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_第5课 和同为一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2024年关于和同为一家初一历史教案范文

2024年关于和同为一家初一历史教案范文

2024年关于和同为一家初一历史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和同为一家”这一历史概念的基本含义及其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性。

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历史上各民族之间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典型事例。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能够通过案例学习分析不同民族间融合的原因和过程。

增强学生的历史资料收集与整理能力,鼓励其从多种渠道获取并整合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民族团结和和谐共处重要性的认识。

引导学生形成尊重历史、尊重多元文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同为一家”概念的理解及其历史意义。

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实例分析。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民族融合的历史背景和复杂性。

引导学生从多元文化的角度理解历史,避免民族主义的偏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古代民族融合的小故事或历史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和同为一家’是什么意思吗?”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2. 概念阐释详细解释“和同为一家”的含义,指出其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民族融合的场景,帮助学生建立直观印象。

3. 历史背景分析简要介绍古代中国的多民族格局和民族关系的演变。

分析民族融合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

4. 案例学习选取一两个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融合案例(如文成公主入藏、元朝统一等),进行详细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民族融合的过程、特点和影响。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现代社会中如何体现“和同为一家”的精神?各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6. 课堂小结总结今天学习的要点,强调“和同为一家”的历史意义。

鼓励学生将这一理念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案例,加深学生对民族融合的理解。

讨论法: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手段多媒体展示: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呈现生动的历史画面。

实物展示:如有可能,展示相关历史文物或民族服饰,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教师精品]人教版七下第5课《“和同为一家》教案

[教师精品]人教版七下第5课《“和同为一家》教案

[教师精品]人教版七下第5课《“和同为一家》教案第5课“和同为一家”一、本课教材分析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边疆各族对唐朝恭敬有加;其中文成公主入藏增强了唐朝与吐蕃的关系,是汉藏两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各民族友好交往为唐朝经济繁荣、文学发展和社会风气开放提供了条件。

二、课程标准以文成公主入藏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

三、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掌握吐蕃的社会发展及与唐朝的关系,知道回纥、粟末、南诏的社会生活及与唐朝的关系。

通过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出现这种政策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总结各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培养比较概括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发展的;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这种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四、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吐蕃的发展及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难点: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五、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秦始皇和汉武帝图片教师:讲述秦汉时期,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情况。

评价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民族政策,以及这种民族政策的效果。

(设计说明:学生在上册已经了解了各朝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如秦朝、西汉大举进攻匈奴,昭君出塞等,对每种做法进行论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讨论,进一步认识民族关系正确处理的重要性。

)教师:那么在唐朝时期其周边有哪些民族?繁荣的唐朝与这些民族又是怎样的关系呢?展示:《唐朝疆域》图教师:请同学们看图找出唐朝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有哪些?如果唐朝不解决民族问题的话,肯定对唐朝统治不利。

我们知道唐太宗时谋臣很多,请同学们扮作唐太宗时期的谋臣,为他出谋划策“如何解决唐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

学生:1、以武力征服;2、采取和亲政策;3、采取灭绝政策,以绝后患。

4、先打击后安抚。

一、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展示:唐太宗图片教师:“贞观”是哪个朝代哪个皇帝的年号?唐太宗李世民处理民族关系的态度是如何的呢?展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第5课 “和同为一家”教学案2篇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第5课 “和同为一家”教学案2篇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第5课“和同为一家”教学案2篇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第5课 "和同为一家" 教学案第一篇:《和同为一家》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同为一家”的含义,认识历史上不同民族的交流、融合与共存。

2. 了解唐宋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及唐宋时期的疆域变化。

3. 掌握与唐宋时期有关的关键词汇与表述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词汇积累。

4.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能够通过历史材料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与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唐宋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及其特点。

2. 掌握中央帝国的疆域变化,并能通过地图等工具进行比较与分析。

三、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历史地图和图片,引发学生对唐宋时期的兴趣。

鼓励学生讨论,了解唐宋时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Step 2 学习新知(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唐宋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及其特点,让学生理解中央集权对于大一统国家的重要性。

