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女权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
女权主义

你眼中的 女权主义 者是怎样 的?
误区警示
标签:女权主义者=太过激进、太具攻
击性、太孤立、厌恶男人、丧失吸引力、 女权主义不等于厌男主义!女权主义者 并不意味着仇视男性 ! 女权主义相信男人与女人都该被赋予同 等的权利以及机会,女权主义争取的是 两性在政治,经济,社会上的平等地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HeForShe---争取两性的自由
教育
普通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正规教育和 非正式教育等,都是当代女性所需要的。 虽然在城市里女性受教育的机会较多, 可是有些贫困的家庭也难以保证女性收 到良好教育。然而,在广大农村和边远 地区,众多女性被繁重的劳动和家务束 缚,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命运无法改变。
就业
女性找工作受到排斥和分离主义的阻止,对于一个刚刚 走入社会的女性来说,不公平的待遇给他们精神、物质 上带来的损失可想而知。但是在中国这种现象并不仅限 于刚刚步入社会的女性。工作经历丰富的女性同样会面 临这种不平等的待遇。比如一个女性,刚毕业时,用人 单位会以经验不足把你拒之门外;工作几年后当你再次 面临选择时,人家又会说:“工作这么久了,还没有结 婚,对公司发展来说不稳定”;婚结了,经验够了,应 该符合他们所谓的条件了吧,此时对方说:“结婚几年 了,是不是要考虑小孩子的问题了。你回答是,人家就 会说会影响公司正常工作,她们还堂而皇之的说,产假3 个月对于我们工作不太可能;等到以上所有问题都不在 是问题时,作为一个较为成功的女性,找一份施展自己 才华的工作可谓是一帆风顺了,但是此时的我们已不再 年轻、不在具有朝气了,单位就打出“年龄在40岁以 下”,很显然大部分人都已经摆出在外了。女性的一生 就这样在否决、质疑、不认可中度过!这种现象严重影 响了女性的自我发展,亟待改变。
浅谈西方女性主义的发展

浅谈西方女性主义的发展作者:党红梅党玲侠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第01期摘要:本文分析了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女性争取本身合法权益的斗争和发展历程,以及改变社会对女性不公平的社会地位的观点。
关键词:女性主义;公平;发展一、女性主义的内涵“女性主义”一词,原意指“妇女解放”,19世纪80年代首次出现在英文当中,以后逐渐流传开来。
“五四”时期传入中国,译为女权主义。
无论“女权主义”或“女性主义”这一概念,因年代、文化、流派的不同,其所指称的涵义各不相同,目前尚未达成普遍可接受的定义。
但有一些研究者把它归结为两个层面:理论与实践。
从理论上看,女性主义是一种强调两性平等、对女性进行价值肯定的观念、学说或方法论原则;从实践上看,女性主义是一场争取妇女解放的社会运动,即以消除性别歧视,结束对妇女压迫为政治目标。
二、西方女性主义发展过程西方女性主义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代西方女权主义(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西方女权主义起源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最初是诉求妇女在受教育和立法上的平等,主要要求经济上与男性平等。
这一代有影响的文学作品有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等。
这一时期主要的实践活动成果,是克拉拉?蔡特金领导的妇女同工同酬运动和“三八国际妇女节”的诞生。
但是现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运动“第一次浪潮”是指 19世纪中叶到 20世纪20年代的妇女运动,从要求改善在就业、教育、政治和家庭中的位置和机会,逐渐集中于为争取妇女参与政权的斗争。
美国这一时期的妇女运动得益于废奴运动的鼓舞和斗争经验,率先于 1920年在全美各州通过了妇女选举权,英国在1928年也达到了这一目的,妇女运动“第一次浪潮”落下帷幕。
2、第二代西方女性主义即现代女性主义( 20世纪初至60年代)1949年法国女作家西蒙?德?波芙娃的名著《第二性》的发表,为这一时期的运动奠定了基础。
书中详细考察了女性身心的成长历程和女性成为次于男人的“第二性”的原因,阐明了妇女树立独立人格、改变“他者”地位、实现自身解放的途径,被尊为西方妇女的《圣经》。
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发展的主要阶段

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发展的主要阶段本文通过介绍美国女权主义批评理论的代表人物和著作,分析了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论证了女权主义批评架构的女性框架,为美国的文学批评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标签:女性形象批评;女性中心批评;女性身份批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它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创作、和批评领域的成果,因而有着鲜明的政治倾向。
它要求以女性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解读,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女性形象、女性创作、和女性阅读等。
西方女权主义的理论思潮一开始便具有多元色彩,因其不同的侧重和主张,大体上分为英美派和法国派;并在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和改造了诸如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生态批评的思路与方法,体现了它在批评和建构两方面呈现出的开放性。
然而,无论是何种理论派别,他们都承认女性受压迫与被歧视的历史事实,并以此作为探讨性别问题的立足点。
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60年代末到70年代早期的女性形象批评、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的女性中心批评,和80年代中期以后的身份批评。
凯特·米勒特于60年代末推出了标志着女权主义批评正式诞生的重要著作《性政治》,“该书从男女生理差异出发,重点揭露男性中心文学对女性形象的歪曲,抨击传统的‘阳物崇拜’,进而批判男性中心的父权制社会”。
(朱立元,2005:346)妇女形象批评剖析传统男性作家对女性形象的失真刻画,以及男性评论家对女性作品的批评方式。
1979年,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格巴出版了她们的女权主义名著《阁楼上的疯女人》该书一方面研究了西方19世纪前的男性文学中的两种不真实的女性形象──天使与妖妇,揭露了这些形象背后隐藏着的男性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歪曲和压抑。
该书另一方面又分析了从简·奥斯汀到艾米莉·狄金森等19世纪女作家的创作,探讨了她们采取的在遵守父权制文学标准的方式下向父权制发起挑战的复杂而微妙的写作策略。
女性主义批评

