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同时期翻译研究中的文本类型模式对比——以彼得·纽马克与王佐良为例

国内外同时期翻译研究中的文本类型模式对比——以彼得·纽马克与王佐良为例
国内外同时期翻译研究中的文本类型模式对比——以彼得·纽马克与王佐良为例

国内外同时期翻译研究中的文本类型模式对比——以彼得·纽马克与

王佐良为例

摘要:翻译原则的争论由来已久,从国外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尤金·奈达的“等效原则”,到国内严复的“信、达、雅”,以及傅雷的“神似”,翻译学者在争论的同时,却一直忽视了源文本类型对于翻译原则与策略的影响。以同时期的两位翻译学家——纽马克与王佐良的文本类型模式为例,重新回顾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外翻译学家对于文本分类所取得的成果,并将其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出无论在国内外,无论在什么时期,文本分类模式对于翻译实践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本类型模式;彼得·纽马克;王佐良;翻译原则

长期以来,中外翻译家以及理论家对于翻译的标准与策略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例如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尤金·奈达的“等效原则”,严复的“信、达、雅”,以及傅雷的“神似”与钱钟书提出的“化境”等。上述这些翻译原则都为我们所熟知,并在一定时期内对翻译事业产生过巨大影响,但基本上都是针对一些正式文体,尤其是文学翻译所提出的,如奈达的“等效原则”就是在《圣经》翻译的基础上总结出来,严复的“信、达、雅”原则也是他在译介《天演论》时提出的,这些原则对翻译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但其应用范围可能会有所限制。对不同的文本译者必须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不能死守原则,在这种情况下,源文本的分类就显得极其重要。德国心理学家卡尔·布勒,德国翻译功能学派代表人物赖斯,以及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都对文本

彼得纽马克

彼得?纽马克是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纽马克在分析和总结各家各派的翻译思想的基础上,将文体论、话语分析、符号学、格语法的理论、功能语法和跨文化交际理论应用于翻译理论和研究,对于翻译理论、翻译教学、翻译语言学以及翻译技巧都进行了精辟的论述。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核心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也是其翻译理论中最主要、最有特色的组成部分。他的代表作包括《翻译问题探索》(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1981) 、《翻译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1988)、《翻译论》(About Translation, 1991)和《翻译短评》(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 1993)。在《翻译问题探索》一书中,纽马克提出,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应当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 或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他将文本分为抒发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呼唤功能(vocative function)、审美功能(aesthetic function)、应酬功能(phatic function)和元语言功能(metalingual function)。20世纪90年代他又提出“关联翻译法”,这标志着他的翻译理论渐趋系统。下面本文将就纽马克的主要译论观点进行初步解读,以求对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做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将相关翻译标准应用到英汉、汉英翻译中去。 一.语言功能与文本类型 纽马克认为,翻译活动即是对文本的翻译,研究翻译不能离开文本。在修正布勒(Buhler)、雅各布森(Jakobson)功能模式的语言理论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纽马克提出了一套自己的文本功能及其分类。他将文本分为以下六种: (一)表达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 表达功能的核心是讲话人、作者。语言表达功能的核心在于讲话人或作者运用这些话语表情达意,不去考虑读者的反应。纽马克认为,从翻译的目的看,典型的表达型文本有:1、严肃的文学作品,包括抒情诗、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戏剧等;2、权威性言论,主要有政治人物的政治演说及文件等,法律法规文献,公认的权威人物撰写的科学、哲学和学术著作。这些文本的权威性来自其作者的地位或可靠性以及他们的语言能力。虽然这样的文本大多不具有言外之意,但往往带有其作者个人特征的"印记";3、自传、散文及个人信函。当这些文本是作者个人情感的一种宣泄,当读者背景模糊时,便属于表达型文本。 在翻译表达型文本时,要遵循"作者第一"的原则。以原作者为核心,既要忠实原作者表达的思想内容,又要忠实原作者的语言风格。在这类文本的翻译中,译者不仅不容许对原文进行修饰和修正,而且必须尽可能以词、短语和分句作为基本翻译单位。 (二)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 语言信息功能的核心是外在的语境、话题的事实或语言之外的因素等。典型的信息型文本涉及百科知识,其形式往往非常标准化,如教材、技术报告、报纸或杂志文章、学术论文、备忘录或会议记录等。信息型文本由于强调"真实性",通常用不带个人特色的现代语言写成。因此,在翻译信息型文本时,应遵循"真实性第一"的原则。译者在语言应用上,可以不以原作为标准,而以读者的语言层次为标准,力求通顺易懂,必要时还可以对原文进行修正。与表达型文本相比,译者有更大的自由度,比如当原文表达含糊、混乱或不确切时,译者有责任进行修改,以对目的语读者负责。鉴于此,翻译信息型文本为主的对外交流材料时,可以不受原文结构的束缚,打乱原文的叙述顺序,采用自由的方式,以原文信息加以充实。这种场合,由于许多信息资料通过翻译得以进一步整理,有时译者翻译的文本反而好于原文。 (三)呼唤功能(vocative function) 呼唤型文本的对象是读者或被打招呼的人,意在号召读者们按照作者的意图去行动、思考、感受或作出反应。需要注意的是,号召的受众不是个人,而是读者群。呼唤类文本包括说明书、宣传资料、申请书、案情资料、通俗读物(寓教于乐的文本)等。在动笔翻译前,译者要考虑原语的语言文化背景,以及目的语的语用效果。例如,中国的菜名翻译是门深奥的学问,有一道菜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

