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专题训练
诗歌鉴赏五年高考题——咏物诗训练题
诗歌鉴赏五年高考题——咏物诗训练题诗歌鉴赏五年高考题——咏物诗训练题1.(07重庆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海棠(宋)苏轼惜牡丹花(唐)白居易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答:(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析海棠】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
诗人首先刻画微风中的海棠,着意表现海棠的色彩。
东风就是春风,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崇光指高贵华美的光泽。
这句诗的意思是:微风轻拂着海棠,海棠泛出华美的光泽。
一个泛字,写出了在月光的照耀下,在微风的吹拂中,海棠花朵闪烁不定的情景。
第二句描写月下的海棠的清香。
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
月廊的意思是说,明月过了回廊,照不到海棠花。
既然这样,海棠花就只能在孤寂黑暗的夜幕里,散发幽香了。
显然,此时的海棠花就如同诗人本人,有才能,有理想,却得不到重用,真是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啊!所以,这里的空蒙幽寂的夜景描写,暗示的是诗人幽寂孤独的心理。
最妙的是三四两句。
句中恐是担心的意思,它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爱花的心理活动和依依不舍赏玩的情态;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钟。
这两句诗被后人誉为造语之奇,构思之巧。
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
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诗人爱花更惜花的感情。
高中语文咏物诗四首专项测试同步训练
高中语文咏物诗四首专项测试同步训练2020.03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宫怨李益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
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注】昭阳:指昭阳殿,是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得宠时所住。
长门:指长门宫,是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后所住。
(1)、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这对表达宫怨这一题旨有何作用?答:(2)、试从修辞角度分析后两句的妙处。
答:2,多情自古伤离别,_____________________。
(柳永《雨霖铃》)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胸脯花圃哺育捕风捉影B.弹劾负荷隔阂以邻为壑C.勖勉和煦牲畜酗酒滋事D.嗜好谥号侍奉恃才傲物4,按要求答题(以下两题任选一题)。
(1)在小说《家》中,为什么觉慧会成为封建阶级的叛逆者,而觉新则不能?请简要分析。
(2)有人说,《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也是“一个悲剧性人物”,请举例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理解。
第()题答: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挑战高等教育无论从政府、个人还是各种资源的综合配置来说,都是一项非常昂贵的投资。
因此在美国和其他的地方,目前有一种日渐增加的压力,即要求大学的教育和研究必须证明直接的、实质的经济效益。
大学的研究固然应该为经济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大学教育也应该帮助学生从事有益并令人满意的工作。
然而对于一种最好的教育来说,还存在着无法用美元或人民币衡量的更重要的方面。
它不仅应有助我们在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还应该使我们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美、更成功的人。
因此,在哈佛,我们正在复杂的情况下竭尽全力保持我们称之为“开放教育”的传统。
哈佛本科生在校的四年中一定要在一个主要的领域学习。
但我们也希望他们进行跨学科专业学习。
根据同样的观点,请让我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我所说的基础研究,指的是一种并未考虑其实际应用性,而源于我们深入自然和人类的激情的科学研究。
高中咏物诗试题及答案
高中咏物诗试题及答案1. 阅读下面这首咏物诗,回答问题。
咏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答:王安石。
(2)诗中“凌寒独自开”中的“凌寒”是什么意思?答:凌寒指的是梅花在寒冷的冬天依然独自开放。
(3)“为有暗香来”中的“暗香”指的是什么?答: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气。
2. 阅读下面这首咏物诗,回答问题。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答:贺知章。
(2)诗中“碧玉妆成一树高”中的“碧玉”比喻的是什么?答:碧玉比喻的是柳树。
(3)“二月春风似剪刀”中的“剪刀”比喻的是什么?答:剪刀比喻的是春风,形容春风像剪刀一样裁剪出柳树的细叶。
3. 阅读下面这首咏物诗,回答问题。
咏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答:郑燮。
(2)诗中“咬定青山不放松”中的“青山”指的是什么?答:青山指的是竹子生长的山岩。
(3)“任尔东西南北风”中的“任尔”是什么意思?答:任尔表示竹子无论遇到哪个方向的风,都能坚韧不拔。
4. 阅读下面这首咏物诗,回答问题。
咏菊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答:元稹。
(2)诗中“秋丛绕舍似陶家”中的“陶家”指的是什么?答:陶家指的是陶渊明的家,这里用来形容菊花盛开的景象。
(3)“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表达了作者对菊花坚韧、高洁品质的赞赏和喜爱之情。
高考语文《咏物诗》专题复习(学生版)
诗歌专题训练4咏物诗训练题1.(07重庆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海棠苏轼惜牡丹花白居易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答:(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答: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2.(07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 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
(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