《述国亡诗》 述国亡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 君王城上竖降旗, 妾在深宫那得知。 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 十四万人齐解甲, 更无一个是男儿。 更无一个是男儿。 ——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
解析: 解析:
此诗破题就直述国亡之事: 君王城上竖降旗” 此诗破题就直述国亡之事:“君王城上竖降旗”。史载后蜀君 臣极为奢侈,荒淫误国,宋军压境时,孟昶一筹莫展,屈辱投降。 臣极为奢侈,荒淫误国,宋军压境时,孟昶一筹莫展,屈辱投降。诗 句只说“竖降旗”,遣词含蓄。下语只三分而命意十分,耐人玩味。 句只说“竖降旗” 遣词含蓄。下语只三分而命意十分,耐人玩味。 妾在深宫那得知? 大致有两重含义:首先, 妾在深宫那得知? 大致有两重含义:首先,历代追咎国亡的诗 文多持“女祸亡国” 如把商亡归咎于妲己, 文多持“女祸亡国”论,如把商亡归咎于妲己,把吴亡归咎于西施等 而这句诗则象是针对“女祸亡国”而作的自我申辩。 等。而这句诗则象是针对“女祸亡国”而作的自我申辩。语似轻声叹 然措词微婉,而大有深意。其次,即使退一步说, 息,然措词微婉,而大有深意。其次,即使退一步说,“妾”及时得 知投降的事又怎样?还不照样于事无补!一个弱女子哪有回天之力! 知投降的事又怎样?还不照样于事无补!一个弱女子哪有回天之力! 不过, 那得知”云云毕竟还表示了一种廉耻之心, 不过,“那得知”云云毕竟还表示了一种廉耻之心,比起甘心作阶下 囚的“男儿”们终究不可同日而语。这就为下面的怒斥预留了地步。 囚的“男儿”们终究不可同日而语。这就为下面的怒斥预留了地步。
《20世纪西方文论》 第九章 女性主义

对精神分析理论所做的批判和改造,其要义 并不在于要修改弗洛伊德的理论从而发展精 神分析学,而是要强调性别身份的发展和建 设。
(二)解构主义与女性主义批评 解构主义反对将任何概念或结构看作本质性
的存在,这给了女性主义批评重新思考“女 性”概念以很大启示。 女性主义批评家认为,男性和女性不应该是 尖锐的对立关系,因而女性不应该作为男性 存在的证据,也不应该是男性对自己不喜爱 的属于自己的品质的憎恶的对象化。
西方女权运动的第二次浪潮发生在20世纪 60至70年代。
在这波浪潮中,妇女们除了继续争取自身的 社会权利之外,更充分意识到了性别的不平 等虽然存在于社会生活领域中,但文化才是 男性霸权的制度化的根源所在。
这一时期的女性批评首先大量揭露了文学作 品尤其是男性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中对女性 形象的歪曲,代表作有西蒙·波伏娃的《第 二性》(1949)、玛丽·埃尔曼的《想想女 人》(1968)、凯特·米利特的《性的政治》 (1969)和苏姗·考尼隆主编的《小说中的女 性形象:女性主义透视种种》等。
(二)实践性和理论性的融合 女性主义批评和20世纪以来的其他批评方法
最大的区别可能就在于它不单纯属于文学或 文化领域,而是直接酝酿产生于女权运动, 并以改变女性在现实当代境遇中的地位为根 本诉求的。因此,在女性主义的批评实践中, 批评家们更关注的往往是其政治参与作用。
(三)跨学科性和多元化发展 女性主义批评不仅仅是文学批评,更是一种
米利特指出,政治不是一个狭隘的领域,政治 其实是人类某一集团用来支配另一集团的权力 组合,在这种权力组合中,性作为人的生物历 史以及文化历史的一部分已经充分介入到政治 权力分配的过程中去了,对于女性自身来说, 这个过程是隐蔽而至关重要的,因为“交媾从 来不在真空中进行;尽管它本身是一种生物和 肉体的行为,却根植于人类活动大环境的最深 处,从而是文化所认可的各种态度和价值观的 集中体现。”
女权主义的三波浪潮

