或不完整,未能充分证实药品的安全;3. 个体差异,如患者年龄、性别、生理状态、伴随治疗、合并用药、中医证候或体质等的不同,导致机体对药品的反应不同;4. 临床不合理使用。
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
![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5bb5a115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52.png)
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中药注射剂是指将药物通过注射器注射到人体内部的一种药物剂型,具有作用迅速、药效强、剂量易控制等优点。
但由于中药注射剂的使用特点与传统中药剂型不同,对其处方进行点评时需要考虑许多因素。
本文将从中药注射剂的适应症、剂量选择、药物组合、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处方点评指南。
一、适应症的选择中药注射剂适应症的选择应严格遵循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范围。
中药注射剂一般适用于急性、危重、病程迅速发展、口服用药难以起效或不能口服的疾病,如心脏急性功能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等。
同时,对于一些具有独特的药物特点和药物组分的中药注射剂,如参松养心注射液、丹砂注射液等,还应考虑相关的中医辨证施治原则,遵循药物特性和临床需要进行选择。
二、剂量的选择中药注射剂剂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病情轻重、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剂量过大会增加患者的药物负担,副作用增加;剂量过小则药效不显著。
同时,应注意中药注射剂的治疗上限剂量,以免造成药物过量引起中毒或其他不良反应。
三、药物组合的选择中药注射剂的药物组合应根据患者的疾病特点、辩证施治原则和临床需要进行选择。
在选择药物组合时,应注意不同药物之间的药理相互作用,避免出现相互抵消或增强药效的情况。
同时,也要考虑患者的耐药性和过敏史,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反应或药物耐药性增加的药物组合。
四、不良反应的监测五、药物相互作用的处理中药注射剂药物相互作用是指多种药物在体内同时使用时相互影响的现象。
常见的药物相互作用有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和药效学相互作用。
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注意同时使用的西药和其他中药的药物相互作用,避免出现不良反应或影响疗效的情况。
综上所述,在中药注射剂的处方点评中,需要考虑患者的疾病类型、病情轻重、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遵循药物特性和临床需要,选择适应症和剂量、进行药物组合和监测不良反应及处理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内容。
只有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才能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确保疗效和安全性的最佳平衡。
四川省医疗机构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
![四川省医疗机构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4d1a28c95022aaea998f0fba.png)
四川省医疗机构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试行)为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依据原卫生部发布《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和《四川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建立医疗机构重点监控药品管理制度的通知》(川卫办发〔2016〕16 号),将中药注射剂纳入专项点评范畴。
四川省药事管理质量控制中心制定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促进中药注射剂专项点评工作规范、有效开展,有利于促进中药注射剂临床合理使用。
一、概述在2008年卫生部发布的《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基本原则》指出,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做到:1. 选用品种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选择给药途径;2. 辨证施药,严格掌握功能主治;3. 严格掌握用法用量及疗程;4. 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5. 用药前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慎用;6. 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患者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慎重使用,加强监测;在实际临床治疗过程中,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存在着:1. 超适应症用药、未辨证用药;2.给药途径选择错误;3.剂量选择不当,过量使用; 4. 溶媒选择及用量不适宜;5.用药疗程过长;6.治疗目的相同的药物联合使用等问题。
二、临床使用指南根据《四川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建立医疗机构重点监控药品管理制度的通知》(川卫办发〔2016〕16 号),四川省重点监控药品目录(首批)中药注射剂包括:注射用血栓通(冻干)、舒血宁(银杏叶)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冻干)、参麦注射液、天麻素注射液、参附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艾迪注射液、注射用红花黄色素、红花注射液。
以下药品使用说明仅供参考,按医院实际使用的药品说明书为准。
1.注射用血栓通(冻干)成分:三七总皂苷功能主治:活血祛瘀,通脉活络。
用于瘀血阻络,中风偏瘫,胸痹心痛及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症。
用法用量:临用前用注射用水或氯化钠注射液适量使溶解。
静脉注射:一次150mg,用氯化钠注射液30~40ml稀释。
一日1~2次。
静脉滴注:一次250~500mg,用5%或10%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250~500ml稀释。
