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重在扶志贵在扶智
“扶智与扶志”助推精准扶贫

“扶智与扶志”助推精准扶贫扶智与扶志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核心要义。
扶智与扶志的目的是帮助贫困人口真正实现脱贫致富,实现自我发展。
以下将从扶智与扶志的概念、作用、实施方式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等方面进行探讨。
扶智与扶志是针对贫困人口自身能力和意愿的提升而提出的。
扶智强调的是提高贫困人口的智商和技术能力,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措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业精神,提高生产能力,增加收入。
扶志则强调的是培养贫困人口的积极心态和自信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他们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从而战胜困难,实现自身价值。
扶智与扶志在精准扶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扶智与扶志可以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使他们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增加收入。
扶志可以改变贫困人口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帮助他们摆脱贫困思维模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加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
在实施扶智与扶志时,应该注重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一方面,要结合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扶智与扶志计划。
在农村地区可以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能力;在城市地区可以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要针对贫困人口的不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帮扶方案。
对于有创新能力的贫困人口可以提供创业扶持,对于有技术能力的贫困人口可以提供技术培训。
扶智与扶志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对于一些贫困人口来说,他们的智力和意志水平较低,扶智与扶志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一些贫困人口由于长期贫困,缺乏自信心和创业精神,对于扶志工作态度消极,对帮扶措施不够重视。
针对以上问题,应该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方面,要加大教育和培训的力度,提高贫困人口的智力和技术能力。
可以通过免费教育、职业培训等方式,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就业能力。
要加大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的力度,提高贫困人口的自信心和创业精神。
可以通过心理辅导、励志故事宣传等方式,激励他们积极向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例子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例子
1、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大方县实施智慧脱贫。
大方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但是后续发展还存在着不少困难,为了更好地推进脱贫攻坚,大方县把扶贫攻坚改革向智慧脱贫转型,强化智力支撑,建立起“贫困户+智慧+脱贫”的新格局。
2、湖南省邵阳市实施“扶贫先扶志”工程。
邵阳市把普及义务教育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任务,通过实施“扶贫先扶志”工程,建立起贫困学生的义务教育扶贫链条,加大对贫困学生的智力支持力度,为贫困学生提供更多智力支持,以智慧支撑贫困学生脱贫。
贫困地区大学生的“扶智”与“扶志”

贫困地区大学生的“扶智”与“扶志”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
贫困地区的大学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他们需要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在这种背景下,“扶智”和“扶志”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如何让贫困地区的大学生既能获得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又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一个需要我们共同努力的事业。
一、贫困地区大学生面临的困难贫困地区的大学生面临着生活困难、学业困难和心理困难等多重困难。
首先是生活困难,由于家庭贫困,他们无法负担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用,不得不面对着可能辍学的压力。
其次是学业困难,由于平时在学校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单一和贫乏,他们在学业上也往往处于劣势地位。
再者是心理困难,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往往遭受着孤独、痛苦、挫折等多重折磨,缺乏心灵上的温暖和关爱。
这些困难和挑战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成长,阻碍着他们走上成功之路。
二、“扶智”与“扶志”并重要帮助贫困地区的大学生,我们必须做到“扶智”与“扶志”并重,既要提供智力上的帮助,又要提供精神上的支持。
首先是“扶智”,只有通过教育,他们才能够真正获得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从而能够站在更高的视野,拥有更广阔的世界观。
这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包括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力量。
各方面联手,在资金、人才、教育资源等方面对贫困地区大学生给予更多的帮助和关怀,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
其次是“扶志”,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对的困难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
他们需要得到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需要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
这需要我们提供更多的关怀和爱心,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树立起自信的人格,积极向上的心态,勇往直前的勇气。
三、政府应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在“扶智”和“扶志”过程中,政府应当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
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大资助力度,提高助学金的发放标准,缓解贫困地区大学生的经济压力。
扶贫先扶志 扶贫必扶智

党建与政策— 24 —作者单位:龚洁,中共滨海县委党校。
扶贫先扶志 扶贫必扶智龚 洁 摘要: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文化能育民、能励民、能惠民、能富民。
