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原因
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原因摘要:东汉末年,政局十分混乱,灾害严重,民不聊生,终于导致了黄巾起义的爆发。
为了镇压起义,朝廷让地方各州自行招募士兵,起义镇压下去了,一些官吏和势力趁机扩充实力,形成了许多军阀集团。
他们彼此长期混战,造就了纷乱的局势,曹操、孙权和刘备皆乱世之中脱颖而出。
三人在智能人士的协助之下都建立起自己的割据势力,并且进行了各自的政治、经济改革。
改革不仅壮大了各自的实力,也为三方鼎立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构成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关键词:曹操;刘备;孙权;三国鼎立1 引言东汉末年,政局十分混乱,灾害严重,民不聊生,终于导致了黄巾起义的爆发。
为了镇压起义,朝廷让地方各州自行招募士兵,起义镇压下去了,一些官吏和势力趁机扩充实力,形成了许多军阀集团。
他们彼此长期混战,造就了纷乱的局势,曹操、孙权和刘备皆乱世之中脱颖而出。
三人在智能人士的协助之下都建立起自己的割据势力,并且进行了各自的政治、经济改革。
改革不仅壮大了各自的实力,也为三方鼎立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构成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 三国鼎立的经济原因2.1 先理强,后理弱先是以“威之以法”、“限之以爵”,这不仅是针对巴蜀豪强,而且也包括跟随刘备和诸葛亮入川的外地将领权贵。
如:鼓羕有功劳,但也因为有过失而被诸葛亮流放;杨洪“忠清宽亮,忧公如家”,被擢升为蜀郡太守。
这个政策后来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基本上形成了“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的社会局面。
理强的另一项政策是恢复盐铁官营。
盐铁早在秦汉时期就是巴蜀地区的主要生产部门,后逐渐为当地的豪强所垄断,这严重地影响了蜀汉政府的财政收入。
有鉴于此,刘备和诸葛亮入川后,便恢复盐铁官营,设司金中郎将专管盐铁生产,严禁私家开采煮铸,后来“利入甚多,有裨国用”。
其次是“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者,无尽民财”如:诸葛亮注意发展农田水利事业,对于“国之所资”的都江堰工程,征发一千两百名壮丁进行维护,以保证当地的农田灌溉。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豪强趁机扩张自己的实力。
董卓、袁绍是其中影响较大的实力派。
189年汉灵帝死后,少帝刘辩即位,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反为宦官所杀。
中军校尉袁绍率军诛杀宦官。
董卓趁乱领兵进入洛阳,废少帝,另立献帝,自称相国,独揽大权。
190年,关东军阀推袁绍为盟主,进讨董卓。
袁绍字本初,出身于名门望族,祖上四代,有五人官至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是北方地区最大的军阀。
他率盟军逼近洛阳。
董卓焚洛阳,挟献帝西入长安。
两年后,董卓为吕布所杀,部将火并,关中大乱。
而关东盟军瓦解后,也开始了相互混战。
到196年,全国各地几乎均落入军阀之手:袁绍据有冀、青、并三州之地;曹操据兖、豫二州;刘备、吕布据徐州;袁术据扬州;刘表据荆州;刘焉据益州;孙策据江东;马腾、韩遂据凉州;公孙度据辽东。
混战使“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
二、曹操统一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曹操(155-220)字孟德,是东汉太尉曹嵩的儿子,20岁以“孝廉”入仕,曾任洛阳北部尉、典军校尉等职,是东汉末年势力发展最快的军阀之一。
