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详解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详细解读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详细解读一、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促进。
通过加大对大病防治的投入,改善健康促进的政策措施,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二、加快实施国家药品政策。
强化药品全程监管,提高药品安全性和合理使用水平,降低药品价格。
三、完善医疗联合体建设,推进区域协作。
通过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加强区域医疗资源整合和共享,提高医疗服务能力。
四、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医疗人才培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五、推进医疗机构分类管理。
根据医疗机构的规模、功能、服务对象等,进行分类管理,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六、推行医疗服务价格。
通过建立透明、公正、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制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
七、建立健全医疗服务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医疗服务评价体系,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进行综合评价。
八、加大医疗教育培训力度。
加强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的合作,提高医疗教育质量。
九、促进医药卫生体制和医疗服务创新。
推动医疗技术和医疗管理的创新,提高医疗服务效能。
十、加强医疗机构党的领导建设。
通过加强医疗机构党组织建设,提高医疗机构的组织力和战斗力。
十一、深化医疗保险制度。
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医疗保险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
十二、推进公立医院。
推动公立医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
十三、建立和完善医疗纠纷预防和解决机制。
建立健全医疗纠纷预防和解决机制,保护患者权益。
十四、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力度。
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十五、提高医疗服务便民化水平。
通过建立多层次的医疗服务网络,提高医疗服务的便利性和效率。
十六、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加强药品供应体系建设,保障药品的供应安全和质量。
十七、加大医疗投入力度。
增加医疗卫生投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覆盖范围。
十八、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
推动互联网技术与医疗健康服务的融合,提高医疗服务的便捷性和效率。
这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的出台,是我国医疗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保障人民健康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详解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详解医疗核心制度是指国家在医疗领域所采取的重要制度安排、政策措施,旨在实现全民健康和医疗服务的公平、高效。
下面我将详细解析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一、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指通过建立统一的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全民健康保障,提供公平、基本的医疗保险待遇。
二、基本药物制度。
基本药物制度是指通过明确医疗机构必需的基本药物目录和医保报销范围,保障患者能够获得价格合理、质量可靠的药物。
三、公立医院。
公立医院是指推动公立医院机制,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效率,降低医疗费用负担。
四、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指为满足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建立起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供长期护理服务和照料。
五、医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
医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是指通过建立健全医务人员继续教育体系,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能力和素质提升。
六、医疗服务价格。
医疗服务价格是指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使之趋于合理、适度,减轻患者的负担,促进公平、高效的医疗服务。
七、医疗服务质量改善。
医疗服务质量改善是指通过建立健全医疗服务质量评估体系,推动医疗服务的提质升级,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满意度。
八、医疗纠纷解决机制。
医疗纠纷解决机制是指建立健全医疗纠纷调解、仲裁、审判的机制,维护医疗秩序和患者权益。
九、药品供应保障。
药品供应保障是指通过完善药品生产、流通、采购和供应链管理,保障患者能够及时获得药品,提高药品的供应可及性和质量安全。
十、医疗信息化。
医疗信息化是指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通过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等方式,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十一、医疗器械监管。
医疗器械监管是指加强医疗器械安全监管,确保医疗器械的质量可靠和使用安全。
十二、医疗保障支出监控。
医疗保障支出监控是指加强对医疗保障资金的监督和管理,防止资金滥用和浪费,保障医疗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十三、医疗资源配置。
医疗资源配置是指合理配置医疗资源,解决医疗资源的不均衡问题,提高医疗服务供给能力。
简述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简述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是指中国机关领导在2009年至2011年期间通过一系列和措施推行的医疗改革方案。
这些核心制度旨在解决中国医疗系统面临的问题,提高人民医疗保障水平,降低医疗费用负担,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等。
具体包括以下会议项核心制度:1.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了基本医保制度,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
2. 医疗救助制度:实行了医疗救助制度,为贫困人口提供医疗救助。
3. 医疗费用控制制度:加强了医疗费用管理,控制医疗费用增长速度。
4. 健康体检制度:加强了健康体检服务,提供预防性健康检查。
5. 在线医疗服务制度:推动了互联网医疗服务,提供在线咨询、挂号、购药等服务。
6. 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加强了药品供应保障,降低药品价格。
7. 社会办医改革制度:支持社会办医,鼓励私人资本投资兴办医疗机构。
8.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制度: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推行按病种付费。
9. 公立医院改革制度:推动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
