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材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选自北师版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单元的诗词五首。

作者苏轼。

诗歌通过描写在西湖所见都的风、云、雨、水的变化及特点,变现西湖天气变化之快以及自己对眼前所见之景的独特感受。

语言清新质朴,意境开阔,令人读来韵味悠长。

本课内容很容易把握,学生完全可以自学完成,因些,设计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景物描写及其特点和背景的介入,体会西湖美景和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抓住景物特点,体会西湖风云变幻的奇特之美。

3.学习作者豁达开朗、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提起杭州,我们首先想到风景如画的西湖。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宋代伟大的诗人苏轼一起来领略西湖之美。

[板书课题]
先来看我们这节课的目标:
[PPT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抓住景物特点,体会西湖风云变幻的奇特之美。

3.学习作者豁达开朗、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一)知停顿、明诗意
出示PPT学习指导1: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自由地朗读一遍这首诗,注意节奏和停顿。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选一两个学生展示朗读。

教师点评,然后齐读。


PPT出示朗读停顿: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出示PPT学习指导2: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解释诗意,并将其写在笔记本上。

指一两个学生展示所写内容,教师做点评。

然后出示诗歌大意,要求学生根据黑板上的内容修正自己的答案。


(二)抓意象、赏美景
理解了诗的意思,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具体感受西湖的美。

出示PPT学习指导:
请同学们默读诗歌,找出每一句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并把它们各自的特点写在笔记本上,并思考作者写景所使用的手法。

(雨的特点,给出回答的句式:这是一场_____ _____的雨,从_____ _____ 可以看出。


预设:诗中共写了四种景物,分别是:云、雨、风、水。

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样,形容乌云颜色之深。

这是一场大雨,从黑云翻墨可以看出;
这是一场急雨,从未遮山可以看出;
这是一场活泼的雨,从跳珠可以看出;
这是一场大雨,从白可以看出;
这是一场阵雨,从忽可以看出;
师问:作者在写云和雨的时候用了何种手法?
明确:比喻,对比(色彩对比)
师问:作者写云和雨既然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那么为什么不说“黑云如
墨”
“白雨如珠”呢?
明确:因为“翻”和“跳”极具动感,写出了雨的动态美。

师问:前两句写黑云翻墨、白雨跳珠乱,营造了怎样一种氛围?
明确:紧张(要求学生将前两句的紧张感读出来)
风:从卷地和忽可以看出,风之猛烈
水:如天空般清澈、澄净
师:最后一句是水如天,而前面是黑云和白雨,又形成这首诗当中的第二层对比
师问:后两句给人怎样的感觉?
明确:平静(要求学生将平静感读出来)
师:最后一句“水如天”,而前面是“白雨跳珠”,这又形成诗的第三层对比
总结:总体上看,作者运用对比、比喻、动静结合等手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西湖风云变幻的西湖美景图。

(三)追往事、悟情怀
PPT出示学习指导:
请结合诗的内容谈谈作者对眼前所见之景的感受。

明确:热爱、喜爱。

(要求学生将这种热爱之感读出来)
PPT出示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北宋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生于1037年1月8日,卒于1101年8月24日。

1057年4月,苏轼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及第,并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母亲病逝的消息,苏轼返乡为母守丧两年零五个月。

1061年,苏轼参加科举特试入最高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

这个阶段苏轼政治主张走向成熟。

1065年任职开封,期间妻丧。

1066年5月父丧,返乡守丧三年。

1069年苏轼回京,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他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
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王安石的做法,便上书反对。

王安石很愤怒,派人在皇帝面前诋毁苏轼。

于是1071年8月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1072年6月作此诗。

师:苏轼是带着怎样的一种心情来到杭州的?
明确:忧郁、悲愤、低落、愤怒。

苏轼来到杭州看到所见之景,自然想到人生中刚经历的一场场狂风暴雨。

但是苏轼并不绝望,而是乐观、洒脱、豪迈。

PPT出示:
假如我们是当时的苏轼的话,我们能不能以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读读这首诗?
(齐读诗歌)
一分钟背诵。

(四)当堂检测
1.前两句中的“未遮山”“_____”“_____”,写出了雨下得很急,乌云还没有完全遮住天空,白花花的雨点便好似珍珠一般乱蹦乱跳地蹿入船中的情景。

