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方案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方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68fd7f9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a6.png)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描绘的自然景象和表达的情感。
2、让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指导学生背诵并默写这首诗,积累古典诗词。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描绘的雨前、雨中、雨后的景象。
(2)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感受诗歌的意境。
2、难点(1)理解诗句中精妙的用词和生动的比喻。
(2)领悟诗人在诗歌中蕴含的独特感受和深刻思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生平等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赏析法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语言、修辞等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夏日雷雨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描述雷雨的特点。
(2)提问学生:在古代,诗人是如何描绘雷雨景象的呢?从而引出课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诗人苏轼的生平、文学成就以及他的诗词风格。
(2)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创作了这首诗。
3、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意思。
(2)小组讨论,交流疑难问题。
(3)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全班交流,教师点拨重点词句的意思。
5、赏析诗歌(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描绘的雨前、雨中、雨后的景象,感受自然景色的变化。
雨前:“黑云翻墨未遮山”,乌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样,还没有把山遮住。
这里用“翻墨”形象地写出了乌云的浓厚和快速翻滚。
雨中:“白雨跳珠乱入船”,白色的雨点像珍珠一样乱跳,纷纷跳进船里。
“跳珠”一词生动地描绘了雨点的大而急。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69c3354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af.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与反思第1篇】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
江西吉州人(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洴塘村)。
南宋大诗人。
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
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广东提点刑狱,吏部员外郎等。
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辞官归家,闲居乡里。
在中国文学史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家”、“中兴四大诗人(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
(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
(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三、课堂探究(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赏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提示总结:从诗题看,这是诗人早晨出门送友时即景发兴之作。
净慈寺,杭州西湖边上的一个古寺,今存。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这首诗写的是杭州西湖的景色,表现了诗人美好的情怀。
西湖的美是多彩多姿的,该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去描写她的美呢?绝句这种短小精粹的诗体,不允许作者面面俱到地铺叙。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fb5b14c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4a.png)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一、单元概述本单元以“走进诗歌的世界”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的殿堂,感受诗歌的魅力,并从中体会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本单元涵盖了唐诗、宋词、元曲等不同时代的诗歌作品,并通过丰富的课文、图片、视频等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单元目标1.知识目标:o了解唐诗、宋词、元曲等不同时代的诗歌作品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o掌握一些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简单的诗歌鉴赏活动。
o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思想内容,并能理解诗歌的艺术价值。
2.能力目标:o能够运用多种阅读策略,理解诗歌内容,并能进行简单的概括和总结。
o能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能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
o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诗歌鉴赏,并能分析和解释诗歌的意象、语言、结构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o培养学生热爱诗歌、欣赏诗歌的情感,树立对诗歌的尊重和敬畏。
o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学生探索文学的热情。
o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并能将这种能力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三、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共包含六篇课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诗歌的魅力,并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北宋诗人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诗人登楼望湖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情怀。