3.(08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 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初中咏物诗专题训练教案
初中咏物诗专题训练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咏物诗的定义和特点,理解咏物诗中所寄托的作者情感。
2. 通过分析典型咏物诗,培养学生对咏物诗的鉴赏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创作咏物诗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咏物诗的定义和特点。
2. 咏物诗的鉴赏方法。
3. 咏物诗的创作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咏物诗中所寄托的作者情感。
2. 运用咏物诗的创作技巧进行创作。
教学准备:1. 相关咏物诗的文本材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咏物诗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对咏物诗产生兴趣。
2.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咏物诗中所寄托的作者情感。
二、教学内容展示(20分钟)1. 分析典型咏物诗,引导学生理解咏物诗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2. 引导学生关注咏物诗中所寄托的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创作练习(20分钟)1. 引导学生运用咏物诗的创作技巧进行创作,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和分享,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和指导。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总结咏物诗的定义、特点和鉴赏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咏物诗的创作,激发学生对咏物诗的热爱和追求。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咏物诗的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展示自己的才华。
2. 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咏物诗作品,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咏物诗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咏物诗中所寄托的作者情感,培养了学生对咏物诗的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创作练习,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了学生创作咏物诗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咏物诗中所寄托的作者情感,以及如何运用咏物诗的创作技巧进行创作。
此外,可以增加学生的互动和参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中考课外古诗鉴赏之咏物诗讲义与练习40首(学生版)及部分参考答案
中考课外古诗鉴赏之咏物诗讲义与练习(学生版)咏物诗知识点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咏物诗的实质是咏人、咏怀、咏世象。
在内容上,它的描写对象往往是动物、植物、矿物、器物、山川地理事物。
一句话,是“物”而非“人”。
在艺术上,它常常采用“兴”的手法,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连类而及,托物咏志。
在修辞上,或将人拟物,或将物拟人。
在咏物诗中,不同的事物往往寄托着不同感情。
下面为大家例举一些常见事物。
一、常见咏物诗的特点:1、形式特点:a、标题以物象为题;咏(题、赠、赞)+物象。
b、形似用形象语言描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多用拟人、象征等手法;c、神似借物抒怀,表达理想、志向、情怀。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2、内容特点:(1)描绘生动,新颖传神。
这方面的代表作很多,如郭震之《莲花》,其以细腻的描写,精巧的比拟将莲花之形态刻画得入木三分:莲花(唐·郭震)脸腻香薰似有情,世间何物比轻盈。
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2)以物拟人,移情于物(借物喻人)。
如韩愈之《芍药》,其诗比拟生动,借物抒情,表现出以物拟人,移情于物之基本特征:芍药唐·韩愈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灯烁烁绿盘笼。
觉来独对情惊恐,身在仙宫第几重。
(3)借物抒怀,咏物明志(托物言志)。
如王维之《辛夷坞》,其借深谷中自开自落的辛夷坞来寄寓作者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且表明作者孤芳自赏之性格:辛夷坞唐·王维木未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4)咏物寓理,物理浑然。
如元稹之《菊花》,其诗理趣浑然,精巧可爱,说明物候对繁花之影响,菊开花于秋,而秋后无花可赏,故作者“此花开尽更无花”是真正爱菊之原因:菊花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咏物诗专题练习学生版含答案
咏物诗专题练习(高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两小题。
古风(其五十九)李白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D.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节奏轻快,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极富抒情性,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风格。
2.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两小题。
叹庭前甘菊花杜甫庭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
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开何益?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
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
3.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交代了诗人“叹菊花”的原因是“移时晚”,错过了重阳这一赏菊的好时机。
B.颈联写“众芳”被精心采撷烘托甘菊生不逢时,即使甘菊的花蕾缀满枝头也无人观赏。
C.尾联从侧面反映了甘菊花傲煞霜雪的气概,衬托出了菊花高层次、高品味的风格美。
D.这首诗借庭菊以寄慨,甘菊喻君子,众芳喻小人。
菊花的内蕴为诗人心内之象的写照。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简要概括。
