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教学论文资料

合集下载

科学课堂中问题解决教学实践论文

科学课堂中问题解决教学实践论文

科学课堂中问题解决教学的实践初探摘要: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一种以“问题”为中心,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创造力的教学方法——“问题解决”教学,逐渐被教育界所重视。

本文针对当前科学教学现状,对“问题解决”教学进行初步的探讨。

文章从问题教学的渊源、问题解决教学的内涵、问题的产生、“问题解决”教学的实施(部分教学过程和培养策略)与实施“问题解决”教学的后续问题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有关“问题解决”教学的研究。

关键词:问题解决;自主学习;科学课堂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084-02一、背景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其中自主学习是核心。

而在传统的课堂上,“重结果、轻过程”,教学的进程往往被教师控制着,学生是很少有机会表达他们的疑惑的。

即使老师让他们提一些问题,但当学生的回答与预设不一致时,也常常被一带而过或听而不闻;或者教师只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加以解答。

更多的是,教师常以成人的眼光看所教内容,在他们眼里,某个概念的建立或问题的解决,是那么的顺理成章、那么的自然,因而就一直沿自己的思路讲下去,学生几乎没有“插嘴”的机会。

而新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这些成果和结论获得的方法和过程,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大胆推测、假设、在思考实施的基础上获得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真正实现“我的课堂我作主”。

新课程实施快六年了,问题解决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如下:老师定好的问题较多,老师预设的问题较多,引导的过多;学生主动提出的的问题太少,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少之更少。

针对以上情况,本人对问题解决教学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谈点体会。

二、“问题解决”教学概况1、问题教学的渊源问题教学的思想可以说源远流长,在杜威那儿也可以找到根据。

杜威认为,教学法的要素和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

这些要素是: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的活动;第二,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第三,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第四,他必须负责有条不紊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方法;第五,他要有机会和需要通过应用检验他的观念,使这些观念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发现它们是有效的。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论文

探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一、解决问题教学与应用题教学的区别及优势。

以往的应用题教学主要是根据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用文字、语言、图形叙述出一些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运用四则运算求出未知数量的数学题。

而解决问题教学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更加开放,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

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1.教学内容安排。

应用题教学内容的编排是采用独立式,教学目标中把应用题独立提出来。

由于繁杂的应用题分类体系将各种题型编排成一个相对应的数量关系式,学生的解题过程就成为简单化的解题过程。

而解决问题教学内容的编排则采用分散式。

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问题多样,答案不唯一。

要求学生具有独立见解和创造性,以便学生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学习数学思想和方法。

2.问题呈现方式。

应用题是以文字形式呈现,形式比较单一。

对学生的吸引不大,特别是低段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缺乏兴趣。

而解决问题具有开放性。

主要有纯图片、半文字半图片、纯文字的。

信息内容以关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更贴近学生的现实,信息趋于多样化和开放性。

3.学生培养目标。

应用题教学时多采用综合法和分析法帮助学生分析,教学中心就是分析数量关系间存在的唯一的运算关系,把找到“解题方法”为目标。

而解决问题教学时则没有现成的类型和解法套用,需要学生通过个人或小组的形式探索和实践来解决,具有新颖性和挑战性。

解决问题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教学具有以下三个明显优势。

1.体现学生探究性学习。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必须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敏锐地发现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去解决问题,去寻求答案。

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的探究过程。

2.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只有当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时,才能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论文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论文

谈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摘要: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解决过程:创设问题情境、分析明示问题、引导解决问题和反馈评价总结,在此过程中,注意需要不同教学模式的整合和正确处理好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

一、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流程1.创设问题情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在情境中的学习,在真实世界中学会解决问题的经验,将有助于学习者构建更加牢固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学习者将所学知识再应用到新的现实世界情境中。

创设问题情境,从本质上来看,是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创设一种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需要掌握的新知识发生强烈的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在化学学科中可以采用下列方式创设问题情境。

(1)选取故事或新闻情节。

很多知识的产生都伴随着颇令人回味的故事情节,将其加以适当改造,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从问题一开始就进入高潮。

(2)选取生活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某些化学现象,学生往往听到过、看到过、甚至试过,但学生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学生对学习这类知识的欲望更加直接,提炼这些现象,往往能够事半功倍。

(3)选取相应史料。

史料的真实性,对学生来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而且其中往往渗透一定的化学思维。

在讲授玻璃时,选取玻璃从发现到成为珍品再到玻璃的普及的发展过程,使学生了解玻璃的性质、成份等。

(4)选取社会生产现象。

在讲授金属防护时,选取铁船的防护常需油漆,同时在其底部放锌块来设置情境。

(5)利用实验,激趣生疑。

化学实验以其鲜明、生动、直观的形象和意想不到的结果,往往会使学生能较快进入教学情景之中,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唤起学生的思维。