要多强调一点文化的扶智补脑、凝魂聚气、强心壮骨作用,着力拔除贫困群众思想和能力上的穷根,才能深入推进精准扶贫事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
关键词:扶贫;扶志;扶智;“志智”双扶习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
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
如果扶贫不扶智,就会知识匮乏、智力不足、身无长物,甚至造成贫困的代际传递。
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必须智随志走、志以智强,实施“志智双扶”,才能激发活力,形成合力,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
在脱贫攻坚战中,我们不难看到大多数贫困群众尝到了勤劳脱贫的甜头,真切感受到了党和国家扶贫政策带来的实惠,他们走上了脱贫奔小康之路,越干越有劲头。
但也有一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的思想严重,甚至把党的扶贫好政策错误地当成了养“懒人”的政策,争着当贫困户、低保户。
贫困群众大多数文化素质偏低,脱贫能力普遍欠缺,这已成为目前脱贫攻坚的突出矛盾。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精准施策,靶向发力,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的如期实现。
一、“志智双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证(一)“志智双扶”要激励贫困群众立志气只有帮助他们“扶”起脱贫的志气、挺起脱贫的腰板,才能真正激发出持久的脱贫致富动力。
没有脱贫志向,再多扶贫资金也只能管一时,不能管长久。
因此,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是要帮助贫困群众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自立自强,唤起贫困群众自我脱贫的斗志和决心。
(二)“志智双扶”的核心是教育贫困群众卖力气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这一著名论断。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意思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意思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却是扶贫工作中的重要理念。
在扶贫工作中,人们不仅要关注贫困人口生计,还要关注贫困人口的内在因素。
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解决社会福利的集中问题,还要解决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这就是所谓的“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实质。
“扶贫先扶志”,意思是,要关注贫困人群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帮助他们摆脱贫困思想,激发他们的生活积极性和自我发展的动力。
因为先扶贫困人口内部,再提出可行的扶贫方法,对于提高扶贫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是非常重要的。
举个例子,康复农业是扶贫工作中的一种形式,但是如果我们只是以经济和技术作为工作的主线,而没有考虑到贫困群众内心的需求,那么即使我们做了一些工作,结果也可能落空。
因为没有帮助贫困人口增加生气,找到让自己舒适的事情,让贫困人口本身的生活的持续性得不到保障。
因此,我们在扶贫工作中必须要帮助贫困人口提升内心素质和文化修养,并与他们建立互信和友情,让他们从内心的深处获得这种人生的成就感。
“扶贫必扶智”是指,我们要重视教育发展,加强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帮助贫困人口获得大量知识和技术,为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生活能力做出积极的贡献。
贫困人群大多缺乏知识和技能,因此他们缺乏一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当我们通过教育工作向贫困群众输送知识和技能的时候,就为他们获取了一种新的智慧财富,帮助他们成为自力更生和自信心强的个体。
先扶贫困群众的内心,再扶贫困群众的知识智慧,这就是我们当前的扶贫工作的原则。
当我们实践这些原则,我们加强了贫困群众的状况,为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奠定了基础。
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开展公益事业,让更多的人获得扶贫行动中的助力和鼓舞,进而为我们这个社会带来更多的公共福利。
因此,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理念的实践,可以为保障国家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在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举足轻重。
贫困地区大学生的“扶智”与“扶志”

贫困地区大学生的“扶智”与“扶志”近年来,我国在扶贫工作中不断推出创新举措,旨在帮助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困局。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针对贫困地区的大学生进行“扶智”与“扶志”的工作。
“扶智”是指通过提供教育机会和优质教育资源,帮助贫困地区的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环节,对于贫困地区的大学生来说,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可以提高其就业竞争力,进而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
政府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贫困地区大学生的教育事业。
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包括减免学费、提供奖学金、提供助学贷款等。
这些政策为贫困地区的大学生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政府还加大力度建设贫困地区的教育设施,提高教学质量,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社会各界纷纷参与到贫困地区大学生的“扶智”工作中来。
很多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开展了赞助贫困地区学生的活动,为他们提供学习用品、图书和学费等资助。
一些知名高校也与贫困地区的学校合作,通过举办夏令营、开设在线课程等方式,为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贫困地区的大学生也积极参与到自身“扶智”的工作中。
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争取各种奖学金和助学金,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他们也通过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学习各种技能和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除了“扶智”,“扶志”也是贫困地区大学生帮助自己走出贫困的重要方面。
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往往面临着心理压力和社会压力的双重困扰,他们需要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和鼓励,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奋斗精神。
为了实现“扶志”,家庭要给予贫困地区大学生充分的关爱和支持。
家长应当理解并支持孩子们追求理想和梦想的决心,为他们提供合理的教育环境和成长空间。
学校和社会应当积极引导贫困地区大学生摆脱消极情绪,树立起自信心和自立意识。