Chapter 2 Peter Newmark Semantic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Guided Reading Peter Newmark (1916) is an accomplished translation scholar as well as an experienced translator. He has translated a number of books and articles and published extaensively on translation. His publications on translation include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1981), About Translation(1983), 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段落翻译(1985),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翻译教程(1988), and More 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1993). In his wo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Newmark proposes two types of translation: semantic translation语义翻译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交际翻译. Semantic translation focuses primarily upon the semantic content of the source text whereas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focuses essentially upon the comprehension and response of receptors. This distinction results from his disapproval of Nida's assumption假定,假设,设想;假装;承担,担任that all translating is communicating, and the overriding最主要的,最优先的principle of any translation is to achieve "equivalent effect". For Newmark, the success of equivalent effect is "illusory", and that "the conflict

Chapter 2纽马克的翻译理论

Chapter 2纽马克的翻译理论 Chapter 2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一、纽马克翻译理论的类型 纽马克把翻译分为四类 1、交际翻译 翻译交际中,目标文本所产生的效果应力求接近源文本; 2、语义翻译 语义翻译中目标文本应在目标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语境含义; 3、直译 在直译中原文本的基本意义被译过来目标文本虽合乎目标语的句法结构,但意思是孤立的,没有考虑源语用词的语境因素; 4、死译 在死译中,源文本所有词语的基本意思得到了翻译,但目标文本既不考虑源语用词的语境因素,句法也不合乎目标语要求就连词序也是按照源语文本排列的。 二、纽马克根据语言的三大功能 表达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 传信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 召唤功能(vocative function) 分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作品。他认为各类作品的功能的侧重点不同, 应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有一些作品, 重点放在原文的语义内容上, 应采取“ 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的方法, 译文要尽可能接近 于原文的语言形式, 以保持其语义内容, 有一些作品, 重点放在读者 的理解和反应上, 应采取“交流翻译”的方法, 译文更倾向于译入语 的语言形式, 使读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纽马克对“ 交流翻译”的 定义是:

