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学生的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学生如何管理

今年,我担任一年级的班主任工作,怎样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和自主管理能力,成了摆在我眼前的一大课题。为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在工作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的主人翁意识。当我接受这个班级的时候我就告诉孩子们:现在,你们就有一个新家了,这个家叫做向阳班,老师和你们每个小朋友都是这个家的主人。接着我又利用班会课让学生谈自己希望生活在一个怎样的家里?为了让我们的家更可爱,你预备为这个家做些什么事?在此基础上,我和孩子们一起制定了我们班级的奋斗目标。接下来,我预备让孩子定期交流自己为班级所做的贡献,时时提醒孩子自己是班级的主人,以能为班级添光彩为荣。我想,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为建设学生自主管理型班级打下了扎实的思想基础。

二、建立良好秩序,规范一言一行。蒙台梭利说过:“物质世界的秩序,将导致心灵的纯净与优雅。”我觉得:物质世界的秩序能够内化成孩子内心的秩序。当一个孩子的内心井然有序时,他他会更加容易接受引导与指挥。所以,一开始教室里“安静”的秩序就要建立好。我要求学生把课本、作业本、文具盒、笔袋要摆放得整整齐齐,将桌面收拾整洁。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才不会被凌乱的文具吸引,使用起来速度会比较快,也不会被啪啪作响掉东西的声音转移注意力。又例如,我对语言举止的规范也很细致,“铃声停,教室静。”要求课前准

备要安静。“举手记住轻轻放,不能撞得啪啪响”要求发言要平静,聆听要仔细。在学习疲倦的时候,“多来米,休息好,小眼睛,快闭上”。让孩子从兴奋之后过渡到休息状态。每个环节都有约定的小口号提醒,潜移默化成一种习惯。

秩序的建立需要细致的要求,也需要教师耐心的等待,不可能一蹴而就。例如,在数学课上使用学具,很多老师都感到难以组织,乃至放弃不用。但我几乎每两节课都使用一次学具,还没有发现过乱哄哄的现象。归结原因,我认为关键是将步骤细化,要求落实了的缘故。虽然整个过程啰嗦一些,麻烦一些,但是由于组织严密,在形成良好的习惯之后,孩子们熟练成自然,鲜有吵闹的现象发生。曾有一位老师经过我班的窗前,看到学生使用学具上课,居然安安静静,毫不喧哗,感到非常惊讶。“他们才一年级,才上了一个星期的课,就能这

样老练,真不错!”其实,教师工作到位了,这是不难做到的。

三、以静养静,定能生慧,滋养课堂

我曾经经历过声嘶力竭乃至黔驴技穷的情形。现在回想起来,自己焦躁的情绪不但不利于健康,也很不利于教学。老师已经失去理智与

冷静,孩子们在这种状态下听讲,战战兢兢,效率怎么会高?思维怎么会活?非常欣赏薛瑞萍老师提倡的”心平气和”的境界。所以,我尽力让自己朝心平气和的境界靠拢。首先,要求自己情绪要稳定,力争不要失控。不管学生的表现如何差,我都提醒自己不要生气,不要大声讲话,不要成为大吼大叫的噪声源。为了使自己讲话不费力,声音

保持在平和、轻松的状态,我特地去买了一个微型扩音器。轻轻的讲话,清晰而简洁地讲课,让自己的声音轻、柔、稳定而不失约束力。一段时间下来,学生也模仿我,安静下来了,讲话也平缓了,不再急急燥燥了。看来,情绪的确是互相影响的。教师的平静与温和是可以感染孩子们的。

