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重点

合集下载

【全】大学古典文献学重点知识精整

【全】大学古典文献学重点知识精整

古典文献学基础第一章:总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释义(1)“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之不足征也;殷商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佂之矣。

”(2)《礼记:礼运》篇有类似的文字:“言便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与。

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

《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可见孔子所谓“文献”,实际是基于“礼”而言。

(3)儒家的“礼”是囊括国家典章制度、历史文化乃至个人伦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庞大概念。

如果细分,则号称“礼经三百,威仪三千”。

如此广泛的内容,代代相承延续,显然既需要有成文的记录,还要有熟悉相关掌故和具体操作规程的贤才。

故郑玄注《论语·八佾》篇:“献,犹贤也。

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就是以文章、贤才诠释“文献”。

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

(3)清刘宝楠《论语正义》:“文谓典策,献谓秉礼之贤士大夫,子贡所谓‘贤者识大,不贤者识小’,皆谓献也。

”由此可见,文献的早期含义,包括历史典籍、档案等文字资料和博学多识、熟悉掌故的贤才两方面。

所谓贤才,主要是着眼于其文化记忆和口传议论,实际相当于活材料。

(4)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最早以“文献”题作书名。

该书自序阐释文献的意义云:“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三大主干知识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三大主干知识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三大主干知识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学科,主要包括古代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分析以及文献学方法的探讨等内容。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三大主干知识包括文献的分类、文献的考证和文献的价值。

下面将分别对这三大主干知识进行详细阐述。

一、文献的分类文献的分类是古典文献学的基础,它是根据文献的性质、内容和特点进行的。

中国古典文献主要包括政治文献、经济文献、文化文献、历史文献等多个类别。

其中,政治文献主要记录了古代政治制度、政治事件以及政治家的言行;经济文献则主要反映了古代经济活动、商业贸易以及物价变动等方面的内容;文化文献则涵盖了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内容;历史文献则是对古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记录。

通过对文献的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二、文献的考证文献的考证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核心内容,它是通过对文献的比对、分析和研究,来确定文献的真伪、时代和作者等方面的问题。

文献的考证需要运用到各种研究方法和技巧,如文献源流考证、文字考证、编年体系等。

其中,文献源流考证主要通过对文献的来源和发展过程的研究,来确定文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文字考证则是通过对文献中使用的文字、词语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分析,来确定文献的时代和作者等问题;编年体系则是通过对文献中的记载和事件的比对,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时间体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研究文献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和时代背景。

三、文献的价值文献的价值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它包括文献的史料价值、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等方面。

文献作为古代社会的记录和见证,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可以为后人了解古代社会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同时,文献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对象,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可以推动学术发展和理论创新;此外,文献还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和传承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三大主干知识包括文献的分类、文献的考证和文献的价值。

通过对文献的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文献的考证可以确定文献的真伪、时代和作者等问题;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可以挖掘出文献所蕴含的史料、学术和文化价值。

古典文献学知识总结

古典文献学知识总结

古典文献学知识总结古典文献学1、传说中最古老的典籍:《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2、最早的传世文献:《易经》《诗经》《尚书》3、儒家早期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4、三豕己亥5、汉成帝河平三年,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刘向领校中秘藏书,开始了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第一次由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的有计划的文献整理工作。

6、叙录汇编成《别录》,起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巨大作用,开创中国古典目录解题的范式。

刘向、刘歆父子中国古典目录学、校勘学的奠基人。

7、《别录》《七略》散失,但分类思想基本内容保存在班固《汉书·艺文志》8、东汉定经书文字,“熹平石经”蔡邕隶书东汉灵帝熹平四年,朝廷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校书官和书法家蔡邕亲自书写于碑,使工用汉隶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供后儒晚学取正经文,史称“熹平石经”该石经六朝后渐散亡,现有残石存世。

9、三玄《周易》《老子》《庄子》10、《汉书·艺文志》确立的六分法转变为经史子集四分法,史部是新增加的一大类别,四部分类法成为中国古典书目的主流。

11、三体石经:又称为正始石经。

魏废帝齐王芳在正始二年,安排人用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刊刻儒家经典,故称三体石经或三字石经。

完整刊立的有《尚书》,《春秋》,未刊全的《左传》12、唐代《史记》学上的代表人物是司马贞和张守节,分别著有《史记索隐》、《史记正义》,与南朝裴骃《史记集解》合称为“《史记》三家注”。

13、李善和五臣的《文选》注本,研究《文选》在唐朝成为专门学问,号称“《文选》学”14、唐代的石经提议与大和元年,开雕于大和九年,雕成与开成二年,故称开成石经,其规模在唐前石经中是最大的。

15、李昉、徐铉《太平御览》(综合性类书)《太平广记》(专科性类书),《文苑英华》(诗文总集)上续文选,王钦若、杨亿《历代君臣事迹》称为宋代四大书。

16、金石考据学,欧阳修《集古录》,金石学著作赵明诚《金石录》吕大临《考古图》17、公私目录学。

古典文献学复习提纲

古典文献学复习提纲

古典文献学复习提纲一、古典文献学的定义,研究的范围;学习古典文献学的意义和方法。

二、儒家的五经、九经、十三经。

孔颖达等《五经正义》包括《周易》、《尚书》、《毛诗》、《礼记》《春秋左传》的正义。

唐人的“九经正义”或“九经疏”包括《五经正义》以及《周礼》、《仪礼》、《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的疏。