四川省医疗机构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
![四川省医疗机构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6b4cfa90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d2.png)
四川省医疗机构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为了规范四川省医疗机构中药注射剂处方,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制定本指南作为医疗机构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的参考标准。
本指南的制定旨在加强医师对中药注射剂的合理应用,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
一、适应症和禁忌症1.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应基于明确的适应症,医师需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确保中药注射剂是合适的治疗选择。
2.中药注射剂禁忌使用的情况包括对该药物过敏、肝肾功能严重损害、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等,医师应仔细审核患者的禁忌症情况。
二、用药剂量和疗程1.医师在处方中药注射剂时,需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及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合理确定药物的剂量和疗程。
2.避免中药注射剂的长期使用,尽量控制疗程在7天以内。
3.对于老年患者、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需根据其生理特点和药物代谢能力进行剂量调整。
三、药物的选择1.确保所选择的中药注射剂符合药典质量标准,并与处方适应症相符。
2.尽量优先选择无刺激性和无毒性的中药注射剂,如必须使用激烈刺激性药物时,需谨慎使用并监测患者的病情反应。
四、配伍禁忌1.避免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尤其是与西药注射剂配伍使用,以免引起相互作用。
2.谨慎配伍多种中药注射剂,特别是具有相互制约关系的中药注射剂,以免导致不良反应或效果降低。
五、辅助治疗和监测1.定期检测患者的肝肾功能等重要生化指标,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
2.在中药注射剂的应用过程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不必要的并发症。
六、良好的记录和沟通1.医师应在患者病历上详细记录处方的中药注射剂信息,包括药物名称、剂量、疗程等,并留下自己的签名和日期。
2.医师应与患者充分沟通,告知中药注射剂的使用目的、药物特点、可能的不良反应等,以增加患者对治疗的理解和合作度。
七、不良事件上报和整改1.医疗机构应建立中药注射剂不良事件的上报制度,医师在发现不良事件时应及时上报,并参与事件的调查和处理。
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试行)(1)
![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试行)(1)](https://img.taocdn.com/s3/m/2110f6ce524de518964b7df2.png)
附件: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试行)目录第一部分不合理处方点评指南第二部分专项处方点评指南一、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病历点评指南二、血液制品处方点评指南三、国家基本药物处方点评指南四、静脉输液处方点评指南五、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医嘱点评指南六、抗菌药物围手术期使用病历点评指南七、抗肿瘤药物处方点评指南八、妊娠患者处方点评指南九、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处方点评指南十、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十一、超说明书用药处方点评指南十二、抗感冒药处方点评指南第一部分不合理处方点评指南一、概述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处方是由注册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调配、核对,并作为发药凭证的医疗用药的医疗文书。
经注册的执业医师在执业地点取得相应的处方权后,根据医疗、预防、保健需要,按照诊疗规范、药品说明书中的药品适应证、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开具处方。
目前医药更新快,药品说明书的更新往往具有滞后性。
因此,药师应不断学习,与时俱进,随着新规范、新指南、新共识等更新点评方法,不可仅凭借说明书草率判定处方合理性。
二、不合理处方处方点评结果分为合理处方和不合理处方。
不合理处方包括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及超常处方。
三、制定指南的法规依据1.《处方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53号)及其附件1:处方标准2.《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卫医政发〔2011〕11号)3.《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卫医管发〔2010〕28号)4.《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57号)四、判断为不规范处方情况【点评标准】1.处方的前记、正文、后记内容缺项,书写不规范或者字迹难以辨认的;2.医师签名、签章不规范或者与签名、签章的留样不一致的;3.药师未对处方进行适宜性审核的(处方后记的审核、调配、核对、发药栏目无审核调配药师及核对发药药师签名,或者单人值班调剂未执行双签名规定);4.新生儿、婴幼儿处方未写明日、月龄的;5.西药、中成药与中药饮片未分别开具处方的;6.未使用药品规范名称开具处方的;7.药品的剂量、规格、数量、单位等书写不规范或不清楚的;8.用法、用量使用“遵医嘱”、“自用”等含糊不清字句的;9.处方修改未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或药品超剂量使用未注明原因和再次签名的;10.开具处方未写临床诊断或临床诊断书写不全的;11.单张门急诊处方超过五种药品的;12.无特殊情况下,门诊处方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超过3日用量,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下需要适当延长处方用量未注明理由的;13.开具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管理药品处方未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的;14.医师未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的;15.中药饮片处方药物未按照“君、臣、佐、使”的顺序排列,或未按要求标注药物调剂、煎煮等特殊要求的。
