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语语料库中对《论语》“礼”的英译看新时代“礼”的阐释

合集下载

浅析理雅各《论语》英译本中对“礼”的翻译

浅析理雅各《论语》英译本中对“礼”的翻译

浅析理雅各《论语》英译本中对“礼”的翻译作者:陈昊哲来源:《卷宗》2018年第18期摘要:“礼”(Rules of propriety)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

孔子认为“礼”是治国的之本,“仁”是“礼”的精神内容,二者相结合“援仁入礼,以仁充礼”,希望用道德和礼教建立起理想国家。

所以,“礼”在《论语》的英译过程中是一个重要概念。

关键字:理雅各;《论语》翻译;“礼”“Rules of propriety”,从字面意思来看是“规矩的规矩”、“礼貌的规矩”。

这一翻译是符合近代欧洲思想发展规律的。

自欧洲抛弃古罗马古希腊文化之后,中世纪对于神性的提升和对于人性的压抑一直不断发展直到顶峰,而文艺复兴使人性得到复苏,对于“人”的发现是基本的要求。

但“人”的发现如果没有一套合理的“规则”来牵制和保护,就会形成混乱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理性”的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如果说中世纪的欧洲是神性与人性的相较量,那么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时期的欧洲就是神性、人性与理性的三体运动,三种关系不断相互制衡和影响,共同发展。

康德认为“理性是人类的认识能力”,这就是“Rules of propriety”的合理性,人性与理性的关系使得社会需要“规矩的规矩”来引导相关的道德准则。

理雅各将翻译儒家经典作为其宗教事业的一部分,目的是“让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人们真正了解这个伟大的帝国,尤其是,我们的传教事业应当得到丰富的文化资源的引导,以便确保起长远的效果”。

也就是说,“礼”的翻译一方面是对欧洲当时思想的契合,一方面又是神性、人性和理性三方面调和的结果。

出于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这一要求来看,《论语》很好地适应了中国从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型。

虽然“礼”束缚了人,使之完美契合封建时代的生产方式、适应封建生产力,但“礼”的提出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对于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圈的教化与启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礼”字包括“礼乐”一起来看的话,在正文中共出现74次。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之一,也是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记录。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兴趣,因此《论语》的英译本在国际间也越来越受关注。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视阈下,我们可以对《论语》的英译本做一些分析,以了解其是否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及其对目标读者的影响。

从语境视阈来看,我们可以考虑如下几个方面:语境背景、语义关系、语音特点和文化因素。

在语境背景方面,理解《论语》的英译本需要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孔子的思想以及《论语》的演变历程等。

英译本需要通过适当的注释和解释来为非中国读者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思。

语义关系是指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

《论语》中有很多成语、典故和修辞手法,这些在英文中不一定有对应的表达方式。

英译本需要寻找相应的英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意思,同时要保持原意的准确度。

语音特点是指声音之间的联系。

汉语和英语在语音上有很大的差异,如声调、音节和语调等。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这些差异,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来保持原文的语音特点和节奏感。

文化因素是翻译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论语》凝聚了中国古代思想与价值观念,其中很多概念在西方文化中可能并无对应。

英译本需要在适当的情况下对这些文化因素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目标读者的需求和背景也需要考虑。

由于《论语》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深度,英译本应当根据目标读者的水平和需求来进行调整。

对于初学者,可提供简化、易于理解的版本;而对于进阶读者,则可以提供更接近原文的版本。

英译本还应考虑非专业读者的需求,例如提供足够的注释、解释和例子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

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视阈,《论语》的英译本需要考虑语境背景、语义关系、语音特点和文化因素等方面,以保持原文的意思和风格。

在满足目标读者需求和背景的基础上,英译本还需提供足够的注释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从文化翻译观看《论语》中仁、礼、君子的英译的开题报告

从文化翻译观看《论语》中仁、礼、君子的英译的开题报告

从文化翻译观看《论语》中仁、礼、君子的英译的开题报告题目:从文化翻译观看《论语》中仁、礼、君子的英译一、研究背景和意义《论语》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经典,其所阐述的仁、礼、君子等概念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然而,在对《论语》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如何准确、恰当地传达这些概念和文化内涵也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研究试图从文化翻译的角度出发,探讨《论语》中仁、礼、君子等概念在英语中的翻译方式和效果,以期加深人们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论语》中仁、礼、君子等概念的文化内涵和特点,探讨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对《论语》中仁、礼、君子等概念的英语翻译进行梳理和归纳,分析现有翻译的优缺点和存在的问题。