时人许劭评价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他在军阀混战中脱颖而出,进而统一了北方。
为什么曹操能够统一北方呢?主要是因为他具备了统一的条件:▼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取得优势。
196年,汉献帝从长安逃往豫州,困苦不堪。
曹操采纳毛玠的建议,把汉献帝迎到许昌。
标榜正统,在政治上取得优势。
▼三次颁布“唯才是举”的命令,广泛聚集人才,嬴得李通、李典、许褚、任峻、吕虔、荀彧等人的支持,延揽各方英雄为其效力,形成了一个比较坚强的领导核心。
▼募民屯田获得成功,解决了军粮问题。
东汉末年,北方地区军阀林立,相互混战,许多军阀因粮食短缺而衰亡。
为了解决军粮问题,曹操决定实行大规模的屯田。
196年募民在许下屯田,得谷百万,安定了军心民心,为打败袁绍、统一北方积蓄了经济实力。
三国鼎立的形成
孙刘联盟对蜀、吴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为如下 几方面: 其一,孙刘联盟可以合蜀、吴之力与曹魏对抗,增强了反 曹魏的力量,使其不敢轻举妄动。 其二,孙刘联盟可以使蜀、吴不必顾虑对方,为各自内修 政理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其三,孙刘联盟有利于蜀、吴相互交流,互通有无,满足 各自需求,促进双方发展。联盟建立后,双方聘使经常相互往来, 互致方物;民间交往之盛自不待言。 其四,孙刘联盟有重要的军事作用,迫使曹魏陷入两线作 战的不利局面。对蜀而言,联盟为其北伐解除了“东顾之忧”, 使曹魏“河南之众,不得尽西”。对吴亦然。吴可无西顾之忧, 河南之众不得尽南。五月,孙权率十万人由巢湖进攻合肥新城。 蜀吴互相配合,迫使曹魏两线奔波。 在“三国鼎立”的四十多年间,孙刘联盟除在夷陵之战前 后极短时间遭到过破坏外,一直得以持续保持。也正因为蜀吴共 同抗击曹魏,才使“三国鼎立”延续达四十余年之久。因此, “三国鼎立”的实质并非简单的三足鼎立,而是孙刘联盟作为一 方而与曹魏一方的对抗。
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中原,曹操、孙 权和刘备皆乱世之英雄。他们三人都具有各不相 同的个体人格,在他们的这种人格魅力的影响之 下、三方均吸引了独霸一方所需要的大批人才。 在残酷的战争中,他们依靠这些智能之士纷纷脱 颖而出。建立起自己的势力,但是相比之下,孙、 刘依靠各自的实力都不足以与统一北方的曹操相 抗衡,于是孙刘联合,北抗曹操,赢得了赤壁大 捷,从而奠定了了三方鼎足之基。三方在这些智 能人士的协助之下都建立起自己的割据势力,并 且进行了各自的政治、经济改革。改革不仅壮大 了各自的实力,也为三方鼎立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最终在必要的地理环境条件下,构成了三国鼎立 局面的形成
其二,“三国鼎立”创造了稳定的社会 环境,有利于经济、政治、文化的恢复和 发展。 • 其三,“三国鼎立” 有助于激发三国间 的竞争意识,促使各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 施,恢复和发展各自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 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 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富,贤能为 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 ①.这是诸葛亮对什么时候形势的分析? • ②.引文中的“天子”指的是谁?“挟天子”有什么作用? • ③“跨州连郡者”指什么?
• 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后的一首诗,那一时间为 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诗句抒发了曹操 怎样的情感?当时曹操的雄心壮志是什么?
