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解娅婷
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
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目录内容摘要 (2)关键词 (2)正文 (3)(一)沈从文小说的文本意义在于构建一种全新的文化 (3)(二)沈从文小说对传统文化和都市文明的“破。
(3)(三)善于用个性化语言去塑造人物形象 (6)(四)、善于捕捉人性中闪光的部份,给人物注入灵魂 (8)参考文献 (10)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摘要沈从文小说在人类文化史上作出的最有价值的贡献是:通过一系列作品,渗透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提出了人类应当具有的与西方文明和东方文化完全不同的全新的第三种文化信仰,阐述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传统道德文化现代都市文明湘西文化个性化语言人性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当代文学巨匠沈从文是个每个细胞都浸满了湘西文化因子的作家。
从文学的角度讲,他最大的贡献是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牧歌似的湘西世界;从社会的角度讲,他最大的贡献是为我们勾画了一种人性本真的湘西文化。
一、沈从文小说的文本意义在于构建一种全新的文化在沈从文的小说文本(也包括其他作品)中,沈从文将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现代文明和湘西文化三者进行了对比性的描绘,以此阐释湘西文化的真谛,揭示湘西文化滋养下的湘西人自然的生命形态和自然张扬的人性。
沈从文在试图构建一种自然和谐、自主自为、自然形态的新的文化价值体系。
在他的作品中,他既反对以儒教为主的正统的中国传统礼教文化,也反对以西方文化为核心的所谓现代都市文明。
他极力将三种文化的景观和人生实质淋漓尽致地展示给世人,并将湘西文化的真善美及这种文化环境中人性的健全、生命力的雄健和个性的自由舒展推崇到所有文化之前,其目的就是告诉世人:只有湘西文化才是活的文化,才是雄强、本真、至善至美的文化,才是最充满人性、人情美的文化。
不仅正在颓败的中国甚至所谓的西方文明都应该重建、普及这样的文化,只有建立这样的文化价值体系,整个中国乃至世界才会充满生生不息的生机与活力,人类的生命力才不会枯竭和凋萎,整个社会和世界才能达到人性发展的极至。
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
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
郭传梅
【期刊名称】《成才之路》
【年(卷),期】2008(0)36
【摘要】@@ 一、文化选择及创作目的rn中篇小说<边城>是沈从文早期的代表作,写于1930年,小说所写的是民国初年湘西边区的一座小山城里的爱情悲剧故事.尽管民国初年的荣峒山城交通闭塞,固守着小生产者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秩序,保留着古朴的民风习俗,但是在那里却也经历过清朝的暴政和民众的反抗.加上茶峒与外界亦常有"水陆商务"的交往,决不可能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可<边城>中的各类人物无论贫富,几乎人人都善良正直,忽略了不同阶级之间的差别.例如,对王团总的描写,除了写他以"一座碾坊"作陪嫁的引诱之外,几乎未曾触及他一点的卑污心理.
【总页数】2页(P插27-插28)
【作者】郭传梅
【作者单位】定远县第五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论沈从文小说《边城》的文化内涵
2.论沈从文小说中湘西少女形象的文化内涵
3.体育文化内涵与茶文化内涵的共性研究
4.茶文化内涵与体育文化内涵的共性分析
5.论沈从文小说的湘西民俗文化内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
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
常凌云
【期刊名称】《皖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24)1
【摘要】沈从文小说渗透了深厚的文化内蕴,阐述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构建了独属于他的湘西世界 ,一个富于人情人性的世界,具有现代意识,为现代中国文学提供了一个从未有人描绘过的,多彩多姿的世界.
【总页数】3页(P109-111)
【作者】常凌云
【作者单位】六安市工交干校,安徽,六安,23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5
【相关文献】
1.沈从文小说文化内蕴中的"湘西世界" [J], 曾鸣
2.高职高专英语教材中典型话题的文化内蕴与儒家文化内蕴的冲突与融解——以"友谊"为例 [J], 胡明敏;郭巧红
3.西汉水上游乞巧文化内蕴探讨 [J], 南瑛
4.浅析紫砂作品"濯莲"的传统文化内蕴 [J], 蔡盘东
5.浅析紫砂泥绘作品"游鱼图"的工艺特色与文化内蕴 [J], 张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
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提纲:本文以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边城》为根基,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凉的人生,寄托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民族的就是国际的,沈从文的小说常常如一曲悠扬动听的田园牧歌,而他对“人与自然契合”的湘西的自然美、风物美和人性美进行了热情的歌颂,极力创造出一种古朴宁静的乡村文化景观。
他构筑的那个“湘西世界”触及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积淀的“天人合一”的理想社会的原型,满足了时代缺陷的需要,也震撼着人们的灵魂,使其作品获得了不朽的艺术魅力。
沈从文与他的小说,毫无疑问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粲的明珠,它的光芒照耀着每一个穿越历史空间的灵魂。