3.从文化翻译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更加准确、恰当地传达《论语》中仁、礼、君子等概念的中文原意和文化内涵。

4.以《论语》中几个重要的仁、礼、君子的案例为例,分析不同翻译方式的效果和影响。

5.探讨如何通过翻译来增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三、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研究法:主要通过对《论语》相关文献的阅读、收集和整理,对其仁、礼、君子等概念的内涵和特点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

2.对比分析法:主要通过对现有英译资料的对比分析,探讨不同译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并选取几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3.文化翻译法:通过深入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和英语语言文化,运用文化翻译的方法去准确、恰当地传达仁、礼、君子等概念的中文原意和文化内涵。

四、研究预期结果本研究的预期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论语》中的仁、礼、君子等概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系统梳理其文化内涵和特点,并揭示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现有英译版本进行分析和评价,探讨其优缺点和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翻译效果和影响。

3.通过文化翻译的方法和策略,探讨如何更加准确、恰当地传达仁、礼、君子等概念的中文原意和文化内涵,提高翻译质量和水平。

《论语》四种英译本中有关“礼”的翻译得失

《论语》四种英译本中有关“礼”的翻译得失

文化课程 3 0余年 。所 以 , 生活时代 和文化背景不 同使得四位
译 者 在 翻 译 过 程 中 对原 著 的 理 解 上 出现 不 一样 的 偏 差 。 加 上
何翻译 的文字 , 说到底 , 只是一种解释。当我们把《 老子》 书中
Ma y . 2 0 1 4
第1 1 卷 第5 期
V0 1 . 1 1 No . 5
《 论语》 四种英译本中有关“ 礼” 的翻译得失
殷 小娟
( 闽江 学 院 外 语 系 , 福建 福州 3 5 0 1 2 1 )

要: 理雅各 、 韦利、 辜鸿铭和刘殿 爵四种《 论语》 英译本各 有特 色, 却都有 时代局 限性 。在分析 四种译本 中有
不同 , 身 份 不 同 。理雅 各 在 1 9世 纪 中后 期 作 为传 教 士 来 到 香
港 执 掌 英 华 学 院 后 开始 从 事 儒 学 经 典 的英 译 工 作 : 而 韦 利 的
生 活 的 年 代 和 理 几 乎 差 了 一 个 世 纪 。但 他 从 来 没 有 到 过 中 国 。作 为 有 中 国文 化 背 景 的 辜 和 刘 二 人 也 情 形 类 似 : 辜 鸿 铭 1 9世 纪 中生 于 马 来
刘 殿 爵 的译 本 中对 “ 礼” 的 翻 译 保 持 了 前后 一 致 的做 法 。据 笔 者统计 , 刘 在 全 文使 用 “ i r t e s ” 6 1 次; “ i r t e ” 2次 。 不 难 看 出 。四位 译 者 中有 三 位 在 翻 译 “ 礼 ” 时更 加 坚 守
关“ 礼” 的 内涵 的 翻 译得 失 的基 础 上 , 剖 析 了四位 译 者 的 文 化 背景 和 翻 译 策 略 的 差 异 对 《 论语》 英译 的影 响 。 关键 词 : 论语 ; 礼; 文化背景 ; 翻 译 策略

论语十二章礼为主的读后感

论语十二章礼为主的读后感

论语十二章礼为主的读后感【中英文实用版】Section 1: The Importance of Filial PietyIn Confucius" Analects, the twelfth chapter emphasizes the significance of respecting parents and elders, a concept known as filial piety.Filial piety is not merely a virtue but a cornerston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society.It is about showing respect, obedience, and care towards one"s parents and elderly family members.This idea extends beyond the family unit to respecting elders in society, such as teachers and leaders.在《论语》的第十二章中,孔子强调了孝顺父母和尊敬长辈的重要性,这一概念被称为孝道。

孝道不仅仅是美德,更是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基石。

它关乎对父母和长辈表示尊重、顺从和关怀。

这一观念不仅体现在家庭单位中,还延伸至社会中的长辈,如老师和领导者。

Section 2: The Role of Rituals in Social OrderAnother key theme in the twelfth chapter is the role of rituals in maintaining social order and harmony.Confucius believed that rituals were more than just ceremonies; they represented a way of life, a set of behaviors and norms that governe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social interactions.By following these rituals, people could live in harmony and maintain a stable society.第十二章的另一个关键主题是礼仪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中的作用。