三、汉代儒学有今文学、古文学的分别。

今文学对经书的详解称为章句。

传世的《楚辞章句》、《孟子章句》实古文学说解风格,只是借用了章句之名。

魏晋后又有“集解”。

“集解”有两种,一是集各家之说,或又下以己意,如何晏等的《论语集解》;一是集经文、传文而为之解,如杜预的《春秋左传集解》。

四、“三史”或说“前三史”,在初唐及初唐以前指《史记》、《汉书》、《东观汉记》,此后至今指《史记》、《汉书》、《后汉书》(范晔)。

《东观汉记》班固、刘珍、蔡邕等撰,记东汉一代历史,宋元时亡佚,清代以来有辑本。

今所传《后汉书》是合范晔《后汉书》及班彪《续汉书》的“志”部分而成。

五、纪传体史书。

编年体史书。

纪事本末,如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等。

起居注。

年谱。

学案。

“三通”、“十通”;唐杜佑的《通典》、宋郑樵的《通志》、元马端临的《文献统考》,统称为“三通”。

六、诸子书分周秦诸子或先秦诸子和后世子书。

周秦诸子指春秋战国至秦汉之际的诸子百家,战国诸子中的著作有的至秦汉间才成书。

《汉书·艺文志》诸子类载诸子十家,即儒家,如《曾子》、《荀卿子》;道家,如《老子》、《文子》;阴阳家,如《邹子》、《邹子终始》;法家,如《李子》、《商君》;名家,如《邓析》、《尹文子》;墨家,如《胡非子》、《墨子》;从(纵)横家,如《苏子》、《张子》;杂家,如《尸子》、《吕氏春秋》;农家,如《神农》、《野老》;小说家,如《伊尹说》、《青史子》。

《艺文志》中的兵书、数术、方技类著作如《孙子兵法》、《海中星占验》、《黄帝内经》等,后世也列为子书。

古典文献学(完美复习打印版)

古典文献学(完美复习打印版)

古典文献学(完美复习打印版)中国古典文献学绪论文献与古典文献学“文献学”一词始见于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3 年)。

最早以“文献学”名其书者,为郑鹤春、郑鹤声先生的《中国文献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30 年出版)。

文献,指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古典文献学要学习些什么?1. 应熟悉古典文献:古典文献指1911 年之前(白话文兴起前)产生的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即古籍。

2. 应掌握古典文献学学科构成核心内容: 目录、版本、校勘3. 熟悉并利用古典文献,可深入客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知识系统观和文明系统观。

如《致蔡鹤卿太史书》(林纾):“鹤卿先生太史足下”为何称“太史”?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第一节古典文献的载体一、甲骨甲骨:龟甲和兽骨。

“甲骨卜辞”、“殷墟卜辞”( 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记载多是占卜之事,记事年代从殷商盘庚到纣王末期。

1. 甲骨文献的整理研究情况是怎样的?(1)甲骨文最早的整理、辨认,以刘鹗、孙诒让等人的工作为代表。

刘鹗《铁云藏龟》(1903 出版,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收甲骨文献1051 片,考释正确干支、数目字34 个。

孙诒让《契文举例》(1905 年撰成,1917 年出版,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全书分十类,考释正确的文字有185(2)近代“甲骨四堂”成就最为卓著:“四堂”指四位甲骨文献研究专家,即王国维(号观堂)、罗振玉(号雪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

(3)罗振玉的甲骨文献研究尤为突出:① 罗氏搜集、保存、印行了大批甲骨文献。

② 考释出大量的单字。

③ 率先正确判定甲骨刻辞的性质及出土处。

④ 首创卜辞分类研究的方法。

3. 我们如何查阅、了解甲骨文字?需要使用甲骨文释字方面的工具书:孙海波编:《甲骨文编》,中华书局1965 年版。

高明撰:《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 年版。

古典文献重点

古典文献重点

1、古典文献学的三大主干:目录、版本、校勘2、北宋李昉、徐铉:《太平御览》(综合性类书)、《太平广记》(专科性类书)、《文苑英华》(诗文总集)3、《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

4、《四库全书》是古代现存最大的丛书,是中国古代传世文献的最大集结。

5、孙诒让是最早研究甲骨文字的学者,其《契文举例》是我国第一部考释甲骨文字的专著。

6、电子载体的特色:无形、存储量大。

7、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是萧统的《文选》。

8、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现代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清董诰《全唐文》,清彭定求《全唐诗》,唐圭璋《全宋词》。

9、别集体例:分类、分体、编年。

10、南宋俞鼎孙、俞经编辑的《儒学警悟》是最早的丛书。

11、古代目录起源:汉代刘向《别录》,刘歆《七略》。

12、古代目录分类方法:六分法、四分法。

13、宋代著名私人藏书目录: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

14、《中国丛书综录》是规模及影响最大的丛书目录。

15、版本的类别:写本、刻本、活字本、影印本。

16、伪书是那些作者不真、年代不实及内容假造的古典文献。

17、辨伪成熟的标志性著作是晚明胡应麟的《四部正讹》3卷。

二、名词解释(4x5')1、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

(就是采摭群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随类相从而加以编排,以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