“交流翻译试图用这样一种方式正 确地传达原作的文中意义, 使其内容与语言都可以很容易地为读者 所接受和理解。”(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render the original in such a way that both content and language are readily acceptable and comprehensible to the readership) 这种翻译可以摆脱原文语言形式的束缚, 更好地发挥译文语言的优 势, 使译文流畅、自然、简洁、明了, 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和理解, 这样的译文必然会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用严复的话说, 就可以“ 言 之有文,行之弥远” , 合乎“ 雅”的要求了。 纽马克谈理论, 最重视与实践的结合。他说“ 任何理论如果不是产 生于翻译实践中的间题, 那就毫无意义, 毫无生命力。” 所以, 我们 有必要通过翻译实践中的实例来 证实这三家理论的一致性。试举例如下: eg.1 If she did, she need not coin her smiles so lavishly; flash her glances so unremittingly; manufacturing airs so elaborate graces so multitudinous. 译1,如果她真做了, 她就不需要这样浪费地铸造她的微笑, 这样不懈 地闪耀她的眼光, 制造这样精致的气派, 这样众多的文雅。 译2,如果她当真爱他的话, 她就用不着这样过分地装出笑容, 不断地送她的媚眼,费尽心计装腔作势, 摆出许多文雅的姿态。 译3,如果她当真爱他的话, 她就根本用不着这样满面堆笑, 滥送秋波, 煞费苦心地故作姿态, 装出许多斯文模样。 从以上例子, 我们可以看出

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初探

英语翻译学论文-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初探 一、引言 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1916年出生,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纽马克认为翻译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1]。说它是科学,因为翻译是严谨的、一丝不苟的,具有很严格的标准,比如一些科技术语、成语、度量单位或部分社交用语已经有了特定的翻译模式;翻译又是艺术,因为在很多场合要求译者进行选择判断,不能墨守陈规,否则只能反映表层意思,触及不到深层的含义。 纽马克在分析和总结各家各派翻译理论的基础上,将文体论、话语分析、符号学、格语法的理论、功能语法和跨文化交际理论应用于翻译理论和研究,对于翻译理论、翻译教学、翻译语言学以及翻译技巧都进行了精辟的论述。1981年,在《翻译问题探索》(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1981)中,纽马克提出了"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1]两个重要的翻译策略,成为西方翻译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尽管已经年已耄耋,纽马克仍然笔耕不辍,不断发表学术成果。20世纪90年代他又提出"关联翻译法",进一步完善了他的翻译理论。下面本文将就纽马克的主要译论观点进行初步探析,以求对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做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将相关翻译标准应用到英汉、汉英翻译中去。 二、文本功能及其分类 纽马克认为,翻译活动即是对文本的翻译,研究翻译不能离开文本。在修正布勒(Buhler)、雅各布森(Jakobson)功能模式的语言理论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纽马克提出了一套自己的文本功能及其分类。他将文本分为表达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和号召功能(vocativefunction)。 (一)表达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 表达功能的核心是讲话人、作者。语言表达功能的核心在于讲话人或作者运用这些话语表情达意,不去考虑读者的反应。纽马克认为,从翻译的目的看,典型的表达型文本有:1、严肃的文学作品,包括抒情诗、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戏剧等;2、权威性言论,主要有政治人物的政治演说及文件等,法律法规文献,公认的权威人物撰写的科学、哲学和学术著作。这些文本的权威性来自其作者的地位或可靠性以及他们的语言能力。虽然这样的文本大多不具有言外之意,但往往带有其作者个人特征的"印记";3、自传、散文及个人信函。当这些文本是作者个人情感的一种宣泄,当读者背景模糊时,便属于表达型文本。 在翻译表达型文本时,要遵循"作者第一"的原则。以原作者为核心,既要忠实原作者表达的思想内容,又要忠实原作者的语言风格。在这类文本的翻译中,译者不仅不容许对原文进行修饰和修正,而且必须尽可能以词、短语和分句作为基本翻译单位。 (二)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 语言信息功能的核心是外在的语境、话题的事实或语言之外的因素等。典型的信息型文本涉及百科知识,其形式往往非常标准化,如教材、技术报告、报纸或杂志文章、学术论文、备忘录或会议记录等。信息型文本由于强调"真实性",通常用不带个人特色的现代语言写成。因此,在翻译信息型文本时,应遵循"真实性第一"的原则。译者在语言应用上,可以不以原作为标准,而以读者的语言层次为标准,力求通顺易懂,必要时还可以对原文进行修正。与表达型文本相比,译者有更大的自由度,比如当原文表达含糊、混乱或不确切时,译者有责任进行修改,以对目的语读者负责。鉴于此,翻译信息型文本为主的对外交流材料时,可以不受原文结构的束缚,打乱原文的叙述顺序,采用自由的方式,以原文信息加以充实。这种场合,由于许多信息资料通过翻译得以进一步整理,有时译者翻译的文本反而好于原文[3]。 (三)号召功能(vocative function)