•
1、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军阀中著名的有 ( ) ①袁绍②刘备③曹操④刘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 ) A.曹操和袁绍 B.曹操和孙刘联军 C.孙权和刘备 D.袁绍和孙刘联 军 3、下列官渡之战的正确叙述是 ( ) A.发生在三国时期 B.袁绍全军覆没 C.发生在公元前200年 D.曹操火烧袁绍全部粮草 4、208年左右,割据东汉天下的主要军事集团是 ( ) A.袁、曹、刘集团 B.曹、刘、孙集团 C.刘、孙、袁集团 D.孙、袁、曹集团 5、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 ( ) A.官渡之战 B.巨鹿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6、三国鼎立后,占领湖南、湖 北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者是 ( )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袁绍 7、孙权大将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水战的的弱点,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 军。该战役是 A. 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 ) 8、三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是 ( ) A. 曹操 B. 曹丕 C. 司马懿 D.刘备 9、下列哪一位历史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 ( ) A.曹操 B. 孙权 C. 刘备 D. 诸葛亮
三国鼎立的形成
三国鼎立的形成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
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
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
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从新联盟。
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形成三国鼎立。
208年,曹操统一北方后,乘刘表病死之机率大军南下,其子刘琮向曹操投降,刘备离开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军追上击败,逃至夏口。
此时鲁肃到备处探听情况,刘备也派诸葛亮出使江东,双方结盟,共抗曹军。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曹军退回北方后,平定马超、韩遂西北联军,统一北方。
促使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孙权、刘备双方也开始各自争夺荆州。
刘备成功逼降荆南四郡;而孙权部将周瑜也向荆州南郡发兵成功将西北一带收为领地。
211年,刘备率部进入益州,逐步占据了原来刘璋的地盘。
219年,刘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关羽也向曹军发起进攻,但是孙权遣吕蒙袭杀关羽,占领荆州大部,隔三峡与汉军相持。
222年,张飞被杀,刘备出兵与吴军相持于夷陵,猇亭一战,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益州,刘备不久便驾崩于白帝城。
之后不久,在诸葛亮、孙权的努力下蜀汉、东吴恢复结盟关系,共抗曹魏,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三国鼎立是促使国家分裂,妨碍国家统一的,所以,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是有消极影响的.如果非要说它的积极作用,那也就是势均力敌互相牵制的对峙局面,期间的相互鼎立换来了短暂的和平,短暂的经济发展时期.从大的方面讲分裂始终是阻碍历史发展进程。
三国鼎立是中国历经秦汉大一统之后的第一大规模分裂割据,他的形成和原因是由一定的历史条件限制的。
随着第一代创业人的逐渐去世,三国鼎立的局面也逐渐稳定下来。
但是毫无疑问,大一统才是人心所向,随着司马家族的崛起,三国统一于晋,结束了百十年的纷争,这才是无可抗拒的历史趋势。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含答案)
——《三国志·诸葛亮传》Βιβλιοθήκη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B.曹丕称帝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
C.诸葛亮既生活在汉末也曾经担任蜀汉丞相
D.孙权曾经派卫温到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联系
13.曹操(55年一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下列关于曹操事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借“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
B.与刘备、孙权联军在赤壁展开激战
A.夷洲B.琉球C.流求D.澎湖
3.以下是中国古代史上四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参与了两次,切身体验了“胜负乃兵家之常事”的说法。这两次战役是( )
①巨鹿之战
②淝水之战
③官渡之战
④赤壁之战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4.我国古代不乏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其中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是( )
17.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18.魏:曹丕;蜀:刘备;吴:孙权
19.(1)A魏;B蜀;C吴。
(2)D官渡之战;E赤壁之战。
20.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进入三国时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1)材料一中,A、B、C三国分别指的是哪三国?
(2)材料二中提到“操遂能克绍”,指的是哪一场战役?在材料一(图中)的什么位置(答字母)?其中诸葛亮认为孙权“可以为援”指的是哪一场战役?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想一想
三国鼎立局面是 如何形成的?
