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管理制度
舆情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公司舆情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公司形象和声誉,维护公司合法权益,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部所有员工,以及与公司业务相关的合作伙伴、供应商等。
第三条舆情安全管理工作遵循以下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 及时发现,快速应对;3. 依法依规,科学处置;4. 保护公司形象,维护公司利益。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职责第四条公司成立舆情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公司舆情安全管理工作。
第五条舆情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职责:1. 制定公司舆情安全管理制度;2. 组织开展舆情风险评估和预警;3. 指导各部门开展舆情应对工作;4. 审批重大舆情应对措施;5. 负责舆情安全工作的监督检查。
第六条各部门职责:1. 综合部:负责公司舆情监测、分析、报告及应对工作;2. 法务部:负责舆情事件的法律法规咨询、诉讼应对等工作;3. 市场部:负责公司形象宣传、正面舆论引导等工作;4. 各业务部门:负责本部门业务范围内的舆情风险防控和应对工作。
第三章舆情监测与预警第七条公司建立舆情监测机制,对网络、媒体、社交平台等渠道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涉及公司的负面信息。
第八条舆情监测内容:1. 公司业务、产品、服务等涉及的相关信息;2. 公司形象、声誉、品牌等方面的负面信息;3. 公司竞争对手、合作伙伴等的相关信息。
第九条舆情预警等级:1. 重点关注:可能对公司形象、声誉、品牌造成较大影响的舆情;2. 严重关注:可能对公司形象、声誉、品牌造成重大影响的舆情;3. 紧急关注:可能对公司形象、声誉、品牌造成严重影响的舆情。
第四章舆情应对第十条舆情应对分为以下步骤:1. 及时发现:发现负面信息后,立即报告舆情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2. 初步判断:对舆情进行初步判断,确定舆情性质、影响范围等;3. 制定应对方案:根据舆情性质、影响范围等,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4. 执行方案:按照应对方案,组织开展舆情应对工作;5. 跟踪评估:对舆情应对效果进行跟踪评估,及时调整应对措施。
新闻舆情工作制度(3篇)
第1篇一、总则为了加强新闻舆情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提高新闻舆情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和引导舆论,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新闻宣传工作要求,制定本制度。
二、工作原则1.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服务大局,服务群众。
2. 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及时准确反映舆情动态。
3. 坚持积极主动,预防为主,快速反应,妥善处置。
4. 坚持上下联动,部门协作,形成合力。
5. 坚持信息公开,加强舆论引导,维护社会稳定。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新闻舆情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新闻舆情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
2. 设立新闻舆情办公室,作为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机构,负责新闻舆情工作的具体实施。
3. 各部门、各单位要明确新闻舆情工作负责人,负责本部门、本单位的新闻舆情工作。
四、舆情监测与报告1. 舆情监测(1)建立舆情监测网络,覆盖互联网、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多种媒体。
(2)运用技术手段,对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包括关键词搜索、话题分析、情感分析等。
(3)关注国内外重要新闻事件、社会热点问题,以及涉及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舆情。
2. 舆情报告(1)建立舆情报告制度,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定期向上级部门报告舆情动态。
(2)对重要舆情,要第一时间上报,做到及时、准确、全面。
(3)舆情报告内容包括:舆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领域、传播渠道、传播范围、主要观点、影响等。
五、舆情应对与处置1. 舆情应对(1)建立健全舆情应对机制,明确舆情应对的责任主体、工作流程和处置原则。
(2)对负面舆情,要迅速反应,及时核实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
(3)加强舆论引导,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引导舆论。
2. 舆情处置(1)对负面舆情,要依法依规处置,防止事态扩大。
(2)对重大舆情,要成立专门工作组,开展调查核实,提出处置方案。
(3)对涉及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舆情,要主动承担责任,积极解决问题。
六、舆情培训与交流1. 定期组织新闻舆情工作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应对能力。
舆情管理制度范本
舆情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舆情管理工作,加强舆情监测和预警,发挥舆情引导作用,保护企业形象和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特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的所有员工,包括公司领导、中层管理人员、基层员工等。
第三条本公司成立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具体的舆情管理工作,并对本制度进行维护和更新。
第四条本公司将舆情管理列入公司安全稳定管理的重点项目,加强舆情管理工作。
第二章职责分工第五条公司领导对舆情管理工作负总责,要求各职能部门和基层单位认真贯彻执行。
第六条公司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具体的舆情管理工作,包括舆情监测、分析、预警、处理等。
第七条各职能部门和基层单位配合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积极参与舆情处理工作。
第八条公司各级干部要注意自身形象,并树立正确的舆情管理观念,不得发表具有负面影响的言论。
第三章舆情监测第九条公司需建立健全的舆情监测系统,包括网络监测、传统媒体监测等,做到全天候、全方位的监测。
第十条舆情监测需及时、准确,对于发现的舆情问题要及时报告。
第十一条公司可以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舆情监测,但要确保监测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第四章舆情分析第十二条根据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分析舆情事件的影响程度和发展趋势。
