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体学说

合集下载

受体学说简要串讲2016-07-21

受体学说简要串讲2016-07-21

成都平安医院药剂科实习生培训记录培训项目:受体学说简要串讲培训资料发放时间:2016年7月21日实习生签名:主讲:刘安娜曹鹏培训内容:药物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或原理(mechanism of action;principle of action),指药物在何处起作用及如何起作用。

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对提高疗效、防止不良反应及开发新药等都有重要意义。

药物的作用机制可分为药物作用的受体机制和非受体机制。

各种药物作用机制的分布示意图一、药物作用的非受体机制(一)非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非特异性药物的作用与化学结构无关,而与药物理化性质有关。

如:1.渗透压作用:硫酸镁的导泻作用,甘露醇的脱水作用2.脂溶作用:全麻药对CNS的麻醉作用3.影响pH:抗酸药治疗溃疡(弱碱性化合物,中和胃酸)4.络合作用:络合剂解除金属、类金属的中毒5.沉淀蛋白:醇、酚、醛、酸可致细菌蛋白变性、沉淀而杀菌(二)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特异性药物的作用与化学结构密切相关。

如:1.干扰或参与代谢过程影响酶的活性新斯的明抑制胆碱酯酶;碘解磷定复活胆碱酯酶。

2.影响生物膜的功能抗心律失常药影响Na+、Ca2+或K+的转运而发挥作用。

多粘菌素损伤细菌的胞浆膜,使膜通透性增加而产生抗菌作用。

3.影响体内活性物质乙酰水杨酸抑制体内PG的合成而发挥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

4.影响递质释放或激素分泌麻黄碱既直接激动Ad受体,又促NE能神经末梢释放递质。

格列齐特可促进胰岛素分泌而使血糖降低。

二、药物作用的受体机制受体:(receptor):是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种能选择性地与相应配体结合,传递信息并产生特定生理效应的大分子物质(主要为糖蛋白或脂蛋白,也可以是核酸或酶的一部分)。

受点(receptor-site):受体上与配体立体特异性结合的部位。

配体:(ligand):内源性配体:神经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物质;外源性配体:药物D + R ===== DR →••••••→E (D代表药物,R为受体,DR为复合体,E为效应)PS:受体在药理学上是指糖蛋白或脂蛋白构成的生物大分子,存在于细胞膜、胞浆或细胞核内。

受体学说

受体学说

受体学说递质必须与相应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受体是指神经元和效应细胞膜上能与递质结合的特殊结构。

位于突触后膜与效应细胞膜上的受体称为突触后受体,位于突触前轴突末梢上的受体称为突触前受体。

某些药物能与受体结合并产生与递质类似的生理效应,称为受体激动剂(或递质拟似剂);如果一些药物,其化学结构与递质相似,也能与受体结合但不能产生递质的效应,而是占据受体或改变受体的空间构型,从而使递质不能发挥作用,这些药物称为受体阻断剂(或递质拮抗剂)。

1.胆碱能受体主要可分成两种类型。

一种受体广泛存在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细胞膜上,当乙酰胆碱与这类受体结合后就产生一系列副交感神经末梢兴奋的效应,包括心脏活动的抑制、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胃肠道平滑肌的收缩、膀胱逼尿肌的收缩、瞳孔括约肌的收缩、消化腺分泌的增加等。

这类受体也能与毒蕈碱相结合,产生相似的效应。

因此这类受体称为毒蕈碱受体(M型受体),而乙酰胆碱与之结合所产生的效应称为毒蕈碱样作用(M样作用)。

阿托品是M型受体阻断剂,它仅能和M型受体结合,从而阻断乙酰胆碱的M样作用。

另一种胆碱能受体存在于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和神经肌接头的终板膜上,当乙酰胆碱与这类受体结合后就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终板电位,导致节后神经元和骨骼肌的兴奋。

这类受体也能与菸碱相结合,产生相似的效应。

因此这类受体称为菸碱样受体(N型受体),而乙酰胆碱与之结合所产生的效应称为菸碱样作用(N样作用)。

N型受体还可分成两个亚型,神经节神经元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为N1受体,骨骼肌终板膜上的受体为N2受体。