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咨询服务,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的辅导和指导。
社会可以通过举办各种体验活动和职业咨询,帮助贫困地区大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职业发展方向。
扶贫与扶智

扶贫与扶智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
近年来,在脱贫攻坚战中,各地在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上下了很大功夫,采取政策宣传、文化下乡、教育投入、农技推广等举措推进扶贫工作,努力增强贫困群众自主脱贫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但也要看到,一些地方仍然存在扶贫与扶志、扶智脱节的问题,还没有形成大扶贫格局。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进一步促进扶贫与扶志、扶智深度融合。
注重对贫困群众的思想引导。
摆脱贫困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扶贫对象观念转变的过程。
促进扶贫与扶志、扶智深度融合,需要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思想引导,重点宣传扶贫政策,提高其思想认识,改变其思想观念,让贫困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真扶贫”“扶真贫”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进而树立脱贫信心。
要在贫困群众中弘扬自尊、自爱、自强精神,破除“等靠要”等不良习气,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在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强化文化脱贫工作。
强化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公益性文化项目的政府订货制度,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资源共享共治共享资源。
技术创新文化脱贫工作的载体和途径,特别就是利用“互联网+文化”,实行数字图书馆推展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等数字文化惠民项目。
引导文化单位、文艺工作者和其他社会力量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多文化产品和服务。
强化贫困地区文化脱贫工作,须要一大批文化人才投身其中。
为此,必须健全基层文化工作人员激励机制,通过健全薪酬奖励、绩效考核、职称工农兵学员等制度,对扎根脱贫一线的杰出文化工作人员给与物质奖励和精神鞭策,确保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在职称评定、业务培训、荣誉奖励等方面的权益。
实行扩充基层文化工作人员队伍、盘活乡土文化人才资源等多种办法,化解贫困地区文化工作人员紧缺问题。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把贫困地区的孩子培养出来,是根本的扶贫之策。
实践证明,教育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
扶贫及扶志扶智相脱节的问题

习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志智双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策。
笔者在基层一线从事精准扶贫帮扶工作,对当前扶贫与扶智扶志相脱节的问题深有体会,并以我乡水口村为例,结合全乡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扶贫与扶智扶志相脱节的具体表现水口村位于黄坑乡南部,东与金田村接壤,南临南江乡排村,西与南江乡为界,北与周园村毗邻。
全村共528户,总人口2268人,17个村民小组,32名共产党员。
现有耕地面积1059亩,林地面积5580亩。
建档立卡贫困户166户人。
截止2017年底,系统认可已脱贫户人,2018年结存贫困户户人。
从地理位置、民风民俗、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该村在全县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扶贫与扶智扶志相脱节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过度依赖。
群众缺乏自立自强的精神,思想上过度依赖扶贫政策。
比如非贫困户争当贫困户,贫困户争谁得的好处多,达到脱贫条件的贫困户不愿脱贫,没有评上低保的争低保,评上低保的伸手要救济。
张某今年43岁,身体健康,具备劳动能力,但因居住土坯房,缺劳动力、资金及技术,2014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让其摆脱贫困,2015年其享受安居工程政策,建起了安居房,并享受再奖励资金1000元用于发展产业,2017年作为帮扶干部笔者又帮其落实了旅游扶贫政策,该落实的扶贫政策统统落实到位。
但自从纳入贫困户、得到扶贫政策的好处后,黄某有种精准扶贫“油水足”的思想,不思进取,不发展生产,“等靠要”思想严重,有几次笔者去走访,他要不就是在楼顶晒太阳,要不就去玩,笔者几番劝他出去务工,仍无济于事,得过且过,过一天算一天,平时偶尔在本乡镇给别人打打零工。
这就是典型的过度依赖思想,缺乏自立自强的精神。
不懂感恩。
2000年3月,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国的农民开始从沉重的税费枷锁中解放出来,在中央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农业农村工作方针指引下,农民迈开了轻盈的步伐,种地不交税,反而有了补贴,一时间,项目、资金、物质都投向农村,退耕还林、养老、医保等保障政策逐步全面落实,中国的农民享受到了几千年来从没敢想的政策红利。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范文(精选篇)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范文(精选篇)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一、引言扶贫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然而,传统的扶贫观念中普遍存在着一种误区,即只注重救济物质贫困,忽视了贫困人口的精神层面。
因此,扶贫工作中必须坚持扶志扶智,注重贫困地区人口的精神激励和智力培养,才能真正摆脱贫困陷阱。
二、扶贫先扶志扶贫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上的赈济,更应关注贫困群众的思想和精神。
只有帮助他们改变内心的贫困意识,提升自尊自信,才能真正具备摆脱贫困的动力和能力。
因此,扶贫先扶志应成为扶贫工作的重要原则。
为了做好扶贫先扶志这项工作,首先要加强对贫困人口的思想教育。
要通过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教育活动,引导贫困人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激发他们内在的积极性和进取心。
同时,政府和社会应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帮助贫困人口提升技能,增加知识储备。
如开设职业技能培训班,提供就业培训和岗前培训,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学习新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从而增加竞争力和就业机会。
三、扶贫必扶智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扶贫的重要手段。
只有拥有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从而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因此,扶贫必扶智成为了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确保贫困地区的公办学校建设和师资培养。