他的作品以它深厚的文化内蕴为中国现代文学注入了活力,铸造了生机。
在宿命的超越与回归中,沈从文以其独有的方式对三四十年代的文化进行了重建,针对当时的“革命文学”提出不同的理论和主张。
这种重建虽在当时没有产生广泛的影响,然而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发展,却是意义深远。
写作具体安排如下:一、沈从文与《边城》(一)、《边城》的“牧歌风”和沈从文的“牧歌情调”(二)、《边城》道德之善和诗性之美(三)、《边城》的整体性和普遍性二、“河”与《边城》和沈从文三、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摘要】:沈从文在他的视野里发现了整个人类,在河流中映现出整个人生。
一种崭新的“更庄严些与透入些”的对现实的掌握和解释在他心里涌动。
一种通向“新的真实”的文学形式和内容呼之欲出,并使当时的沈从文相信,终其一生也未必能完成这项伟业。
正因为如此,沈从文小说中透射出浓浓的文化内蕴,并以此涵盖所有的文字之中,借用沈从文自己的话来理解《边城》:“……事实上却等于把我那小小地方近两个世纪以来形成的历史发展和悲剧结局加以概括性的记录。
凡事都如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若宿命的必然。
”“……内中写的尽管只是沅水流域各个水码头及一只小船上纤夫水手等等琐细平凡人事得失哀乐,其实对于他们的过去和当前,都怀着不可形诸笔墨的沉痛的隐忧,预感到他们明天的命运——即这么一种平凡卑微的生活,也不容易维持下去,终将受到来自外部另一方面的巨大势能所摧毁。
站在赞与叹的边缘——解析沈从文作品的生命意识
作者: 叶婷
作者机构: 中南民族大学
出版物刊名: 群文天地
页码: 57-58页
主题词: 生命意识 沈从文 生命价值观 作品 解析 湘西文化 精神世界 “乡下人”
摘要:沈从文关注的是现代社会中人的精神世界和生命价值,追求的是“为生命的文学”。
这种文学是对生命的凝眸。
他吟唱的是庄严与卑微、坚实与柔弱、质朴与刚健、粗鄙与雅致等多重声部叠加融合的生命咏叹调,这种文学观源于他独特的生命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他的创作理念和创作实践中。
湘西文化滋养了沈从文,他总是从湘西文化的视角去感受、审视、体悟生命和世界,从“乡下人”的角度做审美取向和价值判断,努力用湘西原始、古朴、自然、优美的人性建造现代小说的“希腊小庙”,力图重建一种优美、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并且对人的生命原始精神进行热情赞颂和充分展现。
试论《边城》中体现的湘西文化的内涵
试论《边城》中体现的湘西文化的内涵作者:刘文丽来源:《商情》2013年第39期【摘要】沈从文是现代文学史上独特的有文化自觉意识的著名作家,其代表作《边城》以恬静悠远的风格,温润柔和的笔墨,描绘出一个美丽的湘西世界,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主要以“优美、独特的湘楚景观、淳朴的人性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宗教风俗”等方面较全面的体现了湘西文化的内涵,而这种精神文化直接影响着作者的文化心理结构。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湘西文化;人性美;民风习俗湘西是沈从文人性理想的梦与现实相交织的艺术世界,是孤独的符合“自然”的人生形式。
尤其他的代表作《边城》展示的是一种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原始静美的自然环境,古朴淳厚的民风民俗,单纯谐和的日常生活,真诚本能的人情人性。
下面笔者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一下《边城》中体现的湘西文化的内涵。
一、优美、独特的湘楚景观湘西地处三省交界的沅水流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历史悠久,山水奇异,民风淳朴。
境内自然景观绚丽多彩,人文景观独特神奇。
湘西峰峦叠嶂,林木参天,溪河纵横,洞穴成群,名胜迷人,既有全国落差最大的流沙瀑布,又有工艺精湛、风格独具的古建筑老司城祖师殿。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这块洞天福地。
一座千年的凤凰古城的历史倒映在清清的沱江里,两岸的山影树影走马灯般的人影,全都倒影在这清清的沱江里。
千古一绝的吊脚楼,它从大山深处一直延伸到阮水沱江畔。
清清的沱江从凤凰城缓缓流过,无数的吊脚楼悬于沱江两岸,一根根水柱撑起一幢幢小楼,撑起古老的湘西世界。
古老的湘西,古老的茶垌,悠悠的边城,悠悠的渡口,和着“芳香的泥土气味、草木清香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和着“繁密如落雨”的虫唱、“落落落落嘘”的鸟鸣,总会让湘西梦一样的浮在神往者的心田上,悄然飘入神往者的梦中来。
那份如酒般醇,如水般清的湘西乡土人性美、人情美,孕育在如诗如画的青山绿水里,浓酽酽的化不开,总会撩拨迷醉者的思绪。
《边城》中开头“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沈从文小说的意象世界与文化内涵
(Chinesccon temPora 甲literature) Directe dbyProL为ongyan
KeyWOrds:shenc劝ngwen;worldof加ase ;cultura l
学位 论文独创性 声明
学 位 论文 独创 性声 明
本 人声 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南 昌大李 或其他教育 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在这 里 , 有必要区分一下意象和形象,文学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现出的、具 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的、能唤起人的美 感的人生图画。“形象”与 “意象”有着直观与象外、表现与再现的区别。“形 象,与 “意象”来自于不同的审美观照,便产生两种不同的审美效果。描绘形象 应追求 “能”与 “妙”的效果,是指得心应手、精妙入微地创造出生动的艺术形 象:而 “意象”表现则讲求 “神”与 “逸”,这是指 “思与神合”或 “出于意表 而臻于艺术”的最高境界。“形象”追求 “形似”,所谓可以“以笔取者”的 “惟 妙惟肖”。“意象”则是追求 “神似”,表现所谓 “象外之象气
验和民族共性心理 .
