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岳麓版第20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第20课《三国鼎立》说课搞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国鼎立》一课,是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思想和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所以说“三国鼎立”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民族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封建社会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1.知识与能力: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史实,分析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战争胜败原因的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历史人物的评价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4.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5.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三、教法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对学生分组进行导学,并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辩论等教学方法,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四、学法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五、教学构思(一)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导人新课,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亦英雄……”三国的历史被历朝历代的社会各个阶层所津津乐道。
七上历史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标志着中国由分裂走 向统一的过程开始。三国鼎立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 ,对于后来的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评价
三国鼎立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时期,各个国家在政治、 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同时,三国鼎立时期也是 一个充满战争和苦难的时期,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牺牲。 因此,对于三国鼎立时期的评价应该是全面而客观的,既要看到 它的积极意义,也要认识到它的局限性。
THANK YOU
感谢聆听
三国鼎立的形成也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此后进入了长期的分裂和动荡 时期。
三国疆域的最终确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魏、蜀、吴三国经过长 期的战争和外交斗争,最终确定了各自的疆域 和势力范围。
魏国占据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区,蜀国占据了西 南的益州、荆州等地区,吴国占据了东南的扬 州、交州等地区。
三国的疆域和势力范围在长时间的稳定后,形 成了相对均衡的局面,互相制约,互相竞争, 构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段特殊的时期。
军阀割据的形成
汉朝末年,各地军阀纷纷崛起 ,割据一方,形成了大大小小 的军阀势力。
这些军阀之间互相争夺地盘和 资源,战争频繁,给人民带来 了极大的痛苦和灾难。
军阀割据的局面使得国家分裂 ,政治动荡不安,为三国鼎立 局面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02
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
曹操统一北方
01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逐步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建 立了魏国的基础。
豪门贵族把持朝政,使得皇权逐渐衰落。
农民起义频繁,其中黄巾起义规模最大,对汉朝政权 造成了严重威胁。
黄巾起义的影响
黄巾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汉朝政 权,使其统治力大幅下降。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设计思路:根据新课标理念,教师与学生在双边活动中处于双主体地位,教师扮演着帮助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促进者、组织者的角色,起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
针对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依据“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采取情境烘托、设疑讨论,借助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圆满完成导学任务。
本课的主线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两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因。
这段历史,学生较熟悉,但是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学生显著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抽象思维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绝对的特点。
本课头绪多,内容复杂。
首先师生建构知识结构把复杂的历史简单化,理清思路。
在此基础上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激发兴趣,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突破重点难点。
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对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的不同认识不足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在教学中,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对人物的评价客观公允,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
所以在课堂活动中创设大量的历史问题,组织讨论,使学生在思考和争论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并渗透历史的发展规律。
最终有效的达成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历史情境想像,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PPT课件2 北师大版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
1、诗中的“老臣”指谁? 诸葛亮
2、这位“老臣”辅佐了哪 两位皇帝? 刘备、刘禅
材 料 解 析
3、诗中融入了哪一典故?三顾茅庐
看图说史
赤壁 之 战
时间
公元208年 曹操和孙刘联军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作用
以少胜多
曹操失败
三分天下的局面实际形成
220年,曹 丕自称皇帝, 国号魏,定 都洛阳。 魏
蜀 221年,刘备称 帝,国号汉,史 称蜀或蜀汉,定 都成都。
吴
229年,孙 权称帝,国 号吴,定都 建业。
政权名称
建国年代 创建者 都城 (今名)
魏
蜀
220年 221年
222年
(pī)
曹丕
洛阳 成都
刘备
吴
孙权 建业(南京)
图示小结
曹操(统一北方)
魏
军东 阀汉 混末 战年
孙权
赤壁之战 ( 208年)
吴题:
1、曹操所处的时代(B)
A、西汉末年 C、三国时期 B、东汉末年 D、西晋
2、我国古代史上发生于200年的 以少胜多的战役是(C)
A、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B、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性 战役是( B ) 4、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 B)
分 析 讨 论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 而赤壁之战曹操又以多败 少。同样是曹操,两次战 役中取得的却是两种截然 不同的结局,为什么?