第十三条根据舆情分析结果,制定应对策略和方案,及时引导舆情走向,减少负面效应。
第五章舆情预警第十四条根据舆情分析结果,进行舆情预警,预判可能出现的舆情风险和危机。
第十五条针对预警结果,制定应对措施,进行应急预案的制定和预演,确保在发生舆情危机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
第十六条加强对舆情预警信息的管理和传递,确保预警信息的准确传达和及时处置。
第六章舆情处理第十七条对于监测到的舆情问题和舆情事件,要及时展开处理,做到有备无患。
第十八条对于发生的舆情危机,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进行舆情处理,减少损失。
第十九条舆情处理过程中,要注意保护企业形象和利益,避免舆情事件对公司造成过大的损害。
学校舆情处置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学校舆情管理,提高学校应对各类舆情的能力,确保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和社会稳定,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舆情,是指在学校内外发生的,可能对学校形象、声誉、教育教学秩序和师生权益产生影响的各类信息、言论和事件。
第三条学校舆情处置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及时性原则:对学校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舆情动态,迅速采取应对措施。
(二)真实性原则:对舆情信息进行核实,确保信息真实可靠。
(三)主动性原则:主动应对舆情,积极引导舆论,避免舆情恶化。
(四)协同性原则:各部门、各年级、各班级协同配合,形成舆情处置合力。
第二章职责分工第四条学校成立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舆情处置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第五条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职责:(一)制定学校舆情处置工作方案,明确各部门职责。
(二)对全校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舆情动态。
(三)组织协调各部门、各年级、各班级开展舆情处置工作。
(四)对舆情处置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第六条学校各部门、各年级、各班级职责:(一)网络信息中心负责舆情监测、信息收集、报告等工作。
(二)德育处负责舆情处置的协调、指导和监督。
(三)保卫处负责校园安全稳定,协助处理涉及校园安全稳定的舆情事件。
(四)教务处、学生处、后勤处等部门根据职责分工,配合开展舆情处置工作。
第三章舆情监测与报告第七条学校建立舆情监测网络,对校内外的各类媒体、论坛、社交平台等进行实时监测。
第八条发现舆情后,相关部门应及时向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内容包括:(一)舆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人员。
(二)舆情的主要内容、传播范围和影响。
(三)初步判断舆情性质和影响。
第九条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舆情处置工作。
第四章舆情处置第十条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舆情性质、影响程度和处置难度,采取以下措施:(一)及时回应:对涉及学校形象、声誉的舆情,及时发布官方信息,澄清事实,回应关切。
行政单位舆情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行政单位舆情管理,提高应对各类舆情的能力,维护政府形象和公共利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行政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行政单位内部,以及与本行政单位相关的各类舆情事件。
第三条本制度遵循以下原则:(一)及时性原则:对舆情事件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回应;(二)真实性原则:确保舆情信息准确、客观、真实;(三)公正性原则:公正处理各类舆情事件,维护各方合法权益;(四)有效性原则:确保舆情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第二章舆情管理组织体系第四条成立本行政单位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舆情管理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指导。
第五条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舆情管理工作,包括舆情监测、舆情分析、舆情应对、舆情评估等。
第三章舆情监测第六条建立舆情监测机制,采用多种渠道和方法,对涉及本行政单位的舆情进行全面、实时监测。
第七条舆情监测范围包括:(一)互联网信息:新闻网站、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二)传统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三)政府网站、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四)其他渠道:政府公开信息、公众举报、内部报告等。
第八条舆情监测内容:(一)涉及本行政单位的政策法规、行政行为、公共服务等方面;(二)涉及本行政单位的突发事件、公共安全事件、自然灾害等;(三)涉及本行政单位的干部作风、廉洁自律等方面;(四)其他可能对本行政单位产生负面影响的信息。
第四章舆情分析第九条对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形成舆情报告。
第十条舆情分析内容包括:(一)舆情事件的性质、程度、发展趋势;(二)舆情事件涉及的主要群体、利益诉求;(三)舆情事件对本行政单位的影响;(四)舆情事件应对措施及效果。
第五章舆情应对第十一条制定舆情应对预案,明确舆情事件应对流程、职责分工、处置措施等。
第十二条舆情事件应对措施:(一)及时回应:对涉及本行政单位的舆情事件,第一时间回应,消除公众疑虑;(二)正面引导:通过发布权威信息,引导舆论导向,纠正错误信息;(三)协调处理:与相关单位、媒体、公众进行沟通协调,妥善处理舆情事件;(四)加强宣传:利用各种渠道,积极宣传本行政单位工作,提升公众满意度。
三个舆情管理制度范文
三个舆情管理制度范文舆情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科学规范地管理和掌握舆情,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依法获得舆情信息,及时准确地发布舆情信息,做好舆情应对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在我单位范围内负责舆情信息发布、舆论监测、舆情分析、舆情应对等工作的人员,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等。
第三条本制度所称舆情,指全社会对重要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和事件等所产生的舆论、意见、评论和评价等信息。