女权主义的三波浪潮女性解放运动是近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女性为了寻求平等权益而发起的一次广泛的社会运动。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女权主义经历了三个重要的阶段,即三波浪潮。
每一波浪潮都有着不同的目标和策略,但它们都为女性争取到了巨大的进步。
本文将分别介绍女性解放运动的三个主要阶段,并探讨其对社会的影响。
第一波浪潮:争取政治权益第一波女权主义浪潮始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这一时期,女性在政治领域几乎没有权益,她们不能参与选举,不能担任公职,也不能享受与男性同等的教育机会。
女性积极倡导普选权,要求平等的教育和就业机会,争取政治平等。
其中最重要的里程碑是1918年英国女性获得选举权。
在这一波浪潮中,女性组织起来,通过和平抗议、请愿和抗争,为自己争取政治权益。
例如英国的埃米琳·潘克斯和美国的苏珊·安东尼等名媛,他们奋斗不息,使妇女解放运动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第一波女权主义浪潮的成功为妇女争取了政治平等的权益,奠定了女权主义的基础。
第二波浪潮:争取社会权益第二波女权主义浪潮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这一时期,女权主义开始关注除政治以外的社会问题,如性别歧视、妇女贞操观念、家庭角色和职业发展等。
这一波浪潮的主要目标是改变社会的性别刻板印象和不平等待遇。
在这一时期,女性识别出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并开始反对性别歧视。
她们通过批评传统的家庭角色和性别观念,提出了自己的诉求和要求。
例如,美国的格洛丽亚·斯坦姆和黑人女权主义者贝尔·钱柏斯等人,他们以自身经历为基础,争取了许多社会权益,如禁止性别歧视和改善妇女的工资待遇。
第二波女权主义浪潮的成功在改变了社会对于性别角色的看法,促进了性别平等和妇女权益的进步。
然而,这一时期也引发了一些争议,特别是在家庭和职业观念上,使女性面临更多的选择和挑战。
第三波浪潮:争取文化权益第三波女权主义浪潮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这一时期,女权主义开始关注身份认同和文化权益。
女权主义的历史演进及其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女权主义的历史演进及其对社会变革的影响女权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运动,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十九世纪的第一波女权主义到现代的第四波女权主义,女权主义运动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演进,对社会变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女权主义的历史演进,并探讨其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第一波女权主义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中期。
在这个时代,妇女开始反抗传统的性别角色和不平等待遇,要求获得政治和经济的权利。
例如,之前长期被忽视的妇女参与了废奴运动,这使得妇女在当时社会的政治影响力得到了提升。
第一波女权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苏珊·安东尼和伊丽莎白·卡迪·斯坦顿等。
这些先驱者为后来的女权主义者奠定了基础,他们的努力为实现性别平等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波女权主义出现在二十世纪中叶。
在这个时期,女性开始呼吁社会进一步解放、平等地参与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
他们追求性别平等,并推动了包括妇女参政权和堕胎合法化等议题的改革。
这一时期的女权主义者们开创性地提出了“个人是政治的”口号,并奋力争取性别、种族和性取向的平等权利。
比如,格洛丽亚·斯坦姆、贝蒂·弗里登等女权主义领袖为女性争取了解放和平等的权益,对于现代社会的女性权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波女权主义是在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涌现的,与第二波女权主义相比,第三波女权主义更加关注多元性别和跨文化议题。
这一阶段的女性运动强调女性的多样性,并包容了更广泛的性别认同和性取向。
第三波女权主义者致力于打破性别二元论的束缚,促进种族和性别的平等。
这一波女权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贝尔·胡克斯、欧普拉·温弗瑞和金·伯格等,她们在文化、媒体和政治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第四波女权主义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起源于21世纪。
这一波女权主义强调使用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等新技术工具传播信息,以实现性别平等和争取权益。
此外,第四波女权主义者还重点关注了性骚扰、性别歧视和性暴力等问题,并呼吁加强性别教育和反对性别暴力。
浅析十九世纪女性主义在东西方的 发展趋势

浅析十九世纪女性主义在东西方的发展趋势十九世纪是女性主义运动在东西方都取得了重要进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代,女性在家庭、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地位都受到了挑战,女性们开始站出来争取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本文将着重分析十九世纪女性主义在东西方的发展趋势,探讨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特点和影响。
我们来看看十九世纪西方女性主义的发展趋势。
在这个时期,西方社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加速,社会结构和家庭组织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为女性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在西方国家,女性主义运动逐渐形成了三个主要趋势:第一,以赞成妇女参政权为主要诉求的政治女性主义;第二,强调女性自主权和平等权利的女性解放主义;关注女性社会经济地位的妇女权利主义。
这三股力量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
在政治女性主义方面,十九世纪西方国家的女权运动者纷纷开始争取妇女参政权。
这一运动的代表人物如英国的埃米琳·潘克斯特、美国的苏珊·安东尼等,她们通过游说、集会、请愿等手段,不断向政府和社会呼吁妇女应该有权利参与政治决策。
她们的努力最终在二十世纪初取得了重大进展,妇女开始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标志着女性在政治领域获得了重大突破。
除了政治权利外,女性解放主义者们也开始强调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自主权和平等权。
她们开始提倡婚姻自由、家庭和睦、妇女职业教育等观念,力图打破传统家庭结构中的男尊女卑观念。
她们认为,妇女应该有权选择自己的伴侣,有权参与社会各个领域的活动,有权追求自己的事业和兴趣。
这种思潮为妇女争取教育、职业和社会权利打下了基础,对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十九世纪西方国家,妇女权利主义也逐渐兴起。
她们不但支持政治妇女参政权和倡导妇女自主权,还特别注重改善妇女的社会经济地位。
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如美国的简·艾李奇和法国的斯维亚娜·德·吉耶等,她们致力于争取妇女的经济权利,包括薪酬公平、劳动保护、家庭财产权等。
克里斯蒂娃论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历程