用奖品来刺激学生是教师是用得比较多的方法。以前是小红花,小红旗。现在有现成的贴纸买。所以,这种奖励形式就用得更多了。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有时候奖品恰恰正是孩子们静不下来的罪魁祸首。当一个新颖的奖品发到学生手上,获奖的孩子又兴奋又激动自不必说,那些没有得奖的孩子的注意力也因此被撩拨得涣散起来。尤其是老师一时疏忽,顾此失彼的时候,学生更加起哄。看起来课堂是因为奖励而热闹,但造成的学习环节被截断,思维过程被暂停的负面影响更值得注意。孩子们也容易陷入“为奖而学”的误区。鉴于此,我给学生的奖励只有两种:作业本上的“优”和课堂上的语言肯定。迄今为止,我还没有给孩子发过一个奖品,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仍然很高。这从课堂上回答问题的踊跃情况可以看得出来。我觉得,那种珍视内在的、沉静的幸福,轻视奖励与展示的品质,才应该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当学习的成功本身就是一种奖励,不需要用外在的物质奖励来刺激的时候,学生才会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份内之事,更加自觉地投入。

四、手势替代语言,沟通从“眼”开始

小孩子之所以要开口,是因为他没有别的表达方式。他急于告诉你,他“题目做完了”,他“全做对了”,他“听懂了”。所以,七嘴八舌,课堂就闹起来了。课堂上当然需要表达与沟通,没有学生的反馈,一厢情愿地教是不科学的。但是,可不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呢?我决定,让学生告诉我,但不是用嘴巴讲。例如,题目做完了,请举手,举手的孩子我才批改。于是他们轻轻地举手,瞪大眼珠,满心期待地看着我。“全做对的,举手让老师看看!“唰”地一声,一排小树林高高举起,教室一片寂静,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地盯着我,生怕老师漏掉自己。听我一个一个数过去,静静等待着统计结果。如果换在过去,那会有一片嘈杂的喊声“我做对了!”“我也全对了!”几十个人的班,听得耳朵嗡嗡响。你还真弄不清到底是哪些人做对了,

用手势替代回答,我觉得效果不错。

聪明的教师会用眼神与学生交流,不仅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能够传情达意,还因为课堂上的时间宝贵,不能耽误授课。如果师生之间形成了默契,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以前,只要一个孩子提出上厕所,马上:“我也要去!”会呼啦拉四、五个人响应,分散了大家听课的心。我就对孩子们说,如果是上课需要上厕所,做一个“暂停”的手势给老师看,老师会用眼神批准的。自从这一招用上以后,出去的孩子静悄悄,上课的节奏如行云流水,丝毫没被打断,

五、客观面对差异,分层布置任务。

孩子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的孩子十分钟之内能够做完习题,有的孩子却要花上二十几分钟。如果强迫做得快的孩子等待,不允许他们做别的,我觉得这是一种浪费时间不太公平的办法。也是导致这些学生无所事事制造噪音的原因。所以,我一般准备两套作业,做得快的孩子可以做家庭作业。这样,我们班的孩子做作业都能做到寂静无声。先做完的把练习本摆在桌上,自己做另一套题,我可以走过去一个一个地批改。做得慢得我不会催得他们手忙脚乱,但是我会提醒,希望他们不要拖住大部队的脚步,要加油跟上。分层布置任务的好处在于,满足了学优生的学习需要。我们一直都强调要照顾好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其实保护学优生的学习兴趣同等重要。本来就不在一条起跑线上,何必强求一致呢?

六、音乐调节课堂,培养孩子静气

优美的音乐,将孩子的心灵导向宁静优雅。谁说数学课不能有音乐。只要有间隙时间,比如说,孩子们学习状态不够好,学累了需要休息,太兴奋了精力开始涣散,我都会让他们伏在桌上,放一支曲子让孩子们听。不放那些太嘈杂热闹的歌曲,多放些没有歌词的纯音乐。例如班德瑞的《春野》,清澈透明,平静徐缓;莫扎特的曲子干净精巧,优雅和谐,还有中国的古典音乐《春江花月夜》,等等。这些都是荡涤人类心灵的经典名曲,不需要作什么解释,只要有一股音乐在源源不断地流淌,他们都会喜欢。我闭目聆听,孩子们也随着我,安静地、陶醉地享受音乐。不知不觉他们的心就沉静下来了。经常在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