10. 医生和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医生和医院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11. 城乡医疗协作制度:推进城乡医疗协作,提高农村地区医疗服务能力。
12. 医患关系改革制度:改善医患关系,加强医疗纠纷调解机制。
13. 中西医结合制度:推动中西医结合,发展中医药事业。
14. 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制度:加强医疗学术研究和医务人员培养。
15. 医疗设备采购制度:改革医疗设备采购制度,降低设备采购价格。
16. 重大疾病保障制度:建立重大疾病保障制度,提供对特定疾病的保障。
17. 疫苗安全保障制度:加强疫苗安全保障,保障民众的免疫安全。
18. 共享健康信息制度:推动医疗信息化建设,实现医疗信息的互通共享。
这些核心制度的实施推动了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进程,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安全、便捷和经济的医疗服务。
十八项核心医疗制度
十八项核心医疗制度核心医疗制度是指保障人民健康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中国的十八项核心医疗制度以保障全民健康为目标,包括医保制度、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机构管理、医疗服务价格、药品监管、医疗技术评价、医疗纠纷调解、医学教育、科研课题设置等多个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十八项核心医疗制度。
1.医保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险制度,确保人民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
2.公共卫生体系:发展健康教育、疾病预防、疫情监测等公共卫生工作,保障人民的基本卫生权益。
3.医疗机构管理: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管理和监督,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4.医疗服务价格:制定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确保人民能够负担得起医疗费用。
5.药品监管:建立健全的药品监管体系,确保药品的质量安全和合理使用。
6.医疗技术评价:加强对医疗技术的评估和推广,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7.医疗纠纷调解:建立医疗纠纷调解机制,及时解决医患纠纷,维护医患关系稳定。
8.医学教育:完善医学教育体系,培养高水平的医学人才。
9.科研课题设置:加强医学科研的组织和管理,提高医学研究水平。
10.医疗器械注册: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医疗器械的注册,确保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安全。
11.医疗机构信息公开:加强对医疗机构信息的公开,提高行业透明度。
12.医生执业管理:加强对医生执业行为的管理,保证医生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
13.转诊制度:建立健全的转诊制度,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14.预约挂号制度:推行预约挂号制度,提高患者就医的便利性。
15.医保支付方式:探索多种医保支付方式,提高医保的可及性和公平性。
16.医疗卫生工程建设:加强医疗卫生工程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医疗环境和设施。
17.医疗事故报告和处理:建立医疗事故的报告和处理机制,提高医疗安全保障水平。
18.医疗信息化建设:推动医疗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这十八项核心医疗制度是我国医疗体系的基石,通过完善这些核心制度,能够建立起健全的医疗体系,保障人民的健康权益,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医疗十八项核心制度
医疗十八项核心制度医疗十八项核心制度是指国家在医疗领域所实施的18项重要制度。
这些制度旨在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的就医体验,确保人民的健康权益得到保障。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核心制度。
第一项核心制度是建立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制度。
该制度要求全科医生与患者签订服务协议,提供全面的家庭医疗服务,包括预防、治疗、康复等。
这样可以加强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提高诊疗质量。
第二项核心制度是推广按病种支付制度。
按病种支付制度是将医疗费用与疾病种类挂钩,通过统一定价、统一支付方式,避免了过度检查和治疗,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第三项核心制度是建立健全医联体和分级诊疗制度。
医联体是通过多家医疗机构互相合作,共享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效率。
分级诊疗制度是将医疗资源分为不同级别,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合理引导患者就医。
第四项核心制度是实施医疗质量绩效考核。
医疗质量绩效考核是通过评价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激励医务人员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这样可以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心和技术水平。
第五项核心制度是加强药品供应保障和使用管理。
加强药品供应保障是确保基本药物的供应和质量安全。
使用管理包括合理用药、减少滥用抗菌药物、降低药物价格等。
第六项核心制度是推行全民健康档案管理。
全民健康档案管理是将个人的健康信息进行登记和管理,方便医疗机构查询和共享,提高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第七项核心制度是加强医疗机构管理和监督。
加强医疗机构管理是通过加强组织管理、人员培训、设备采购等,提高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
监督包括监察机构的监督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确保医疗机构的合法经营和优质服务。
第八项核心制度是加强医疗纠纷调解和仲裁工作。
医疗纠纷调解和仲裁工作是通过独立的第三方来处理医疗纠纷,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
第九项核心制度是推广医疗责任保险。
医疗责任保险是医务人员承担医疗责任所购买的保险,一旦发生医疗事故,可以获得赔偿。
这样可以激励医务人员提供更加负责任和安全的医疗服务。
医疗的十八项核心制度
医疗的十八项核心制度一、医疗保障体系1. 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保障人民基本医疗需求。
•包括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等多种保险形式。
2. 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医疗救助制度,为经济困难群体提供医疗救助。
•政府通过财政补助、社会捐赠等方式提供救助资金。
3. 医疗费用控制机制•建立医疗费用控制机制,合理控制医疗费用水平。
•通过定价、医保支付、医疗服务价格谈判等手段控制医疗费用。
4. 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建立药品供应保障制度,保证人民获得合理有效的药品。
•加强药品质量监管,优化药品采购和配送机制。
二、医疗服务体系1. 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建立健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提供连续、全程、一体化的健康管理服务。
2. 医疗技术服务能力提升•加强医疗技术服务能力提升,推动医疗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加强医疗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医疗技术服务水平。
3. 医疗服务质量监管•建立医疗服务质量监管制度,加强医疗机构的质量管理和评估。
•加强医疗纠纷调解机制,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
