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金属材料的毒理学研究进展杨双立

合集下载

金属纳米材料的植物生物效应及其多组学研究进展

金属纳米材料的植物生物效应及其多组学研究进展

Research trends of plant responses to metal nanomaterials and multi-omics analysisCHEN Chun 1,2,3,LIU Shuang 1,2,3,WEI Ge-hong 1,2,3*(1.College of Life Science,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 712100,China;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rop Stress Biology for Arid Ar⁃eas,Yangling 712100,China;3.Shaanxi Key Laboratory of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Yangling 712100,China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metal nanomaterials (MNMs )is growing worldwide,raising concern as to whether they may present a potential risk to the environment.In combination with traditional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omics technologies (e.g.,transcriptomics,metabolomics,and proteomics )have been used to sharpen understanding of toxic mechanisms of MNMs.In this review,we summarize the research related to the toxic effect of MNMs on plants at phenotypic,subcellular,physiological,and biochemical levels.We review recent advances in multi-omics technologies that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MNMs phytotoxicity.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ecological ef⁃fects of MNMs,we analyze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and highlight the future challenges,perspectives,and strategies for multi-omics ap⁃proaches.Keywords :metal nanomaterials (MNMs );phytotoxicity;multi-omics;molecular mechanism陈春,刘爽,韦革宏.金属纳米材料的植物生物效应及其多组学研究进展[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20,39(2):217-228.CHEN Chun,LIU Shuang,WEI Ge-hong.Research trends of plant responses to metal nanomaterials and multi-omics analysis[J].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 ,2020,39(2):217-228.金属纳米材料的植物生物效应及其多组学研究进展陈春1,2,3,刘爽1,2,3,韦革宏1,2,3*(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杨凌712100;2.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3.陕西省农业与环境微生物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收稿日期:2019-09-23录用日期:2019-11-23作者简介:陈春(1980—),男,安徽宿县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农业生境中人工纳米颗粒与环境微生物及其宿主的互作机制、人工纳米颗粒的环境化学行为与生物效应以及纳米科技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等研究。

纳米材料对浮游生物的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纳米材料对浮游生物的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押2096-4730穴2020雪05-0441-08·综述·纳米材料对浮游生物的毒性效应研究进展金扬湖,周超(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舟山316022)摘要:在医学、材料学及能源学等领域高速发展过程中,广泛应用到纳米材料,其在生产合成及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通过各种途径排入水环境中,凭借其独特理化性质可沿着水生生物食物链传递,通过不断在高营养级生物体内富集,在个体或细胞上产生毒性效应。

本文通过对典型纳米材料水环境行为、食物链传递规律进行归总,并在此基础上对纳米材料单独作用或与其他污染物交互作用时对浮游生物的毒性效应及作用机理进行阐述分析,对纳米材料水环境毒理学研究进行汇总评估,以期为治理纳米材料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纳米材料;浮游生物;生物毒性;毒理机制中图分类号:Q955文献标识码:AA Review on Toxicity of Nanomaterials on PlanktonJIN Yang-hu,ZHOU Chao(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Marine Aquaculture,Zhoushan316022,China)Abstract:More and more nanoparticles are used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edicine,materials science and energy science.During its production,synthesis and use,it will be inevitably migrated into the sea through various ways.Because its uniqu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it can be continuously enriched along the aquatic biological food chain and then will produce toxic effects on individual organisms or cells.And nanoparticles act alone or interact with other pollutants will lead to more serious toxic problems.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water environment behaviors and food chain transfer laws of typical nanomaterials,and then analyzes and analyzes the toxic effects and mechanism of plankton on nanomaterials alone or interacting with other pollutants.The material water environment toxicology research will be summarized and evaluated in order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nano-material pollution.Key words:nanoparticles;plankton;biotoxicity;mechanism of toxicity收稿日期:2020-01-14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Q18D060006);舟山市科技计划项目(2019C43269);省属高校科研业务费项目(2019J00020);浙江海洋大学省一流学科水产学科开放课题(20190014);“海洋科学”浙江省一流学科建设开放课题作者简介:金扬湖(1996-),男,浙江温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海洋生态毒理学.Email:188****************通信作者:周超(1986-).Email:***************442浙江海洋大学学报穴自然科学版雪第39卷纳米材料(nanoparticles,简称NPs)指天然或者人工制造的、三维尺寸上至少有一维大小为纳米尺寸的材料,NPs具备量子尺寸效应、小尺寸效应以及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特异效应[1]。

TiO_2、SiO_2、Fe纳米及微米粉体对红细胞毒性作用的比较

TiO_2、SiO_2、Fe纳米及微米粉体对红细胞毒性作用的比较

TiO_2、SiO_2、Fe纳米及微米粉体对红细胞毒性作用的比较范轶欧;张颖花;刘冰;谭成森;麻懿馨;金一和【期刊名称】《中国工业医学杂志》【年(卷),期】2005(18)2【摘要】目的应用体外实验,比较纳米级二氧化钛(nm -TiO2 )、二氧化硅(nm -SiO2 )、铁(nm- Fe)及其微米粉体悬液与大鼠红细胞接触后其脂质过氧化和溶血作用变化情况。

方法将不同浓度的nm -TiO2 、nm -SiO2 、nm- Fe及其微米粉体悬液与大鼠红细胞温育后,测定上清液中MDA含量和相对溶血率。

结果在本实验所用浓度范围内,nm -SiO2 、μm -SiO2 和nm -Fe均能诱导红细胞氧化溶血,使MDA含量和相对溶血率明显升高,并呈量效关系,其中nm- SiO2 的细胞毒性作用最强;nm -TiO2 、μm- TiO2 和μm -Fe诱导红细胞MDA含量和相对溶血率虽也有剂量依赖趋势,但均低于5 %的国家标准,可视为无溶血反应;浓度相同时,SiO2 和Fe纳米粉体组MDA含量和相对溶血率比微米粉体组高(P <0 . 0 5 ) ,而TiO2 则是微米粉体组高于纳米粉体组(P <0 . 0 5 )。

