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中文化教学论文
新课改下民族地区高中班级文化建设论文
浅谈新课改下民族地区高中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学校德育、美育工作的重要阵地。
新课改精神更加强调了班级文化建设的功效,班主任要全力通过班风建设、教室设计、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以及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感染,并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从而将道德认识内化、升华为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本文结合作者的工作实践简单谈谈班级文化建设的想法和经验。
一、优化班级的物质文化建设“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道出了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精髓,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从环境尤其是教室布置抓起。
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是老师授业、育人的阵地,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地方。
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与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感情,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同时还可以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
学生自己设计的班标、班级口号是班级凝聚力的象征;讲台上一盆小花、墙壁上的绿化纸都展示着学生的审美情趣;墙壁上悬挂的书法作品和标语时时刻刻都提醒着学生励志;丰富多彩的黑板报、匠心独具的心愿墙四处都彰显了学生的青春和才艺。
教室虽小,可它处处有宝,关键还要看我们如何利用。
如果我们能使班级的各种物化的东西都体现班级的个性,都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发奋向上的感觉,那么,班级文化也就如一位沉默而有风范的老师一样,起着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
二、创建班级的制度文化建设“无规矩不成方圆”。
良好班风的形成离不开教育,同样也离不开严格的管理,班级建设离不开制度的保障。
心理测试表明,共同参与制定的决策、制度,最易于为参与者所执行。
因此,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要切合班级实际,体现班级特色,符合高中生的身心特点。
新课改条件下对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论文]
新课改条件下对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探讨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是一门工具学科,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它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必须追随时代的脚步,担负起自身的责任,构建新的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教育教学体系,特别是按照新课改的要求,语文教学应为人的全面发展设置平台,使人的思维和技术在语文设置的“平台”上获得更大的发展。
一、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性内容的教育之必要性时代呼唤教育改革,教育改革要求从课程改革作为突破口。
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弥补这种硬管理所带来的弊端。
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学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
试想一个思想端正、意志坚强,有着高级审美趣味的学生又怎会每天无所事事惹事生非呢?因此加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因此,通过语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与素养,成为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
二、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内涵的解析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可以包含下面两层含义:一是语文教育的内容具有人文性。
语文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了丰富的思想性,还包括了明确的情感意向性以及美感性。
一篇优秀的文章不仅可以包括哲学原理、自然事理、社会伦理、人生理想、民族意识、思想方法、良好习惯,等等,而且语文教材中凝聚了人类丰富的情感(喜怒哀乐、悲欢离愁、亲情、友情、爱情、爱国之情、正义感、理智感等)和个性心理品质(如兴趣、动机、意志、性格、气质等),语文教材还集结了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和实用文章,从中可以欣赏到人性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等。
二是语文教学方法具有人文性。
语文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呈现出交融的趋势,教师必须积极的调动自身的思想感情才能调动学生,使学生真正理解教材,所以语文教学较之其他学科更看重的是感悟和想象。
新课改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新课改中的语文教学树立语文学科的课程理念是新课程中语文课的指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如何上好新课程中的语文课,我认为:一、把握课程目标把握课程目标,是上好新课程的语文课的关键。
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规定了全面的课程目标,体现了课程功能的转变,其目的是实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新课程需要的是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新课程的语文教育提出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体验,注重学生的经验,注重学生的实践与探究。
这正是终身学习所需要的。
其次,“学习”这个词的本义不仅是对前人经验的继承,更是学习者自己发现、探索的实践活动。
新课程改革坚持学习的实践性观点,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学习者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知主体的活动。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习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
因此,让我们的学生不仅仅用接受的方式学习,更多地是在发现、探究的实践活动中学习,学习生活的知识,学习生存的技能,学习生命的意义。
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有定向、激励、调控作用。
教师要善于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激起学生对达到预定目标的强烈愿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开放语文课程开放语文课程,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开放设计;要包括语文学科课程,也包括语文活动课程和语文综合学习课程;要不局限于课本、教室、校园,还应与社会、家庭、学生生活相沟通;要求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交流、互动,强调师生对课程、教材、教法的意义重建;要根植现实,面向未来,还应密切关注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进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摘要:新课程呼唤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学探索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一个过程而已。
