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_策略性行为理论

合集下载

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C1.策略性行为:指一个企业旨在通过影响竞争对手对该企业行动的预期,使竞争对手在预期的基础上做出对该企业有利的决策行为2.产业结构政策:指政府依据本国的产业结构现状,规划产业结构逐渐演进的目标,确定重点发展的战略产业,实现资源的重点配置的政策。

3.产业集群:指特定产业中互有联系的公司或机构聚集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种现象。

4.策略性进入壁垒:是指产业内在位企业为保持在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获取,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一系列的有意识的性行为构筑起的防止潜在进入者进入的壁垒。

5.创造性毁灭: 潜在进入者创新对原有企业造成的致命性打击,迫使他们退出原有的市场。

F1.范围经济: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

2.富有的窘境:在解释默契合作策略性行为方面存在均衡过多的问题。

G1.规模经济: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2.管制:指管制者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

H1.混合并购:彼此没有相关市场或生产过程的公司之间进行的并购行为。

J1.进入壁垒:是指潜在进入企业和新企业若与既存企业竞争可能遇到的种种不利因素。

L1.掠夺性定价:是指一个厂商将价格定在牺牲短期利润以消除竞争对手并在长期获得高利润的行为。

S1.市场结构:指市场中各种要素(者、需求者、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特征。

2.水平一体化:是企业在原有生产经营范围内,通过联合、兼并同类企业或投资兴建新的生产经营单位,形成多工厂企业,以扩大企业规模。

3.市场势力:也称市场权力。

是指卖方或买方不适当地影响商品价格的能力。

T梯度发展理论: 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不同生命阶段的产业有不同的最优区位。

W1.网络外部性:指消费的外部性,即购买某种商品的消费者数量的增加将提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从而增加了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

2.完全消耗系数:两个产业间的产品直接消耗关系。

产业组织理论名词解释(知识要点)

产业组织理论名词解释(知识要点)

产业组织理论名词解释(知识要点)1.集中度比率:集中度比率是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业的有关数值X (销售额、增加值、职工人数、资产额等)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

CR n =∑∑==all i i n i iX X 11 CR n 表示某行业中前n 家最大的企业的有关数值在行业中所占的比重。

2.赫芬达尔指数(H 指数)实质上就是该行业内所有的企业市场份额的平方和H=∑⎪⎭⎫ ⎝⎛=N i T X i 12 其中,N 表示企业数目,X i 表示企业的有关数值(销售值、增加值等),T 表示市场总规模。

T X i 则是某一个企业的市场份额。

3.产品差别化产品差别化是指产业内相互竞争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之间可替代的不完全性。

具体的地说,产品差别化,是指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或销售产品过程中的条件,与产业内的其他企业相比,具有可以区分的特点。

4.最小有效规模(MES )最小生产与销售平均成本5.伯川德悖论即使市场只有两个企业,价格也会下降到边际成本水平,没有企业会存在利润,这与传统思维及实证有矛盾。

6.卡特尔所谓卡特尔是指那些限制产量、控制市场、增加行业利润而联合在一起的独立企业联盟。

卡特尔的目的就是追求产假卡特尔的企业利润最大化。

7.价格歧视即某一厂商在同一时间对同一种产品或服务向消费者索要两种以上的价格,或者对销售给不同消费者的同一种产品或服务在其成本不同时索价相同。

一级价格歧视:又称完全价格歧视,即厂商以买者愿意为每单位商品支付的最高价格,向买者销售每一单位的商品,因此获取所有的消费者剩余。

二级价格歧视:(1)单位价格依赖于购买数量(而非顾客的身份),如水、电、电话服务等公用事业部门的定价问题;(2)有一些情况下,销售者对购买者偏好的多样性有所了解,但是不能观察到每一位特定顾客的特性。

此时,厂商可以通过提供一系列包括价格和各种条款的销售合同,通过让购买者自我选择来进行价格歧视。

三级价格歧视:生产者可能观察到某些与消费者的偏好相关的信号(如年龄、职业、所在地等),并利用这些信号把消费者分为具有不同需求的群体,进行价格歧视,因此也被叫做市场分割(market segmentation )。

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芝加哥学派

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芝加哥学派

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芝加哥学派本文将探讨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之间的,并介绍芝加哥学派在这方面的观点和实践。

我们将首先确定主题和重点,然后通过引入关键词、详细阐述重点、引用数据和总结来形成一篇结构清晰、内容丰富的文章。

产业组织是指某一特定产业内的企业、机构、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这些相互作用和关系决定了该产业的竞争格局、市场绩效和政策方向。

而公共政策则是指政府制定的法规、计划和措施,旨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社会福利和解决其他社会问题。

芝加哥学派是一个经济学和政治学派别,强调市场自由、有限政府和最小化的社会干预。

其在产业组织和公共政策方面的观点也体现了这些特点。

芝加哥学派认为,市场机制是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而政府应该尽可能地避免干预市场运行。

在产业组织方面,芝加哥学派主张企业之间自由竞争,反对垄断和过度集中。

他们认为,垄断和过度集中会限制市场竞争,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和社会福利损失。

因此,芝加哥学派支持反垄断政策,以维护市场自由竞争。

在公共政策方面,芝加哥学派主张最小化政府干预,提倡“小政府”和“大社会”。

他们认为,政府干预会破坏市场机制,导致资源浪费和社会不公。

因此,芝加哥学派支持经济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化改革,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改善。

一些数据显示,芝加哥学派的观点在某些情况下是有效的。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反垄断政策可以降低消费品价格,提高市场竞争力。

一些国家实施经济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化改革后,经济增长率得到了提高,社会福利也得到了改善。

总之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芝加哥学派强调市场自由竞争和有限政府干预对于产业组织和公共政策的观点有着积极的影响场景理论在城市公共政策中的应用——以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为例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作为当代城市研究的重要分支,以其独特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对城市现象进行了深刻阐述。

场景理论作为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对于理解城市公共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为核心,探讨场景理论在城市公共政策中的应用。

产业经济学名词解释

产业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产业:生产经营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和劳务的企业所组合的集合。

这些企业往往具有类似的生产经营技术、工艺和经营管理等基本特性。

产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是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的应用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政策理论、反垄断与管制理论。

第二章规模经济:是指当生产和经销单一产品的单一经营单位因规模扩大而减少了生产或经销的单位成本时而导致的经济。

规模不经济:因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单位产品成本提高的现象。

范围经济:是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和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