第四条本制度的宗旨是依法、科学、公正、高效地管理舆情,最大限度地减少与舆情无关的干扰因素,确保舆情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第五条舆情管理工作坚持市场化原则,遵循用户需求,信息公开透明、互动处理,满足群众发布信息、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等需求。
第二章舆情信息发布第六条舆情信息发布工作要遵循真实、客观、公平、及时的原则,根据我单位的工作职责,建立舆情信息发布的管理规章制度。
第七条舆情信息发布应当接受舆情监测和舆情分析等工作的指导,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信息发布系统,确保舆情信息的及时传播。
第八条舆情信息发布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保守国家机密和商业秘密,不得泄露舆情信息中的个人隐私。
第九条舆情信息发布人员在发布舆情信息时,应当严格按照发布渠道的规定进行操作,不得私自删除、修改、篡改或掩盖信息。
第十条舆情信息发布人员如获得非法或不当信息,应当及时向主管部门汇报,迅速进行处理,并及时告知社会公众。
第三章舆情监测与评估第十一条舆情监测与评估是对社会的舆论、意见、评论和评价等信息进行实时、全方位的监测、分析和评估,为舆情应对提供依据。
第十二条舆情监测与评估工作要与舆情信息发布工作相衔接,确保信息的流通畅通和互动反馈。
第十三条舆情监测与评估应当遵循公众参与的原则,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手段进行舆情监测分析。
第十四条舆情监测与评估要加强舆情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建立社会舆论事件数据库,形成舆情信息的动态监测和分析报告。
网络舆情监测日常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及时掌握网络舆论动态,提高应对网络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网络空间安全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内部所有涉及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部门和人员。
第三条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及时性:及时发现网络舆情动态,确保信息传递迅速、准确。
(二)准确性:对网络舆情进行准确判断,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三)全面性:全面收集网络舆情信息,确保信息来源广泛、全面。
(四)保密性:严格遵守国家保密法律法规,确保监测信息安全。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四条成立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统筹协调、组织领导。
第五条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网络舆情监测工作。
第六条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职责:(一)制定网络舆情监测工作计划,明确监测范围、内容、方法等。
(二)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开展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确保监测工作顺利进行。
(三)对网络舆情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形成舆情报告。
(四)根据舆情报告,提出应对措施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五)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网络舆情。
第三章监测内容与方法第七条网络舆情监测内容:(一)涉及本单位及本单位相关人员的网络言论。
(二)涉及本单位业务领域的网络舆论。
(三)涉及国家利益、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等方面的网络舆情。
(四)其他可能影响本单位形象和利益的网络舆情。
第八条网络舆情监测方法:(一)网络搜索:利用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等渠道,收集网络舆情信息。
(二)舆情监测平台:利用专业舆情监测平台,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
(三)人工监测:组织专人进行网络舆情监测,确保信息准确、全面。
(四)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形成舆情报告。
第四章应急处置第九条发现网络舆情后,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以下措施:(一)分析舆情性质,确定应对策略。
安全生产舆情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加强安全生产舆情管理,提高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维护企业声誉和社会稳定,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子公司及全体员工。
三、组织机构1.成立安全生产舆情管理小组,负责本制度的实施和监督。
2.安全生产舆情管理小组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四、舆情监测与报告1.舆情监测(1)企业应建立舆情监测机制,对互联网、媒体、社交平台等渠道的安全生产相关舆情进行实时监测。
(2)监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安全生产事故、安全隐患、环保问题、劳动争议等。
(3)监测渠道包括但不限于:新闻网站、论坛、微博、微信、抖音等。
2.舆情报告(1)发现安全生产相关舆情后,应及时上报安全生产舆情管理小组。
(2)报告内容包括:舆情来源、内容摘要、影响程度、应对措施等。
(3)安全生产舆情管理小组应及时分析舆情,制定应对方案。
五、舆情应对1.初步判断(1)对舆情进行初步判断,明确舆情性质、影响范围和应对策略。
(2)根据舆情严重程度,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
2.回应处理(1)针对不同性质的舆情,采取不同的回应策略。
(2)对于一般性舆情,可通过官方渠道发布声明,澄清事实,引导舆论。
(3)对于重大舆情,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调查,妥善处理。
(4)加强与媒体、公众的沟通,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社会关切。
3.舆情跟踪(1)对舆情处理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应对效果。
(2)根据舆情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应对措施。
六、责任与考核1.各部门、各子公司应积极配合安全生产舆情管理小组开展工作,落实舆情应对措施。
2.对在舆情应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力、失职渎职的,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3.将安全生产舆情管理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
七、附则1.本制度由安全生产舆情管理小组负责解释。