从威利《论语》英译本中几处用词、注解与阐释来看其在译介上的用心

从威利《论语》英译本中几处用词、注解与阐释来看其在译介上的用心

从威利《论语》英译本中几处用词、注解与阐释来看其在译介上的用心作者:张晓政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6期摘要:本文拟从著名汉学家、翻译家威利在英译《论语》时对正文的选词、用句、出注、引经据典及考虑西方读者的接受等方面,来探讨他译介中的用心。

关键词:用词形象;细致;动感;幽默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220-01一、我们先看几处词语的翻译《论语·学而章》第十五节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威利把这里的“骄”译为:swagger , swagger表示某人走路时有点飘飘然、说话时口气不逊,细致清楚地展现出富家子弟言行举止失礼,使译文更富形象感。

此外,威利选词上还能体现出化静为动的效果。

《论语·子罕篇》第十章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威利译为“yen hui said with a deep sigh. The more I strain my gaze up toward it , the higher it soars. ”“soars”给人的感觉是孔子毕生提倡的“仁”要人们活到老学到老。

这动感让人印象更深。

二、精湛汉学功夫下威利对原著的透彻理解和译介时的融会贯通及幽默感在该本第111页的注中,对“何有”这个词这样来注:笔者译:对于“何有”这个词,是一个很难解释的习语惯用语。

可参看第六篇第六章,第七篇第二章,第四篇第十五章。

从中可以看出对一个用法意义多样的“何有”,威利很谨慎地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按语境来译。

其灵活却不随便的态度令人肃然起敬。

威利在该本第13页中对“思无邪”的“思”字进行了仔细分析,译成中文大意为:从《诗三百》看,这里的“思”字本不是“思想”的意思而是感叹词,表“哦”、“啊”或诸如此类的词——在古代的文献文本里,这些词起重要作用;并且这些词能在不同的语境里产生可能有的意义。

从英汉动词使役表达析《论语》两个英译本的翻译

从英汉动词使役表达析《论语》两个英译本的翻译

摘要:《论语》作为儒家經典,其英译本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采用译文对比研究的方法,在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视角下,从语意层面和句法层面解读《论语》不同的英译本,比较分析其中的差异和优缺点以期丰富译者典籍翻译的理论研究。

关键词:《论语》;解构主义;对比研究作者简介:陈延琼(1994.12-),女,汉族,硕士研究生,现就读于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18级英语笔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英语翻译。

一.引言20世纪60年代,法国著名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发表了三部著作——《书写的差异》、《论文字学》和《声音和现象》,标志着解构主义哲学思想的诞生。

解构主义另一位鼻祖就是本雅明,他发表的《译者的任务》可谓解构主义的经典之作。

本雅明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认为,语言之间是彼此关联的,具有内在的亲缘性,不同等级语言之间的转换就是翻译。

翻译的任务就是救赎语言,让世俗的语言走向上帝的语言,走向纯语言。

二.文献综述解构主义于20世纪60年代形成于法国,于70年代登陆美国,并在那里得到长足的发展。

到90年代初,其影响已经扩大至翻译理论界。

1923年,德国翻译家瓦尔特·本雅明发表的一篇文章《译者的任务》,由于这篇文章在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界具有重要的地位,本雅明成为解构主义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解构主义在翻译方面的应用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基本上得到了国内学者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随着儒学在国内重要性提高,以及典籍文化研究的发展,《论语》的英译本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

近20年来,这些对《论语》英译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奈达“功能对等”、归化和异化、社会符号学视角、生态翻译学视角。

从解构主义视角下分析《论语》的英译研究少之又少。

因此,本论文将从解构主义的视角探讨《论语》的英译本,从而丰富《论语》翻译理论,并为国学典籍类翻译未来发展和研究提供了借鉴。

三.阿瑟·韦利和辜鸿铭两个译本的比较(一)语意层面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理解方式不同。