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不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而把教师仅仅看成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
教师的知识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平等”的方式进行的。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往的教学就是老师教、学生学,不管学生快不快乐,无视学生的感受,针对这一点,接手课改班级时我就给自己写了一句座右铭;“我快乐学生才快乐,学生快乐了,我就快乐。
”每一堂课我都这样提醒自己,所以每堂课下来,学生学的轻松愉快,我也教得轻松快乐。
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自己的角色从“权威教学”到“共同探讨”的转变,把自己当成是学生学习的助手,一位引路人,与学生共建一种平等、互教互学的师生关系。
二、赏识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往往容易出现教师偏爱成绩好的学生,而歧视成绩不好的学生。
十个手指都有长短,何况尚在成长的孩子,他们每个人不可能都按照我们心中预定的好学生的标准去发展。
针对这一点,我努力做到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注意地去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也让学生互相寻找、互相称赞,给他们勇气,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在我的眼中,每个学生都有他可爱的一面。
我相信他们能慢慢地改正自己的缺点,朝着好的方面去发展。
三、真正发挥学生地自主地位新课程倡导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为辅的理念,也就是说教师就是一个引路者、指导者,而不是单纯的传授者。
虽然大多教师都知道这个理论,却不能把其运用在教学过程中。
一堂课下来,还是老师讲的多,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少。
其实要做到这一点也不难。
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我是这样来落实这一理念的。
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论文篇1:《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传统文化》摘要:为了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使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
本文从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对经典名著作的推荐和引用;从经典名著中品味作品的文化意蕴作了阐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课堂教学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是人文精神的底蕴,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很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民族文化的血液,引导学生学习,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与智者对话,和圣者交流,感受他们深邃的、超凡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魅力,又能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还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
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现总结如下,和大家交流,以期抛砖引玉。
一、注重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二、加强对经典名著的推荐和引用此外,在讲《陈涉世家》人物蕴含的反抗精神时,我专门引用了《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一句话: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
指出孙悟空不仅仅只会降妖除魔,还有很强的反抗意识。
这种反抗意识,和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相类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讲《生命生命》这一课时,我引用了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这样在他临死的时侯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以此激励学生珍爱生命,有所作为,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成长为栋梁之才。
三、从经典名著中品味作品的文化意蕴经典名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
课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论文
浅谈课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言交际表达,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说话体验与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表达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语言表达奠定良好的基础。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本着这一精神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实质,切实转变观念,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在学习课改,推行课改、实施课改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特把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教学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对学生来说,当学习来自外在的要求、强制时,学习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压力,学生的体验是痛苦的、苦涩的。
如果学习是来自内在的,发自内心的,是学生自己的精神需要,它就会成为一种欢快的、愉悦的活动,学生的体验就是幸福的,乐学才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学习行为。
我个人认为,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活动,乐于学习。
因此,教学设计要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获得知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根据不同题材的课文,不同的课堂类型,结合学生的特点和生活实际,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努力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一定的收获。