如:在次氯酸漂白性的教学中,可设计分别将一朵干花和一朵湿花放入盛有干燥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的不同。

(6)利用直观教具及多媒体场景。

有些知识如果不利用模型等直观教具,学生往往很难很快融入教学中,对这些内容利用直观教具及多媒体场景,其课堂效果将大大提高。

解决问题教学四部曲论文

解决问题教学四部曲论文

解决问题教学的四部曲新课程倡导解决问题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策略意识、合作交流意识、评价与反思意识。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我极力打破封闭式的教学过程,努力构建“问题情境、合作探究、反馈点评、拓展应用”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生活背景理解情境,发现问题。

引导学生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着力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情境的创设要注重生活性和趣味性情境的创设要注重生活性和趣味性。

我们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素材,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教学“行数×每行人数=总人数”时,我创设这样的情境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运动会吗?瞧,在咱们银杏小学举行的小学生春季运动会开幕了(课件播放录像)。

同学们多高兴啊,正迈着整齐的步伐入场。

在热闹的开幕式中,我们六二班的代表进行了艺术体操的表演。

看,同学们列成三个整齐的方阵,正展示着他们的风采……”课件展示运动会开幕式中艺术体操表演的情境,吸引学生“进场”,然后定格在其中的一个方阵上,引导学生收集情景图中的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生1:“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

”生2:“一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生3:“三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设计这样的情境导入,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合作探究、寻求策略多样化课堂上要让学生处在一个合作的集体中,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借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

教师应对全班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的分工。

每次合作学习,教师都应明确提出合作的目标和要求。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98、99页《可能性》的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共同探究新知。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论文五篇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论文五篇

例谈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训练引言:数学教育在于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并能借助于这些素养,来解决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进而可以用数学解决的其它问题,就是运用“数学化”的思维习惯去描述、分析、解决问题。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收集并提供一些源于实际的学科知识素材,创设一定的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能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探索出解问题的有效方法和策略,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数学的价值。

关键词:识别收集整理寻找表达反思和评价。

对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依据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进行分解或整合训练,是较为有效的训练方式。

布朗斯福特和斯特恩的五步问题解决过程包括:问题识别、问题表征、策略选择、策略应用、结果评价;而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问题解决过程包括六个步骤:问题的确认、问题的定义、问题解决策略的形成、问题的表征、资源的分配以及监控和评估。

笔者认为,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具体表达为这几步:数学问题的识别,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解决方法和策略的寻找,解决过程的正确表达,解决问题的反思和评价。

1.数学问题的识别所谓的数学问题识别是指学生能透过具体情景,意识到自己正面临着一个数学问题。

只有意识到数学问题的存在,是什么数学问题,才有可能去着手解决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起点,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

同时,我们还要对数学问题进行必要的识别,识别出各类问题的特征,为后续解决问题作好最初地准备。

【例1】实验小学500人去电影院看电影。

小红手中的座位票21排38号,是最后一个座位,请你估一估,电影院的座位够吗? (三年级)学生看见题目后,不应该是简单的猜测,而是应该意识到座位是否够,与电影院拥有的座位数有关,只要能求出“电影院的座位一共有多少个”,“够不够”的问题就解决了。

从题目来看,、这就要求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善于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解决问题有效教学论文

解决问题有效教学论文

解决问题的有效教学摘要:解决问题的教学内涵丰富,本文从构建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等四个方面阐述如何提高“解决问题”的教学效果。

让学生喜欢上解决问题,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策略;实践;情境;生活化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210-01新的课程观认为,教材不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模仿对象,而是他们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学习的目的不是会解决一些问题,更不是会简单的模仿,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问题意识、策略意识,掌握一定的解题策略和数学思想,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

“解决问题”的教学核心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如何达到《数学课程标准》的标准,提高教学质量呢?结合几年的教学体会,谈谈本人如何提高“解决问题”的教学效果。

一、确立解题模型,构建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的计策与谋略,是一种不可传递的解决问题的意识,是学生充分练习体验之后形成的一种意识,是遇到什么问题就想到要用什么合适方法的意识。

教学解决问题时,应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注重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体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在经历与体验中主动构建模型。

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解题的技巧,还会主动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强化训练指导,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中能否顺利地解决问题,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通过观察、画线段图、实物图,分析数量关系等方式,让学生对题目有更全面的理解,再结合数学活动进行分析方法的指导和渗透,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与思考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