2.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注意】:本制度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学校舆论舆情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学校舆论舆情管理,及时、有效地应对各类舆论舆情事件,维护学校声誉和形象,保障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工作目标1. 建立健全舆论舆情监测机制,全面掌握学校内外舆论舆情动态。
2. 及时发现、处置和回应各类舆论舆情事件,确保学校声誉不受损害。
3. 加强舆论舆情引导,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舆论氛围。
4. 提高全校师生应对舆论舆情事件的能力,增强学校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学校舆论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舆论舆情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
2. 设立学校舆论舆情管理工作办公室,负责日常舆论舆情工作的具体实施。
3. 各部门、各学院(系)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负责本部门、本学院(系)的舆论舆情工作。
四、舆论舆情监测1. 监测范围:包括互联网、手机短信、社交媒体、传统媒体等。
2. 监测内容:涉及学校教育教学、师生权益、校园安全、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舆论舆情。
3. 监测方式:通过搜索引擎、新闻媒体、社交媒体等渠道,实时监测学校舆论舆情动态。
五、舆论舆情处置1. 发现舆论舆情事件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专项工作组。
2. 对舆论舆情事件进行初步判断,明确事件性质、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
3. 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处置舆论舆情事件,包括:(1)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真相;(2)加强与相关媒体、公众的沟通,回应关切;(3)协调相关部门,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事态扩大;(4)对涉嫌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予以查处。
六、舆论舆情引导1. 加强正面宣传,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2. 积极回应师生关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3. 加强舆论引导,引导师生正确看待舆论舆情事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七、责任追究1. 对因工作失误、失职导致学校声誉受损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2. 对故意散布谣言、恶意攻击学校的行为,依法予以查处。
八、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学校舆论舆情宣传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学校舆论舆情管理,确保学校宣传工作有序开展,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学校党委宣传部负责学校舆论舆情宣传工作的总体规划和组织实施。
2. 各部门、各学院应设立舆情信息员,负责本部门、本学院的舆情信息收集、整理和上报。
3. 学校新闻中心负责学校新闻发布和对外宣传工作。
三、舆情信息收集与处理1. 舆情信息员应密切关注学校内外舆情动态,及时发现并上报可能影响学校声誉的舆情信息。
2. 学校党委宣传部对收集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审核、分类、整理,并按照规定程序上报。
3. 对于重大舆情信息,学校党委宣传部应及时向学校领导汇报,并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处置。
四、舆论引导与应对1. 学校党委宣传部应制定舆论引导方案,明确舆论引导的方向、重点和策略。
2. 学校新闻中心应加强新闻发布,及时、准确、全面地报道学校改革发展动态,回应社会关切。
3. 对于负面舆情,学校党委宣传部应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
五、宣传内容与要求1. 宣传内容应遵循真实性、客观性、全面性原则,积极传播学校正能量。
2. 宣传内容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得发布违法违规信息。
3. 宣传内容应注重创新,提高宣传效果,提升学校知名度。
六、宣传渠道与方式1. 学校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为学校宣传的主要渠道。
2. 学校新闻中心负责组织新闻采访、拍摄、编辑、发布等工作。
3. 学校各部门、各学院应积极配合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各类宣传资源。
七、考核与奖惩1. 学校党委宣传部对各部门、各学院的宣传工作进行定期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年度工作考核。
2. 对在宣传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3. 对违反本制度规定,造成不良影响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进行问责。
八、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本制度由学校党委宣传部负责解释。
通过实施本制度,进一步加强学校舆论舆情宣传工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舆情管理制度模板
舆情管理制度模板一、目的为了有效监测、分析和应对可能对公司形象、品牌声誉和运营产生影响的舆论动态,特制定本舆情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包括但不限于正式员工、临时工、实习生等。
三、舆情监测1. 监测范围:包括但不限于社交媒体、新闻网站、论坛、博客等网络平台。
2. 监测频率:实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确保及时发现相关舆情。
3. 监测责任:指定专门的舆情监测团队,负责日常的监测工作。
四、舆情分析1. 分析内容:对监测到的舆情进行内容分析,包括情感倾向、影响力评估等。
2. 分析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确保分析的准确性。
3. 分析责任:由专业的舆情分析师负责,定期提交分析报告。
五、舆情应对1. 应对策略:根据舆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2. 应对流程:明确舆情应对的具体流程,包括信息核实、决策制定、执行反馈等。
3. 应对责任:由公关部门负责制定应对策略,并协调相关部门执行。
六、舆情报告1. 报告内容:包括舆情概述、分析结果、应对措施及效果评估。
2. 报告频率:定期(如每周/每月)向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提交舆情报告。
3. 报告责任:由舆情监测团队负责编制报告,并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七、培训与教育1. 培训内容:包括舆情管理知识、应对技巧、法律法规等。