筒箭毒能阻断N1和N2受体的功能,六烃季铵主要阻断N1受体的功能,十烃季铵主要阻断N2受体的功能,从而阻断乙酰胆碱的N样作用。

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和骨骼肌的交感舒血管纤维,其递质也是乙酰胆碱;由于阿托品可以阻断其作用,所以属于M样作用,受体属于M型受体。

中枢神经系统内的胆碱能受体也有N型和M型两种,但主要是M型受体;乙酰胆碱作用于神经元的M型受体,主要表现为放电增多的兴奋效应。

1药理学总论2

1药理学总论2

0 ≤ ≤ 100%
药效学——药物与受体
至此,占领学说理论就完整了。 当两药亲和力相等时,其效应强度取决于
内在活性强弱,当内在活性相等时,则取决 于亲和力大小。
药效学——药物与受体
药效学——药物与受体
五、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
激动药(agonist):与受体亲和力强又有内在 活性的药物。
• 完全激动药(full agonist): α= 1,与受体结合
信息放大系统 生理、药理学反应
药效学——药物与受体
2、配体(ligand):体内能与受体特异性 结合的物质。也称第一信使。
神经递质

内源性配体 激素
自体活性物质

外源性配体
配体与受体结合的部位叫结合位点或受点 (binding site)。
药效学——药物与受体
3、受体的特性:
灵敏性(sensitivity) 特异性(specificity) 饱和性(saturability) 可逆性(reversibility) 多样性(multiple-variation)
药效学——药物与受体
二、受体类型:
① 含离子通道的受体(N2) ② G-蛋白偶联受体(α 、β 和M) ③ 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
(生长激素受体) ④ 甾体类激素受体
细胞膜受体 细胞内受体
1. 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受体(离子通道型
受体,Ligand-Gated Channels)
配体:N-Ach、GABA、兴奋性氨基酸(甘氨酸
AMPK
TSC1 TSC2
Hamartin Tuberin
GAP
Rheb-GTP
mTOR
S6K
4EBP1 P27

受体学说——精选推荐

受体学说——精选推荐

二、受体理论要点:(1)受体的概念、特性、类型和调节方式(2)受体学说(一)受体的概念1.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细胞浆或细胞核上的大分子化合物(如蛋白质、核酸、脂质等)能与特异性配体(药物、递质、激素、内源性活性物质)结合并产生效应。

2.配体或配基:与受体结合的特异性物质称。

3.受点或位点:受体上能与配体相结合的活性基团。

(二)受体的特性1.有饱和性、竞争性2.特异性3.可逆性4.高亲和性5.结构专一性6.立体选择性7.区域分布性8.生物体存在内源性配体9.亚细胞或分子特征10.配体结合试验资料与药理活性的相关性(三)受体的类型根据受体在靶细胞上存在的位置或分布分类:3类1.细胞膜受体(1)如胆碱受体、肾上腺素受体、多巴胺受体、阿片(内阿片肽)受体、组胺受体及胰岛素受体等;(2)受体除分布于突触后膜外,有些也分布于突触前膜。

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受体对药物的亲和力、敏感性和生理功能不同。

2.胞浆受体:位于靶细胞的胞浆内,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性激素受体等。

3.胞核受体:位于靶细胞的细胞核内,如甲状腺素受体存在于细胞浆或细胞核内。

根据受体蛋白的结构和信号转导的机制分类1.含离子通道的受体:受体直接与离子通道相偶联,配体与其结合后迅速引起细胞膜的电位变化而产生效应。

如GABA受体。

2.G蛋白偶联受体:受体与配体结合后,通过G蛋白改变细胞内第二信使的浓度,将信号传递至效应器而产生生物效应。

如M-ACh受体、NA受体、5-HT受体和DA受体等。

3.酪氨酸激酶受体:为跨膜蛋白,胞外部分与配体结合,胞内部分含有酪氨酸激酶活性或与酪氨酸激酶偶联。

如胰岛素、生长因子、神经营养因子受体等。

4.调节基因表达的受体:细胞浆或细胞核内,也称核受体。

其配体多为亲脂性小分子化合物,如甾体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甲状腺素。

(四)受体调节概念:受体与配体作用,其有关的受体数目和亲和力的变化称受体调节。

1.向下调节(衰减性调节)和向上调节(上增性调节)(1)向下调节:长期使用激动剂,如用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哮喘,可使受体数目减少,疗效逐渐下降。