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要点
![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46a39024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af.png)
成分:丹参、川芎
静脉滴注。20ml-40ml,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0.9%nacl注射液250-500ml稀释后使用,一日一次。
禁止:静脉推注。
不能联合用药:藜芦、喹诺酮类(沙星)、盐酸罂粟碱联用。
不建议与抗生素尤其是青霉素等高敏类药物联合使用
舒肝宁注射液
葡萄糖
中药注射剂
溶媒
功效成分
用法用量
禁忌与不良反应/注意事项
血必净注射液
Nacl
化瘀解毒。用于温热类疾病,证件发热、喘促、心悸、烦躁等瘀毒互结证;适用于因感染诱发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红花、赤芍、川芎、丹参、当归。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50ml加0.9%nacl100ml静脉滴注,在30-40min内滴闭,一天2次。病情重者,一天3次。
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益气扶正,保肝护肝。用于湿热黄疸;急、慢性病毒性肝炎。
清开灵注射液
葡萄糖、nacl
功效: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用于热病,神昏、中风偏瘫,神志不清;急性肝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脑血栓形成、脑出血。
成分:胆酸、珍珠母、猪去氧胆酸、栀子、水牛角、板蓝根、黄芩苷、金银花
肌内注射:一日2ml-4ml
孕妇禁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岁以下儿童禁用。
静脉滴注(重症):
一日20-40ml,10%葡萄糖注射液200ml、nacl100ml稀释后使用
禁止:新生儿、婴幼儿、孕妇、低钾血证。
喜炎平注射液
清热解毒,止咳止痢。用于支气管炎、扁桃体炎,细菌性痢疾等。
穿心莲内酯磺化物
肌内注射:成人一次 50~100 mg,一日 2~3 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静脉滴注:一日 250~500 mg,加入 5% 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中滴注;小儿酌减或遵医嘱。儿童:一日按体重 5~10 mg/kg(0.2~0.4 ml/kg),最高剂量不超过 250 mg,以 5% 葡萄糖注射液或 0.9% 氯化钠注射液 100 ml/~250 ml 稀释后静脉滴注,控制滴速每分钟 30~40 滴,一日 1 次;或遵医嘱。
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
![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29d08f0958fb770bf78a55ce.png)
药品说明书
内容提要
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
1.中药注射剂概述 2.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依据
3.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方案 4.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要点 5.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工作表格
26
xx
中药注射液处方点评方案
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
抽样频率:
抽样时间:
抽样范围
抽样方法
处方选取标准
1次/月
每月1日 到月末
23
促进中药注射剂 专项点评工作规 范、有效开展
内容提要
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
1.中药注射剂概述 2.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依据
3.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方案 4.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要点 5.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工作表格
24
xx
中药注射剂点评依据
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
《处方管理办法》(部长令53号)
A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 指南(中成药)2009 年版基层部分》(卫 办药政发〔2009〕232 号)
5
特殊疾病者禁用: 血栓通、 血塞通 脑溢血急性期禁用
6
特殊生理 状态者禁用: 丹参-经期及 出血倾向禁用
33
中药注射剂点评要点-点评细则 3.药品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的
药品剂型不适宜 给药途径不适宜
诊断相符,但应用于需禁 用特殊人群
注射剂型与患者体 质强弱、病情轻重 缓急不符合
1. 能口 服 给药 的 ,选 用注 1. 射给药; 2. 能肌 内 注射 给 药的 ,选 2. 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 3. 3. 只可 肌 内注 射 的 , 开成 4. 静脉注射; 4. 只可 静 脉注 射 的 , 开成 5. 肌肉注射; 5. 只可 缓 慢滴 注 的 , 开成 6. 快速推注; 6. 非注 射 方式 使 用注 射剂 时,给药途径仍写为注
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设计
![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b959768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78.png)