同时,要加强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的教育资源共享,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
此外,应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子女的资助力度,确保他们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其次,要注重农村和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
通过开设高中职教育课程,培养贫困地区的农民工和农村青年的职业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同样重要的是,要加强农村大学生就业指导,帮助他们尽快就业。
换句话说,扶贫不仅仅是提供物质上的支持和赈济,更要关注贫困群众的教育和知识的提升。
只有通过教育,让贫困群众获得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摆脱贫困。
四、贫困地区智力支持的现状与问题分析目前,我国贫困地区的智力支持存在着许多问题。
“扶智与扶志”助推精准扶贫

“扶智与扶志”助推精准扶贫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提出扶智与扶志的理念,以助力贫困地区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扶智与扶志的理念,是对以往传统精准扶贫工作的创新,强调贫困地区人民自我发展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性,通过提供教育、技能培训、就业机会等手段,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增强其自我发展和自我提升的能力,从而实现脱贫致富。
扶智是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目的是通过资助教育,提高贫困群众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帮助其理解和掌握生产、管理、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生产能力。
扶智可以帮助贫困群众理解和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其自我提升和长期致富奠定基础。
扶志是扶智的补充,其主要目的是帮助贫困地区人民增强自信心和自我发展的意识,培养其自力更生的精神。
扶志可以帮助贫困群众克服贫困带来的消极情绪,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发展自身潜力,从而提高自我获得财富的能力。
通过扶志,贫困地区人民可以摆脱过去惯性思考和固有模式的束缚,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工作精神,进一步提高脱贫致富的成功率。
为了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合作,积极探索新的扶贫模式、新的扶贫项目、新的扶贫渠道、新的扶贫理念,推动扶贫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实施扶智与扶志政策,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就业等项目,加强对贫困地区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激发贫困地区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社会应关注农村地区的政策和社会发展,支持政府的扶智与扶志政策,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推动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
最后,政府和社会还应注重调查研究,在了解贫困地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更具体、更可行的扶智与扶志政策,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总之,扶智与扶志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实现精准扶贫的有效方法之一。
通过加强资金投入、政策支持、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合作,可推动贫困地区迅速融入现代社会,积极面对市场经济挑战,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实现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
贵州高校大学生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研究

贵州高校大学生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研究文/文娅运摘要: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推进,脱贫攻坚战不断落实,在高校大学生扶贫工作中,不断重视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
本文通过分析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重要性,梳理当前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探索大学生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扶贫;扶智1 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重要性高校大学生扶贫是针对学校经济困难那部分同学给与的物质层面的帮助,包括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等多种补助形式,以实现学生可以顺利完成学业。
高校大学生扶志是激发学生的志气,不能一味“等、靠、要”国家补助维持生活,而是要在国家帮助下提高志气,好好学习,争取成才改变贫困处境。
高校大学生扶智主要是侧重于加强教育硬件和软件投入,提高地方高校学习条件,增强学生在校期间获得感。
扶贫同扶志、扶智三者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只扶贫而不扶志和智,学生只是物质上的富有,而精神上是匮乏的,教学条件落后,学生专业素质不高;只扶志和智,意味着学校只加强对学生志和智的培养,但是没有关注到学生基本的生活问题,学生无法吃饱穿暖,也难以完成学业。
进入新时代以来,全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引领下,全国加紧了攻坚脱贫的步伐,计划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高校大学生贫困问题上,国家也是加大力度投入,坚持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并且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形成了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等多种补助形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
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逐步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目标,我国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日趋完善,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学生资助在扶贫攻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国家资助政策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读书不再会因为学费、生活费而烦恼,不但减轻了家庭压力,而且完成了自己读大学的梦想,一批一批人才不断走向社会。
贫困地区大学生的“扶智”与“扶志”