•《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诗人战乱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七言绝句,描写了诗人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词人苏轼的一首词,描写了诗人中秋望月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曲作家张养浩的一首小令,描写了诗人登临潼关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和对现实的忧虑。
•《沁园春·雪》:是宋代词人毛泽东的一首词,描写了雪景,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情怀。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e17a47e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ef.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内容: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设计理念: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古典诗词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愈发受到关注。
当前小学阶段的古诗学习,我们强调语文要素的达成,但从教学目标来说,古诗教学不仅只是指向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达成,更是指向民族文化的传承,作为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跳出逼仄的教材中,指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
因此,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本首诗的基础上,以介入互文的方式归类“苏轼式比喻”的学习,学生在互文中相互参照,彼此牵连,转化吸收,进而在相对宏观的背景中感受苏轼诗词的丰富意蕴。
从发展性的视角上看,对于即将进入中学的学生开展一些对比诗词的学习,对其今后理解诗词、赏析诗词都将有所裨益。
教材分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的一首古诗,苏轼以细腻传神的笔触描摹了夏日西湖瞬息万变的壮观景象,生动地再现了云翻、雨泻、风卷、天晴等自然景物的急剧变化。
诗的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一个大大的“美”字——古诗独有的韵律美和语言美、西湖天气变幻的意境美、苏轼的人格美以及诗歌蕴含的哲理美,美在其中,美美与共。
本诗突出一个“醉”字,一是见于诗题中的“醉书”,作者醉意微醺抑或正浓;二是陶醉和沉醉在这变幻莫测的西湖美景之中。
诗人用凝练的词语,精妙的语言,描绘了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卷地风来、水天一色四幅风格迥异的画面。
看似醉于酒,实则醉于景,更是醉于心。
笔者认为,师生唯有沉入体验、含英咀华,方能穿越千年与苏轼一起游弋于这场“醉”美的盛会,方能领略那场“醉”美的西湖雨。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基本具备了借助工具书阅读诗词的能力。
因此,理解字义并非大多学生阅读诗词的难点,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可以了解古诗大意,甚至可以抓住写作的一些特征,为理解作品的情感做铺垫。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fa9c5ef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c1.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与反思第【1】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教学时长】20mins【教学过程】一、熟读诗歌师领读、生自由读、指名读、分句,开火车读、划分节奏朗读二、了解诗歌背景(1)复习作者师:我们还学过苏轼的什么诗?生:《饮湖上初晴后雨》。
生背诵。
师: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生:西湖。
师:苏轼曾经一阵子居住在杭州,他格外喜欢西湖的景色,课文《西湖名堤》中就提到过他为西湖建造了长堤,后来被人们称作——生:苏堤。
(2)理解题目师:题目中的“望湖楼”就在西湖边上,是一个饮茶喝酒的茶馆。
师:能连起来讲讲题目的意思吗?张贺璌:某年的6月27日,苏轼在望湖楼上,写下了这首诗。
师:嗯,“书”就是“写”,说得没错。
那“醉”的意思你还没有解释呢。
郭沐洋:某年的6月27日,苏轼在望湖楼上喝酒,喝醉之后写下了这首诗。
三、学习诗歌1. 师:你能说说,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样的天气吗?(1)黑云陈沛麟:当时天空乌云密布,因为诗里说到了“黑云”。
师:你从“黑云”联想到“乌云密布”,这个成语用得很准确,还能从哪里看出当时“乌云密布”?胡志杰:诗里还说“黑云翻墨”,“墨”是墨水,是很黑的,“翻墨”就是墨水打翻了,它说云像打翻的墨水一样黑。
师:说得很好。
当时天空中黑压压的一片云,黑云压城城欲摧,还没有,但是很快就要把山给遮住了,这就是“未遮山”。
(2)雨荀彦景:当时下了一场大雨,因为诗中有个“乱”字,说明雨水很多。
张宸翊:它还说“白雨跳珠”,是说雨点像跳动的珠子一样,就说明雨点很大。
师:珍珠跳动起来是什么样的?刘驭凌:会发出声音。
师:对,什么声音啊?生:碰——啪——。
(师:那是爆竹)生:啪啪啪。
师:对,声音很响亮的,噼里啪啦的。
(这里可以追问:雨点和珍珠有什么相似之处?1颜色上2形状上3发出的声音上,把雨点比喻成珍珠,可以感受到当时雨下得很大)师:小朋友们看出当时雨下得很大,雨水很足,还有什么词语可以形容雨下得很大?陈奕林:滂沱大雨。
小学语文_《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9bc4bb2240c844768eaee3e.png)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诵读古诗,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2.结合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会唱诗歌。
3.展开想象,用现代文写出诗歌的意思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喜欢旅行吧,游览美好的风景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人家说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杭州大家去过吗?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去了(农村特级教师培训时),让大家看看杭州西湖美景。
展示图片,请大家看望湖楼的景色,看到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二、初读诗歌与识字,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自学《望湖楼醉书》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学习《望湖楼醉书》这首古诗。
2.小组内交流自学到的知识和不懂的问题。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苏轼的诗至今流传下来的有许多,我们今天学习的《望湖楼醉书》是组诗中的一首,是他写景诗的代表作。
)三、认识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人。
作品有《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
解题:从题目中我们就知道这首诗是诗人在望湖楼上带着醉意写下的诗句。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四、再读诗歌,用自己的语言来说出诗句的意思前两句要点:“翻墨”:指乌云像打翻的墨汁。
“跳珠”:形容水面上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像打翻的墨汁一样的乌云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一阵疾雨就落下来了,雨点像珍珠一样散乱地落入船中。