)2、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来说,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3、丛书: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的书名,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丛书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合刻”等。

4、三通:唐代杜佑《通典》,宋人郑樵《通志》,元人马端临《文献通考》。

5、目录学: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古典文献学的十大研究领域

古典文献学的十大研究领域

古典文献学的十大研究领域古典文献学是研究古代文献及其相关问题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时间跨度和地域范围,包括古代文字、古代文化和古代社会等多个方面。

在古典文献学的研究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领域和专题。

以下是古典文献学的十大研究领域:1. 文献流传与保存:这是古典文献学最基本的研究领域之一,它关注古代文献的传承与保存,包括比较不同版本之间的异同和探索文献的流传途径。

2. 文献解读与翻译:古代文献往往采用古老的文字书写方式和独特的表达方式,研究者需要解读这些文献并将其准确翻译成现代语言,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献的内容。

3. 古代文学与艺术:这一研究领域探讨古代文献中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包括史诗、戏剧、诗歌、小说等,从中了解古代文化与审美观念。

4. 历史与社会研究:古代文献中记录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研究者通过分析文献中的历史资料和社会情况,探索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等方面。

5. 宗教与哲学研究:古代文献中涉及许多宗教和哲学思想,研究者通过分析文献内容,了解古代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

6. 文化与传统研究:古代文献是了解古代文化和传统的重要来源,研究者通过文献中的资料来探究古代文化和传统的形成与发展。

7. 史料考据与实证研究:古代文献作为史料的有力证据,研究者通过对文献的考据和实证分析,验证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8. 考古与文献学的交叉研究:考古与文献学常常相互交叉,研究者通过对文献与考古遗迹的比较研究,进一步完善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认识。

9. 文献学史与文献学方法论:研究古典文献学的历史和方法论,探究其发展变化和研究方法的制订,对于推动古典文献学的发展至关重要。

10. 古典文献学与当代文化的关联研究:古代文献与当代文化之间存在着联系和影响,研究者通过对比和分析,揭示古代文献对于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启示和影响。

以上十大研究领域仅是古典文献学中一小部分常见的研究方向,不同的学者和研究团队还有其他具体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

中国古典文献学重点

中国古典文献学重点

古籍著作:1、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高似孙《子绝》为宋代三大私家目录,官修代表王尧臣《崇文总目》,宋王俭《宋元徽元年四部书目录》2、刘鹗《铁云藏龟》第一部甲骨文集3西汉刘歆《七略》4四分法代表:魏郑默《中经》—西晋荀勖《中经新薄》(官修),《文章叙录》—东晋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5 五分法:张之洞《书目答问》采取丛书和经史子集四部并列6阮孝绪《七录》,王俭《七志》这两部私人编制的综合性系统目录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目录著作7唐毋煚《古今书录》8宋洪迈考证笔记《容斋随笔》9朱彝尊《经义考》10钱曾《读书敏求记》11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记》12 最早的政书唐刘秩《政典》,杜佑扩为《通典》,后郑樵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称三书为三通。

13元马端临“用功二十余年”《文献通考》14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15南宋目录学家郑樵《通志》金石略,艺文略,校雠略。

郑樵《通志·艺文略》将图书分为十二类15、明代郎金奎《五雅丛书》专科训诂学五种名著16明胡应麟《四部整流》指出考覈之法有八种。

胡应麟《四部正讹》是最早的辨伪学著作16金石在宋代成为专门之学,欧阳修《集古录》十卷是金石学专著的开端。

赵明诚仿体例做《金碌》三十卷,南宋洪适《隶释》,清王昶《金石萃编》是集大成作。

17《隋书经籍志》确定了四部分类法,总序论述了隋之前中国目录学的发展情况,正式确立“吏部”名目18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是构建现代史学理论体系开山之作。

《古书真伪及其年代》《新学伪经考》,《西学书目表》提出新的图书分类法,分为学政杂三大类。

19、姚际恒《古今伪书考》,敢于质疑,振聋发聩。

20张心澄《伪书通考》历代古典文献的集大成之作21谢灵运《元嘉八年四部书目》22宋张攀《开皇四年四部目录》《中兴馆阁续书目》23明杨士奇《文渊阁书目》24解缙《永乐大典目录》25王应麟:南宋古文献学方面考据见长,著有《困学纪闻》26章学诚《文史通义》《校讎通义》27章炳麟著有《春秋左传读叙录》《文始》《小学答问》《国故论衡》28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名词解释:1、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历史文献是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资料来源,记录着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针对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的主要分类和其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介绍。

一、史书类文献1. 《史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纪传体的形式,详细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

该书是后世通史类书籍的重要范本,被誉为中国古代史书的鼻祖。

2. 《汉书》:《汉书》是东汉时期的一部史书,分为纪传体和表格式两个部分。

纪传体主要记载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而表格式则呈现了一系列官职任免和重要的年表内容。

《汉书》对于研究汉代历史以及政治制度变迁具有很大的价值。

3. 《后汉书》:《后汉书》是东汉末年编撰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记录了从新朝到东汉末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

该书对于了解东汉末年政治动荡、中外交往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4.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囊括了从战国到五代十国的历史。