曹 操
功首罪魁非两人, 遗臭流芳本一身。
白脸细眉长 历史上的曹 目,在脸谱 操真的就是 中,白色象 一个阴险疑 征阴险疑诈 诈的奸臣吗?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想一想
三国鼎立局面是 如何形成的?
发散思维
相对于东汉末年,你 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 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 退?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众多 军阀混战的局面,实现了局部地区的统一。由于 三方相互牵制,这种相对的形势又在一定程度上 避免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有利于社会经济 的发展,为后来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关键战役———官渡之战
(1)时间: 200年
(2)交战双方: 袁军和曹军 (3)地点: 官渡 (4)结果: 曹军大败袁军
(5)特点:以少胜多 (6)影响: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龟虽寿》
曹 操
1、孙权实力的发展
二、三国鼎立
2、刘备实力的发展
三顾茅庐
隆中对策
火烧赤壁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3、赤壁之战
(1)时间: 208年
曹操和孙权刘备联军 (2)交战双方:
(3)地点:
(4)结果:
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 孙刘联军大败曹军 以少胜多
(5)特点:
(6)影响: 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战役 时间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208年 曹军和孙刘联军 曹军失败 奠定了三国鼎立局 面形成的基础
200年 作战双方 曹军和袁军 结果 曹军胜利 特点 影响 奠定了曹操统 一北方的基础
以少胜多
分 析 讨 论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 而赤壁之战曹操却以多败于 少。你认为原因何在?从中 能悟出什么道理?
官渡之战
曹操
政治:挟天子以令 诸侯, 招贤纳士
经济:实行屯田
赤壁之战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案
第20 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第20 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第20 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重要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区别文学描写和历史原貌之间的关系;了解历史上着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通过录像、材料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时期的史实,了解曹操(诸葛亮)等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设计思路〗。
七年级 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课时
曹
刘 刘 刘 刘
曹操
刘备
孙权 孙、刘联军
刘 赤壁
之战
孙、刘 联军
曹军
孙
3.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能以少胜 多,在赤壁之战中惨遭失败?
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 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
重视人才
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 客观:
官兵来自北方, 不习水战,水土 不服 因实力强大而骄 傲自满;松懈、 轻敌;战术失误
经济: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军事:才能出众,战略战术得当
1、你能推断出这首词写的是哪一次战役吗
2、公瑾是指谁呢? 3、“樯橹(代指战舰兵船)灰飞烟灭”指的 是什么事?
作业
1.资料做完20课。
2.小本作业:课本106页, 材料阅读和自我测评第1题。 2.预习下一课,做完选择题。
主观: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战役 公元208年 时间 公元200年 作战双方 曹操和袁绍 曹操和孙刘联军 曹操胜利 曹操失败 结果 特点 以少胜多 作用 奠定了曹操统 奠定了三国鼎立 一北方的基础 的基础
4、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赤 壁 之 战
曹操惨败——无力南下 孙权——巩固江南 刘备——巩固与发展 三方都不 具备统一 全国的条 件
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匈 奴
袁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曹操
刘璋 刘表
袁术
曹操 字孟德,安徽亳州
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 家,军事家和诗人。 精兵法,著《孙子略解》、 《兵书接要》等书。 善诗歌,著《蒿里行》、 《观沧海》等篇。
10 万
曹 操
3~4万
官官渡 相持
袁绍
曹操
2.官渡之战
时间
公元200年
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学案分析
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学案分析课程标准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区别文学描写和历史原貌之间的关系。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已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历史教学挂图,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
收集有关三国的历史小故事,从多方面了解历史任务和历史事件。
阅读课文内容,找出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提高从课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时期的史实,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史实,教师可通过重点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培养学生一定的历史分析能力,其中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教学难点。
教学内容幻灯片:复习巩固:说秦汉、道秦汉,秦汉文化不简单;西汉佛教传进来,东汉道教兴起来;《史记》首创纪传体,秦陵兵马俑创造了世界大奇迹。
幻灯片:提问:“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是谁说的?他是什么时期的人?写了一本什么书?这本书被鲁迅称誉为什么?这本书的体裁、内容是什么?辨析题:右图(老君岩)反映的是本土宗教——佛教。
一、导入新课幻灯片:播放电视剧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三国演义》家喻户晓,你认为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谁?你认为曹操是怎样的人?幻灯片:京剧脸谱历史上的曹操真的就是一个阴险疑诈的奸臣吗?学习朗读课文“导言”幻灯片: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1、曹操统一北方(1)曹操统一北方的背景由于黄巾大起义的打击,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课件
二、教材分析
• 本课主要讲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两场以少胜多 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课历史,学 生较熟悉,应采取创设一些历史问题或阅读课文或 组织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发表自己的 想法。
• 教学重点
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
• 教学难点
辩证地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正确认识三 国鼎立的历史的进步。
简介归纳赤壁之战的经过
• 时间:公元208年 • 交战双方:孙刘联军和曹操 • 特点:以少胜多 • 结果:曹操失败 • 作用: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请思考 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能
以少胜多,在赤壁之战中惨遭失败?