4. 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推动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建立电子病历、远程医疗等信息化应用系统,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和互联互通。
三、医疗人才培养体系1. 医学教育改革•推动医学教育改革,优化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2. 医师队伍建设•加强医师队伍建设,提高医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加强医师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医师的业务能力。
3. 护理人员培养与管理•加强护理人员培养与管理,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推动护理人员职称评定制度,激励护理人员的专业发展。
4. 医疗人才流动机制•建立医疗人才流动机制,促进医疗人才的合理流动。
•加强医疗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解决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四、医疗科技创新体系1. 科研创新支持政策•制定科研创新支持政策,鼓励医疗科技创新。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23版)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23版)1. 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9%以上。
2. 医保支付制度:建立统一的医疗保险支付制度,推行按病种付费、按诊断相关组(DRG)付费、按服务包付费等多种支付方式,推动医疗费用合理控制。
3. 公立医院改革: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治理结构,推动医院分类管理,完善医院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
4. 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将常见病、多发病所需的药品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并推进药品价格谈判和带量采购制度。
5. 医师多点执业:放宽医师多点执业政策限制,鼓励医师开展多点执业,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6.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推动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优化价格结构,合理定价,加强价格监管,保障合理利润和医疗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7. 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处理:健全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加强医疗纠纷调解、仲裁和诉讼等程序的公正性和效率。
8. 健康档案电子化:推动健康档案电子化,建立全国统一的健康档案信息系统,提高医疗信息共享和调阅的便捷性。
9. 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加强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工作,提高公众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能力,降低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
10. 医学人才培养:加强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医学教育体系,培养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11. 科研创新和药物研发:支持科研创新和药物研发,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推动医疗科技进步和医疗设备更新换代。
12. 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建立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加强医疗机构和医生的绩效考核,推动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
13. 医疗资源配置优化: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健全分级诊疗制度,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14. 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提供长期照护和护理服务。
15. 医疗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加强医疗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和安全保障体系,防止医疗信息泄露和滥用。
最新2021年版: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最新2021年版: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1. 医疗保险制度- 实施全民医疗保险制度,覆盖所有公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
- 加强医保基金管理和监督,确保医疗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2. 基本药物制度- 制定基本药物目录,确保基本药物的供应和使用。
- 控制药价,降低药品费用负担。
3. 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按照功能和规模进行分类管理,提高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
- 强化对医疗机构的监管,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4. 医疗服务价格制度- 建立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制度,保障患者合理支付医疗费用。
- 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度增长,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5. 医疗纠纷调解制度- 建立健全的医疗纠纷调解机制,解决医患纠纷。
- 保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和稳定。
6. 互联网+医疗健康制度- 推动互联网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 加强对互联网医疗健康信息的管理和安全保护。
7. 医疗质量安全制度- 加强医疗机构的质量安全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 加强医疗事故的调查和处理,保障患者权益。
8. 医疗人才培养制度- 加强医疗人才培养,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
- 完善医疗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促进人才流动和合理分配。
9. 互联网医疗广告监管制度- 加强对互联网医疗广告的监管,防止虚假宣传和误导患者。
- 维护医疗市场秩序,保护患者合法权益。
10. 医疗器械监管制度- 建立健全医疗器械监管制度,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和有效性。
- 强化对医疗器械的注册、监督和管理。
11. 医疗信息化建设制度- 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 加强医疗信息的安全和隐私保护。
12. 中医药发展制度- 加强中医药的研究和发展,促进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
- 提高中医药在医疗服务中的应用水平。
13. 医疗救助制度- 建立医疗救助制度,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医疗需求。
- 加强医疗救助资金的筹集和管理。
14. 医疗卫生监督制度- 强化医疗卫生监督,加强对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监管。