[生物学]受体

[生物学]受体

⒈ 激动剂(agonist):为既有亲和力又 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能与受体 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根据 亲和力和内在活性的不同,激动剂 又分为完全激动剂(有较强的亲和 力和较强的内在活性,α=1)和部 分激动剂(partial agonist,有较强 的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不强,α<1)。
完全激动剂(如吗啡)可产生较强的 效应,而部分激动剂(如喷他佐辛) 只引起较弱的效应,有时还可以对抗 激动剂的部分效应,即表现部分阻断 活性;
配体(包括药物)与受体结合的化学 力主要通过共价键、离子键、偶极 键、氢键,以及范德华引力。药物 与受体结合部位不止一个,因此各 部位可能以不同的结合力(键)来 结合。药物和受体结合产生效应有 以下学说:
占领学说(occupation theory) 占领学说分别由Clark和Gaddum于 1926年和1937年提出,该学说认为: 受体只有与药物结合才能被激活并产 生效应,而效应的强度与占领受体的 数量成正比,全部受体被占领时出现 最大效应。
受体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初。Langley分 别于1878年和1903年在研究阿托品和匹 罗卡品对猫唾液腺,以及箭毒对骨骼肌 的作用中发现,这些药物不是通过作用 于神经、腺体或肌肉,而是通过作用于 生物体内的某些“接受物质”(以后又有 人称之为“作用点”)而起效的,并且认 为药物必须先与之结合才能产生作用。
受体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即神 经递质类受体(如乙酰胆碱、去甲 肾上腺素等儿茶酚胺类)、激素类 受体(如胰岛素、甲状腺素、胰高 血糖素、催乳素、肾上腺皮质激素 类等),自身调节物质受体(如前 列腺素、组胺、5-HT等)以及中枢 神经系统中的某些受体(如吗啡、 苯二氮卓、GABA受体等)。
受体的性质如下: ① 灵敏性:只要很低的药物浓度就能产生 显著的效应。 ② 选择性:不同化学异构体的反应可以完 全不同,激动剂的选择性强于阻断剂。 ③ 专一性:同一类型的激动剂与同一类型 的受体结合时产生的效应类似。例如普 萘洛尔为β-受体阻断剂,它阻断肾上 腺能β-受体而起到降压、抗心绞痛、 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药效动力学(8章)总结

药效动力学(8章)总结

1、离子通道受体: (a) 配体门控型离子通道受体
(ligand gated ion channel receptors), (b) 电压依赖型离子通道受体
(Voltage-dependent ion channel receptors )
离子通道型受体存在于快速反应细胞膜上,由 单一肽链形成亚单位,并由4~5个亚单位组成穿越 细胞膜的离子通道。
PDGF); 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 淋巴因子等。
配体与细胞外段结合 构型改变
酪氨酸激酶活化 残基磷酸化
激活细胞内蛋白激酶 DNA、RNA合成 新蛋白合成 产生生物学效应
4.细胞内受体(intracellular receptor)
④ 钙离子(calcium ion) 激活PKC等激酶。
8. 信号产生强度依赖于受体占有率,信 号在胞内被放大; 9. 通过作用于受体,药物可增强、减弱或 阻滞信号的产生或传递; 10. 作用于受体的药物是受体调节剂,不 赋予细胞、组织新的特性;
11. 受体具有识别与转导特性; 一种受体可有数种亚型,并分别分布于

2. G蛋白偶联受体: 最多最广泛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PCR )
一类由GTP-结合调节蛋白(简称G蛋白)组成 的受体超家族,可将配体信号传送至效应器 蛋白,产生生物效应。 GPCR的第二信使是cAMP, IP3,DG 。 两类G蛋白:
Gs:激活AC, cAMP Gi: 抑制AC,cAMP
②部分激动药: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和较
弱的内在活性的配体。 部分激动药具有激动药与拮抗药双重特性。
③拮抗药:能阻断、拮抗受体活性的配体,