克里斯蒂娃论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历程
综观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最初是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女权”阶段,即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50、60年代。
政治平等、经济平等、职业平等以及精神解放是这一阶段女权主义斗争的主要目的。
这一阶段以1920年至1928年英美妇女获得完全的选举权为达到高潮的标志。
第二阶段是1968年以后出现的新一代女权主义者,即强调“女性”的女性主义者。
她们一反初期注重“平等”的策略,改弦易张,强调性别差异和女性的独特性。
注重女性不同于男性的心理体验、象征表征和内在情思,成为第二阶段女权主义的主要任务。
进入80年代,出现了第三代女权主义(后女权主义),即将“女权”、“女性”加以整合折中的重“女人”的女权主义。
第三代女权主义不再提倡男女的对立或女性一元论,而是注重多元论,提倡男女文化话语互补,使女人成为女人,男人成为男人。
女性主义

• 2 旨在质疑权威和原初性神话的女性主义理 论视角将使翻译研究更加富有成效。(原初性
神话赋予写作男性的特质,使翻译不得不屈尊其下)
• 3 钱伯伦还认为:女性主义理论得益于解构主义 思想,质疑了将写作与翻译二元对立的传统观念 。
体与性的思想;多元 论、相对论的思想与 个人主义政治。
克里斯蒂瓦 (JuliaKristeva),塞 克瑟斯(Helene Cixous),伊丽加莱 (Luce Irigaray))等
后现代女权主 义
结果
欧美妇女赢得了选举 权、财产继承权、受 高等教育权和经商权 等基本权利
已经认识到父权制在 所有的社会中运行, 它通过教育、文学和 宗教这些手段的强 化,使人们将其对妇 女的压迫和歧视内化 在心灵深处。
• 17世纪法国修辞学家梅纳日有句名言说: 翻译就是女人,漂亮而不忠实,更是一语 道破了女性以及译者在翻译中的地位。 传统译论中,原作与原作者在创作方面是 独立的、主动的、自由的。译作和译者依 赖于原作和原作者,在翻译中不能发挥, 因而是依赖的,被动的。女性主义与翻译 相结合并非偶然,而是出于同命相连。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introduction
• 女性主义(feminism),亦称女权主义。
我国也曾用“女权主义”一词,但是现在 都改为“更合适宜”的“女性主义”,这 是因为:综观当代西方妇女运动已经从争 取男女平等的阶段转向了强调尊重和顺应 女性的差异性、强调女性主体意识的新阶 段(蒋骁华,2004) 。 • feminism是后结构主义思潮和后现代理论 的一部分,是解构一切中心、为边缘者争 取权力的思想运动,是一个涵盖面极广的 概念。
• 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看来,“忠实既不 是针对作者也不是针对读者的,而是针对 写作方案(Writing Project)而言的 ——作 者和译者都参与了这一方案。”
女权历史的发展历程

女权历史的发展历程
女权主义(又称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
纪中叶的西方国家。
女权主义旨在争取性别平等、消除性别歧视,并提升女性在政治、经济、教育和社会等领域的地位。
以下是女权主义发展的一些重要阶段:
第一波女权主义(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该阶段的重点是
推动女性参与选举权运动。
在这个阶段,女性们积极争取获得普选权,以及在教育和婚姻等方面的平等权利。
代表性事件包括1880年和1903年的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成为世界上最早实现女性普选权的国家。
第二波女权主义(1960年代至1980年代):该阶段的关注点
扩大到了性别歧视的更广泛领域。
在这一时期,女性开始发起争取更广泛权益的运动,比如争取妇女权利和性别平等的急先锋,性别角色定型的反思以及争取性别平等的政治行动等。
其中最著名的事件之一是1963年在美国爆发的女权主义示威活动,即“妇女之路”示威,该示威的目标是争取女性的平等权益。
第三波女权主义(1990年代至今):这一阶段聚焦于反对性
别不公和对女性权益的全面认可。
第三波女权主义强调多元性别认同、种族、性取向和阶级等差异,并试图建立一个更为包容和多样化的女性主义运动。
此外,因社交媒体的兴起,这一阶段的女权主义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支持。
女权主义的发展历程远不止这三个阶段,而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演进的过程。
至今,女权主义运动仍在继续,不同国家和地区
的妇女团体和女性权益活动家们持续努力争取性别平等和消除性别歧视。
7女性主义与大众文化