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设计一、引言二、目的本指南旨在通过评估和点评中药注射剂处方的合理性,防止因不合理用药而造成的不良反应和治疗无效。
三、评价指标1.适应症是否明确: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应遵循中医药理论,明确治疗目标和适应症,避免滥用和误用。
2.剂量是否合理: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年龄等因素,合理确定中药注射剂的剂量,避免过量或过少的用药。
3.配伍是否合理:中药注射剂的配伍应考虑其相容性和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4.疗程是否明确:治疗中药注射剂的疗程应根据疾病的不同而定,避免长期或过度使用,减少药物依赖性。
5.不良反应是否评估:对中药注射剂使用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评估和监控,及时采取措施处理和防范。
四、评价流程1.搜集处方信息: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病情描述、用药目的、其他已用药品等。
2.确定评价指标:根据评估指标进行处方的点评和分析。
3.评估处方合理性:依据指南中的评价指标,对处方进行逐项评估,判断是否符合规范和合理要求。
4.提出改进意见:根据评估结果,对不合理或有风险的处方提出改进意见,提供更合理、安全的用药建议。
5.反馈和记录:将评估结果和改进意见反馈给开方医生,并记录处方点评结果。
五、应用示例处方点评示例:处方信息:患者张,男,46岁,主诉头痛,已连续使用清热解毒注射液5天,无明显效果。
评估结果:1.适应症是否明确:该处方未明确头痛的病因和归属,需进一步明确疾病诊断,避免滥用抗病毒类药物。
2.剂量是否合理:该处方中的清热解毒注射液剂量过大,建议减少剂量以降低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3.配伍是否合理:该处方中清热解毒注射液与其他药物的配伍性不佳,可能导致药物的相互作用,应注意潜在的不良反应。
4.疗程是否明确:该处方未明确治疗疾病的疗程,需根据疗效而定,避免滥用和药物依赖。
5.不良反应是否评估:该处方未评估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应加强对患者的监测和提示。
六、总结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的设计旨在规范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提高临床用药质量。
中药注射剂专项点评细则
![中药注射剂专项点评细则](https://img.taocdn.com/s3/m/3d1c8eb8a6c30c2259019ebd.png)
中药注射剂专项点评细则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中药注射剂专项点评细则一、概述中药注射剂是指药材经提取、纯化后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溶液、乳状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
其药效迅速,便于昏迷、急症、重症、不能吞咽或消化系统障碍患者使用,在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肿瘤等疾病的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治疗优势。
自抗战时期第一种中药注射剂(柴胡注射液)问世以来,已有多种中药注射剂被开发应用于临床,为国家多个药品目录所收载(见附件)。
然而,在中药注射剂的开发和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增的同时,“葛根素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等中药注射剂所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使得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
2011年4月2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2010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指出,2010年全年,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在中成药中的占比分别为%、%,在引起不良反应/事件、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排名前20位的中成药中,中药注射剂分别占据17位、20位。
由此可见,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已不能忽视。
为警示社会关注中药注射剂的使用,自2001年11月起,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不断以发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的形式,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情况告知社会,以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相关中药注射剂信息见附件)。
纵观中药注射剂生产、流通、使用过程,导致不良反应/事件产生的原因,可归纳为:1. 药物自身问题,如:原料药材、制备工艺、组成成分、质量控制标准、运输和存储等不符合相关要求,未能保证药品质量;2. 安全性研究与风险管理缺乏,如临床前动物试验、临床试验、上市后临床研究等不足或不完整,未能充分证实药品的安全;3. 个体差异,如患者年龄、性别、生理状态、伴随治疗、合并用药、中医证候或体质等的不同,导致机体对药品的反应不同;4. 临床不合理使用。
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
![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f81f6123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2f.png)
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中药注射剂是中药制剂的一种新形式,以中药为原料,经提取、浓缩、纯化、稳定处理等工艺制成,具有剂型方便,用药迅速,疗效明显等特点。
处方点评是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评估中药注射剂的一种方法。
本文将围绕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展开讨论。
一、患者情况的评估在进行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病程、体质、合并症等方面的情况。