2. 利用教科书上的材料和地图分析唐朝和宋朝的疆域变化,让学生了解中央帝国的疆域如何扩张和变化。

Step 3 活动探究(20分钟)1. 分成小组,让学生观察并分析教材中提供的唐宋时期的文物和实物,通过图片、文字和描述进行讨论,了解唐宋时期人们的生活和交流情况。

2. 学生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写在活动本上,以备展示和讨论。

Step 4 总结归纳(15分钟)1.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中央集权制度和中央帝国疆域变化的关系,以及唐宋时期的交流和共存情况。

Step 5 课堂小结(5分钟)简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鼓励学生课后继续阅读相关资料,扩展自己对唐宋时期的了解。

第二篇:《和同为一家》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同为一家”的含义,认识历史上不同民族的交流、融合与共存。

2. 了解唐宋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及唐宋时期的疆域变化。

3. 掌握与唐宋时期有关的关键词汇与表述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词汇积累。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和同为一家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和同为一家教案新人教版

第5课和同为一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会发展及与唐朝的关系,了解回纥、粟末、南诏的社会生活及与唐朝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出现这种政策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各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发展的;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这种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唐与吐番等少数民族交往的史实;理解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难点:理解民族团结友好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三、【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历史上中原地区的许多统治者与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矛盾重重。

但在唐朝初期,却有一位皇帝深深地赢得了北方各民族的拥戴。

在这位皇帝生前,各族首领尊奉他为各族的领袖——“天可汗”,这位皇帝是谁?他为什么能获得各民族的尊重?(通过上述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出要学习的新内容。

)(出示布达拉宫的图片)大家知道这座宫殿是为谁而建造的吗?——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的。

松赞干布是哪一个民族的领袖?——吐蕃吐蕃是生活在哪个地区?是现在的哪个民族?(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吐蕃的位置,并完成图表:在地图上填上唐朝前期边疆的少数民族)填图时注意:这些少数民族大都分布在哪些地区?唐朝政府设置了哪些机构管辖这些少数民族?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这些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如何?【自主学习】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1、吐蕃的风俗习惯(出示有关藏族生活的图片,从中联想唐朝时吐蕃生活习俗的情况)生活的地区:青藏高原一带。

生产:游牧为业,有的以农耕为生。

崇尚战功,以战死为荣。

军法很严,战时前队皆死,后队方进。

以战死为荣,几代都战死的有家被视为高门大族。

赞普——藏语,意为有权势的君王,沿用为吐蕃国王的专称。

初中历史_和同为一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和同为一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和同为一家》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会发展及唐蕃关系,了解唐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主要关系的表现方式。

2、合作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形成一定归纳、概括能力。

认识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交流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认识民族合谐发展的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学习重难点】重点:是吐蕃的发展及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难点: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的政策。

教学设计1、学生准备:(课前预习,填写并牢固记忆)(一)隋唐和吐蕃的关系1.吐蕃是________的祖先。

7世纪前期,__________统一青藏高原,都城________。

2._________时,_______公主入吐蕃,嫁给___________。

她入吐蕃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3.8世纪初,唐朝又将_________公主,嫁给__________吐蕃和唐朝已经“________________”。

(二)隋唐和回纥的关系1.回纥是_________的祖先,8世纪中期,回纥建立汗国。

2.________时,封其首领为______________。

(三)隋唐和靺鞨的关系1.7世纪末,_________ 首领统一各部,建立政权。

2.唐玄宗封其首领为_____________。

(四)隋唐和南诏的关系1.六诏居民是______和______的祖先,生活在云南苍山洱海一带,后来,______统一了六诏。

2.________时,封其首领为_________ 。

收集中国少数民族(藏族、维吾尔族、满族、彝族、白族)的风俗习惯准备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