结论同一材料不同粒径粉体之间和不同纳米粉体物质之间的红细胞毒性作用存在差异。

【总页数】3页(P67-69)【关键词】纳米级;二氧化钛;二氧化硅;铁;溶血作用;丙二醛【作者】范轶欧;张颖花;刘冰;谭成森;麻懿馨;金一和【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14.411;O613.72【相关文献】1.微乳-水热法合成核壳型TiO_2/Al_2O_3纳米粉体 [J], 刘德飞;黄慧民;郑育英;刘志平2.添加TiO_2、SiO_2纳米粉体对石质文物防护剂改性的研究 [J], 许淳淳;何宗虎;李伟;李化元;柳振安3.钛精矿湿化学法合成Fe_2TiO_5/TiO_2复合纳米粉体 [J], 邸云萍;徐利华;刘明;仉小猛;王缓4.TiO_2/SiO_2纳米粉体的相变及其红外性能 [J], 李玉山5.纳米级与微米级粉体SiO_2、TiO_2对大鼠肺毒性的比较 [J], 王静;金一和;刘冰;赵翠霞;于棋麟;王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纳米金属材料的毒理学研究进展

纳米金属材料的毒理学研究进展

元 。

纳米材料是指至少一维 空间的粒径 100 nm东 南 大 学 学 报 ( 医学 版 ) JSoutheastUniv ( M ed Sc iEdi )2011, Feb; 30( 1): 151 156综151述纳米金属材料的毒理学研究进展张姗姗, 薛玉英(江 苏省生物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环境医学工程教育 部重点实验室, 东南大学公共 卫生学院, 江苏 南京210009)[摘要 ] 纳米金属材料是利用纳米技术制造的具有纳米尺寸的金属材料。

作者综述纳米金属材料毒理学方 面的研究进展; 通过分析纳米金属材料的特性, 阐述纳米金属材料对肺、神经、皮肤等的毒性作用, 表明纳米 金属材料可引起细胞线粒体功能损害、膜渗透性增加及细胞形态的凋亡样变化, 并影响机体多个器官的功 能; 指出应加强纳米金属材料毒理学的研究, 建立评价纳米产品生物安全性的标准方法及评价体系, 为纳米 金属材料的推广应用提供保障。

[关键词 ] 纳米金属材料; 毒理学; 细胞毒性; 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 ] R114; R318. 08[文献标识码 ] A[文章编号 ] 1671 6264( 2011) 01 0151 06do:i 10. 3969 / .j issn. 1671 6264. 2011. 01. 026在现代工业社会, 新兴技术对提高社会经济地位框架[ 5-8], 大量关于纳米材料生物效应的实 验研究也和人类健康有很大的作用空间。

这些技术既带来极大 正在大规模地展开, 以推进纳米技术的健康快速发展。

的经济利益, 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风险[ 1]。

在充满活力纳米金属材料不仅具有金属材料本身的特性, 同时具 的 21世纪, 信息、生物技术、能源环境、先进制造技术 和国防的高速发展必然会对材料提出更高的要求, 纳 米材料无疑是当今新材料研究领域中最富有活力、对 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影响的研究对象。

到 2015年, 纳米技术创造的社会价值将超过 1万亿美 [ 2] 有纳米材料的独特性能, 其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显示 巨大应用前景的同时, 也增加了对环境和生物体产生 影响的安全隐患。

纳米银毒理学研究进展

纳米银毒理学研究进展

与安全性问题,目前尚无明确的结论,仍缺乏从分子、细胞、整
体水平上深入系统的研究 。 你|此,检测与纳米银接触后细胞基
附表达水平的改变,是ì'f1ft其生物安全性的一个新思路。 参考文献
( 1) SUNG .1 II.]J J ~I , YOON J U,el ,,1. LWlg funclion changes in SpragueOawlf'Y ral, >lft"r prolonged inhalalion ex阳tUre to 山er nallopart 町l回 [ J ). Inhal Toxicol.京剧 .20(6) :567 -574 "21 m吨J N J S , LEE ß S. R飞 U H 、 .('1 aI.臼feets of rep"ated si lwr nanoparticles eX I酬'厅。n thc histologìcal . tmcture and murìns of 附al respi ratory mu阴阳 in rats [ J l To.i <,ol 1.p1t.20:酶, 182 ( 123 ) :24-28 31 BHOL K C , SC 旧~CHTER P J. Top町aI n剧'町 rysωline sil vt' r CI'('剧、 su p­ pressωinflan1111atory cytokines and induccs apopt崎阳 of ìnllammatory ('{'II. ìn a 111urinc n...I ,, 1 of allcl'gic contuct dem1i.ltit 叫 J ) . Br J 快 nnato1 , X阻, 152(6): 1235 - 1242 [4 ) J1 J H .JUNG J H , Kl M 5 5 ,ct al . Twenty - eight - day inh a1 .tìon toxicity 矶盹 s tuωt of 昏叮州仙巾 T nano》 d} 忖 h 川 ¥t;> i 1." 附 W 叩

纳米材料的毒理学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分析

纳米材料的毒理学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分析

纳米材料的毒理学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分析纳米材料是指其中至少一种尺寸小于100纳米的固体物质,这些小尺寸特性使得纳米材料在许多领域有着独特的应用和潜在的应用前景,如医学、能源、环境、电子等。

但纳米材料也存在着潜在的毒性,这些毒性在前期的研究中就已经被证实。

因此,进行纳米材料毒理学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纳米材料毒理学研究的进展及其应用前景分析。

