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之 文言断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断句课题
【知识点精讲】
第一板块——断句(知识温故)
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5分)
元旦应酬作苦且阅岁渐深韶光渐短添得一番甲子增得一番感慨庄子曰大块劳我以生此之谓乎吾所取者淑气临门和风拂面。
(取材于卫泳《闲赏·元旦》)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燕喜亭记
太原王弘中在连州,与景常、元慧游.。
异日,从二人者行于其居之后、丘荒之间,上高而望,得异处焉。
斩茅而嘉树列,发石而清泉激,辇粪壤,燔椔翳①;却立而视之:出者突然成丘,陷者呀然成谷,洼者为池而缺者为洞,若有鬼神异物阴来相之。
自是,弘中与二人者晨往而夕忘归焉,乃立屋以避风雨寒暑。
既成,愈请名之。
其丘曰“俟.德之丘”,蔽于古而显于今,有俟之道也;其石谷曰“谦受之谷”,瀑曰“振鹭之瀑”,谷言德,瀑言容也;其土谷曰“黄金之谷”,瀑曰“秩秩之瀑”,谷言容,瀑言德也;洞曰“寒居之洞”,志其入时也;池曰“君子之池”,虚以钟其美,盈以出其恶也;泉之源曰“天泽之泉”,出高而施下也;合而名之以屋曰“燕喜之亭”,取《诗》所谓“鲁侯燕喜②”者颂也。
于是州民之老,闻而相与观焉,曰:“吾州之山水名天下,然而无与‘燕喜’者比。
经营于其侧者相接也,而莫直.其地。
”凡天作而地藏之,以遗其人乎?弘中自吏部郎贬秩而来次其道途所经自蓝田入商洛涉淅湍临汉水升岘首以望方城出荆门下岷江过洞庭上湘水行衡山之下由郴逾岭。
猿狖所家,鱼龙所宫,极幽遐瑰诡之观,宜其于山水饫.闻而厌见也。
今其意乃若不足。
《传》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弘中之德,与其所好,可谓协矣。
智以谋之,仁以居之,吾知其去是而羽仪③于天朝也不远矣。
遂刻石以记。
(取材于《韩昌黎文集校注》)
【注】①燔椔翳:烧掉直立和倒伏的枯木。
②燕喜:同“宴喜”,宴饮喜悦。
《诗.鲁颂.閟宫》:“鲁侯燕喜,令妻寿母。
”③羽仪:《易.渐》中有语“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旧时因以“羽仪”比喻居高位而有才德,被人尊重或堪为楷模。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5分)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景常、元慧游游:游览,游玩。
B.其丘曰“俟德之丘”俟:等候,等待。
C.而莫直其地直:通“值”,认识到……的价值。
D.宜其于山水饫闻而厌见也饫:饱,多。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上高而望,得异处焉。
他们登上高地向远处看,发现了一个奇特的地方。
B.既成,愈请名之。
亭屋建成后,(王弘中)请求韩愈(我)给这些景观命名。
C.凡天作而地藏之,以遗其人乎?
大凡上天创造出佳境而大地保藏它,为了要送给那应得到它的人吧?
D.智以谋之,仁以居之。
1
他依凭自己的智慧得到燕喜亭佳境,又依凭自己的仁德居住在那里。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燕喜亭所在地原来一直处在被埋没的状态,直到后来为王弘中一行人所发现。
B.文中燕喜亭各景的命名,有些着眼于景观的外在,有些侧重于表明主人德行。
C.王弘中已重新得到朝廷起用,不久将离开燕喜亭,作者期待他成为朝臣表率。
D.作品虽关涉山水风光,但是并不以描摹为重点,而是以其来映衬人物的品德。
【答案】
(5分)每断对2处得1分,当断不断扣分;每断错2处扣1分,扣满5分为止。
(“/”处为必断,“//”处为可断可不断)
元旦//应酬作苦/且阅岁渐深/韶光渐短/添得一番甲子/增得一番感慨/庄子曰/大块劳我以生/此之谓乎/吾所取者/淑气临门/和风拂面
译文:春节期间,交际来往令人苦恼,况且随着年龄一点点地增长,美好时光一点点地减少,(每)增长些年龄,(就)多了一份感慨。
庄子说:“我活着的时候,天地让我辛苦劳累。
”说的就是这些啊!我所享受的(是):温暖的气息来到家门,和畅的春风吹拂面庞。
1.(5分)弘中自吏部郎贬秩而来 / 次其道途所经 /自蓝田入商洛 / 涉淅湍 / 临汉水 /升岘首以望方城 / 出荆门 / 下岷江 / 过洞庭 / 上湘水 / 行衡山之下 / 由郴逾岭。
评分标准:标“/”处共有11处,断对两处得1分,断对10处得5分。
断错两处扣1分,扣完为止。
2.(3分)A(游:交往,来往)
3.(3分)B(亭屋建成后,我请求让我给这些景观命名)
4.(3分)C(王弘中还未得到起用,不久将离开燕喜亭重返京城是作者的预测)
第二板块——专题训练
课题:文言文断句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断句高考命题规律及常见题型,学习文言断句的方法技巧。
2.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文言断句的方法技巧,正确断句。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文言断句高考命题规律及常见题型,学习文言断句的方法技巧。
2.掌握文言断句的方法技巧,并能熟练运用。
三、导入