2、教师准备:了解学生对中国少数民族的认识水平;准备吐蕃等少数民族的发展历史以备课内拓展,制作课件。

环节设计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环节二:小组合作,知识擂台环节三:课堂探究,展示交流环节四:拓展延伸,能力提升环节五:复习巩固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视频《文成公主大型实景演出》师:我们欣赏的是文成公主入藏的大型实景演出,演绎了大唐盛世的汉藏和亲的动人史实,传唱了汉藏两族千年来的友好交往。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和同为一家”》精品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和同为一家”》精品教案


②在唐朝与吐蕃友好相处过程中,有两位女性做出重大贡献和牺牲,她们分别是

)和(
)。
③吐蕃的两位赞普是


④连线搭配:
千寻塔
吐蕃
维吾尔族
大昭寺
南诏
藏族
布达拉宫
回纥
彝族、白族
2、合作探究
①组内、组际交流。
②从哪些事例可以看出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是民族平等?
3、拓展延伸 民族关系问题是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族政权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在某些程度 上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试列举几例比较有名的民族交往事例分析采取此种措施的原因。
“合同为一家”
1、 回纥的勃兴 2、 “车书本一家” 3、 苍山洱海间的南诏
4、系统总结
5、巩固训练
①假如你是唐初的一位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大臣,会经常处理下列哪些少数民族的事
务?
A 、吐蕃
B 、回鹘
C、突厥
D 、靺鞨
②回鹘衣装回鹘马,描述了唐朝长安少年的时尚装扮,请问回鹘是今天的哪个民族?
A 、藏族
B 、蒙古族
③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关系反映的是
C 、回族
D 、维吾尔族
A 、唐与南诏的关系
(逐一展示几个有关民族的图片:藏族、民族的名称。
请五个学生介绍今天这五个民族的概况。
师:(告诉大家这
五个民族在我国唐朝时的称呼。)今天,我们着重学习唐朝与这五个民族的关系。
(二)学习过程
1、自主学习
通读教材,标划知识点,并解决以下问题:
①唐朝与吐蕃的关系用一句话概括,应是
1、指导分组收集资料。
2、收集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有关故事。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初中初一下册历史《“和同为一家”》教案

初中初一下册历史《“和同为一家”》教案

初中初一下册历史《“和同为一家”》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和同为一家”的含义和历史背景。

2.掌握甲午战争后中国的困境和国家政策的变化。

3.理解中日关系的发展和“和同为一家”对外交政策的影响。

4.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1.了解甲午战争后中国的困境和国家政策的变化。

2.掌握中日关系的发展和“和同为一家”对外交政策的影响。

教学难点1.理解“和同为一家”对外交政策的影响。

2.掌握跨文化交流意识。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通过讲述甲午战争后中国的困境,引出“和同为一家”的含义和历史背景。

2.展示中日之间的地图及重要事件,让学生初步了解中日关系的发展。

第二步:讲解(15分钟)1.讲解中国政府采取的一些政策,如“自强”,“改革开放”,及中日之间的战争和议定书。

2.讲解“和同为一家”政策出台的背景和意义,及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第三步:讨论(20分钟)1.分组讨论学生对“和同为一家”政策的理解和评价。

2.分享小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四步:巩固(15分钟)1.给学生发放作业:请回家向父母或长辈了解他们对中日关系的看法,并将结果分享给全班。

2.教师点评学生的分享,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

第五步:归纳总结(10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对“和同为一家”政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问答环节,让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作业1.调查你的父母或长辈对中日关系的看法,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调查报告。