18项医疗核心制度具体内容
18项医疗核心制度具体内容医疗核心制度是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需求的重要保障。
加强医疗核心制度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还可以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和医疗费用控制。
下面将介绍18项医疗核心制度具体内容。
1. 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实行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2. 医生执业资格管理制度:规范医生执业行为,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
3. 医保制度:建立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险制度,确保人民群众享有基本医疗保障。
4. 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建立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制度,降低药品价格,保障药品质量。
5. 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制度:建立医疗服务价格监管机制,合理控制医疗费用,防止“医闹”事件发生。
6. 公立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公立医院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7. 急救医疗服务制度:建立健全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提高急救能力和水平。
8. 妇幼老人医疗保障制度:加强对妇幼老人群体的医疗保障,提高他们的医疗服务水平。
9. 健康医疗服务宣传制度:加强健康医疗知识宣传,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
10. 医疗诊断技术装备保障制度:加强对医疗诊断技术装备的投入和保障,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11. 医疗机构诚信管理制度: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信誉度。
12. 预防医学服务制度:加强对疾病预防的宣传和干预,降低疾病发生率。
13. 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制度: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素质。
1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及时有效处置突发事件。
15. 医疗事故调查处理制度:建立医疗事故调查处理机制,保障患者权益,防止医疗事故发生。
16. 医疗信息化建设制度:加强医疗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17. 中医药服务保障制度:加强对中医药服务的保障和发展,提高中医药在医疗卫生中的地位。
18.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监管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
十八项核心医疗制度解析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一、首诊负责制度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三、分级护理制度四、会诊制度五、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六、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七、术前讨论制度八、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九、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十、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十一、危急值报告制度十二、查对制度十三、病例管理制度十四、值班与交接班制度十五、临床用血审核制度十六、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十七、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十八、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一、首诊负责制度1、第一次接诊的医师或科室为首诊医师和首诊科室,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院和转科等工作负责。
2、首诊医师必须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处理,并认真记录病历。
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或提出处理意见;对诊断尚未明确的患者应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应及时请上级医师或有关科室医师会诊。
3、首诊医师下班前,应将患者移交接班医师,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的事项交待清楚,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4、对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采取积极措施负责实施抢救。
如为非所属专业疾病或多科疾病,应组织相关科室会诊或报告医务部组织会诊。
危重症患者如需检查、住院或转院者,首诊医师应陪同或安排医务人员陪同护送;如因本医院条件所限,确需转院者,首诊医师应与所转医院联系安排好后,由科主任提出申请报医务部同意,并请示业务副院长批准同意后方可转院。
5、首诊医师在处理患者,特别是急、危、重患者时,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决定患者收住科室等医疗行为的决定权,任何科室、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
6、凡违反本制度而造成医疗查处、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给医院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者,由当事人承担责任。
7、医务部负责首诊负责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通报。
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1、我院建立三级医师治疗体系,实行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2、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查房,应有住院医师和相关人员参加。
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查房每周2次;主治医师查房每日1次。
简述18项医疗核心制度
简述18项医疗核心制度医疗事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各国都建立了一系列医疗制度。
在中国,医疗核心制度是指在现代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组成部分。
本文将简述中国的18项医疗核心制度,全面了解中国的医疗保障体系,以及保障人民健康的措施。
一、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中国医疗核心制度的基石。
该制度包括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等。
这些制度旨在为全国人民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医疗保障。
二、药品监管制度药品监管制度是确保药品安全和质量的重要环节。
包括药品注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药品流通监管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等。
这些制度的实施能够有效保证人民的用药安全。
三、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医疗机构管理制度是为了规范和管理医疗机构的运行,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包括医疗机构的注册、许可和监督检查等,以保障人民在就医过程中的权益。