女权运动
一西方女权主义分三个阶段:
1、第一代女权主义(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
2、现代女权主义( 20世纪初至60年代)
3、后现代女权主义( 20世纪60年代至今)
女权运动,即妇女解放运动。目的是为妇女争取平等权利,赋予妇女以与男子平等的地位,以及选择自己的职业和生活方式的自由。
(种态度和价值,通过广告,新闻个电视等门类繁多的传播媒介得到表现。
观看女性的基本模式与女性形象的基本用途,仍无变更。
“对妇女象征性的歼灭”塔奇曼
是指在文化生产和媒介表现中忽视、排斥妇女及其利益,或者将她们及其利益边缘化和浅薄化。妇女们或者不在场,或者按照以性的吸引力和在家庭劳动中的表现为基础的陈规来表现。简而言之,媒介通过不在场,谴责或浅薄化而把妇女们“象征性地歼灭了”。
3自由主义女权主义
是男性对妇女的偏见造成的,而这种偏见深深地植根于法律之中或是将妇女排斥在某些特定的生活领域之外而体现出来,批判媒介和通俗文化中对妇女不平等的,利用性的使用与表现,为补救性的机会平等立法而论争,以扭转这一局面。
目前最为广泛为人接受的(权利的斗争已经实现)
4二元制理论
融合了马克思主义和激进女权的观点,认为妇女受压迫是父权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
1.裸体乃是旁观者思想的产物
2.女性受到责备,并且以向男性屈从作为对他的惩罚。对女性来说男性成了上帝的代理人
当绘画进一步趋向世俗时,别的主题也提供了描绘裸体画的机会:
在这些图画中,显示了主角(女性)意识到了有人在观察自己。
她裸露着,并非如其本来的裸体形象
她裸露着,按照观者眼中的裸体模样
《苏珊娜与长老》
旁观者眼中的裸像,往往成了作品的实际主题。我们加入长者的行列,一起偷窥苏珊娜沐浴,而她也转而注视我们这些瞧着她的人。
中西方女权主义比较

一:始发于欧美的西方女性主义思潮与中国的女性主义思潮之间有许多明显的相似的地方。
第一,理论基石具有一路性。
中西方女性主义有着很深的理论渊源,西方女性主义者对社会性别理论的论述蕴涵深厚历史唯物主义的意蕴,表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方式论对西方价值观的普遍影响。
二战后成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妇女地位的提高,对西方女性主义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马克思主义成了后现代女性主义重要的思想源泉,正如英国的朱丽叶·米切尔所宣称的那样:“提出女性主义的问题,给予马克思主义的回答。
”如朱丽叶·米切尔在《妇女:最漫长的革命》一文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女性主义相结合,解释妇女受压迫的原因;玛格瑞特·本斯顿的《妇女解放的政治经济意涵》,运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二重论,引导女性主义对家务劳动的研究;美国的海迪·哈特曼在《资本主义、家长制与性别分工》一书中,用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分析方式,揭露妇女地位的本源,等等。
在社会主义国家进展起来的中国女性主义,则一直坚持和进展马克思主义。
第二,奋斗目标具有一路性。
中西方女性主义都以女性权益服从男性权益机构为政治前提,关注女性解放的可能和途径。
社会主义提倡要消灭一切剥削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成立一个平等公正的理想社会,也使西方女性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共鸣。
如各流派的西方女性主义都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构建两性平等社会问题,自由女性主义从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的“理性”、“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理论动身,希望通过法律的武器实现男女平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把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父权制作为产生两性不平等的本源,第一次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探讨消除阶级压迫的重要性;激进女性主义则把矛头指向男性,把妇女解放的希望寄托于生物革命;生态女性主义以一种崭新的视角审视女性学和生态学,把反对压迫、妇女解放和解决生态危机一并看成自己的奋斗目标;第三世界女性主义抵制霸权和歧视,提倡和尊重多元和不同,以达到两性和谐和各民族的和平相处。
浅谈西方女性主义的发展