贫困地区大学生的“扶智”与“扶志”在中国,贫困地区的大学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因为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许多学生在面临困难时常常无法获得及时的帮助。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社会各界纷纷提出了许多“扶贫”计划,其中包括“扶智”和“扶志”两个方面。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贫困地区大学生的“扶智”与“扶志”。
一、“扶智”:为贫困地区大学生提供教育资源“扶智”是指为贫困地区的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使他们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学识水平。
在中国,许多贫困地区的大学生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甚至有的学生面临着辍学的危险。
为了帮助这些学生,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扶智”。
政府应该增加对贫困地区大学生的资助。
通过建立专门的奖学金制度,给予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一定的资金支持,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还可以为这些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实习、兼职等方式让他们获得一定的收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政府还可以向贫困地区学校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如优质教材、教学设备等,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
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参与到“扶智”工作中来。
各种慈善机构、企业等组织可以捐赠资金、物资,帮助贫困地区学校改善教学条件。
他们还可以提供就业机会,为贫困地区的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他们提高就业能力。
通过“扶智”,可以为贫困地区的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扶志”:激发贫困地区大学生的内在动力在“扶智”的我们还需要“扶志”,即激发贫困地区大学生的内在动力,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为在贫困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缺乏自信,对未来充满迷茫,甚至对自己的人生产生怀疑。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扶志”,助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坚定前行的信念。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贫困地区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课程、讲座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接受自己,并学会自我调节、自我激励。
“扶贫扶志、志智双扶”在脱贫攻坚战中的重要作用

杨超王军强“扶贫扶志、志智双扶”在脱贫攻坚战中的重要作用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决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脱贫攻坚的纲要性文件,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决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三五”是脱贫攻坚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时期,要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不仅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凝心聚力,投入大量的资金、物资等,为贫困群众“输血”,解决迫切的生产生活之需,增加获得感,而且更要注重有针对性地扶志与扶智,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只有外部“输血”式扶贫与内部“造血”式脱贫相结合,通过自身“造血”巩固“输血”的成果,才能彻底拔除穷根、消除贫困。
扶贫扶志的重要意义扶贫要先扶志,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过去一些地方过于注重物质层面,忽略了精神层面的帮扶手段,影响了帮扶成效,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摆脱贫困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的脱贫,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上的贫困,扶贫要先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
实践表明,贫困户树立志气、更新观念,对于寻找致富方法、增添致富干劲至关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把理念的更新和思路的转变作为引领扶贫开发工作的前提与关键环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前瞻性。
这一科学观点是对当代中国扶贫开发一系列问题的准确号脉。
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战役已经打响,应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既扶贫又扶志,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
精准扶贫,关键在人。
因为给钱给物,能解一时之困;扶心扶志,扶能扶智,才能治懒治愚,拔掉穷根。
贫困地区大学生的“扶智”与“扶志”

贫困地区大学生的“扶智”与“扶志”
在贫困地区,大学生的“扶智”与“扶志”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扶智指的是通过提供教育支持和培训机会,提高贫困地区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从而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而扶志则是指通过激发贫困地区大学生的内在动力和自信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目标,从而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发展和追逐成功。
扶智是贫困地区大学生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
贫困地区人才的匮乏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提供教育支持和培训机会,可以帮助贫困地区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培养他们成为各个行业的专业人才。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满足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求,还可以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帮助大学生实现自身的成功和财富。
扶智与扶志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
如果只注重扶智而忽略扶志,只是提供了知识和技能,而没有引导大学生正确树立人生价值观和目标,可能会导致他们仍然处于迷茫和困境中。
反之,如果只注重扶志而忽视扶智,虽然大学生可能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目标,但由于缺乏知识和技能的支持,很难实现自我发展和成功。