这些信息将有助于医生判断患者适宜使用中药注射剂的种类和剂量等。
二、病情分析根据患者的病情,医生需要进行详细的病情分析。
包括确定病因、病机、病位等,以便选择适宜的中药注射剂。
同时,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结果。
三、疗效评估在选择中药注射剂时,医生需要对其疗效进行评估。
一方面,需要参考相关的临床研究结果,了解该中药注射剂在治疗特定疾病上的疗效;另一方面,还需要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判断该中药注射剂是否适合当前患者的病情。
四、安全性评估五、剂量评估六、注意事项在进行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时,医生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重个体化:每个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都有所不同,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防止滥用: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应符合临床指南和规范,不得滥用或超量使用。
3.注意监测: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等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重视用药安全:医生需要了解中药注射剂的药物安全性,尽量选择安全性好的中药注射剂。
5.合理用药: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疗效需要,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
同时,也要注意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总之,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是医生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评估患者情况、分析病情、评估疗效和安全性、选择合适的剂量等步骤,医生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用药安全性。
对于中药注射剂的研究与临床应用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与案例分析
![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与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11306dd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05.png)
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与案例分析
心血管疾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功能不全等。
中药注射剂作为中药剂型的一种,具有速效、疗效显著、安全等优点,可以作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案中的一个选择。
以下是我根据经典处方和案例的分析,对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中药注射剂进行的处方点评:
1. 左归丸注射液:由当归、党参、黄芪、甘草、白芍、生地、熟地组成,有补气、养血、调理心脏的功效,用于治疗心力衰竭,左归丸注射液对于心肌损伤、心脏代谢紊乱等都有很好的疗效。
2. 周至柿饼注射液:由柿、厚朴、砂仁、木香、陈皮等组成,有行气活血、降低内环境压力、减少心肌损伤等功效,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周至柿饼注射液对于心律失常、血小板聚集、心室肌纤维化等病变都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3. 地黄鞭注射液:主要由生地、人工牛黄、黄芩等组成,用于治疗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具有清热、利水、降血压、降脂等功效。
地黄鞭注射液对于心肌缺血、肝衰竭等病变都有一定的疗效,同时还能够改善血液流变学参数,提高血浆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4. 牛黄解毒注射液:主要由牛黄、雄黄、羚羊角、黄连、厚朴等组成,具有解毒、消肿、镇痛等功效,用于治疗心肌梗死、急性心衰等疾病,对于减轻患者疼痛、缩小梗死面积和减轻炎症反应等都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药注射剂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点,但代价较高,在选择时应当结合患者情况和疾病类型作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在使用过程中,应当注意合理使用、避免滥用和副作用的发生。
中药注射剂专项点评细则
![中药注射剂专项点评细则](https://img.taocdn.com/s3/m/c6071216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c9.png)
中药注射剂专项点评细则中药注射剂作为一种特殊剂型,具有疗效确切、用药方便等优点,在临床应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规范中药注射剂的研究和开发,我国制定了专项点评细则,以确保其安全有效性。
以下将对中药注射剂专项点评细则进行详细介绍。
一、中药注射剂临床试验的设计在进行中药注射剂临床试验时,应遵循科学严谨的研究设计。
首先,应根据中药注射剂的适应症明确试验对象,并确保样本量足够。
其次,应明确定义试验终点和观察指标,以评估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外,试验应严格遵循伦理规定,确保试验过程的公正和透明。
二、中药注射剂的药物质量中药注射剂的药物质量是保证其疗效和安全性的基础。
在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原材料的质量,并确保中药注射剂的生产工艺符合相关标准。
同时,应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进行全面检测,确保每批产品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
三、中药注射剂的药理研究中药注射剂的药理研究是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依据。
应通过实验研究,明确中药注射剂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