“断句”亦称“句读”,是近年来颇受青睐的文言文考查形式,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扩展与延伸,代表了文言文考查的某种趋向。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
因此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四、专题解题思路指导
结构成分是句子的基本架构,是理解句子的基础,分清句子的主、谓、宾、
3 定、状、补是古文断句的最主要依据。
此外,还要注意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断句,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判断句式、被动句式等。
此外,还有一些固定结构,其主要形式有:“如……何”,“奈……何……”,“……奈何……”,
“若……何……”,“何……之有”,“何……为”,“得无……乎”,“不亦……乎”,“无乃……乎”,
“况……乎”,“与其……孰若……”,“……孰与……”等。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或
代词往往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遇到了名词、代词作主语的,就在它的前面断开;
看见名词、代词作宾语的,就在它的后面断开。
动词、形容词经常作谓语。
一般来说,动词的前后往往都
不能断开,因为前面往往有主语,后面往往有宾语,但是不及物动词作谓语例外。
文言文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是有标志词语的,我们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断
句也就能够准确、迅速了。
文言文的这些标志主要有:
对话标志: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
且大多用冒号断开,后面“曰”的内容一般要加双引号。
如果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出现人名,
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发语词和句首助词标志:如“夫、惟、盖、凡、初、窃、斯、岂、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
用于句首,有领起全句的作用,其前自可断句。
语气词标志:如“也、矣、乎、哉、与(欤)、耳(尔)、邪(耶)、焉”等常用在句末,其后往往能断句。
感叹词标志:如“呜呼、嗟夫、噫、噫嘻、悲夫”等常放在句首,一般可在其前后点断。
连词标志:如“以、于、为、而、则”等经常出现在句中,在它们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
且后面为一个较长或总领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复句中的关联词标志:如“苟、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若夫、至于、已而、且夫、乃夫、
于是、至若、若、故、是故”等一般用在句首,在这些关联词前可点断。
与现代汉语一样,古人写文章往往也讲究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如《谋攻》的最后一段:“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
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是总说分承的写法;再如“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
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是分说总承的写法。
互文、排比、对偶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匀称,四六句多,
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如: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是排比;“内”“外”是对照。
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断句也就容易多了。
1.关注语句层次。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所断句子的上下文,了解文
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
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错断。
通读语段或要断句子的上下文,看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有几个层次,这样才能准确断句。
2.先易后难。
先凭语感将能断开的断开,再逐步缩小范围,最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3.断句后检查验证断句的正确性。
一要检查语意是否通畅,二要检查内容是否合理。
五、专题训练指导
一.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取材于《战国策·秦策》)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吴、楚反,景帝拜周亚夫太尉击之。