最大最佳规模:最小最佳规模:最小经济规模:指在长期中平均成本处于或接近其最小值的最小的规模。

适者生存法:不同规模企业的竞争会筛选出效率较高的企业,所以,这是一种根据竞争的优胜劣汰规律,通过纵向对比,确定企业适度规模的方法。

水平一体化:是企业在原有生产经营范围内,通过联合、兼并同类企业或投资兴建新的生产经营单位,形成多工厂企业,以扩大企业规模。

垂直一体化:是企业在供、产、销方面实行纵向渗透和扩张。

混合一体化:是指企业通过一定的方式控制多个产业中的若干生产经营单位,实行跨产业经营,通过充分利用共同资源,降低单位产出的成本以实现范围经济。

多元化:多元化是特性不同的对象组合,业务的多元化指非相关、跨行业、多品类的业务组合。

第三章市场集中1、一般集中:表示在整个国民经济或全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最大若干企业所占的比重。

2、市场集中:描述特定市场的规模结构,衡量特定市场的集中程度,以反映特定市场受到大型经济组织控制的状况。

3、产业集中:是指市场上的某种行业内少数企业的生产量、销售量、资产总额等方面对某一行业的支配程度,它一般是用这几家企业的某一指标(大多数情况下用销售额指标)占该行业总量的百分比来表示。

一个企业的产业集中度如何,表明它在市场上的地位高低和对市场支配能力的强弱,是企业形象的重要标志。

产业组织的策略性行为-PPT精选

产业组织的策略性行为-PPT精选

(1)价格歧视
• 价格歧视的福利后果
– 一级价格歧视的福利
在单一价格法则下,非完全竞争厂商必然在边际收益MR和边际成本 MC相等时的价格和产量水平上进行生产,也就是图中相应的Pm和 Qm,这时Pm >MC,生产是低效率的,生产者剩余为PmBCP2所围 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消费者剩余则是由ABPm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 而社会福利净损失为BCE所示的三角形面积。
(2)两部收费 如出租车的起
步价;公园或
游乐园的门票
+ 两部收费的含义
费;电话的月 租费等
是指先向消费者收取一定数量的
固定费用,然后再按消费数量向消费者收取使用费。

为获得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使用权而支
部 收
付的费用,与消费数量的多少无关
固定费用

如出租的车的按里程计价;公园按内消各费游数乐量项的目多的少费向用消;费电话的通话使费等用。费用
在完全价格歧视下,厂商对每一单位的商品或服务按消费者的最大 支付意愿来定价,增加额外的产量不降低他原有产品所能得到的 销售价格。P>MC时,厂商增加产量都是有利可图的,厂商会扩 大产量直到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时为止,产量为Q2。
(1)价格歧视
• 价格歧视的福利后果
– 一级价格歧视的福利
• 一级价格歧视下的产量等同于完全竞争市场所能达到产 量水平,价格歧视提高了非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水平, 优化了资源配置,社会总福利也等同于完全竞争市场上 的社会总福利,没有净福利损失;
• 现实中的定价策略很多,这里着重介 绍价格歧视、两部收费和搭配销售三 种。
(1)价格歧视
• 价格歧视的含义
– 对同一商品或服务制定不同的价格。
同一商品或服务销售价格不同

产业经济学策略性行为

产业经济学策略性行为

产业经济学策略性行为引言产业经济学研究产业组织和市场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揭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策略性行为。

通过研究企业的策略选择和竞争行为,政策制定者和经济学家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中的竞争机制,并为产业政策制定提供指导。

本文将探讨产业经济学中的策略性行为,包括企业的定价策略、垄断行为和战略投资等。

定价策略定价策略是企业在市场中决定产品价格的行为。

在产业经济学中,企业的定价策略是由市场需求、成本结构和竞争环境等因素决定的。

企业可以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来获取市场份额、提高利润或实现其他目标。

•市场定价策略: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的定价决策来制定自己的定价策略。

如果市场价格较高且市场竞争不激烈,企业可以采取高价定价策略,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

相反,如果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可能会采取低价定价策略,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并提高市场份额。

•差异化定价策略:企业可以根据产品特性和目标市场的需求差异,制定差异化的定价策略。

通过定价创新和产品差异化,企业可以实现定价权,并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独特需求中获得更高的利润。

•动态定价策略: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企业可以调整产品的定价。

动态定价策略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并根据市场需求的弹性来调整价格,以最大化利润。

垄断行为垄断行为是指企业在市场上占据垄断地位,通过控制市场供给或操纵市场需求等手段,以获得超过正常利润的能力。

产业经济学研究垄断行为的原因、影响和监管等问题,旨在维护市场竞争并保护消费者利益。

•垄断定价:垄断企业通常会制定高价定价策略,以获得更高的利润。

由于市场上不存在真正的竞争对手,垄断企业可以通过操纵供给和需求来控制价格。

垄断定价策略会导致消费者支付更高的价格,并限制市场竞争。

•垄断利润:由于垄断企业在市场上独占地位,它们可以获得超过正常利润的垄断利润。

这些额外的利润使得垄断企业能够进行研发创新、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市场壁垒等活动,从而进一步巩固其市场地位。

•反垄断政策:政府通过制定反垄断法律和政策来限制垄断行为。

产业经济学名词解释(精简)

产业经济学名词解释(精简)

产业经济学马歇尔冲突:大规模生产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但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必然会导致垄断的发展,而垄断将破坏价格机制,扼杀竞争,使市场经济丧失活力,损害资源配置的效率。

产业经济学:是以“产业”为对象,研究产业之间关系结构、产业内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应用经济学科。

产业:具有某种共同特性的、彼此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的集合。

产业结构:产业间的相互联系和联系方式。

产业关联: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结构关系。

产业组织:同一产业内各企业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结构。

产业布局:指生产力诸要素在区域空间上的组合而形成的各产业在区域范围内的分布。

主导产业:指对一个产业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性引导作用的产业。

支柱产业:指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重,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在一定时期内能支持社会发展的产业。

幼稚产业:指工业后发国家的产业体系中,相对于工业先行国家成熟产业而言,处于幼小阶段的产业。

衰退产业:指某一产业由于技术进步或需求变化等因素致使市场需求减少,生产能力过剩且无增长潜力的产业。

产业结构优化: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相适应的过程。

产业结构合理化:指产业之间协调能力和关联水平的提高。

产业结构高级化:指产业不断从低级向高级转变的过程。

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集中成片,形成结构完整的有机体系。

前向关联:一产业通过提供供给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

后向关联:一产业通过需求吸收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

投入产出法:通过建立投入产出模型,研究经济系统各个部分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

投入产出表:是反映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的来源及其产品去向的一种表。

直接消耗系数:又称投入系数,指生产单位某产品对另一产品的直接消耗量。

完全消耗系数:指生产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对各部门的产品或服务的直接和间接消耗数量之和。