(6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两小题。
高松曾巩高松高于云,众林安可到?汤汤鸣寒溪,偃偃倚翠纛①。
侧听心神醒,仰视目睛眊②。
风雨天地动,一叶不欹倒。
岂同涧中萍,上下逐流潦。
岂同墙根槐,卷卷秋可扫。
凤凰引众禽,此木阴可焘③。
君求百常④柱,星日此可造。
般匠⑤世有无,方钟野人好。
2023届高考语文古诗词复习备考:咏物诗鉴赏题专练附答案
2023高考古诗词复习备考:咏物诗鉴赏专练附答案一、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2—14题。
(8分)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宋)苏轼①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②,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①本词作于元丰三年,苏轼贬居黄州。
②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
用唐白居易《杨柳枝》诗:“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12.关于本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A.从字数上来看,此词是一首中调。
B.从题材上来看,此词是一首咏物词。
C.此词笔致缠绵悠远,属于婉约词。
D.此词以物为人,以人写物,妙趣横生。
13.对本词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也无人惜从教坠”句中,“惜”字运用反衬手法暗露作者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
B.“萦损”三句,由杨花写到柳树,运用想象,描写思妇困倦的娇眼睁开又闭合。
C.下阕首句,作者由“不恨”到“恨”,欲进先退,由杨花到落红,而后折回杨花。
D.“细看来”三句,作者以景结情,虚实相生,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
14.请赏析下阕画线句中数词的妙用。
(4分)答案:12.(1分)A13.(3分)D14.(4分)词人将杨花之春色分成三份,二分落地化为轻尘,一分落水随流水而去(1分)。
数字描摹出杨花渺无踪迹,春光消逝,渲染出感伤的氛围(1分)。
将点点杨花与流水相融,流露出思妇的愁绪(1分),更含蓄地表达出词人伤春惜花之愁,以及忧患中浓郁的忧思。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蝉虞世南垂缕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蝉②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
不堪玄鬓④影,来对白头吟⑤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注】①垂缕:帽带系结后的下垂部分;蝉腹下的针喙。
咏物诗练习课件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
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 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译文及注释
曾经追逐东风,犹如舞女在宴席上翩翩起舞,那时正是 繁花似锦的春日,人们在乐游原中游玩。怎么会到深秋 的季节,已是夕阳斜照,秋蝉哀鸣的景象了。
注释①断肠天:令人销魂的春天...
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 “逐”字的精妙之处。
1、
答 :“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
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 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感情?
2、
答:表达作者对仕途不顺、身世坎坷的
悲凉心境。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物诗专题复习及参考答案
【精品】最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物诗专题复习及参考答案(附参考答案)★、知识梳理★、知识积累:★、高考方向略.。
见学案★规律探寻一、读懂咏物诗的方法1、概括事物的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精神品格)2、体会所言之“志”(思想、感情、志向、愿望等)3、分析表达技巧(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烘托)1、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__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__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2)二、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______,后者指______ .。
(3)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______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_______1、诗人简介杜荀鹤(846-904),晚唐诗人.。
出身微贱,早年连败文场.。
因适逢黄巢起义,时局危乱,未得官职便隐居庐山十年.。
后以诗取悦朱温,使朱温为其通关节于礼部,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后又经朱温荐其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遇疾,旬日而卒.。
他的诗歌继承了新乐府运动的传统,多以诗歌来反映民生疾苦.。
2、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
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
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3、主旨分析该诗是典型的咏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刻画,找到与“志”的契合点,从而掌握主题.。
先抓小松的特征,抓一个炼字“刺”,不仅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
(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穷困潦倒.。
而世俗之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
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
小松幼时人们对其忽视和长大后人们对其称赞的不同态度的遭遇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
该诗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
专题08 咏物诗(知识概述+巩固训练)(解析版)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1、此词写出了梅的哪些品质?