受体学说和其基本的临床意义

受体学说和其基本的临床意义

• 竞争性拮抗剂能与激动剂竞争相同受 • 体,且结合是可逆的,增加激动剂的 • 剂量来与拮抗剂竞争结合部位,最终 • 仍能使量效曲线的最大作用强度达到 • 原来的高度。
• 当存在不同浓度的竞争性拮抗剂时,激 • 动剂量效曲线逐渐平行右移,但最大效 • 应不变。阿托品是乙酰胆碱的竞争性拮 • 抗剂。若以量效曲线来表示两者的作用, • 阿托品可使此曲线平行右移,但不影响 • 药物的最大效能。
• ①膜外侧面肽链N-末端区域,多由亲 • 水性氨基酸组成,而且有时形成S-S • 键,以联系同一受体的不同部分或 • 其它受体。
• ②跨膜部位,多由疏水性氨基酸组 • 成,形成螺旋结构。③细胞内部 • 分,受体肽链C-末端位于细胞内。
• ㈠ 离子通道受体 • 离子通道受体又称为直接配体门控通
DRDRE K2
• 其中D代表药物,R为受体,DR为药 • 物受体复合物,E为效应,K为反应速 • 率常数。药物和受体的结合反应由它 • 们之间的亲和力(affinity)所决定。由 • 上式可见,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首 • 先是药物与受体结合,结合后产生的 • 复合物仍可解离。
• 配体(包括药物)与受体结合的化学力 主要通过共价键、离子键、偶极键、氢 键,以及范德华引力。药物与受体结合 部位不止一个,因此各部位可能以不同 的结合力(键)来结合。药物和受体结 合产生效应有以下学说:
• 受体的性质如下: • ① 灵敏性:只要很低的药物浓度就能产

• 显著的效应。 • ② 选择性:不同化学异构体的反应可以

• 全不同,激动剂的选择性强于阻断剂。 • ③ 专一性:同一类型的激动剂与同一类

• 的受体结合时产生的效应类似。例如
二、受体学说
• 药物分子与受体结合的一般表达式如下:

简述药物作用受体的学说

简述药物作用受体的学说

简述药物作用受体的学说
摘要:
一、受体概念与分类
二、药物作用受体的学说发展
三、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
四、受体作用机制及信号转导
五、受体的调节
六、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正文:
受体是生物体内一种重要的蛋白质分子,具有特异性的结合能力,可以与特定的化学物质(如药物、激素、神经递质等)相结合,引发细胞内信号传导,进而调节细胞功能。

受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表面受体,另一类是细胞内受体。

药物作用受体的学说起源于20世纪初,经历了从简单化学物质作用到生物活性物质作用的认识过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的规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目前,药物作用受体的学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药物与受体的结合:药物通过与受体结合,引起受体构象变化,从而激活受体。

结合力强的药物通常具有更强的生物活性。

2.受体激活与信号转导:受体激活后,通过介导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引发细胞内生物效应。

信号转导过程中,受体可激活酶、离子通道、基因转录因
子等,进而调节细胞功能。

3.受体的调节:受体结合药物后的活性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如受体磷酸化、糖基化、泛素化等。

这些调节机制影响受体的生物活性,进而影响药物的作用效果。

4.药物研发中的应用:药物作用受体的学说为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通过研究受体结构、功能及信号转导途径,可以设计出具有特定靶点的高效、低毒药物,提高药物研发的成功率。