该书以事件为线索,通过纵横交错的编排方式,系统梳理了中国历史上重要阶段的事件演变过程。

二、经部类文献1. 《易经》:《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也是卜筮学的基础文献。

该书主要讲述了阴阳学说和八卦六十四卦的组成和解释,具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卜筮指导意义。

2. 《尚书》:《尚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法律文献,记录了周朝早期的政治制度、礼仪制度和各种法律条文。

该书是研究周朝政治制度和社会风俗的重要参考资料。

3. 《春秋》:《春秋》是孔子编纂的一部年代纪实的史书,记载了鲁国的历史事件。

该书以简洁明了的文字方式,概括性地记录了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和外交等重要事件。

4. 《周礼》:《周礼》是古代礼制文献,记录了周朝的礼仪制度和社会风俗。

该书对于研究古代社会制度和官职任免具有重要价值。

古典文献重点总结分类简单版

古典文献重点总结分类简单版

古典文献分类重点总结一、刘向、刘歆父子主要贡献1、中国文献学开创于西汉刘向、刘歆父子。

后人用校雠学来阐释刘氏父子开创的学问。

“校讎学”是指将目录、版本、校雠三者。

2、刘向:《五经通义》;《别录》,我国目录学之祖,开创了叙录体目录的范例;《新序》采集舜、禹时代至汉代史事和传说,分类编纂;《说苑》,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籍,按类编辑的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并带有一定的哲理性;《列女传》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妇女行为的书。

西汉末年,刘向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中记录纵横家的写本,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按照国别体编订《战国策》。

3、刘歆:刘向之子。

《三统历谱》,造有圆柱形的标准量器。

计算的圆周率是3.1457,世称“刘歆率”4、刘歆、刘向: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组织的大规模图书整理编目工作。

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七略》,为中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

“辩章学术,考镜源流”对每种每类都加小序,说明其学术源流,类别含义,为中国目录书的典范。

5、《别录》,《七略》,均是群书目录的范例。

二、合称作品总结1、宋代四大类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2、唐代四大类书:《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白氏六帖》3、中国古代四大类书:《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册府元龟》《全唐文》4、北四阁:北京紫禁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奉天故宫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

5、南三阁:镇江文宗阁、扬州文汇阁、杭州文澜阁。

(均指古代《四库全书》的藏书地)6、三礼:《周礼》、《仪礼》、《礼记》7、春秋三传: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榖梁赤《春秋榖梁传》8、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9、五常:仁,义,礼,智,信(均出自《春秋繁露》一书)10、《七略》:《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术数略》《兵书略》《方技略》11、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12、《四朝高僧传》:南朝梁僧人慧皎《高僧传》;梁代以后,唐代道宣撰《续高僧传》;宋代赞宁等撰《宋高僧传》;明代如惺撰《大明高僧传》。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doc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doc

一、①“文献”概念:文:文章(典籍),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献:贤才,含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

②文献概念的溯源、发展:“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第一阶段:“文”,典籍,指书面材料;“献”,贤人,或贤人的口述材料。

代表人物:东汉郑玄《论语注》:“献,贤也。

”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南宋)朱熹:“文,典籍也;献,贤也。

”第二阶段:叙事为“文”,论事为“献”,同为书面材料。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在序中称道: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之“献”;元代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中:“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

”所谓的“文献”似乎已专指书籍资料了;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典》(始称《文献大成》);(清)钱林辑《文献征存录》都把“文献”作为书籍资料的代称。

第三阶段:近现代文献的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偏重于文。

196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大辞典》:“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二、文献学(三个基本板块: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概念:“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传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此即广义的校雠学。

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二指现代文献学(我国古时从事文献整理与研究学者为教雠学家)。

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研究对象: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三、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1、先秦(起源)①载体份呈:甲骨、青铜器、石刻、简牍、缣帛。

古典文献学知识点整理

古典文献学知识点整理

古典文献学知识点整理古典文献学是文献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古代文献的流传、整理、鉴定、编辑及其学术意义。

其学科门类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文字、篆刻、书法、纸张、墨水等多个方面。

以下将就古典文献学中的一些较为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阐述。

一、古代文献传承1.《尚书》的出土和价值《尚书》是传统的六部之一,大约在周朝形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典籍。

这部书最早记载于汉代《汉书·艺文志》中,然而,却很难找到其传本,一度被认为已经失传。

直到清末民初,陈寅恪等学者的努力,才在殷商时代的荀子家庙中出土了木简式《尚书》。

其价值在于,它是对已有《尚书》与公元前330年作为太庙押藏之文书的衔接,从而也是对六国文献的补充和衔接。

对于上古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语言文字的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2.《三礼》的传承《三礼》是关于礼仪的总称,有《礼记》和《周礼》两部分。

《周礼》是古代礼制典籍,涉及礼制法纪、军制、官制、地方行政等内容。

《礼记》是一部笔记体的书,记录了古代各种活动的礼仪规范,由于《礼记》多以论说、传奇等形式予以记述,因此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三礼》中的文字传承主要有古代的记述、竹简、石刻、之后的纸书文本和刊本等。