后两句要点:“卷”:席卷、翻卷。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地面上刮起的大风忽然把乌云全吹散,从望湖楼上往下一看,湖水像雨后的天空一样开阔、平静,西湖又恢复了它平时的姿态。
(作者是按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描写了西湖的不同景象。
) 要点:作者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凶猛;用“跳珠”写出了雨的急骤;用“忽吹散”写出雨来得急去得快的特征。
五、读诗比赛,男生、女生比赛读,小组读赏意境作者正是抓住了西湖六月的天气由云而雨,雨过天晴,景物变化急速的特点进行描写,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我们读时也要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景物的变化之快。
小学语文_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f169508856a561253d36f17.png)
【教学设计】24.古诗两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翻墨”“白雨”和“跳珠”“毕竟”等词语的意思。
2.想象诗中画,读懂诗中意,能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抓住关键词语“未、跳、乱、忽”等词,想象望湖楼急雨的奇特景象”。
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朗读、理解诗意,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古诗意境。
难点:通过文本细读,准确地还原古诗画面,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1.课件2.学生课前搜集诗人的相关资料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解读诗题。
1.出示西湖美景图,请学生欣赏。
2.师: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墨客被西湖的美景所吸引,写下了很多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4课《古诗两首》。
3.读诗题,理解题意。
(1)师板书诗题,指生读题。
题目很长,谁来读好它?指生读,齐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2)理解题意:这长长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不少信息,你读出什么了?(六月二十七日,是盛夏时节;望湖楼,是西湖边上的一座观景楼,看来描写的是西湖的景色;醉:似醉非醉,带着醉意;书:书写,写。
)(3)能连起来说说诗题的意思吗?(六月二十七日这天,诗人在望湖楼上趁着醉意写下了这首诗)4.查资料,了解诗人(1)你对苏轼了解多少?(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说,师作补充)(2)师小结: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是当时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词豪迈奔放,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其中我们耳熟能详的《水调歌头》就出自于苏轼之笔。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出古诗的一点韵味。
2.检查读(1)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指导发音“遮”、“卷”)(2)生评价:你最想欣赏谁的朗读?及时评点、表扬。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607dd53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d4.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与反思第【1】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课件预习导航:1.学会生字“遮”。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搜集描写夏天的好词佳句。
4.能说出古诗大意,感受作者对美景的赞赏之情。
5.找找苏轼的资料,并找出他的其他作品读一读。
教学程序:一、激趣导入。
1.教师背诵《水调歌头》。
提问: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苏轼:字子瞻,号东坡,人称东坡居士,他是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3.你还知道苏轼的哪些诗?《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在望湖楼写下的一首诗。
(出示)二、初读古诗。
1.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2.读诗不仅要读得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诗韵,这样读诗才叫“有板有眼”。
谁能根据老师划分的节奏再读一读这首诗?三、品读感悟。
1.这首诗的题目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从诗题中你已经知道什么?时间:六月二十七日。
这实际上告诉我们当是已经是——(板书:夏季)夏季常常有雷阵雨。
地点:望湖楼。
(出示望湖楼)师:望湖楼又名看经楼、先得楼,坐落在西湖边上。
在望湖楼上极目远眺,西湖美景尽收眼底。
(醉)似醉非醉“书”写。
写什么呢?苏轼在这首诗中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看见到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
2023年《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2023年《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653a60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2e.png)
2023年《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2023年《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能用“知诗人,解诗题,明词意,悟诗境”的方法读懂诗。
3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感觉诗人苏轼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这首歌的歌名是——《但愿人长久》。
这首歌是由王菲演唱的,歌声十分优美动听,可惜—-。
我们知道古诗古词原本就可以配合音乐用来歌唱,古诗词的韵律十分优美,而现代音乐与它完美的结合起来就更能把古诗词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但愿人长久》这首歌的曲调比较——————你知道为什么吗?2除此以外你对苏轼还了解多少?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
苏洵之子。
嘉佑进士。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3今天我们就穿过时光隧道,跨越900年的历史与宋朝这位大文豪苏老先生相会,我们一起来读读他的这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二、初学古诗,自己理解1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这个'醉'该如何解释(似醉非醉)是不是这样解释呢?学完这首诗后我们就能知道了,谁来把这首诗读一下。