一
女性主义 的内涵 女性主义 一词 .原意指 妇女解放 .1 世纪 8 9 O年代首次出现
.
人同等的权利和职责为宗 旨,在当代妇女运动中担当了重要的领导 角
在英文当中.以后逐渐流传开来 。 五 四”时期传入中国 ,译为女权主 义。无论 女权主义 或 女性主义 ”这一概念 .因年代 ,文化、流派 的不同 . 其所指称 的涵义各不相 同.目前 尚未达成普遍可接受的定义 。
( 第二性 )的发表 .为
这一时期 的运动奠定 了基础 。 书中详细考察 了女性身心 的成长历程和女 扼要地重述拉康和德里达的思想。 性成为次于男人 的 第二性 的原 因 . 阐明了妇女树立独立人格 改 无论女性主义思潮被贴上怎样的标签 . 对妇女所承担的精神和政治 变 他者 地位 实现 自身解放的途径 . 被尊为西方妇女的 《 圣经) 。 二战后 . 各种矛盾重新排 队 , 女权主义也各树 大旗 . 马克思主义女 权主义主要从经济和阶级斗争方面要求妇女和男性 的平等 . 要求妇女在 义 务却是一致 的. 这些标 签只不过是女性主义者分别从性别 阶级 、 种 族 、地域 、年龄 , 性格 、性倾 向等方面形成 妇女 为什么受压迫 的理 论 .以及提 出了消灭这一社会 现象的种种解 决办法 。 西 方 女 性 主义 主要 关注 如 下几 方 面 问 题 :
色。 同时 . 为促进成员之间的平等参 与及集体合作精神 . 一种特 有的组 织活动方式— — 提高觉悟小组纷纷涌现 . 成为启发女性意识觉醒 的有
效手段 . 从要求经济 , 政治 , 社会生活上的平等参 与 , 进而要求对 自己 身体的控制和支配权 .并诉诸 法律 。
但有一些研究者把 它归结为两个层面: 理论与实践 。从理论上看 . 女性 17 3年 1 .美 国最高法院宣判堕胎是孕妇的私事 .怀孕三个月 9 月 主义是一种强调两性平等 , 对女性进行价值肯定 的观念, 学说或方法论 内妇女可以不受政府和 医生 的控制 . 照自己的意愿堕胎 。同年春天 . 按 原则:从实践上看 . 女性主义是一场争取妇女解放 的社会运动 . 即以消 平等权利修 正案”在美 国参 ,众两院得以通过 。这两项成 果标志着这
现代西方政治思潮第八章 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运动
第一次运动高潮:18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
女性普选运动 第二次运动高潮: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
二、 女权主义理论 1、出发点——性别歧视
2.女权主义的基本特征
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
具有极大的随意性
具有非同一般的温和色彩,不主张暴力革命
三、女权主义派别
自由女权主义
激进女权主义
社会女权主义
心理分析女权主义
1、自由女权主义
自由女权主义的先驱。 代表作:《女权辩护: 关于政治和道德问题 的批评》
沃斯通可拉夫
主要思想主张
认为两性都具有理性,应该享有同等的权利(尤其是政
治权利)
主张改善妇女处境,要求国家和政府采取具体措施保护
妇女 主张国家中立 提出自由女权主义的正义观。
境。
两性都有伦理道德,但理解不同。男人看重公平、
规则和权力,女人重愿望、情感、需求。 主张男女平等地抚养子女,反对妇女包办抚养子女 性心里发展是生理的社会诠释过程。
评价:
1阐述思想的主要武器是对男权的揭露和批判 2女权运动应该与其他运动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更广
泛的影响。 3女权主义最有价值之处是改变了公众的思想意识。 4在参与公共事务方面女性还是比较欠缺。
论。米切尔、哈特曼为代表)
提出一统体系(社会女代表)。
3、激进女权主义
激进女权主义是 女权主义 的新兴激进派,主要代表 年轻的、受过高等教育的 白人中产阶级妇女。
K.米利特
《性政治》
激进女权主义的主要思想主张
主张推翻男权制。认为男权制是两性不平等的主要
2、社会女权主义
社会女权主义是社会民主 主义思想在两性关系领域 的应用,把性别压迫和剥 削看做阶级压迫和剥削的 副产品。
女权主义发展历程

女权主义发展历程
女权主义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女性开始对她们长期以来所面临的不平等和歧视发出了声音。
然而,女权主义的发展是一个多元化的过程,涵盖了许多不同的派别和观点。
第一波女权主义的兴起始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这一波女权主义旨在争取女性的基本权利,例如投票权和财产权。
代表这一波女权主义的重要事件是1913年的妇女运动大游行,以
及1920年美国通过第19修正案承认了妇女的选举权。
第二波女权主义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并持续到80年代。
这一波女权主义强调消除社会和文化中的性别歧视,并争取性别平等。
它的发展随着性别角色和性别刻板印象的挑战而变得日益重要。
其中,1963年的《女性的神秘》一书的出版标志
着这一波女权主义的开始。
第三波女权主义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并至今持续发展。
这一波女权主义呼吁扩大对性别问题的认识,并关注种族、阶级和性别等因素的交叉影响。
这一波女权主义强调自我表达、性解放和女性的多样性。
除了以上三个波次之外,还有一些次要的女权主义运动和派系,如激进女权主义和文化女权主义。
这些特定的派系在女权主义领域中持有不同的观点和方法。
总体而言,女权主义的发展历程表明了对于性别平等的不断争
取和呼吁。
这一进程涉及到政治、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变革和改革,为追求和增强女性的权益做出了重要贡献。
女权主义的发展史