发散思维
相对于东汉末年,你 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 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 退?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众多 军阀混战的局面,实现了局部地区的统一。由于 三方相互牵制,这种相对的形势又在一定程度上 避免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有利于社会经济 的发展,为后来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关键战役———官渡之战
(1)时间: 200年
(2)交战双方: 袁军和曹军 (3)地点: 官渡 (4)结果: 曹军大败袁军
(5)特点:以少胜多 (6)影响: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龟虽寿》
曹 操
1、孙权实力的发展
二、三国鼎立
2、刘备实力的发展
三顾茅庐
隆中对策
火烧赤壁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3、赤壁之战
(1)时间: 208年
曹操和孙权刘备联军 (2)交战双方:
(3)地点:
(4)结果:
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 孙刘联军大败曹军 以少胜多
(5)特点:
(6)影响: 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战役 时间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208年 曹军和孙刘联军 曹军失败 奠定了三国鼎立局 面形成的基础
200年 作战双方 曹军和袁军 结果 曹军胜利 特点 影响 奠定了曹操统 一北方的基础
以少胜多
分 析 讨 论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 而赤壁之战曹操却以多败于 少。你认为原因何在?从中 能悟出什么道理?
官渡之战
曹操
政治:挟天子以令 诸侯, 招贤纳士
经济:实行屯田
赤壁之战
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答一三国人物 说 曹操 到,曹操 就到
(刘备 )摔孩子——收买人心
(周瑜 )打黄盖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徐庶 )进曹营——一言不发 凿壁偷光 孔明
孔雀收屏
关羽
第四学习主题
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四学习主题
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目标
1、识记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时间、交战双方、 结果; 2、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国号、都城; 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和影响。
曹操败走华容道---- 不出所料
第四学习主题
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真假辨识
• (孙)权乘大船来观军,公(曹操)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 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三国志》 • 公(曹操)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 悉使赢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曹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 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 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 --《三国志》
第四学习主题
随便点“国号魏” “蜀 汉”“国号吴”,就可以显 示正确答案,可以不按顺序 点
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20年,曹操 曹 丕 自称皇帝, 国号 国号魏 ,定 都长安。 洛阳 魏
大家来找茬
221年,诸葛亮称刘备称帝 228年, —— 229 王,国号蜀,史 汉 孙权称帝, 称蜀汉 ,定 国号吴,定 国号吴 都成都。
第四学习主题
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 合作探究: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
(从曹操和孙刘联军两方面总结关键词)
合作互帮指导: 探究结果小黑板展示:1、6号组织答案,3、4号补充,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3、曹操骄傲自大(连中离间计、连环计、 诈降计)
历 史 使 人 智 慧
什么经验教 训
你从曹操在官渡之战 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 的不同结局中吸取了 什么经验教训呢?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曹丕 220年
魏
三国鼎立
成都
洛阳
建业
刘备 221年
开始于:
蜀
吴
222年
孙权
220年
发散思维
你认为从东汉末年到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 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有关内容,分析两次战役过程中曹操的心理素质,说出 其中原因。想一想,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三国的历史是千百年来人们演绎的 对象,今天人们是怎样演绎它的?
• 3“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里的“老臣” 是指
(C)
• A刘备
B孙权
C诸葛亮
D曹操
4、小明在表演“曹操”时,选择了以下情景,其中 不相符合史实的是
A废掉汉献帝 C发布“求贤令” 草
(A)
B“挟天子以令诸侯” D烧毁袁绍后方粮
5、假如《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两个镜头:①曹军渡 过黄河后,实行屯田;②220年曹操改国号“魏”。 从史实来看
材料一:
袁 十万人 绍
官 渡 之 战
公元200年
延津
乌巢
夜袭乌巢,烧 毁袁军粮草
曹
二 万人
操
以少胜多
材料二:毛玠语太祖(曹操)曰 “……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织, 蓄军资,如此则霸王 之业可成也。” 太祖敬纳其言。 ——《三国志》
材料三:沮授说袁绍云:……宜迎大 驾,安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 以讨不庭,谁能御之.”……绍弗能 用。——《三国志》
2019-2020学年度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川教版课后练习第八十一篇
2019-2020学年度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川教版课后练习第八十一篇第1题【单选题】著名典故“三顾茅庐”源自东汉末年。
这位曾住在茅庐里的历史人物是( )A、曹操B、刘备C、诸葛亮D、孙权【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2009年12月,在河南安阳发掘一座东汉大幕,经考证确定为曹操高陵,引起人们对曹操的关注。