(读)接下去应该做什么呀?(理解诗意)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好手中的工具书,待会儿我们来交流。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诗意)(方法多多,渠道也多多,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这首诗读懂了。
)三、师生交流,理解诗意。
学生交流对这首诗的理解,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悟诗境)四、咬文嚼字,感悟诗的意境美,文字美1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猜猜这场雨下了多长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个特点能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未遮山,忽吹散,水如天等)师:你们一直都是这么聪明,真正的聪明人要能说出它好在哪?2师: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3对仗工整。
《古诗词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启发学生的文学思维
![《古诗词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启发学生的文学思维](https://img.taocdn.com/s3/m/0a9d074b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3e.png)
“古诗词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是一首美丽动人的诗。
文章中不仅融入了古诗词的韵味,还有一种闲适的情调,也许正是由这种情绪注入而成为了如此能让人感触到的真正的情感。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诗人醉看望湖楼的情景,不仅展示了景色,还涉及到了他精神的层面。
对于学生而言,这是启发他们文学思维的一篇好文章。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在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时,也应该引导学生去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这点在《古诗词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表现得很突出。
文章中的景物,如望湖楼石岩下,故庐人影白领;葫芦岛插茱萸,秦淮有孤舟神;闽江千帆过仙镜,黄鹤十载归经文。
每一句都带有作者的情感,每一细节都带有作者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这些都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文学精髓所在。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了解古代文化和风景名胜。
在《古诗词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作者采用的文句多是古文,例如“秦淮有孤舟神”、“黄鹤十载归经文”,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每一句反映出中国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文化传承。
对于教学而言,跨学科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文学作品,不光要研究文字和语文,也需要了解当时的历史、哲学、艺术等。
《古诗词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涉及到了文学、艺术和哲学,也体现了作者的思想。
在以上三方面的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的文学思维。
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古代文化与当代文化的不同与相似之处,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激发其对中华文化的兴趣。
在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时,我们不光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也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和环境。
我们应该跨学科地探讨古代文学,从多维度的角度了解文学趣味,增加学生的文学思维。
《古诗词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不仅是一篇美好的文学作品,也是一种情感和思考的交流。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去了解古代文化和风景名胜,也需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启发学生的文学思维,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文学作品,更好的体会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情感。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e101031af1ffc4ffe47ac87.png)
精心整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4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诗。
此诗是宋代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
诗题内涵丰富:点明时间、地点、事件和心境。
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
表现出诗人明锐的观察感受能力,形象生动的想象能力和高超的遣词造句能力。
【学情分析】工具书、方式:1.2.3.作品。
【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古诗教学应注重战略,关键之处要体会古诗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方寸之地意味无穷,进而熟读成诵,积累于胸。
苏轼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巧妙地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内容不难理解,故而遵循“淡化理解,强化诵读”的古诗教学原则。
【思路提要】采用同学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读诗—会意—入境—悟情,形式不拘一格,关键要把古诗学活,在读中理解、感悟这首古诗。
【过程揭示】一、激趣导入1.师生对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刚才所对的诗出自《水调歌头·中秋》,作者是谁?谁能向我们介绍一下苏轼?3.今天我们就跨越900余年和苏老先生相会,来学习一首他写的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诵读古诗读古诗要有节奏,还要有重音。
1.诗题:⑴指名读,齐读;⑵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时间、地点、事件)⑶题意:六月二十七日,(作者)登上西湖边的望湖楼,欣赏楼外精致,在微醉中写下了这首诗。
2.)【出示节奏】12<重游时依然在怀念这样的雨。
(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让我们记住这样的雨,齐读第二句。
此时此刻,又让你想起哪些含“雨”的诗句?<学生说后超链接出示: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反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1bd7f83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5a.png)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反思《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一首描写雨景的古诗,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