《论语》在英国的翻译与诠释研究

《论语》在英国的翻译与诠释研究

《论语》在英国的翻译与诠释研究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3)1.3 研究方法与路径 (5)二、《论语》在英国翻译的历史回顾 (6)2.1 《论语》在英国传播的早期历史 (7)2.2 主要翻译版本与译者介绍 (9)2.3 历史翻译特点与影响分析 (10)三、《论语》在英国翻译中的挑战与问题 (11)3.1 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选择 (12)3.2 语言特色与翻译难点剖析 (14)3.3 读者接受度与翻译标准探讨 (15)四、《论语》在英国翻译策略研究 (16)4.1 语义转换与语境适应 (18)4.2 语篇衔接与翻译技巧运用 (19)4.3 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探讨 (20)五、《论语》在英国诠释研究 (22)5.1 诠释方法论与实践应用 (23)5.2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诠释差异分析 (25)5.3 诠释对《论语》思想传播的影响 (26)六、《论语》在英国翻译与诠释的未来展望 (28)6.1 翻译技术的发展与挑战 (29)6.2 《论语》翻译与诠释的未来趋势预测 (30)6.3 对中英文化交流的贡献与启示 (32)七、结论 (33)7.1 研究成果总结 (34)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35)一、内容简述本论文旨在探讨《论语》在英国的翻译与诠释情况,分析其在英国文化语境中的接受度、影响及研究动态。

首先,论文将回顾《论语》在英国传播的历史背景,包括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英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随后,重点分析英国学者和翻译家对《论语》的翻译策略、方法和挑战,以及他们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诠释《论语》的思想精髓。

此外,论文还将关注英国社会对《论语》的接受情况,包括文学、哲学、教育等领域的引用与影响。

同时,探讨近年来《论语》在英国翻译与诠释方面的新趋势,如跨文化交流的加深、数字化传播的推动等。

总结英国在《论语》翻译与诠释方面的研究成果,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和建议。

《论语》中“礼”的英译刍议[1]

《论语》中“礼”的英译刍议[1]

《论语》中“礼”的英译刍议摘要:《论语》的众多英文译本中,理雅各和韦利的译本较有代表性。

本文主要探讨这两个译本对“礼”的涵义的英译,分析两位译者不同的翻译风格以及这两个译本的闪光点和一些误译之处,以便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礼”。

关键词:《论语》礼英译《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经典著作,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在世界各地也流传甚广,发行了不少的英译版本。

基于一些逐字翻译和中西文化多样性的因素,现存的《论语》英译本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对儒家思想的误译现象,尤其是对《论语》中“礼”这一核心思想的误译。

在众多的英译本中,理雅各和韦利的两个译本在英语国家相对比较流行,由于文化身份和翻译动机的差异,两位译者对《论语》中的“礼”有着不尽相同的理解,并有着自成一派的翻译风格。

本文试图通过对“礼”的汉语涵义及其英译进行探讨,发掘其英译中的闪光点,并对有所缺失的误译部分进行修正,以使西方读者领略到儒家思想的精髓。

“礼”在汉语中最原始的解释是“敬神”[4]。

如《论语》中的“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你可惜那只羊,我可惜那种礼。

)[5]”。

“礼”的第二种解释是“为表敬意或表隆重而举行的仪式[4]”。

如《论语》中的“生,事之以礼;(父母活着,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5]”。

“礼”的第三种解释是“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4]”。

如《论语》中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用道德来诱导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5]”。

理雅各和韦利对《论语》中“礼”的众多翻译中,最常使用到的译词分别是“propriety”和“ritual”,“礼”在《论语》中出现的次数共达75次,其中理雅各在他的译本中使用“propriety”达56次,韦利则使用“ritual”达65次。

除了这两个译词外,理雅各在译本中采用了解释性的翻译方法,即对不同语境下的“礼”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如采用“ceremony”、“regulation”等等;而韦利则采用前后一致的翻译方法,他几乎只用到“ritual”这一个词来翻译“礼”,此外他也少量使用到“rite”这一译词。

视域融合视角下《论语》核心概念词“礼”的英译解析

视域融合视角下《论语》核心概念词“礼”的英译解析

视域融合视角下《论语》核心概念词“礼”的英译解析作者:王岩王金安来源:《卷宗》2014年第10期摘要:本文以加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为理论基础,以视域融合原则为视角,阐述翻译即解释,是“视域融合”的过程,视域差异会产生不同的翻译途径。

基于此,笔者以辜林《论语》英译本中的核心概念词“礼”译为实例支撑,对其进行了基于不同内涵的分类和分析,并提出笔者自己的译法。

并且指出,关于《论语》核心概念词“礼”的英译,笔者建议在文中采取“Li”()加注的翻译方法,在译本结尾添加注解指明核心概念词“礼”在整部典籍中表明的不同内涵意义,将其意义具体化。