同时,还应对中药注射剂的药代动力学进行研究,以确定其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
四、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评价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评价是保证其临床应用安全的关键。
应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评估中药注射剂的毒性和不良反应,确保其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安全可靠。
同时,还应注意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五、中药注射剂的临床疗效评价中药注射剂的临床疗效评价是最终评估其价值的关键。
应通过临床试验,评估中药注射剂的疗效和治疗效果。
同时,还应比较中药注射剂与其他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中药注射剂专项点评细则是规范中药注射剂研究和开发的关键文件,对于提高中药注射剂的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严格遵循专项点评细则,才能确保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为患者的治疗带来更好的效果。
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试行)
![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试行)](https://img.taocdn.com/s3/m/4b1e6c1b03d8ce2f006623b5.png)
附件: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试行)目录第一部分不合理处方点评指南第二部分专项处方点评指南一、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病历点评指南二、血液制品处方点评指南三、国家基本药物处方点评指南四、静脉输液处方点评指南五、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医嘱点评指南六、抗菌药物围手术期使用病历点评指南七、抗肿瘤药物处方点评指南八、妊娠患者处方点评指南九、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处方点评指南十、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十一、超说明书用药处方点评指南十二、抗感冒药处方点评指南第一部分不合理处方点评指南一、概述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处方是由注册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调配、核对,并作为发药凭证的医疗用药的医疗文书。
经注册的执业医师在执业地点取得相应的处方权后,根据医疗、预防、保健需要,按照诊疗规范、药品说明书中的药品适应证、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开具处方。
目前医药更新快,药品说明书的更新往往具有滞后性。
因此,药师应不断学习,与时俱进,随着新规范、新指南、新共识等更新点评方法,不可仅凭借说明书草率判定处方合理性。
二、不合理处方处方点评结果分为合理处方和不合理处方。
不合理处方包括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及超常处方。
三、制定指南的法规依据1.《处方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53号)及其附件1:处方标准2.《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卫医政发〔2011〕11号)3.《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卫医管发〔2010〕28号)4.《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57号)四、判断为不规范处方情况【点评标准】1.处方的前记、正文、后记内容缺项,书写不规范或者字迹难以辨认的;2.医师签名、签章不规范或者与签名、签章的留样不一致的;3.药师未对处方进行适宜性审核的(处方后记的审核、调配、核对、发药栏目无审核调配药师及核对发药药师签名,或者单人值班调剂未执行双签名规定);4.新生儿、婴幼儿处方未写明日、月龄的;5.西药、中成药与中药饮片未分别开具处方的;6.未使用药品规范名称开具处方的;7.药品的剂量、规格、数量、单位等书写不规范或不清楚的;8.用法、用量使用“遵医嘱”、“自用”等含糊不清字句的;9.处方修改未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或药品超剂量使用未注明原因和再次签名的;10.开具处方未写临床诊断或临床诊断书写不全的;11.单张门急诊处方超过五种药品的;12.无特殊情况下,门诊处方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超过3日用量,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下需要适当延长处方用量未注明理由的;13.开具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管理药品处方未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的;14.医师未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的;15.中药饮片处方药物未按照“君、臣、佐、使”的顺序排列,或未按要求标注药物调剂、煎煮等特殊要求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一、概述中药注射剂是指药材经提取、纯化后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溶液、乳状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
其药效迅速,便于昏迷、急症、重症、不能吞咽或消化系统障碍患者使用,在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肿瘤等疾病的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治疗优势。
自抗战时期第一种中药注射剂(柴胡注射液)问世以来,已有多种中药注射剂被开发应用于临床,为国家多个药品目录所收载(见附件)。
然而,在中药注射剂的开发和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增的同时,“葛根素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等中药注射剂所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使得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