三、回归生活实践,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有些学生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高深莫测的,是难以理解的。

其实,我们实际生活中也常用到这些方法解决问题,在教学时适当从身边的例子、故事引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教学法应用论文

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教学法应用论文

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教学法的应用探讨摘要: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的有效应用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在今天的数学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新型高素质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实例从“问题教学法的价值理念;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中运用的分析”论述了问题解决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教学法应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全球最重要的资源已经由能源、矿产转到了人才,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预计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中心,相信人才资源紧缺将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培养人才将成为一个历史重任。

目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发生着转变,并在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中,以数学教育为基础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最为重要的。

一、问题教学法的价值理念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不断得到了革新应用,要完成高中数学教育的目标,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的有效应用就是一个全新的尝试,高中阶段的数学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它与探索能力,实践能力是相辅相成的。

问题教学法的基本价值理念是在师生共同完成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独立的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中的运用主要分为:从数学案例或者数学模型当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的分析数学模型和问题,再次,在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探讨研究解决问题,最后,但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归纳小结,以及结论的推广运用,做到“举一反三”的教学目的。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法,问题解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的价值体现是巨大的,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能够做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辅助分析问题,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教学法的思想基础是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相互反馈,共同进步的过程。

《用乘加、乘减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练习课》教学论文:谈谈小学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

《用乘加、乘减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练习课》教学论文:谈谈小学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

谈谈小学低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选择解题策略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认字能力差的同学就更加困难了。

解决问题既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时,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教学生学会审题读题必须认真,仔细。

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通过读题来理解题意,弄清题中给了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明确条件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要紧扣问题找适合的条件。

同时要培养学生多积累对词义的积累,比如“甲乙的总数”我们成人能轻松理解,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就有难度,这类词句我们应当多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

传统应用题以纯文字形式呈现,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现在新教材在解决问题内容上采取了多样的呈现形式,多以情境图、对话、表格等形式呈现问题,避免了传统应用题的枯燥乏味,有效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理解数量关系是基础数量关系是指解决问题中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

比如“45 比27多几”和“比45多27”,学生就容易混淆他们的求法,只有搞清楚数量关系才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恰当的选择算法,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学式子,通过计算进行解答。

因此,低年级教学中简单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实际上是四则运算的算理与结构。

所以从解决问题教学的一开始就要着重抓好分析数量关系这一环。

为此,首先要重视教学中的分析与说理。

这是因为不仅要通过数量关系的分析找出解答的计算过程,同时计算过程本身也反映了解题的算理。

所以要重视教给学生联系运算意义,把解决问题中叙述的情节语言转换成数学运算,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叙述。

对每一道题的算法,教师都要认真说理,也要让学生去说理,使学生能够将数量关系从解决问题的情节中抽象出来纳入到已有的概念中去。

在教学中还经常遇到学生不重视写答案和正确写单位名称,只写“是多少”就算完了的现象。

答案和单位名称实际上是很重要的。

优化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探微论文

优化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探微论文

优化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探微根据新课程要求,教师实施“创新教学”主要是优化“解决问题”策略,提高“解决问题”教学效果,为充分发挥“解决问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育人功能,针对当前“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笔者提出了以下四方面的策略:一、把握“解决问题”教学的整体性掌握“解决问题”教学的整体性,不仅有利于对“解决问题”教学知识结构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利于促进迁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整体着眼,掌握“解决问题”教学的知识结构。

“解决问题”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只有教师熟练地掌握了应用题在整个教材中的编排体系,各个阶段的知识在整个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应该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方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做到前有孕状,中有突破,后有发展,才能做到及时引导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为知识和迁移做好必要的准备。

2.加强横向联系,缩短知识间的距离。

应用题过于分散或种类的繁多,势必给学生带来学习上的困难。

按照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重视了问题之间的横向沟通,把分散的知识相对集中起来进行教学。

如在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抓住“中间问题”这一关键进行教学,然后把数量关系或解题思想相同或相近的问题分组进行教学。

二、应用基本解题策略,加强优化思想引导注重引导构建“数学模型”。

建构“数学模型”就是“从实际问题中,舍弃与数学问题无关的东西,抓住体现问题实质的东西。

”解决问题教学中引导学生“建模”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数学,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如客、货两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9小时相遇。