关键词:《论语》;核心概念词“礼”;辜鸿铭;视域融合《论语》作为中华典籍的代表作,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伦理道德,其影响遍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领域。

《论语》核心概念词高度浓缩了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反映了孔学思想的体系,所以其翻译绝非易事,不译晦涩难懂,译则招致争议。

读者不难发现,孔学思想以“仁”为核心,“礼”为外在要求,引导人们成为克己复礼的“君子”。

“礼”在《论语》中作为一种约束力具有广泛的意义。

1 视域融合1.1 加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视域融合概念加达默尔认为:“视域就是看视的区域,这个区域囊括和包容了从某一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

”[1]我们的理解从一开始就受到了际遇的限制,它规定了我们可以视见的区域,即“视域”,它标志着理解的界限。

[2]加达默尔提出,“视域融合”就是一个视域与其他视域的碰撞与交融,并且在此过程中产生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1]视域在运动的过程中变化着,会达到一种全新的视域,使我们又展开新的理解判断。

据杨平[3]分析,《论语》存在重大的历史间隙、文本间隙和哲学间隙。

这三种间隙使《论语》源语文本“自身包含了许多让人无法确定的未定点和空白”。

[4]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将自身置于历史的视域之中,形成一个包容历史视域和现代视域融合的更为广阔的视域,从而得到新的理解和解释。

对james legge译《论语》中若干译文的看法

对james legge译《论语》中若干译文的看法

对james legge译《论语》中若干译文的看法论语是儒家四书之首,被誉为“治世经典”。

英国活跃在19世纪中叶的学者、翻译家詹姆斯莱格(James Legge)将这部古典作品翻译成英文,对我们对论语的理解和研究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今天,我们将详细讨论詹姆斯莱格将《论语》译成英文的看法。

詹姆斯莱格译的《论语》是根据现有版本和研究资料,结合他自己的研究和见解进行翻译的。

他把《论语》改编为非常具有英语特色的形式,用流畅的句式对原文语境进行了完整的叙述,特别是对一些难以理解的句子,他完美地把它们译成英文,使人能够更好地理解。

另外,正如莱格在《论语》里所指出的,“儒家思想有其独特的思路,不容易用英语表达出来”,他的翻译把这一思路融入到原文中,使原文更加贴近引导性和思想性的译文,特别是一些抽象的观念,莱格用恰当而准确的概念表达出来,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

此外,詹姆斯莱格本人在英文里给出了有关译法的注释和解释,因此,译者们可以清楚地了解莱格译本《论语》中的各个细节,例如儒家价值观、道德和智慧,以及他如何把儒家的思想表达出来。

总之,詹姆斯莱格译的《论语》是一部杰出的翻译作品,他细致而严谨的翻译创作,重新塑造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英文形式,这对我们对《论语》的理解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 1 -。

《论语》中“礼”的英译刍议

《论语》中“礼”的英译刍议

《论语》中“礼”的英译刍议作者:刘心竹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3期摘要:《论语》的众多英文译本中,理雅各和韦利的译本较有代表性。

本文主要探讨这两个译本对“礼”的涵义的英译,分析两位译者不同的翻译风格以及这两个译本的闪光点和一些误译之处,以便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礼”。

关键词:《论语》礼英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a)-0160-02《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经典著作,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在世界各地也流传甚广,发行了不少的英译版本。

基于一些逐字翻译和中西文化多样性的因素,现存的《论语》英译本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对儒家思想的误译现象,尤其是对《论语》中“礼”这一核心思想的误译。

在众多的英译本中,理雅各和韦利的两个译本在英语国家相对比较流行,由于文化身份和翻译动机的差异,两位译者对《论语》中的“礼”有着不尽相同的理解,并有着自成一派的翻译风格。

本文试图通过对“礼”的汉语涵义及其英译进行探讨,发掘其英译中的闪光点,并对有所缺失的误译部分进行修正,以使西方读者领略到儒家思想的精髓。

“礼”在汉语中最原始的解释是“敬神”[4]。

如《论语》中的“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你可惜那只羊,我可惜那种礼。

)[5]”。

“礼”的第二种解释是“为表敬意或表隆重而举行的仪式[4]”。

如《论语》中的“生,事之以礼;(父母活着,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5]”。

“礼”的第三种解释是“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4]”。

如《论语》中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用道德来诱导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5]”。