其中,《周礼》和《礼记》都曾失传,唐代大书法家怀素,据据西晋文学家王弼手抄本书写刻板上,得到了《周礼》和《礼记》三十卷的残本。

可见传承和保存的重要性。

二、重要古籍的编辑1.《周易》的汇编《周易》是我国古代典籍之一,被誉为“天人之经”。

《周易》的文本出现在西周前期,随着历史的发展,它逐渐成为了汉朝以后文化的重要基础之一。

唐代太宗贞观年间,司马昭调集众多学者编辑成九卷。

焦元壹、邵雍在宋代对其进行了注释,并写成百篇。

2.《书经》的修订《书经》是一部最早的汉字字源学著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书经》的原本是由大量的骨胳、卜辞和鬼谷子的文字零散组成而成。

随着历史的发展,文物的流失,许多文字被遗失。

唐朝时,隶书书法家欧阳询、经学家李善注等人,依照魏晋时期残本辑录成十三篇版本,并给其加以注释。

古典文献学知识点整理

古典文献学知识点整理

古典文献学知识点整理古典文献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问,它涵盖了诸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以下为您整理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希望能帮助您对这门学科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古典文献的载体1、甲骨甲骨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

其内容多为占卜记事,对于研究殷商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2、金石金指青铜器,上面的铭文称为金文;石主要指石碑,刻有文字的石碑称为石刻。

金石文献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3、简牍竹简和木牍是古代常用的书写材料,用笔墨书写。

其使用时间跨度长,对于研究先秦至汉代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4、缣帛缣帛是丝织品,质地柔软,便于书写和携带,但成本较高,未能广泛使用。

纸张的发明和推广极大地促进了文献的传播和保存。

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开始,纸张逐渐成为主要的文献载体。

二、古典文献的形制1、卷轴装将纸张粘连成长幅,以木棒等为轴,从尾向前卷起存放。

这种装帧形式在唐代以前较为常见。

2、经折装将长幅纸张折叠成册,形如折扇。

这种形式便于翻阅,多用于佛经的装帧。

3、旋风装将书页按照一定顺序粘贴在一张底纸上,翻阅时书页如旋风般展开。

4、蝴蝶装将书页对折,以中缝为准,将有文字的一面向里对折,再将各页中缝对齐,用糨糊粘连书脊,最后以硬纸包裹作封面。

这种装帧形式使书页展开如蝴蝶展翅。

5、包背装与蝴蝶装类似,但书页的文字面向外对折,装订时将书背用糨糊粘连,再用硬纸包裹书背。

是我国古代书籍装帧的最后一种形式,用线将书页装订成册,经久耐用,美观大方。

三、古典文献的版本1、善本指具有较高文物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版本。

通常包括年代较早、刻印精美、内容完整准确、传承有序等特点的版本。

2、稿本作者的原稿,分为初稿、修改稿等。

3、抄本以手写方式复制的版本。

4、刻本通过雕刻木板印刷而成的版本,又分为官刻、家刻、坊刻等。

5、活字本使用活字排版印刷的版本,如泥活字、木活字、铜活字等。

6、影印本通过照相技术复制的版本。

古典文献学考点

古典文献学考点

、写出书名或作者1、刘向《别录》2、刘歆《七略》3、班固《汉书•艺文志》、4、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5、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6、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7 、张廷玉等编《骈字类编》8、张玉书等编《佩文韵府》9、陈梦雷、蒋廷锡等编《古今图书集成》10、晁公武《郡斋读书志》11、虞经、虞鼎孙《儒学警悟》12、左圭《百川学海》13、陶宗仪《说郛》14、阮元《宛委别藏》15、张海鹏《墨海金壶》16、高似孙《子略》17、王昶《金石萃编》18、黄丕烈《士礼居丛书》19、孙星衍《岱南阁丛书》20、卢文弨《抱经堂丛书》21、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22、孙诒让《契文举例》23、虞世南《北堂书钞》24、欧阳询《艺文类聚》25、杜佑《通典》26、郑樵《通志》27、马端临《文献通考》28、徐松《宋会要辑稿》29、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30、阮元《经籍籑诂》31、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32、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33、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34、王绍曾《山东文献书目》35、王尧臣《崇文总目》36、杨士奇《文渊阁书目》37、朱彝尊《经义考》38、钱曾《读书敏求记》39、张心澂《伪书通考》40、章学诚《校雠通义》41、王引之《经传释词》42、荀勖《中经新薄》43、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44、姚际恒《古今伪书考》45、崔述《考信录》46、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47、阮孝绪《七录》48、王俭《七志》49、俞樾《古书疑义举例》50、段玉裁《说文解字注》51、李善《文选注》52、陆德明《经典释文》53、孙殿起《贩书偶记》、名词解释1 熹平石经(一字石经):中国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

汉灵帝熹平四年,议郎蔡邕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所刻经书有《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

因其为汉代所刻,故一称“汉石经”。

因其字体为一字隶书,故又称“一字石经” 。

2 、正始石经(三体石经):三国时魏文帝正始年间,用古文、小篆和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两部。

古典文献学知识点整理

古典文献学知识点整理

古典文献学知识点整理古典文献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问,它涵盖了从文献的产生、流传、整理到利用的全过程。

对于喜欢历史文化、从事学术研究或者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来说,了解古典文献学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就为大家整理一些古典文献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古典文献的载体在古代,文献的载体多种多样。