已知客、货两车的速度比是3∶2,客车行完全程要多少小时?学生做这道题时,只学过“比”,尚未学过比例。

但是他们借助教学模型,很好地把问题解决了。

学生说:客、货两车的速度比是3∶2,可见客车行得快,货车行得慢,相遇时两车所行路程的比也应该是3∶2。

作图:图中可看出“客车9小时行了全程的3/5,就将货车的问题舍弃了。

高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论文

高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论文

高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初探摘要:”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从提问入手,以解决问题为核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中数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途径。

如何实施这一模式,真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力图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内涵基础上,提出了具体实施这一模式的过程。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424.1“问题解决”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教学模式的实施,可把传统教学中仅着眼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某种程度上讲,它是针对中国传统教学弊端而开辟的一条十分有效的道路。

一、”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内涵高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中心,从解决问题中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它是以主题教育为指导思想,在教师引导下,从问题探究出发,”再创造”知识为学习方式;以问题设计、学习指导为教学方式的一种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

这种”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对促成学生有效学习的效应是十分明显的。

其一,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可激发学习动机,很快使学生进入问题解决的思考状态。

利用问题形成认知冲突,使学生了解与特定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通过问题促成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维持”有效学习”的积极心态。

其二、问题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常常是教学材料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是学生思维的盲点,疑点,是新知识、新方法的增长点。

这些问题的提出、展开、分析、解决、深化、回顾、引伸,不仅促成学生领悟知识,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而且还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的熏陶,也培养了学生敏锐的数学直觉和科学的数学教学思想方法。

二、高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即设置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练习。

(一)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设置恰当的数学问题设置问题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学习内容设计成若干个学生能解决,能激发学习积极性的问题,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

小学数学论文:巧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论文:巧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

“学”海无涯“画”作舟——巧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内容摘要】 “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更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

运用“数形结合”有助于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结合起来,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几何问题明显化,从而起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

“数形结合”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又能有效地利用形象化的思维延深学生抽象化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 数形结合 小学数学 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 【正文】曾在网上看到老师们在讨论:运用下图来说明“方程和等式”的关系,是不是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因为我同存疑惑,于是就想对这早已流行的词汇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1、利用“集合图”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不是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如上例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数学概念是数学大厦的基石,数学概念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画图”是学习数学概念的一种重要方法,这里老师运用“集合图”来帮助学生区分、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类似案例还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质数合数及1的集合图”等等。

2、“有余数除法”教学时也不是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例如教学17÷4=4……1, 老师经常让学生用学具先动手操作分一分理解算理,再出示左下图借助“形”来理解算式中每个数字及运算符号的意义,建立“形”与“有余数除法”算式之间的联系,但这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形结合”。

3、(如右图)这一教学目的渗透的是“符号思想”,也不是“数形结合”的思想。

因为这里并不关注“图形”的几何特征,这里的“小正方形、小三角形、圆形”都只是表示未知量,渗透的是“符号思想”,可以理解为是X 的前身。

以上都不是数学意义上的“数形结合”。

“数的概念”缘于“数”,“数”源于“计数”。

在古代的各种各样的计数法中,都是以具体的“图形”来表示抽象的“数”,直到出现表示“数”的各种抽象符号,“数”才真正脱去了“形”的束缚,从而极大地拓展了人们对“数”的认识和应用。

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措施论文

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措施论文

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措施论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措施论文知识、能力、素质是构成现代教育目标的三个基本要素。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要求: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

教育不仅要给学生知识,而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是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便是对学生综合性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

“问题解决”自80年代提出以来,至今受到世界各国各界的普遍重视。

这里,我仅以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谈谈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

一、所谓的问题解决能力。

关于能力,有各种各样的观点与分类。

一般认为,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学习能力,二是创造性的能力。

有人把“问题解决”能力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1.把“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教学目的。

2.把“问题解决”作为一个基本技能。

3.把“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教学形式。

4.把“问题解决”作为一种过程。

5.把“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法则。

6.把“问题解决”作为能力。

我认为“问题解决”不应该理解为一种是具体教学形式或技能,它应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之中。

它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而它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

因此,问题解决能力就是: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和评价问题的能力,利用专业思想、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存在两大方面问题:(一)教者存在的问题。

1.只注重对问题一招一式解题定势套路的总结,不能将具体的知识和解题方法上升到策略、方法、思想等理论的高度,不能揭示解决问题方法的实质和规律,从而导致学生解决问题低下,知识、方法不能连通。

2.过于重视解决问题技巧的应用,强调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程序化训练,忽视了专业思想观念、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指导作用,从而导致学生应用意识低下,实际能力不强。

3.只注重习题训练,轻视了问题解决过程中提炼专业思想、专业方法;只注重题型归类,忽视问题解决思路的分析和问题解决思维过程。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论文.doc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论文.doc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见解解决问题作为数学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老师要认真对待,真正上好每一节解决问题课,向40分钟要效率。