一、纳米材料毒理学研究进展1.毒性机制研究表明,纳米材料的毒性机制主要包括:(1)氧化应激;(2)炎症反应;(3)细胞死亡;(4)肝脏、肾脏等重要器官的损伤。

2.研究对象在纳米材料的毒理学研究中,常用的研究对象包括:(1)小鼠和大鼠;(2)猴子;(3)人类细胞系;(4)鱼类和其他无脊椎动物等。

其中,小鼠和大鼠是最常用的实验动物。

3.评价方法为了评价纳米材料的毒性,目前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细胞生存能力测定;(2)动物生存率和体重变化;(3)荧光显微镜观察;(4)电镜观察;(5)生化指标测定等。

4.毒性分析研究表明,纳米材料的毒性与其形态、大小和表面化学性质等因素有关,其中纳米材料的大小是最关键的因素。

同时,纳米材料对于不同种类的细胞和动物也存在特异性毒性。

二、纳米材料的应用前景1.医学领域纳米材料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例如:(1)纳米材料在生物成像方面的应用:包括磁共振成像、X射线成像、CT等;(2)纳米材料在治疗方面的应用:包括药物输送、光动力疗法、热疗法等。

2.环境领域纳米材料在环境领域的应用前景也非常广泛,例如:(1)纳米材料在水处理方面的应用:包括吸附、光催化等;(2)纳米材料在空气治理方面的应用:包括过滤、氧化等。

3.电子领域随着电子领域的发展,纳米材料在该领域也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例如:(1)纳米材料在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方面的应用;(2)纳米材料在储存和传输信息方面的应用等。

三、结论纳米材料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潜力的新兴材料,其毒理学研究非常必要。

金属纳米材料(锌和铁)的生物毒理学效应的开题报告

金属纳米材料(锌和铁)的生物毒理学效应的开题报告

金属纳米材料(锌和铁)的生物毒理学效应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金属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这些材料的生物毒理学效应备受关注。

锌和铁是常见的金属元素,而其纳米材料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这些纳米材料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其生物毒理学效应仍不明确。

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锌和铁纳米材料的生物毒理学效应,为其安全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内容1.锌和铁纳米材料的制备2.纳米材料的表征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锌和铁纳米材料进行表征,分析其物理化学特性。

3.生物毒理学实验采用细胞毒性试验和动物实验研究锌和铁纳米材料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分析其发病机制、毒性程度以及对生理与生化指标的影响。

4.分子机制研究采用基因组分析、蛋白质组分析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锌和铁纳米材料对细胞信号通路、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等方面的影响。

三、研究意义1.为金属纳米材料的安全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2.深入探究金属纳米材料与生物体相互作用机制,有助于加强对生物毒理学的认识。

3.为相关产业的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验室制备锌和铁纳米材料,通过物理化学手段表征其性质,并采用细胞毒性试验和动物实验研究其生物毒理学效应。

分子机制研究则采用基因组分析、蛋白质组分析等分子生物学技术。

五、论文结构1.绪论: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2.理论基础:介绍纳米材料的定义、分类和生物毒理学方面的研究现状。

3.材料与方法:对实验中用到的材料和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4.结果与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总结得出结论。

5.结论与展望:总结研究成果,提出展望。

多金属纳米酶的制备及其抗菌治疗的应用

多金属纳米酶的制备及其抗菌治疗的应用

多金属纳米酶的制备及其抗菌治疗的应用关键词:多金属纳米酶;制备方法;抗菌治疗;耐药性Introduction抗菌药物治疗在过去几十年中显著改善了感染症的预后。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性的进步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问题。

目前,已经有浩繁严峻的感染病毒,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克雷伯菌等,出现了耐药性。

因此,开发新的抗菌药物对于控制感染病毒至关重要。

纳米技术的进步为抗菌治疗提供了新的机会。

纳米颗粒具有较高的表面积,因此在细胞水平上会引起特殊的化学反应。

同时,纳米颗粒能够有效地穿透细菌的生物膜,达到抗菌的效果。

因此,许多探究人员将纳米技术应用于抗菌治疗中。

方法本探究使用金属离子交联的方法制备了多金属纳米酶。

起首将金属离子添加到酶溶液中,随后加入还原剂将离子还原为金属纳米颗粒,最后进行离心分离和洗涤。

紫外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了所制备的多金属纳米酶的理化性质。

结果本探究发现,所制备的多金属纳米酶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

随后进行抗菌试验,发现多金属纳米酶可有效地抑止多个常见的耐药菌株,包括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克雷伯菌等。

进一步的试验表明,多金属纳米酶可以降解细菌生物膜,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强其抗菌效果。

谈论多金属纳米酶是一种值得探究的抗菌治疗剂。

本探究开发了一种制备多金属纳米酶的简易方法,并证明了多金属纳米酶在抑止耐药菌株和降解细菌生物膜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

然而,目前还没有关于多金属纳米酶的安全性和毒性探究,因此需要更多的试验来评估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前景。

结论本探究证明了多金属纳米酶是一种有潜力的抗菌治疗剂。

所制备的多金属纳米酶具有良好的抗菌能力和降解细菌生物膜的效果。

因此,多金属纳米酶有望成为治疗多种感染和耐药性菌株的新工具。

需要进一步的试验评估其安全性和毒性,以便开发出可以用于人类的合适剂量和途径将来,可以进一步探究多金属纳米酶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

例如,可以探究多金属纳米酶的复合物制剂,以提高其稳定性和治疗效果。

促进微生物胞外电子转移的纳米材料研究进展

促进微生物胞外电子转移的纳米材料研究进展

促进微生物胞外电子转移的纳米材料研究进展促进微生物胞外电子转移的纳米材料研究进展引言:微生物胞外电子转移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过程,其中微生物通过与外部固体电极直接接触将电子从细胞内转移到胞外的过量电子受体上。

这种胞外电子转移过程在生物电化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可再生能源生产、环境修复和电子设备等方面。