只有同时注重扶智与扶志,才能真正帮助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和追逐成功。
为了有效地实施扶智与扶志工作,需要政府、教育机构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
政府可以增加对贫困地区大学生的资助和奖励机制,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
教育机构可以调整教育内容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社会组织可以提供心理辅导和职业指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目标。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理解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理解《扶贫扶志与扶智,一样都不能少》哎呀呀,咱今儿个就来唠唠“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这个事儿。
你说为啥要先扶志呢?这就好比说一个人要是心都不想站起来,那你就算给他金山银山,他也能给你躺那儿睡着。
就像咱村儿以前的老李头,整天就知道唉声叹气,眼巴巴地等着政府救济。
后来呀,扶贫干部就天天去他家,给他打气,给他讲外面的世界多精彩,鼓励他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嘿,你猜怎么着,老李头那股子劲儿还真就被调动起来了,开始搞起了养殖业,现在日子过得那叫一个红火。
这扶志啊,就是要让人的心先“活”起来,有了斗志,才有奔头嘛!咱可不能天天等着天上掉馅饼,得自己去拼、去闯呀!再来说说扶智,这可太重要啦!没知识没文化,那可真是两眼一抹黑,啥都干不成。
就好比咱种地,都知道要科学种植,怎么施肥、怎么防虫,这些都得靠知识呀。
还有现在流行的电商,你要是不懂电脑、不懂网络,那好东西怎么能卖得出去呢?我记得隔壁村有个小伙子,以前家里穷得叮当响,后来政府组织了免费的技能培训,他去学了汽修。
现在自己开了个修车铺,生意可火爆啦!所以啊,这知识就是力量,是脱贫致富的法宝。
咱可不能小瞧了扶贫先扶志和扶贫必扶智这两句话,这可是实实在在的真理。
光给人钱给人物,那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只有让人有了志向,有了智慧,才能真正走上脱贫致富的大道。
这就好比给一个人一双翅膀,让他自己去翱翔!别再天天等着别人来喂食啦,咱得自己学会“找食儿”吃。
这扶志和扶智就是教会咱们怎么去“找食儿”,让咱能飞得更高、更远。
总之啊,扶贫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不是说给点钱给点东西就完事儿了。
咱得把人的志和气扶起来,把人的智慧开发出来,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脱贫,才能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
大家一起加油,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理解作文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理解作文题目:扶志扶智,脱贫路上的“开心秘方”
在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上,扶贫可真是一场既严肃又有趣的“大战役”。
想象一下,假如扶贫是场游戏,那“扶志”和“扶智”就像是游戏里的两大神器,让你在脱贫路上如鱼得水,甚至还有点小幽默呢!
首先说说“扶志”。
这玩意儿,简单说,就是得让大伙儿心里有股子劲儿,相信自己能行,相信自己能通过努力改变命运。
就像是游戏里的人物,如果血条不满,斗志不昂,怎么打怪升级?所以啊,得给大家灌点“心灵鸡汤”,当然不是那种油腻腻的那种,而是要接地气,让乡亲们觉得“嘿,这家伙说得在理!”比如,咱们可以搞个“脱贫故事大会”,让那些从贫穷中爬出来的人讲讲他们的“传奇”,让大家看到希望的小火苗。
再来说说“扶智”,这可是实打实的硬实力了。
你想啊,光有理想没知识,那不就成了空中楼阁了吗?咱们得送技能、送知识到家门口。
比如,开设“田间学校”,教大家咋种地能高产,或者搞个“电商培训班”,让乡亲们学会在网上吆喝自家农产品,那可不是一般的酷!这就像游戏里突然解锁了一个超级技能,让人直呼过瘾!
当然啦,这个过程也不能太枯燥,得加点“调料”。
时不时组织个“欢乐脱贫歌舞会”,让大家边唱边跳,把压力和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
或者
来个“扶贫奇葩说”,让大家围绕怎么致富展开辩论,说不定哪个点子就火了,全村人都跟着沾光。
总而言之,扶贫这事儿,既得用心也得用脑,再用点幽默和创意当调料,保证效果翻倍。
记住,扶贫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手拉手,心连心,一起笑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朝着好日子大步迈进。
扶志扶智,就是我们在这场游戏中的“开心秘方”,让脱贫之旅充满欢笑和希望!。
“扶智与扶志”助推精准扶贫

“扶智与扶志”助推精准扶贫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贫困人口数量逐渐减少,精准扶贫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贫困问题依然是我国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
如何做好扶贫工作,帮助贫困地区脱贫,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一种“扶智与扶志”的方法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赞同,被认为是助推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
“扶智”指的是通过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贫困地区居民的知识水平和就业能力,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发展。
“扶志”则是指激发贫困地区居民的内在动力和创业意识,引导他们走上自立自强的道路。
这两者相辅相成,既帮助贫困人口解决了实际问题,又促进了他们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
扶智是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
教育是扶贫的基础,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让贫困地区的居民真正走出贫困。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
要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和教师队伍建设,确保贫困地区的孩子都能接受到优质的教育。
通过技能培训,提升贫困地区居民的就业能力,也是扶智的重要方式。
这样一来,贫困地区的居民就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增加收入,实现脱贫致富。
扶志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内在动力。
扶志是让贫困地区的居民建立起自信心和自立意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融入到社会的发展中去。
政府要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激发贫困地区的内在动力,激励他们勇敢面对困难,奋发向上。
可以给予创业贷款、免息贷款等支持,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实现自食其力。
也要鼓励贫困地区的居民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为自己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扶智与扶志”助推精准扶贫的最终目标,是帮助贫困地区的居民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通过“扶智与扶志”,可以让贫困地区的居民不仅能够解决眼前的贫困问题,更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社会和相关部门都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形成合力,以实现全面小康为目标,为贫困地区的居民打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扶智与扶志”还需要有良好的组织机构和服务体系。