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
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
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
重视人才
客观:
官兵来自北方, 不习水战,水土
过程与方法
• 利用历史教学挂图,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 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
• 收集有关三国的历史小故事,从多方面了 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 阅读课文,找出使得曹操统一北方的因素, 提高从课文中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 史发展必然趋势。 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 立局面的形成这一时期的史实,了解曹操、 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 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 演义》,更而想起 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 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 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 雄。”
—— 鲁迅
•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21/2/272021/2/27Saturday, February 27, 2021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课件 北师大版
曹丕 220年
魏
洛阳
建业
吴 孙权
222年
三国鼎立的表格:
政权名称 建国年代
魏 220年 蜀 221年 吴 222年
创建者 都城(今名)
(pī)
曹丕 刘备
洛阳
成都
孙权 建业(南京)
一、曹操统一北方
曹操我国古代杰
出的政治家,军 事家和诗人。
两下 三 朝计 顾 开频 济烦 老天
满 长先 出 襟 使死 师
英未 雄捷 泪身
曹
200年官渡之战
袁
败 胜,统一北方
方回 北
南下
208年赤壁之战
三分天下实际形成
败 刘十孙 胜, 巩固
动动手
你真棒
魏(曹丕)
蜀(刘备)
吴(孙权)
发散思维
你认为三国鼎立 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 进步还是倒退?
课外实践活动
寻踪觅影
1. 游览三国名胜古迹— —寻觅历史足迹,开发 三国历史文化。
1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B) A 巨鹿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2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C)
A 巨鹿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3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说的是(D)
A 曹操 B 刘备 C 孙权 D 诸葛亮 4 下列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 (A) A 曹操 B 刘备 C 孙权 D 诸葛亮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匈
奴
袁绍
刘璋
曹操
刘表
袁术
袁绍
官
公元200年
十万人
渡
之
官渡
夜袭乌巢,烧 毁袁军粮草
乌巢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即公元220年至280年期间。
这一时期,中国被分为三个国家,即魏、蜀和吴。
下面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和具体过程。
一、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1.曹操煮酒论英雄:东汉末年,中国社会政治动荡,战乱不断。
曹操是当时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一统天下为目标,积极推行“煮酒论英雄”的策略,吸引了大批人才加入他的势力。
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建立了魏国,形成了与蜀、吴两国抗衡的局面。
2.赤壁之战:208年,东吴和蜀汉联合起来,在赤壁之战中,成功击败了曹操的大军,打破了曹魏扩张的势头,稳定了三国格局。
3.蜀汉建立:221年,刘备在四川建立了蜀汉,成为三国中的一股重要势力。
蜀汉充分利用自然地理优势,巩固了自身势力,与魏、吴两国形成了鼎立的局面。
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具体过程:1.攻伐与对峙:刘备和曹操在夷陵之战中败给了东吴,曹操因病去世后,他的儿子曹丕继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建立魏国。
此时,中国分裂为魏、蜀、吴三个国家,形成鼎立局面。
2.各国互相攻伐:魏国孙权与蜀汉刘备结成联盟,共同对抗曹魏。
但在刘备去世后,孙权背叛了蜀汉,攻打蜀汉,形成了魏、吴两国对抗蜀汉的格局。
3.各国割据自立:三国时期,各国势力割据自立,加强了自身国家建设,积极发展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
例如,魏国实行了辽东疆场制度,推行了统一的法律制度;蜀汉开展了庄稼交换制度,打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吴国重视水利建设,繁荣了经济。
4.持久对抗:三国时期持续了几十年,各国之间进行多次小规模的对峙和战争。
三国各自拥有强大的军队和杰出的将领,使得三国分立成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
综上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源于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和战乱,其过程则是在各个国家之间的互相攻伐和割据自立中逐渐形成的。
与此同时,三国在各自国家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成为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时期。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课件
基础
6.从东汉统一政权到三国鼎立,这是历史 的倒退,还是历史的进步。你怎么看?为 什么?