学生评价1.本节课我对“和同为一家”政策有了深刻理解和领悟。

2.在小组讨论中,我能够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

3.通过调查作业,我能够更真切的了解不同文化间的观点差异。

4.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由交流和思考,培养我们的思辨能力。

教师评价1.学生能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问答等环节。

2.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够自由交流、思考问题,提高了自己的思辨能力。

3.学生完成调查作业,能够根据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思考和总结。

第5课“同为一家”教学反思

第5课“同为一家”教学反思

第5课“同为一家”教学反思第5课“同为一家”教学反思本周学习了第5课,引导学生把握了唐朝鼎盛时期的历史功勋和过失,重点学习唐朝的民族关系的情形,发觉了学生学习历史存在一些困难和困惑,本人对学生的情感偏向和学习爱好做了进一步了解,因此教师必需让学生在学习历史和参悟学历史上总结一些规律。

第一要做到必需发扬自己的优势和优势,而且要让学生发扬优势和优势;第二,要引导学生参悟学历史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历史愈来愈容易,同时要注意学生的学习适应养成和课堂学习纪律养成,提高学历史的效率和成效。

上课4周来感觉每一个班大部份学生能够及时把握好本课所学内容,关于那部份学生原先是注意力不集中,似乎对课堂教学方式不适用或不感爱好,通过训练和观看,这部份学生慢慢能及时完成同步学习和探讨,和历史地图填充册,谈及这些学生的学习,必需综合考虑他们的注意力、观看力、试探力和想象力,作为教师要有目的地进行训练,通过听说读写概况复述想象等手法,进行训练,展开竞赛和竞赛等活动,慢慢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和知识技术总量。

总之通过整体推动学生的学习,区别对等学生,合理评判学生的学习,以成绩优秀学生、中间位置学生和最差位置学生来考察评判学生,观看学生的学习活力曲线,关于表现最好的要做到及时鼓励或晋升,始终让学生维持学习历史的激情和热情,始终维持活力和动力。

将团队精神,慢慢推动学生的整体成绩和学习质量是我的首要任务。

第5课“同为一家”教学反思本周学习了第5课,引导学生把握了唐朝鼎盛时期的历史功勋和过失,重点学习唐朝的民族关系的情形,发觉了学生学习历史存在一些困难和困惑,本人对学生的情感偏向和学习爱好做了进一步了解,因此教师必需让学生在学习历史和参悟学历史上总结一些规律。

第一要做到必需发扬自己的优势和优势,而且要让学生发扬优势和优势;第二,要引导学生参悟学历史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历史愈来愈容易,同时要注意学生的学习适应养成和课堂学习纪律养成,提高学历史的效率和成效。

北师大初中历史七下《第5课 “和同为一家”》word教案 (5)

北师大初中历史七下《第5课 “和同为一家”》word教案 (5)

第五课《和同为一家》说课材料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和同为一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材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资源开发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教学论认为:要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就必须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和教学过程最优化。

单元分析:《和同为一家》是第一单元第五课内容。

本单元的主题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从隋朝的建立到唐朝开元年间,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辉煌,中外交流活跃,国力达到顶峰。

这种繁荣与开放表现为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文化等领域。

课标分析: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用少量篇幅介绍了唐朝周围边疆少数民族突厥、回纥、靺鞨、南诏。

用大量篇幅介绍了吐蕃的兴起、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和亲。

因此本课以吐蕃为列,阐述唐与周围少数民族的关系。

课题分析:本课的重点是吐蕃的发展及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难点是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的政策。

《和同为一家》叙述的是唐朝的民族关系。

课题中的一个“和”字既体现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又体现了与周围少数民族和睦的关系。

这种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和睦的民族关系是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实力全面提升的结果和延伸。

从中国历史发展过程看,自秦至今,在和平的环境中友好相处,融合发展是历展的主流。

唐朝在民族关系上不讲华夷之辨,主张各民族和睦相处,反对民族之间的不义战争更体现了其开明的民族政策。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

二、学情分析已有知识基础:课堂教学应该遵循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

从知识储备来讲,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过民族之间交流融合的历史事实。

例如:在七上第三单元第十课《秦王扫六合》中修长城抵御匈奴,把内地民众移居边疆垦田戍边、开发边疆的事实。

第十四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与战》中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汉明帝时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北师大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和同为一家”》word教案 (9)