为了提高微生物胞外电子转移的效率和稳定性,研究者们开始探索利用纳米材料作为介体来促进该过程。

本文将对促进微生物胞外电子转移的纳米材料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金属纳米粒子金属纳米粒子是一种常见的纳米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研究发现,金属纳米粒子可以作为电子传递介体促进微生物的胞外电子转移过程。

例如,银纳米粒子表面的活性位点能够与微生物细胞外的电子释放区域发生有益的相互作用,提高电子的传递效率。

同时,金属纳米粒子还可以提供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电通道,进一步增强电子传递能力。

因此,在微生物燃料电池等领域,金属纳米粒子被广泛研究应用。

二、碳纳米管碳纳米管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纳米材料,有很高的导电性和导电通道。

由于其良好的电子传递特性,碳纳米管成为了促进微生物胞外电子转移的理想介体。

研究表明,碳纳米管可以作为电子传递桥梁,将微生物细胞内的电子转移到外部电极上,并加速电子传导速度。

此外,碳纳米管表面还可以与微生物细胞发生物理或化学相互作用,增强胞外电子转移效率。

因此,碳纳米管在微生物电化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纳米铁纳米铁是一种具有高度反应活性的纳米材料,能够与微生物细胞外的电子供体发生直接反应。

研究者们发现,纳米铁可以与微生物的呼吸链相互作用,加速胞外电子转移过程。

此外,纳米铁还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增加了电子传递的区域,提高了胞外电子转移效率。

因此,纳米铁在地下水污染修复等领域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

四、量子点量子点是一种具有特殊能带结构的纳米颗粒,具有优异的光学和电学性质。

研究发现,量子点可以提供额外的电子传输通路,有效促进微生物胞外电子转移。

核-壳型纳米双金属微粒的研究进展

核-壳型纳米双金属微粒的研究进展
L i WAN Xiod n , GAO S u me , Q N L a g j i YA u s u, WANG La —h n OU S , G a — o g h— i I in , iL , NG X —h in s e g
( tt K yL brtr olt nC nrl n e ucs es , col eE v o met Sae e a oaoyo P l i o t dR s r ue Sho t ni n n, f uo oa o eR f o h r
粒 制 备 方 法 的 研 究 进 展 , 括 还 原 化 学 镀 法 、 沉 淀 法 等 , 要 分 析 了 各 类 制 备 方 法 的 基 本 原 理 、 点 及 适 用 的 范 围 , 在 包 共 简 特 并
此 基 础 上 讨 论 了核 一 型 纳 米 双金 属 粉 末 的 未 来 研 究 发 展 方 向 。 壳 关 键 词 : 一 型 ; 米 微 粒 ; 金 属 核 壳 纳 双
维普资讯
第2 0卷 第 6期
2007年 12月






Vo . 0, . 1 2 No 6 De . c ,20 0 7
P0LLUT1 0N C0NTROL TECH N0L0GY

专论 与 综 述 ・
po e wa lo ds u s d. wd  ̄ s as ic s e
Ke y wor ds: o e —s el n n m ee a tce cr h l; a o t rp rils;bi ea m tl
引 言
双金属组 分 ( 合金 或二 元金 属 ) 米 颗粒 , 一壳 型 纳 核 结构双金 属粒子 , 仅保 留了原金属 核 的物化性 能 , 不 而且 还具有外包 覆层 的金 属特性 ㈧ , 以 , 所 如果 能充 分发 挥核壳双金 属各 自的长处 , 必 纳 米 双 金 属 微 粒 的 研 究 进 展

银金核壳纳米粒子的制备、表征及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的开题报告

银金核壳纳米粒子的制备、表征及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的开题报告

银金核壳纳米粒子的制备、表征及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材料在生物分析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金、银等金属材料应用广泛,被广泛应用于生物传感器、光谱学分析、光电热材料等领域。

在这些应用过程中,金、银的纳米颗粒又被证实有着更好的化学和成像性质。

银金核壳纳米粒子在生物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

其表面功能化可使其具有特定的生物无毒性和针对性,从而实现其在生物成像、病因学、药物研究和治疗等方面的应用。

为此,相关研究领域就出现了大量针对银金核壳纳米粒子的制备、表征及其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方面的研究。

二、研究目的本次研究的目的就是设计一种高效的方法来制备银金核壳纳米粒子,并对其进行表征,以此应用于生物分析。

三、研究内容1.银金核壳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研究。

2.对制备出来的银金核壳纳米粒子进行形貌、结构、粒径分析等表征。

3.研究银金核壳纳米粒子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包括生物成像、病因学、药物研究和治疗等方面的应用。

4.对生物分析中的应用结果进行分析,并对可能的未来发展进行讨论。

四、研究意义本次研究的意义在于为银金核壳纳米粒子在生物分析领域的应用提供一种更加高效的方法,并可以促进相关技术在诊断、治疗、成像和疾病预防等方面的应用和发展。

同时,该研究还将对纳米技术在生物领域中的应用带来新的启示和思考。

五、研究进度安排1.阅读相关文献及研究现有的银金核壳纳米粒子制备方法、表征、应用情况,制定研究方案。

(已完成)2.开展银金核壳纳米粒子的制备工作。

3.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紫外光谱等技术对银金核壳纳米粒子进行详细的表征分析。

4.进行生物分析的实验研究。

5.撰写研究论文并进行交流。

六、总结本次研究将围绕银金核壳纳米粒子的制备、表征及其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展开研究,预计将有助于推动相关技术在生物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