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浅析

2008 年6 月 第10 卷/ 第6 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 J un. 2008 Vol. 10 No. 6 收稿日期:2008 - 02 - 16 作者简介:陈凯(1978 - ) , 女, 河北保定人, 助教, 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张建辉(1980 - ) , 男, 河北保定人,助教, 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浅析 陈凯, 张建辉 (保定学院, 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彼得·纽马克撰写了多部翻译理论著作,将翻译文本类型进行分类,提出了语义翻译、交际翻译 的概念,同时他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扩充———提出了关联翻译法,为国内外译界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为繁荣译论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 中图分类号: H 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413X(2008) 06 - 0142 - 03 彼得·纽马克,英国当代翻译家、翻译理论家, 其翻译理论简明扼要,短小精悍,与奈达的卷帙浩繁 相得益彰。和奈达一样,纽马克运用现代语言学来 分析和解决具体的翻译问题。他认为译论“源于比 较语言学,在语言学的范畴内,主要涉及语义学;所 有语义学的问题都与翻译理论有关”,同时,他承认 语言的平等性和可译性,认为翻译既是科学,也是艺 术和技巧,针对不同种类的文本,译者要采用不同的 翻译方法,力图使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尽 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1 ] 。下面本文 将就其主要的译论观点进行简析,以求对纽马克的 翻译理论有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一、文本类型分类 在纽马克看来,翻译就是文本的翻译,研究翻译 不能离开文本。因此,纽马克根据Buhler 的语言功 能理论将所有的文本划分为三大范畴:表达型文本、 信息型文本和号召型文本。 (一) 表达型文本 在表达型文本中,如文学作品、私人信件、自传 和散文等,其核心思想是表情达意,作者独特的语言 形式和内容应同等重要。因此,这样的文本强调原 作者的权威,不会去考虑读者的反应。典型的表达 型文本包括:1. 严肃的文学作品,包括抒情诗、长篇 小说、短篇小说、戏剧等;2. 权威性言论,包括国家政

Chapter 2纽马克的翻译理论

Chapter 2纽马克的翻译理论 一、纽马克翻译理论的类型 纽马克把翻译分为四类 1、交际翻译 翻译交际中,目标文本所产生的效果应力求接近源文本; 2、语义翻译 语义翻译中目标文本应在目标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语境含义; 3、直译 在直译中原文本的基本意义被译过来目标文本虽合乎目标语的句法结构,但意思是孤立的,没有考虑源语用词的语境因素; 4、死译 在死译中,源文本所有词语的基本意思得到了翻译,但目标文本既不考虑源语用词的语境因素,句法也不合乎目标语要求就连词序也是按照源语文本排列的。 二、纽马克根据语言的三大功能 表达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 传信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 召唤功能(vocative function) 分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作品。他认为各类作品的功能的侧重点不同, 应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有一些作品, 重点放在原文的语义内容上, 应采取“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的方法, 译文要尽可能接近