四、人才培养和职业发展制度人才培养和职业发展制度是确保医疗服务质量的关键环节。
包括医学教育的规范、临床技能培训和医疗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规划等。
这些制度的实施能够提升医疗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
五、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制度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制度是推动医疗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包括科研项目的资助和管理、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等。
这些制度的实施能够促进医疗科技的进步和医疗服务的提升。
六、医疗费用管理制度医疗费用管理制度是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的重要手段。
包括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医疗费用核算和医疗费用监管等。
这些制度的实施能够合理控制医疗费用,降低人民就医的经济负担。
七、医疗服务质量评价制度医疗服务质量评价制度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
包括医疗机构质量评价、医疗服务评价和医疗技术评价等。
这些制度的实施能够推动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和医疗机构的竞争能力。
八、医疗保障基金管理制度医疗保障基金管理制度是保障医疗保险稳定运行的重要机制。
包括基金收缴和使用、基金监管和基金运营等。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详解ppt课件
6、病情突变的危重病人,应及时电话通知医务科或总值班,并填 写病重或病危通知单一式三份,分别交病人家属和医务科,另外一 份贴在病历上,并及时向病人家属或单位说明病情及预后,以期取 得家属或单位的配合。
6.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总则
1.为了确保手术安全和手术质量,加强各级医师的手术管理,根据国 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卫生部《医院分级管理办法》要求,结合我 院工作实际,特制订我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2.各科室要组织全科人员认真进行讨论,根据科室各级人员技术状况, 科学界定各级人员手术范围。
3.科室根据科内人员晋升及个人技术水平提高状况,定期调整其手术 范围。所称“手术范围”,系指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的诊疗科目内开展的手 术。
4.会诊制度
●外院来院会诊制度
●会诊对象—本院不能解决的疑难病例。 ●申请人及申请程序—
科室主任提出,有主管病人的主治医师填写书面报告,科主任签字送 医务科,医务科与相关医院联系,确定会诊时间,并负责接待事宜。
●要求—
会诊科室必须通过医务科与所在医院医务科联系,会诊医师必 须于术前先行来本院会诊患者病情,参与术前讨论,其诊疗意见均 应记录在案,并有会诊医师或科主任的签名。危重抢救的急会诊可 直接电话报请医务科及主管院长同意后实施。
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主治医师查房
●参加人员——
住院医师、进修实习医师、责任护士、护士长
●查房内容——
要求对所管患者进行系统查房。尤其对新入院、急危重、诊断未明 及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进行重点检查与讨论;听取住院医师和护士 的意见;倾听患者的陈述;检查病历;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并征求对 医疗、护理、饮食等的意见;核查医嘱执行情况及治疗效果。
十八项核心医疗制度解析
十八项核心医疗制度解析【正文】核心医疗制度是指在医疗领域中,为保障全民健康,提高医疗保障水平而建立的一系列重要制度。
这些制度旨在确保人民的基本医疗需求,促进公平医疗资源的分配,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与效率。
以下是对十八项核心医疗制度的详细解析:1. 全民医保制度全民医保制度是指国家为全体公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的体系。
它的核心是建立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必要的医疗保健服务。
2. 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制度是指国家制定的一份基本药物目录,覆盖了大部分常见病、多发病所需的必要药物。
这一制度的目标是保障公民的基本药物需求。
3. 高值医用耗材收费政策高值医用耗材收费政策是指对特定高价值医疗耗材的收费管理制度。
这一制度的实施有助于控制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4. 普通门诊诊疗费用综合改革普通门诊诊疗费用综合改革是指改革现行诊疗费用的收费方式,实现费用的合理化。
通过此项制度,可以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5. 社区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社区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是指加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
通过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水平和能力,使居民可以更便捷地享受基本医疗保健服务。
6. 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旨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与发展。
通过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和综合能力,使其能够承担更多基本医疗任务。
7. 医生多点执业制度医生多点执业制度是指允许医生在不同的医疗机构执业的制度。
通过打破职业壁垒,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流动和分配。
8. 中医药服务保障政策中医药服务保障政策是指对中医药服务的保障政策体系。
这一制度的目标是保护和传承中医药文化,提供更好的中医药服务。
9. 医疗救助制度医疗救助制度是指为经济困难人群提供医疗救助的一项制度。
通过这一制度,可以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
10. 离休干部医疗保障制度离休干部医疗保障制度是指为离休干部提供医疗保障的一项制度。
医疗核心制度十八项内容
医疗核心制度十八项内容1. 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制度,为全民提供医疗保障。
2. 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包括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3. 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基本药物制度,保障人民基本用药需求,提高药物可及性。
4.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合理确定医疗服务价格,提高医疗服务的公平性。
5. 科研和创新支持:加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研究,促进医疗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6. 医疗人才培养和管理:加强医疗人才培养,完善医疗人才管理和评价机制。
7. 医药卫生监督管理:加强医药卫生监督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8. 医疗设备和器械管理:加强医疗设备和器械的监管,确保医疗设备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9. 药品供应保障:加强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确保良好的药品供应。
10. 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建立医疗纠纷处理机制,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11. 医患沟通和医疗卫生教育:加强医患沟通,提高医疗卫生知识普及率。