关键词:沈从文;意象世界;文化内涵
AbS汀即t
ABSTRACT
Bas ed onformerscb0lars ,researcbes,thethesisfoajsesmainlyoncultural
connotationofclassical 加agesinshenC为n酬en,snovels,喃ich isomPOsedof water,death,dusk,fiowers胡ddrc ams.Bystudying加agesandtheirassociation,Shen
论沈从文小说的民俗意蕴
论沈从文小说的民俗意蕴沈从文是描绘风土人情的高手,他画出一幅幅风俗长卷,婚嫁、习俗、服饰、神话、传说、信仰、礼节……无所不有,无所不奇,使他成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
他特别善于揭示这些一代一代流传的古风习俗人情世态所包含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令人神往,令人惊叹。
加上沈从文运用泥味土香十足的方言土语,这更使他的充满浓郁的湘西地方特色。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论沈从文小说的民俗意蕴。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论沈从文小说的民俗意蕴摘要:提及沈从文,史上惯以“乡土作家”称之。
其创作的作品大部分都涉及他的家乡湘西的风土人情,文字里时刻流露出对故乡的爱。
就像沈从文自己说的,他就像江边的一个船夫,边划船边看景边感悟。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民俗风情;文化意蕴一、研究缘起——文学创作中的民俗文化选择取向(一)沈从文概况及其特色分析1902年,沈从文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1]。
二十二岁时,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自称“最先的职业作家”。
[2]身为凤凰人的沈从文,湘西的民俗风情对他的创作意义重大。
在《从文自传》中,他写道:“我就是一个不愿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的人。
”“我永远不厌倦的是‘看’一切。
”[3](二)沈从文作品的民俗价值确定——以小说为例进行研究沈从文在《阿丽思中国游记》(第一卷·后序)中写道:“说到学力,我没有读过什么书,另外我有点话,我没有读书,与其说是机会,不如说是兴趣吧。
” [4]凭借写作,沈从文从一个他口中的“乡下人”跻身上流社会。
然而,他也曾受到许多人的批判。
在1948年写的《斥反动文艺中》把沈从文放在反革命反人类的位置上大肆批判。
[5]所幸的是经过历史和时间的检验,其作品中隐含于乡土风俗之下的独特的美感终于为世人所见。
二、风情画卷——沈从文小说的民俗特色沈从文出生、生长都在湘西地区,他的小说作品中许多都是关于湘西地区人情风貌的描绘。
其中交通民俗、节日民俗、婚丧礼仪、神巫崇拜、民歌俗语等在小说中体现最多,也最让人印象深刻。
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
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作者:郭传梅来源:《成才之路》2008年第36期一、文化选择及创作目的中篇小说《边城》是沈从文早期的代表作,写于1930年,小说所写的是民国初年湘西边区的一座小山城里的爱情悲剧故事。
尽管民国初年的荣峒山城交通闭塞,固守着小生产者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秩序,保留着古朴的民风习俗,但是在那里却也经历过清朝的暴政和民众的反抗。
加上茶峒与外界亦常有“水陆商务”的交往,决不可能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
可《边城》中的各类人物无论贫富,几乎人人都善良正直,忽略了不同阶级之间的差别。
例如,对王团总的描写,除了写他以“一座碾坊”作陪嫁的引诱之外,几乎未曾触及他一点的卑污心理。
作者为什么会在那样一种纷乱之中,还会有这样一份“闲情雅致”呢?作者是希望通过这种和平、宁静的有着原始民风的特殊的人生形式,“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的人生形式”的描写来与外界那种动乱、喧闹,无秩序地堕落的人的生活状态相对照。
对湘西边界里完美人性的赞美与歌颂,实际上也就是对外界社会的一种否定。
在两相对照中,呼唤全民族的醒悟,寄托着作者对重塑全民族性格的期待。
作者对故乡自然美、人情美和乡民原始生命力的礼赞,表明他站在乡村中国立场上来看待整个中国进入现代文明的痛苦历程。
作者所信奉的人生哲学就是自然人性理想。
即一种未经现代文明玷污,未受世俗礼法约束的自在状态的人性。
从两相比较中。
也可以看出沈从文由此作出了全现代人吃惊的文化选择:对文明社会所引以为自豪的“秩序”和“美”极为反感,而对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和粗糙朴实的灵魂却非常向往。
这种反文明反理性的文化选择不可能不引起人们的困惑乃至误解。
但如果我们把这种文化选择还原于20世纪初历史文化的氛围中,还原于理性与人性的原始冲突时,就会感到沈从文的文化选择隐含着非常深广的民族忧患意识。
以及当今人类面临着的普遍性困惑。
湘西人身上注入了民族原始文化的因子。
表现出朴素勤劳、善良等优美的人性,而现代文明里的现代人则混乱、堕落无秩序。
论析小说理论的内涵的理解
论析小说理论的内涵的理解世间万象酝酿出沈从文的文学梦,现象与梦的理性结合组成沈从文所反映的人事。
沈从文写“实”,反映人事,是为了展示边地带有质朴的氏族社会遗风、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形态;他写“梦”,目的在于幻化出自在状态的纯人性和牧歌情调的纯艺术,以寄托自己完美的理想。
沈从文乡土题材小说最大特色,就是极诗意地讲述他年轻时节经历过、见识过的人与事,这人与事在他梦魂牵绕的湘西山水间发生发展。
一切的笑与泪于是皆成了用小说形态完成的诗篇。
生命挣扎的粗线条同生存的险恶陷阱,也一一成了经由文字魔力产生的美的画面。
他决不是以一支灵魂的笔来粉饰罪孽,贫穷和愚昧的人生,他是要让人在这美的画图之外倾听到岩逢中生灵的叹息。
正如在一帘秋色之外听到季节的悲风同落叶的低泣。
在《边城》题记中他说:“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