2011年4月2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2010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指出,2010年全年,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在中成药中的占比分别为50.9%、87.2%,在引起不良反应/事件、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排名前20位的中成药中,中药注射剂分别占据17位、20位。
由此可见,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已不能忽视。
为警示社会关注中药注射剂的使用,自2001年11月起,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不断以发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的形式,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情况告知社会,以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相关中药注射剂信息见附件)。
纵观中药注射剂生产、流通、使用过程,导致不良反应/事件产生的原因,可归纳为:1. 药物自身问题,如:原料药材、制备工艺、组成成分、质量控制标准、运输和存储等不符合相关要求,未能保证药品质量;2. 安全性研究与风险管理缺乏,如临床前动物试验、临床试验、上市后临床研究等不足或不完整,未能充分证实药品的安全;3. 个体差异,如患者年龄、性别、生理状态、伴随治疗、合并用药、中医证候或体质等的不同,导致机体对药品的反应不同;4. 临床不合理使用。
为促进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2008年,卫生部发布了《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基本原则》,指出,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做到:1. 选用品种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选择给药途径;2. 辨证施药,严格掌握功能主治;3. 严格掌握用法用量及疗程;4. 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5. 用药前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慎用;6. 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患者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慎重使用,加强监测;7. 加强用药监护。
在实际临床治疗过程中,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存在着:1. 剂量选择不当,过量使用;2. 未辨证用药;3. 联合用药方法不当;4. 溶媒选择不适宜;5. 操作不当引起污染;6. 给药途径选择错误;7. 用药监测执行不到位或未开展;8. 用药疗程过长等问题。
为促进中药注射剂等中成药的合理使用,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定“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联合用药原则”、“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原则”、“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原则”,提出“开展中成药临床应用监测、建立中成药应用点评制度”。
同年,卫生部发布《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将中药注射剂纳入专项点评范畴。
制定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促进中药注射剂专项点评工作规范、有效开展,有利于医疗机构评估、了解、掌握、改进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促进合理用药。
二、点评依据1. 《处方管理办法》(部长令53号)2. 《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卫医管发[2010] 28号)3. 《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57号)4. 《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卫医政发〔2008〕71号)5.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2009年版基层部分》(卫办药政发〔2009〕232号)6.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30号)7. 药品说明书三、点评方案1.抽样频率:1次/月;2.抽样时间:每月1日到月末;3.抽样范围:中药注射剂处方(含住院医嘱);4.抽样方法:全样本或等距离随机抽样;5.中药注射剂处方选取标准:含有批准文号以“z”开头的注射剂的处方;6.点评内容:(1)基本用药:中药注射剂基本药物使用、中药注射剂应用于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妇女、儿童)等情况;(2)合理用药:辨证用药、给药剂量、用药方法、给药途径、溶媒选择、联合用药及配伍、更换药品或停药等的合理性。
四、点评要点【点评标准】1.适应证不适宜;2.遴选的药品不适宜;3.药品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4.用法、用量不适宜;5.联合用药不适宜或有不良相互作用;6.重复给药;7.其它用药不适宜情况。
【点评要点】【点评要点】【点评要点】【点评要点】【点评要点】【点评要点】【点评要点】五、工作表格点评表1:中药注射剂专项点评处方登记表点评表2:中药注射剂专项点评处方统计表登记日期:处方科室:处方医师:药师签名:六、注射用灯盏花素示例附:注射用灯盏花素说明书【通用名称】注射用灯盏花素【成份】灯盏花素,辅料为甘露醇。
【性状】本品为黄色的疏松块状物。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用于中风后遗症,冠心病,心绞痛。
【规格】10。
【用法用量】⑴肌内注射,一次5~10,一日2 次。
临用前,用2注射用水溶解后使用。
⑵静脉注射,一次20~50,一日1次。
用250生理盐水或500 5%或10%葡萄糖注射液溶解后使用,或遵医嘱。
【不良反应】使用本品偶见全身发痒,胸闷、乏力、皮疹、心悸等现象。
若出现以上情况,请即刻停药并对症处理,症状即可消失。
【禁忌】出血性疾病和脑溢血出血期禁用。
【注意事项】1. 玻璃瓶出现破裂、铝盖外翻,请勿使用。