于原文的语言形式, 以保持其语义内容, 有一些作品, 重点放在读者的理解和反应上, 应采取“交流翻译”的方法, 译文更倾向于译入语的语言形式, 使读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纽马克对“交流翻译”的定义是: “交流翻译试图用这样一种方式正 确地传达原作的文中意义, 使其内容与语言都可以很容易地为读者所接受和理解。”(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render the original in such a way that both content and language are readily acceptable and comprehensible to the readership) 这种翻译可以摆脱原文语言形式的束缚, 更好地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 使译文流畅、自然、简洁、明了, 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和理解, 这样的译文必然会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用严复的话说, 就可以“言之有文,行之弥远”, 合乎“雅”的要求了。 纽马克谈理论, 最重视与实践的结合。他说“任何理论如果不是产生于翻译实践中的间题, 那就毫无意义, 毫无生命力。”所以, 我们有必要通过翻译实践中的实例来 证实这三家理论的一致性。试举例如下: eg.1 If she did, she need not coin her smiles so lavishly; flash her glances so unremittingly; manufacturing airs so elaborate graces so multitudinous. 译1,如果她真做了, 她就不需要这样浪费地铸造她的微笑, 这样不懈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主要是什么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主要是什么 彼得?纽马克是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纽马克在分析和总结各家各派的翻译思想的基础上,将文体论、话语分析、符号学、格语法的理论、功能语法和跨文化交际理论应用于翻译理论和研究,对于翻译理论、翻译教学、翻译语言学以及翻译技巧都进行了精辟的论述。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核心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也是其翻译理论中最主要、最有特色的组成部分。他的代表作包括《翻译问题探索》(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1981) 、《翻译教程》(A Text book of Translation, 1988)、《翻译论》(About Translation, 1991)和《翻译短评》(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 1993)。在《翻译问题探索》一书中,纽马克提出,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应当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语义翻译(semantic tr anslation) 或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他将文本分为抒发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呼唤功能(vocative function)、审美功能(aesthetic function)、应酬功能(phatic f unction)和元语言功能(metalingual function)。20世纪90年代他又提出“关联翻译法”,这标志着他的翻译理论渐趋系统。下面本文将就纽马克的主要译论观点进行初步解读,以求对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做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将相关翻译标准应用到英汉、汉英翻译中去。一.语言功能与文本类型纽马克认为,翻译活动即是对文本的翻译,研究翻译不能离开文本。在修正布勒(Buhler)、雅各布森(Jakob son)功能模式的语言理论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纽马克提出了一套自己的文本功能及其分类。他将文本分为以下六种:(一)表达功能(expressive func tion) 表达功能的核心是讲话人、作者。语言表达功能的核心在于讲话人或作者运用这些话语表情达意,不去考虑读者的反应。纽马克认为,从翻译的目的看,典型的表达型文本有:1、严肃的文学作品,包括抒情诗、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戏剧等;2、权威性言论,主要有政治人物的政治演说及文件等,法律法规文献,公认的权威人物撰写的科学、哲学和学术著作。这些文本的权威性来自其作者的地位或可靠性以及他们的语言能力。虽然这样的文本大多不具有言外之意,但往往带有其作者个人特征的"印记";3、自传、散文及个人信函。当这些文本是作者个人情感的一种宣泄,当读者背景模糊时,便属于表达型文本。在翻译表达型文本时,要遵循"作者第一"的原则。以原作者为核心,既要忠实原作者表达的思想内容,又要忠实原作者的语言风格。在这类文本的翻译中,译者不仅不容许对原文进行修饰和

文本类型及相关翻译策略

文本类型及相关翻译策略 摘要:文本类型是语言学、语用学里一项重要的内容,其发展的历史轨迹也影响到了翻译的方方面面。文本的分类是翻译的参考性依据,近些年来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少人致力于文本类型及翻译策略的研究。其中,德国翻译理论家凯瑟琳莱斯提出的文本类型理论不仅为翻译研究、方法和翻译批评的科学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如何精准翻译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方法。 关键词:文本类型理论;翻译策略;凯瑟琳莱斯 一、文本类型理论 长久以来,语言一直被分为功能性语言(functional language)和文学性语言(literary language),如果硬要通俗点说,可能和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口头语和书面语是较为类似的。由此可见,两种语言的所用的地点和所起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再进一步细化,Karl Buhler将其分为信息性文本(informative),表达性文本(expressive),还有呼唤性文本(vocative),这三种类型也与人认知的三方面相切合:思考(thinking or perceiving),感觉(feeling)和意愿(willing)。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e Reiss)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她认为翻译前必须先对翻译材料进行文本类型分类,然后根据文本类型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根据之前的三种分类,莱斯进行了详尽的解释:1)信息功能文本(informative),凡是旨在传递信息、知识、意见等事实的文本,皆属于信息功能文本,文本的重心在其内容和主题;2)表达功能文本(expressive),强调文本的创造性构建和语言的美学层面,突出文本作者及文本本身;3)呼唤功能文本(vocative),旨在通过说服文本读者或者接受者采取某种行动,从行为上对文本作出反应,其语言特点是对话式的,文本的重点在于感召。 这三种文本也与人际交流和沟通的三方面相对应:发送人(sender, speaker or writer),接受人(receiver, hearer or reader),话题(topic or information)。如此一来,我们也可以将这三种文本与人际沟通的内容也挂上等号。1)信息功能文本(informative)对应的是事实传递的普通交流(plain communication of facts),类似新闻、知识、信息、观点、争论、感觉、论断等都属于这一类。实际上的信息价值是零,信息就是交流本身;交流完毕,信息也传达完毕。2)与表达功能文本