北师大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和同为一家”》word教案 (9)

第5课“和同为一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唐朝前期周边少数民族的概况,知道“天可汗”的含义,了解唐太宗受少数民族拥戴的有关史实。

了解和掌握松赞干布统一吐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的历史史实及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图片、史料,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识读“唐初边疆少数民族分布图”,了解唐代周边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政府的开明政策是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保证。

生命教育目标理解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逐渐形成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认识到“团结”对一个集体安定发展的重要性。

本课重点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理解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本课难点民族关系对国家统一与稳定的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已对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史实有一定的了解。

为本课的学习做好了必要的知识准备,但对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设计问题时注意层层推进。

学生对唐初周边少数民族的地名、人名、族名包括读音比较陌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繁荣开放的唐代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关系如何呢?唐朝“和同为一家”的民族关系是怎样出现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会找到答案。

展示课题。

(新课学习)提问:唐朝边疆有哪些少数民族?指导学生看图“唐朝边疆少数民族分布图”,注意引导学生读准音,了解该少数民族所在的大体方位。

本节课重点介绍突厥、吐蕃、南诏与唐朝的关系。

导入第一目。

第一目“天可汗”的学习,主要是以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师生共同讨论的方式完成。

在讨论中,教师注意引导,使问题一一解决。

(题目如下)(一)、天可汗(读读想想)1. 唐朝对东突厥采取了哪些政策?唐朝为什么要用突厥贵族而不用汉人进行管理?2. 解释“天可汗”的含义,“天可汗”指的是谁?他为什么能得到少数民族的拥戴?在回答第2题时,引用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体现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

初中历史_第5课 “和同为一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第5课 “和同为一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五课“和同为一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会发展及与唐朝的关系,了解回纥、粟末靺鞨、南诏的社会生活及与唐朝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出现这种政策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各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发展的;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这种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教学重点】吐蕃的发展及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教学难点】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教学过程】课件1(大明宫)课前:学习新知识前,老师想问问大家,假期最想做的事是什么?近年来,外出旅游成为了人们的一大兴趣爱好。

而在国内的旅游中,西藏游成为了热点。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段视频,感受西藏厚重的文化底蕴。

课件2(西藏美丽风景)导入导语:布达拉宫和大昭寺是西藏极具代表性的建筑,一个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建筑群,另一个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

而这两个建筑都和唐朝的一位公主有关。

她是谁?为什么远嫁西藏?这一时期,我国边疆出现了哪些少数民族?曾写下了哪些民间佳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课“和同为一家”。

课件3(课题)教师:为了更好地学习这节课,我把本课划分为四个板块:(课件4:板块)开明政策响四海唐蕃和亲为一家册封首领促交流民族友好助中华师生互动:请同学们齐读,学生读。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处于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朝,政治清明、经济文化繁盛。

那它的民族政策又有什么特点呢?接下来我们就走进第一板块。

板块一:开明政策响四海(课件5:板块一)教师:要了解唐朝与各民族的关系,首先要来看看唐朝周边有哪些少数民族。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找找唐朝周边的民族。

(课件6:唐初边疆少数民族分布图)北方邻近的第一个民族是?(东突厥)再往西北是?(回纥),往西是(西突厥),往南是(吐蕃),再往南是(南诏),东北方向的是(靺鞨)。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和同为一家”(教学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和同为一家”(教学案)

第5课“和同为一家”
学习导航
〔感知新课〕
本课从民族关系方面讲述了唐朝的繁盛。

唐朝加强了与边疆少数民族的联系和管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开发,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

唐王朝与边疆地区的吐蕃、回纥、六诏、靺鞨等有着友好往来。

尤其是唐朝与吐蕃之间关系密切,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后来唐中宗又把金城公主嫁入吐蕃,唐蕃“和同为一家”了。