2. 在与其它药物合用时,必须先用【用法用量】项下指定的溶解后再与其他药物混合,混合后发生浑浊、沉淀时请勿使用。
【药物相互作用】1. 本品与氨基糖苷类药物(如硫酸庆大霉素)反应产生沉淀,稀释本品所用的注射器、针头应避免与氨基糖苷类药物接触。
2. 本品与值偏低的溶液使用时,可使有效成分析出,故不得与值低于4.2的输液或药物合用。
【贮藏】密封,遮光。
【包装】管制注射剂玻璃瓶,10瓶×10瓶/盒。
【有效期】36个月。
【执行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二十册33879-98七、附件表1:《中国药典》(2010年版)收录中药注射剂情况统计表表2:《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年版)收录中药注射剂情况表表3:《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09年版)收录中药注射剂情况统计表表4:《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涉及中药注射剂情况统计表表5:《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收录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关注重点(系列)表1 《中国药典》(2010年版)收录中药注射剂情况统计表编号功能药品名称1 辛凉解表柴胡注射液2 清热开窍清开灵注射液3 益气复脉参麦注射液4 益气复脉生脉注射液5 活血祛瘀血栓通注射液表2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年版)收录中药注射剂情况统计表编号功能药品名称1 辛凉解表柴胡注射液2 清热开窍清开灵注射液3 益气复脉参麦注射液4 益气复脉生脉饮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注射用血栓通5 活血祛瘀(冻干)血塞通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6 活血祛瘀(冻干)7 活血祛瘀丹参注射液8 滋阴活血脉络宁注射液表3 《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09年版)收录中药注射剂情况统计表编号功能药品名称类型1 辛凉解表柴胡注射液甲类乙类2 辛凉解表双黄连注射液(含双黄连冻干粉针)3 清热解毒莲必治注射液乙类*4 清热解毒清热解毒注射液乙类5 清热解毒热毒宁注射液乙类6 清热解毒喜炎平注射液乙类7 清热解毒肿节风注射液乙类8 清热理肺痰热清注射液乙类9 清热理肺银黄注射液乙类10 清热理肺鱼腥草注射液乙类*11 清肝胆湿热茵栀黄注射液甲类12 清肝胆湿热苦黄注射液乙类13 回阳救逆参附注射液甲类*14 平喘喘可治注射液乙类15 平喘止喘灵注射液乙类16 清热开窍清开灵注射液甲类*17 清热开窍醒脑静注射液乙类*18 健脾益气刺五加注射液乙类19 益气复脉参麦注射液甲类*20 益气复脉生脉注射液甲类*21 行气活血香丹注射液甲类22 养血活血丹参注射液甲类*23 养血活血丹红注射液乙类*24 滋阴活血脉络宁注射液甲类25 化瘀宽胸红花注射液乙类26 化瘀宽胸苦碟子注射液乙类27 化瘀宽胸银杏叶注射液乙类28 化瘀宽胸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乙类*29 化瘀通脉三七皂苷注射制剂甲类30 化瘀通脉灯盏细辛注射制剂乙类31 化瘀通脉冠心宁注射液乙类32 化瘀通脉疏血通注射液乙类33 化瘀祛风天麻素注射液乙类34 祛风通络祖师麻注射液乙类35 祛风除湿正清风痛宁注射液乙类36 化瘀祛湿肾康注射液乙类37 清热利湿消痔灵注射液甲类38 抗肿瘤华蟾素注射液甲类*39 抗肿瘤艾迪注射液乙类*40 抗肿瘤得力生注射液乙类*41 抗肿瘤复方苦参注射液乙类*42 抗肿瘤康莱特注射液乙类*43 抗肿瘤消癌平注射液乙类*44 抗肿瘤鸦胆子油乳注射液乙类*45 辅助肿瘤治疗参芪扶正注射液乙类46 辅助肿瘤治疗黄芪注射液乙类*47 辅助肿瘤治疗康艾注射液乙类*48 辅助肿瘤治疗猪苓多糖注射液乙类* * 有适应症或使用医疗机构限制表4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涉及中药注射剂情况统计表编号通报期数通报时间通报药品1 1 2001.11 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剂2 3 2002.12葛根素注射液、穿琥宁注射剂、参麦注射剂3 4 2003.8 鱼腥草注射液4 7 2004.11 莪术油注射液5 8 2005.4 莲必治注射液6 10 2006.2 葛根素注射剂7 21 2009.4 清开灵注射剂8 22 2009.5 双黄连注射剂9 23 2009.9 穿琥宁注射剂、炎琥宁注射剂10 38 2011.6 细辛脑注射剂11 44 2012.1 生脉注射液12 45 2012.3 香丹注射液表5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收录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关注重点(系列)参考资料[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通知[].20102010-10-1110176.2010-6-11.[2]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 一部.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9年版基层部分)[].3580/200908/42506.2009-8-18.[4]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的通知[]. ?8a81f0842d78e88c012d9c30f.2009-11-27.[5]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2011-4-25.[6]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7]任德权, 张伯礼.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指南[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8]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 s3585/200901/38855. 2008-12-24.[9]王忠山, 赵宁波, 刘慰祖.从寒热辨证浅议清热解毒类注射剂在临床中的合理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 2008,17(10): 1410.[10]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09年版基层部分)》[]. .2009-8-18.[11]牛继红,李庆辉.中西药配伍的不良相互作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8):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