纽马克翻译理论简介

Peter Newmark?(1916–2011) was an?English?professor?of?translation?at the?University of Surrey.[1] [edit]Biography He was one of the main figures in the founding of?Translation Studies?in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from the 1980s. Life Nida was born in?Oklahoma City,?Oklahoma?on November 11, 1914. He became a Christian at a young age, when he responded to the altar call at his church “to accept Christ as my Saviour.”[2] He graduated summa cum laude from th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in 1936. After graduating he attended Camp Wycliffe, where Bible translation theory was taught. He ministered for a short time among the Tarahumara Indians in Chihuahua, Mexico, until health problems due to an inadequate diet and the high altitude forced him to leave. Sometime in this period, Nida became a founding charter member of?Wycliffe Bible Translators, a sister organization of the?Summer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In 1937, Nida undertook studies at the?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where he obtained a Master’s Degree in New Testament Greek in 1939. In that same year, Eugene Nida became interim pastor of Calvary Church of?Santa Ana, California, after the founding pastor resigned in 1939.[3]?In spite of his conservative background, in later years Nida became increasingly ecumenical and New Evangelical in his approach.[4] In 1943, Nida received his Ph.D. in Linguistics from the?University of Michigan, he was ordained as a Baptist minister, and he married Althea Lucille Sprague. The couple remained married until Althea Sprague Nida's death in 1993. In 1997, Nida married Dr. María Elena Fernandez-Miranda, a lawyer and diplomatic attache. Nida retired in the early 1980s, although he kept on giving lectures in universities all around the world, and lived in Madrid, Spain and?Brussels,?Belgium. He died in Madrid on August 25, 2011 aged 96.[5] [edit]Career In 1943, Nida began his career as a?linguist?with the?American Bible Society?(ABS). He was quickly promoted to Associate Secretary for Versions, then worked as Executive Secretary for Translations until his retirement. Nida was instrumental in engineering the joint effort between the?Vatican?and the?United Bible Societies?(UBS) to produce cross-denominational Bibles in translations across the globe. This work began in 1968 and was carried on in accordance with Nida's translation principl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edit]Theories Nida has been a pioneer in the fields of?translation theory?and?linguistics. His Ph.D. dissertation,?A Synopsis of English Syntax, was the first full-scale analysis of a major language according to the "immediate-constituent" theory. His most notable contribution to translation theory is Dynamic Equivalence, also known 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For more information, see "Dynamic and formal equivalence." Nida also developed the "componential-analysis" technique, which split words into their components to help determine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e.g.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 Chapter 2 Peter Newmark Semantic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Guided Reading Peter Newmark (1916) is an accomplished translation scholar as well as an experienced translator. He has translated a number of books and articles and published extaensively on translation. His publications on translation include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1981), About Translation(1983), 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段 落翻译(1985),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翻译教程(1988), and More 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1993). In his wo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Newmark proposes two types of translation: semantic translation语义翻译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交际翻译. Semantic translation focuses primarily upon the semantic content of the source text whereas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focuses essentially upon the comprehension and response of receptors. This distinction results from his disapproval of Nida's assumption假定,假设, 设想;假装;承担,担任 that all translating is communicating, and the overriding最主要的,最优先的 principle of any translation is to achieve "equivalent effect". For Newmark, the success of equivalent effect is "illusory", and that "the conflict