2.诗歌分别从“_____”、“_____”、“____”等方面,写出了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3.“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了天气骤然变化时的_____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______心情。

学情分析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雨中情思,选的是跟雨有关的诗文,学生阅读起来难度不大,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学生可以了解文章的大意,甚至可以抓住写作的一些特征,为理解作品的情感,做了铺垫。

学生可以理解文章所写的内容。

本课主要的设计是通过景物描写和背景的理解来解读诗歌。

就所设计的几个环节,无论是赏析美景还是感悟情怀,其基本意义是没有什么难度的,学生也是可以完成的。

再加上,初二的学生正是人生观和价值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可以着重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

所以在教学设计上,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学情的。

效果分析
好课的标准看效果。

从这一堂课的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

首先,第一环节的知停顿、明诗意,让学生通过自读、展示读的方式熟读并且能正确朗读。

因为诗歌本身比较简短,四句七言,所以学生在读的时候对于停顿的把握和熟练的朗读还是做的很到位。

第二环节,抓意象、品美景。

引导学生抓住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体会景物的特点以及景物描写的方法。

在这一环节中赏析“雨”的时候给定了一个回答的句式,学生能认真仔细的品读诗歌并发现雨的特点,很好。

而且作者写景时所使用的手法也能被学生及时发现。

第三环节追往事、悟情怀。

通过背景的引入,让学生体会作者写这首诗的心情,进而回到诗歌中感受景物描写的更远变幻实际上就是作者人生的写照。

学生在体会过程中理解了作者豪迈乐观的情绪。

这也是对学生一个人生观的指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材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选自北师版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单元的诗词五首。

作者苏轼。

诗歌通过描写在西湖所见都的风、云、雨、水的变化及特点,变现西湖天气变化之快以及自己对眼前所见之景的独特感受。

语言清新质朴,意境开阔,令人读来韵味悠长。

本课内容很容易把握,学生完全可以自学完成,因些,设计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景物描写及其特点和背景的介入,体会西湖美景和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抓住景物特点,体会西湖风云变幻的奇特之美。

3.学习作者豁达开朗、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提起杭州,我们首先想到风景如画的西湖。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宋代伟大的诗人苏轼一起来领略西湖之美。

[板书课题]
先来看我们这节课的目标:
[PPT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抓住景物特点,体会西湖风云变幻的奇特之美。

3.学习作者豁达开朗、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一)知停顿、明诗意
出示PPT学习指导1: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自由地朗读一遍这首诗,注意节奏和停顿。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选一两个学生展示朗读。

教师点评,然后齐读。


PPT出示朗读停顿: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出示PPT学习指导2: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解释诗意,并将其写在笔记本上。

指一两个学生展示所写内容,教师做点评。

然后出示诗歌大意,要求学生根据黑板上的内容修正自己的答案。


(五)抓意象、赏美景
理解了诗的意思,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具体感受西湖的美。

出示PPT学习指导:
请同学们默读诗歌,找出每一句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并把它们各自的特点写在笔记本上,并思考作者写景所使用的手法。

(雨的特点,给出回答的句式:这是一场_____ _____的雨,从_____ _____ 可以看出。


预设:诗中共写了四种景物,分别是:云、雨、风、水。

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样,形容乌云颜色之深。

这是一场大雨,从黑云翻墨可以看出;
这是一场急雨,从未遮山可以看出;
这是一场活泼的雨,从跳珠可以看出;
这是一场大雨,从白可以看出;
这是一场阵雨,从忽可以看出;
师问:作者在写云和雨的时候用了何种手法?
明确:比喻,对比(色彩对比)
师问:作者写云和雨既然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那么为什么不说“黑云如墨”
“白雨如珠”呢?
明确:因为“翻”和“跳”极具动感,写出了雨的动态美。

师问:前两句写黑云翻墨、白雨跳珠乱,营造了怎样一种氛围?
明确:紧张(要求学生将前两句的紧张感读出来)
风:从卷地和忽可以看出,风之猛烈
水:如天空般清澈、澄净
师:最后一句是水如天,而前面是黑云和白雨,又形成这首诗当中的第二层对比
师问:后两句给人怎样的感觉?
明确:平静(要求学生将平静感读出来)
师:最后一句“水如天”,而前面是“白雨跳珠”,这又形成诗的第三层对比
总结:总体上看,作者运用对比、比喻、动静结合等手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西湖风云变幻的西湖美景图。