历史是不断向前进步的,一切不符合历史发展规 律的东西,终将被历史所淘汰。 相对于秦汉全国统一而言,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可以说是历史的倒退,而这只是暂时的分裂,分 裂中孕育着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众多割据势力混战的局 面,这种局部的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 及民族的融合,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所以三国鼎立局面出现,是历史的进步。
曹
200年官渡之战
袁
败 胜,统一北方
回
北 方
南下
208年赤壁之战
三分天下实际形成
败 刘十孙 胜, 巩固
三国鼎立
开始于:
220年
成都
刘备 221年
蜀
曹丕 220年
魏
洛阳 建业
吴 孙权
222年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龟虽寿》
官渡之战
袁绍 曹操
失败 以少胜多,南下
赤壁之战
曹操 失败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匈 奴
袁绍
刘璋
曹操
刘表
袁术
曹操 字孟
德,我国古 代杰出的政 治家,军事 家和诗人。
袁绍
官
公元200年
十万人
渡
夜袭乌巢,烧 毁袁军粮草
之
乌巢
官渡
战
曹操
以少胜多
三四 万人
官渡之战
曹操
200年,官渡
袁绍
胜
以少胜多
败
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天下形势示意图
曹操
刘
20万人
刘
孙、刘联军 孙 5万人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班级:姓名:学号:
主备人:王柏英参与者:郑碧丽胡婉辉审核人: 郑碧丽
【学习目标】(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知道我国古代重要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区别文学描写和历史原貌之间的关系。
2、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知道三国的大致位置。
3、学习用表格归纳知识的方法。
【课前预习】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101-----P105内容,思考并完成下列题目
1、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
名称
时间
作战双方
结果
特点
影响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2、三国鼎立的局面的形成:
国名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课堂探究】(请同学们积极思考并罗列要点,在课堂上踊跃发言)
1、想一想,为什么曹操能够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袁绍,却在赤壁之战中以多败于少?
2、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否定者多,肯定者少,在戏剧中被刻画成白脸奸臣的样子,有的甚至认为他是一代奸雄,请谈谈你对他的评价。
3、你的疑点、难点:
……………………。
第20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教师引导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吗?(学生回答后继续引导)你们最熟悉或最喜欢的剧中人物都有哪些?曹操是什么时期的人物呀?学生如果答是三国,教师则抓住机会纠正。
老师进一步引导出学生对曹操的评价:有可能说曹操是军事家、政治家、诗人或者说他多疑、狡诈,是一位奸臣等等,其实我们同学对这段时期的历史人物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或历史电视剧的影响,《三国演义》属于文艺作品,它取材于历史,但与历史的事实毕竟有很大不同,因此带有片面性。
那事实上的曹操形象又怎样呢?那么曹操与三国是怎样的关系呢?东汉末年都发生了哪些事呢?让我们来进入今天的新课。
(出示课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学习新课:(教师引导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西汉之后东汉建立,东汉末年,中央政权名存实亡,曹操统一北方1、汉末形势课件出现《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
提问:“从图中可以看出东汉末年全国出现了怎样的一种局面?”众多军阀各据一方,互相兼并,连年混战。
并依图说出主要割据势力。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乱世出英雄。
曹操和袁绍是北方两个最主要的军事势力,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那么统一北方的任务究竟能由谁来完成呢?“一山不容二虎”。
当时北方实力雄厚的袁绍为遏制曹操势力的发展,急于和曹操决战。
而日益壮大起来的曹操也敢于迎接这次挑战。
双方在官渡展开了一场生死决战。
师(展示幻灯片):“官渡之战形势图”(音像)(动态图)(显示曹操图像)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得出曹操势力日益强大的原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招贤纳士。
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一山不容二虎”。
当时北方实力雄厚的袁绍为遏制曹操势力的发展,急于和曹操决战。
而日益壮大起来的曹操也敢于迎接这次挑战。
双方在官渡展开了一场生死决战。