彼得_纽马克翻译理论浅析

2008年6月第10卷/第6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 OU RNAL OF HE BE I N ORMA L UNI VERS ITY /Edu cational Scie nce Edition / Jun .2008 Vol .10No .6 收稿日期:2008-02-16 作者简介:陈 凯(1978-),女,河北保定人,助教,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张建辉(1980-),男,河北保定人,助教,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浅析 陈 凯,张建辉 (保定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摘 要:彼得·纽马克撰写了多部翻译理论著作,将翻译文本类型进行分类,提出了语义翻译、交际翻译的概念,同时他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扩充———提出了关联翻译法,为国内外译界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为繁荣译论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 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13X (2008)06-0142-03 彼得·纽马克,英国当代翻译家、翻译理论家, 其翻译理论简明扼要,短小精悍,与奈达的卷帙浩繁相得益彰。和奈达一样,纽马克运用现代语言学来分析和解决具体的翻译问题。他认为译论“源于比较语言学,在语言学的范畴内,主要涉及语义学;所有语义学的问题都与翻译理论有关”,同时,他承认语言的平等性和可译性,认为翻译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和技巧,针对不同种类的文本,译者要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力图使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尽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1]。下面本文将就其主要的译论观点进行简析,以求对纽马克的翻译理论有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一、文本类型分类 在纽马克看来,翻译就是文本的翻译,研究翻译不能离开文本。因此,纽马克根据Buhler 的语言功能理论将所有的文本划分为三大范畴: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号召型文本。 (一)表达型文本 在表达型文本中,如文学作品、私人信件、自传和散文等,其核心思想是表情达意,作者独特的语言形式和内容应同等重要。因此,这样的文本强调原作者的权威,不会去考虑读者的反应。典型的表达型文本包括:1.严肃的文学作品,包括抒情诗、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戏剧等;2.权威性言论,包括国家政治人物的政治演说或文件,各种法规和法律文献以 及由公认权威撰写的科学、哲学和学术著作;3.自 传、散文和私人信函。 在翻译表达型文本时,要遵循“作者第一”的原则。以原作者为核心,既要忠实原作者表达的思想内容,又要忠实原作者的语言风格。如翻译庞德的诗:The appa rition of the surfaces in the crow d ;Pe tals on a w et ,black bo ug h .(Ezrapound :In a station of the Me tro )裘小龙将它译为:人群中这些脸庞的隐现;湿漉漉、黑黝黝的树枝上的花瓣。在这里,译者主要采用语义翻译为主的方法,即以原文的词汇和句法结构为中心,使译文尽可能去贴近原文。翻译时译者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俳句的结构形式,反映出诗人“意象本身即是语言”的诗学观点,并且因意象叠加获得凝重而又空灵的效果 [2] 。 (二)信息型文本 信息功能文本包括非文学作品、教科书、学术论文和报刊杂志文章等,此种文本强调“真实性”和语言外部的现实。典型的信息型文本可以涵盖任何知识领域,包括科学、技术、商业、工业、经济等,其表达形式包括教材、技术报告、报刊杂志文章、会议记录等。 信息型文本的核心是内容的“真实性”,作者的语言则是次要的。因此,在翻译信息型文本时,应遵循“真实性第一”的原则。译者在语言应用上,可以不以原作为标准,而以读者的语言层次为标准,力求通顺易懂,必要时还可以对原文进行修正。与表达 DOI :10.13763/j .cn ki .jheb nu .ese .2008.06.009