下列史实与曹操有关的是( )①招贤纳士②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④建立魏国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A、AB、BC、CD、D【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江南经济开发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下列各项与江南经济持续开发不相关的是( )A、东汉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南迁B、南方比较安定C、淝水之战的胜利,阻止游牧民族南下D、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据《三国志》记载,230年,孙权派某将军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这位将军是( )A、黄盖B、周瑜C、张骞D、卫温【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歌曲《曹操》的第一句歌词是“东汉末年分三国”。
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A、淝水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下列符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特点的是( )①中国封建社会的分裂时期②北方出现民族大交融的趋势③江南经济得到迅速发展④社会上佛教盛行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解析】:第8题【问答题】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中A、B、C为三国中的哪三国?(2)其中A、B、C三国的建立者分别是谁?(3)其中发生在E 的哪场战争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4)F在三国时期被称为夷州,它就是现今的什么地方?【答案】:【解析】:第9题【问答题】指出下列材料中的错误,并给出理由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中央十套《百家讲坛》开讲的品三国的历史节目,小敏很喜欢看,时不时在课后“品”起三国。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课件
二、教材分析
• 本课主要讲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两场以少胜多 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课历史,学 生较熟悉,应采取创设一些历史问题或阅读课文或 组织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发表自己的 想法。
• 教学重点
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
• 教学难点
辩证地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正确认识三 国鼎立的历史的进步。
简介归纳赤壁之战的经过
• 时间:公元208年 • 交战双方:孙刘联军和曹操 • 特点:以少胜多 • 结果:曹操失败 • 作用: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请思考 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能
以少胜多,在赤壁之战中惨遭失败?
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
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
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
重视人才
客观:
官兵来自北方, 不习水战,水土
过程与方法
• 利用历史教学挂图,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 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
• 收集有关三国的历史小故事,从多方面了 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 阅读课文,找出使得曹操统一北方的因素, 提高从课文中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 史发展必然趋势。 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 立局面的形成这一时期的史实,了解曹操、 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 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 演义》,更而想起 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 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 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 雄。”
—— 鲁迅
•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21/2/272021/2/27Saturday, February 27, 2021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即公元220年至280年期间。
这一时期,中国被分为三个国家,即魏、蜀和吴。
下面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和具体过程。
一、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1.曹操煮酒论英雄:东汉末年,中国社会政治动荡,战乱不断。
曹操是当时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一统天下为目标,积极推行“煮酒论英雄”的策略,吸引了大批人才加入他的势力。
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建立了魏国,形成了与蜀、吴两国抗衡的局面。
2.赤壁之战:208年,东吴和蜀汉联合起来,在赤壁之战中,成功击败了曹操的大军,打破了曹魏扩张的势头,稳定了三国格局。
3.蜀汉建立:221年,刘备在四川建立了蜀汉,成为三国中的一股重要势力。
蜀汉充分利用自然地理优势,巩固了自身势力,与魏、吴两国形成了鼎立的局面。
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具体过程:1.攻伐与对峙:刘备和曹操在夷陵之战中败给了东吴,曹操因病去世后,他的儿子曹丕继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建立魏国。
此时,中国分裂为魏、蜀、吴三个国家,形成鼎立局面。
2.各国互相攻伐:魏国孙权与蜀汉刘备结成联盟,共同对抗曹魏。
但在刘备去世后,孙权背叛了蜀汉,攻打蜀汉,形成了魏、吴两国对抗蜀汉的格局。
3.各国割据自立:三国时期,各国势力割据自立,加强了自身国家建设,积极发展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
例如,魏国实行了辽东疆场制度,推行了统一的法律制度;蜀汉开展了庄稼交换制度,打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吴国重视水利建设,繁荣了经济。