2、官渡之战让学生依据官渡之战动态示意图,讲述官渡之战的概况。
历史第21-24课
316 年,西晋被 匈奴人所灭。 317 年,司马睿 建立 东晋,都城 建康 。
2、4世纪后期,氐族 人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 重
用汉人 王猛 为丞相,励精图治,统一黄河流域。
3、淝水之战交战双方是北方的 前秦 和南方的东晋 , 时间 383年 。 4、东汉末年以来, 匈奴、鲜卑、羯、氐、羌 等北方 少数民族陆续内迁。 420 年,大将 刘裕 自立为 王,建立了“宋”,结束东晋统治,南朝开始。
4、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中,把皇族的姓由拓跋改为
A、王
B、元
C、张
D、李
)
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C、恢复和发展北方经济
B、巩固鲜卑族的统治
D、促进北方民族的融合
6.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C.促进中国社会封建化
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
南朝的第一个朝代是:
2、前秦:时间、民族、建立者,任用
4世纪,氐族, 苻坚, 王猛。
为相
3、淝水之战:(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
383年,东晋和前秦,东晋大败前秦, 北方混乱,东晋暂时稳定。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中国古代四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名称 交战双方及结果 时间 影响(作用)
巨鹿之战 项羽大败秦军主力 前207年 为灭秦奠定基础 官渡之战 曹操大败袁绍 200年 为曹操统一北方 奠定基础 为三国鼎立形成 奠定基础 北方混乱, 东晋暂时稳定
4、作用: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1、东汉末年以来“五胡”入中原: 东汉末年,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有: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三国鼎立
1、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
结果: 孙刘联军胜曹操
原因: (1)曹操本人的骄傲 (2)曹军不习水战 (3)孙刘联军策略得当 (4)南北统一的条件不成熟
三、三国鼎立
2、三国的建立
建立时间 都城 建立者
魏 蜀 吴
220年
洛阳
成都 建业
曹丕
刘备
221年 222年
孙权
图示小结
曹操、袁绍 官渡之战 (曹操统一北方) 魏 吴 蜀
二、曹操统一北方
1、官渡之战——公元200年
袁绍军10万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的胜利,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 定了基础。
曹操军3、4万
曹操跣足迎许攸
曹操 袁绍 为什么曹操可以在
官渡之战中获胜并 统一北方?
曹操
二、曹操统一北方
1、官渡之战——公元200年 2、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1)政治上: (2)用人上: (3)经济上: (4)军事上:
军东 阀汉 混末 战年
孙权
刘备易就 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 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 -《龟虽寿》 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 个英雄。” —— 鲁迅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 事家和诗人。他在政治上采取了“挟天子 以令诸侯”的谋略,唯才是举,任人唯贤, 经济上招募流民,实行屯田制。这些政治、 经济措施使他的力量日益强大,终于在官 渡之战中战胜袁绍,基本统一北方。他统 一北方顺应了历史潮流,符合人民渴望统 一、结束战乱的愿望。
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 ( B )
A、官渡之战
C、巨鹿之战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PPT课件33 北师大版
•
17、当我微笑着说我很好的时候,你应该对我说,安好就好。
•
18、人不仅要做好事,更要以准确的方式做好事。
•
19、我们并不需要用太华丽的语言来包裹自己,因为我们要做最真实的自己。
•
20、一个人除非自己有信心,否则无法带给别人信心。
•
21、为别人鼓掌的人也是在给自己的生命加油。
•
22、失去金钱的人损失甚少,失去健康的人损失极多,失去勇气的人损失一切。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政治、经济、 军事)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抛子弃草间。
--王粲《七哀诗》
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百姓 流离失所。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东汉末年社会
(1)政治上:政局混乱,朝政腐败。 (2) 军事上:军阀割据混战不断。 (3) 经济上: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
•
77、要铭记在心:每天都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日子。
•
78、生活远没有咖啡那么苦涩,关键是喝它的人怎么品味!每个人都喜欢和向往随心所欲的生活,殊不知别拿自己的无知说成是别人的愚昧!