理雅各和韦利对《论语》中“礼”的众多翻译中,最常使用到的译词分别是“propriety”和“ritual”,“礼”在《论语》中出现的次数共达75次,其中理雅各在他的译本中使用“propriety”达56次,韦利则使用“ritual”达65次。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论语》是一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涵盖了很多伦理道德和政治哲学的内容。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对《论语》的研究和英译版本也越来越多。

本文将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语境视阈两个方面对《论语》的英译本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待《论语》的英译本。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功能性的社会实践,语言首先要满足人际交往的需求。

在翻译《论语》这样的文学经典时,英译本需要尽可能地传达原著的语距和风格,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原著的力量和美感。

语境视阈对于英译本的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

语境视阈是指在语言交流中,言语表达需要根据特定的背景和情境来理解和解释。

对于《论语》这样的文化经典来说,语境视阈尤为重要,因为其背后蕴含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和思想体系。

英译本要尽可能地保留原著的文化内涵,并在符合英语语言规则的前提下,用英语准确地表达原著的思想和情感。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选择了几个著名的《论语》英译本进行分析。

分别是u的《Analects of Confucius》和A. Charles Muller的《Analects of Confucius: A Philosophical Translation》。

我们来看u的《Analects of Confucius》。

这个版本是一本非常经典的英译本,已被广泛使用。

Lau教授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地保留了原著的语距和风格。

他采用了直译的方式,尽量不加入太多的解释和注释,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原著的力量和简洁。

由于英语和中文在语法和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Lau教授在一些地方做了适当的调整,使英文读者更容易理解。

在翻译“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时候,他将其译为“knowing it cannot be done and then doing it”,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孔子崇尚实际行动的精神。

我们来看A. Charles Muller的《Analects of Confucius: A Philosophical Translation》。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The background of translating Confucius' Analects into Englis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philosophy.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lassical Chinese texts, the Analects carry the wisdom and teachings of Confucius, which have profound implications for Chinese society and the world. With the increasing interest in Chinese culture and philosophy around the globe, there is a growing demand for high-quality translations of the Analects that can accurately convey the original meaning and cultural context.1.2 研究意义《论语》作为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其英译本在国际间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对《论语》英译本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对《论语》英译本的语言特点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髓,有助于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在语境视阈下探讨翻译策略,有助于揭示翻译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文化差异和语言转换的难点,为翻译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

对《论语》英译本的评价,可以促进对翻译质量的客观评价,为今后的翻译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被视为儒家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对《论语》的英译本也越来越多。

本文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对《论语》英译本进行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是用来实现特定功能的。

在《论语》的英译本中,译者会考虑到读者的特点、需求和文化背景,以便能够更好地传达《论语》中的思想和理念。

译者会选择相应的表达方式和词汇,以便更好地适应英语语境。

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的理解和处理过程。

在英译本中,译者需要理解《论语》的内容,准确地解读和理解其中的含义,并将其转化为适合英语语境的表达方式。

这要求译者具备良好的中英文翻译能力,以确保原文的意义能够得到准确传达。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论语》的英译本。

通过考虑读者的需求、语言使用者的理解过程、语言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语境对语言选择的影响,译者能够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思想和价值观,使英译本更符合英语语境的要求。

从双语语料库中对《论语》“礼”的英译看新时代“礼”的阐释

从双语语料库中对《论语》“礼”的英译看新时代“礼”的阐释

从双语语料库中对《论语》“礼”的英译看新时代“礼”的阐释[摘要]《论语》的英译,特别是文化词“礼”的翻译,在中国古典文献翻译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笔者则着重从双语语料库对不同时代的《论语》英译本进行分析,找出“礼”在不同时代的翻译,探寻其翻译发展趋势,同时分析“礼”在新时代的阐释。

[关键词]《论语》;礼;双语语料库;新时代《论语》作为中国儒家文化的经典著作之一,在当今时代越来越受到推崇。

国家大力推进孔子文化的对外宣传,并在各地建立孔子学院以推广儒学文化。

可见,《论语》及其所代表的儒学在当今时代具有孔子在历史上主要有三大贡献,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贡献就是创立了以道为根本,以仁为核心,以德(主要是仁、义、礼、智、信、孝、和与勇)为主体,以礼为规范的思想体系,其精华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论语》是儒学的奠基经典,是国学瑰宝,智慧金山,贵和画卷,做人指南。