在教学这首诗时,我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背景介绍:在开始授课前,我简要介绍了作者苏轼的背景和望湖楼的位置和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朗读古诗:在理解古诗大意之前,我让学生多次朗读古诗,通过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同时增强对古诗的感受力。
3.理解诗意:我引导学生通过注释和自己的理解,逐句理解古诗的意思,然后总体把握整首诗的大意。
同时,我强调了古诗中一些关键词的含义和作用,如“翻墨”、“跳珠”、“卷地风”、“水如天”等。
4.感悟诗情:我让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会写下这首诗,他想表达怎样的情感和内心状态。
同时,我让学生通过换位思考,想象自己站在望湖楼上,面对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会是怎样的感受和心情,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5.欣赏古诗:我让学生从整体上欣赏这首诗,感受其意境之美和语言之美。
同时,我让学生了解了古诗的写作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进一步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6.作业: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以下几点做得好:1.学生参与度高:我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让学生朗读古诗、进行课堂讨论、进行小组活动等,使得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环节紧凑:各个环节之间衔接紧凑,过渡自然,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流畅而有序。
3.教学内容丰富:通过背景介绍、朗读古诗、理解古诗、感悟诗情、欣赏古诗等环节,让学生全面了解古诗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4.教学方法多样:采用了讲解、引导、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对于学生感悟诗情的引导不够深入:在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内心情感时,我的引导不够深入,使得学生对于诗人的情感理解不够深刻。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1f2f182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9c.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读懂诗句,知道诗的大致意思;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4、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读懂诗句,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古诗的理解,表达出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1、生收集西湖的资料,预习古诗;2、师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让学生从风、云、雨等方面来说)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
(板书并领读课题,提醒学生注意停顿: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3、师: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
地点在望湖楼。
4、介绍作者。
苏轼,宋代人。
他不仅文章写得好,诗词书画也都很有名。
二、自由阅读,释疑解惑1、投影揭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各自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3、解惑、教学生字词:翻墨(像黑墨一样翻滚)、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4、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黑云翻墨未遮山:天空中的乌云,像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白雨跳珠乱入船: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卷地风来忽吹散: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得无影无踪。
望湖楼下水如天:望湖楼下水的颜色和蓝天的颜色一样。
三、细读品味,体会感情1、细读古诗,处理好停顿。
2、思考并讨论:(1)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望湖楼的夏日天气变化很快。
)(2)我们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云未遮山,雨已入船。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7793e54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2b.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与反思第【1】篇〗【设计说明】古诗教学应注重策略,关键之处要体会古诗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方寸之地意味无穷\',进而熟读成诵,积累于胸.苏轼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巧妙地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内容不难理解,故而遵循\'淡化理解,熟读成诵\'的古诗教学原则.【思路提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读诗—悟诗—品诗—诵诗—唱诗—写诗,形式不拘一格,关键要把古诗学\'活\',在玩中理解,感悟,默诵这首古诗.【过程揭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课前准备,做好铺垫.师:你们班的老师贵姓 (孙)哦,那和孙悟空是一家子,今天学习的内容就和孙悟空有点关系.你看孙悟空能上天,能入地,这使我想起了《音乐》第8课的歌曲《天地之间的歌》,会唱吗 (从天到地,从地到天,万事万物多么神奇……)师:我们赛赛书法如何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那老师今天就用双笔书法写下我的名字.(用双笔字写下名字)轮到我们班小书法家表演了,推荐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引入正题,学习古诗.1,师:我们今天要学习是23课《古诗两首》,请大家快速默读一遍,找出两首诗的共同之处.(西湖 ,夏季,景色)2,师:古诗的学习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逐首学,二是交融在一起学.今天我们采用第一种方法,重点学习第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三,读题,解题,了解作者1,师: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2,师:这是谁写的(苏轼)谁来介绍一下(简介苏轼)今天我们就跨越900年和苏老先生相会.