总之,药物作用受体的学说是研究药物作用机制、药物筛选和药物研发的重要理论基础。

受体学说

受体学说
脑缺血引起的脑水肿与其有关
5-HT3-R—细胞膜去极化 Ca2+内流增加、NE 增加
心脏兴奋、血管收缩
心脏: 5-HT2A-R介导正性肌力作用较弱, 心率减慢
(7)降钙基因相关肽受体(cGRP-R)
分布于心脏、血管、中枢-------介导血管舒张、血压降低
(8)心钠素受体(ANP-R)
ANP1-R—排钠利尿、抑制醛固酮分泌、扩血管AV 大小、内脏外周
(12)阿片受体 -R和-R----心率减慢、血管扩张、血压降低
-R----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主要在应激时如:休克、创伤、低血糖等,抑制应激 引起的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对机体起保护作用
2.生理状态及药物对受体的调节
生理性调节
药物的调节 受体上调 受体下调
数量增加、反应增强 数量减少、亲和力降低、受体-G蛋白脱偶联
(2) 胆碱受体: (3)组织胺受体
M1-R-反馈性抑制递质释放 M2-R—心脏抑制 M3-R—血管舒张
H1-R 分布于右心房、血管、中枢 效应:心房收缩力减弱、血管舒张、血压降低
H2-R 分布 右心房、窦方结、心室肌、血管、中枢 效应:心房、心室收缩加强、心率加快、血管舒
张、血压降低
(4)多把胺受体
总结合管 50 ml 200 ml 750 ml
非特异性结合管 50 ml 200 ml 650 ml 100ml
• 总结和管中 H3-prazosin 能与1-R 结合, 也与非特异性受体结合
• 非特异性结合管中因N存在 H3-prazosin 不能与1-R 结合, 仅与非特异 性受体结合
• 总管放射强度-----非管放射强度=H3-prazosin 与1-R结合的放射强度
D1-R 外周血管舒张 D2-R 反馈性抑制递质释放

受体学说的名词解释

受体学说的名词解释

受体学说的名词解释受体学说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主要是用来解释激素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提供了一个框架,用于理解细胞对激素信号的感应和响应机制。

受体,顾名思义,就是能够接收激素信号的分子。

细胞表面和内部都分布着不同种类的受体,它们能够与特定的激素分子结合,并转导信号,从而调控细胞的生理功能。

激素是一种化学物质,能够在体内通过血液传递,并在特定的细胞上产生作用。

它们分泌自内分泌腺体或其他组织,通过血液或组织液传递到目标细胞。

在目标细胞上,激素结合到受体上,触发一系列的反应,从而调节细胞的活动。

受体和激素之间的结合是高度特异性的,即只有特定的激素能够与特定的受体结合。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不同的激素能够在体内产生不同的生理效应。

例如,甲状腺素能够通过与甲状腺素受体结合来调节新陈代谢,而胰岛素则能够通过与胰岛素受体结合来调节葡萄糖代谢。

一旦激素与受体结合,它们会激活受体,并触发一系列的信号转导过程。

这些信号传递过程涉及多种生化反应,包括蛋白激酶的激活、细胞内信号通路的激活和转录因子的调节。

这些反应最终导致了细胞内信号的改变,从而调控了细胞的生理功能。

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亲和性,它指的是受体和激素之间结合的紧密程度。

亲和性越高,结合的稳定性就越高,激素对细胞的影响也会更加持久。

亲和性的高低可以影响受体对激素的敏感性和响应的效果。

除了亲和性,受体还具有选择性。

这意味着一个细胞上可能存在多种激素受体,每一种受体对不同的激素都有选择性的识别和结合。

这种选择性使得细胞能够根据不同的激素信号来调节不同的生理功能。

受体学说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一种激素信号可以同时作用于多个细胞,但每个细胞对激素的响应是不同的。

这是由于每个细胞上受体的类型和数量不同,以及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的特异性所决定的。

这种差异性使得细胞能够针对激素信号做出个体化的响应,从而调节整个生物体内的生理过程。

总之,受体学说是一种解释激素与细胞相互作用的理论。

受体学说的基本内容

受体学说的基本内容

受体学说的基本内容
以下是 8 条关于受体学说的基本内容:
1. 受体可是很关键的呀!就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药物要发挥作用,就得找到对应的受体。

比如说,降压药就是去找到血压调节相关的受体,来帮助控制血压呢!
2. 受体是有特异性的哦!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结合的呢。

这就好像你找对象,得找个合得来的,不是谁都行呀!胰岛素只能和特定的胰岛素受体结合,来调节血糖呢。

3. 受体的数量也是会变化的呢!哎呀,怎么说呢,就像一个团队的人数会根据情况调整一样。

长期用某些药物,可能会让受体数量改变,影响药效呢,多神奇!
4. 受体也有饱和性呀!可不是能无限结合的。

这跟坐公交车似的,座位有限,坐满了就坐不下啦。

药物达到一定浓度,受体结合也会达到饱和呢。

5. 受体和药物的结合还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呢!就好像走路会被各种东西绊住脚一样。