写出了梅花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高洁,无心媚俗、纵使粉身碎骨也此志不渝的品质
2、此词通过哪些方法写出了梅的上述品质?
侧面烘托:通过写断桥黄昏,风雨交加烘托梅生长的苦寒荒凉的环境,来反衬梅的孤傲高洁。
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咏物诗巩固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习题
咏竹
【南朝·梁】刘孝先
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①。
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注】①上宫琴:宫廷一流琴师弹奏的琴。②吐龙吟:竹笛声音嘹亮有如龙吟。葛洪《神仙传》记载了仙人壶公的竹杖变化为龙的故事,此处暗用此典。
正面描写:写梅无意争春,纵使零落化为尘土,还保持香气的特点,写出了梅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品质。
3、此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志趣?
表达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及虽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白 梅
王 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本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试分点加以简要分析。
2、联系诗人所处的现实遭遇或社会背景。
3、将物性与人品结合一起推敲。
五、常用手法
①托物言志——表达诗人志向情感
②借物喻人——赞美或批判社会上某类人
③借物喻理——劝世道德箴言
还常用比喻、拟人、对比、反衬等手法。
2024届高三年级语文咏物言志微专题训练
咏物言志微专练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题小松李商隐①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
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
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②柱石功③。
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
[注释]①李商隐:唐代诗人,少年早慧,品行高洁,有才华,有抱负。
后不幸被卷入牛李党争的漩涡之中,成了政治的牺牲品,他一生坎坷不平,襟怀未展,壮志未酬。
②方资:正可用作。
③柱石功:栋梁之材的功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题咏的是一株枝叶未茂的小松,因此诗人以“细”状其叶,以“轻”状其荫,突出小松的秀美。
B.这首诗善用对比,如以桃李春日之盛来衬托小松的寂寞,突出小松的“孤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C.颈联“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是说小松一年中经历多次枯荣变化难以长成栋梁之材。
D.“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写西园车马客争驰看花,怎奈荣华百态,转首成空,发人深省。
2.《题小松》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借小松的形象来象征某种精神、品格。
下列诗文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A.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姜夔《扬州慢》)B.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李白《古风(其十二)》)C.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王安石《梅花》)D.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主观题一、诗人通过小松的形象寄托了哪些思想感情?请联系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二、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鹧鸪天·桂李清照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①。
山花子②李清照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
风度精神如彦辅③,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
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注】①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唯独桂花不在其列。
②作于北宋灭亡,词人南渡之后。
高考诗歌热点体裁咏物诗专题训练
高考诗歌热点体裁咏物诗专题训练春寒陈与义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此诗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当时金兵南侵,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于巴陵(今湖南岳阳),借居于郡守后花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A、第一句,诗人先用“日日风”三字写出早春二月的洞庭湖畔春寒料峭的天气特点。
B、第二句,接着再作渲染,直陈“春寒未了”,一个“怯”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畏惧。
C、第三句,诗人写出了海棠鲜洁艳丽,像少女一样具有胭脂美色且敛眉含羞的神态。
D、第四句,写海棠花毫不吝惜自己鲜红的花朵,挺身独立,毅然在寒风冷雨中绽放。
E、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抗金到底的坚定决心,也表达了对南宋朝廷屈膝投降的不满。
2这首绝句题为“春寒",但与其说是写春寒,不如说是咏海棠,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您的理解。
(6分)红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石曼卿笔下的《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A。