”如何实现这个“梦”?对沈从文来说,只有在创作的“白日梦”中去营构自己心理上的乡土,构建一个充满真善美的世界。
这个梦对沈从文来说,既是艺术的也是现实的,面对着被扭曲的人性与病态的社会,梦无疑成了他的某种精神慰藉和寄托。
所以在他的小说中常常写的不是眼见的状态,而是官能的感觉回忆、梦幻也就不足为奇了。
沈从文一再说创作描写不是眼见的状态。
他说过:“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
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人性,是沈从文创作的起点和归宿。
沈从文在理论上的主张一直是:文学只有表现人性,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他说:“人心与人心的沟通和连接,原是依赖文学的。
人性的种种纠纷,与人生向上的憧憬,原可依赖文学来诠释启发的。
一个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功的欲望!对于当前社会黑暗的否认,对于未来光明的向往。
”正是从文学通过表现人性,可以感化教育读者,鼓舞人们向上这一点出发,沈从文自称自己是“人性的治疗者”。
浅析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提纲
浅析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提纲
题目:浅谈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
摘要:作为“京派”作家的代表,沈从文在形诸笔墨时形成了一种追求生活真、善、美的艺术品格,在乡村与都市的对照中建构自己的审美天地。
沈从文不从政治经济的角度,而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审视和剖析人生,抨击现代异化的人性,讴歌古朴美好的人性。
他继承了“五四”时期“人的文学”的观念和“改造国民性”的传统,所坚持的是现代意义上的人性立场和文化精神
关键词:乡村,牧歌情调,人性美,文化精神,京派小说
提纲:
第一部分:介绍沈从文的生平事迹、所属派别,分析沈从文创作的历史背景以及创作道路。
第二部分:大致介绍沈从文的作品及其风格派别,分析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的内涵及外延,选取一部小说代表作加以分析品评,例如《边城》。
第三部分:查阅资料,分析总结沈从文小说的文化特质,分析其小说文化内蕴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参考文献:
《沈从文自传》、《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沈从文小说《边城》的文化内涵分析
沈从文小说《边城》的文化内涵分析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将湘西文化作为创作背景,在整篇小说中都蕴含着深沉的湘西文化情节,具有深厚文化意蕴。
在我们对《边城》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要结合老师的指导从湘西文化入手,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解析,进而形成对《边城》文化意蕴的深刻认识。
本文对笔者个人阅读感受进行了分析,并简要解析了《边城》的文化内涵,希望能够与大家共同学习和交流。
标签:沈从文《边城》文化内涵沈从文先生是我国现当代著名小说家,《边城》是其代表作之一,在小说中主要讲述了简单而美丽的故事。
在《边城》小说中,沈从文先生从川湘边界地区湘西小山城的生活入手,描绘了老船夫孙女翠翠以及当地青年天保和傩送的故事。
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最终不敌命运捉弄,故事没有圆满的结局,读者只能与翠翠感伤的等待着无法预测的明天。
在沈从文先生笔下,生动的描写了湘西边城地区人性美和人情美,并且传神的刻画了当地的秀丽景色和丰富的风俗习惯,我们在阅读边城的过程中,能够从中深切的感受到优美、健康而又与人性相吻合的特殊人生形式,边城中的世界实际上是沈从文先生构筑的理想世界,在其中隐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值得进行深入的解析。
一、从湘西乡土风俗中看沈从文自然文化选择在对沈从文笔下《边城》小说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其中回归田园自然风光的追求,是一种对人生理想和文化追求的呈现,在沈从文先生的创作过程中,其主要将人性作为小说的核心,在小说中将人性的和谐和解放充分的展现出来,并且将个性思想和人道主义思想作为衡量小说主人公价值观念的尺度。
将小说《边城》作为研究对象,在阅读《边城》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文化思想。
沈从文在小说的创作方面所提出的自然文化理念能够通过两个句子进行概括,即非议都市生活而歌颂乡野生活,宣扬卑贱的生活而抑制豪绅的生活,其中乡野生活和卑贱的生活都是最原始的自然文化状态。
在沈从文先生所组织开展的小说创作活动中,都市生活中的底层人在生活的压力下扭曲了灵魂,上层人也逐渐变得虚伪、腐败,都市生活中普遍存在道德败坏的情况,生命的力量在都市中日渐弱化[1]。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
毕业论文论文题目: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名:***学号: *************** 学习中心:河北邢台宁晋奥鹏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方向)指导教师:***二〇〇九年八月毕业论文承诺书提示:根据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论文写作的规定,如发现论文有抄袭、网上下载、请人代写等情况,毕业论文一律不及格。
同时取消学士学位申请资格。
毕业论文不及格者,可申请重写一次,并按重修缴纳费用。
本人承诺:本人已经了解北京语言大学的毕业论文写作的有关规定;本人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
整篇论文除了文中已注明出处或引用的内容外,绝没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注明。