女权主义的发展史
女权主义是指对于性别不平等问题的探讨和关注,是争取男女平等的运动。
女权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启蒙时期。
在18世纪,启蒙运动开始兴起,强调人类理性和自由权利。
女权主义者开始质疑女性被视为二等公民的观念,开启了女权主义思潮的发展。
第二步,劳工运动时期。
在19世纪,女性开始参与劳工运动,要求获得与男性同等的工作机会和薪资。
这个时期的女权主义者开始呼吁性别平等和妇女独立的社会经济地位。
第三步,独立运动时期。
在20世纪初,女权主义者开始要求政治权利,包括投票权、与男性平等的选举权以及法律上的平等。
这些要求在1918年英国妇女赢得选举权后变得更加重要。
第四步,女性主义时期。
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女权主义者开始探讨个人生活和家庭问题。
他们呼吁消除私人生活中的性别歧视和压迫,并强调女性在婚姻中的自主权利。
第五步,跨国女性主义时期。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女权主义者开始关注跨国性别问题。
他们呼吁关注世界各地的妇女和少数群体的困境,强调全球性别平等。
第六步,后现代女权主义时期。
近年来,后现代女权主义者强调文化和个体权利,拓宽了女权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范围。
他们强调女性的多元性和不同文化间的平等性。
总的来说,女权主义经过几个时期的发展,呼吁男女平等的思想渐渐被广泛认可。
女性得到了更多的机会和自主决定权,但是性别歧视和压迫仍然存在。
因此,女权主义运动仍需要继续前行,争取更广泛的平等和尊重。
西方女权主义三个发展阶段