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C、颔联的“故作"是没有丝毫贬义的,它不是忸怩作态,而是在她的“冰容”之外的另一种性格,即是她的与人为乐,她的朴实。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E、诗的尾联用自己敬仰前辈诗作,表明梅花高洁,古今同赞、4、诗人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红梅的?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杜鹃花真山民①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②旧东风。
咏物诗练习
诗歌鉴赏一——咏物诗练习一、(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小题。
鹊桥仙·赠鹭鸶辛弃疾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
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
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阙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莺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
C.本词将鹭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
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鹫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15.这首词的语言特明,请简要分析。
(6分)答:14. 答案:D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同时考查了考生对教材内容的延伸拓展的能力。
D 项词末两句是说那里的虾鳅任你饱餐,我当看你乘风归来。
“听君飞去饱时来”中的“听”字是“任凭”的意思,可依据教材李密《陈情表》一文中“听臣微志”的“听任,允许”之意,而选项误解成“听觉”,所以 D 项手法分析有误。
15. 答案:①本词语言多用口语,风格亲切自然,清新明快,句式整散结合,和谐统一。
②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第二人称“汝”“君”称之,以“来”字呼之,词人好似抚摸着白鹭说着悄悄话,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显得自然而亲切。
③使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
“虾跳鳅舞”,写出了远渚的虾鳅舞动的生机,与“溪里鱼儿堪数”形成对比。
词人将笔下的山水湖泊、鱼虫虾草、青天白鹭、人鸟私语融合,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
此题不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这首词表现出来的整体语言风格。
辛弃疾的词风,既有沉雄豪迈,又不乏清丽明快。
作答时抓住本词的重点语句“来吾告汝”“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虾跳鳅舞”,可见本词并非辛词一贯的沉雄豪迈,而是清新明快的词风。
(完整版)咏物诗专项练习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园。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问:1、“昨夜一枝开”初稿为“昨夜数枝开”。“数”改为“一”,其主要的原因在哪一点?
2、首联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写出了梅花何种秉性?
3、“递”与“窥”字用得精当传神,试写出各自所传达的诗意。
4、通篇围绕“早”字来写,请结合具体诗句,略要说明之。
答:1、主要原因在于:“数”表示已有众梅绽放,不能突出诗题中的一个“早”字,“一枝”即“第一枝”,正与诗题相宜,正可表示早梅遗世独立,傲然斗雪的个性。
答:2、首联以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梅花傲然独立,不惧严寒的秉性。
3、“递”字精当地传达梅花的暗香浮动,随风轻轻四溢的意境;“窥”字形象地传达出飞鸟被梅花的素洁艳丽的风采所吸引的场景。
4、首联“孤根暖独园”是“早”,颔联“一枝独开”是“早”;颈联“禽窥素艳来”是“早”,尾平“先发”是“早”。
题二答案:
解:第一句与得似不合情理,然而这样“逆向思维”,才让读者品味一种特别的诗言句:第二句俨然是垂柳情点而骄神情的再现。三四句用典,含蓄地传达了愤世嫉俗之情。
答:1、客观事物上,应是春风拂柳枝,春风是主动者,是施者。但在诗人看来,却是柳枝主动地逗弄春风。化被动为主动,转受者而为施者,突出垂柳的主体性,也刻画了柳地直率、热情、可爱的性格。
孤雁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喑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曾缴①,孤飞自可疑。
[注]:(zeng):短箭。缴(zhuo):系箭的丝绳。
问:1、此诗的“诗眼”应是哪个字?试结合全篇析之。
2、“孤雁”这一意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高三语文诗歌专题之咏物诗[晨读版]
体物肖形传神韵,一草一木总关情———咏物诗专题【高考回眸】一、(10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习题。
雨陈与义①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
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
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
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
繁华地:指京城。
(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参考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
(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6分)【参考答案】同意。