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这个\'醉\'该如何解释(似醉非醉)是不是这样解释呢学习后我们就能知道,再来齐读题目.四,初学古诗,自己理解.教师出示学习要求:自读古诗,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好手中的工具书,待会儿我们来交流.(学生自学,初步理解诗意)五,师生交流,理解诗意.1,师:我已读了许多遍,对诗意有较深的理解,下面我就把这首诗吟诵一遍,你能从我的吟诵中听出什么眼前浮现出怎样一幅画面稍后我们来说一说.(师吟诵)2,学生交流对这首诗的理解,说出大体意思即可.六,咬文嚼字,感悟诗的意境美,文字美.1,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猜猜这场雨下了多长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这么风雨兼程\',这个特点能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未遮山,跳,乱,忽吹散,水如天等)2,师: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七,激发兴趣,吟读成诵.1,师:你会读这首诗吗(老师出示第一句范例:黑云/翻墨/未/遮山),你能把2,3,4句的节奏感标出来吗 (学生标节奏)2,学生根据节奏读诗.3,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在诗中有几个字词表现出这个特点,如\'未\',所以在读的时候要强调一下.(学生练习读)4,教师范读一遍,然后指名学生读.5,利用分组读,齐读,站立读等形式,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以至熟读成诵.6,指名诵读这首诗.八,引入\'诗歌\'概念,感情得到升华.1,师:古人写诗是用来吟唱的,\'诗言志,歌咏情\',比如苏轼写的《明月几时有》,邓丽君,王菲唱得非常好听.现在我们就来练习一下,把这首诗谱上曲子,比如套用《天地之间的歌》的曲子就很妥切.(学生练习)2,师生吟唱.3,师:你如果真正理解这首诗的意境之美,你就能现场为他谱曲,唱出你心中的歌,谁来试一试.4,学生自我谱曲吟唱,师生评价.九,对\'对子\'练习.1,师:这首诗很有意思.我们来做个对\'对子\'练习.\'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 2,迁移:以前还见过这样的诗句吗谁来说两句!十,课堂练笔.1,师:这是一首神奇的小诗,通过学习.你对这首诗有什么感悟,请写几句话,我们来交流一下.2,师生交流.(教师出示自己的作品: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有感:苏子笔下惊风雨,阴晴时霎亦传神.读罢掩卷细品味,又疑东坡是天人.)十一,师生总结,扩展延伸.1,师:再回头看题目,这个\'醉\'字又作何解释 (陶醉)2,苏轼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词,性格豪放,文笔豪放.同学们以后会学习他许多诗词,比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唐宋八大家中,苏家就占三位.苏轼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共写下了五首诗,今天学习的是其中一首,同学们课后再去查一查另外四首.大家预习第二首诗,比较一下,这首诗与苏轼写的诗又有什么不同呢自我点评在青小借班上课,知道班主任姓孙.西湖这场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与孙行者有点关系.引入《天地之间的歌》为后面的唱诗又作铺垫.双笔书写引起学生兴趣,也替老师板书古诗,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学生初步感知苏教版教材为什么会把古诗想会在一起.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醉\'字的理解是关键,这又巧设疑问.这一环节为学生自主感悟阶段,放手让学生学习,教师巡回点拨.遵循\'淡化理解,强化诵读\'的原则,不宜作过深理解.猜雨下了多长时间,这一问题设计巧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西湖这场雨的主要特点.引用《风雨兼程》歌词,饶有趣味.学生会咬文嚼字,感受语言美.引导学生学习读诗的技巧很有必要.\'朗读是有技巧的\'.潜移默化让学生感悟到读古诗要有节奏,还要有重音.诗与歌进行结合,引起学生兴趣,把古诗学习推上一个高度.只要对诗的意境美感悟深些,就能结合自身音乐素养为这首诗谱上曲子.经过吟唱对诗的感悟更深.体会对偶句用词精确之美,为以后古诗学习作铺垫.学会感悟,学会品诗,对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很有益处.教师以诗品诗,饶有趣味.\'醉\'字一解,感情升华,苏轼喜爱西湖美景的感情跃然纸上.发散迁移,为今后对苏诗,词的学习作下铺垫和引导.〖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与反思第【2】篇〗一、说教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国家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首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古诗,作者苏轼以精炼的文字展现了一场急来骤去的西湖雨。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158167d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b9.png)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优秀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②能用“ 知诗人,解诗意,悟诗境〞的方法读懂诗,理解诗意思。
③体会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豪迈奔放的诗词风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并揭题1、(1)有这么一句俗语:六月天,娃娃脸。
你知道是说什么的吗?(六月的天气变化无常)(2)今天我们要来看看古人是怎么来描写这种奇怪的天气现象的。
读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谁给我们带来的?你了解他吗,知道他什么?2、简介苏轼:宋代著名诗人、词人,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弟苏辙合称“ 三苏〞,都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妹苏小妹也是宋代著名词人,苏轼的诗词豪健清爽,独具一格。
3、你从课题中读到了什么?(明确:课题交代了时间、地点。
一个“ 醉〞字透露可能喝酒了,是似醉非醉的状态下创作的。
)二、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读诗)1、自由朗读诗,划出节奏:2、指名学生划出节奏。
黑云乌云吗?(快、奇、来势凶猛)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3)你还在哪些诗中见过这样的云?(黑云压城城欲摧……)(4)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句话。
6、学习第二句(1)云的来势凶猛,雨也绝不温柔,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了?(2)跳珠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乱入船是什么意思?(3)指导看图,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样的雨?(大、猛、淘气……)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见过的最大的或最有特色的雨?(4)这样的雨一直留在苏轼的脑海里,15年后当苏轼故地重游时依然在思念这样的雨。
(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5)让我们记住这样的雨,齐读第二句。