二、教学时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新课程不断促进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转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不断促进教师从尊贵者、训导者、管理者转向引导者、激励者、服务者。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摘要:如何落实教育部制订的课程改革方案,是高中语文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课堂教学不断探索,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探讨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新的教学方法,是摆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从新课改的标准出发,探讨了相关的教育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新课改语文这门课程能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文化素养,培养文学鉴赏能力,等等,这是语文课与其他课程不同之。
因此,语文课在育人上有它独特的优势,所以语文教学尤显重要。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兴趣能激发灵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但如何组织丰富的感性材料和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是引导学生积极探求语文知识的重要一环。
高中语文老师需要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唤起学生求知欲的情景,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考问题,从而探求新知识。
教师要通过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如: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的诗歌,由于很多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不是很强,难免在学习诗歌时产生抵触情绪。
《沁园春·长沙》这首诗词作者足毛泽东,首先对毛泽东对诗词的爱好进行介绍,毛泽东的一生,不仅在临窗伏案时,就是在戎马倥偬之间也不断地默诵吟哦,写诗作词。
据中南海毛泽东图书管理员统计,毛泽东生前认真批注、圈画过的诗词总计在1590首以上,一般性翻阅、欣赏的至少在2000首以上,凭记忆手书的有117首,其中有许多长篇叙事诗。
泱泱诗国的文化甘露,浸润、哺育了毛泽东这位诗风雄奇的伟大诗人。
毛泽东不仅鉴赏古诗词,而且也挥笔创作多首诗词,并自成一家。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教师可这样把学生引入课本的诗词,让他们感受到文章中那凝练铿锵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感受到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领会诗歌深远优美的意境。
教师通过创设情景。
可使得学生兴趣提高,积极主动投入学习,达到教学效果。
多元文化教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
多元文化教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第一篇:多元文化教育中的跨文化沟通策略在多元文化教育的背景下,跨文化沟通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以实际案例为依据,探讨了在教育环境中如何有效地进行跨文化沟通。
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特点,如直接与间接沟通、高语境与低语境文化等。
接着,提出了几种跨文化沟通的策略,包括培养文化意识、采用适应性沟通方式、以及建立共同的学习目标。
本文还讨论了跨文化沟通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性。
第二篇:多元文化教育中的身份认同与融合多元文化教育不仅仅是教授不同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在多元文化中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并学会与其他文化和谐共存。
本文通过分析学生的个案研究,探讨了在多元文化教育中如何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身份认同。
文章分析了影响学生身份认同的因素,如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等。
然后,提出了一系列教育策略,包括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文化背景、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以及创造包容性的学习环境。
文章强调了身份认同与融合对于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第三篇:多元文化教育中的挑战与机遇多元文化教育虽然带来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但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挑战。
本文分析了在多元文化教育中常见的挑战,如文化冲突、语言障碍、以及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等。
接着,文章从积极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将这些挑战转化为机遇。
提出了包括加强教师培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及建立支持性的学校政策等策略。
文章强调了能够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能力。
多元文化教育中的跨文化沟通策略在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践中,教师和学生面临着如何有效沟通的挑战。
本文以实际案例为依据,探讨了在教育环境中如何有效地进行跨文化沟通。
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特点,如直接与间接沟通、高语境与低语境文化等。
接着,提出了几种跨文化沟通的策略,包括培养文化意识、采用适应性沟通方式、以及建立共同的学习目标。
本文还讨论了跨文化沟通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性。
谈课改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谈课改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头戏之一,是义务教育阶段语言课程改革的延伸和深人,也是新一轮课改的重点和难点。
如何全面深入推进我们高中语文的课程改革,是摆在我们每位语文教育同仁面前十分重要而又迫切的课题。
由于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它的课程改革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性质。
在整个基础教育的学科教学中,要算语文学习的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外延最大,人数最多。
随着时代的进步,语文学科的启蒙教育已由原来的学前教育延伸至“胎儿教育”;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长把家庭语文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孩子上学以后,家长不遗余力地为孩子购买大量激发孩子识字、阅读、写作兴趣的语文读物,着力培养孩子会话、作文等语文能力,它为孩子语文能力的培养提高奠定了必备的基础。
按照国家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uj(睨’要求,我们现今的初中毕业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阅读、写作和会话等语言能力。
基于有了这样的铺垫,我们有理由和信心提出:高中语文老师,请你用“放手——牵手——放手”的方式教语文。
一、高中语文留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学习时间其实任何一种学习都需要“放手”,给出学生自由振作奋飞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早在先秦时代,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就是十分民主的,他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