〔学法指导〕
1.本课的民族关系头绪较多,可用列表归纳法学习。

按民族名称、何族前身、活动地区、社会状况及其与唐朝的关系等方面归类,是把握唐代民族关系的好办法。

2.识读课文中的材料、插图,理解唐朝前期民族关系的发展是以唐朝政治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而民族关系的发展又促进了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和社会经济的繁荣。

自主学习
〔问题归纳〕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然后完成下列各题:
1.唐朝管理边疆的政策和措施:
2.唐蕃“和同为一家”的史实有哪些?
〔知识网络〕请你构建本课的知识网络:。

人教版七下历史第一单元第5课《和同为一家》教案(7)

人教版七下历史第一单元第5课《和同为一家》教案(7)
引导学生归纳分析唐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有何共同点,理解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车书本一家”“和同为一家”的亲密友好关系,理解这是唐朝实行开放民族政策带来的积极结果。
三、课堂小结
六、教学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掌握基础知识,搜集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等。这些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运用了归纳法、比较法、小组合作学习、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学中设计了分组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每组有规定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组内积极合作完成,然后评出优胜组。这一方法果然奏效,学生很快完成了学习任务。并且对收集到的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纷纷展示交流,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图文并茂,体现了新课标、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完美结合,达到了知、情、意的统一,提高了教学效率。
师:教师列的这个方位图是唐朝前期,还是后期的民族关系图?
生:学生通过观察两图,得出:后期的。
师:大家已经注意到是后期的,说明大家已经看出了唐朝前后期,周边少数民族的变化,是什么样的变化?
生:学生再次观察图,得出:西北有东突厥和西突厥。
师:哪位同学能向大家介绍当时东厥与唐朝的关系?
生:(讲课前提示部分的内容)唐朝初年,东突厥经常南下骚扰。唐太宗积蓄力量,终于打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太宗当面数明他的罪状后,还授予官,赐给田宅,并时常宴请他。对东突厥首领,唐朝也给予优厚待遇,仍令他们管理旧部。朝廷也大量任用突厥贵族当官。
师:那么前期图上的突厥民族为什么没有了呢?展示图片《渭水之盟》,老师简单讲解东西突厥灭亡的情况:随着颉利可汗的归顺,东突厥灭亡。后唐高宗时,又灭了西突厥。着重强调突出唐太宗对颉利可汗的册封和对东突厥民族的优待。

《和同为一家》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和同为一家》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和同为一家》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课程标准:了解唐朝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平等、友好交往史实,并能列举唐朝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课文所提供的历史材料,学会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

2、收集整理唐朝民族交往的史实,掌握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编演历史剧,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4、课前搜集自己所属于民族的风俗习惯,并与其他民族互相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交流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式和巩固是各民族人民长期开发,共同建设结果,是各民族之间友好交融的结果。

通过这节课学习,树立尊重别人,宽容待人忍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唐与吐蕃民族交往史实难点:认识友好互助是各民族关系的主流。

教材分析:本课是唐朝民族关系史课,着重介绍了唐朝和睦、融洽的民族关系的历史。

唐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一个重要阶段。

唐朝密切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进步,巩固和促进各民族国家的发展。

通过对唐朝民族关系史的了解,能进一步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教学体系:第5课和同为一家课前探究——兴趣学习:找一找,查一查,集一集,编一编。

导入新课——每课一得: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

教学相长——教与学: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交往史的延伸。

课余研究——讲一讲,议一议,画一画。

教学理念与思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要培养一代人的精神,必先使历史进驻个人,使个人在历史中汲取养分。

”中学历史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可持续发展而言,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价值。

古人说的“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也是同样的道理,新教材中“第5课,和同为一家”是一节意义重大的课,通过对其的学习,认识民族之间的友好,互助是发展的主流。

民族之间团结,促进边疆地区的稳定,开发和进步,从而缔造国家的稳定和繁荣,从而激发学生的爱民族的情怀。

第5课 和同为一家[教学反思]

第5课 和同为一家[教学反思]