最早的文献载体可以追溯到甲骨,古人将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占卜和记事。

随后出现了青铜器,上面的铭文被称为金文,往往记载着重大的事件或祭祀等活动。

竹简和木牍在春秋战国时期被广泛使用,将文字写在狭长的竹片或木片上,用绳子串联起来。

帛书则是写在丝织品上的文献,相对昂贵,但质地柔软便于书写。

到了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张逐渐成为主要的文献载体,极大地促进了文献的传播和保存。

二、古典文献的类型1、总集是汇集多人作品的文献,如《诗经》《楚辞》等。

2、别集是个人作品的结集,如李白的《李太白集》、杜甫的《杜工部集》。

3、丛书把多种书籍汇集在一起,冠以总名,如《四库全书》。

4、类书是辑录各种书中的材料,按门类或韵部编排,以供查检和引用,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

三、古典文献的版本版本学是古典文献学的重要分支。

版本指的是一部书经过传抄、刻印等所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本子。

1、善本通常是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版本,如精校精刻本、名家批校本等。

2、稿本作者的手稿,具有很高的原始性和权威性。

3、抄本手写的副本,有传抄本和影抄本之分。

4、刻本雕版印刷的本子,又分为官刻本、家刻本和坊刻本。

四、古典文献的校勘校勘是对古籍进行整理和研究的重要手段,目的是纠正文献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

校勘的方法主要有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

对校法是将一部书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本校法是以本书前后内容互证,判断是非;他校法是用其他相关书籍来校勘;理校法是根据逻辑推理来判断正误。

五、古典文献的目录目录是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及其叙录,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文献的存佚、内容和流传情况。

古典文献学重要知识梳理

古典文献学重要知识梳理

积聚与散佚一、古籍亡佚的原因p41、统治者的禁毁2、战乱(“十厄”之二厄)3、水火虫——自然灾害4、藏书家的过失(清代十大藏书家)5、思想观念上的偏差6、贵族殉葬十厄:一厄秦始皇焚书,使商周以来文献典籍大都“扫地皆尽”;二厄西汉末年长安兵起,图书并从焚烬”;三厄东汉西京大乱,“图籍燔荡”;四厄西晋末京华覆灭,“朝章阙典从而失坠”;五厄南朝梁元帝萧绎在兵败国灭时将公私典籍全部焚毁。

补充::隋末江都大乱、唐代安禄山作乱、唐末黄巢入长安、北宋靖康之难、南宋末元兵攻陷临安等造成的五次文化典籍大灾难,连同牛弘所举共为“十厄”清代藏书四大家:清末四大藏书家,又名“晚清四大私人藏书楼”,是清朝末年蔚然壮观的藏书习惯形成的最为著名的四大书籍收藏家及其藏书楼。

具体指“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山东杨氏海源阁、归安陆氏宋楼、钱塘丁氏八千卷楼”,史称“清末私人藏书四大家”。

材料与形式二、甲骨文考古发掘资料证明现存最早成系统的文字材料是殷商甲骨文发现于1899年,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最为系统的古文字,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因而用甲骨文记载的历史资料是最早的文献资料。

甲骨文是殷商时期殷王占卜的记录遗物,距今约3000多年的历史。

因为发现于商的旧都殷墟,故又称为“殷墟文字”或“殷墟甲骨”内容、价值、重要参考书(集大成者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的《甲骨文合集》;近年来,姚孝遂、肖丁合编的《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与《殷墟卜辞类纂》三、金文的概念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

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

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古典文献学知识总结

古典文献学知识总结

古典文献学知识总结
古典文献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古代文献的收集、整理、编
辑和研究等方面。

以下是古典文献学的一些基本知识总结:
1. 古典文献的分类:古代文献可以分为口头传承和书面传承两种形式。

口头传承的文
献主要包括口头传统、民间文学、宗教文献等,书面传承的文献主要包括经典、史书、文集、文稿等。

2. 古典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古代文献的收集和整理是古典文献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集和整理古代文献需要掌握文献类别、文献来源、文献保存和欣赏等知识。

3. 古典文献的编辑与研究:古典文献的编辑是将散乱的文献材料加工整理成系统、完
备的文献选本。

古典文献的研究包括文献的鉴定、校勘、翻译、注释、赏析等方面。

4. 古典文献的价值:古代文献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思想资源,对研究古代社会、文化、文学和思想等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研究古典文献,可以了解古代人文思维、社
会制度、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内容。

5. 古典文献学的方法:古典文献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本批评、历史学方法、
文化学方法、比较研究等,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和解读文献,得出更系统和深
入的研究结论。

总的来说,古典文献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要研究古代文献的原始材料和历史背景,也要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对文献进行编辑和解读,通过对古典文献的研究可以更好
地了解和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

古文献复习资料

古文献复习资料

一、古代文献学基础知识1、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2、传统文献学又叫做校雠学,由西汉末年的刘向、刘歆所开创。

3、古典文献学的传统主干知识包括目录、版本、校勘。

4、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最大的功用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5、古典文献按照问世或流传的方式来划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

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出土文献是商代的甲骨文,最早的传世文献是《易经》《诗经》《尚书》。

6、刘向开始了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第一次有政府组织的大规模有计划的文献整理工作,着有〈别录〉一书。