纳米毒理研究进展

纳米毒理研究进展

纳米毒理研究进展
王莉娟;丁文军
【期刊名称】《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年(卷),期】2007(21)1
【摘要】随着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纳米材料安全性及其生物效应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加.纳米毒理学,作为一门"关于纳米设备和纳米结构的相关生物效应及其问题的科学"已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纳米微粒的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使其与宏观材料相比具有特殊的理化性质、生物活性和生物动力学过程,从而对人体产生各种潜在危害.本文就目前纳米毒理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总页数】4页(P77-80)
【作者】王莉娟;丁文军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生物系,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生物系,北京,10004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9
【相关文献】
1.纳米材料对淡水水生生物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进展 [J], 蒋安祺;刘慧;王为木;蔡旺炜;赵志成
2.碳纳米材料的水环境行为及对水生生物毒理学研究进展 [J], 李佳昕;张娴;张爱清;
常雪灵
3.纳米塑料的污染行为与毒理效应研究进展 [J], 王超云;董晓菲;邵青娜;潘星任;秦鹏飞
4.纳米颗粒与重金属污染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进展 [J], 陈泽璇;钟汉杰;肖杨;林颖;刘正辉
5.纳米氧化锌在食品中的应用及毒理学研究进展 [J], 孔子浩;王振宇;陈妮;周阿容;曾绍校;林少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双金属合金纳米酶设计、活性调控与生物应用

双金属合金纳米酶设计、活性调控与生物应用

双金属合金纳米酶设计、活性调控与生物应用双金属合金纳米酶设计、活性调控与生物应用引言:近年来,纳米酶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酶模拟体系引起了广泛关注。

与天然酶相比,纳米酶具有更高的稳定性、更容易调控的活性和更广泛的生物应用潜力。

其中,双金属合金纳米酶因其独特的结构和优异的性能在生物医学、环境工程和能源领域等方面展示出了其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首先介绍双金属合金纳米酶的设计原则和制备方法,然后重点讨论其活性调控机制以及生物应用领域的研究进展。

一、双金属合金纳米酶的设计与制备1. 设计原则:双金属合金纳米酶的设计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选择合适的金属催化活性中心,二是设计合适的纳米载体。

常用的金属包括铜、铁、铂等,其选择必须基于催化反应的需求和性质。

纳米载体通常选择二维材料如金属有机骨架或碳基材料等,其可以提供更大的比表面积和更好的稳定性。

2. 制备方法:常用的制备方法包括溶液法、脉冲激光沉积法和电沉积法等。

其中,溶液法是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

制备双金属合金纳米酶的关键是合金化和纳米尺度调控,可通过控制反应温度、时间和添加物浓度等参数进行实现。

通过调节溶液中的成分比例和合适的还原剂,可以实现合金化反应,最终得到具有双金属结构的纳米酶。

二、双金属合金纳米酶的活性调控机制1. 活性调控机制:双金属合金纳米酶的活性调控主要通过改变金属中心的氧化还原状态和调控表面缺陷位点等方法实现。

氧化还原状态的调控可以通过外界电势调控或光敏剂的激发来完成。

表面缺陷位点的调控则可以通过合理的制备方法和后续表面修饰完成。

2. 活性调控效果:双金属合金纳米酶的活性调控效果主要表现在催化活性和催化稳定性方面。

通过外界电势的调控,可以有效调节催化反应的速率和选择性。

而通过表面缺陷位点的调控,则可以增加反应基团的吸附能力和活性位点的暴露度,从而提高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三、双金属合金纳米酶的生物应用1. 生物医学应用:双金属合金纳米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肿瘤治疗、疾病诊断和药物递送等方面。

纳米二氧化硅的心血管系统毒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纳米二氧化硅的心血管系统毒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第47卷第4期2021年7月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Medicine Edition)Vol.47No.4Jul.2021DOI:10.13481/j.1671‑587X.20210432纳米二氧化硅的心血管系统毒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Research progress in cardiovascular toxicity of silicananoparticles and its mechanism刘雨凡1,2,王继1,2,郭彩霞2,3,李艳博1,2(1.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毒理与卫生化学系,北京100069;2.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毒理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69;3.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北京100069)[摘要]纳米二氧化硅(SiNPs)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产量最高和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纳米粉体材料,其环境暴露和健康效应逐渐受到关注。

在产品开发、制造、使用和废弃处理等过程中,人类可通过职业接触、环境暴露、医源性和食源性等途径接触到SiNPs。

SiNPs暴露与内皮功能障碍、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心肌收缩功能障碍等多种心血管不良事件有关,涉及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氧化应激、炎症、凝血功能障碍和离子通道等。

此外,SiNPs与心血管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引发的毒性效应受暴露模式(如染毒剂量、途径、次数)和颗粒的理化性质(如粒径、表面积、表面修饰)等影响。

现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从毒性作用、毒作用机制和毒作用影响因素方面系统阐述SiNPs的心血管毒性,为SiNPs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以及加强纳米材料的安全合理使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纳米二氧化硅;心血管系统;毒性作用;毒性机制[中图分类号]R114[文献标志码]A《纳米科学与技术:现状与展望2019》[1]指出:预计到2024年纳米科技对世界经济贡献将超过1250亿美元。

纳米载体材料毒理学效应及其作用机制进展

纳米载体材料毒理学效应及其作用机制进展
[2] 纳米材料有金属纳米颗粒 (如超顺磁性氧化铁 (SPION) 、 纳
纳米 (Nanometer, nm) 是一种度量微观粒子的长度单位 (1 nm 为 10
-9
m) , 相当于 10 个氢原子并排起来的长度。当一
米金 [3]) 、 生物降解性高分子纳米颗粒 (如壳聚糖 [4]、 聚酰胺 (PAMAM ) 树状体 [5]) 及生物活性纳米颗粒 (如纳米羟基磷灰
[7] 石 [6]、 碳纳米管 (CNT) ) 等 。 但是 , 随着纳米医药研究和应用
种物质被不断切割至一定程度 , 其粒径小至纳米量级即为纳 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性质, 如小尺寸效应、 表面-界面效应和 量子尺寸效应等 , 使纳米材料在光学 、 热学 、 电学 、 磁学 、 力学 以及化学性质方面具备了与大体积固体显著不同的特性。同 时, 也正是这些特性, 使纳米载药系统 (Nanoparticle drug delivery system, NDDS) 显示出诸多优势[1]。目前, 作为药物载体的
的不断深入 , 有关纳米载体材料潜在的安全性问题开始受到 人们的关注 。 《欧洲呼吸杂志》 最早报道了纳米颗粒在人体肺 部蓄积后产生的伤害[8]; 2006 年美国环保机构发现防晒霜中的 纳米二氧化钛 (TiO2)可导致鼠的脑死亡 [9]; 北京纳米科技研
������������������������������������������������������������������������������������������������������������������������������������������������������������������������������������������������������������������������������������������������������������������������������������������������������������������������������������������������������������������������������������

纳米金属材料的毒理学研究进展

纳米金属材料的毒理学研究进展

影 响的安全 隐患 。现对 近期 有关纳米 金属 材料毒 性作
用 的研究作 一综述 。
到 21 , 05年 纳米 技术创 造 的社 会价 值将超 过 1万亿 美
元 。纳 米材 料 是指 至少 一维 空 间 的 粒径 ≤10 n 0 m 的材料 , 纳米金 属是 利用 纳 米 技术 制 造 的具 有 纳 米 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金属 材料 可 引起 细胞线 粒体功 能损 害 、 渗 透性 增 加及 细胞 形 态的 凋亡 样 变化 , 膜 并影 响机 体 多个 器 官的 功 能 ; 出应加 强纳 米金属材 料毒 理 学的研 究 , 立评 价 纳 米产 品生 物安 全性 的标 准 方 法及评 价 体 系, 指 建 为纳 米
东t学v‘ci2,;1一1 J ht e学 ;。F3 )16 S大U嚣dE) 1e。 :。 oe n 医 版 … … (。 … 南a学MSd b 1 5 usi ( i 1 5 ‘

・1 1・ 5
综 述 ・
纳 米 金 属 材 料 的毒 理 学 研 究 进 展
张 姗 姗 , 玉英 薛
来, 随着 纳米技 术 的发 展和 纳米材 料 的广 泛应 用 , 对 它 环境 以及 生物 体可能 产生 的影响越 来越 受到人 们 的关
注 。2 0 0 4年 7月 , 国皇 家学 会发 布 了 “ 英 纳米 科 学 与 纳米技术 : 机遇 与不 确定 因素 ” 的报 告 , 评估 了纳 米 技
术对健康 和 环 境 的 影 响 E 。20 3 05年 5月 , 主 题 为 ] 在 “ 纳米技术 的安 全承诺 : 境 法能 否胜 任 ? 的会议 上 , 环 ” 专家们讨 论 了纳米技 术 对环 境 和 人类 健 康 的影 响 , 认

纳米材料体外细胞毒性研究现状与展望

纳米材料体外细胞毒性研究现状与展望

纳米材料体外细胞毒性研究现状与展望汪保林;邱慧【摘要】Nanoscience emerged in the last 1980 s and is developed as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new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21st century.With the increasing widespread application of nanomaterials,their health risk has been greatly increased and researches on its biological safety are imperatively needed.In this paper,the toxic influential factors,the cytotoxicity mechanism of nanomaterials and the evaluation methods on cytotoxicity of nanomaterials in vitro were elucidated indetail.Simultaneously,the latest developments on the toxicity of nanomaterials and the security assessment of nano technologies were also systematically discussed.%纳米科学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是21世纪最有前途的新科学技术之一.随着纳米材料应用的日益广泛,其所带来的健康风险也越来越大,对其生物安全性的研究也刻不容缓.文章就纳米材料的毒性影响因素,对细胞造成的毒性效应机制及其体外细胞毒性的评价方法进行详细阐述,并综述了近几年来关于纳米材料毒性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对纳米技术安全性评估进行了系统的讨论.【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年(卷),期】2017(012)002【总页数】6页(P446-451)【关键词】纳米材料;细胞毒性;影响因素;评价方法【作者】汪保林;邱慧【作者单位】南昌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南昌,330038;南昌市洪都中医院制剂中心,南昌,3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1;R319从“纳米牙膏”到“纳米防晒霜”,全球目前已有300多种运用纳米技术上市的产品。

Al-Ti-B 在 Al-Si 合金中的晶粒细化行为的研究进展

Al-Ti-B 在 Al-Si 合金中的晶粒细化行为的研究进展

Al-Ti-B 在 Al-Si 合金中的晶粒细化行为的研究进展作者:黄俊辉孙明张燕艳翁其龙陈治武马启超蔡栋梁来源:《有色金属材料与工程》2022年第05期摘要:Al-Ti-B 是目前 Al 合金中應用最为广泛的晶粒细化剂,其晶粒细化行为受到细化剂组织状态、细化工艺、合金成分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应用于 Al-Si 系合金时,毒化效应的存在削弱了细化效果,成为制约 Al-Si 合金晶粒细化效果的重大瓶颈。

总结了 Al-Ti-B 在 Al-Si 合金中晶粒细化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毒化效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归纳了外加超声能量场对细化行为的影响作用,最后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铝合金; Al-Ti-B;细化机制;毒化效应;超声处理中图分类号: TG 146.2+1 文献标志码: AResearch progress of grain refinement behavior of Al-Ti-B in Al-Si alloysHUANG Junhui, SUN Ming, ZHANG Yanyan, WENG Qilong,CHEN Zhiwu, MA Qichao, CAI Dongliang(School of Materials and Chemistry,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093, China)Abstract: Al-Ti-B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grain refiner in Al alloys, and its refining behavior is affected by the microstructural condition of refiner, refining process, alloy composition and other factors. Especially, when it is applied to Al-Si alloys, the existence of poisoning effect weakens the refinement effect, and has become a major bottleneck restricting the grain refinement effect of Al-Si alloy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grain refinement of Al-Ti-B in Al-Si alloys was summarized, the influence of toxic effect and its mechanism were emphasized, the effect of external ultrasonic energy field on refinement behavior was summarized, and finally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was prospected.Keywords: aluminium alloy; Al-Ti-B refiner; refinement mechanism; poisoning effect; ultrasonic treatment随着节能减排需求的日益增长,铝合金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轻量化结构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车、军工等领域都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化学论文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应用化学二班杨双立40904010216纳米金属材料的毒理学研究进展杨双立(西安工程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000)[摘要]纳米金属材料是利用纳米技术制造的具有纳米尺寸的金属材料。