2. 培训对象:全体员工,特别是公关、市场、客服等部门的员工。
3. 培训频率: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全员培训。
八、违规处理1. 对于违反舆情管理制度的行为,公司将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罚款或解除劳动合同等处罚。
2. 对于故意制造、传播负面信息,损害公司形象的行为,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九、制度修订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由公司管理层负责解释,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时修订。
十、附则1. 本制度自XXXX年XX月XX日起实施。
2. 本制度的最终解释权归公司所有。
请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对以上模板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
学校舆情管控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学校舆情管理,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维护学校形象和师生权益,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全校师生员工、学生家长及社会公众通过网络、媒体等渠道对学校产生、传播的各类信息。
第三条学校舆情管控遵循以下原则:1. 依法依规,严格规范;2. 及时发现,快速响应;3. 科学引导,正确舆论;4. 责任到人,协同处置。
第二章职责分工第四条学校成立舆情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学校舆情管控工作的总体协调、指导和监督。
第五条舆情管理领导小组下设以下工作机构:1. 舆情监测组:负责对学校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收集、整理和分析;2. 舆情应对组:负责对网络舆情事件进行应急处置、协调和沟通;3. 舆情宣传组:负责学校正面宣传,引导舆论,提升学校形象。
第六条各部门、各单位应明确舆情管理责任人,积极配合舆情管理领导小组开展工作。
第三章舆情监测与处置第七条舆情监测组应采取以下措施:1. 建立舆情监测机制,实时关注学校网络舆情动态;2. 收集网络舆情信息,分析舆情发展趋势;3. 及时向舆情管理领导小组报告舆情情况。
第八条舆情应对组应采取以下措施:1. 对负面舆情,迅速响应,制定应对方案;2. 与相关部门、单位沟通协调,共同应对舆情;3. 积极引导舆论,消除负面影响。
第九条舆情宣传组应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学校正面宣传,提高学校知名度;2. 引导舆论关注学校发展,树立良好形象;3. 定期发布学校新闻、动态,回应社会关切。
第四章舆情培训与考核第十条学校应定期开展舆情管理培训,提高全体师生的舆情意识和应对能力。
第十一条学校对各部门、各单位舆情管理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年度工作考核。
第五章附则第十二条本制度由学校舆情管理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第十三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原有相关规定与本制度不一致的,以本制度为准。
第十四条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本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
单位舆情信息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单位舆情信息管理,提高应对各类舆情的能力,维护我单位形象和合法权益,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公司章程,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单位内部所有部门、员工以及与单位业务相关的第三方。
第三条舆情信息管理遵循以下原则:1. 及时性:及时收集、分析、处理舆情信息,确保信息畅通。
2. 准确性:确保舆情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避免误导。
3. 主动性:主动应对舆情,积极引导舆论导向。
4. 保密性:严格遵守保密规定,确保信息安全。
第二章舆情信息管理组织体系第四条成立舆情信息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协调舆情信息管理工作。
第五条舆情信息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舆情信息管理办公室,负责日常舆情信息管理工作。
第六条各部门应指定专人负责舆情信息收集、报送、处理等工作。
第三章舆情信息收集与处理第七条舆情信息收集范围:1. 新闻媒体、网络平台等公开报道的关于我单位的新闻、评论、评论性文章等;2. 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关于我单位的讨论、评论、举报等;3. 其他可能对我单位形象和合法权益产生影响的舆情信息。
第八条舆情信息处理流程:1. 信息收集: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及时收集舆情信息;2. 信息分析:舆情信息管理办公室对收集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影响;3. 信息报送:将分析结果报送舆情信息管理工作领导小组;4. 信息处理:根据领导小组的决策,采取相应措施处理舆情信息。
第九条舆情信息处理措施:1. 对于正面舆情,积极回应,扩大宣传;2. 对于负面舆情,及时澄清事实,引导舆论;3. 对于涉及公司机密或敏感信息的舆情,严格保密,必要时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公司权益。
第四章责任追究第十条违反本制度,造成不良影响的,按照相关规定追究责任。
第十一条对泄露公司机密、编造虚假信息、故意歪曲事实等行为,依法依规追究法律责任。
第五章附则第十二条本制度由单位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十三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单位舆情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提高本单位应对各类舆情的能力,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机制,及时、妥善处理各类舆情对本单位形象、声誉及正常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的影响,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本单位章程,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舆情包括:(一)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对本单位进行的负面报道;(二)社会上存在的已经或将给本单位造成不良影响的传言或信息;(三)可能或者已经影响社会公众投资者投资取向,造成股价异常波动的信息;(四)其他涉及本单位信息披露且可能对本单位股票及其衍生品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事件信息。