《论语》里面描述孔子与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讲课”与“听课”的民主场面,课堂里没有“威严肃杀的氛围”也没有正襟危坐的“主题内容”定调,先生只是抛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各自谈谈自己的治国想法罢了,没有任何限制和束缚,大家不分长幼,畅所欲言,各讲各的治国方略,各谈各的理想抱负。
大家纵横侃侃,无所顾忌。
在这节课里,师生平起平坐,孔子不是“权威”,学生不是“容器”。
师生问是一种融洽的探讨和研究学问的朋友关系。
实在是最早的民主语文课堂,也是最早的“放手”。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一文中指出:“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
新课改在语文教学中带来的变化教育论文
新课改在语文教学中带来的变化教育论文新课改在语文教学中带来的变化教育论文摘要:新课程改革使我们对教育的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教师的教学理念变了,教学方式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了,学习兴趣浓了,教研氛围更浓了,教学质量也提高了。
关键词:观念方式形式新课程标准如同一股春风,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春的气息,也给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
由于对新课改最初的迷惘、茫然,到渐渐的认识、实践及至现在的掌握、运用,经历许多探索,也付出了很多的艰辛。
所幸的是,经过实践,学校教学工作也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教学评价也发生了变化,教师“新”的行为也发生了变化,学生“学”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素质教育在新课改目标强力驱动下不断推进,使我们对教育的一些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同时也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了挑战。
一、教育观念的变化为保证实验工作的有序有效,县领导把转变教育观念,作为先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工作来抓。
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教学全过程,特别开展了大量扎实的、以课堂教学为主题的形式多样的教职活动,如集体备课、不同课型的探讨、多层次的探讨课等,使课改理念真正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作用于每个学生身上。
“学习新课程理念,改革教育教学”活动已在全县展开。
他们在使用现行教材、现行大纲的条件下,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以教育实验为突破口,改革教育教学,推动素质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新课程能否顺利地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新的要求,在于教师观念的更新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因此课程改革的过程将是新课程思想与我们旧有的教育思想碰撞、思辨的过程。
二、课堂面貌的变化1.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
过去的教学是以教为中心,教育方式是”师命生从”,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不再是课堂的唯一主宰,教学变得民主化了、人为化了,教师的权威与尊严受到学生的挑战,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地位,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成长,激励的是学生学习的创造力。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试论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摘要:在我国逐渐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下,初中语文教学也逐渐取得了进步和发展。
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不断发展初中语文教学,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是考验我国初中语文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也是考验我国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要内容。
本文在我国新课改的背景下,联系初中语文教学经验,对初中语文教学进行论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改语文教学以“新课程,新理念”为主题的教育改革正在全国教育领域广泛展开,相关的教育实践和教学研究也如火如荼。
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创新。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去追求和完善这一门艺术,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探索和思考。
1 改进教学方法,强调教师素质提升众所周知,当前初中语文教育还处于一种应试教育的恶性循环之中。
学生在学习上以考试成绩高低为学习的终极目标,这与新理念产生分歧,也不利于学生成长,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升学率或者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方法上趋于保守,填鸭式以教师中心考试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大行其事。
在教学方法上的选取不当,评价也较落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教学的顺利开展。
新课程教学改革,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对老师既有教学方法改进的要求,也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
从实际情况看,教学方法的改进重在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实践的灵动。
一堂课 45 分钟,只讲 1 分钟的老师不是不好的老师,讲 45 分钟的老师也不一定是好老师。
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把生活的点点滴滴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做到有参与的能力、有展现自己的舞台。
语文不是一门纯属书本知识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贴近每一个人。
例如汶川地震是一个很好的写作素材,相信每一个同学都有畅所欲言的冲动,因此课堂教学中更多地选用这样回归生活的题材,无疑很能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在熟悉的生活题材上求师生的互动,老师把角色定位在引导而不是主导,这样的课堂才可谓探索创新,才是与新教改主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创新的精神相吻合的。
高中新课改中汉语教学论文
高中新课改中汉语教学探索摘要:普通高中新课改主动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最终体现在高中生的素质发展上,因而,“以人为本”是高中新课改的根本理念,通过培训,我深深地感知,高中新课改要求尊重高中生人生历程的发展需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尊严,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都体现了选择性和多样性,评价体系也逐步走向多元化。
