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的意象绘画形态及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素描的意象绘画形态及教学

摘要:在素描中意象的表达,是形象的抽象再现,或是视觉形象的意象表达,从视觉感觉到知觉反映。它着重反映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素描不是简单的描摹对象,而是为了进行更深层次的表现和意象表述。素描中的这种意象观有助于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意象;观物取象;形象;素描

中图分类号:j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168-02

一、中国画的意象形态与美学中的意象观

意象原本是中国画和美学里提出观点,《易经》对“象”做了两个很重要的规定,一个是“立但须以尽意”。《易经》认为,立象可以尽意,就是说,借助于形象,可以充分地表达圣人的意念。也就是说,逻辑语言所不能表的清楚、充分的问题,形象可以再现,可以表达得清楚、充分。立象以尽意的特点是“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重,起事肆而隐”,这段话,有以小喻大,以少总多,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的特点。“象”,是肉体的,切近的,显露的,变化多端的,而“意”也是深远的,幽隐的。

另一个是“观物取象”。有两段话:“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上故谓之象”。“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妈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两

段话,一方面说明了“象”的来源,它是圣人根据他对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的观察,创造出来的,是圣人对宇宙万物的再现,这种再现,不仅仅限于对外界物象的外表模拟,而且更着重于表现万物的内在的特性,表现宇宙的深奥微妙的道理。另一个方面说明了象的产生既是一个认识过程,又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观”就是对外界物象的直接观察、直接感受。“取”,就是在观的基础上提炼、概括、创造。观和取都离不开“象”。在这里就提出了“象”应该是具有创造性的“象”。

中国传统绘画中一般是由“形”生“意”,现由“意”至“象”的过程。郑板桥曾经说到: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这就是由形象到意象,再由意象到形象的一个过程。“眼中之竹”是形象在眼中的反映,从“眼中之竹”再到“胸中之竹”是形象在作者头脑的“意”化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是比较有创造性的。因为每个人对对象都有自己的认识,有些人更注重的色彩的美,有些人更重视的是形式的美,在每个存在的物象中都可以找到物象想对应的形式之美,可以把这些形加以抽象简化,甚至是简化成有张力的形式,那些点、线、面就可以体现出时间、空间、速度这样抽象的因素,通过对形的整理可以找到简约朴素,或者是华丽的风格。而这些风格的体现不仅是心情的体现,更是“意”的体现。“手中之竹”则是“胸中之竹”由“意”至“象”的升华。

二、素描与意象的融合

素描(sketch)西方引进的外来词,是指用铅笔或苦其它单色绘画工具,以线条或者明暗对客观事物进行真实生动的描绘。是造型艺术的基础。意象素描是对事物的客观形态构造进行设计和分析。意象素描不是简单的描摹对象,而是为了进行更深层次的表现和意象表述。在素描的教学中应该引导新的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德加曾经说过:“素描画的不是形体而是对形体的观察”。这个观察就是画者对物象的“意化”过程。

阿恩海姆也说“积极的选择是视觉的一种基本特征……”。“艺术是一种视觉形式,而视觉形式又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媒介”。素描就是这样,我们在对形的认识中,往往会被其外在的形体所迷惑,忽视了对物体本身的状态的描述,也忽视了作者对物体的理解、以对物体的抽象总结。人们在看到一种形象(不管是知觉形象,还是内心意象),就有了抽象活动;以些具体形象作为意象表达的出发点或基础,而创造性思维、视觉思维是通过知觉的选择作用生成的意象。形象在人们的头脑反映出来就是意象的表达,比较抽象。这种意象的表达,不一定是物象的整体性或结构性,也不一定是物象确定的轮廓与细节。也许只是形象的抽象再现,或者是视觉形象的意象表达,这是富于创造性的,从视觉感觉到知觉反映,作者会有所选择。最后创作出适合的作品来。

三、意象素描的教学方法

素描中意象观的引入可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为了寻找素描

与意象的契合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素描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对“形”的再认识,除了对客观形的认识,更应该重视主观“形”也就是“形”的“意象”表达。

我们常常会被对象的“形”束缚,但对形体的认识可以是主观的,也可以是打散的。在包豪斯的素描教学中就有过很多这样的例子,可以具有创造性的去描绘我们的对象。在观察形的时候,注重负空间的表现,因为负空间是含蓄,也可以是多含义的。我们也可以将形打散,将其重构组成新的画面,东西是原来的东西,但是画面却有了新的含义。这比较符合新时期我们对素描和设计的相互渗透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可以重视“正空间和负空间”的关系,因为传统的素描只重视“正空间”,不重视“负空间”,其实很多时候在观察时,多注意负空间的话,画面构成会更有意味,在观察方法上,我们习惯在一点上观察,视点上,透视上都要求完整,这样的画面很平均,但是一旦改变旧有的观察方式,我们就可以发现不一样的新东西。改变视点,局部的看,或者是走动的看,把不同位置上看到的物象,组织到同一画面里面,画面就会出现新的不同的东西,这样的训练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把有意味的形式组织到一个画面里面。

2、素描教学中应该重视点、线、面、体、光、色、质、材等造型因素。

素描中对点、线、面等构成因素比较重视,因为在时间、空间、速度及内心的感受都可以通过这些抽象的形式来表述,对形进行分析。早在20世纪初期,毕加索就对形进行了分析,对形进行重新的整理,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也使得艺术真的自由起来,没有无缘故的改变和体现,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作者思想和情感的自由发挥。在这个从形到形式到作品的的表述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体现作者的情感和想象力,这个是以前的教学中所没有的。在现代的教学模式中,更注重的是图形和图形的创意。艺术在于非再现,抽象和内在结构的表现。点、线、面的合理组合可以产生新的认识和情感再现。

不拘泥形象的具象化,通过作者的意象表达对对象进行整理、提炼、夸张、加工。其中更多的是注重作者对客观事物的理解,感受。甚至可以摆脱对生活实体的具体描绘,运用抽象的形式如:点、线、体、色、面等符号来表达自我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比较注重自我的情绪的宣泄,由一个表象“形”向意象“形”转变。以前重视的是通过造型达意,而现代的设计中更重视的是意象的传递。对事物的理解可以是装饰化,符号化,抽象化的。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在这个过程的完善。对形体的认识不仅是物体形。还有形体的自然和性格特性,比如说,物体的肌理给人的心理感觉等都可以通过你对其的描绘体现出来。很多时候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物体处于常态下没有被人发现的那部分,甚至是可以将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