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内容和要求
1.宇宙中的地球
(1)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普通性:①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轨道面具有共面性,轨道形状具有近圆性。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并没有特殊的地方。②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既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小的,也没有其他特殊的地方,所以地球是太阳系中普通的一颗行星。
特殊性:地球是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原因:宇宙环境很安全;适宜的温度(原因在于:日地距离适中);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因为地球具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液态水。(2)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具体如下: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2.太阳辐射维持地表温度,是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3.工业的主要能源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也是来源于太阳能。4.太阳辐射能也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主要能量来源。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2.扰乱地球磁场,使地球磁场出现“磁暴”,罗盘针不能只是方向;3.极光;4.自然灾害。
(3)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自转运动特点及意义:P165,13-P166,20
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太阳日,24小时。
速度:赤道线速度最大,越往两级走越小,极点为零。除南北极点外地球各处都相等,为15度/小时。
公转运动特点及意义:P166,21~24
(4)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P166,25~26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书P72,学业水平测试卷P167,27,P184,1~4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书P69,P167,28-30,
内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地壳运动是最主要的形式。
地壳运动分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产生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包括
上升和下沉运动。
褶皱山:褶皱的基本单位为褶曲,褶曲分背斜和向斜。背斜向上隆起,向斜向下弯曲。背斜长发育为山,向斜常发育为谷地。背斜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向斜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背斜因为顶部受张力被侵蚀长发育成山谷,向斜因为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能,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能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等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或盆地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使地球表面
趋向平坦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表现形式地
壳
运
动
水平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
方向运动
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变曲变形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及谷地垂直运动(升
降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
方向运动
岩层隆起和拗陷
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变质作用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
地震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岩石
圈的天然震动
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
和地势起伏
作用速度
迅速剧烈火山喷发、地震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缓慢微弱其他形式经漫长地质年代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
变化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向斜
判断方法
从形态上岩层中间向上隆起岩层中间向下凹陷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
相对位移
从岩层的新
老关系上
中间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
新
中间部分岩层较新,两翼
岩层较老
图示
构造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
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
地貌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
谷地
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
蚀,常形成山岭
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
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
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
湖泊
图示
实践意义岩层封闭、易于储油气资源;良
好的隧道选址
易于集水,良好的储水构
造
地下水出露;大型工程或水库建设避
开断层
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
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侵蚀作用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
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
流
水
侵
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
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
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
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
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
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
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沉积作用冰川沉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
(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
沉积,颗粒小比重
小的后沉积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
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
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
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
河谷地貌河谷发
育时期
分布
河段
主要侵蚀类型
“V”字形初期上游以溯源侵蚀、下蚀为主(长江三峡,雅鲁藏布大峡谷)
河湾中期中游以侧蚀为主槽形河谷成熟期下游侧蚀、堆积溯源侵蚀:向源头方向的侵蚀。
下蚀:垂直于地面方向的侵蚀,使谷加深。
侧蚀:垂直于两岸方向的侵蚀,使谷变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