本文综述了纳米金属材料毒理学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分析纳米金属材料的特性,阐述纳米金属材料对肺、神经、皮肤等的毒性作用,表明纳米金属材料可引起细胞线粒体功能损害、膜渗透性增加及细胞形态的凋亡样变化,并影响机体多个器官的功能;指出应加强纳米金属材料毒理学的研究,建立评价纳米产品生物安全性的标准方法及评价体系,为纳米金属材料的推广应用提供保障。

[关键词] 纳米金属材料;毒理学;细胞毒性;文献综述在现代工业社会,新兴技术对提高社会经济地位和人类健康有很大的作用空间。

这些技术既带来极大的经济利益,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风险⋯。

在充满活力的21世纪,信息、生物技术、能源环境、先进制造技术和国防的高速发展必然会对材料提出更高的要求,纳米材料无疑是当今新材料研究领域中最富有活力、对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影响的研究对象。

纳米材料是指至少一维空间的粒径≤100 nm的材料,纳米金属是利用纳米技术制造的具有纳米级尺寸的金属材料。

在金属材料生产中利用纳米技术,可以将材料成分和组织控制得极其精密和细小,从而使金属的力学性能和功能特性得到飞跃的提高。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和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它对环境以及生物体可能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2004年7月,英国皇家学会发布了“纳米科学与纳米技术:机遇与不确定因素”的报告,评估了纳米技术对健康和环境的影响[1]。

同时,欧美日等也提出了关于纳米材料风险评估的基本框架[2—5],大量关于纳米材料生物效应的实验研究也正在大规模地展开,以推进纳米技术的健康快速发展。

纳米金属材料不仅具有金属材料本身的特性,同时具有纳米材料的独特性能,其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显示巨大应用前景的同时,也增加了对环境和生物体产生影响的安全隐患。

现对近期有关纳米金属材料毒性作用的研究作以综述。

1 纳米金属材料的特性及应用纳米金属材料具有纳米材料的一般特性——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同时纳米金属材料还具有奇异的磁特性,主要表现为超磁性或高的矫顽力,利用纳米金属材料的这一特性可制备磁性液体[6]。

纳米氧化铁因为所具有的超顺磁性,可以被用于高性能的储磁材料、医用核磁共振成像、生物磁靶向药物载体等方面。

纳米金属材料还由于其表面效应被用于高效工业催化剂。

金属材料结合纳米技术使得金属材料的应用更广泛。

纳米二氧化钛基于其电磁和半导体性能,在电子工业中有广泛应用;基于其介电性制造温度补偿陶瓷电容器以及热敏、光敏、压敏、气敏、湿敏等敏感元件;同时基于纳米二氧化钛的紫外屏蔽性和可见光透明性,被用于性能优越的新型防晒剂中。

纳米技术与传统抗菌剂银结合产生的纳米银由于其纳米特性以及抗菌性,广泛用于纺织品的消毒、洗衣机的消毒和抗菌敷料等。

越来越多的纳米金属材料应用于各个领域,人类接触的机会也随之增加,因此,它的生物安全性值得我们去关注。

有研究表明,纳米金属材料的化学稳定性与毒性有关,稳定的纳米金属材料无明显的毒性,而易氧化、还原或溶解的纳米粒子具有细胞毒性甚至基因毒性[7]。

2纳米金属材料毒性作用纳米金属材料的广泛应用使得人们接触纳米材料的机会大大增加,虽然机体与外界相通的部位均有相应的防御机制,但是由于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这些防御机制对其的防御效力有限,所以纳米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2.1 纳米金属材料的肺毒性人类接触周围环境或空气中颗粒物的浓度及尺寸与疾病的发生有密切联系,颗粒物粒径越小危害越大,主要引起心血管和肺部疾病。

纳米材料的尺寸小,可以在呼吸道和肺泡中沉积,颗粒越小沉积越多,呼吸越快沉积也越多。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沉积尤为显著。

纳米材料经呼吸道进入人体,主要影响心血管系统和肺。

Oberdorster等用粒径为20和200 nm 的二氧化钛做了大鼠慢性(12周)吸入实验,发现两组大鼠的下呼吸道均出现了二氧化钛颗粒的沉积,20 nm组颗粒在肺部滞留时间显著较长,并有肺泡型细胞增生、间质纤维化病灶以及肺泡巨噬细胞清除能力显著降低。

另外,20 nm的二氧化钛颗粒向肺间质组织和周围淋巴结侵袭的程度更严重。

这显示纳米尺寸的二氧化钛对肺不仅有很强的生物学效应而且显现出不同的动力学曲线,能使肺在低于颗粒容积负荷的情况下出现清除能力下降,并导致炎症反应增强。

Crassian等将小鼠暴露于纳米二氧化钛(4 h•d~10 d),发现小鼠肺部出现了病理性改变,其肺毒性与颗粒的大小、表面积以及团聚性有关[8]。

Takenaka等使用大鼠进行的纳米银颗粒(14.6±1.0nm)的肺吸人和灌注实验均证明,纳米银颗粒能被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利用ICP—MS检测发现纳米银颗粒可在肺泡区滞留至少7 d,同时在大鼠的其他脏器中也检测到纳米银的存在,说明纳米银可以通过肺部毛细血管到达全身2.2纳米金属材料的神经毒性随着人们对纳米材料毒性研究的发展,发现纳米材料有可能会通过作用于血脑屏障的细胞和紧密连接,导致血脑屏障功能障碍,并最终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性改变。