既发,至霸上,赵涉遮说之曰:“吴王知将军且.行,必置人于殽、
渑阨陋[1]之间。
且.兵事尚神密,将军何不从此右去,直入武库,击鸣鼓。
诸侯闻之,以为将军从天而下也。
”太尉如其计,至洛阳,使殽、渑间,果得伏兵。
太尉会兵荥阳,坚壁不出。
吴方攻梁急。
梁请救,太尉守便宜,欲以梁委吴,不肯往。
梁王上书自言,帝使使诏救梁。
太尉亦不奉诏,而使轻骑兵绝吴、楚后。
吴兵求战不得,饿而走。
太尉出精兵击破之。
吴王之.初发也,少将桓将军说王曰:“愿大王所过城不下,直去疾西,据洛阳武库,食敖仓粟,以山
河之险,而令诸侯,虽无入关,天下可得矣。
大王徐行,留下
..城邑,汉军车骑至,驰入梁、楚之郊,事败矣。
”吴老将皆言:“此少年摧锋可耳,安知大虑。
”吴王不许。
假令此计得行,亚夫未遽得志也。
晋时,吴人于江碛[2]要害
..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拒舟舰。
濬作大
筏数十,令善水者以筏先行,遇铁锥,锥辄着筏而去;又作大炬,灌以麻油,遇锁燃炬烧之,须臾断绝
..,舟行无碍。
唐史思明有良马千余匹,每日出于.河南渚浴之,循环
..不休。
李光弼命索军中牝马[3],得五百匹,絷[4]其驹而出之。
思明马见之,悉渡河,尽驱入城。
思明怒,欲泛火船烧浮桥。
光弼先贮百尺长竿,以.巨木承其根,毡裹铁叉置其首,以迎火船而叉之。
船不能进,须臾自焚尽。
冯子曰:岳忠武论兵曰,仁、智、信、勇、严,缺一不可。
愚以为“智”尤甚焉。
愚遇智,智胜智遇尤智尤智胜故或不战而胜或百战百胜或出新意而胜或仿古兵法而胜天异时地异利敌异情我亦异势。
(取材于冯梦龙《智囊》)注释:[1]阨(è)陋:险隘的山谷。
[2]江碛(qì):长江水浅有沙石处。
[3]牝(pìn)马:母马。
④絷(zhí):拴。
1.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5分)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3分)
A. 留下
..城邑留下:保留。
B. 江碛要害
..处要害:险要。
C. 须臾断绝
..断绝:断开。
D. 循环
..不休循环:轮流。
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吴王知将军且.行
且.兵事尚神密
B. 吴王之.初发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 每日出于.河南渚浴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 以.巨木承其根
先帝不以.臣卑鄙
【答案】
一.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二.
1.(5分)
智胜/智遇尤智/尤智胜/故//或不战而胜/或百战百胜/或出新意而胜/或仿古兵法而胜/天异时/地异利/敌异情/我亦异势。
2.(3分)A
3.(3分)B
第三板块——复习巩固(相似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裴让之传
裴让之,字士礼。
年十六丧父,殆不胜.哀,其母辛氏泣抚之曰:“弃我灭性,得为孝子乎?”由是自
5
勉。
辛氏,高明妇则,又闲礼度。
夫丧,诸子多幼弱,广延.师友,或亲自教授。
内外亲属有吉凶礼制,多取则焉。
让之少好学有文情清明俊辩早得声誉魏天平中举秀才对策高第累迁屯田主客郎中省中语曰能赋诗裴让之为太原公开府记室。
与杨愔友善,相遇则清谈竟日。
愔每云:“此人风流警拔,裴文季为不亡矣。
”梁使至,帝令让之摄主客郎。
第二弟诹之奔关右,兄弟五人皆拘系。
神武①问曰:“诹之何在?”答曰:“昔吴、蜀二国,诸葛兄弟各得遂心,况让之老母在,君臣分定,失忠与孝,愚夫不为。
伏愿明公以诚信待物,若以不信处物,物亦安能自信?以此定霸,犹却行而求道耳。
”神武善其言,兄弟俱释。
历文襄大将军主簿,兼中书舍人,后兼散骑常侍,聘梁。
文襄尝入朝,让之导引,容仪蕴藉,文襄目之曰:“士礼佳舍人。
”迁长兼中书侍郎,领舍人。
齐受禅,静帝②逊居别宫,与诸臣别,让之流涕歔欷。
以参掌仪注,封宁都县男。
帝欲以为黄门郎,或言其体重,不堪趋侍,乃除清河太守。
至郡未几,杨愔谓让之诸弟曰:“我与贤兄交欵,企闻善政。
适有人从清河来,云奸吏敛迹,盗贼清靖。
期月之期,翻然更速。
”清河有二豪吏田转贵、孙舍兴久吏奸猾,多有侵削,因事遂胁人取财。
计赃依律不至死。
让之以其乱法,杀之。
时清河王岳为司州牧,遣部从事案.之。
侍中高德政旧与让之不协,案奏言:“当陛下受禅之时,让之眷恋魏朝,呜咽流涕,比为内官,情非所愿。
”既而杨愔请救之,云:“罪不合死。
”文宣大怒,谓愔曰:“欲得与裴让之同冢耶!”于是无敢言者。
事奏,竟.赐死于家。
(取材于《北齐书·卷三十五》)【注】①神武:北齐开国皇帝高洋之父高欢,高洋(文宣帝,550-560在位)即位后被封为神武皇帝,实并未在位。
②静帝:东魏皇帝元善见,550年静帝禅位于高洋。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5分)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殆不胜.哀胜:禁得住
B.广延.师友延:邀请
C.遣部从事案.之案:追究,查办
D.竟.赐死于家竟:竟然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内外亲属有吉凶礼制,多取则焉
——内外亲属有吉凶礼制之事,大都效法她。
B.君臣分定,失忠与孝,愚夫不为。