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如答同意,并能答出不是正面写雨势、雨景的,给2分;答出是通过人、物的感受来写雨的,给4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答不同意,只有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二、(10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8分)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
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
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
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
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
何时复回翔。
但恨②处非位。
怆恨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恨(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
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参考答案】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志向远大(或“心忧天下”)(1分)(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5分)【参考答案】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1分);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1分),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1分)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1分)【专题解说】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咏物诗鉴赏练习题教师版
咏物诗鉴赏练习题教师版咏物诗鉴赏练题练一孤雁XXX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XXX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的孤雁是什么样的形象?全诗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这首诗描写的是离群独飞、思念同伴的孤独凄苦、热烈执着的大雁形象。
诗歌通过孤雁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颠沛流离的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以及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和执着精神.(2)试以颔联和尾联为例,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艺术效果(4分)答:颔联运用对比(反衬)手法。
用“一片影”与“万重云”对比,在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是那么渺小单薄,突出了孤雁的形单影只以及执着勇敢。
尾联用衬托(或陪衬)手法,写野鸦“XXX自纷纷”,用野鸦的平庸鸣噪衬托孤雁念群的痛苦、飞奔的劳累,表达出诗人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
练二蝉(唐)XXX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画出来。
答:诗中描绘一只在梧桐树上鸣叫的蝉。
它的头部的触须像下垂的冠缨,它饮着清露,蝉声悦耳远传,但并非借助秋风。
2.诗人借蝉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答:诗人写蝉是托物言志,诗中的蝉是诗人自己的自况,喻指诗人生性高洁自立,虽处显赫之位,却生性高洁自立,决不凭借外在势力。
练三蝉XXX本以高难饱,白费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XXX最相警,我亦举家清1.“故园芜已平”化用XXX的“田园将XXX不归”,请解释“故园芜已平”这句诗的含义。
(4分)答:意为家乡田园里的杂草曾经成片,表达了作者思家归隐之意,流露出诗人的得志与悲凉1心情。
2.有评论赞誉这首诗“咏物最上乘”,请简要分析诗中蝉的形象依靠了诗人怎样的头脑情绪。
(4分)答:这首诗以蝉的饮露难饱指自己的清贫;蝉的徒劳鸣叫和树的无情寄托孤独凄凉的身世遭遇;借XXX以喻自身品质的高洁。
【初中语文】咏物诗+题目练习
古诗·咏物诗咏物诗1.概念:咏物诗,就是借描写客观物体,表达诗人的志向、理想、情操的诗歌。
2.内容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3.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比喻、拟人、对比;描写方式: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烘托)。
4.情感分类:1)言志——表现诗人的志向操守。
2)抒愤——倾吐心中的不平之气。
3)刺世——鞭鞑社会的丑恶现象。
4)言理——通过具体的物象来阐明事理。
5)寄趣——通过对物象情态进行描摹来表达喜爱之情。
【常考题型与答题思路】一、常考题型1.本诗咏柳抒怀,写出了柳的什么特点: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二、答题思路1.审读题目,明白写何物。
2.分析物象:抓关键词语(体现其特征,形态、色泽),概括物象特征。
3.辨析情感,联想诗人生平,找诗人和物象间的契合点。
4.明白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比喻等手法示例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杨柳枝词》白居易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1.本诗咏柳抒怀,写出了柳的什么特点:(4 分)答案:“千万”写出柳的繁茂、生机横溢等特点。
“金色”、“丝”比喻形象生动,写尽早春新柳又嫩又软的轻盈袅娜姿态。
思路:1)手法+效果2)抓关键词+概括特点——动词、形容词、表颜色的词、数量词、叠词2.请简要分析这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明确:借写美好的一株垂柳却埋没”荒园“,倍受冷落,抒发了对柳的痛惜,实际上作者以柳自比,寄寓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