扶贫先扶志 扶贫必扶智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作者:薛娟娟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8年第22期摘要:多年来,部分贫困群众之所以扶而不起,帮而不富,难以摆脱贫困,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脱贫致富的志向和勇气,缺乏脱贫致富的技能。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要首在扶志,重在扶智,把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通过志智双扶,才能拔掉穷根,全面进入小康。
关键词:扶贫;扶志;扶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不断带领人民摆脱贫困,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加大了扶贫的力度,在实践中摸索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使近七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中国率先完成了使贫困人口减半的《联合国千年宣言》目标,为世界脱贫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是,由于人口多、底子薄等特殊国情的限制,仍然还有三千多万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严重制约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而当前很多贫困群众之所以多年来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脱贫致富的志气和勇气,缺乏自力更生的技能。
因此,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要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应当首在扶志,重在扶智,通过志智双扶,双管齐下,共同发力,方能全面进入小康。
一、“扶志”和“扶智”的涵义扶志,就是通过思想教育,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脱贫致富的志气,增强摆脱贫困的信心。
也就是激活内因,把贫困群众脱贫之志气扶起来,增强脱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倘若缺乏主动脱贫之志气,即使暂时脱贫,也还可能会返贫。
只有加强教育、引导,让贫困群众有强烈的摆脱贫困的想法和愿望,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才会提高脱贫成效。
扶智,就是要通过扶贫教育工程,加强基础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促进高等教育特色发展等来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培养能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新时代农民,让贫困人口从根本上摆脱贫困,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虽然贫困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文化知识水平不高,不懂也不重视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缺少发家致富的技术和手段是致贫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就是农民的智力水平直接决定了富裕水平。
历年国考申论范文

历年国考申论范文2018年国考申论范文?国考申论写作范文:精准扶贫重在“扶志”与“扶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绝大多数国人都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
但是,由于人口多、底子薄等特殊国情的限制,仍有很多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严重限制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而单纯借助“输血式”的外部帮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必须要从“输血式”扶贫转变到“造血式”扶贫。
造成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非常复杂,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既有地理条件限制,又有缺乏产业原因。
因此,开展扶贫工作必须要针对不同的“病因”精准施策。
而当前很多贫困地区之所以多年来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脱贫致富的志向和勇气,缺乏自力更生的职业技能。
因此,要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
精准扶贫要重在“扶志”。
贫困县,原本是一个并不光彩的词汇,但是却因为由中央财政的巨额财政资金扶持和教育、科技、招商引资、甚至行政编制等方面的巨大政策优惠而成为众多所谓的“贫困县”争相追求的“香饽饽”,达到脱贫条件的贫困县则出于利益的考虑不愿“摘帽”。
这些现象表明,某些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不是不能致富,而是缺乏靠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志向和勇气,缺乏勤劳实干的精气神,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因此,扶贫必先“扶志”,要通过宣传教育,转变一些地区“等、靠、要”思想,调动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精准扶贫更要重在“扶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单纯地依靠外部“输血式”扶贫,给钱给物,虽然可以解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时之困,但没有脱贫致富的勇气和信心,没有脱贫致富的一技之长,没有“造血功能”,贫困地区就不能够从根本上断掉穷根,就不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途径,要从根本上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必须要增加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
要改变过去“输血式”扶贫的模式,转向“造血式”扶贫,从单纯的物质资金支持转变到重视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让群众充分认识到掌握脱贫技能的重要性,提升群众的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通过创业就业、产业发展来增强脱贫致富的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扶贫重在扶志贵在扶智
——来自苍溪精准扶贫一线的报告
民之疾苦,国之要事。
贫困是物质的贫乏,但归根结底是知识与技能的贫乏,信心与斗志的缺乏。
给钱送物、修路搭桥,基建式扶贫见效虽快,但没有贫困主体的积极参与,就像无根之木,难以为继。
去年,按国定贫困线标准,“贫困县”苍溪规模识别贫困人口9.5万人。
缺乏劳动力与生产技能成为制约脱贫的最大瓶颈。
9月下旬,记者在苍溪多个乡镇采访时发现,该县通过扶志与扶智双管齐下,抓住了要害、抓到了关键,去年在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目标考核中荣获第一,今年已实现1.5万人脱贫解困。
激发自我奋斗动能
国庆期间,岫云村支书李君没休假,他忙着在网上筹划爱心拍卖村里贫困残疾人养殖的土鸡。
残疾人基本生活有相关政策“兜底”,为何还搞爱心拍卖?