产业组织学

 产业组织学

产业组织学正文第一篇:产业组织学战略性行为:是一个企业旨在增加其利润所采取的影响市场环境的行动组合。

伯川德模型:伯特兰德模型是价格竞争模型,企业设定价格而不是产量,研究在寡头垄断市场上的价格决定机制。

共谋:共谋发生于两个或多个企业协调它们的行动以抑制特定行业内卖者之间的竞争,从而达到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获取超额利润的目的。

产业组织:产业内企业之间相互联系的具体的组织形态。

市场势力:厂商控制市场即把市场价格提高到超过边际成本的能力。

主导企业:价格决定者,拥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卡特尔:生产或销售某一同类商品的企业,为垄断市场,获取高额利润,通过在商品价格、产量和销售等方面订立协定而形成的同盟。

市场绩效: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由一定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和品种以及在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效果。

策略性行为:一家厂商为提高其利润所采取的旨在影响市场环境的行为总称。

减少已存在的和潜在的对手带来的竞争的行动。

二、简答题1、早期的计量经济学研究发现市场集中度和利润或者价格—成本边际之间呈现出统计显著正相关。

后期的经济计量检验否定了这种关联吗?没有完全否定,根据后期的经济计量检验,认为市场集中度和利润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是有条件的,只有当市场集中度达到一定水平时,两者才会正相关2、解释经济学家使用勒纳指数衡量市场势力的原因。

勒纳指数通过对价格与边际成本偏离程度的度量,反映了市场中垄断力量的强弱。

勒纳指数在0到1之间变动,勒纳指数越大,市场中的垄断力量越强;反之,竞争程度越高。

3、指出最常用和最不常用的阻止进入策略。

最常用:阻止进入定价、促销;广告最不常用:生产能力投资、扩大生产能力4、环保局新要求增加了企业的固定成本。

在无进入模型中,新要求会影响主导企业的市场份额吗?主导企业市场份额下降5、说明卡特尔联盟内在不稳定性的原因。

第一,潜在进入者的威胁:一旦卡特尔把价格维持得较高水平,那么就会吸引新企业进入这个市场,而新企业进入后,可以通过降价扩大市场份额,此时卡特尔要想继续维持原来的高价就很不容易了。