——你我君臣之间的职分已定,丢弃忠心和孝心,连愚夫都不为。
C.以此定霸,犹却行而求道耳
——这样就能成就霸业,却还前行去寻找别的办法。
D.云奸吏敛迹,盗贼清靖。
——(那个人)说奸邪的官吏收敛了恶迹,盗贼也被清除干净。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
...文章的一项是(3分)
A.裴让之的母亲是一位既懂礼仪又会教育子女的人,为了使自己的孩子们成材,她含辛茹苦抚养幼弱的孩子,为他们请老师,有时候还亲自教授孩子们。
B.裴让之与杨愔关心很好,如果二人见面,就会整天清谈;杨愔常夸赞裴让之,并希望好友有好政绩。
后杨愔因替裴让之说情而被文宣帝埋在裴让之墓中。
C.裴让之受二弟牵连被捕入狱,神武帝审问他时,他用三国时期诸葛亮兄弟分侍二主的例子,表达自己既能尽忠又可尽孝的思想,并从侧面为弟弟开罪。
D.裴让之在齐立国时参与制定礼仪制度,皇帝想封他黄门郎,因有人说他身体肥胖而没被任用,就作
了清河太守,短短一个月,就使清河管界安定,政治清明。
5.“昔吴、蜀二国,诸葛兄弟各得遂心”句中“弟”是指自称“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后值倾覆,,”的诸葛亮。
(3分)
6.裴让之受二弟牵连被审时做了辩解,《北齐书》与《北史》的记述有两处不同:一是《北齐书》说“诸葛兄弟各得遂心
..”;一是《北齐书》说“况让之老母在”,《北史》..”,《北史》中为“诸葛兄弟各得尽心
“在”后有“此”。
你认为《北齐书》与《北史》的记述哪个更好,请任选一处,简要说明理由。
(5分)
二、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的画线处断句。
(5分)
文帝从霸陵上,欲西驰下峻阪。
袁盎骑,并车揽辔。
上曰将军怯邪盎曰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骑衡圣主不乘危而侥幸今陛下骋六騑驰下峻山如有马惊车败陛下纵自轻奈高庙太后何上乃止。
(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进学解
韩愈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拔去凶邪,登崇俊良。
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
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抵排异端,攘斥佛老。
补苴罅漏,张皇幽眇。
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
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
上规姚姒,浑浑无涯;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
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三年博士,冗不见.治。
命与仇谋,取败几时。
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头童齿豁,竟死何裨。
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先生曰:“吁,子来前!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
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
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
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
投闲置散,乃分之宜。
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①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②引年,欲进其豨苓③也。
”
【注】①杙(yì):小木桩。
②昌阳:昌蒲。
药材名,相传久服该药可以长寿。
③豨(xī)苓:又名猪苓,利尿药。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 名一艺者无不庸.庸:任用
7
B.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捐:抛弃
C. 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闳:宏大
D. 冗不见.治见:看见
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当今圣君与贤臣相遇合,各种法律全部实施
B. 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
探寻那些久已失传的古代儒家学说,独自广泛地搜求和继承它们
C. 头童齿豁,竟死何裨
您自己的头顶秃了,牙齿缺了,竟然快要死了,有什么好处呢
D. 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
像那度量财物的有无,计较品级的高低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题目“进学解”的“解”是答疑解惑之意,在文中体现为国子先生针对太学生的质疑进行答辩。