正安县碧峰中学历史(七年级·下册)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5课“和同为一家”
[教学反思]
该教学设计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时刻围绕着学生主体进行设计,总体来看,该教学设计观念正确、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过渡自然。

具体表现在:
1、密切联系实际,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

2、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结合历史材料,从历史材料中得出结论。

需改进的地方:导入过于繁琐,先听歌曲《爱我中华》,再让学生谈谈这几个民族,导致导入新课的时间过长。

探究二中的第2个材料分析题如果再从总的方面探讨一下唐朝的民族政策,回扣课本就更好了。

解决措施:
加强集体备课,精心设计问题,兼顾各阶段各层次的学生。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和同为一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会发展及与唐朝的关系,了解回纥、粟末、南诏的社会生活及与唐朝的关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出现这种政策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发展的,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这种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重点和难点]1、重点:是吐蕃的发展及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2、教学难点: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的政策[教学过程]第5课和同为一家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

有关唐代民族关系史的影视剧较多,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已有所了解。

学生已经在前面学过关于唐朝的政治制度和科举制度等相关知识,为这一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七年级学生处在由少年向青年转变的时期,对新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并且形象思维较强。

所以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5课和同为一家效果分析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

教师应着力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率地学习。

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节课中的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创设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不是负担”,这句话饱含深刻的道理。

对知识有浓厚兴趣时,就会产生不断前进,渴求新知,欲求明白的强烈渴望,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所感兴趣的学习中。

为了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通过视频音频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耐心细致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增强学生提问的勇气和信心。

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要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高校课堂的主渠道,必须着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应坚持学生活动的自主性,使学生主体处于活跃兴奋状态,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让学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会选择、学会参与。

我还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多种媒体组合的优化教学,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克服课堂教学中那种死板的缺乏生气的单向度的教学过程,创建多向度的立体交往形式,为学生的更优发展提供优良的教学环境。

三、创设高效的课堂,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教学方法是教师借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巧的一种手段,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吸收。

在本节课中,我首先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主动质疑。

通过生生间讨论、交流、互动与对话,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修正,深入问题,提高创新思维与质疑能力,最终领会科学的实质,落实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总之,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会;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去开拓。

注重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培养,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这样就一定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5课和同为一家教材分析:本课为唐代民族关系史课,着重介绍了唐代和睦、融洽的民族关系的历史。

通过学习,能进一步认识唐代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加深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时代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因此本课在这一个单元以及中国民族关系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第5课“和同为一家”评测练习一、基础达标1. 因执行开明民族政策而被北方各少数民族称为“天可汗”的是A.唐太宗B.唐玄宗C.唐中宗D.武则天2. 吐蕃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A.藏族B.维吾尔族C.蒙古族D.彝族3. 中国古代名画《步辇图》描绘的场景是A.汉武帝会见匈奴使者B.汉光武帝会见倭奴使者C.唐太宗会见吐蕃使者D.唐玄宗会见南诏使者4. 唐朝采取“抚九族以仁”的政策。

这说明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地区用兵的做法B.统治者实行相对开明的民族政策C.唐朝同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始终非常和睦D.统治者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5. 文成公主入藏所起的作用是A.促进了吐蕃与唐朝会盟B.使吐蕃上书“唐蕃和同为一家”C.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D.加强了唐朝对吐蕃的管理二、能力提升1、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与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的是()A.尺带珠丹 B .松赞干布 C .皮罗阁 D .大祚荣2、唐蕃“和同为一家”说明()A.吐蕃首领已接受唐政府的册封B.吐蕃与内地的关系不断加强C.唐政府对吐蕃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D.吐蕃与汉族长期融合,已形成“一家”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请回答:①这句话是谁说的?他被少数民族称为什么?②这句话是什么意思?③它表达了"朕"的什么民族政策?2、阅读下列材料,正确回答问题:材料一: 641年文成公主进藏,带去大量物品,有锦帛珠宝、生活用品、医疗器械、生产工具、蔬菜种子,还有经史、诗文、工艺、医药、历法等书籍。