7、结合插图,用同样的方法自学三、四两句(1)学生自学(2)提问考察当我们沉浸在白雨跳珠的美景中时,这淘气的雨却好像有意躲着人们,转眼间就不见了。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学情分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学情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9e1b777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87.png)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学情分析方案一、学情分析目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首古诗,学习的目确是让学生在熟练运用“读诗句,想画面,悟诗情”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学古诗,查阅资料、结合丰富想象等方法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与人生哲理。
二、教学主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三、教学对象:六年级学生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就基本的学习古诗词方法,所以我在教学时采用自主学习策略,通过质疑问难诗句中的字词意思作为教学的起点,更好的引领学生走进古诗,感悟诗人表达的情感。
同时,还将重点放在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上,要充分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来体会情感。
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学古诗,查阅资料、结合丰富想象等方法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与人生哲理。
五、学习难点:想象画面,丰富诗句的内涵;借助背景资料,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六、学情分析方法和工具由于语文课的特点,在基于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熟练应用“读诗句,想画面,悟诗情”的阅读方法的基础上,着重了解作者是怎样具体的把雨后西湖的美景通过诗句表达出来的,从而我对课程进行了灵活调整,采用了以下三种方法及工具进行学情分析。
1.课堂导入。
通过 PPT 中图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决定是否还需要老师来讲解诗句中某个字词的意思。
2.运用自己学过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通过 PPT 中有关诗句中重点字词的意思理解和反复诵读来理解诗意。
3.实时反馈。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 PPT 投影功能,将学生诵读效果及理解诗句意思和诗人的情感实时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材设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选自北师版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单元的诗词五首。
作者苏轼。
诗歌通过描写在西湖所见都的风、云、雨、水的变化及特点,变现西湖天气变化之快以及自己对眼前所见之景的独特感受。
语言清新质朴,意境开阔,令人读来韵味悠长。
本课内容很容易把握,学生完全可以自学完成,因些,设计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景物描写及其特点和背景的介入,体会西湖美景和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抓住景物特点,体会西湖风云变幻的奇特之美。
3.学习作者豁达开朗、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提起杭州,我们首先想到风景如画的西湖。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宋代伟大的诗人苏轼一起来领略西湖之美。
[板书课题]先来看我们这节课的目标:[PPT出示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抓住景物特点,体会西湖风云变幻的奇特之美。
3.学习作者豁达开朗、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一)知停顿、明诗意出示PPT学习指导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自由地朗读一遍这首诗,注意节奏和停顿。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选一两个学生展示朗读。
教师点评,然后齐读。
)PPT出示朗读停顿: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出示PPT学习指导2: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解释诗意,并将其写在笔记本上。
指一两个学生展示所写内容,教师做点评。
然后出示诗歌大意,要求学生根据黑板上的内容修正自己的答案。
)(二)抓意象、赏美景理解了诗的意思,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具体感受西湖的美。
出示PPT学习指导:请同学们默读诗歌,找出每一句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并把它们各自的特点写在笔记本上,并思考作者写景所使用的手法。
(雨的特点,给出回答的句式:这是一场_____ _____的雨,从_____ _____ 可以看出。
)预设:诗中共写了四种景物,分别是:云、雨、风、水。
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样,形容乌云颜色之深。
这是一场大雨,从黑云翻墨可以看出;这是一场急雨,从未遮山可以看出;这是一场活泼的雨,从跳珠可以看出;这是一场大雨,从白可以看出;这是一场阵雨,从忽可以看出;师问:作者在写云和雨的时候用了何种手法?明确:比喻,对比(色彩对比)师问:作者写云和雨既然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那么为什么不说“黑云如墨”“白雨如珠”呢?明确:因为“翻”和“跳”极具动感,写出了雨的动态美。
师问:前两句写黑云翻墨、白雨跳珠乱,营造了怎样一种氛围?明确:紧张(要求学生将前两句的紧张感读出来)风:从卷地和忽可以看出,风之猛烈水:如天空般清澈、澄净师:最后一句是水如天,而前面是黑云和白雨,又形成这首诗当中的第二层对比师问:后两句给人怎样的感觉?明确:平静(要求学生将平静感读出来)师:最后一句“水如天”,而前面是“白雨跳珠”,这又形成诗的第三层对比总结:总体上看,作者运用对比、比喻、动静结合等手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西湖风云变幻的西湖美景图。
(三)追往事、悟情怀PPT出示学习指导:请结合诗的内容谈谈作者对眼前所见之景的感受。
明确:热爱、喜爱。
(要求学生将这种热爱之感读出来)PPT出示背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北宋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生于1037年1月8日,卒于1101年8月24日。
1057年4月,苏轼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及第,并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母亲病逝的消息,苏轼返乡为母守丧两年零五个月。
1061年,苏轼参加科举特试入最高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
这个阶段苏轼政治主张走向成熟。
1065年任职开封,期间妻丧。
1066年5月父丧,返乡守丧三年。
1069年苏轼回京,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他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王安石的做法,便上书反对。