B. 国子先生勉励学生勤学多思,说社会清明,君圣臣贤,法治健全,只要有才干,就会被任用。
C. 国子先生治学勤奋,成就卓著,品行美好,但生活贫困,不被重用,因此他的训诫受学生质疑。
D. 国子先生认为他的困遇与才干是不相符的,这是他对学生的教育,更是他内心愤愤不平的宣泄。
这四方面对国子先生的教诲提出了质疑。
(4分)5.用斜线(/)给下面短文划曲线的部分断句,用现代汉语翻译短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5分)
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
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
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国为华,不闻以妾与马。
”
(取材于《国语·鲁语》)【答案】
一、
1.让之少好学/有文情/清明俊辩/早得声誉/魏天平中//举秀才/对策高第/累迁屯田主客郎中/省中语曰/能赋诗/裴让之/为太原公开府记室。
(5分。
断对2处得1分;断错2处扣1分,扣完5分为止。
“/”必断,“//”可断可不断。
)
2.D(竟,最终。
)(3分)
3.C(却,退。
“犹却行而求道耳”意为好像倒退着去寻找道路。
)(3分)
4.B(“杨愔因替裴让之说情而被文宣帝埋在裴让之墓中”错误。
)(3分)
5.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分。
一空1分。
错字、漏字、别字不给分。
)
6.答案示例:
①《北齐书》的表达更好。
遂,顺,完成;遂心,即顺从自己的心意。
“遂心”,是说诸葛两兄弟顺应自己的心意选择各自效忠的君主,彼此间并无勾连。
言外之意是说,自己五兄弟也会像诸葛两兄弟一样,既然是顺应自己的本心作出的选择,就不会因血缘关系而改变各自的选择和立场。
“遂心”较之“尽心”更强调常人常情。
或:
《北史》的表达更好。
尽,竭尽;尽心,即竭尽自己的忠心。
言外之意是,自己五兄弟也会像诸葛两兄弟一样,对各自所选择的君主竭尽忠心,不会暗中勾结和背弃原主。
“尽心”较之“遂心”表达忠诚之心更为深入。
②《北齐书》的表达更好。
“老母在”,这里“在”应为健在,即还活着。
老母健在,我要尽孝心,就不会不顾老母的安危恣意行事,强调老母在不远游的孝情。
“老母在”语言更为简洁,既有“活着”,还有“在这里”的意思。
或:
《北史》的表达更好。
《北史》中的“老母在此”,强调老母尚在他身边,尚在此地,自己绝不会离老母而去,置她于险境。
“在此”的情感表达中更有一种急切和诚恳。
(5分。
观点,1分,理解,1分,联系文本说明理由,3分。
言之成理即可。
)
二、
【参考答案】上曰 / 将军怯邪 / 盎曰 / 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 百金之子不骑衡 / 圣主不乘危而侥幸 / 今陛下骋六騑 // 驰下峻山 / 如有马惊车败 / 陛下纵自轻 / 奈高庙 // 太后何 / 上乃止
【评分要点】单斜线10处为必断处,双斜线2处为可断可不断处。
必断处每答对2处得1分,全答对得5分。
在可断可不断处断句,不得分。
每答错2处减1分,减完5分为止。
三、
1.D 见:表现
2.C “竟死何裨”的意思是:一直到死,有什么好处呢?
3.D “困遇与才干是不相符的”应为“困遇与才干是相符的”。
4.参考答案:学业儒道为文为人评分建议:4分,每空1分。
5.断句参考答案: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
评分建议:3分。
必断处有6处,断对的个数减去断错的个数后乘以0.5,所得数据为考生得分。
如果出现X.5分的情况,则记为X+1分;如果断对的个数减去断错的个数后得负数,则记为0分。
翻译参考答案:如果我给妾和马那么好的待遇,恐怕这就不是辅佐国君的相该做的事!
评分建议:2分。
译文的整体面貌占0.5分,“而”“美”“无乃……乎”的释义各占0.5分。
文子(春秋时鲁国大夫)相宣、成(即鲁宣公、鲁成公),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
仲孙它(鲁国大夫)谏曰:“子为鲁上卿(高级官员),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
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
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国为华,不闻以妾与马。
”(《国语·鲁语》)
参考译文
季文子任鲁宣公、成公的国相,但家中没有穿丝绸衣服的妾,厩中没有喂粮食的马。
仲孙它规劝季文子说:“你是鲁国的上卿,做过两世君王的国相,你的妾不穿丝绸,马不吃粮食,人大概会以为你是吝啬,况且也不能给国家带来光彩!”文子说:“我也希望妾穿丝绸,马吃粮食。
然而,我看到老百姓,他们的父兄吃得粗穿得差的还很多,我因此不敢那样做。
别人的父兄吃得粗穿得差,而我却给妾和马那么好的待遇,恐怕这就不是辅佐国君的相该做的事!况且我听说可凭借德行荣誉给国家增添光彩的,没有听说靠妾和马来给国家增添光彩的。
”
附:参考译文
国子先生早上走进太学,召集学生们站立在学馆下,教导他们说:“学业精进在于勤奋,荒疏在于玩乐;德行有成在于思考,毁坏在于随意。
当今圣君与贤臣相遇合,各种法令都得以实施。
拔除凶恶奸邪之人,提拔优秀人才。
具有一点长处的人都已被录取,拥有一种才艺的人没有不被任用的。
(无才者)大概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