解决问题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观察、分析、操作、实践等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解决问题时广泛使用的方法和策略。

我们农村学生为什么怕解决问题,首先是教师教学方法问题,他可能没有能科学的设立教学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特别要站到中差生的立场上去深入挖掘信息,关注中差生不到,就会导致他们越学越不会就越怕学,最后干脆不想学了,也不写了,老师逼急了才乱写下去。

因此我觉得老师应改变教学策略,制定符合学生现实的方法,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多种方法来,给他们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去学习。

那我的做法是:一、设立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要求。

教学目标的确定,可以为执教者选择教材内容、手段方法和科学评价教学结果提供相关依据,也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

因此,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

数学的教学目标的设立,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设定,而不是一味的上网抄袭别人的目标放到自己来,这样只能是种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所以目标要设立能恰当些具体些,特别要多从中差生的角度去设立,这样设立的教学目标才能有效的服务于教学,也才能有效调动中差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解决问题需要创设适合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是提供学生发问的前提条件,是培养提问题能力和养成提问习惯的有效措施。

如果教材的例题主题图不符合或贴近你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可以改编从学生感兴趣的动画人物或实物入手,采用故事、游戏、儿歌、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去编例题,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现实实际内容(直观情景)紧密联系起来,营造学生认知心理上的悬念,让学生有问题可提,激活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心切。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游戏激励的形式,先课件出示13道简单的表内除法口算,奖励个别学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汉语言文学教学问题及解决对策论文(共3篇)

汉语言文学教学问题及解决对策论文(共3篇)

汉语言文学教学问题及解决对策论文(共3篇)论文一:汉语言文学教学问题及解决对策随着汉语热的全球盛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积极学习汉语,并且汉语教学在国内也得到了持续的关注和支持。

但是,汉语言文学教学仍面临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升汉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呢?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这一问题。

一. 教学方式落后传统的语言教学方式主要是在语法、词汇教学上侧重,而缺少口语、听力等能力的培养。

汉语语音的特殊性质使得学习者难以正确掌握汉语语音的发音,更难以准确地理解汉语口语表达。

所以,应注重口语和听力训练,同时加强文化和背景知识的教授,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并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解决方案:对于汉语语音难以准确掌握的难点,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来进行帮助和训练,如网络课程、使用电视节目和电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口语表达和听力理解能力;对于语言外的文化背景,可以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文化讲座或提供独有的文化体验项目,拓宽学生的文化文化视野,同时提高他们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二. 师资不足目前,汉语教学师资缺口比较大,这会影响这些老师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现有的汉语老师大多是通过翻译和自学进入这个领域,在语言和文学的教学经验上相对不足,难以有效地传授专业技能。

解决方案: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加强汉语教师的培训和职业化程度的建设,提供专业教师培训项目和实践机会,加强对汉语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社会地位;同时,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如使用教学资源库和在线课程,辅助老师提高教学质量。

三.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很多学生认为,汉语语言学习很难,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难以保持学习兴趣。

很多同学的学习成效并不尽如人意,这也会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解决方案: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增强教学趣味性、扩充教学内容来调动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方法上既要注重独立思考,也要关注经典的优秀课文,用有趣的故事和生动的实例展现汉语的魅力,深入挖掘本地区的语言文化底蕴,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有效策略论文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有效策略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有效策略【摘要】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实践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学会解决问题,获取数学知识;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本文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阐述了“问题解决”教学的一些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有效策略【中图分类号】g623.5《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在是“教给”学生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学会解决问题,获取数学知识;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由此,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中,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显得十分重要。

下面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一些有效策略:一、创设有效情境,为学生提供“问题解决”的机会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发现真理。

”在教学中,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实物、实例入手,采用故事、游戏、儿歌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些生活情境(课件图片):自行车的三角架,房屋架、电线杆上的支架等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三角形。

简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论文

简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论文

简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摘要:小学教育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基础,而小学数学教育是培养孩子逻辑思维、独立思考等学习能力的重要课程,作为人生的启蒙教育阶段,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开发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他们建立数学解题思想是非常有必要的,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能够拥有更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育方面利用解决问题策略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

关键词:独立思考策略逻辑思维在小学数学教育当中应用题始终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使学生在解题过程当中学习数学知识,初步建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的应用题多数来自于生活,这让数学教育和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去解决实际生活当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建立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在人教版教材当中列举了六种策略用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育当中,转化、列表、列举和画图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我们不能只把这些策略应用于某一个单元的教学当中,应该把这些策略,这些应用策略的思想延续到今后的教学当中,贯穿教学始终。