虽然通过人体血液循环并最终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纳米颗粒数量非常有限,但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环境对外来物质非常敏感,并且缺乏有效的防御保护措施,因此,极其微量的纳米颗粒进入脑组织,就有可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巨大改变,而这种改变对于整个生物体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有数据表明,自制的O一羟甲基壳聚糖纳米磁性颗粒(75 nm)可以穿过血脑屏障,在大脑软组织中滞留,纳米尺寸的碳(36 nm)还能够通过嗅觉神经进入脑组织,引起海马神经元细胞排列混乱。

处于全身性发热状态的小鼠进行金属纳米颗粒(铜、银、铝50~60 nm)染毒,能够表现出比处于正常状态的小鼠更为严重的认知缺陷、血脑屏障功能紊乱、脑水肿及大脑的其它病理性反应。

纳米氧化铝(<100 nm)能降低大鼠的空间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同时在大鼠海马及皮层组织中可以观察到血管周围区域有大量EDl+细胞,这表明纳米氧化铝可以激活脑组织中小胶质细胞和星型胶质细胞[9]。

这些都支持纳米颗粒能够进人中枢神经系统。

也有体外毒性实验证明纳米金属材料会对神经元细胞产生毒性作用。

但也有研究表明,纳米材料并不会对生物的神经系统产生影响,Muldoon等对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20—50 nm)的效应和毒性进行了研究,未检测到实验大鼠脑部细胞和髓鞘病理改变。

2.3 纳米金属材料的皮肤毒性皮肤是人体阻挡外源性物质进入体内的重要屏障。

纳米颗粒由于其超微性,即脂/水分配系数小,就有可能通过简单扩散或渗透形式穿过皮肤。

很多实验证明纳米金属颗粒可以穿过皮肤进入机体。

Menzel等用与人类皮肤最为相近的猪皮做纳米粒子渗透性实验,并通过粒子诱发x射线荧光分析观察纳米二氧化钛在皮肤结构中的分布,发现粒径为45—150 nm 长、17~35 nm宽的纳米二氧化钛可以透过角质层进入表皮下的颗粒层。

市售含银敷贴释放的纳米银对角化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有毒性作用。

给烧伤创面外用纳米银敷料后,银颗粒可通过受损皮肤进入血液,并蓄积在体内引起肝肾毒性。

这些实验都表明了纳米粒子可以通过皮肤的防御屏障进入体内产生一定的影响。

也有实验发现二氧化钛颗粒(20—200 nm)可沉积在人皮肤角质层的最外边,角质层的深面和真皮层并没有检测到它的存在[10--11]。

说明纳米二氧化钛粒子无法通过皮肤的屏障进入机体。

3 纳米金属材料毒性研究中发现的问题首先,很多纳米材料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但是还有部分纳米金属材料对细胞和生物机体是否存在危害还未得到一致的结论,而且关于纳米材料毒理学效应的研究,缺乏统一的实验方法以及技术标准,无法确定相关实验的可比性;其次,大部分实验研究中所用的纳米材料是非商品化的实验材料,未经过表面处理和修饰,在实际的应用中较少出现,这些材料所引起的损伤不能代表商品化纳米材料的危害,因此,应该以商品化产品为染毒材料,评价纳米材料的安全性;最后,在实验中染毒的剂量一般均超过人类生活中实际接触的量,而纳米材料的蓄积毒性还未得到明确的证实。

总之,在一种新事物出现时,总是有质疑存在的,但是正是质疑的存在才促进新生事物的发展。

4展望在纳米材料蓬勃发展的时代,大量的研究资金已经投入到纳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中,但是对纳米材料的安全评价却没有跟上其发展的脚步。

而且在目前对纳米材料生物安全性的研究中,并未出现统一的结论,纳米材料进入机体以及对机体产生的危害等各方面的研究还不完整,没有一套完整公认的评价纳米产品生物安全性的标准方法和体系,这将给纳米材料在各领域的开发应用带来潜在风险,所以研究者呼吁政府加大对纳米材料生物安全性研究的投入,建立和完善相关体系和制度,为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提供可靠的保障。

首先,建立一套关于纳米材料生物效应研究的标准实验方法和有效的评估系统;其次,实验材料应具有广泛性,针对生产生活中接触到的纳米材料,实验过程尽量模拟人群,减少外推中的不确定性,用相对更真实的数据评价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再次,需要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约束市场,规范纳米材料的使用。

[1]UK Royal Society and the 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Nan 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ies[M/OL].London,England:Opportunities and Uncertainties。

2004.Online:http://www.na notec.org.uk/finalreport.htm.[2]THOMAS K,AGUAR P,KAWASAKI H,et a1.Research strate—gies for safety evaluation of nanomaterials.partⅧ:internationalefforts to develop risk-based safety evaluations for nanomaterials[J].Toxieol Sci,2006,92(1):23—32.[3]TSUJI J S,MAYNARD A D,HOWARD P C,et a1.Researchstrategies for safety evaluation of nanomaterials,part IV:riskassessment of nanoparticles[J].Toxicol Sci,2006,89(1):42-50.[4]OBERDORSTER G,OBERDORSTER E,OBERDORSTER J.Nanotoxicology:all emerging discipline evolving from studiesof ultra_fine particles[J].Environ Health Perspect,2005,113(7):823-839.[5]RENN O,ROCO M.White Paper No.2,Nanoteehnology riskgovernance,international risk govemance council,June,Gone—va,Switzedand,2006:36[OL].Online:http://www.irgc.org/irgc/pmjects/a)nanotechnology/一b/contentFiles/IRGC—white—paper_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