王安石很愤怒,派人在皇帝面前诋毁苏轼。
于是1071年8月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1072年6月作此诗。
师:苏轼是带着怎样的一种心情来到杭州的?明确:忧郁、悲愤、低落、愤怒。
苏轼来到杭州看到所见之景,自然想到人生中刚经历的一场场狂风暴雨。
但是苏轼并不绝望,而是乐观、洒脱、豪迈。
PPT出示:假如我们是当时的苏轼的话,我们能不能以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读读这首诗?(齐读诗歌)一分钟背诵。
(四)当堂检测1.前两句中的“未遮山”“_____”“_____”,写出了雨下得很急,乌云还没有完全遮住天空,白花花的雨点便好似珍珠一般乱蹦乱跳地蹿入船中的情景。
2.诗歌分别从“_____”、“_____”、“____”等方面,写出了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3.“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了天气骤然变化时的_____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______心情。
学情分析这一单元的主题是雨中情思,选的是跟雨有关的诗文,学生阅读起来难度不大,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学生可以了解文章的大意,甚至可以抓住写作的一些特征,为理解作品的情感,做了铺垫。
学生可以理解文章所写的内容。
本课主要的设计是通过景物描写和背景的理解来解读诗歌。
就所设计的几个环节,无论是赏析美景还是感悟情怀,其基本意义是没有什么难度的,学生也是可以完成的。
再加上,初二的学生正是人生观和价值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可以着重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
所以在教学设计上,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学情的。
效果分析好课的标准看效果。
从这一堂课的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
首先,第一环节的知停顿、明诗意,让学生通过自读、展示读的方式熟读并且能正确朗读。
因为诗歌本身比较简短,四句七言,所以学生在读的时候对于停顿的把握和熟练的朗读还是做的很到位。
第二环节,抓意象、品美景。
引导学生抓住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体会景物的特点以及景物描写的方法。
在这一环节中赏析“雨”的时候给定了一个回答的句式,学生能认真仔细的品读诗歌并发现雨的特点,很好。
而且作者写景时所使用的手法也能被学生及时发现。
第三环节追往事、悟情怀。
通过背景的引入,让学生体会作者写这首诗的心情,进而回到诗歌中感受景物描写的更远变幻实际上就是作者人生的写照。
学生在体会过程中理解了作者豪迈乐观的情绪。
这也是对学生一个人生观的指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材设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选自北师版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单元的诗词五首。
作者苏轼。
诗歌通过描写在西湖所见都的风、云、雨、水的变化及特点,变现西湖天气变化之快以及自己对眼前所见之景的独特感受。
语言清新质朴,意境开阔,令人读来韵味悠长。
本课内容很容易把握,学生完全可以自学完成,因些,设计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景物描写及其特点和背景的介入,体会西湖美景和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抓住景物特点,体会西湖风云变幻的奇特之美。
3.学习作者豁达开朗、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提起杭州,我们首先想到风景如画的西湖。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宋代伟大的诗人苏轼一起来领略西湖之美。
[板书课题]先来看我们这节课的目标:[PPT出示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抓住景物特点,体会西湖风云变幻的奇特之美。
3.学习作者豁达开朗、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一)知停顿、明诗意出示PPT学习指导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自由地朗读一遍这首诗,注意节奏和停顿。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选一两个学生展示朗读。
教师点评,然后齐读。
)PPT出示朗读停顿: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出示PPT学习指导2: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解释诗意,并将其写在笔记本上。
指一两个学生展示所写内容,教师做点评。
然后出示诗歌大意,要求学生根据黑板上的内容修正自己的答案。
)(五)抓意象、赏美景理解了诗的意思,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具体感受西湖的美。
出示PPT学习指导:请同学们默读诗歌,找出每一句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并把它们各自的特点写在笔记本上,并思考作者写景所使用的手法。
(雨的特点,给出回答的句式:这是一场_____ _____的雨,从_____ _____ 可以看出。
)预设:诗中共写了四种景物,分别是:云、雨、风、水。
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样,形容乌云颜色之深。
这是一场大雨,从黑云翻墨可以看出;这是一场急雨,从未遮山可以看出;这是一场活泼的雨,从跳珠可以看出;这是一场大雨,从白可以看出;这是一场阵雨,从忽可以看出;师问:作者在写云和雨的时候用了何种手法?明确:比喻,对比(色彩对比)师问:作者写云和雨既然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那么为什么不说“黑云如墨”“白雨如珠”呢?明确:因为“翻”和“跳”极具动感,写出了雨的动态美。
师问:前两句写黑云翻墨、白雨跳珠乱,营造了怎样一种氛围?明确:紧张(要求学生将前两句的紧张感读出来)风:从卷地和忽可以看出,风之猛烈水:如天空般清澈、澄净师:最后一句是水如天,而前面是黑云和白雨,又形成这首诗当中的第二层对比师问:后两句给人怎样的感觉?明确:平静(要求学生将平静感读出来)师:最后一句“水如天”,而前面是“白雨跳珠”,这又形成诗的第三层对比总结:总体上看,作者运用对比、比喻、动静结合等手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西湖风云变幻的西湖美景图。
(六)追往事、悟情怀PPT出示学习指导:请结合诗的内容谈谈作者对眼前所见之景的感受。
明确:热爱、喜爱。
(要求学生将这种热爱之感读出来)PPT出示背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北宋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生于1037年1月8日,卒于1101年8月24日。
1057年4月,苏轼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及第,并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母亲病逝的消息,苏轼返乡为母守丧两年零五个月。
1061年,苏轼参加科举特试入最高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
这个阶段苏轼政治主张走向成熟。
1065年任职开封,期间妻丧。
1066年5月父丧,返乡守丧三年。
1069年苏轼回京,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他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王安石的做法,便上书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