12. 医疗信息化建设: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13. 医疗资源配置和调控: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确保医疗服务供需平衡。
14. 医疗救援和应急机制:建立医疗救援和应急机制,提高医疗救援效率。
15. 中药发展和保护:推进中药发展和保护,发挥中药在医疗中的作用。
16. 医疗健康促进和预防:加强医疗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工作,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17. 医疗资源统筹和患者流转:加强医疗资源统筹和患者流转,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18. 综合管理和监督:建立综合管理和监督体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是指中国政府为改善和完善医疗卫生体制所推出的一系列重要政策和措施。
这些制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服务水平,降低患者就医成本,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并推动整个医疗卫生体系的改革。
具体的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包括:1.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通过合理制定医疗服务价格,平衡医疗资源的供给和需求,降低就医费用负担。
2.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医疗保险覆盖率和报销比例,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3. 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加强药品供应保障,规范药品流通和采购,降低药品价格。
4. 医师多点执业制度:允许医师在多个医疗机构执业,增加医疗资源供给。
5. 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制度: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6. 分级诊疗制度:推行分级诊疗制度,让患者在就近的医疗机构得到适宜的医疗服务。
7. 医疗纠纷调解制度:建立医疗纠纷调解机构,加强医患关系管理。
8. 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制度:加强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宣传,提升公众健康素养。
9. 医疗质量控制和安全制度:加强医疗质量控制和安全监管,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性。
10. 医疗技术评价制度:建立医疗技术评价机制,促进医疗技术创新和应用。
11. 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和管理制度:加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和管理,提高医疗服务人员素质和能力。
12. 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加强医疗机构管理,推动医院管理规范化和现代化。
13. 医疗资源配置和调控制度: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强对医疗资源的调控和监管。
14.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制度: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制度,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或减费。
15. 医疗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制度:建立医疗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制度,引导医疗行业良性发展。
16. 老年人医疗服务保障制度:加强对老年人医疗服务的保障,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
17. 就医质量评估制度:建立就医质量评估制度,评估医疗机构和医生的业绩。
18. 医疗信息化和互联网医疗制度:推动医疗信息化和互联网医疗,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详细内容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详细内容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的医疗体系逐渐完善,为了提高全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应运而生。
这些制度旨在解决医药费用过高、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明确医疗改革的方向与目标。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这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的具体内容。
一、医疗保障制度1.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通过参加医疗保险,居民可以享受基本医疗保障,包括住院医疗、门诊医疗、康复护理等费用的报销。
2. 大病保险制度对于罹患重大疾病的患者,实行大病保险制度,政府对其医疗费用进行补助,降低患者的负担。
3. 基本药物制度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将必需的基本药物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保障患者用药需求。
二、医疗服务制度1. 分级诊疗制度建立健康管理网络,通过分级诊疗制度,优先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减少患者上大医院的需求。
2. 门诊费用首付制度通过门诊费用首付制度,降低医疗费用的预付比例,减轻患者负担。
3.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改革医疗服务价格机制,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合理确定医疗服务价格。
三、医疗质量与安全监管制度1. 医疗质量安全责任制建立医疗机构的质量安全责任制,加强医疗质量的管理与监督,确保患者的安全。
2. 医疗事故应急管理制度建立医疗事故应急管理机制,及时报告、处理医疗事故,保障患者权益。
四、医疗人员管理制度1. 医疗人员绩效薪酬制度建立医疗人员的绩效评价机制,通过薪酬激励,提高医疗人员的服务意识与专业素质。
2. 医疗人员职业培训与发展制度建立医疗人员的职业培训与发展制度,提高医疗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医德。
五、药品供应与医疗设备管理制度1. 药品供应管理制度建立药品供应管理网络,提高规范药品供应的质量与效率。
2. 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加强对医疗设备的管理,提高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
六、医疗信息化建设及隐私保护制度1. 医疗信息化建设制度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实现医疗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2. 医疗信息隐私保护制度加强对患者医疗信息隐私的保护,防止患者医疗信息被滥用。
医疗核心十八项制度
医疗核心十八项制度医疗核心十八项制度是指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16年发布的旨在完善医疗体制、提高医疗水平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下面是对医疗核心十八项制度的相关参考内容的简要介绍。
1. 签约服务签约服务制度是指医患双方通过签约建立持续稳定的医疗服务关系。
患者可以选择一家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签约,享受定点医疗机构提供的全面、连续、协调的健康管理服务。
2. 医疗诊疗合理化医疗诊疗合理化制度旨在规范医疗行为,减少不必要的临床检查和治疗。
该制度鼓励合理用药、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开展第二诊疗意见制度等,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