4.持久对抗:三国时期持续了几十年,各国之间进行多次小规模的对峙和战争。
三国各自拥有强大的军队和杰出的将领,使得三国分立成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
综上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源于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和战乱,其过程则是在各个国家之间的互相攻伐和割据自立中逐渐形成的。
与此同时,三国在各自国家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成为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时期。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教材分析⑴主要内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是第四学习主题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政权分立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实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主要包含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个方面的内容。
⑵教材的编排意图与前后联系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魏、蜀、吴三国为了实现统一或者维持鼎立局面,致力于发展国内经济,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本学习主题的第二课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⑴现有基础经过半个多学期的历史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史料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但他们对这段历史比较熟悉,特别是一些细节了解很多,但是其来源主要是《三国演义》的书籍、影视作品甚至是游戏。
其中不少与事实不符,这样容易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式,影响其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
⑵学习动力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童心未泯,活泼好动。
学习动力多来自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所以在课堂设计中宜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找到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切入点,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吸引学生。
⑶学习习惯学生已有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习惯,但是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认识和评价多习惯停留于感性阶段,对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的认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都需要老师通过正确的引导,方能上升到理性阶段。
三、目标分析新课程标准对本部分知识的要求是: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针对这一要求,将本课目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知识与能力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具体情况过程与方法1、再现与表达通过对官渡之战情节的表演,让学生学会再现历史情境的方法通过对赤壁之战前的假设及赤壁之战之曹操行为的假设,让学生学会运用“假设”的方法来思考历史。
通过对三国鼎立形成史实的了解,让学生初步掌握用图示表述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效果展示 拓展运用
你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 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 吸取了什么教训呢?
教训:①应随时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骄傲必然失败; ②重视合理利用自然条件;③培养善于观察、思考的好习惯; ④团结可以战胜强大敌人等。
同学们认为曹操 是一位怎样的历史 人物呢?
“我们讲到曹操, 很容易就联想起《三 国演义》,更而想起 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 奸臣,但这不是观察 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 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 雄。” —— 鲁迅
讲一讲:官渡之战
10 万
曹 操
3~4万
官官渡 相持
袁绍
曹操
思考?
曹操取胜原因? 1政治谋略得当2重视人才3重视经 济4军事才能出众、战略战术得当
二、赤壁之战
孙权和刘备 的情况
孙权据有扬州地区,
刘备驻在荆州
组成孙刘联军
2、赤壁之战的经过
曹讲一讲:赤壁之战曹操刘备孙权 孙、刘联军
刘 赤壁
之战
孙、刘 联军
魏国、蜀国和吴国。赤壁之战。公元208年
(2)材料二中的“周郎”指的是谁?与他一同指挥这场战役的还有哪一位?
(3)试评述“樯橹灰飞烟灭”的原因。(写出两点即可)
因为曹操自恃兵力雄厚,骄傲轻敌,麻痹大意。加上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又不服南方水土,很多人得了疾病。这就埋下了失败的祸根。而孙刘联军采 了正确的战术,火攻曹军,结果大败曹操
5.阅读下列材料,正确回答问题: 材料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材料二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 起千堆雪。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 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请回答:(1)材料一、二中的“三国”指哪三国?材料二中的词句与我国 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的战役有关?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
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
三国中期,天下局势实际操纵在曹睿、诸葛亮和孙权这三个强人手中。各有特色,难分轩轾,所以鼎立局面得以延续。
中期的结束,在蜀汉应以诸葛亮病故五丈原为界,在曹魏应以曹睿病故为界,在东吴应以孙权病故为界。
三、打破期(后期)
在三国鼎立中期存在的权力交接和新陈代谢问题,在三国后期继续存在,而且此问题进一步复杂化了。长时期的三足鼎立本身,也在消磨着人才的意志,使晚出的人才和前两期相比,明显不如。
三国集团既然次第衰落,那么鼎足而立的闷葫芦便会很快打破。能够打破这个闷葫芦的,不可能是这三个衰弱的老集团,只能是新生力量。现在我们研究一下,三国中哪一国是培育新生力量的温床?