环境、身体状况都可能会干扰它们的结合,是不是很有意思呀!
6. 不同类型的受体作用不一样哦!这就好比不同的工具,功能各不相同。

胆碱能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各自有各自的任务呢,可重要啦!
7. 受体学说对药物研发多重要啊!如果不知道受体在哪里,怎么能研制出针对的药物呢?就像你要打靶,总得知道靶心在哪儿吧!
8. 受体学说真的太神奇太有用啦!它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药物和身体之间的关系,能帮助我们研发出更有效的药物。

我们一定要好好研究它呀!
我的观点结论是:受体学说非常重要,它对于药物的作用机制、研发和应用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探索。

2.1_受体学说

2.1_受体学说

喜树碱衍生物
反义药物
• 反义药物:用人工合成的或天然存在的寡核苷酸 片断,以碱基互补方式结合目标基因或mRNA特 定序列,从而有效的抑制或封闭靶细胞的表达, 达到抑制癌细胞的增殖的目的 。
第二信使
• 进行细胞间信号传导的内源性活性物质为第一信使,而在 行细 间信 传 的内 性 性物质为第 信使 在 细胞内接力传递信号的cAMP为第二信使。 • 药物通过特异性的干扰体内重要分子(包括)的相互作用 或阻断信号传导途径达到调控的目的。最终往往与cAMP和 cGMP以及Ca2+离子的浓度变化等有关 • 在核苷环化酶的作用下,细胞内cAMP和cGMP浓度相互消 长,功能相互拮抗,共同调节机体细胞内的各种功能 长,功能相互拮抗,共同调节机体细胞内的各种功能。 • 药物设计的方向,正由第一信使转向直接调控细胞内的第 二信使和第三信使 1.环磷腺苷;2.环磷鸟苷;3.肌醇磷脂;4.钙离子 NO
OH
O OH
OH
金雀异黄素 Genistein
制表菌素 Erbstatin
离子通道的开放
• 连续 连续开放 放 • 瞬时开放
– 电压门 – 配基门 – 压力门
核酸Nucleic acids
• 在抗肿瘤药和抗菌药中常用, • 药物与DNA分子的亲核中心形 成共价键,使其失去活性 • 破坏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使 DNA断裂 • DNA嵌入剂
受体的发现(续)
• 同时 同时,他在研究细菌对染料化疗剂的耐药性和敏 他在研究细菌对染料化疗剂的耐药性和敏 感性实验时,也提出了受体应具有两个基本特点: 其一是特异性识别与之相结合的配体或药物的能 其 是特异性识别与之相结合的配体或药物的能 力;其二是药物先与受体结合,所形成的药物-受 体的复合物可以产生生物效应 即类似锁与钥匙 体的复合物可以产生生物效应,即类似锁与钥匙 的特异性关系,成为药物设计的基础。 • 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理论,是解释药物药理作用 及其作用机制,药物分子结构与效应之间关系的 一种基本理论,它既促进了药物药理作用机制的 研究,而且还推动了许多新药(激动剂与拮抗剂) 的研究。

受体学说实验报告

受体学说实验报告

1. 了解受体学说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 通过实验验证受体学说,探讨受体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二、实验背景受体学说认为,淋巴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是在抗原进入机体后,以抗原为模板设计出来的。

克隆选择学说认为,在抗原进入机体之前,具有不同类型特异性受体的淋巴细胞就已经存在。

本实验旨在验证受体学说,探讨受体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白鼠2. 实验试剂: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X、未标记的抗原X、抗原Y3. 实验仪器:显微镜、放射性计数器、培养箱等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小白鼠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A组、B组和C组。

2. 实验步骤:(1)A组:注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X,观察一段时间后,发现小白鼠对此种抗原不发生免疫反应。

(2)B组:一段时间后,注射未标记的抗原X,观察小白鼠是否对此种抗原发生免疫反应。

(3)C组:再过一段时间,注射抗原Y,观察小白鼠是否对此种抗原发生免疫反应。

3. 数据收集:观察并记录各组小白鼠的免疫反应情况,包括免疫反应时间、免疫反应强度等。

五、实验结果1. A组小白鼠在注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X后,未发生免疫反应。

2. B组小白鼠在注射未标记的抗原X后,发生了免疫反应。

3. C组小白鼠在注射抗原Y后,也发生了免疫反应。

1. 根据实验结果,支持受体学说。

小白鼠在注射未标记的抗原X后发生了免疫反应,说明淋巴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是在抗原进入机体后,以抗原为模板设计出来的。