小学时期,学生们的思维还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但是只有形象思维对于学生们的成长是远远不够的,更应该在孩子们学习的过程中逐步的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

着重培养学生利用画图、列表等方法来解决抽象问题,逐渐接受和理解抽象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举个例子来说,在我们教导学生如何运算”9+几”的时候,可以有很多方法,但是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凑十法”。

在引导学生利用”凑十法”解决”9+几”的问题时,就是带领学生体会数学转化思想策略的一个过程,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在教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他们把未知变为已知的数学思想。

并且引导学生将这种转化的方法作为一个解题的策略,久而久之,学生们就会接受和熟悉这一策略思想,并且将他们运用到学习生活当中。

“解决问题”教学例谈论文

“解决问题”教学例谈论文

“解决问题”教学例谈新课标教材不再专门设置应用题的教学单元,强调从运算的意义和数学思想方法出发进行解决问题的教学,从例题到习题跳跃性大,练习较多出现例题末出现的题型,给教师教学带来一定困难。

《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之“解决问题”目标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因此,解决问题的教学应以发展应用意识、问题意识、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力、创造能力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策略为目标。

解决问题时要把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学生,强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数量关系还是十分必要的。

虽然新教材中没有呈现出来,但学生在分析理解应用题时要教会学生运用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学习画线段图、摘录条件等传统分析题意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题:张燕家羊的3头奶牛上周产奶量是220.5千克,每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这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p32(第二单元小数除法)“解决问题”例题。

这个例题是一个用连除方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而教材在例题后面编排的习题却不是连除问题。

教材的编排目的是让学生会解决与小数除法有关的实际问题,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如果教师把这节课的课题定为:连除应用题,很多学生就会受例题教学和揭示课题思维定势的影响,错误的“依葫芦画瓢”用连除方法解决例题后面的习题。

教师不能把“解决问题”理解为传统的应用题教学。

传统的应用题教学立足于“题”,为解题而教,不可避免地强调类型,学生学一类题犹如找到一把开锁的钥匙。

这势必形成以题目“类型化”解答为目的的教学思路与模式。

这样的教学有可能使学生数学思考力削弱,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数学素养发展不协调。

解决问题的教学可从下面几个环节进行:一、注意创设情境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载体,没有问题也就无从研究。

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论文

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论文

浅议初中数学的问题解决教学【摘要】:作者针对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包括数学“问题解决”的概念和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特征,并对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构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问题解决教学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数学的真正组成部分就是问题和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习数学的主要目标。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积极运用问题解决组织教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问题解决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应用能力,其途径是通过教师创设实际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探索,能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意识习惯.由此可见,学生能否解决问题是检验数学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下面将是本人在实践过程中对问题解决教学的总结。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即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困惑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产生了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形成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的良性循环状态,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1.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若具有问题意识,就会主动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然后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进而发挥学生解决问题的主体性。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具有问题意识,学生才能处处发现问题,时时思考问题,人人提出问题,学生才能不迷信课本和权威,才能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的观察、分析、思考、归纳,进行大胆的质疑,提出新问题.具有了问题意识,学生才会具有批判精神和求异思维,才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有创新的意识。

3.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问题的过程是学生亲身体验和科学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会如何查阅资料,如何处理信息,如何与人合作,如何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了问题意识,学生就会不断地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教学策略论文

解决问题教学策略论文

浅谈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属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范畴,它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领域,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应用性,同时极具挑战性。

通过综合实践应用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一句话,就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积极思考,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发现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数学信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实现教学目标。

下面本人就替换与假设问题的教学设想,浅谈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

一、替换问题替换问题在生产和生活中很常见,因此,从解决生产和生活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探索解决替换问题的策略,能感受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能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例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89页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一个大杯,正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

小杯与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我是这样设想的:1.搞清题意,由题导思学生边读题边看图,待搞清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后,再引导学生这样思考:在果汁总量是720毫升的前提下,要想知道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必须先要知道如将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或大杯时各需要多少个小杯或大杯。

因此采用替换策略。

2.找关系量,探索替换待学生的思路被引活后,再抓住小杯容量是大杯的1/3这个数量关系,继续引导学生推论出1个大杯的果汁正好倒满3个小杯,每3个小杯的容量正好等于1个大杯的容量。