蜀汉,第一任领导人刘备,虽然属于枭雄奸雄类人物,但一向有仁德爱民的好名声,并有此方面的作为。他招揽的部下多以忠诚著称。第二任领导人诸葛亮,是法家和儒家的结合体,他提拔任用的人物除了才能之外,最主要的素质就是忠诚为国。他身后的蒋琬、费文伟、姜维等人,基本上延续了他的治国思路。所以,在蜀汉,奸雄逆臣,没有生存的空间。在他们内部,不可能蜕变出一个新的政治军事集团来。
三国乱世有如过往云烟,那样多的风云人物,如今也都已经烟消云散了。而回顾历史,我们会冒出一个问题:这三国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一、形成期(初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人们平常总说赤壁之战的结束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开始,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全面。赤壁之战前,鲁肃入荆,诸葛亮入吴,促成了孙刘联盟的缔结,成功地打胜赤壁之战后,三股政治力量、军事力量的鼎足,应该说是形成了。但地域上的三足鼎立,却还要往后推几年。
加之曹魏本来是三国中最大的一国,这个国家内部新诞生的奸雄集团,也因此具备了最强的实力。灭蜀之战,实际上是司马氏集团的工作,而因为魏国尚在,功劳便记在了曹氏名下。司马氏最后彻底打破了三足鼎立的闷葫芦,一统天下,实在是历史的必然。
【初中历史】初中历史知识点:三国鼎立的形成
【初中历史】初中历史知识点:三国鼎立的形成三足鼎立: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都洛阳。
第二年,刘备也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222年,刘备为重新夺回荆州,调集所有兵力,亲征东吴,结果被东吴大败于?亭,逃回白帝城后病死。
至此,曹、刘、孙三个集团的疆域基本固定。
同年,孙权称王,国号吴,都建业。
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形成。
三国鼎立示意图:相关初中历史知识点:三国时期地区经济的发展屯田制:屯田制是曹魏为恢复、发展生产、保证军需而实行的政策。
196年,曹操下令实行屯田。
屯田分为民屯和军屯,民屯就是将流民按军事制度组织起来,垦荒种田,由政府提供农资,收成与官府四六分成。
军屯即在军队的驻扎区,有士兵极其家属耕种土地。
屯田制的实行,促进了经济恢复和发展,为军队提供了较为稳定的军需措施。
九品中正制:曹魏后期为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而推行的管理选拔制度。
曹丕接受陈群的建议,推行九品中正制,选择中央官员兼任州郡县的中正官,负责评选本区域的士人,将之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供吏部选官参考。
九品中正制后来完全看中出身门第,逐渐转化为士族垄断仕途的工具,为门阀制度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三国时期魏蜀吴的经济发展政策:魏蜀吴背景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以及封建兼并战争给黄河下游地区的的社会生产造成极大破坏蜀地虽有“天府”之称,但是面积狭小,刘备在夷陵之战大败东吴病死,使蜀国元气大伤,人才凋零,继承者刘禅才智平庸,诸葛亮在受刘备托孤辅佐后主之后,开始恢复元气。
东汉时,江南有很大的发展,加之汉末中原大乱,北方人民南迁,为江南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但是山越地区依然保持着原有生活制度。
政策1.实行屯田制,大量招徕流民,劝课农桑,以生产来考核地方官吏;实行田租调令,明确租税,之外不在收取抑制豪强兼并土地,注意兴修水利。
2.曹操时期坚持“唯才是举”“任天下之智力”选拔人才的方针;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方式,在前期也获得了大量人才。
三国鼎立PPT课件(2024)
14
2024/1/30
04
CHAPTER
文化交流与思想碰撞
15
2024/1/30
1
2
3
三国时期,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对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的传承
众多学者致力于儒家经典的研究与传播,如郑玄、王肃等,他们的注解和阐发进一步丰富了儒家思想的内涵。
儒家经典的研究与传播
重视农业,兴修水利,推行屯田制,促进农业生产恢复与发展;同时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加强与其他地区的贸易往来。
经济发展
8
2024/1/30
刘备以汉朝宗室身份建立蜀汉政权,实行仁政,注重选拔人才,强化皇权。
蜀汉地处西南,以山地农业为主,发展特色农业如茶叶、蜀锦等;同时利用水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水利灌溉和航运。
道教的兴起与流传
在三国时期,儒家、佛教、道教之间开始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三教合一的文化现象。
儒释道三教融合
17
2024/1/30
文学繁荣
01
三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阶段,出现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家。如曹操、曹丕、曹植等人的诗歌散文,以及《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
艺术成就
02
在书法、绘画、音乐等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如钟繇、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顾恺之的绘画艺术等。
重要人物
曹操、刘备、孙权等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周瑜、司马懿等谋士和将领;关羽、张飞、赵云等勇猛善战的武将。这些人物在三国时期的历史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6