签名:_郭晓丽_____ 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北京语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评阅书教务处制北京语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记录表教务处制北京语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记录表目录引言 (2)一、《边城》中的“美”与“悲” (2)(一)《边城》的“美” (2)(二)《边城》的“悲” (4)二、从作者的写作来源看其小说表达的文化意图 (7)(一)寄托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人性的希腊小庙 (7)(二)《边城》的牧歌情调 (8)(三)苗族文化习俗的赞歌 (9)三、湘西世界的文化意义 (11)(一)湘西世界乡土地域文化的范本 (11)(二)文学化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存在 (11)结论 (13)主要参考文献 (14)摘要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京派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他以自己丰硕的创作成果为京派小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出生于湘西凤凰县,湘西的生活为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的他的小说故事里充溢着浓浓的乡土味、乡土情。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边城》,《边城》通过对湘西人原始、自然生命形式的描写,体现了湘西人民的人性美。
还充分体现了他在小说创作中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湘西自然文化中的人性文化。
从沈从文的创作看其人文内涵
从沈从文的创作看其人文内涵
对地域文化的描绘
沈从文的作品中,对湘西地区的地理、风俗、习惯等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 于那片神秘的土地。他通过对湘西地区的独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描写,展示了地域文化的 魅力。这种地域文化不仅是他个人创作的素材,更是他对中国多元文化的一种表达
从沈从文的创作看其人文内涵
从沈从文的创作看其人文内涵
对现代社会的反思
沈从文的作品中对现代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人性的扭曲 和文化的失落。他批评现代社会对人性的忽视和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在他看来,真正的文 明不仅仅是物质的丰富,更重要的是人性的健康和文化的传承 总的来说,沈从文的创作充满了人文内涵。他通过对人性的探讨、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 乡土的深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展示了人类生存的复杂性和 多样性。他的作品不仅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湘西地区的风土人情,更让我们思考人性的本质 和文化的传承
从沈从文的创作看其人文内涵
对乡土的深情
沈从文的创作与他的故乡湘西有着密切的联 系。他的作品中所描绘的湘西世界,是一个 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美好世界。他对湘西的 乡土风情、山水草木都有着深厚的情感。这 种情感不仅体现在他对湘西的描写中,更体 现在他对人物的塑造上。例如,《边城》中 的小女孩和老船夫,他们的生活虽然简朴, 但却充满了对乡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满足
从沈从文的创作看其人文内涵
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沈从文的作品中,女性角色经常 成为他关注的重点。他通过描写 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和命 运,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对女性 的态度和观念。他对女性命运的 关注和思考,不仅揭示了当时社 会的性别不平等问题,也表达了 他对女性地位提高的期望
从沈从文的创作看其人文内涵
沈从文及其文学创作的认识和理解
沈从文及其文学创作的认识和理解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入人心的作品而广为人知。
本文将对沈从文及其文学创作进行认识和理解,探索他的独特之处以及他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
首先,沈从文的文学作品常常以农村为背景,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冲突与融合。
他深入农村生活,观察农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并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将这些真实而生动的故事呈现给读者。
例如,他的代表作之一《边城》以一个边境小镇为背景,通过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命运的转折,展现了农村社会的现实困境和人性的复杂性。
其次,沈从文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和人性的关怀与思考。
他善于从日常琐事中发现普遍性的人类情感,用平实的语言表达出来。
他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探索人性的善恶和复杂性。