2. 实验结果不支持克隆选择学说。

小白鼠在注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X后,未发生免疫反应,说明淋巴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并非先天存在。

七、实验反思与体会1. 本实验验证了受体学说,为免疫学的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2. 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3. 通过本实验,加深了对免疫反应和受体学说的理解,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

4. 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小白鼠的免疫反应时间较长等,这些问题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受体学说

受体学说

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一)胆碱受体与Ach结合的受体,为胆碱受体,包括:1. 毒蕈碱胆碱受体:称M胆碱受体,位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①M1受体:分布于交感节后神经和胃壁细胞,受体激动引起神经兴奋和胃酸分泌;②M2受体:分布于心肌、平滑肌器官,激动时引起心脏收缩力和心率降低;③M3受体:分布于腺体和血管平滑肌,激动引起平滑肌松弛和腺体分泌;④M4受体:未明⑤ M5受体:未明2. 烟碱型胆碱受体:称N胆碱受体,位于神经节细胞和骨骼肌细胞上N1受体:在神经节细胞上;N2受体:在骨骼肌细胞上;(二)肾上腺素受体与NA或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分布于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依据对不同交感胺类的敏感性不同,分为:1. α受体:① α1受体:激动引起血管收缩、胃肠道平滑肌松弛、唾液分泌及肝糖原分解等;② α2受体:激动引起递质释放抑制、血小板聚集、胰岛素释放抑制、血管平滑肌收缩等;2. β受体:① β1受体:主要分布于心肌,激动引起心率和心肌收缩力增加;② β2受体:主要分布于支气管和血管平滑肌,激动引起支气管扩张、血管舒张、内脏平滑肌松弛、肝糖原降解和肌肉颤动等;③ β3受体:主要在脂肪细胞上,激动引起脂肪分解;(三)多巴胺受体:主要存在于中枢,也分布于外周;1. D1受体:主要在肾血管平滑肌;2. D2受体:主要在突触前膜和平滑肌效应器细胞上;(四)突触前膜受体功能:通过反馈机制增加或减少递质的释放,间接影响效应器官的反应,调节神经和组织的反应;释放的递质除了作用于释放部位的突触前膜外,还影响周围其他突触的突触前膜。

同一组织多种受体的共存胆碱受体与肾上腺素受体在许多组织中共存,在数量和效应上有主次之分;传出神经受体的生物效应与机制一、传出神经的生物效应1.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兴奋,有利于机体运动、观察、应激等,表现为心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上升、支气管和胃肠道平滑肌松弛、瞳孔扩大等。

3.2受体学说

3.2受体学说
储备受体 静息受体
• 受体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 受体结合量与效应的关系
D+R DR E
反应平衡时:
KD (解离常数) =
[D][R] DR
受体总量RT = [R] + [DR],故:
DR RT
=
D KD + D
受体相对结合量([DR]/RT)决定 效应的相对强弱(E/Emax)
EmE axDR=RT D = KD+D
药物 内源性配体 Receptor
功能蛋白,细胞膜或细胞内 可识别微量化学物质 介导细胞信号传导
信息放大系统 生理、药理学反应
(二)受体的特性
1、高敏感性Sensitivity:受体分子含量极微 (10fmol/1mg组织)
mili,m(10-3)-micro,(10-6)-nano,n (10-9)pico,p(10-12)-femto,f (10-15)-atto,a (10-18)
E Emax=
[DR] R
T
100% 0
3、速率学说 rate theory
(1)药物的作用与药物的结合常数k1 及解离常数k2有关 (2)激动剂k2较大,部分激动剂和拮 抗剂k2较小
4、两态学说 two state theory (变构学说 allostearic theory)
(1)受体有两种构象:
• 氨甲酰胆碱调节α受体
• 血管活性肽调节M受体
• 苯二氮卓类调节GABA受体、GABA调节苯二氮卓 受体
• 磺酰脲使胰岛素受体产生向上调节,维生素A使胰 岛素受体产生向下调节
二、受体学说 occupation theory 1、占领学说(适用于激动剂) (1)药物效应大小与药物占领的受体数量成正比 (2)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是可逆的 (3)药物的浓度与效应服从质量作用定律