西方女权主义发展历程的启迪西方女权主义能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代女权主义 (19 世纪下半叶至 20 世纪初):西方女权主义发源于法国财产阶级革命和启发运动此后, 19 世纪下半叶出现第一代,和欧洲工业革命同步。
1789 年 10 月,法国大革命迸发后,一群巴黎妇女进军凡尔赛,向公民议会要求与男子同样的合法人权,揭开了女权运动的序幕。
1790 年法国女剧作家高尔日发布了《妇女权益宣言》,提出 17 条相关妇女权益的要求。
宣言此后成为女权运动的大纲性文件。
1792 年,英国女作家 M.沃斯通克拉夫特发布《为女权辩白》一书,提出妇女应该在教育、就业和政治方面享有与男子同样的待遇。
19 世纪中叶,女权运动的中心从欧洲转向美国。
直至 1920 年,美国经过法案,保障女性享有选举权。
这一阶段的特色是:目注明确,妇女要求与男子有同样的经济、政治权益;以行动、实践为主,重视于推进立法。
最为典型的是拉拉 .蔡特金领导的妇女同工同酬运动与各国女性争取选举权的一系列运动。
这一阶段确立了女权运动的奋斗目标,也形成了女权运动是一场社会实践运动的基调。
教育、就业及政治权益的诉求归根结底是最求女性追求同样的社会角色地位,而不健全、非理性的劳动力市场是女权运动的最大阻碍。
1 / 5能够说,把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不利地位视为男女社会地位不一样样的重要本源,就是这一阶段形成的。
只管此后女权主义思想理论有了发展,劳动力市场的环境背景也在不停变化,可是这类看法仍是在女权主义者中根深蒂固。
第二代女权主义(从 20 世纪初到 20 世纪 60 年月):现代女权主义,这一阶段是女权主义在西方最重要的阶段。
女权主义者发现,只管女性在政治经济领域争取同样的努力获得显然的成果,可是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不一样样地位却没有获得根天性的改良。
比如,获得选举权的妇女集体在政治依旧处于附属地位,同工同酬、同样就业基本获得保障的状况下职业隔绝与职业发展远景不好的问题凸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女权主义发展历程的启示西方女权主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代女权主义(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
西方女权主义起源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以后,19世纪下半叶出现第一代,和欧洲工业革命同步。
1789年10月,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一群巴黎妇女进军凡尔赛,向国民议会要求与男子平等的合法人权,揭开了女权运动的序幕。
1790年法国女剧作家高尔日发表了《妇女权利宣言》,提出17条有关妇女权利的要求。
宣言后来成为女权运动的纲领性文件。
1792年,英国女作家M.沃斯通克拉夫特发表《为女权辩护》一书,提出妇女应当在教育、就业和政治方面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待遇。
19世纪中叶,女权运动的中心从欧洲转向美国。
直至1920年,美国通过法案,保障女性享有选举权。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
目标明确,妇女要求与男子有相同的经济、政治权力;以行动、实践为主,侧重于推动立法。
最为典型的是拉拉.蔡特金领导的妇女同工同酬运动与各国女性争取选举权的一系列运动。
这一阶段奠定了女权运动的奋斗目标,也形成了女权运动是一场社会实践运动的基调。
教育、就业及政治权利的诉求归根结底是最求女性追求平等的社会角色地位,而不健全、非理性的劳动力市场是女权运动的最大障碍。
可以说,把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不利地位视为男女社会地位不平等的重要根源,就是这一阶段形成的。
尽管其后女权主义思想理论有了发展,劳动力市场的环境背景也在不断变化,但是这种观念还是在女权主义者中根深蒂固。
第二代女权主义(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
现代女权主义,这一阶段是女权主义在西方最重要的阶段。
女权主义者发现,尽管女性在政治经济领域争取平等的努力取得明显的成果,但是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平等地位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例如,得到选举权的妇女群体在政治依然处于从属地位,同工同酬、平等就业基本得到保障的情况下职业隔离与职业发展前景不佳的问题凸现。
这种矛盾的情况促使女权主义者向纵深思考,形成了独特的女权主义理论,主要有三派: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
这一派别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朱丽叶忒.米切尔,她最著名的“提出女性主义的问题,给予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就明白地亮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号。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主要是从经济和阶级斗争方面要求妇女和男性的平等,他们所重视的是妇女的经济地位与物质生活。
虽然有不同的解读,但是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的重要理论渊源。
把无交换价值、无报酬的家庭劳动视为阶级压迫,积极地投身社会的生产劳动。
在重视生产经济领域的问题上,社会主义女权主义是第一代女权主义的直接继承者。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
代表人物为19世纪英国的米尔、当代美国的傅瑞丹。
米尔是英国十九世纪自由主义健将,他在他的代表作——《女性的屈服》一书中,集中地阐述了他的女性权益的观点。
米尔指出法律的不平等使得婚姻制度里的婚姻关系犹如主人与奴隶的关系。
现代社会就是人们有迁徙的自由、选择职业的自由,以及改善生活的机会。
但是对已婚妇女而言,她却没有这些现代男人享有的自由。
傅瑞丹继承了18世纪以来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同时又更加强调女性在公共领域的参与。
因此,傅瑞丹在其名著《女性迷思》一书中,首先对女性的家庭角色展开锐利的解析与批评。
傅瑞丹指出父权社会的文化机制竭尽所能地塑造一个幸福的家庭主妇形象,使得女性把自己的一生寄托于家庭与婚姻关系。
然而这个理想形象,只是个迷思。
为了发挥自我潜能,妇女必须和男性一样从事公共领域的活动。
故此,傅瑞丹鼓励女性放弃以家庭主妇的形象作为自我认同,不过,她并未提倡女性在实质上放弃家庭生活,而是在事业与家庭间取得平衡。
自由主义女权者认为家庭束缚是一种强有力的干扰因素,必须依靠国家立法干预,形成介入机制。
因此,自由主义女权运动继承了自由主义运动的衣钵,以争取立法保障为主要诉求,积极维护妇女政治权利。
激进主义女权主义:
这一派诞生最晚,活跃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严格地说,这一派并不是统一的思想派别,而是前两种思想流派极端理念的集中表现。
以美国的凯特.米丽特为代表,以她的著作《性政治学》为思想典范。
这一派把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的家庭私人生产剥削解读为“性剥削”,把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家庭束缚解读为“性束缚”,他们把女性和男性完全对立起来:
男人是敌人,女人是朋友;男人是暴躁,女人是温柔;男人是迫害者,女人是被迫害者;男人是压迫者,女人是被压迫者……实际上,他们将女权运动要求男女平等的社会诉求改造成了从根本上消除男女差异,直至女权至上。
对女权运动的传统领域——社会政治与经济,他们抱着轻蔑的态度,他们把女性解放运动解读为“性解放”,要求从根本上消解传统家庭模式。
他们的激进主张与“性解放运动”都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争议。
第三代女权主义:
后现代女权主义,面对“性解放运动”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保守主义对妇女解放运动的有力质疑,离婚率明显上升,爱滋病泛滥等等,女权主义者开始反思。
特别是在消除男女二元对立方面,形成了“温柔的女权主义”“绿色女权主义”。
他们一方面肯定了女权运动保护女性社会权益的成果,另一方面对女权主义者试图颠覆传统家庭模式提出了质疑。
后现代女权主义还在成长阶段,分为唯本论与构成论两个主要派别。
唯本论继承了传统女权主义的男女二元分界,试图在承认男女差异的基础上消除男女不平等。
构成论则从根本上否定男女二元分界,强调性别角色的社会性,把男女平等的主张看成父权制的产物。
虽然两者理论出发点不同,但是都在认同传统家庭模式基础上完成妇女解放的目标。
通过上述介绍,我们可以看到,随着西方女权运动的发展,以及女权主义的理论化、系统化,家庭制度逐步成为了女权主义思想家思考的重点。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重视的是家庭私人劳动限制女性社会经济活动。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则注重于家庭模式限制了女性社会公共权力。
两者各有侧重,但是都把传统家庭模式视为女性社会地位问题的重要根源。
而激进主义女权主义虽然看似光怪陆离,实际上是试图从根本上消解家庭,从而解决男女不平等。
在社会公共领域——政治活动、经济活动,女权运动都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但是没有完成消除男女社会地位不平等的使命——由此产生的迷茫与焦虑把女权运动推向了激进与极端。
归根结底,现代女权主义有一个共同点:
把社会公共领域的男女不平等现象的根源追溯到了以家庭为核心的私人领域。
而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思想则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以及由此产生的男性、女性社会角色—性别角色的二元对立。
实际上从第二代女权主义者开始,就已经把男女社会不平等这一社会问题的思考引向了家庭私人领域,但是女权运动在诞生伊始就有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对理论发展的消化与吸收非常缓慢。
可以说除了“性解放”运动的昙花一现,直至今天,女权主义的指导思想、实践水平基本上还停留在第一代女权主义时期。
因此,“女性在劳动力市场的不利地位是男女性社会地位不平等的根源”仍然是多数女权主义者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