答题模式:通过刻画……(物象)的形象,借助……手法,抒发了作者……的感情/志向。
咏物诗练习1.古诗鉴赏。
赠从弟(其二)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高中咏物诗试题及答案
高中咏物诗试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9分)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以“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开篇,引出歌咏对象,凤凰是吉祥的象征,也是高洁的代表。
B.“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通过凤凰的生活细节,表现了凤凰的高洁与超然。
C.“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通过凤凰的鸣叫与远望,表现了凤凰的孤独与无奈。
D.“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通过凤凰的内心感受,表现了凤凰的愤懑与悲伤。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3-4题。
(9分)咏煤炭于谦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鼐彝①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注】①鼐(nài)彝:指古代的鼎彝,用以盛物祭器。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混沌”“乌金”“阳和”“浩浩”“沉沉”等词语,语言古朴典雅,意蕴丰富。
B.“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运用夸张手法,表现煤炭燃烧带来的光明与温暖。
C.“鼐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通过鼎彝、铁石的比喻,表现煤炭的重要作用。
D.“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的奉献精神。
4.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6题。
(9分)咏白海棠曹雪芹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①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注】①月窟:月宫。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半卷湘帘半掩门”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庭院景象,为下文咏白海棠作铺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物诗训练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凌霄花宋•贾昌朝披云似有凌云志,向日宁无捧日心?珍重青松好依托,直从平地起千寻。
凌霄花宋•杨绘①直饶②枝干凌霄去,犹有根源与地平。
不道花依他树发,强攀红日斗妍明。
【注】①杨绘:北宋绵竹人,官至御史中丞,曾因触犯王安石被贬亳州。
②直饶:尽管,即使。
(1)贾诗的语言特点有哪些?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说明。
(2)试分析两首诗借同一意象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什么不同?2.(07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 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08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 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4. (09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唐•杜甫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
②箨(tuò),笋壳。
③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5.(09 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2-23题。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元)王旭两种风流,一家制作。
雪花全似梅花萼①。
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
雪花不似梅花薄。
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花萼。
这里指花瓣。
①词中的“两种”指的是,“一家”指的是。
②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6.(10全国)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7.【11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的妙处。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8、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野菊【宋】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
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通“正”(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9、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月杜甫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春来:今春以来。
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这两句意为:运行万里而来的瞿塘峡的月亮,今春以来已经是第六次出现上弦月了。
首联既交代了时间(六月初旬)和地点(瞿塘峡),又寄寓了万里漂泊、羁留难归之感。