2024/1/30
02
CHAPTER
各国政治与经济状况
7
2024/1/30
曹操掌权,实行世袭制与官僚制相结合的统治方式,加强中央集权。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
中国东汉末年闻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人和要紧制造者,后为魏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普遍屯田,兴修水利,对那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必然作用;第二,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家世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域社会经济取得恢复和进展。
另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
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理想,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
活着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
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
诸葛亮在后世受到专门大的尊崇,成都有武侯祠,大诗人杜甫也有赞扬诸葛亮的《蜀相》名篇传世。
试一试你能填!战争名称 时间交战双方 影响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国号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课前预习 一 二1.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军阀中闻名的有 ( )①袁绍 ②刘备 ③曹操 ④刘表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2.官渡之战的交战两边是 ( )A.曹操和袁绍B.曹操和孙刘联军C.孙权和刘备D.袁绍和孙刘联军3.208年左右,割据东汉天下的要紧军事集团是 ( )A.袁、曹、刘集团B.曹、刘、孙集团C.刘、孙、袁集团D.孙、袁、曹集团4.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 ( )A.官渡之战B.巨鹿之战C.淝水之战D.赤壁之战5.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于( )A .公元200年B .公元208年C .公元220年D .公元229年1.东汉末年闻名的军阀有哪些?他们之间进行了哪些战争,各自产生了什么阻碍?2.魏蜀吴三国的成立者、建国时刻、国号和都城?1.官渡之战后,曹操挥笔写下了千古诗篇《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14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1.识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结果,理解两次战争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2.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国时间,国号和都城,理解鼎立局面的形成和影响。
3.理解诸葛亮的外交政策,进一步提高用历史唯物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4.初步培养评价战争的能力和透过现象抓本质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导入新课。
2.播放《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片断,让学生感受战争场面和人物性格。
3.通过列表比较魏蜀吴三国的建国时间等知识。
4.通过观观察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形势。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2.树立初步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唯物主义观,把全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重点难点】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影响及三国关系【授课类型】新课【教学准备】备课及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结合【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具媒体】多媒体【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教师引导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吗?(学生回答后继续引导)你们最熟悉或最喜欢的剧中人物都有哪些?曹操是什么时期的人物呀?学生如果答是三国,教师则抓住机会纠正。
老师进一步引导出学生对曹操的评价:有可能说曹操是军事家、政治家、诗人或者说他多疑、狡诈,是一位奸臣等等,在学生的发言和讨论中,教师指出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人物和历史上的故事人物是有区别的,那么曹操与三国是怎样的关系呢?东汉末年都发生了哪些事呢?让我们来进入今天的新课。
(出示课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学习新课:(教师引导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西汉之后东汉建立,东汉末年,中央政权名存实亡,众多军阀各据一方,互相兼并,连年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