(六)追往事、悟情怀
PPT出示学习指导:
请结合诗的内容谈谈作者对眼前所见之景的感受。

明确:热爱、喜爱。

(要求学生将这种热爱之感读出来)
PPT出示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北宋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生于1037年1月8日,卒于1101年8月24日。

1057年4月,苏轼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及第,并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母亲病逝的消息,苏轼返乡为母守丧两年零五个月。

1061年,苏轼参加科举特试入最高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

这个阶段苏轼政治主张走向成熟。

1065年任职开封,期间妻丧。

1066年5月父丧,返乡守丧三年。

1069年苏轼回京,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他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王安石的做法,便上书反对。

王安石很愤怒,派人在皇帝面前诋毁苏轼。

于是1071年8月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1072年6月作此诗。

师:苏轼是带着怎样的一种心情来到杭州的?
明确:忧郁、悲愤、低落、愤怒。

苏轼来到杭州看到所见之景,自然想到人生中刚经历的一场场狂风暴雨。

但是苏轼并不绝望,而是乐观、洒脱、豪迈。

PPT出示:
假如我们是当时的苏轼的话,我们能不能以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读读这首诗?
(齐读诗歌)
一分钟背诵。

(七)当堂检测
1.前两句中的“未遮山”“_____”“_____”,写出了雨下得很急,乌云还没有完全遮住天空,白花花的雨点便好似珍珠一般乱蹦乱跳地蹿入船中的情景。

2.诗歌分别从“_____”、“_____”、“____”等方面,写出了乍雨还晴、风云
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3.“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了天气骤然变化时的_____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______心情。

测评练习
选择题:
1、“三苏”指的是()
A.苏轼
B.苏洵
C.苏辙
D.苏小妹
2、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黑云/翻墨未遮山
B.白雨/跳珠乱入船
C.卷地风/来忽吹散
D.望湖楼下/水/如天
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醉书:在大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B.黑云翻墨:乌黑的云像打翻的墨汁
C.白雨跳珠: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就像珍珠般跳落
D.卷第风:风从地面刮过。

4.对诗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厚的景色。

B.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暴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从容不迫。

C.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诗人目不暇接,颇具戏剧场面。

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

D.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足见作者对其喜爱之情。

参考答案:
1、ABC
2、C
3、A
4、A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后反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轼的一首很经典的诗歌,很多大家名家都设计过、上过这一课。

当时我准备设计这一课的时候正在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对苏轼其人有了一些了解,在读这首诗的也比较有感觉,所以选了这一课。

就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来说还是比较满意的。

整个设计安排了三个环节,表现为三个板块,一是知停顿、明诗意,二是抓意象、品美景,三是追往事、悟情怀。

对诗歌内容的把握,采用的是理解诗意,赏析意象的方式,主要是想训练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第二板块抓意象、品美景,实际上就是对诗歌内容的一个挖掘过程。

诗歌虽然短短28个字,但是所写的景物却不少,而且每一种景物都非常有特色,充分展示了西湖风云变幻的美,尤其“雨”最具特色。

所以在这个环节中设计了“这是一场——的雨”这样的句式,让学生充分体会西湖景色、天气的变化莫测。

第三个板块是感悟情怀。

孙绍振先生说,“作家的意图是隐秘的”。

苏轼写西湖的天气变化如此之快,就是想表现自己人生的种种变故以及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但是他说的不直白。

于是我就将作者写诗之前所发生的种种变故罗列出来,通过了解,学生就能很快的将西湖天气的变化和作者人生的变故结合起来,进而体会作者乐观开朗的人生境界。

但是,课上完了,课堂效果却并不是很满意。

原因有如下几个:
一是对学生了解不足。

之前已经安排了学生预习,但是上课的时候才发现预习的并不多,对于一个抛出去的问题学生反映很不好,课堂整体气氛不够活跃。

二是对学生的引导不够。

有几个问题很简单,但是学生回答不出来,我在引导的时候有些方法不恰当,而且有时候有些急于求成,不等学生进一步思考,急着把答案就告诉他们。

这就导致了一堂课,我讲的比学生回答的要多。

因此这一课的弊病在于,追求完美,反而不完美。

这些都是今后教学工作中要重点改进的地方。

课程标准相关
本课是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雨中情思”的一首诗歌,属于诗歌教学。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诗歌教学的要求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