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C1.策略性行为:指一个企业旨在通过影响竞争对手对该企业行动的预期,使竞争对手在预期的基础上做出对该企业有利的决策行为2.产业结构政策:指政府依据本国的产业结构现状,规划产业结构逐渐演进的目标,确定重点发展的战略产业,实现资源的重点配置的政策;3.产业集群:指特定产业中互有联系的公司或机构聚集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种现象;4.策略性进入壁垒:是指产业内在位企业为保持在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获取垄断利润,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一系列的有意识的策略性行为构筑起的防止潜在进入者进入的壁垒;5.创造性毁灭: 潜在进入者创新对原有企业造成的致命性打击,迫使他们退出原有的市场;F1.范围经济: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2.富有的窘境:在解释默契合作策略性行为方面存在均衡过多的问题;G1.规模经济: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2.管制:指管制者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H1.混合并购:彼此没有相关市场或生产过程的公司之间进行的并购行为;J1.进入壁垒:是指潜在进入企业和新企业若与既存企业竞争可能遇到的种种不利因素;L1.掠夺性定价:是指一个厂商将价格定在牺牲短期利润以消除竞争对手并在长期获得高利润的行为;S1.市场结构:指市场中各种要素供给者、需求者、供给和需求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特征;2.水平一体化:是企业在原有生产经营范围内,通过联合、兼并同类企业或投资兴建新的生产经营单位,形成多工厂企业,以扩大企业规模;3.市场势力:也称市场权力;是指卖方或买方不适当地影响商品价格的能力;T梯度发展理论: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不同生命阶段的产业有不同的最优区位;W1.网络外部性:指消费的外部性,即购买某种商品的消费者数量的增加将提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从而增加了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2.完全消耗系数:两个产业间的产品直接消耗关系;但一种产品对另一种产品的消耗不仅有直接消耗,而且还有间接消耗;X1.X非效率:即内部低效率,它是反映市场绩效优劣的一个指标;Y1.有效竞争:指将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两者有效地相协调,从而形成一种有利于长期均衡的竞争格局;Z1.纵向兼并:指处于生产同一或相似产品不同生产阶段的企业之间的并购;2.直接消耗系数:生产单位产品对某一产业产品的直接消耗量;3.主导产业:是在产业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引导和支撑作用的产业;简答B1.博弈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要素:1博弈的参加者2策略空间;3局中人的盈利函数;策略空间、盈利函数以及局中人的与博弈有关的特征等知识构成博弈的信息,从信息完备与否的角度,博弈可以分为完全信息与不完全信息两类;按照局中人行动的先后次序,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C1.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包含哪些内容产业经济学主要包括产业组织理论与产业结构理论,以及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结构政策研究;其中,产业组织主要研究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的关系;而产业结构研究各产业之间的关系,如产业间投入产出关联等;2.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内容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产业发展的效率3.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1技术创新环境;2完善的基础设施;3政策法规和行政绩效;4优美的生态环境;5高素质人才的供给;6地方文化的亲和力;F1.范围经济的主要来源是什么规模经济的主要来源是:1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经济性;2采用大型、高效和专用设备的经济性;3标准化和简单化的经济性;4大批量采购和销售的经济性;5大批量运输的经济性;6大规模管理的经济性;H1.横向并购的竞争效应横向并购的目的是为了迅速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规模效益和市场占有率,由于横向并购对竞争存在着潜在的负作用,因而一直是反垄断法的管制重点;2.合作策略性行为有哪两大类简述明确合作策略性行为的商业实践;合作策略性行为分为默契合作策略性行为和明确合作策略性行为加以分析;在没有涉及到信息的模型中,每个企业都知道与其他企业接触时会确定的协议,并且能够及时发现欺骗行为并加以惩罚;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企业就无需明确地合谋;但是现实中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是广泛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明确合作策略性行为的多种商业实践本质就是解决寡头合作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J1.结构性进入壁垒有哪些规模经济、必要资本量、原有企业的绝对成本优势、网络效应、产品差异和政策性因素;L1.垄断的基本类型有哪些根据垄断的形成原因和特征,我们可以把垄断分为经济垄断、行政垄断和自然垄断这三种基本类型;Q1.企业投入产出分析的作用表现在哪几个方面1生产结构的分析;2分析主体生产与辅助生产、附属生产的联系和比例;3编制企业生产计划;4在企业生产计划调整上的应用;2.企业实施横向并购的动机是什么一是由于成本节约所致,包括规模经济效应和管理协同效应,二是由于追求市场势力所致;3.企业如何将兼并与创新结合,既获得更新效应保持最大的创新动机,也维持最高的创新能力原有企业实施兼并与收购,对于自身在新一代产品的技术创新中保持领先地位和竞争优势还有另一层积极的含义:1如果新进入企业被原有企业的收购行为吓倒,自动退出竞争,这时候原有企业选择威慑策略成功;虽然付出了一些额外成本,但对原有企业来说,它可以遏制竞争对手的创新活动;2兼并与收购就是原有企业实现规模经济和充分利用创新技术的最有效途径;R1.如何理解和度量范围经济请指出范围经济的一个实例;理解:范围经济是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度量:令TCQ x,Q y表示一个企业生产Q x单位的产品X和Q y单位的产品Y所发生的总成本,则存在范围经济的条件可用下式表示:TCQ x,Q y<TCQ x ,0+TC0,Q y实例:就羊毛和羊肉联合生产的例子而言,范围经济是指利用同一群绵羊同时生产羊毛和羊肉的成本,往往低于用一群羊只生产羊毛而用另一群羊只生产羊肉的成本之和;2.如何判别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一般可以用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的关系来区别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如果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则存在规模经济;反之,若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则存在规模不经济;3.如何看待进入壁垒的福利效应进入壁垒的存在可能会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但绝对的自由进入也可能导致过度进入,因此进入壁垒的福利效应是复杂的;企业的进入和退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市场效率的提高,一方面来自企业内部配置效率的改进,另一方面也来自对低效企业的淘汰;如果退出壁垒过高,则会使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弱化,行业内企业不能够通过兼并、重组来实现规模经济和有效竞争;S1.试列举一些高集中度产业、中等集中度产业和低集中度产业;大型民用客机、汽车制造业等产业属于高集中度产业;服装制造、采掘等产业属于中等集中度产业;餐饮、酒店服务等产业属于低集中度产业;2.市场集中度的衡量方法a.综合反映企业数量和资源份额非均等的指标b.单纯使用市场份额非均等指标c.单纯测量企业数量的指标d.反映共谋潜力3.市场绩效的衡量标准有哪些①收益率,是一种衡量每一元投资盈利多少的方法;②勒纳指数,即价格—成本加成;③托宾q,是指一家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与这家企业资产的重置成本的比率;Z1.自然垄断的判断标准是什么该行业的现行市场为垄断或者寡头的不完全竞争市场;形成自然垄断市场结构的主要根源在于经济效率的优先考虑;一个国家的法律对之必须持肯定的态度; 2.在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中,哪一个最容易导致垄断性市场结构,为什么横向并购;优势企业通过横向并购对同行业劣势企业的兼并,集中了同行业的资本,在市场上获得了一定的市场势力;这一方面有利于优势企业达到最佳的生产规模,采用新技术,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降低了市场竞争的程度,垄断者可以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得超额的垄断利润;三、案例分析题1.中国啤酒企业并购(1)什么是企业并购有几种类型即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收购行为,是企业法人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基础上,以一定的经济方式取得其他法人产权的行为,是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和经营的一种主要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2)几种并购类型的区别是什么上述并购属于哪种并购类型1横向并购是指并购双方处于同一行业的并购活动;2纵向并购是指处于生产同一或相似产品不同生产阶段的企业之间的并购;3混合并购是指在彼此没有相关市场或生产过程的公司之间进行的并购行为;上述并购属于横向并购;(3)在几种并购类型中,哪一种最容易导致垄断性市场结构为什么优势企业通过横向并购对同行业劣势企业的兼并,集中了同行业的资本,在市场上获得了一定的市场势力;这一方面有利于优势企业达到最佳的生产规模,采用新技术,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降低了市场竞争的程度,垄断者可以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得超额的垄断利润;2.苏泊尔市场集中度纷争(1)市场集中度的含义,计算方法;是对整个行业的市场结构集中程度的测量指标,它用来衡量企业的数目和相对规模的差异,是市场势力的重要量化指标;(2)上述市场属于高集中度,还是中等或低集中度产业中等集中度产业(3)爱仕达等企业反对SEB绝对控股中国炊具行业老大苏泊尔,原因何在如果法国SEB集团成功获得苏泊尔的绝对控股权后,必然垄断中国相关产品市场;法国SEB公司会利用资金优势,将打破目前良性竞争格局,导致以价格战、广告战等为先导的恶性竞争;而这势必会导致诸多国内相关企业破产倒闭,行业内数十万员工失业;3.中国移动电信市场的不对称管制(1)什么是不对称管制不对称管制是行业主管部门为调整不对称竞争,扶持弱小经营者,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而采取的一种过渡性管制手段;(2)根据案例,分析电信市场不对称的内容;不对称管制主要应用于基础产业从垄断向竞争转变时,表现为行业主管部门对市场支配者的管制较其他企业严格;在电信业中,不对称管制通常主要表现在对新老企业的不对称管制上,对原有企业的管制有:分拆市场支配者、限制其业务范围;规定其市场主导业务与其他业务分立经营或帐务独立;强制其与其他企业网络无条件或有条件互联互通;严格控制其资费水平和形式; 对新企业的管制有:新企业不承担固定资产投资费用;新企业在短期内不提供遍服务义务;新企业可采取灵活价格政策;(3)根据案例,分析不对称管制在电信市场上的作用;对自然垄断产业内原有企业与新企业实行不对称管制是政府在进入管制实践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扶持新进企业,引入竞争;4.辽宁汽车产业及其集群发展(1)辽宁汽车产业集群的特征及其形成因素特征:从地域分布看,辽宁汽车产业集群分布较散,企业只是生产的地域集中而不是集群;从地理分布看,辽宁汽车产业更多地表现的是生产集中的特点,生产集中仅仅是相关企业集中在一个地区,但相互之间的联动作用非常少,竞争制约非常严重;而集群则要求整车厂和相关配件厂的关系非常密切,要实现专业化的分工协作,而不是目前的这种局面;形成因素:①自然条件;辽宁本就是重工业基地,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②经济因素;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需求增长很快;③借助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以及现有的工业基础与中国汽车产业的良好发展态势,辽宁汽车产业飞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2)试进行汽车产业群成长与发展的环境分析;根据我国汽车工业的客观现实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汽车产业全球价值链中界定我国汽车工业的位势与升级途径,积极实施汽车工业集群化发展战略,争取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汽车产业集群; 我国目前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汽车产业集群,只有一些生产的地域集中;从国际汽车产业集群来看,汽车产业集群基本上都是围绕一个或多个汽车总装厂进行零部件企业与其他相关企业的聚集而逐步形成;四、论述题1.试论述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产业组织理论可追溯到亚当·斯密、马歇尔等;梅森及弟子贝恩等人完整地提出了结构——行为——绩效分析范式,标志着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后来芝加哥大学的学者形成了有别于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二十世纪70年代后,引入博弈论逐渐形成了旨在分析企业策略性行为的“新产业组织理论”NIO;2.简述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产业经济学包含产业组织理论与产业结构理论两大范畴;产业组织研究向完全竞争模型中加入现实世界的磨擦系数,以便深入地分析市场中的企业如何组织以及它们如何在现实中进行竞争;产业结构研究是为了分析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大类部门之间、制造业各行业之间,以及行业内各中间产品之间的均衡状态;3.产业结构政策的主要内容;产业结构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主导产业政策、支柱产业政策、幼稚产业扶植政策、衰退产业援助政策;(1)主导产业政策;各国都采取各种相关政策,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支柱产业政策;(2)支柱产业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产业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它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3)幼稚产业扶持政策;幼稚产业是指在工业后发国家的产业机构体系中,相对于工业先行国家成熟的同行产业而言;(4)政府运用经济手段等来促进幼稚产业的发展;衰退产业是指某一产业处于生命周期的衰退期,且市场需求减少,生产能力过剩,在国民经济地位趋于下降的产业;4.试论述支柱产业政策;支柱产业政策;支柱产业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产业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它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相对于其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较大的产业;支柱产业支持政策是指根据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和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结合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实际情况,采用经济或者非经济的一系列政策,包括支柱产业结构高度化政策和支柱产业结构协调化政策;5.简述垄断性产业的主要管制政策;(1)价格管制政策;价格管制是政府对垄断性产业管制的核心内容;(2)进入管制政策;刺激企业降低成本,几级开阵技术创新,使消费者能享受较低的价格,也有利于提高管制效率;(3)联网管制政策;联网管制在电信产业中具有典型性,它是政府管制的一项重要内容;(4)质量管制政策;把企业的最高限价与质量水平挂钩;对低质量的服务进行经济制裁等;(5)对企业内部业务间交叉补贴行为的管制政策;在被管制的垄断性产业中,企业内部业务间交叉补贴行为是普遍存在的;6.简述哈佛学派关于市场绩效的观点,并做出评述;哈佛学派构建了现代产业组织的描述性研究范式,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分析框架,简称SCP分析框架;SCP分析范式假定,可以对市场绩效进行客观的度量,并认为市场绩效取决于市场行为,而市场行为又取决于市场结构;由于存在这种单向的决定关系,可以用市场结构来解释市场绩效;根据SCP分析范式,企业产品的价格P与其边际成本MC的关系以及经济利润的大小取决于市场结构;因此,在垄断产业中,企业具有市场力量,可以将价格提高到边际成本以上,从而获得经济利润,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市场绩效也就比较差;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越高,企业的市场势力就越小,价格越接近边际成本,难以获得经济利润,资源配置效率就比较高,市场绩效好;7.简述我国产业结构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调整对策;主要问题问题:1整体技术水平较低,自主研发能力薄弱;2“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特征明显;3在能源、矿产资源、环境容量、土地等方面存在明显的资源瓶颈;调整对策:1加强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提高科学技术的产业转化能力;2通过理顺资源价格体系,加强技改力度,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引进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3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4实现农业发展的“高效化、生态化、有机化”;8.简述新产业组织理论;新产业组织理论NIO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它的研究焦点是策略性行为;NIO的兴起和发展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方法和分析范式提出了重要挑战;一方面,NIO超越了传统哈佛学派的SCP分析范式;另一方面,也对芝加哥学派的静态的价格—产出框架提出了质疑;以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为方法论基础的新产业组织理论则明确了策略性行为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核心地位;9.简述米尔格罗姆和罗伯茨模型;该模型,强调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进入者不知道原有企业的生产成本类型,低成本原有企业试图利用限制性定价手段向进入者显示自己是个低成本的企业,以区别于高成本的企业,使进入者认为进入是无利可图的,而高成本的企业则制定高的价格才符合其自身利益,这一结果在博弈论中称为分离均衡;当然,一家高成本的原有企业为了扰乱进入企业对他的成本类型的估计,可以利用原有企业的先动优势采取限制性定价手段使进入者产生原有企业是低成本企业的幻觉;进入者可能把他误认为是一个低成本的企业,这一结果在博弈论中称为混同均衡;10.试论中国产业布局的有效路径;参照产业布局相关理论和产业集群发展新要求,中国产业布局集群化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突出生态效率的原则、追求有序的均衡协调发展原则、培育新区位因素的原则;根据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和创新对提升产业竞争力重要性,应注重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针对产业集群政策的功能目标,以及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需要多层面的政策措施相互配合;其中,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促进创新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11.试述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产业结构优化将极大地促进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发展;1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将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初始不理想的产业结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理顺结构,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2产业结构高度化使得资源利用水平随着经济技术的进步不断突破原有界限,从而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中朝阳产业的成长,代表产业技术水平的高效率产业部门比重不断增长,经济系统内部显示出巨大的持续创新能力,进而极大地提高产业附加值,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