第三条本单位舆情应对坚持“科学应对、注重实效”的总体原则,切实维护本单位的利益和形象。
第二章舆情管理的组织体系及其工作职责第四条本单位应对各类舆情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组织、快速反应、协同应对。
第五条成立本单位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舆情领导小组”),由本单位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
第六条舆情领导小组工作职责:(一)制定、修订本制度;(二)组织、协调、指导、监督本单位舆情管理工作;(三)对本单位舆情事件进行应急处理;(四)对本单位舆情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
第七条成立本单位舆情工作小组(以下简称“舆情小组”),由舆情领导小组指定专人担任组长,负责具体舆情事件的应对工作。
第八条舆情小组工作职责:(一)负责舆情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二)根据舆情事件性质,制定应对方案;(三)协调相关部门进行舆情应对;(四)跟踪舆情发展,及时报告舆情领导小组;(五)总结舆情应对经验,提出改进措施。
第三章舆情信息的采集与处理第九条舆情信息采集范围包括网络媒体、电子报纸等各类型信息载体。
第十条舆情信息采集原则:(一)及时性:确保舆情信息收集的时效性;(二)全面性:全面收集各类舆情信息;(三)准确性:确保舆情信息的准确性;(四)保密性:对涉及本单位商业秘密的舆情信息,应严格保密。
第十一条舆情信息处理流程:(一)舆情小组对收集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初步筛选和分析;(二)根据舆情事件性质,制定应对方案;(三)报请舆情领导小组审批;(四)按照审批通过的方案进行舆情应对;(五)跟踪舆情发展,及时调整应对策略。
舆情应急工作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单位舆情应对工作,提高舆情应对能力,确保单位形象和声誉,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要求,结合我单位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单位全体员工,包括但不限于宣传部门、行政部门、业务部门等。
第三条舆情应对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及时性原则:对舆情事件及时响应,确保在第一时间掌握情况,采取措施。
(二)真实性原则:准确了解舆情事件的真实情况,客观公正地发布信息。
(三)主动性原则:主动出击,积极引导舆情,避免被动应对。
(四)协同性原则:各部门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应对舆情。
第二章职责分工第四条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一)组长:由单位主要领导担任,负责统筹协调舆情应对工作。
(二)副组长:由分管宣传、行政、业务等工作的领导担任,协助组长开展工作。
(三)成员:由宣传部门、行政部门、业务部门等相关负责人组成。
第五条舆情应对工作部门职责:(一)宣传部门:负责舆情监测、信息发布、媒体沟通等工作。
(二)行政部门:负责协调各部门工作,确保舆情应对措施落实。
(三)业务部门:负责配合宣传部门、行政部门做好舆情应对工作,确保业务稳定运行。
第六条员工职责:(一)提高舆情意识,关注舆情动态,发现舆情及时报告。
(二)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传播不实信息,维护单位形象。
(三)积极配合舆情应对工作,提供相关资料和信息。
第三章舆情监测与预警第七条舆情监测:(一)建立舆情监测机制,对网络、媒体、社交平台等渠道进行实时监测。
(二)定期分析舆情,掌握舆情趋势,为舆情应对提供依据。
第八条舆情预警:(一)发现可能引发负面舆情的事件,及时启动预警机制。
(二)分析舆情风险,制定应对措施,报请领导小组审批。
第四章舆情应对措施第九条应对原则:(一)及时发布信息,澄清事实,引导舆论。
(二)妥善处理投诉、举报,回应社会关切。
(三)加强与媒体沟通,争取舆论支持。
第十条应对措施:(一)事件发生后,立即成立临时工作小组,负责舆情应对工作。
舆情管理制度
舆情管理制度一、舆情管理制度的概念舆情管理制度是指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结合企业战略发展需要,建立起来,用以规范舆情管理活动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
二、舆情管理制度的内容舆情管理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舆情管理机构的设置舆情管理制度应该明确舆情管理机构的设置,确定舆情管理工作的组织结构和人员分工。
2、舆情信息采集、监测和分析舆情管理制度应该明确舆情信息的采集、监测和分析流程,确保及时获取并准确了解外界对企业的评价和关注。
3、舆情危机应急预案舆情管理制度应该设立舆情危机应急预案,明确危机处理的流程和责任人,以便在危机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
4、舆情管理培训和教育舆情管理制度应该建立起培训和教育体系,提高员工的舆情意识和应变能力,增强舆情管理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5、舆情管理评估和反馈舆情管理制度应该定期评估和完善舆情管理工作,对舆情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策略和方法。
6、舆情管理责任追究舆情管理制度应该明确舆情管理的责任主体和责任范围,建立舆情管理绩效考核机制,对舆情管理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和追究。
7、舆情管理保密及合规舆情管理制度应该规定舆情管理信息的保密和安全措施,确保舆情管理活动符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避免造成不良影响。
三、舆情管理制度的实施与完善舆情管理制度的实施与完善是企业舆情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需要全员参与、持续推进。
具体而言,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领导重视,构建舆情管理文化企业领导应该高度重视舆情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树立“舆情管理至上”的理念,构建良好的舆情管理文化,推动舆情管理制度的落实。
2、建立舆情管理指挥部企业应该建立舆情管理指挥部,明确舆情管理工作的领导机构和执行主体,负责统筹、协调和监督舆情管理活动的开展。
3、加强舆情管理技术支持企业应该投入足够的资金和人力,引入先进的舆情管理技术,提高舆情信息的采集、监测和分析能力,提升舆情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精准性。
单位舆情应对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提高本单位的舆情应对能力,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机制,保护单位形象和合法权益,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的舆情应对工作,包括但不限于负面报道、不良传言、公众质疑等可能影响单位形象和利益的信息。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三条成立单位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由单位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负责舆情应对工作的全面领导和统筹协调。