他的作品中常常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探索,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深入思考人的存在和社会的现实。
此外,沈从文的文学风格独特而且多样化。
他不拘一格,既能写现实题材,又能写历史传奇,还能写寓言和幻想。
他的作品语言流畅优美,常常以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力打动读者。
他的短篇小说以其情节跌宕起伏、意境深远而脍炙人口,他的长篇小说则以其情节丰满、人物形象鲜明而深受读者喜爱。
最后,沈从文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他的作品中常常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引发读者对社会现象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挖掘,对人性的探索和呈现,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批判,都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
总而言之,沈从文是一位卓越的作家,他的作品通过对农村生活的观察和对人性的思考,展现了对现实的关怀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他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他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通过阅读沈从文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他作为作家的独特魅力和他作品背后所传递的人生智慧。
沈从文的文化意图
沈从文的文化意图沈从文的文化意图在《边城》中的翠翠的悲剧爱情故事,反映了在那个时代的一些人文方面的文化内涵,但是还反映了沈从文先生的办文化意图。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看沈从文的文化意图。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从《边城》中的爱情悲剧看沈从文的文化意图摘要:沈从文在其代表作《边城》中,构建了一个如田园牧歌般清新纯美的童话世界,并以此为背景叙写了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与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的爱情悲剧,凄美动人。
本文从小说中故事开展的环境所体现出的悲剧性出发,深入分析了小说爱情悲剧的原因,并由此探讨作者沈从文的文化意图和文学理念。
关键词:边城沈从文爱情悲剧悲剧性文化意图《边城》是沈从文最优秀的一部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美丽的边远小城中的爱情故事。
整个小说都融化在童话一般的色彩中,明净澄澈,却含着淡淡的忧伤,隐伏着浓浓的悲剧感。
沈从文在小说中构造的环境是理想化的、不稳定的,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悲剧也有着复杂而深刻的现实原因,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人性、传统文明与民族未来的关注和对社会、文学的反思。
一、爱情悲剧的环境建构汪曾祺曾在《读<边城>》中说:“《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
沈从文在《边城》中构建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却又是理想化了的。
在风景秀丽、民风淳朴的边城所发生的爱情悲剧,其部分原因正是这份童话般的不真实,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与矛盾。
“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沈从文在小说开始部分首先建造了一个由三方面组成的“童话世界”,这也是展现翠翠爱情的主要环境,随后辅以风景秀丽、民风淳朴的边城这个大环境,语言中又常常影射当时被战乱和商业文明所包裹的中国社会,由此建构出一个立体的、由三重空间构成的环境,这样多层次的环境有利于小说情节的开展,提升文学文本的意义层次,但是它也带有深刻的悲剧感,是爱情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浅谈沈从文散文的文化意蕴
浅谈沈从文散文的文化意蕴
李金彪
【期刊名称】《神州》
【年(卷),期】2011(0)B3
【摘要】Preface在中国现代散文中,沈从文以其对湘西山村古朴和谐的生活和优美善良的人性的讴歌,呈现着独特的审美意识。
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论述其中的文化内涵:乡土之爱与湘西风情;人性美、人情美——湘西文化特质;儒道交融——湘西文化底蕴。
【总页数】4页(P66-69)
【关键词】人性美;人情美;文化审美;下层人民;文化特质;湘西人;自在状态;审美意识;原始古朴;生命形态
【作者】李金彪
【作者单位】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6
【相关文献】
1.沈从文散文的思维艺术及其审美教育意义——以沈从文1934年回乡散文作为例[J], 刘香云
2.雨湿橹歌沅水情:沈从文散文《老伴》意蕴简析 [J], 姜金元
3.沈从文散文的思维艺术及其审美教育意义——以沈从文1934年回乡散文作为例
[J], 刘香云
4.中国现代散文化小说的两种个性化建构——沈从文、萧红散文化小说片论 [J], 曾利君
5.“对于自然和生命的深刻观照”——沈从文散文的文化意蕴 [J], 翟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沈从文小说的湘西民俗文化内涵
论沈从文小说的湘西民俗文化内涵
高扬
【期刊名称】《固原师专学报》
【年(卷),期】1998(19)5
【摘要】沈从文先生不止一次地说过:在童年时,他除了读一本“小书”,还读了一本“大书”。
所谓这本大书,就是“用人事写成的”生活。
另一方面,沈先生又用他如椽之笔写出湘西这本“大书”。
因而有人说,沈从文的作品是一本社会百科全书,俨如展开一幅社会生活画卷。
【总页数】6页(P41-45)