(完整word版)产业经济学课本练习答案

(完整word版)产业经济学课本练习答案

第一章导论(一)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顾名思义就是产业,即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

具体来说,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

(二)如何理解产业经济学的学科体系?产业经济学从产生到现在已经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学科体系已经比较完善。

从国内外学者对产业经济的研究来看,与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各个具体对象相对应,产业经济学的学科领域一般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产业组织理论(2)产业结构理论(3)产业关联理论(4)产业布局理论(5)产业发展理论(6)产业政策研究(三)学习产业经济学的意义是什么?1.理论意义①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有利于统一的经济学体系的建立;②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有利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沟通;③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有利于应用经济学的学科建设。

2.实践意义①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建立有效的产业组织结构;②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③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产业的合理布局。

3.现实意义①研究产业经济学,正确把握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成因及趋势,为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促使我国经济建设的两个转变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②过去产业布局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产业布局的客观规律认识不足,所以要杜绝这些弊病的重演,就必须加深对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和理解.由此可见,研究产业经济学也是当今中国经济建设的现实需要. (四)产业经济学有哪些研究方法?1。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2。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3。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4.统计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5.博弈论的分析方法;6.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7。

案例研究方法;8.系统动力学方法。

(五)什么是产业,如何理解产业的含义?1。

产业是一种社会分工现象,它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

产业经济学重点整理

产业经济学重点整理

一章1.产业:具有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产品用途相同的企业的集合1)三次产业分类法2)国际标准分类法3)生产结构产业分类法4)生产要素分类法5)产业生命周期分类法6)产业战略分类法主导产业:一般是指在产业结构系统中处于带头地位的产业,指示着该产业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