第四条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1. 制定和修订舆情应对工作制度;2. 组织开展舆情监测和分析;3. 审议和决策重大舆情应对措施;4. 负责舆情应对工作的培训和指导;5. 协调相关部门处理舆情事件。
第五条设立舆情应对工作办公室,负责具体执行舆情应对工作。
第六条舆情应对工作办公室的主要职责:1. 负责舆情监测,收集、整理、分析舆情信息;2. 编制舆情报告,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舆情动态;3. 制定舆情应对方案,组织实施;4. 负责与媒体、公众的沟通协调;5. 负责舆情应对工作的总结和评估。
第三章舆情监测与分析第七条舆情监测:1. 建立舆情监测网络,涵盖新闻媒体、网络论坛、社交媒体等渠道;2. 定期对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类、汇总和分析;3. 及时发现并报告可能影响单位形象和利益的信息。
第八条舆情分析:1. 分析舆情产生的原因、传播途径和影响范围;2. 评估舆情对单位形象和利益的影响程度;3. 提出应对策略和建议。
第四章舆情应对第九条舆情应对原则:1. 及时性:及时掌握舆情动态,迅速采取应对措施;2. 客观性:客观公正地处理舆情,避免偏颇和误导;3. 主动性:主动出击,积极引导舆论;4. 有效性:采取有效措施,化解舆情危机。
第十条舆情应对措施:1. 对于一般舆情,由舆情应对工作办公室负责处理;2. 对于重大舆情,由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制定应对方案,并组织实施;3. 对于敏感舆情,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并按上级要求进行处理。
舆情管理制度范本
舆情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网络舆情管理,预防和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保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公共事务和公共人物产生的影响和讨论。
第三条舆情管理应遵循合法、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尊重公民言论自由,维护网络空间秩序,促进网络环境健康发展。
第二章组织架构与职责第四条设立舆情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舆情管理工作。
舆情管理领导小组由单位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组成。
第五条舆情管理领导小组下设舆情管理办公室,负责日常舆情管理工作。
舆情管理办公室设在单位宣传部门。
第六条舆情管理办公室的职责:(一)制定舆情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建立健全舆情监测、预警、处置和反馈机制;(二)组织监测网络舆情,收集、整理、分析舆情信息,及时报告重要舆情;(三)针对舆情突发事件,组织制定应对措施,协调相关部门进行舆论引导和危机公关;(四)定期开展舆情培训和宣传教育,提高舆情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应对能力;(五)组织舆情处置后的总结评估,完善舆情管理体系。
第三章舆情监测与处置第七条舆情管理办公室应当利用技术手段,对互联网上的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发现涉及本单位的舆情,应当及时报告舆情管理领导小组。
第八条舆情管理领导小组根据舆情监测情况,确定舆情等级,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处置。
第九条舆情处置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一)组织权威信息发布,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引导舆论方向;(二)协调网络运营商,采取技术手段,阻断不良信息的传播;(三)组织专家团队,对舆情进行分析和评论,释疑解惑;(四)对涉及违法信息的舆情,依法予以查处;(五)对涉及单位内部问题的舆情,及时调查处理,并向社会公布处理结果。
第四章舆情信息发布与沟通第十条舆情管理办公室负责舆情信息的发布和沟通工作。
舆情监测和处理管理制度
舆情监测和处理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为了做好企业舆情监测和处理工作,及时取得社会舆情动态,保护企业声誉,维护企业利益,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企业内全部员工。
第三条定义1.舆情监测:指对社会范围内涉及本企业及相关利益方的舆情进行实时、准确、全面及时的监测和分析。
2.舆情处理:指对发现的负面舆情及时进行分析、评估,并通过合适的方式进行回应和处理。
3.舆情报告:指舆情监测和处理工作完成后形成的报告,包含舆情监测结果、分析和处理情况。
第二章舆情监测管理第四条部门职责1.舆情监测部门负责建立、维护和更新舆情监测系统,定期收集、整理舆情信息,并及时向管理层和相关部门汇报。
第五条舆情信息收集1.舆情监测部门应建立舆情信息来源渠道,并定期收集国内外重要媒体、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的相关信息。
2.舆情监测部门应建立舆情信息分类体系,对收集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类整理,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第六条舆情信息分析1.舆情监测部门应对收集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析,评估舆情对企业的影响程度,并及时向相关部门供应分析报告。
2.舆情监测部门应当加强舆情信息的跟踪和分析,对紧要舆情进行趋势研究和猜测,及时提出应对措施。
第七条舆情报告发布1.舆情监测部门负责定期编制舆情报告,并向管理层和相关部门发布,报告内容包含舆情监测结果、分析和处理情况。
第三章舆情处理管理第八条负面舆情收集和评估1.各部门应及时将发现的负面舆情上报舆情监测部门,并供应相关信息和背景资料。
2.舆情监测部门收到负面舆情后,应立刻进行评估,确定舆情的真实性、影响范围和情况紧急程度。
第九条负面舆情回应1.负面舆情发生后,相关部门应依据舆情监测部门的评估结果,订立应对策略,并及时回应舆情。
2.在回应过程中,相关部门应保持沟通畅通,及时供应事实证据和背景信息,乐观引导舆论,维护企业声誉。
第十条舆情处理报告1.相关部门应及时编制舆情处理报告,对已处理的舆情进行总结回顾和分析,并向管理层和相关部门发布。
三个舆情管理制度
三个舆情管理制度一、舆情管理制度的建立舆情管理制度的建立是企业舆情管理工作的基础。
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舆情管理制度。
在建立舆情管理制度时,企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 确立舆情管理的目标和原则企业的舆情管理制度应该明确管理的目标,例如维护企业形象、提升企业品牌、妥善处理负面舆情等。
同时,要根据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制定相应的舆情管理原则,确保舆情管理工作是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利益。
2. 确定舆情管理的组织结构和责任制度舆情管理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多个岗位,因此需要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和权限。