材料二: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书中说:“……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1)文成公主入藏时,唐朝在位的是哪位皇帝?文成公主嫁给了谁?(2)材料一、二说明文成、金城两位唐朝公主嫁给了吐蕃赞普起到了什么作用?第5课“和同为一家”教学反思本课是反应唐朝的民族关系的课程,大唐盛世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学、艺术,还表现在民族关系上。

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中,学习、理解唐朝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民族交往是本节课的重点。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倡导,我创设的教学环节,着重突出“学生为主体,突出研究性学习,突出信息技术在学生课程学习上的重要”。

这一课内容不算多,时间好安排,重点容易突出.但教材内容比较散,需要教师对已有的材料进行整合并找出一条主线贯穿教学内容."和同为一家"是唐朝民族关系最突出的特点,也是贯穿本课的一条主线。

对于一些小字内容,我留给学生自学。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

播放视频用情境导入新课,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尽量让学生多想象多说话,给他们发挥才能的机会。

还有图示教学法:利用《唐初边疆少数民族分布图》讲解民族关系等;最后还有课堂讨论法:让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分组讨论,相互解决。

充分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

通过本节课堂教学,基本达到课前备课时设计的要求。

该教学设计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时刻围绕着学生主体进行设计,总体来看,该教学设计观念正确、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过渡自然。

具体表现在:1、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密切联系实际,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

3、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结合历史材料,从历史材料中得出结论。

不足之处是课堂讨论时未能较好地顾及学困生,个别问题的讨论略显简单,未能深入。

另外是要注意课堂时间的安排,各个环节的安排要合理,提高课堂的应变能力。

探究二中的第2个材料分析题如果再从总的方面探讨一下唐朝的民族政策,回扣课本就更好了。

文中介绍了5个少数民族内容不少,其中吐蕃是本课的重点,其他民族的内容属阅读,自学部分,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对少数民族的历史知之甚少。

很多知识也很难能够产生共鸣从我本人的角度来讲一方面,觉得对少数民族历史的讲解很富有挑战性,因为大多数人不慎了解,需要科学生动的知识传授。

另一方面,我们对少数民族的历史保存资料不足,确实研究不多,很多东西都是粗枝大叶且略显枯燥,想讲好不容易。

第5课“和同为一家”效果分析《和同为一家》是唐的民族关系课,大唐盛世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文学、艺术、外交等方面,也体现在民族关系上。

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中,学习、理解唐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民族交往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

这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上,运用了归纳法、比较法、小组合作学习、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中设计了分组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每组有规定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组内积极合作完成,然后评出优胜组。

这一方法果然奏效,学生很快完成了学习任务。

并且对收集到的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纷纷展示交流,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整个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图文并茂,体现了新课标、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完美结合,达到了知、情、意的统一,提高了教学效率。

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教学中把唐代少数民族的发展与今天少数民族地区的巨变对比,突出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正确,激发民族自豪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树立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识。

为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认识,我特意找来《国宝档案之歩辇图》的视频影片,因为里面的内容涉及到了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以及吐蕃特使禄东赞求亲的故事。

在播放视频之前,我特意设置了4个问题,让学生去具体体会唐蕃之间的往来和关系,结果应该是令人满意的。

本课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换来了和谐友好的民族关系,这也组成了唐初盛世局面。

但在讲解过程中总觉得过渡得不够顺畅和精准。

看来内容之间的过渡衔接真的是需要一定教学功力的,这方面也有待不断的学习、总结和反思。

这次的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

前面引入时间长了点,导致在讲授唐朝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时非常赶,还有点尾巴没讲玩。

现在想想,这部分内容因为是阅读自学部分,所以也可以见机行事,让学生课下自己总结归纳,下节课上课的时候用两三分钟的时间一起完成,这样这节课就显得既完整有从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