支柱产业:在某产业系统中占总产出份额较大的产业2.研究范围:产业组织理论相对于微观经济学更为关注政策问题。

产业组织研究有助于政府提高公共政策的效率。

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大类部门之间、制造业各行业之间,以及行业内各中间产品之间的均衡状态。

3.4.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组织理论对公共政策的直接作用体现为政府的竞争政策和政府管制政策。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政府对电力、煤气、城市供水等公用事业领域实行政府管制是理所当然的,出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考虑,政府必须对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公用事业进行经济管制,包括价格管制和进入管制。

但存在较大的争论。

此外,在某些产业,存在外部性、公共物品等市场机制无法解决的问题和领域,从市场失灵的角度看,政府管制是必需的。

二章1. 规模经济是指当生产或经销单一产品的单一经营单位因规模扩大而减少了生产或经销的单位成本时而导致的经济。

①生产的规模经济②交易的规模经济③储藏的规模经济④专业化分工效益范围经济是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

一个企业生产两种以上的产品的成本低于每个产品分开生产的成本的现象叫范围经济2.3.规模经济判定系数:FC=AC/MC, 大于1,存在规模经济4.规模经济的成因:1)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经济性2)采用大型、高效和专用设备的经济性3)标准化和简单化的经济性4)大批量采购和销售的经济性5)大批量运输的经济性6)大规模管理的经济性范围经济成因:1)生产技术设备具有多种功能2)零部件或中间产品具有多种组装性能3)研究与开发的扩散效应4)企业无形资产的充分利用5. 企业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6. BC可称之为“最佳规模区间”,B点所在规模称为“最小最佳规模”,C点所在的规模称为“最大最佳规模”。

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产业组织理论是研究产业内企业行为和产业结构的理论框架,旨在解释企业为何会选择某种市场结构和战略行动,以及市场结构如何影响企业的行为和市场效果。

它被广泛运用于产业经济学、战略管理和公共政策等领域。

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市场结构理论、企业行为理论和市场效果理论。

一、市场结构理论市场结构指的是市场中存在的企业数量、市场规模和企业之间的互动方式等特征。

产业组织理论通过研究市场结构,探讨不同市场结构对企业行为和市场效果的影响。

其中,常见的市场结构理论主要有如下几种:1. 竞争市场:竞争市场是指存在大量小规模企业,企业之间没有垄断权力,市场进入门槛较低的市场结构。

在竞争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较高,价格和产出水平往往较为接近,企业的利润率相对较低。

2. 寡头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是指市场上存在少数几家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这些企业通过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或者合谋行为来影响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

在寡头垄断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相对较低,但仍然存在一定的竞争压力,企业的利润率相对较高。

3. 垄断市场:垄断市场是指市场上只存在一家企业,该企业对市场拥有绝对的市场支配地位,可以通过控制供给来影响市场价格。

垄断市场下,企业通常会面临较低的市场竞争压力,从而可能获得较高的利润率。

二、企业行为理论企业行为理论研究企业在不同市场结构下的行为选择和竞争策略。

企业行为理论的核心在于解释为何企业会选择某种市场结构、如何制定定价策略以及如何进行非价格竞争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企业行为理论:1. 价格理论:价格理论研究企业在不同市场结构下的定价策略。

在竞争市场中,企业通常会采取较低的价格水平以吸引消费者;而在寡头垄断市场中,企业可能通过价格歧视等方式来获取更多利润。

2. 产能理论:产能理论研究企业在不同市场结构下的产能决策。

在竞争市场中,企业通常会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产能;而在垄断市场中,企业可能会限制产能以保持较高的市场价格。

产业经济学第十章 企业策略性行为

产业经济学第十章 企业策略性行为

u1 4.5
u2 2.25
三、米尔格罗姆-罗伯兹垄断限价模型
• 垄断限价模型试图解释现实中这样的现象:垄断企业规定 的产品价格一般低于微观经济学定义的最优垄断价格。对 此贝恩的解释流行了30多年,其大致意思是:如果价格等 于垄断价格,其他企业看到有利可图就会进入;而价格低 于它的话,其他企业看到无利可图就不会进入。但经济学 家对此解释并不十分满意。问题的关键是要能解释为什么 低价能阻止其他潜在进入者的进入。米尔格罗姆和罗伯兹 在其1982年提出的模型对此解释是:垄断限价可以反映 这样一个事实,即其他企业不知道垄断者的生产成本,垄 断者试图用低价格的信息告诉其他企业自己是低成本的, 从而进一步威胁潜在进入者,如果进入与其进行寡头竞争 将是无利可图的。
假设: • 消费者是价格接受者; • 所有厂商生产同质产品; • 没有其他厂商进入; • 厂商集体拥有市场力量,它们能将价格设定于边
际成本之上; • 每一厂商仅设定其价格或产量。
(一)问题的提出
• 古诺1838年提出的古诺寡头竞争模型可以说是纳什均衡 的最早版本。
• 设在市场上有代号为1、2的两个寡头垄断厂商。市场出清
(二)冷酷策略 冷酷策略(grim strategy)是指在重复博弈中, 只要所有的人都采取合作的策略,那么就一直合作 下去,如果有一方背叛了合作,那么合作就永远终 止,所有的人对此行为加以惩罚。
(三)胡萝卜加大棒策略 胡萝卜加大棒策略则是一个较为温和的策略。 开始所有的垄断企业都生产一个合作的低产量,相 应地利润也比较高,但是一旦有某个企业背离了这 个策略生产高产量时,所有的企业都调整为高产量 去惩罚他。如果任何一个企业在惩罚期不惩罚(对于 不执行惩罚策略的人给予惩罚是给予惩罚者的一个 胡萝卜),惩罚期重新开始。如果没有企业在惩罚期 不惩罚,合作期又重新开始。