企业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舆情管理组织结构,并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确保舆情管理工作的高效进行。
3. 制定舆情监测与预警机制舆情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及时了解舆情动态,因此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舆情监测与预警机制。
可以利用舆情监测工具,定期对企业在网络上的声誉和形象进行监测,及时发现舆情风险。
4. 设立舆情处理的流程和规范在舆情事件发生时,企业需要做出快速反应,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舆情处理流程和规范。
这包括对不同类型的舆情事件进行分类,确定处理责任人和处理时间节点,确保舆情事件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二、舆情管理制度的实施舆情管理制度的实施是落实舆情管理制度的重要环节。
企业应该根据制定的舆情管理制度,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舆情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
在实施舆情管理制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加强员工培训和意识提升舆情管理不仅是一个部门的工作,更是全员参与的工作。
因此,企业需要加强员工的舆情管理培训,提高员工对舆情管理工作的重视和意识。
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内部培训、组织舆情管理知识竞赛等方式,提升员工的舆情管理能力。
2. 建立健全的内部沟通机制良好的内部沟通是舆情管理工作的基础。
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的内部沟通机制,及时将舆情信息传达给相关部门和人员,确保舆情信息的畅通传达和沟通,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沂四小银河校区舆情管理制度为进一步加强学校舆情监测, 特别是加强校园舆情的引导和监控,防止不良信息对校园的侵害,掌握网络舆情主动权,加强对网络舆情的预警防范和监测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 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促进和保障校园网络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现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工作目标
加强网上舆情监控,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坚决封堵、删除各种有害信息,及时掌握学校学生在各种网络媒介中的言论和动态,加强正面引导,释疑解惑,化解矛盾,消除不良影响,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
二、主要内容
本办法中的网络舆情, 特指可能或已经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影响的网上负面报道或网络负面言论。
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处置, 是指对涉及宣传思政工作的新闻报道或评论在互联网上刊发、扩散后,所引发的反应、言论、评论和后续报道等综合舆论情况的监测、控制和化解等具体措施。
三、组织结构
成立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工作领导小组, 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牵头开展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的组织、监督、实施、考
核工作。
四、工作职责
网络舆情监督员负责监测校BBS ,学校的微博、微信, 学生个人人人网、微博、微信的舆情情况, 了解各网站当前的舆情, 及时将舆情通报网络舆情管理员, 督促及时控制和引导, 并作好日志记录和备案工作;负责跟踪各单位的舆情控制及引导情况, 及时上报学校。
五、工作原则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转交办,按照“快速反应、确认事实、妥善处理”的原则及时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判断、评估, 准确查找舆情信息产生的原因, 认真核实舆情反映的问题, 对舆情走向作出正确的判断, 对舆情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全面评估,及时准备好跟(回)帖材料。
在处置网络舆情事件时,一定要端正工作态度,多渠道、多方法全面了解事件真相,不推卸责任,勇于承担应负的责任;在回应时不要只站在如何消除对学校和学校形象的影响上, 而要站在师生或受害者的立场上。
第一时间告知学生和当事人事情真相,进行真诚、公开、及时的沟通,不使矛盾进一步激化,赢得学生的理解和信任。
根据某一重大舆情事件的发展态势和走向, 最大程度地争取媒介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适时转移目标, 发布最及时权威的信息,左右网络舆情的走向,把噪音杂音压下来,使该网络舆情信息关注度逐渐转冷。
要加强正面宣传, 树立良好风气。
六、操作流程
(一)网络舆情的监测
由网络舆情监督员对涉及的网络信息进行查询、收集, 对新出现的网络信息及时下载,对不良舆情进行监测,做好记录、梳理等工作,及时送办公室分转交办。
1. 监测对象。
较经常出现涉及本学校和学生相关舆情信息、帖子和相关跟帖。
2. 监测内容。
网络上涉及学校和学校的敏感工作和容易被关注的内容,主要包括:关于学校和学校的意见、建议、投诉, 相关问题的咨询, 涉及教师、服务人员等人员行为和效能作风问题等。
3. 监测方法。
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站和论坛进行定期浏览,收集相关敏感话题和信息。
4. 监测形式。
一是每天至少4次对相关网站进行浏览和搜索,并做好监测记录;二是每周至少1次的舆情通报。
(二)网络舆情的应对机制
1. 被网络媒体出现和转载的一般突发事件和申诉建议的负面报道, 必须在发现该报道或帖子的立即向具体业务主管人汇报, 1个工作日内进行初步处置并回应。
2. 被网络媒体报道转载的重大突发事件、网上投诉举报, 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引发的错误舆论导向, 必须在发现该报道或帖子的1天内向主要领导汇报, 2个工作日内作出初步处置并回
应。
3. 被网络媒体报道转载,被上级以上领导批示的,特别重大突发事件, 必须在发现该报道或帖子的3小时内向主要领导汇报, 1天内作出初步处置并回应。
七、重点监察内容
学生在网上不得查阅、复制或传播下列信息:
(1)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实施;
(2)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否定四项基本原则;
(3)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
(4)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5)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暴力、凶杀、恐怖等
(6)损害学校和学校声誉、形象的不实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