在这个大背景下,具有地方特色的汉语教学该如何开展,同样值得每一位从事汉语相关教学和教研人员的深思和实践。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汉语教学探索身为一名民族语文教师,在多年的教学经历中,可以说对于教材有过多种尝试:从《语文》课本到《汉语文》课本再到《汉语》课本,不断变换着教学的方式方法,但根本目标还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即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生命意识、远大的志向、忧国忧民的精神等等。
在此我想不论语文、汉语文还是汉语的新课程改革何去何从,对于我们少数民族汉语教师都是一次极大的挑战和考验。
一、高中汉语教法的差异及运用学习母语是社会的需要,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只要身处在这种语言环境中,不能很好地使用这种语言,不能有效地利用这种语言,就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极大的消极的负面影响。
相对来说,学习第二种语言就要单纯得多。
有时是对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感兴趣,希望对这种文化有所了解或加以研究;有时是社会的需要,社会要求你和操这种语言的人打交道;有时为了观光旅游,需要听懂或能说一些与旅游观光有关的交际用语;有时则只是对这种语言有兴趣。
但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民族间的融合来说,学习第二语言是将此作为更多知识储备的桥梁和纽带,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母语教学的教学对象大部分从一出生就生活在他所学习的语言环境当中,从小耳濡目染,到了正规的学习阶段,他已经具备了相当程度的听和说的基本能力。
也就是说,他在接受正规的语言训练之前,已经靠自然习得学会了相当多的东西。
第二语言的教学对象则不同,他们大多数身处所学语言以外的其他语言环境中,不能靠自然习得,而必须通过相应的语言学习来获得。
新课改下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新课改下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新课程改革是指我国对教育领域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新课改下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一、新课改下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不断增强,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和学生的交流存在一定障碍。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和认同,进而提高他们对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1. 课文选择在语文教材中,应该增加适当数量的传统文化题材的课文,如《诗经》、《论语》等经典文献的精选篇章,以及有关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课文。
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了解和接触到传统文化的内容。
2. 课堂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和解读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
可以结合传统文化的故事和典故,进行故事阅读和讲述,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3. 文化活动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如传统文化节、书法展等,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校还可以邀请一些传统文化专家和艺术家进行讲座和表演,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和现代艺术的创作。
1. 课程压缩过度在新课程改革中,由于对学科性知识和专业性技能的要求增加,课程安排较为紧张,可能导致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受限。
需要采取适当措施,调整课程安排,为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创造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2. 传统文化内容单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传统文化的内容选择可能存在较大局限性,主要以经典文献为主,缺乏具体的实践活动和体验机会。
需要引入更多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通过亲身体验和参与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体验。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论文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同时又避免以往课堂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当前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努力做到以下三点:一、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
设置悬念,激发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良方。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
教师要一开课就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
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
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
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
我们的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
联系生活实际,激趣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
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研究,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二、千方百计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首先,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
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
其次,教师解放学生,学生勇于实践。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5篇)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5篇)学校语文课改论文(5篇)学校语文课改论文范文第1篇1.挖掘每个同学自身的潜能首先要让每个同学在原有语文水平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进展,老师要改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公正、客观对待同学,给同学参加的机会。
例如转变课堂教学的问答式,将“答题卡”发放给同学,让其他同学做答,老师予以评判和修改,并将信息回馈给同学,这样能够熬炼同学解题力量和记忆力。
其次增加同学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要增加同学使用母语的力量,培育进展汉语语感的思维,提高同学交际、写作和阅读力量。
此外语文教学可以树立同学健全人格,推动身心和综合素养的共同进展。
最终培育同学合作精神,进展探究式学习方式。
同学参加教学的深度、广度和乐观性,影响着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增加小组学习的形式,通过同学间的探讨、倾听、提问和发言来完成语文学习,让同学学会敬重他人、倾听他人的想法。
2.对教学形式进行改革首先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要逐步转变以教材、老师为中心的教学形式,提升同学的中心和主体地位。
运用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例如自学辅导法、试验探究法、问题情境教学法、争论式教学法、“学案导学式”等方式,转变观念、转变单一教学方式,让同学学会思索,主动发言。