奈达和纽马克翻译理论对比初探

[摘要] 尤金·奈达和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在我国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们在对翻译的认识及处理内容与形式关系方面有共识亦有差异。他们孜孜不倦发展自身理论的精神值得中国翻译理论界学习。 [关键词] 翻译; 动态对等;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关联翻译法 Abstract :Both Nida and Newmark are outstanding western theorist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They have many differences as well as similarities in terms of 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m and content. Their constant effort to develop their theories deserve our respect. Key words :translation ; dynamic equivalence ; semantic translation ;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 a correlative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尤金·奈达( Eugene A1Nida) 和彼得·纽马克是西方译界颇具影响的两位翻译理论家, 他们在翻译理论方面有诸多共通之处, 同时又各具特色。 一、对翻译的认识 对翻译性质的认识, 理论界的讨论由来已久。奈达和纽马克都对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的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 奈达对翻译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倾向于把翻译看作科学到把翻译看作艺术的转化过程。在奈达翻译理论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交际理论阶段, 他认为, 翻译是科学, 是对翻译过程的科学的描写。同时他也承认, 对翻译的描写可在三个功能层次上进行: 科学、技巧和艺术。在奈达逐渐向第三个阶段, 即社会符号学和社会语言学阶段过渡的过程中, 他越来越倾向于把翻译看作是艺术。他认为翻译归根到底是艺术, 翻译家是天生的。同时, 他把原来提出的“翻译是科学”改为“翻译研究是科学”。到了上世纪90 年代, 奈达又提出, 翻译基本上是一种技艺。他认为: 翻译既是艺术, 也是科学, 也是技艺。 纽马克对翻译的认识也经历了一定的变化。最初, 他认为, 翻译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也是技巧。后来他又认为翻译部分是科学, 部分是技巧, 部分是艺术, 部分是个人品位。他对翻译性质的阐释是基于对语言的二元划分。他把语言分为标准语言和非标准语言。说翻译是科学, 因为标准语言通常只有一种正确译法, 有规律可循, 体现了翻译是科学的一面。如科技术语。非标准语言往往有许多正确译法, 怎么挑选合适的译法要靠译者自身的眼光和能力, 体现了翻译是艺术和品位的性质。但译文也必须得到科学的检验, 以避免明显的内容和用词错误, 同时要行文自然, 符合语言环境要求。纽马克虽然认为翻译是科学, 但他不承认翻译作为一门科学的存在。因为他认为目前的翻译理论缺乏统一全面的体系, 根本不存在翻译的科学, 现在没有, 将来也不会有。 二、理论核心 奈达和纽马克都是在各自翻译实践的基础上, 为了解决自己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理论。实践中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翻译理论也就各成一派。但毕竟每种实践都要有一定的规律存在, 因此两位的理论又有着不可忽视的相似。 奈达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他对翻译所下的定义: 所谓翻译, 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 首先是意义, 其次是文体。这一定义明确指出翻译的本质和任务是用译语再现源语信息, 翻译的方法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同时这一定义也提出了翻译的四个标准: 1 (1) 传达信息; 2 (2) 传达原作的精神风貌;

文本类型理论视角下化妆品说明书的翻译策略研究

文本类型理论视角下化妆品说明书的翻译策略研究 Abstract Cosmetics are considered to be necessities in every human being’s daily life, and when people purchase cosmetics, the instructions of the product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reference tool. Now the phenomenon of people to buy imported cosmetics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common, so how to render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e manual into Chinese and successfully attract consumers’ attention to purchase such cosmetic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issues in E-C translation of instructions of cosmetics. This paper uses the text typology as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CI either in English or Chinese collected from the Internet as examples to explore the text types and functions of CI. The study shows that CI in English and Chinese have three textual functions: to provide the information of the product, to stimulate the consumer’s desire to buy products, and to make the sensation and pleasure of the consumer. These three functions are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and can be found throughout the full text of the CI. After summarizing these functions of CI,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re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so as to obtain more specialized translated version. Keywords: CI E-C translation Text Typology Contents Acknowledg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 1.1 Background of the Research-1 1.2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1 1.3 Thesis Structure-1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2 2.1 Previous Studies on Translation of CI-2 2.2 Previous Studies on Text Typology-3 Chapter Three E-C Translation of CI Based on Text Typology-4 3.1 3.2 Text Typology as a Guide for E-C Translation of CI-5 3.3 3.3.1论文保证原创性,故公布部分大纲查看喂信doogfang 3.3.2 Literal Translation plus Annotation-7 3.3.3 Chapter Four Conclusion-10 References-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