②故故:时时,常常。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通过了怎样的感情?(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0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孤雁崔涂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喑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曾缴①,孤飞自可疑。
[注]:(zeng):短箭。
缴(zhuo):系箭的丝绳。
问:(1)此诗的“诗眼”应是哪个字?试结合全篇析之。
(2)“孤雁”这一意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咏物诗专题训练参考答案1、(1)①用拟人手法。
“珍重青松”形象地表达了凌霄花与青松的依托关系。
②用反问句,“宁无”是难道没有的意思,表达了凌霄花向上、忠心的特点。
③语言风格明白晓畅,朴素无华。
“好依托”“平地起”平易通俗地表达了凌霄花的生长特性。
(答出两点即可)(2)贾诗颂扬了凌霄花有自知之明,不居功自傲的谦逊品格,以花喻人,懂得“依托”青松向上发展。
杨诗借凌霄花趋炎附势,以势压人,品格恶劣来讽喻病态世俗,或只知“强攀”高处显示自我的人。
2、答案:(1) 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
(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2)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
【析】词的题目为“鹰”,故多有将此篇划入咏物词者。
然细味词情,其“咏物”的成分并不多,而是抒情主体“我”的形象更加突出些,在词篇中的比重也更大。
故作借物咏怀题材来认识似更恰当。
开篇“寒山几堵”的“堵”字、“削碎中原路”的“削”字下得极新颖而重拙,有此二字,凌厉激荡的气势喷薄欲出,堪称炼字的典范。
接数句以“袒貂裘”、“略记”写出词人浩茫风度,为后文铺垫。
下片兴感,“男儿”三句极豪迈,又极悲愤,精警无匹,如干将出匣,寒光射人。
此等句是他人想不到、写不出者,最能代表迦陵词“鼓舞风雷”、“蹈扬湖海”的特色。
末二句以荒莽景象收束全篇,于奔放之后作含蓄的一折,特别凸现词人九曲黄河般的积郁之情,力量沉厚。
陈维崧在诸多作品中皆以鹰自比,他所看中的是鹰的轩举的“猛气”与矫捷的“身手”,用以抒发自己疾恶如仇、惩奸除弊的人格风范与人生理想。
读本篇不仅令我们体察到“声色俱厉”(陈廷焯语)的雄健之美,尤其可感受到“顽者警、懦者立”的精神震撼。
3、(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③偶尔存留的孤山与没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形象和情感的理解。
如果能读读懂诗中的托物言志,再结合注释二,本题的解答应该不是很难。
这是谢枋得被强行送往元都大都时途经小孤山所作。
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诗人深深感到天地之间是那样的凄清寂寞,孤苦无依。
但诗人并未就此消沉气馁,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却表达了也要“坚如猛士敌场立”,也要“江山有此障狂澜”、也要英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诗中亦含抗元将帅匮乏,孤苦无依壮志难酬故国难复的隐痛,但诗人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一洗国破家亡之痛,而发为激越凄厉之音。
谢枋得诗伤时感旧,沉痛苍凉,诗风朴素端正。
4、【答案】(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
“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
“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解析】翻译:嫩绿的竹子还有一半包着笋壳,新长的枝梢刚刚伸出墙外。
翠绿的颜色映照在书卷上感到光线暗了下来,竹影移过酒樽显得(更加)清凉。
细雨冲洗后嫩竹显得很洁净,微风吹来,可以闻到幽幽的竹香。
只要让人们不去砍伐,应当可以看到它长到拂云之高。
【译文】嫩绿的竹子还有一半包着笋壳,新长的枝梢刚刚伸出墙外。
翠绿的颜色映照在书卷上感到光线暗了下来,竹影移过洒樽显得(更加)清凉。
细雨冲洗后嫩竹显得很洁净,微风吹来,可以闻到幽幽的竹香。
只要让人们不去砍伐,应当可以看到它长到拂云之高。
【赏析一】这是杜甫赴好友严武家宴饮时同题之作。
严武素与杜甫友善,字季鹰,华州华阴人,虽武夫,亦能诗,全唐诗中录存六首。
他性豪爽,读书不甚究其义。
八岁时,因其父挺之不答其母,乃手刃父妾英。
其父屡禁其习武。
后以荫调太原府参军,累迁殿中侍御史。
玄宗入蜀,(公元七五六年)擢谏议大夫。
至德后,历剑南节度使,再为成都尹。
以破吐蕃功,进检校吏部尚书,封郑国公。
与杜甫最友善,镇剑南时,甫因避乱往依之。
全诗清新雅致,风格与作者一贯诗风有异。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描写了新发之竹,“半含”“才出”抓住了春笋蓬勃生长的典型过程。
竹生长是看不见的,作者化静为动,用“含”,“出”把竹的生长过程写活了。
“色侵书帙晚”,竹的颜色绿得逼你的眼,绿色映照在书卷上,似乎是天色暗了下来,“隐过酒樽凉”,竹影摇曳,竹色青葱,晃动的竹影移过酒器,显得更加清凉了。
颔联选取竹“色”给人的感受,让我们仿佛置身于竹荫中,品着清凉的美酒。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细细的春雨把竹洗得一尘不染,微微的春风送来缕缕竹的清香。
颈联继续从视觉和嗅觉来感触竹。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尾联作者展开想像,仿佛看到了高高的竹已经伸入云端,轻轻的拂动着。
本诗是一首应答之作,自然少不了对主人的一番赞颂,以竹盛赞了严郑公高洁的情操,杜甫虽然长严武十四岁,严武也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但作者后半身长期依赖严武接济,出语自然更加谦恭。
不过本诗也值得称道,特别是“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与“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四句,后人单独辑录在一起,成了一首咏竹的绝佳之句。
5、【答案】①梅花与雪花②大自然【考点】考查对古典诗词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解析】第一空:根据上片“两种风流,一家制作。
雪花全似梅花萼”可判断出来;第二空:要分析作者为何说雪花和梅花是“一家制作”的,显然是要求归纳二者的共同点。
【思路分析】应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结合整篇去理解。
【答案】手法:对比(反衬)情感: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