【关键词】浓从文;小说;湘西民俗文化;文化内涵;文学评论
【作者】高扬
【作者单位】华中理工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I206.6
【相关文献】
1.沈从文湘西小说现代性叙事及其美育内涵 [J], 褚连波
2.论沈从文小说中湘西少女形象的文化内涵 [J], 李秀萍
3.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民俗文化研究述略 [J], 杨慧
4.论浓从文小说的湘西民俗文化内涵 [J], 高扬
5.论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的人性思想内涵 [J], 郑战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姓名:解娅婷用户名:xieyating所属教学服务中心:云南省昆明市广播电视大学指导教师:吴新苗提纲: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一、引言1.提出中心论题:沈从文的小说是作家理想、希望和追求的具像化。
他的湘西世界不再是个人情感的承载物,而是整个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承载物。
沈从文用他抒情般的笔调和诗化般的语言,勾勒出了湘西优美的风物、人情画卷,通过以《边城》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渗透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他的视野里发现了整个人类,在河流中映见出整个人生。
一种崭新的,更庄严些与透入些”的对现实的掌握和解释在他心里涌动,一种通向“新的真实”的文学形式和内容在呼之欲出,并使当时的沈从文相信,终其一生也未必能完成这项伟业。
2.说明写作意图:沈从文以湘西世界为基点发现了淳朴、自然、美、善的人性,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来阐释这种本真自然的人性虽然美丽却又是简陋的。
从沈从文话中与无数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他的很多作品的根在于那个沉思中的时代、那个独具特色的湘西地域和那永远也奔腾不息的浩荡沅水所蔚成雍雍大气的沅水文化,这种独特的、地域的、民族的、个性化的文化意蕴成为了沈从文小说的生命之根。
二、本论(一)沈从文小说中的文化内涵与外延1.沈从文小说中的文化内涵2.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湘西文化(二)沈从文小说《边城》中乡土情结的文化背景(三)沈从文小说中人性美的文化探索(四)沈从文小说文化内蕴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三、结论沈从文大量的小说提供了自己的作品系统——一个独立自主的艺术世界。
他自觉地使自己的创作既从“五四”流行思想的影响下脱出,又由30年代的普遍空气中脱出。
这种“独立性”却同时给他带来了损害。
“五四”彻底反封建的民主要求(包括“个性解放”的要求),30年代联系于社会革命运动的关于阶级对抗的思想,都是使现代文学获得其“现代特性”的东西。
沈从文在创作中避免社会历史判断,却不能不使他的作品包含着、体现着某种社会历史判断,这在他的创作中,也许是一种更深刻也更难以摆脱的矛盾吧。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有可能发现并肯定沈从文作品中真正的“现代性”所在,他的文化思想的价值所在。
在我看来,这就是他关于人的改造的思想——沈从文的创作中最基本的、最富于积极意义的思想。
他在“湘西世界”中寄寓的,经由城市世界与湘西世界的反复对照而显示的改造民族性格的思想,正属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主题之一,也是现代中国思想史的重大命题。
在这一方面,沈从文与他的时代又贴得那样近,他正是由他生存其间、呼吸其间的现代中国吸取灵感与热情的。
也如其他现代作家(比如鲁迅,比如老舍、张天翼、萧红),出于对民族精神病象的深忧,他甚至说得过分痛切,以至描写中显示出那一种“文化偏至”、“审美偏至”。
但如若这几代现代知识者没有了这种感受与思考的“极端性”,这种偏执以至近于“病”的激情,我们的现代文学该会减少了几多现实感与精神深度呢!正是出于这种现实感与激情,沈从文不无庄严地告白过他从事创作活动的如下目的:“……我很愿意尽一份时间来把世界同世界上的人改造一下看看。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与其文字风景独特。
这不仅仅在于他“以一种艺术的眼光而不是道德政治的眼光来看一切,他的创作使一直受到道德、政治的范围和以“风雅”、“风骨”为极致的文学正统获得了某种解放。
”同时也在于他并不以通常的阶级标准来看世界。
“我就是个不想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的人。
我看一切,却并不把那个社会价值搀加进去,估定我的爱憎。
我不愿问价钱上的多少来为百物作一个好坏批评,却愿意考查它在我官觉上使我愉快不愉快的分量。
我永远不厌倦的是‘看’一切。
宇宙万汇在动作中,在静止中,在我印象里,我都能抓定它的最美丽与最调和的风度,但我的爱好显然却不能同一般目的相合。
我不明白一切同人类生活相联结时的美恶,换句话说,就是我不大能领会伦理的美。
接近人生时,我永远是个艺术家的感情,却绝不是所谓道德君子的感情。
”(沈从文)沈从文与他的小说,毫无疑问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粲的明珠,它的光芒必将照耀着每一个穿越历史空间的灵魂。
沈从文作品以它深厚的文化内蕴为中国现代文学注入了活力,铸造了生机。
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摘要】:沈从文对中国现代文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作品到理念构建的“湘西世界”。
如诗如画,恬静淡远,风格独具的“湘西世界”是沈从文独特的功利原则和美学观的显现,作者生命赖以生长的那一方偏远的水土养成了其向求善的生活理想,而都市文明的虚伪势力的现实的现实又撞破了其梦幻。
这是沈从文构筑其理想的“湘西世界”的根本动因。
在沈从文所构筑起来的湘西世界中,作为乡土文学的代表作,《边城》在人物的塑造及审美艺术特色上达到了相当的艺术高度。