其次丰富学习内容。
新课改后的学校语文不但要学习基础学问,还要向纵深进展,用语文独有的敏锐性去思索和熟悉生活,进行生态理论、环境理论等教育。
新教材增加与实际生活有亲密联系的内容,老师要收集新发觉、新科技资料或者地方资料,并分小组进行讨论和争论,激发同学学习热忱,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力量和意识。
让同学情感自由、创新自由和思想自由,调动同学学习的主动性和乐观性。
3.优化教学方式学校语文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构建起有活力又开放的语文课程。
语文教学要立足于现实,面对将来、面对世界。
要不断拓展语文学习以及语文学问应用的范围,重视现代化教学方式的应用,进行跨学科的学习,让同学在不同方法和内容的整合、渗透和沟通中开阔视野,增加学习效率,得到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实践力量。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法论文
探讨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法对于新课改,我们高中语文教师作为它的实施者,应紧跟新课改的改革步伐,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积极探寻对话教学的实施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为推进新课改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以平等为前提,实现以人为本的对话教学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是实施对话教学的前提。
而且建立师生之间平等、民主的教学关系也符合新课改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平等的对话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放下唯我独尊高高在上的架子。
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课堂是师生间进行交往、对话、沟通的互动舞台,对话教学的核心观念是平等与民主,我们只有构建了和谐愉悦、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才能有效的开展对话教学。
在对话中老师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见解,并循循善诱加以启发引导,启发学生去感受作者的心情,去体验作品中的人物,让学生在对话实践中理解生活、世界及其自我。
如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学生可能会觉得课文里面的祥林嫂的所作所为很可笑很傻,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对学生的这种想法随便加以批判,而是要引导学生们学会换位思考,走进祥林嫂的生活和情感世界,让学生们想一想,如果他是生活在封建专制统治下的祥林嫂,那他又会选择如何去做?课下,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们推荐鲁迅的其他小说,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
进一步去感受鲁迅文中的“残酷社会的封建主义”。
二、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话愿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本身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
对高中语文而言,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激发学生对话愿望,使学生产生浓烈求知欲望,主动积极的去探索、去学习,进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有效的对话互动都是在一定情境中生发出来的。
如在学习《离骚》这一课时,教师可先组织学生们观看屈原的记录片及电影,在观看后,教师有意提出几个问题:屈原为何要抱石沉江?他到底遭遇了什么忧虑?并要求学生从电影和课文中去寻求答案。
新课改后语文教学论文
浅论新课改后的语文教学摘要:如何在教学上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作为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去构建新型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学习,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有效的辅助工具,真正改变传统教育的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进而极其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教学兴趣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但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传统教学的方式还是普遍存在的:教师只重视知识的灌输;教师的教学方法机械单调;课堂上你说我听,你读我跟现象严重。
如何在教学上摒弃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作为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去构建新型的课堂。
一、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当的角色(一)注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灵活地运用教材,大胆尝试以“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1、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切入口,它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育思想。
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研究、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这种相互促进将会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2、其次,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学科人文特性的要求,是学生面向未来的需要。
汉语言文字伴随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历史的狂风大浪,平安地走到了今天,它是世界上仅有的沿用至今的象形文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仍在大规模使用的文字之一。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论文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内容摘要通过对课改的学习,认识了改的方向,从而找到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教和对本地学生的学所需要的方法,经过大家的研究和一段时间的体会,总结一些工作体会,和大家一起再研究,具体内容看正文。
关键词认识;教学;有效;课改中图分类号:h319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位初中语文教师的责任和希望,但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却困扰了较多的教师。
我本人认为,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开展教学工作。
一、让学生认识语文在生活中的凸显语文源自于生活,生活中孕育着语文。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走近生活,是优化课堂激活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
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可以有以下两种方法。
1.合理引导,体现生活中存在语文。