“扶贫不是捐钱给物,我反对那种填鸭式的扶贫。
扶贫重在扶志,残疾人一样可以靠自己的能力实现有尊严的脱贫。
”在李君看来,捐钱赠物只能扶一时,缺乏贫困主体的努力,只会导致富一时穷一世。
为何执着于此?李君告诉记者,以前,村里有个懒汉,年轻力壮,却好吃懒做,家里穷得叮当响。
每回村里分配相关补助时,他又属于扶持对象。
村里老少爷们都反对,村干部也很为难。
最可气的是,即使有了项目与资金,懒病不除,时间长了贫困依旧。
“一定要调动贫困主体的积极性和信心,这样的扶贫才能长久。
”
在岫云村试点开展的“远山结亲,以购代捐”活动,正是基于此类现象开展的爱心扶贫。
李君发起成立的一村一品公司在山村收购原生态农产品,再销售到大城市。
在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对贫困户实行收购价上浮一到两成,对残疾人和绝对贫困户实行爱心拍卖。
在岫云村,让记者感动的是,从老到少,甚至残疾人,大家都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他们不等不靠,脚踏实地地努力着。
去年,“远山结亲,以购代捐”实现合作农户人均增收1800元,超过全省平均。
现在,这一模式已推广至50余个行政村,今年将实现3000户贫困户直接参与,合作农户在2017年之内即可在全县提前脱贫。
“扶起贫困主体自主脱贫的‘志气’,就等于激活他们自我奋斗的‘动力’,这样的精准扶贫是双向努力,更加精准有效!”采访中,苍溪县委宣传部部长范舜华告诉记者。
扶贫扶志更要自强
红雨村是歧坪镇海拔最高的一个村,典型的贫困村:直到去年,村上还没有一截水泥路,没有一项产业发展,人
术后,他回来便将自己几十年的存款全拿了出来,准备大干一番,“以前没技术,不知道可以做什么,现在有农业局的指导,不怕干不好!”
想干,不敢干,不知道怎么干,是不少贫困家庭存在的问题。
如何破解?苍溪县给出明确答案:治贫先治愚、扶贫贵扶智。
9月16日,该村的挂联部门县农业局为三川镇卧龙村、柳树村两个村的贫困户举办了“精准扶贫”实用技术培训会。
技术专家针对贫困户缺资金、缺劳力、缺技术等实际问题,提出推行“1户贫困户+1户资金户+1户技术户+n户劳力户”的办法,社员们“抱团”互助共同发展。
“大家都很激动,也有信心干好!”卧龙村村支书程道雄说,有了技术,再大的困难也不难了。
今年以来,苍溪县整合农业、就业、扶贫资金,对贫困农户开展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710人次,编印发放产业发展实用技术手册2000册。
组织的1300余人的春耕生产助耕队,深入到田间地头,确保一村有一个技术权威,一户有一个技术明白人。
通过培训农业新科技,苍溪智慧农业发展蓬勃,带动贫困户走向脱贫奔康的道路。
陵江镇金陵村村民何文国就尝到了新农技的甜头。
在镇上农技人员指导下,地也不翻,苗也不疏,种上了“懒庄稼”。
“算钱的话,总共增收了800多元。
”何文国说,当时还担心种得密,苗不壮,“还是要相信技术,掌握了技
术人轻松、粮增产。
”
在苍溪柳池现代园区,农民只需点开手机上的智慧农业管理系统,就可以按“菜单”下地干活。
智慧农业实现增产增收,每亩节约人工3/4,节水20%-30%,降低成本约2500元。
在智慧园区打工的农民则可增收20%以上。
石门乡村民胡修双告诉记者,现在农活比过去轻松多了,挣得也不少。
在吃水难、行路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贷款难等诸多问题的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工作已经进入“啃硬骨头”阶段。
通过扶志与扶智两头发力,苍溪作出了有益且有效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