•
80、天空的高度是鸟儿飞出来的,水无论有多深是鱼儿游出来的。
•
81、思想如钻子,必须集中在一点钻下去才有力量。
政权名称
魏
建国年代 创建者 都城 (今名)
(pī)
220年 曹丕 洛阳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
222年 孙权 建业(南京)
220年,曹丕 自称皇帝, 国号魏,定
都洛阳。
魏
蜀 221年,刘备称
帝,国号汉,史
称蜀或蜀汉,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重要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区别文学描写和历史原貌之间的关系;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通过录像、材料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时期的史实,了解曹操(诸葛亮)等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设计思路〗
学情分析学生对三国历史多少有一些了解,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浓厚,表现欲望强烈,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可以进一步刺激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渴求;通过学生的课堂讨论分析,可以增强师生的互动性。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初期阶段。
东汉末年政局混乱,黄巾大起义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地方割据势力膨胀,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百姓渴望结束混战,实现统一,恢复安定生活。
经过“官渡之战”曹操统一了北方;经过“赤壁之战”,曹操、孙权、刘备分别据有中原、江东、四川等地,形成三分天下之势,最终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教学设计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大量的影像、动画、图片等信息,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历史情境,通过几段录像及动态的过程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有意注意。
讨论题的设计,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探究。
在讨论中,既可以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图片1:课题动画
图片2:(录像)讲课前我们先看一段反映东汉末年政治、经济、军事状况的录像,然后我们比一比,赛一赛谁的记忆力好,谁的综合分析能力强。
下面我们就看一看同学们谁的记忆力好,谁的综合分析能力强,通过录像我们可以看出东汉末年政治、经济、军事情况如何呢?
要求说出:政治上:政局混乱,外戚宦官专权,朝政腐败,农民起义
军事上:军阀割据
经济上: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
教师归纳;外戚宦官轮流执政导致东汉后期政局混乱,政治非常腐败,朝政腐败,官逼民反,公元184年爆发了张角等领导的黄巾大起义,朝廷无力扑灭烽烟四起的农民起义,只好号令各地豪绅组织地方武装就地镇压,由此造成地方势力恶性膨胀,中央政权日益衰落,东汉政权名存实亡,逐渐形成群雄割据,天下大乱的局面,三国鼎立的时代也从此拉开了帷幕。
一、曹操统一北方
1.了解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情况(识图)
图片3:我们来看当时主要的军阀割据势力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有曹操,袁绍,袁术,孙权等,在中原的军阀混战中,有一个人越来越突出,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曹操。
曹操以数千人起家,他採取了哪些措施使自己的实力逐漸强大起來的呢?
2.材料分析:曹操势力日渐强大的原因(材料一)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招贤纳士。
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图片4:材料分析
196年,曹操把流离失所的汉献帝接到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党取得了优势地位。
曹操爱才若渴,连下几次唯才是举令,于是一大批贤臣名将聚于麾下,采用屯田政策,(招募流亡农民,垦荒屯田,不仅解决了流亡农民的生计问题,而且对北方的生产恢复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更关键的是它解决了大部队粮草供应的难题)。
就这样,曹操敢于向当时的大军阀袁绍挑战,双方在官渡展开了一场生死决战。
3.讲解“官渡之战”
flash动画:官渡之战
4.分析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附材料二,加以说明)
材料分析:毛玠语太祖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织,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太祖敬纳其言。
——《三国志》我们看到在官渡之战中,曹操明显处于劣势,然而兵力并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它还取决于其他很多因素,曹操之所以能够以少胜多打败不可一世的袁绍是因为他占有许多优势。
回忆一下我们所讲的内容,想一想曹操拥有哪些有利条件?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
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政治上的优势。
招贤纳士,谋士如云,勇将如雨。
实行屯田政策,解决了大部队粮草供应问题。
而袁绍这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一则材料
图片5:材料分析:沮授说绍云:“……宜迎大驾,安宫邺都。
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绍弗能用。
——《三国志》袁绍自恃祖上根基深厚,地大,兵多,粮足,听不进正确意见。
在官渡之战中,袁绍傲慢,不采纳许攸的建议;曹操虚心,接受降曹的元少谋士许攸的意见,也是曹军取胜的重要原因。
5、强调官渡之战的作用
图片6: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二、赤壁之战
1.了解曹操的远大志向
图片7:官渡之战后,曹操继续对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又陆续消灭了一些军阀,207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还朝途经渤海边时,留下了豪情满怀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当时曹操 53岁了,他的壮心时什么呢?(南下统一全国)那他将遇到的对手是何许人也?