试想一下,怎样才能将题中的条件全部变成小杯或大杯。

3.运用策略,实施替换再次呈现图画,接着上文的推论与试想,引导学生明确题中6个小杯可以替换成2个大杯,题中的一个大杯可以替换成3个小杯。

再讨论替换方案:①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共需要(1+2)=3个大杯。

②如果将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共需要(6+3)=9个小杯,此时,引导学生列式解答,算出小杯及大杯的容量,最后检验,完成答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现教师在解决问题教学的工作中存在两方面的矛盾:一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解决问题的编排上,没有设置专门的单元进行教学,而是把解决问题与计算相结合,把问题的解决过程作为学生理解计算的“桥梁”,然后再从计算回到解决问题上来,强调从运算的意义和数学思想方法出发进行解决问题的教学。

传统应用题的解题办法基本没有明显的体现。

继承=倒退?——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思想和行为,就游离在“新思想新教法与传统教学训练方式”取舍之间的矛盾中。

二是课程改革为应用题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无论是题目的素材、呈现方式,还是教学的着眼点,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但顺应教材教法的转变,所取得的实效越往高年级感觉效果越差。

许多教师面对教学目标、内容体系、编排呈现方式的巨大变化而感到无所适从。

当依纲靠本却又无法见到效果时,教师的感受就如坠深渊,云里雾里,找不到方向。

转变=有效?这是现阶段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的矛盾认知。

在这两个矛盾中挣扎,的确是痛苦的事情。

其实,在新课程的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出现这样的一些状况,归根到底是观念转化过于主观、步子迈得过大、处理方式过于简单化造成的。

要有效地解决问题,必须修正两个观念:一是具体教学行为要贯彻“两个转化”。

二是继承与发展的问题。

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观点和感受。

课程改革,引领传统应用题教学思想和方式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理念和行为方式。

但课程标准倡导的创新方式,并不是摒弃传统应用题教学的成功经验,而是在传统经验的基础上,更科学地赋予应用题教学新的生命力,使数学思想在教材中体现得更加丰富和健全,更加符合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传统应用题教学的一大弊端就是过于重视第二次转化而忽视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而课改后的教学又这与新课程要求“解决问题”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相去甚远。

我们的教学现实是:把关注的重心过多地放在对信息的收集、整理上,对数量关系的形成与分析显得比较单薄,导致教学从“生活情境”直接走向“应用”,忽视了“数量关系形成”这个重要的数学建模的过程看似重视小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两个“转化”,但明显地削弱了学生解决问题时的思考过程,缩小了学生的数学理解的空间。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就缺失了解决问题的“脚手架”,当遇到稍微复杂或有变动的题目学生就束手无策,不知如何下手,问题越积越多。

解决问题教学的关键在于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数量与数量关系,并与已有知识和经验建立联系,进而建立模型。

解决问题教学的关键在于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数量与数量关系,并与已有知识和经验建立联系,进而建立模型。

课程改革依然非常重视数量关系的教学。

新课程以发展学生综合数学能力为“解决问题”教学的核心,而“数量关系”作为“解决问题”的核心地位并没有因此产生根本的变化,数量关系仍然是“解决问题的灵魂”。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三部分/内容标准第一学段(1~3年级):在本学段中,学生将………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

第二学段(4~6年级):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重视数量关系的训练是传统应用题教学的重要经验之一,要使现阶段“解决问题”教学取得优化的效果,数量关系不能丢。

解决问题教学实践的一些优化经验一、重视建立基础的数学模型——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关系。

解决问题的基础模型主要是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关系。

第一学段的解决问题主要运用四则运算的意义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型,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因此一、二年级的学生对加、减、乘、除的四则运算的数量关系一定要清晰,它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二、注重培养学生收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现行教材中显现的解决问题改变了以往以全文字的形式,而呈现给学生的的都是富有生活气息、发生在身边的、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信息。

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能力,使学生能排除干扰因素有效地提取有用的数学信息。

这种能力需要教师从一年级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采用“观图思文,读文想图,图文合一”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归纳与类比收集信息,引导学生们说图意,在提取出简练的数学语言的过程中,形成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及对问题的深度理解。

三、注重建模的思维基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出合理问题,必须经过对信息的内在联系进行生活化的经验梳理程序。

如给学生两个信息,要求学生提出合理问题:1、妈妈买回8个苹果;2、吃了5个苹果。

学生要提出问题“还剩多少个?”,他首先就要联系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对这两个信息进行思维:“吃了”就是在原有的基数上减少(生活经验),应该提出求剩余的的减法问题。

问题意识的培养,具体做法是在学生对信息进行筛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进而引导学生用数学思考的方式提出符合数量关系的合理性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教师要敢于放手,为学生创设充分思考和大胆提出问题的氛围。