3. 药品医疗器械供应保障药品医疗器械供应保障制度旨在优化药品医疗器械供应体系,确保患者合理用药、安全用药。
该制度包括建立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和供应保障平台、推广使用疗程用药、严格控制药品广告等。
4. 疾病防控体系疾病防控体系是指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测、预警、报告和应急响应机制,加强疫苗监管和疫情防控工作,提高疾病预防和控制水平。
5. 重大疾病救治保障重大疾病救治保障制度旨在提供全方位的救治保障,为患有重大疾病的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
该制度包括建立治疗优先、保险报销、减免费用、康复服务等机制。
6. 中医药服务保障中医药服务保障制度旨在提供传统中医药的保健、预防、诊疗和康复服务,促进中西医结合。
该制度包括科学合理利用中药、发展中医药特色疗法、推广中医药服务等。
7. 医疗纠纷预防和解决机制医疗纠纷预防和解决机制是指建立健全医患沟通、调解、仲裁、诉讼和赔偿机制,促进医患双方和谐关系,防止和妥善解决医疗纠纷。
8.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旨在优化医保支付方式,提高基金使用效率,促进医疗资源配置的公平和效益。
该改革包括建立按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按人头付费等多元化支付方式。
9.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旨在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增加基层医疗资源,推动服务下沉,减少患者到大医院就诊的压力。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1. 医疗保险制度:确保人民能够享受基本医疗保障。
2. 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建立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和评审制度,规范医疗机构的设立和运行。
3. 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制度:加强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确保人才储备和流动。
4. 医疗质量安全制度:建立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医疗事故的监管和处理。
5. 医疗费用管理制度:控制医疗费用,合理定价和支付方式。
6. 药品管理制度:加强对药品生产、流通和使用的管理,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
7. 医疗信息化建设制度: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8. 中医药管理制度:保护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提高中医药的治疗水平。
9. 疾病预防控制制度:加强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提高公共卫生水平。
10. 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加强对医疗器械的监管,确保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安全。
11. 医疗保障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医疗保障基金的筹集和使用制度,保证基金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12. 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医疗救助体系,保障贫困人口和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医疗需求。
13. 医疗纠纷处理制度:建立医疗纠纷的处理机制,及时解决医疗纠纷。
14. 医学伦理和伦理审查制度:建立医学伦理和伦理审查制度,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15. 国际合作交流制度: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合作和交流,促进医疗发展。
16. 医疗科研评价制度:加强医疗科研的评价和管理,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
17. 医疗发展规划制度:制定医疗发展规划,推动医疗事业的整体发展。
18. 医疗监管制度:加强对医疗机构和医疗行为的监管,保障医疗秩序和正常运行。
详解医疗领域的18项核心制度
三级查房要求
01 查房级别
遵循下级医师服从上级医师,所有医师服从科主任的工作原则,医疗机 构应当明确各级医师的医疗决策和实施权限。
02 查房周期
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明确查房周期,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2次,非工作日 每天至少查房1次,三级医师中最高级别的医师每周至少查房2次。
术前讨论要求
术前讨论的范围
所有住院患者手术必须实施术前讨论,术者 必须参加,除非是紧急抢救生命为目的的急
诊手术。
01
术前讨论的种类
术前讨论的范围包括手术组讨论、医师团队 讨论、病区内讨论和全科讨论,根据手术级
别和情况明确讨论范围。
02
术前讨论的要求
全科讨论由科主任或其授权的副主任主持, 邀请医疗管理部门和相关科室参加,确保讨
疑难病例讨论要求
01 疑难病例讨论组织
疑难病例讨论由科室或医疗管理部门组织,讨论 原则上应由科主任主持,全科人员参加。
02 疑难病例讨论要求
医疗机构应统一疑难病例讨论记录格式和模板, 讨论内容应专册记录,主持人审核签字。
03 疑难病例讨论成员
参加疑难病例讨论成员中应当至少有2人具有主 治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医疗/护理总值班,并经培训考核合
格。
诊疗记病历
值班期间所有的诊疗活动必须及时 记入病历,交接班内容应专册记录 ,并由交班人员和接班人员共同签
字确认。
06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疑难病例讨论定义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为尽早明确诊断或完善诊疗方案,对诊断或治疗存在疑难问题的病例进行讨 论的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要点
●讨论对象—
疑难病例、 入院三天内未明确诊断、 治疗效果不佳、 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严重等病例
●主持人—
科主任或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
●参加人员—
相关人员
疑难病例:入院三天诊断不明确;住院 期间实验室或其他辅助检查有重要发现 ,将导致诊断、治疗的变更;治疗效果 不佳;院内感染者;疑难重大手术。
4.会诊制度
急诊会诊 制度
科内会 诊制度
科间会 诊制度
全院会 诊制度
外院来院 会诊
院外外 出会诊
制度
详细阅读病历,了解患者的病情,亲自 诊察患者,补充、完善必要的检查;
会诊医师须详细记录会诊意见,提出具 体诊疗意见并开出本科医嘱,会诊记录 包括会诊意见和建议、会诊医师的科室 、会诊时间及会诊医师签名等;
对疑难病例、诊断不明确或处理有困难 时,须及时请本科上级医师协助会诊;
会诊过程中要严格执行诊疗规范;
严禁会诊医师不亲自查看病人电话会诊 。
5.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1、对危重患者应积极进行救治,正常上班时间由主管 患者的三级医师医疗组负责,非正常上班时间或特殊情 况(如主管医师手术、门诊值班或请假等)由值班医师 负责,重大抢救事件应由科主任、医务科或院领导参加 组织。
●主持人——由科主任主持 ●参加人员——
科内所有医师参加,手术医师、护士长和责任护士。
疑难病例或有纠纷病例,由科主任主持,科室所有 医师和有关的医技、护理人员参加,特殊情况请医 务科派人参加。必要时可开展全院死亡病例讨论会。
各科对每例死亡病例必须进行详细讨论 ,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高临床诊疗 水平。
12.分级护理制度
护理级别
特级护理 一级护理 二级护理
三级护理
13.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
认定办法 凡是近年来在国内外医学领域具有发
展趋势的新项目,在本院尚未开展过的 诊疗技术项目和尚未使用的临床医疗、 护理新手段,称为新技术、新项目。
14.危急值报告制度
“危急值”是指医技检查结果与正常预 期偏离较大,当这种检查结果出现时, 患者可能处于生命危险状态,临床医生 需要及时得到检查信息。