产业经济学(第三版)第三章——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经济学(第三版)第三章——产业组织理论
1、产业组织思想渊源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市场机制
亚当·斯密在19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论述了竞争机制
2、产业组织的萌芽始于马歇尔的经济理论
把产业组织概念引入经济学的,是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家马歇尔 马歇尔于1890 年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一书,提出了含义广 泛的产业组织的概念 企业内的生产组织形式与“大森林的故事”
第三章 第一节
• 结构、行为、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
因果关系
市场结构
企业行为
经济绩效
SCP分析框架
第三章 第一节
• 为了获得理想的经济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公共政策 (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 企业行为 经济绩效
产业组织政策 图1 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
如何看待SCP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形成
第三章 第一节
2、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
(2)哈佛学派的SCP框架
在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中,产业组织理论由市场结 构、企业行为、经济绩效这三个部分和政府的产业组织政 策组成,其基本分析程序是按市场结构-企业行为-经济 绩效-产业组织政策展开的。
第三章 第一节
• 市场结构是对市场内竞争程度及价格形成等产生战略 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的特征。
第三章 第一节
• 哈佛学派认为: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而 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
• 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经济绩效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 复杂关系:结构和行为二者都是由需求条件和技术条件决 定的;结构是会影响行为的,反过来,行为也会影响结构; 结构与行为的交互作用又决定着绩效;行为也会影响需求, 例如促销活动就会影响需求;绩效通过反馈会影响技术水 平和结构,技术进步推动现有技术“升级换代”,利润率 通过影响新企业进入市场的吸引力的大小,对市场结构产 生着动态影响。 见图1

产业组策略性行为

产业组策略性行为
1 获取信息的方式与商品分类
• 搜寻品search goods:消费者在实际购买前就可以知道其
质量 价格 性能等特征的商品
• 经验品experience goods :消费者在实际购买并使用后 才能确知其特征的商品
• 信任品credence goods 即使消费之后对于质量等特征也 不了解的产品
• 2 广告及其分类
A
a
B


横向差异示意图
二纵向差异
• 纵向差异vertical differentiation是指由于消 费者偏好的一致性;产品特征的变化使所有消费者 都受益或受损 其中最典型的特征是产品质量;每一 个消费者都希望购买的产品质量越高越好
A 质量差
a
纵向பைடு நூலகம்异示意图
B 质量高
• 二 企业产品定位
在存在产品横向差异的条件下;影响企业产 品定位的主要因素包括:
• 3两个商店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
u1 p1
p2ct2p10
u2 p2
p1ct2p20
• 4最优价格解:
p1p2ct
5两个商店的利润为:
t u1 u2 2
• 三 企业产品质量选择和广告行为
产品纵向定位;即到底是生产高档产品 还是低档产品或者 说生产高质量产品 还是低质量产品问题
一企业产品质量选择 1 两个条件: 一是激励相容约束Incentive Compatibility Constraint;即企业生产高质量产品比生产低质量产品利润 大 二是分离均衡条件Separating Equilibrium Condition; 即企业生产高质量产品所付出的成本足够高;以至于生产低 质量产品的企业不愿意生产或无能力生产高质量产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经济学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策略性行为理论李太勇自70年代后期以来,产业组织理论经历了重大的变化和发展,新的分析方法引入了产业组织理论,对产业组织理论几乎产生了革命性影响。

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学者不得不重构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所分析的基本框架。

学术界把这种用新的方法分析的产业经济学称为新产业组织理论。

它的主要特点是试图用一种新的理论分析框架替代传统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该理论强调了市场结构的内生性问题,认为厂商行为是影响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的主要决定性变量。

因此,新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焦点就转移到了市场行为,其中策略性行为是研究市场行为的核心内容。

本文对策略性行为理论和其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作一简要的介绍。

一、策略性行为的涵义和策略性行为理论的逻辑基础 策略性这个术语在很多学科中都出现过,但不同的学科给它赋予的内涵差别较大。

在产业组织理论中,谢林(Schelling,1960)在其著作《战略冲突》中首次对策略性行为进行了定义,认为策略性行为是指一个厂商旨在通过影响竞争对手对该厂商行动的预期,使竞争对手在预期的基础上作出对该厂商有利的决策行为,这种影响竞争对手预期的行为就称为策略性行为。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策略性行为的产生取决于厂商在市场决策方面存在的相互依赖关系,而这种相互依赖关系只在寡占的市场结构中才会存在,因此策略性行为产生的市场基础应该是寡占或垄断(垄断者的市场行为对于潜在进入者的行为会产生影响)的市场。

在这样的市场结构条件下主导厂商可以通过其行为影响整个市场环境,如市场中存在的和潜在的对手数量,行业的生产技术和竞争对手进入该行业的成本和速度,市场的需求偏好等。

也就是说,市场环境不再是外生给定的,厂商可以通过策略性行为改变市场环境,而市场环境是竞争对手决策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从而主导厂商通过操纵市场环境影响竞争对手的预期,为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获取超额利润创造条件。

根据上面对策略性行为的定义,策略性行为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主要在于它是否能对其他竞争厂商的不同行动路径所产生的收益预期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策略性行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影响竞争对手的收入预期,第一是厂商的策略性行为能持续对市场的成本和需求结构产生影响。

也就是说,通过对市场环境产生影响,从而对竞争厂商的不同决策路径的收益预期产生影响。

如厂商策略地投资于过度的生产能力,进行大规模的R&D和广告活动,采取品牌多样化策略等。

这些策略性活动可以通过提高行业的平均成本,或使需求结构收敛于几个大的在位厂商,使潜在进入者对进入后的收益产生悲观的预期,最终使潜在进入者放弃进入。

策略性行为对竞争对手的收益预期产生影响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它能影响竞争者事前对未来事件估计的信念,即使不影响竞争对手所面临的实际成本和需求条件,至少会影响竞争对手的收入预期。

因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信息不灵通的厂商在决策时只能从信息灵通的厂商的行为中对信息作出推断。

这样,对于信息灵通的厂商来说,就有可能采取策略性行动,向信息不灵通的竞争对手传递不真实的信息,或者凭借自己的信息优势操纵其他竞争对手对该信息的推断,以使竞争对手的决策结果对自己有利。

这方面的理论有限制性定价(M ilgrom and Roberts, 1982a)及掠夺性定价(K rep s and W ilson,1982b;M ilgrom and Roberts,1982b)。

上文说明了策略性行为如何对竞争者的预期产生影响,但是策略性行为的有效性最终取决于能否使竞争对手相信策略性行为的实施者会一如既往地实施其预定策略。

举例来说,某行业的现有厂商可以向外宣布,若有另外一家厂商涉入该市场,它就会采取一些积极进攻的行动。

但在现实中,他的对手也许根本不吃这一套,除非对手厂商相信自己若进入该市场,原先那家厂商推行该种策略是合乎理性的。

要使策略性行为成为一种理性行为,能够一如既往地实施,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使这种策略性行为产生一种不可逆的投资(Irreversib le investm en t),也就是说,投资结果产生沉淀成本,使厂商套牢,迫使他只能孤注一掷,继续实施这种策略性行动。

因此,沉淀成本在策略性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在位厂商来说只有作出策略性的不可逆投资才会使这种行为可行,否则策略性行为就会失效;对于潜在进入者来说,他会非常关心进入是否会产生不可逆转的投资,沉淀成本的比例越大,进入的动力就越弱。