刘歆在刘向〈别录〉的基础上,撮其指要,着为〈七略〉。

7、两汉古典文献学的集大成者是郑玄。

8、魏晋玄学以谈论三玄《周易》《老子》《庄子》为风尚。

9、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古典文献的传播与发现上两件值得关注的大事是魏正始三体石经的刊刻和汲冢竹书的发现。

10、单行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

如《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南宋严羽(1195年—1264年))《诗律》。

11、最早的诗文总集是《文选》12、《百川学海》(左圭辑刊)刻于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流传较广,是中国最早刻印的一部丛书。

13、《古今说海》(明陆楫)(1515—1552)是我国最早的小说专门丛书。

14、《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型的综合性丛书。

15、我国最早的书目是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撰的《别录》《七略》;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书目是《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制》《四库全书总目》16、中国最早的字典和词典分别是《说文解字》《尔雅》;古代最常见的韵书是《广韵》(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陈彭年、丘雍主编),它代表了汉语中古语音系统。

古代规模最大的词典兼韵书是清人编撰的《佩文韵府》;收汉字最多的现代字典是《汉语大字典》。

17、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数据汇编性的工具书。

最早的类书是魏文帝曹丕时编的《皇览》,历代著名的类书有宋代的《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玉海》(南宋的王应麟(1223—1296)),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

古典文献学复习要点

古典文献学复习要点

1《辞海》: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

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

亦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2古典文献是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3《辞源》: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多闻熟悉掌故的人。

4 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5“中国文献学的开山之作郑鹤声、郑鹤春兄弟。

两人1928年合著的《中国文献学概要》一书6文献学是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问,也就是广义的校雠学,即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所开创,又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是古典文献。

7目录、版本与校勘:文献学三大传统主干知识8目录学最大功用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

9目录即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

10版本,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

版本学即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异同,鉴别其真伪高下的专门学问。

11伪书:是指某种文献现存的署名作者及其所属时代并非真实的,存在着作假情况。

12辑佚:把佚文献从诸书中逐一辑出,重新搜集整理,就叫做辑佚。

13清代学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中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是其门而入。

”“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

”14学习版本学的重要性:首先有助于读书,它使我们知道读书要重视版本,应选择善本,读书不注重版本会影响我们对原著的正确理解。

其次有助于引书和校书。

我们在写作和研究中经常要引用文献,而引用文献必须注意版本,这里既有文献学的专门训练,又有学术规范的一般要求。

至于用各种版本来校书,对于版本学的讲究,更无需多言。

文献学知识点

文献学知识点

1、汉石经:熹平石经是中国古代最早刊刻与碑石上的官定儒家经书,又名《汉石经》,《一字石经》,熹平石经初刻与东汉熹平四年(175年),于光和六年(183年)完成。

共有46块碑,200911字。

原立于洛阳太学讲堂的东西两侧,遗址在河南偃师县佃户乡。

熹平石经共包括《鲁诗》,《尚书》,《周易》,《礼仪》,《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种经文,经文从右向左直行书写,书体秀美,为汉隶精品。

2、魏石经:正始石经是中国三国曹魏时期刊刻的碑石经书,又名《魏石经》,《三体石经》。

初刻于正始二年(241年),原立于魏都洛阳南郊太学讲堂,遗址在河南偃师佃户乡。

正始石经用篆文,古文,隶书等三种文字刻成,因此又被称为《三体石经》,碑文仅有《尚书》,《春秋》两种,从左向右刻写,碑文每面约33行,每行60字,,共有28碑。

3、唐石经:唐石经始刻于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于开成二年(公元887年)刻成,当时立于长安国子监太学,今存西安碑林。

包括《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共十二经。

4、别集:汇集一人的多种文体作品为一书称为别集。

“别集”之名是于“总集”相对而言的。

5、政书:是中国历代记录“典章制度”的书籍,它收集历代或一个朝代制度的沿革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方面的史料,分门别类地加以编排和叙述,具有制度史、文化史和学术史的性质。

6、类书:辑录古籍原文中的部分或全部资料,按类或按韵编排,以供人们查考用的工具书。

7、丛书:是指按一定的目的,在一个总名之下,将各种单独著作汇编于一体的一种集群式图书,又称丛刊、丛刻或汇刻等。

形式有综合型、专门型两类。

8、方志:方志以地区为主,综合记录该地自然和社会方面有关历史与现状的著作,又称地志或地方志,有关专载江河湖海、祠庙寺观、名胜古迹、水利交通的著作,亦可归入其内。

9、家谱:又称族谱、祖谱、世谱、家乘、家牒等,是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古典文献学的三大主干:目录、版本、校勘
2、北宋李昉、徐铉:《太平御览》(综合性类书)、《太平广记》(专科性类书)、《文苑英华》(诗文总集)
3、《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

4、《四库全书》是古代现存最大的丛书,是中国古代传世文献的最大集结。

5、孙诒让是最早研究甲骨文字的学者,其《契文举例》是我国第一部考释甲骨文字的专著。

6、电子载体的特色:无形、存储量大。

7、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是萧统的《文选》。

8、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现代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清董诰《全唐文》,清彭定求《全唐诗》,唐圭璋《全宋词》。