(2)对危急、疑难的新入院病例和特殊病例及时向 上级医师汇报。
(3)及时书写被带教医师的修改病历和各种医疗记 录、医疗文件等。
(4)向实习医师讲授诊断要点、体检方法、治疗原 则、疗效判定、诊疗操作要点、手术步骤及分析检 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5)检查当日医嘱执行情况,病人饮食及生活情况 ,并主动征求病员对医疗、护理和管理方面的意见 。
15.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2011年卫生部发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 三级:
非限制使用
经临床长期应用 证明安全、有效, 对细菌耐药性影 响较小,价格相 对较低的抗菌药 物。
限制使用
经长期临床应用经 临床长期应用证明 安全、有效,对细 菌耐药性影响较大, 价格相对较高的抗 菌药物。
医院等级评审核心条款之一
当检查结果出现“危急值”时,检查者首先 要确认仪器和检查过程是否正常,在确认仪 器及检查过程各环节无异常的情况下,立即 复查,复查结果与第一次结果吻合无误后, 检查者立即电话通知患者所在临床科室或门 急诊值班医护人员,并在《检查危急值结果 登记本》上详细记录,记录检查日期、患者 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检查项 目、检查结果、复查结果、临床联系人、联 系电话、联系时间、报告人、备注等项目, 并将检查结果发出。检验科对原标本妥善处 理后冷藏保存一天以上,以便复查。
3.根据科内人员晋升及个人技术水平提高状况,定期调整其手术范围。
4.科室应严格监督落实各级医师手术范围,任何科室和个人不得擅自开 展超出相应范围的手术治疗活动。
5.若遇特殊情况(例如:急诊、病情不允许等),医师可超范围开展与其 职称、级别不相称的手术,但应及时报请上级医师,给予指导或协助诊治。
各科室要认真组织全科人员进行讨论, 根据科室各级人员技术情况,科学界定 各级人员手术范围。
12项 13项 15项 17项
最常见,包括:首诊负责制度、查房制度、 会诊制度、抢救制度、术前病例讨论制度、 死亡病例讨论制度、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 新技术新业务准入管理制度、手术分级管理 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查对制度、医师值班 交接班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审批制度、医患沟通制度
●病历书写的概念:
1)医务人员通过问诊、查体、辅助检查、诊断、治疗、护 理等医疗活动获得有关资料
2)归纳、分析、整理形成医疗活动记录的行为
●病历书写的原则: 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
各种症状、体征均须应用医学术语,不 得使用俗语。
病历书写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书写日期 和时间,采用24小时制记录。
6、病情突变的危重病人,应及时通知科主任、医务科或总值班, 并及时向病人家属或单位说明病情及预后,以期取得家属或单位的 配合。
6.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总则
1. 根据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卫生部《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 理办法》要求,结合医院工作实际,特制订医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2.各科室要组织全科人员认真进行讨论,根据科室各级人员技术状况, 科学界定各级人员手术范围。
科室根据科内人员晋升及个人技术水平 提高状况,定期申报调整其手术范围申 请,由院学术委员会组织专家评议后确 认。
所称“手术范围”,系指卫生行政部门 核准的诊疗科目内开展的手术。
科室应严格监督落实《各级医师手术范 围》要求,任何科室和个人不得擅自开 展超出相应范围的手术治疗活动。
若遇特殊情况(例如:急诊、病情不允 许、危及生命等),医师可超范围开展 与其职、级不相称的手术,但应及时报 请上级医师,给予指导或协助诊治。
严格落实医疗核心制度 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解读
质控科
背景
《医疗质量管理办法》主要内容
建立国家医疗质量管理相关制度 明确医疗质量管理的责任主体、组织
形式、工作机制和重点环节。 强化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 明确了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 引入了医疗质量管理工具概念
未规范前医疗核心制度
特殊使用
1.需要医院内部授权的 感染科、呼吸科、ICU、 药学部具高级技术任职 资格的医师或药师会诊 同意后 2.不得在门诊使用 3.特殊情况需越级使用, 使用时间限定24h
住 院 医 师 等级医院主 治评医审师 核心条款高之级职一称
16.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实施手术安全核查的内容及流程
麻醉实施前
三方按《手术安全核查表》依次核对患者身份 (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手术方式、知 情同意情况、手术部位与标识、麻醉安全检查、 皮肤是否完整、术野皮肤准备、静脉通道建立情 况、患者过敏史、抗菌药物皮试结果、术前备血 情况、假体、体内植入物、影像学资料等内容
首诊医师下班前,应将患者移交接班医 师,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的事项交待 清楚,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危重症患者如需检查、住院或转院者, 首诊医师应陪同或安排医务人员陪同护 送;如接诊医院条件所限,需转院者, 首诊医师应与所转医院联系安排后再予 转院。
首诊医师在处理患者,特别是急、危、 重患者时,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决定 患者收住科室等医疗行为的决定权,任 何科室、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 或拒绝。
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查房形式
查房实行正(副)主任医师、主治 医师、住院医师三级查房。危重者入院 后当天要有上级医师查房;夜间病重者 入院后,次日要有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查房前各级医师对需要进行讨论诊断和 治疗的病例,事前应查阅有关文献资料 ,作好充分准备,以提高查房质量。
(1)对所管的病人每日至少查房2次,早晚查房一 次,上午、下午下班前各巡视一次,危重病人和新 入院病人及手术病人重点查房并增加巡视次数,发 现新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11.值班和交接班制度
要点
●值班人员必须是取得医师资格的本院医师; ●实行三线值班制度,一、二线值班医师实行坐班制度不 得擅离职守。三线值班医师需保持联系电话通畅; ●及时书写接诊病人病历及处理记录,认真填写值班记录; ●对急、危、重病患者要进行床前交接班,双签字。 ●重大问题,及时报科主任或医务科,夜间报总值班。
重危病例:病情危重或病情突然发生变 化者。
如科室讨论后诊断仍不明确,需将患者 病情报告医务科,由医务科根据具体情 况组织全院进行讨论。
全院讨论时,患者所在科室将患者病情 摘要送至拟参加讨论的相关科室专家和 医务科,医务科负责通知并组织讨论。
认真进行讨论,尽早明确诊断,修订治 疗方案。讨论经过由经治医师记录整理 ,经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或主治医 师审查后,分别记入病程记录和疑难危 重讨论记录本。
十八项医疗质量安全 核心制度
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解读
1.首诊负责制
●目的——
消除拒推患者的不良作风,杜绝“踢皮球”现象
●适用范围——
一般适用于门、急诊患者的诊疗过程
●核心词——“责任制” ●意义——
在具有随机性变化的医疗环境中,明确医疗责 任主体制度
第一次接诊的医师或科室为首诊医师和 首诊科室,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诊 断、治疗、抢救、转院和转科等工作负 责。
临床医师和护士在接到“危急值”报告 后,如果认为该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病情 不相符或标本的采集有问题,应重新留 取标本送检进行复查。如复查结果与上 次一致或误差在许可范围内,检查科室 应重新向临床科室报告“危急值”,并 在报告单上注明“已复查”。报告与接 收均遵循“谁报告(接收),谁记录” 的原则。
脉通路、引流管,确认患者去向等内容。
最后三方确认后分别在《手术安全核查表》上签名
17.临床用血制度
7.术前讨论制度
讨论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