策略性行为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可改变竞争者对未来事件的信念,竞争者根据在位厂商的行动对决策信息作出推断,这在客观上就需要进行策略性行为的厂商在整个竞争博弈过程中处于先动地位,即采取策略性行为的厂商存在先动优势。

因此,策略性行为的作用过程是一个动态竞争的过程,在新产业组织理论中厂商的动态竞争问题得到了最广泛、最详尽的分析。

这主要在于博弈论的引入,尤其是动态非合作博弈理论的发展,使这方面的理论超越了传统的静态框架。

这一理论的发展得益于策尔滕(Selten,1965和1975)提出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Subgam e Perfect N ash Equ ilib rium)、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Perfect B ayesian N ash Equ i2 lib rium)概念,前者对应于完全信息博弈,后者对应于非完全信息博弈,这两个概念严格要求在整个博弈路径中不仅在最终结果上要达到纳什均衡,而且在每一个节点上达到纳什均衡。

这个概念最主要的意义在于理论上大大减少了均衡的多重性问题,而且这一概念把策略性行为严格限制在可信策略上,即策略的实现在事后对于进行策略性行动的厂商来说是符合其最佳利益的。

在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中,克瑞普斯和威尔逊(K rep s and W ilson,1982)所提出的与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相似的概念——“序贯均衡”(Sequen tial Equ ilib rium)概念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典型的如在策略性阻止行为中的“信号显示”模型和“构造声誉”模型。

二、策略性行为理论的主要内容 在新产业组织理论中,对厂商策略性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减少一个行业的竞争者数量,即要把一些现有厂商排挤出市场或阻止潜在进入者进入,而策略性阻止行为又是策略性竞争行为的研究重点,本文也把策略性阻止行为作为最主要的内容进行介绍。

根据前文的分析,策略性行为要想影响其他竞争者对未来收入预期的关键,在于现在的策略性行为可以持续影响未来的市场需求和成本函数,以及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在位者的策略性行为可以影响竞争者对未来事件的信念,从而也对未来的收入预期产生影响。

在分析策略性行为理论的主要内容时我们也根据策略性行为影响未来收入预期的两种方式分别进行介绍,即影响未来市场需求和成本函数的策略性行为及影响竞争者对未来事件估计信念的策略性行为。

(一)影响未来成本函数和需求函数的策略性行为 11过度生产力策略 在早期的进入阻止分析模型中一般采用贝恩-索罗斯假定(B ain2 Sylo s Po stu late),即假定未来的进入者相信在位厂商的产量水平保持不变,但这一假定的合理性受到怀疑,产量水平保持不变不是在位厂商的最优行为。

斯宾赛(Spence,1977)对生产能力和生产产量进行了区分,在他的模型中生产产量受厂商在第一时期生产能力的限制,这样,只要会发生进入,生产能力就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然而,在存在进入威胁的情况下,在位厂商就能扩大产量使早期投资的生产能力得到充分的利用,结果使价格水平降低到使进入者的进入无利可图。

这个模型的要点在于早期的生产力投资策略影响到了现在的需求和成本函数,这主要是因为生产能力的改变会导致成本的调整。

假定在一个市场上存在一个在位厂商,其生产能力为K0,一单位的生产能力的资本成本为R,单位产出的变动成本为W。

当实际产量低于设计生产能力水平K0时,其边际成本为W;当实际产量超过设计生产能力水平K0之后,则单位产量的边际成本增加到W+R。

因此,只要产量在K0以下的在位者的边际成本就比新进入者的边际成本低,进入威胁发生时在位厂商可以花费低成本增加产量,在不发生需求替代、转移的情况下,新进入者不可能分享到已经短缺的需求。

而且早期对生产能力的过度投资必然发生大量的沉淀成本,因此对于日后阻止进入的策略性行为具有极强的承诺作用,它表明进入威胁发生时在位厂商会采取提高产量、降低价格的策略是可信的,而潜在进入者慑于进入后发生建立在行业总供给超过行业总需求基础上的破坏性竞争,就很有可能基于此预期而放弃进入。

21提高对手成本的策略 提高对手成本是厂商的主要策略性行为之一。

在寡占模型中,某一厂商的利润取决于它与对手厂商的相对成本。

如果厂商能较轻松地相对提高对手的成本,那么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该厂商在竞争中必然处于优势地位,从而可以提高自己在市场上的支配地位,有利于阻止潜在竞争者的进入。

提高对手成本的策略很多,如排他性交易安排;促使原料供应商对竞争对手实行价格歧视性供应,向立法和管制当局游说,迫使其制定对竞争对手不利的政策;在位厂商可以大力进行研发和广告战,相对提高对手的成本;市场上的主导厂商可以采用不兼容技术而使竞争对手在技术上处于不利的地位,从而使其在市场认同上处于不利的地位。

这里以广告为例分析提高对手成本的基本理论逻辑。

广告的重要作用是在消费者心目中加深产品差别化,给产品创造稳定、忠诚的商标偏好,使产品的需求弹性变小,因此很难使对先入厂商的产品需求发生较大幅度的转移。

对于潜在进入者来说,要想在市场份额格局原来基本稳定的条件下挤占一席之地,它就必须在成功实现进入之前的一段时期内比先入厂商多承受那部分广告推广成本,而且在位厂商在进入之前获得了先动优势,广告费用是一种沉淀成本,因而先期的广告投入为后期的策略性行为提供了可信的承诺,大大提高了进入阻止策略的可信度。

31品牌多样化策略 品牌多样化策略是指一个厂商创造多种品牌塞满每一个产品空间,以阻止潜在进入者进入的策略性行为。

一般来说,由于市场需求存在多样化和可分性的特点,从而为在位厂商实行品牌多样化策略提供了客观的基础。

其能用于阻止进入的原理是:厂商按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对市场进行细分,针对细分市场推出多种差别化的产品,同时用多种品牌的方式强化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主观差别,在位厂商按品牌把整个市场分割成不同的销售空间,每个销售空间仅够一个或少数品牌产品生存,从而向潜在进入厂商展现出这样一种状况:由于在位厂商在产品空间上的先占权,潜在进入厂商很难找到可以切入的产品空间,任何新品牌进入该行业都将变得无利可图,因为该行业已没有多余的市场空间接纳新品牌的进入。

而且,各个品牌都是针对细分市场的,扩散在各细分市场上的品牌或差异产品只能是被钉在其被事先安排好的销售空间,不然,跨空间的流动将使同一厂商经营的不同产品相互竞争,从而使进入厂商的新入品牌获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