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存在语文,如优秀的广告词中,大街小巷上的标语中,与人的交往中……然而,这些在课本之外的语文资源如果老师不加以合理引导的话,学生很容易就会视而不见。
相反如果老师适当的点拨一下,学生就会有意识的去发现,在无形之中学到语文知识。
2.营造情境,再现生活。
我在网络上看过这样一堂课,课题是一首古诗《观沧海》的欣赏。
该诗的篇幅不长,容量也不大,但这节课的课堂内容却很丰富,学生参与积极,兴致很高,气氛非常活跃。
原因就在于这位老师善于营造生活化的情境:他一开始不是急于讲解诗的内容,而是让学生看了一些有关沧海的图片,这些图片主要是沧海波澜壮阔,气势澎湃的画面,接着老师又介绍了曹操到沧海时他自己的状况,然后再借助诗歌的伴乐朗诵,将学生一步步引入诗歌的美妙境界,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
通过这样的方式,老师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激活了课堂。
二、“教”与“学”转变的误解目前许多语文老师在备课时认识到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但从教学实际行为中反映出来的情况却往往是以教的效率来代替学的效率。
“备教材”主要是记住教材上的标准答案,“备学生”就是如何把学生引向“标准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改中的文化教学
一、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从一定程度上讲,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写照。
因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所以文化因素始终隐含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
学习外语不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了解和掌握对象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
有关对象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接受程度和熟练水平直接影响一个人实际的语言知识运用能力,是学习者正确、得体地运用语言的前提。
然而在英语教学的实践中,由于受应试教育和知识水平的影响,许多教师偏重于对语言的输入,紧抓语法教学和词汇教学,却漠视了对文化背景知识的讲授。
随之而来的结果便是: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在习得语言知识的同时,却又不可避免地存在众多交际方面的障碍,以至于在交际活动的开展中显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21世纪是全球化的时代,精神和物质产品的加速流通,将世界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国际间跨文化交际行为的发生越来越频繁。
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各民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作为当前英语课程改革实践中的一线教师,要想让今天的受教育者在将来能够顺利完成其交际活动,就务须增强文化思维的观念,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渗透有机结合起来,否则就必然造成日后交际上的重大失误。
曾经有这么一位中国留学生,费劲周折来到美国,因为初来乍到,语言关未过,无法获得奖学金,外出打工也屡屡碰壁,于是他经常对美国社会愤愤不平,一星期后就走了绝路,闻者无不感慨。
还有一些经历“文化休克”的中国同胞,甚至认为“美国是个吃人的社会”。
归根结底,这是缺乏对不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而导致的民族中心主义作祟。
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好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受文化的深刻影响,又反映了某种文化的
独特之处。
离开了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如果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我们就很难理解某些词语项目的意义。
因此语言的学习必然要包括对文化的学习。
文化知识的发展是外语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外语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交际能力的最终体现反映在能否准确、恰当和迅速地交流信息和感情,然而没有文化背景知识的辅助,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空间将会大大地受到限制。
二、文化教学的方法
文化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的任务是融合各种方法进
行文化教学,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当中。
1.比较法
比较外国和本民族文化的异同。
可以从称呼、招呼语、告别、做客、谦虚、道歉、赞扬等方面入手进行比较。
2.课堂交流或专题讲座
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收集一些有关各国文化方面的资料,如电
影和电视的视频剪辑、书报、杂志、图片等,研究不同国家人民的饮食、起居、服饰、发型等,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发现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审美标准,较直观地了解外国艺术、雕刻、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以及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然后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
进行探讨,或者邀请专家以及熟悉相关情况的外籍人士作专题报告和讲座。
3.利用现有教材传授文化知识
新教材当中的许多语篇都是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好素材,例如:car culture(module3,unit 9),介绍世界汽车的文化:styles of music(module2,unit 5)介绍不同的音乐风格;romanticism of poetry(module 6,unit 18)涉及诗歌中的浪漫主义文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这些语篇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们既学语言,又长文化。
4.阅读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文化背景导致了不同的文学
现象的发生,因此,要想了解新学语言国家的文化,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是理所当然的选择。
现行的北师大版高中英语课本在literature spot部分就提供了许多原汁原味的作品供学生选读。
5.角色表演
学完交际用语或者做完听力理解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熟读
对话基础上,进行角色模仿。
6.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
教师可以让学生鉴赏英文歌曲,也可以组织英语晚会,编排话剧,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外国文化的氛围,置身于异国的文化生活中。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化教学是当前英语教学的必要内容。
教师不仅要注意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训练,还应当重视培养学生口头和书面的实际交际能力。
而培养交际能力,离不开了解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是培养语言得体性的重要前提。
在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如果只注意语法和词汇而忽视文化背景的讲授,犹如只让学生抓住了表皮,而没有领会其实质。
而二者兼顾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把握,又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