受体学说的主要内容

受体学说的主要内容

受体学说的主要内容
受体学说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科学的重要理论,它主要解释了细胞如何识别、接受和传递信息。

在复杂的多细胞系统中,如人体,遗传信息、神经及体液因素的传递依赖于各种受体。

药物的作用必须与机体内的“接受物质”(receptive substance)结合,才能发挥药理作用。

目前认为受体必须符
合以下四相:(1)有高度选择性的激动剂;(2)有高度特异性的拮抗剂;(3)有高度敏感性的生物效应;(4)不是酶的作用底物或酶的竞争物。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医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受体理论
要点:
(1)受体的概念、特性、类型和调节方式
(2)受体学说
(一)受体的概念
1.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细胞浆或细胞核上的大分子化合物(如蛋白质、核酸、脂质等)能与特异性配体(药物、递质、激素、内源性活性物质)结合并产生效应。

2.配体或配基:与受体结合的特异性物质称。

3.受点或位点:受体上能与配体相结合的活性基团。

(二)受体的特性
1.有饱和性、竞争性
2.特异性
3.可逆性
4.高亲和性
5.结构专一性
6.立体选择性
7.区域分布性
8.生物体存在内源性配体
9.亚细胞或分子特征
10.配体结合试验资料与药理活性的相关性
(三)受体的类型
根据受体在靶细胞上存在的位置或分布分类:3类
1.细胞膜受体
(1)如胆碱受体、肾上腺素受体、多巴胺受体、阿片(内阿片肽)受体、组胺受体及胰岛素受体等;
(2)受体除分布于突触后膜外,有些也分布于突触前膜。

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受体对药物的亲和力、敏感性和生理功能不同。

2.胞浆受体:位于靶细胞的胞浆内,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性激素受体等。

3.胞核受体:位于靶细胞的细胞核内,如甲状腺素受体存在于细胞浆或细胞核内。

根据受体蛋白的结构和信号转导的机制分类
1.含离子通道的受体:受体直接与离子通道相偶联,配体与其结合后迅速引起细胞膜的电位变化而产生效应。

如GABA受体。

2.G蛋白偶联受体:受体与配体结合后,通过G蛋白改变细胞内第二信使的浓度,将信号传递至效应器而产生生物效应。

如M-ACh受体、NA受体、5-HT受体和DA受体等。

3.酪氨酸激酶受体:为跨膜蛋白,胞外部分与配体结合,胞内部分含有酪氨酸激酶活性或与酪氨酸激酶偶联。

如胰岛素、生长因子、神经营养因子受体等。

4.调节基因表达的受体:细胞浆或细胞核内,也称核受体。

其配体多为亲脂性小分子化合物,如甾体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甲状腺素。

(四)受体调节
概念:受体与配体作用,其有关的受体数目和亲和力的变化称受体调节。

1.向下调节(衰减性调节)和向上调节(上增性调节)
(1)向下调节:长期使用激动剂,如用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哮喘,可使受体数目减少,疗效逐渐下降。

(2)向上调节:长期使用拮抗剂,如用普萘洛尔可出现受体数目增加,突然停药,可引起反跳现象,表现为敏感性增高。

2.同种调节和异种调节
(1)同种调节:配体作用于其特异性受体,使自身的受体发生变化。

(2)异种调节:配体作用于其特异性受体,对另一种配体的受体产生调节作用。

如β-肾上腺素受体可被甲状腺素、糖皮质激素和性激素所调节;γ-氨基丁酸(GABA)受体可受苯二氮调节。

(五)受体学说
Drug:D
Receptor:R
Effect:E
1.药物与受体的作用——占领学说
2.基本观点:
(1)R必须与D结合后才被活化,药效与被占领的受体数目成正比。

(2)D与R之间具有结合的能力,称:亲和力,用1/K D表示。

(3)D与R结合后引起E的能力称为:内在活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