9、别集体例:分类、分体、编年。

10、南宋俞鼎孙、俞经编辑的《儒学警悟》是最早的丛书。

11、古代目录起源:汉代刘向《别录》,刘歆《七略》。

12、古代目录分类方法:六分法、四分法。

13、宋代著名私人藏书目录: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

14、《中国丛书综录》是规模及影响最大的丛书目录。

15、版本的类别:写本、刻本、活字本、影印本。

16、伪书是那些作者不真、年代不实及内容假造的古典文献。

17、辨伪成熟的标志性著作是晚明胡应麟的《四部正讹》3卷。

二、名词解释(4x5')
1、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

(就是采摭群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随类相从而加以编排,以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


2、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来说,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3、丛书: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的书名,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丛书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合刻”等。

4、三通:唐代杜佑《通典》,宋人郑樵《通志》,元人马端临《文献通考》。

5、目录学: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6、史志目录:指由史家编入史籍的目录。

它包括历代“正史”中的或有些正史中原来没有而由后人补修的“艺文志”,有些朝代的“国史经籍集”,某些政书、专史中的目录书等。

7、善本:指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

不仅原本或接近原本的版本可称善本,大凡经过名家精校过的版本都可视为善本。

从阅读的角度看,足本、精本即是善本。

8、校勘:这词出于南北朝时期,就是改正书面材料上由于种种原有而形成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恢复或接近原来的面目。

9、理校:即据理推断,以定其正误的校勘方法,是推理的校勘,是校勘工作的补充方法。

1、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及其演变特征?
载体形式主要有:甲骨、金石、竹木、缣帛、纸张、电子等。

演变特征:从坚硬、厚重走向柔软、轻薄;从缓慢、笨重走向迅速、轻便;从固定、有形走向多变、无形。

2、举例三部丛书、类书,指出其名称、作者、年代?
类书:宋代《太平广记》《太平御览》,作者李昉、徐铉;明代《永乐大典》,作者解缙。

丛书:南宋《儒学警语》,俞鼎孙、俞经编辑;清代《四库全书》,纪昀、陆锡熊编纂;
《六十种曲》,明代毛晋编印。

3、目录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①有助于掌握历代文献的基本情况,了解学术的盛衰;②有助于粗知学术源流,了解学术的演变;③有助于文化学术的研究和古典文献的整理。

4、纸书的装式:①卷轴装:一个完整的卷子包括轴、卷、褾、带四部分;②旋风装:增大容量,便翻检;③梵夹装:每叶独立,便翻检,易散落;④经折装:便于翻阅,折口易断裂;⑤蝴蝶装:只印一面,另一面无字;包背装:背面对折,版心向外,单口向内,书口磨损,相当于现代的平装书;⑥线装。

5、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讹——将原有的文字写错了;脱——将原有的文字弄丢了;衍——增加了原来没有的文字;倒——将原有的文字变换了位置;多重错误——同时出现两种或三种错误类型。

6、伪书辨伪的方法:①从目录文献入手,考察古籍文献的流传以辨真伪;②从历史事件等入手,考察其发生的时间与作者在世的时间以辨其真伪;③从作者生平入手,考察作者生平事迹和著述等以辨真伪;④从文风语体入手,考察其出现的特定文风、语词、文体等以辨其真伪;⑤从征引文献入手,考察其与传本的异同、时代的前后等以辨其真伪;⑥从思想内容入手,考察其体现的学术观点、语词文风等以辨其真伪。

7、出土文献对古典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①为古典文献研究提供或补充新的史料;②为释读及考订传世古典文学作品提供佐证;③出土文献有助于对古代文学思想的研究。

四、论述(1x20')
1、古代目录的基本结构?
基本结构主要包含书名、叙录、类序三项。

书名项著录书的名称、篇卷数,以及作者姓名、附录等内容,反映图书的外貌特征。

它是目录结构中最基本的组织部分,没有书名就不能成其为目录。

叙录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叙录是古达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类序包括各大类(略、部)之序和小类(种、类)之序两种形式。

类序是古代目录书中介绍某一部类图书的学术流变、特点、得失的说明性文字,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

它与叙录一起,体现了古代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优
良传统。

古代目录于书名、叙录、类序之外,往往还有一篇介绍整个目录的序文,即该目录书全书之序,列于卷首。

2、校勘的主要方法及其应用?
主要方法有对校、本校、他校、理校。

1.对校法也称为"版本校",是最基本的校勘方法。

是在广泛搜集同一书籍的不同版本的基础上,从中选择一个错误较少的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进行校勘的方法。

2.本校法是一种用本书校本书的校勘方法,通过前后文字的对照,比较分析其异同,从而找出其中的错误。

3.他校法是用与本书相关的其他书籍进行校勘的方法。

4.理校法是运用推理的方法进行校勘,是校勘的补充方法,运用分析\类比\综合等手段,据理推断文献中的错误。

在校勘古籍时,这四种方法是同时运用的,缺一不可。

首先通过对校法,参照可供比较的其他版本,找出不同之处;其次通过本校法,从本文中查找证据,也可以通过他校法,从有关本书的资料中得到依据;最后运用理校法,脱离本书,运用校勘者自身学识,对专门知识领域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校勘四法”中前三法是一般的比较方法在校勘学中的具体运用,重在材料实证;而最后一法——理校法则是则是一般推理方法在校勘学中的巧妙运用,重在逻辑论证。

五、标点翻译(2x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