2.简述刘备、孙权情况。
3.重点介绍:三顾茅庐,隆中对。
这时孙策遇刺身亡,他的弟弟孙权继承父兄的基业并大有发展,控制长江下游的江南一带。
刘表没有什么大志,反倒是依附于他的刘备不甘寄人篱下,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请出了在隆中隐居的诸葛亮,接受了这位年仅26岁的卧龙先生为他设计的战略思想,也就是著名的隆中对,最终实现了三分天下的鼎立之势。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设计了一幅怎样的战略蓝图呢?看书102页回答,从此隆中对策成为刘备集团的战略方针,按照这个战略方针,诸葛亮出山的第一件事就是联吴抗曹,孙刘联军同曹操展开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4.分析赤壁之战交战双方的优劣势
208年曹操率领20多万大军南下,而孙刘联军当时只有不足5万兵力。
这一次曹操是占有绝对的优势兵力,然而我们都知道他却残败而回,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原因。
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一战对曹操有哪些不利因素:
多北方士兵,不习水战。
铁锁联船。
(北方士兵水水土不服,疾病流行。
)
曹操被表面的强大冲昏头脑,骄傲轻敌。
再看对孙刘联军来说可说是天时、地利、人和。
他们利用曹军的弱点,制定了火攻的计划,运用诈降计,在一天夜里,东南风起,黄盖诈降,火烧赤壁,曹操惨败,仓皇逃回北方。
归纳:曹操:20多万人马,占有绝对优势;士兵多为北方人,不习水战,只得用铁链将战船连在一起;骄傲轻敌,中了黄盖的诈降计。
孙刘联军:不足5万,处于劣势;采用火攻,大败曹军。
图片8:flash动画:赤壁之战
5.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赤壁之战后,曹操率残部仓皇逃回北方,无力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得到巩固,并向岭南地区发展。
刘备占据了湖南湖北大部分地区,攻占四川,也得到了休养生息的立足之地。
所以赤壁之战形成了天下三分的格局。
公元20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建都洛阳。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222年孙权也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简单分析孙权称王而不是称帝的原因)。
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三国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分裂时期,但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三国鼎立局面最终结束于西晋的统一。
105页小字,了解三家归晋。
三、每课一得
了解《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区别
图片9:三国鼎立从酝酿到结束,将近百年,一时多少豪杰,他们的故事,以其特有的魅力,代代相传,经过民间艺人的加工,最后由文学家罗贯中写成了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它来源于历史,却又有别于历史,三国演义中有许多虚构的内容,我们学习历史要注意辨别小说与史书的不同。
四、巩固练习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重点学习了两次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这两次战役都和一个人物有关(曹操),但结果却不同: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赤壁之战曹操却在拥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惨败而回,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展开讨论)
图片10:评价曹操(略)学生展开讨论。
教案点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探讨的探究式的教学理念。
首先,教师通过展示反映东汉末年政治、经济、军事状况的录像,要求学生分析和归纳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使学生机获得了直观的历史感受,又提高了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其次,教师通过补充大量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了官渡、赤壁两次战争的胜败决定因素,既提高了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这段历史的理解。
第三,教师特别重视区分文学作品和历史中的人物的区别,引导学生对此进行了专门的探讨,有助于学生重新审视三
国历史,学会区分文学和史学的不同。
第四,教师重视历史地图的运用,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理解历史地图的能力。
总之,本课的教学设计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发展了学生的其他能力,是一堂素质教育的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