任何包办代替或者挫伤学生提出问题积极性的行为必须避免和杜绝,这样才有助于鼓励学生敢想、敢于表达思考的意向。

训练多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得到加强,合理提出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当学生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时,教师再适时引导学生建构解决问题常见“模型”、归纳提炼数量关系就水到渠成、举一反三了。

重视解决问题的“拐杖”——培养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实验教材解决问题的教学弱化了类型,教师在教学中把握不好,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解决问题方法技能的系统性和发展性,甚至会令学生出现认知上的混乱和能力的无序发展(这是前面提到的错例的成因之一)。

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适时提炼和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数量关系,有助于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更加理性的思考、分析,较快地找到解题的方向,使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获得有序的提升。

那么信息之间存在怎样的运算关系?如何分析信息和所求问题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分析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和运算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

例如:一本故事书,小明3天读了45页,剩下15页未读。

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学生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必须要经过三个思维步骤:先是对信息(数量)之间存在的关联性进行识别——“读了3天”与“45页”有关联、与“剩下15页”无关;“45页”、“剩下15页”与“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有关联。

确定了数量间的关联性,再进行第二步的分析:“读了45页”与“剩下15页”两个数量之间存在怎样的运算关系呢?有三种可能——可以相加求和,可以相减求差、可以相除求倍——但与问题所求数量“一共有多少页”联系起来分析,只能是“相加求和”——从而分析得到正确的数量关系:读了45页+剩下15页=一共有多少页。

第三步才是用数字符号把分析得到的数量关系,转化成解决问题的算式。

整个获取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的思维过程,都围绕着数量之间的运算关系进行思维活动。

而前两个步骤则是“如何获取正确的解题方案”的关键。

教师在教学进行中,要有意识、有步骤、不厌其烦地引导学生按“思维三步走”的办法对题目的数量关系进行思考分析,机会多了、时间长了,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就会得到有效的形成——最终为解决问题的学习与发展获得有力的“拐杖”支持。

⑴训练学生有条理地把话说完整要从一年级开始。

在启蒙阶段可以从培养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说一句或几句话的能力,将其外部动作内化为自身的智力活动。

以一年级上册为例,刚开学可结合教材中编列的加减法内容及插图,要求学生从说一句话到说三句话,引导学生把情节、信息、数量关系有条理地完整口述出来。

如:“小明左手拿着1个红气球,右手拿着1个黄气球,他一共有2个气球”(1+l=2)。

⑵要通过叙述的方法引导,规范口述的方式,增强思维的逻辑性。

语言是思维的反映,同时又是促进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说解题思路。

如何提升学生口述思路的水平?首先要教给学生口述的方法,建立相对规范的表述模式,然后是多创造说理训练的练习形式和机会给学生。

如"根据……可以知道……”或“从……得出……”“先……再……”等。

这不仅是数学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表达习惯。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提出:“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那么如何在小学阶段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求学生读懂题中的每一句话,列出条件和所求问题,理清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间的数量关系。

第三,利用线段图能直观地揭示应用题中的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间的关系,既把抽象的文字应用题转化为直观线段,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寻找解题途径,又把直观线段图转化为数学算式,从而提高学最后,在应用题教学中,要多提供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学生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掌握好数量关系的实质,提高解题的技能技巧。

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

高度抽象的概念,科学简洁的数学语言,严谨的逻辑体系,深刻的数学思想方法,都使得相当数量的学生难于理解数学。

特别是解决问题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更是望而却步。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学数学不做题,如入宝山而空手归。

”足见解题对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和方法的重要性。

新课标对解决问题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可见新课标的提出是顺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潮流,适应少年儿童成长的需求。

但是教改至今,我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应用题占用大量的教学时间,却还成为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主要内容。

我觉得要想改变这样一个现状,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课改新理念的指引下,应当转变教学观念,正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而且要从低年级做起,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生从被动地接受中解放出来,教给他们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从而获得终身受用的可持续学习的解题本领和能力。

一、学会阅读,理解题意数学家笛卡儿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他还形象地比喻说:“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象瞎子一样盲目地摸索。

”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教师要教会学生审题--读懂题目,弄清题意。

数学语言比较简练,逻辑性强,对于处在农村的一年级来说,要读懂应用题,弄清题意,确实不易,教师授课起来很辛苦。

又由于不少教师追求课堂教学效率,对阅读题目的本质缺乏认识,往往会对阅读(读题)教学忽略而过,课堂上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造成急功近利的短视。

因此,为了让学生学会审题,我们要教给学生学会探究性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