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语篇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语篇差异
摘要:语篇是句子之上更大的语言单位,是语言行为的成品,是使用中的语言。语篇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样式有一定的特征,这些规律和特征与文化的许多方面有着十分密切但又不那么明显的联系,具有隐性的特点。
关键词:文化语篇特征差异关系
一、语篇及其相关概念
事实上,语篇不仅是比句子更大的语言单位(a unit of language above sentence),更是使用中的语言(language in use)。语篇是在语境中、在特定社会文化中的语言运用。我们不是不可以象分析句子那样去分析语篇的组织构造,但这种分析绝对不能脱离语篇产生的社会文化语境。语篇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语篇的样式,有其自己的特征。这些规律和特征与社会文化语境的方方面面有着十分密切但又不那么显而易见的联系。目前语篇对比研究中还存在的不少问题,而且往往都与对语境的忽视有关。“语篇”在英语中可以是discourse,也可以是text。我们这里说的“语篇”主要指言语行为的成品。
决定语篇修辞结构的构成状况的主要因素,涉及衔接手段和语段发展模式。一段文字是否能够被称为一个语篇,主要看它是否构成了一个有意义的连贯整体。语篇特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结构性语篇特征和非结构性语篇特征。结构性语篇特征指句子本身的结构;非结构性语篇特征指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成分之间的衔接关系。
二、语篇文化差异的研究
首先说一下二元论。语篇不是句子杂乱无章的堆砌,在组织结构上都是很有讲究的。在这方面不同文化之间显然存在差异。对语篇差异的研究,一般认为起始于美国学者卡普兰(kaplane)所开创的“对比修辞学(contrastive rhetoric).
卡普兰的研究有两点值得注意的:第一,他所指的“修辞”,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修辞,而是广义的修辞,或者准确的说是语篇结构技巧。第二、他提出的不同语言文化思维图式的假设,虽然包括五种类型,但其中显著的、具有对比意义的是东西方由于思维模式差异导致语篇结构差异,那就是汉语语篇的“螺旋型”模式和英语语篇的“直线型”模式。因此卡普兰的研究结论实际上是一种“二元论”观点。
斯考仑认为,汉语语篇之间之所以有这样的一些差异存在,是因为两种语言分别倾向于采用“归纳式”和“演绎式”的话题模式。归纳就是现提出次要的依据,然后再从中推出主要观点。
与此相反,演绎是先提出论点,然后接下去提供次要论点或支持论证,说话指出就引入话题,是wield事后面的一系列支撑性论据现出清晰的关联性。因此,归纳模式又称话题延迟模式,演绎模式则称为话题先行模式。这两种模式在不同语言文化中虽然都能见到,但其分别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
显而易见,斯考仑的论点是着眼于语篇结构的逻辑对策,并且更直接的分析汉语和英语这两种主要语种的语篇差异,从上述观点还可以看出:汉语语篇结构属于“归纳式”,类似于卡普兰所属偶的“螺旋
型”模式;二而英语语篇结构属于“演绎式”,类似于卡普兰所说的“直线”模式。因此斯考仑等学者的研究也是着眼于汉英语篇差异分析的“二元论”观点。
海因兹提出了“读者责任型语言”和“作者责任型语言”的区别,一次来解释汉语和英语语篇的差异。他认为,讨论语篇的构建,必须考虑作者与读者的相关责任问题,也就是读者与作者在语篇交际子过程中对意义的传达和理解各付多少责任。
上述这些学者的观点从不同角度概况和解释了汉语和英语之间存在的差异,当然都有一定的依据,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二元对立的划分难免有国度概括之嫌,有可能把本来很复杂的现象简单化了。
其次,说语篇差异的文化论。关于语言差异的文化论有两方面:文化差异的制约和语篇差异的评价。
有的学者指出,西方文化通常把与真实自我的接近程度、态度和观点始终保持一致的程度作为判断语篇优劣的标准,认为写在过程就是坐着表达自我的过程。而在中国文化中,由于社会等级的差异和复杂关系,自我表达往往采取间接和暗示的方式,但由此也给读者留下了较大的参与空间,使其在一堆程度上也能充当作者的角色,能产生令人更加信服的效果。
语篇结构的差异在深层次上反映出传统文化因素的内在制约,只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值得指出的是,不同民族语篇结构的差异实际上是不同风格的体现,没有高下、优劣之分。事实上
从表述风格来看,中国人常常是先摆事实、讲理由、然后再得出结论,遵循的是“论点从何处来”的方式;而英美人一般是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然后再加以论证,遵循的是“论点从何处去”的方式,因此,就表达结果来看,是殊途同归。“论点往何处去”和“论点从何处来”也好,归纳式(或者半归纳式)和推理式也好,究竟何为直线发展模式,何为非直线发展模式,其实还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而将它们分别对应于特定语言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对于同一类语言现象,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局内人”(insiders)和“局外人”(outsiders)的阐释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Kaplan的母语是英语,他对其它语言的概括仅以外国学生用英文写成的习作为材料,只是局外人的看法,难免偏颇与误解。如李战子[18]就指出,当年Kaplan论文并非完全客观地指出语言之间的差异,而是隐含着不少带有相当片面性的价值判断。
然而,就是这样以偏概全、以点代面的定型,却常常成了许多语篇对比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尽管在语料选择和分析方法上比起Kapla n那时候有了很大改进,由此而得出的研究结论却依然免不了过度概括和先入为主的嫌疑。
最后,关于语篇差异的类型论。语篇差异的类型论也有两方面的意思:语言文化的多元变异和语篇类型与话语分析法。
语言文化的多元变异。从本质上看,语篇结构模式实际上是人们在特定文化的具体语境中使用语言完成其交际任务的习惯性方式和程序。虽然同一语篇模式在不同语言中的实现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但语篇的构建方式与所使用的语言类型没有必然的联系。决定语篇建构方式的深层动因是文化、是基本的、传统的价值取向,包括如何看待外
部客观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如何看待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决定文化基本特质的东西在很多程度上决定着人们会构建出什么样的语篇来。
正因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了这一点,语篇对比研究现在强调以语篇类型作为对比研究中可比性的依据。这意味着我们不应先入为主的以地区、国家、民族或语言来划分,而应当更多的考虑每个地区、国家、民族或语言内部话语系统的多样性,以及不同地区、国家、民族或语言系统的共享状况。因为话语系统是一种亚文化系统,相对于以国家民族为基本单位的整体文化而言,话语系统有较强的内部同质性。所以话语系统间的对比在一定程度上回更加有效。
三、语篇差异的语境因素
应当认识到,语篇之间的差异远远不只是与所使用的语言本身有关。诚然,汉语语篇是用汉语写成的,英语语篇是用英语写成的,两种语言系统的内部构造差异是多层面的,不会不影响实际完成的语篇的面貌。然而,我们还不能忘记,具体语篇产生和使用的语境(包括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是不同的,具体语篇的制造者(作者)和语篇的实际的和潜在的消费者(读者)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不同语篇各自的特征与它们之间的差异在很大程度是由语境的不同所导致的,任何语境上的变化都有可能对语篇的构建方式和实际面貌产生影响。
语境问题之所以需要特别强调,是因为在语篇对比研究中,可以直接看到的,易于进行统计和分析的只是语篇中的显性特征,这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