沈从文所营造的那种自然与人性,风情与风俗完美结合的意境,他用深沉厚重的文字。
传达出了一份可贵的对于整个民族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边城湘西世界人性美当代文学【正文】:一 .沈从文小说文化内蕴的内涵与外延1.沈从文小说的文化生命之根文化,一般公认的定义是英国学者泰勒的说法:所谓文化或文明,在广泛的民族志的意义上来说,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及其他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所有能力和习性的复合的总体。
沈从文对中国文学的意义,首先在于他是完全忠实于内心起点的作家,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中罕有的人物。
仅五四运动以后的六七年中,其单行本著作就已有了《入伍后》,《蜜柑》,《好管闲事的人》,《阿丽思中国游记》,《旧梦》,《一个天才的通信》,《阿黑小史》,《都市一妇人》,《虎雏》,《石子船》,《山鬼》、《龙朱》,《神巫之爱》,《旅店及其他》,《篁君日记》,《长夏》,《一个女剧员的生活》,《老实人》,《十四夜间》,《从文子集》,《沈从文甲集》,《记胡也频》,《月下小景》等20余种;后来的小说又有了《边城》、《长河》、《槐花镇》、《占领》、《船上》、《腊八粥》、《代狗》等等.沈从文将他所曾历验的军队生活,湘西民族和苗族的生活及普通社会事件全部纳入了他的小说及散文创作中。
当他创作这一切时:“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缓缓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
……我希望活得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这份工作上来。
我会用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入些!”。
沈从文在他的视野里发现了整个人类,在河流中映见出整个人生。
一种崭新的,“更庄严些与透入些”的对现实的掌握和解释在他心里涌动,一种通向“新的真实”的文学形式和内容在呼之欲出,并使当时的沈从文相信,终其一生也未必能完成这项伟业。
正因为如此,沈从文小说中透射出浓浓的文化化内蕴,并以此涵盖所有的文字之中,借用沈从文自己的话来理解《边城》:“……事实上却等于把我那小小地方近两个世纪以来形成的历史发展和悲剧结局加以概括性的记录。
凡事都若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若宿命的必然。
”“……内中写的尽管只是沅水流域各个水码头及一只小船上纤夫水手等等琐细平凡人事得失哀乐,其实对于他们的过去和当前,都怀着不可形诸笔墨的沉痛的隐忧,预感到他们明天的命运——即这么一种平凡卑微的生活,也不容易维持下去,终将受到来自外部另一方面的巨大势能所摧毁。
生命似异实同,结束于无可奈何情形中。
”从沈从文话中与无数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他的很多作品的根在于那个沉思中的时代、那个独具特色的湘西地域和那永远也奔腾不息的浩荡沅水所蔚成雍雍大气的沅水文化,这种独特的、地域的、民族的、个性化的文化意蕴成为了沈从文小说的生命之根2.沈从文湘西文化的根源站在21世纪去看20世纪的中国文学,我们发现沈从文应该是寻根文学的先锋,虽然那时还没有“文化寻根”的旗号,但作家却有强烈的寻根意识,努力想要在原生态的湘西世界中寻找积淀在传统文化中的民族优秀品质。
从鲁迅伊始,老舍、沈从文、张天翼、钱钟书等现代作家都曾探讨过中国愚弱的国民性和人性的弱点,但他们大多是选取揭露、批判、讽刺的角度,而沈从文则更进一步,不但通过现代都市和湘西农村的对比,揭示出城里人病态、懦弱、虚伪、堕落的品性,湘西边民健康、强健、诚挚、向上的品格。
而且在厚此薄彼中隐含了用湘西边民的人格品质改造病态国民性的深层企图,即在封建文化和都市文明对人性的扭曲、压抑所引起的民族伦理,道德衰败的忧心忡忡的叙写中,重塑民族的精神品格,表现出强烈的寻根意识。
以往,人们所瞩目的往往是湘西世界流溢于表层的人性美、人情美、自然美、民俗美,而对于隐藏在这个理想王国深层的文化内蕴,却缺乏具体、深入的认识。
本文拟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入手,去探讨我们的民族道德,伦理、心理、行为等内化为无意识的文化心理积淀,从而揭示沈从文湘西小说的深层意蕴。
要弄清沈从文湘西世界的秘密,就必须了解其营造湘西世界的动因。
从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文化心理来看,他们在和现实尖锐对立,个性、本能受到压抑时,常常会产生两种心态:一是宣泄心态,即退隐到内心,在主观世界中再造理想世界,以此对抗、否定、超越现实,使内心被压抑的欲望、情感得到宣泄和抚慰,以达到心理平衡;二是逃避心态,即回归自然,在客观世界中寻找世外桃源,逃避现实,在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简单淳和的人际关系中寻找寄托、慰藉。
二者可谓殊途同归,也是历代知识分子传承延续的无意识心理的表现。
那么,沈从文在保留着原始古朴遗风的湘西社会形态基础上建立起湘西世界,是否就是为了“宣泄”和“逃避”呢?我们只要对沈从文早期的经历和有关论述作一番考察便可得出结论。
沈从文1902年12月出生在湘西凤凰县一个军人世家,他上过私塾,当过兵,做过税警。
六年的从军漂泊生涯并没有给他带来职务的升迁,除一次恋爱失败外,结他印象最深的就是“被杀的和杀人的”的“愚蠢和残忍”,此外什么也没学到。
于是,他抱着寻找理想、读点书的愿望来到了北京。
到北京后,沈从文不但生活无着,饥寒交迫,生活难以为继,不得不投亲靠友,勉强度日,而且青年人所渴望的性爱也难以满足。
加以上学艰难,办刊受挫,朋友被捕,使他倍感人世的苍凉。
尽管后来他在“偶然”中结识了张兆和并结为夫妻,但一颗受伤的心仍无法平息。
他说:我要的,已经得到了,名誉或认可,友谊和爱情,全部到了我身边。
我从社会和别人证实了存在的意义。
可是不成,我似乎还有另外一种幻想,即从个人工作上证实个人希望所能达到的传奇。
我准备创造一点纯粹的诗,与生活不相粘附的诗、情感上积压下来的一点东西,家庭生活并不能消耗它,我需要一点传奇……。
换言之,即完美的爱情生活并不能调整我的生命,还需要用一种温柔的笔调来写爱情,来写那种和我目前生活完全相反,然而与我过去的情感又十分相近的牧歌,方可望使生命得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