一、“礼”的基本含义(一)“礼”的地位和含义“仁”作为《论语》的核心,一直在《论语》中充当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礼”则成为现实“仁”的最佳途径。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人而不仁,如礼何?”这些语句都说明“礼”与“仁”有密切的关系。

“仁”是内在的道德感情和伦理思想,“礼”是外在的伦理行为和社会制度,“仁”决定在“礼”二者一表一里,仁是内核,礼是形式。

“仁”“礼”的结合,成为稳定社会秩序的主要规范(赵吉惠,2004)。

而“礼”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礼”既是由原始礼仪发展而来的,它就会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孔子所提倡的就是周礼。

(赵吉惠,2004)周礼的具体内容表现为:第一,“礼”是政治制度。

“夫礼,所以整民也。

”“夫礼,政之舆也。

”首先在国家社稷上,孔子曾在《论语》中提出“礼治”的思想,“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而在君臣关系上,应该“事君尽礼”;而在对民众的教化上面,孔子主张以“礼”教化民众。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基于平行语料库的《论语》核心哲学术语翻译研究

基于平行语料库的《论语》核心哲学术语翻译研究

基于平行语料库的《论语》核心哲学术语翻译研究作者:孙瑜慧许蔚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7年第02期摘要:本文在自建《论语》与理雅各、韦利和许渊冲英译本的平行语料库基础上,探讨《论语》核心词―仁‖―义‖―礼‖―智‖―信‖的英译。

通过对这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译者的文化身份与造成这些差异的联系,指出三位译者的生活时代不同以及教育背景不同势必会在《论语》英译本中留下不同的时代烙印。

关键词:论语平行语料库哲学术语翻译一、引言随着计算机语料库技术的发展,语料库语言学已经从方法论和语言研究手段成长为一门完整的学科,既有纯理论研究,也有应用研究(Laviosa,2002)。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我们可称为语料库翻译学,其主要含义是:以语言理论和翻译理论为指导,以概率和统计为手段,以大规模双语真实语料为对象,采用语内对比与语际对比相结合的方法,对翻译现象进行历时或共时的描述和解释,探索翻译的本质(王克非、黄立波,2007)。

可以说,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的出现为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体验。

《论语》作为儒家最具代表性的著作,阐释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在我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世界思想文化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研究《论语》核心词在英译本中的翻译对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极具意义。

《论语》整体围绕着―仁‖―义‖―礼‖―智‖―信‖这五个重要的哲学术语。

随着翻译研究方法的日趋多元化,翻译研究也越来越注重文化传承和弘扬。

而语料库方法的应用就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翻译研究。

本文主要基于平行语料库,针对《论语》中的核心哲学术语在理雅各、韦利以及许渊冲这三个英译本中的翻译,对研究对象进行定量与定性研究。

以三者作为比较对象,指出他们各自的特色和不足之处,探究这些翻译差异出现的原因。

两千多年来,《论语》不断向周边地区传播,在亚洲形成了一个儒家文化的扩散地。

17世纪的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并在欧洲出版,为儒家思想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流传奠定了基础,东西方文明开始碰撞出火花。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言行录,是儒家学派的经典文献之一。

这部书以孔子及其学生的对话和记录为主要内容,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具有极高的价值。

本文将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论语》的英译本进行分析,探究其中的语言特点和翻译策略。

从语言功能的角度来看,教育功能是《论语》最本质的功能之一。

孔子的言行都是为了教育他的学生和追随者,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英译本应该能够传达出这种教育的意图。

在英译过程中,译者可以通过使用直接而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出孔子的教育理念,使读者能够直接理解和接受。

语境在翻译《论语》时具有重要的作用。

孔子的对话往往是针对具体情境进行的,这些情境对于理解他的言论和教育意图至关重要。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尽量保留原文中的语境信息,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孔子的讲话背景和表达含义。

译者也可以根据读者的文化背景提供一些必要的注释和解释,增加读者的理解度。

视阈对于理解和翻译《论语》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论语》中的对话往往是针对特定对象进行的,这些对象有时是孔子的学生和追随者,有时是其他人物。

在英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准确把握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和身份,将对话中的语言表达置于特定的视阈之下,才能更好地传达出作者的意图。

译者还可以运用一些适当的翻译策略,如代词的运用、选择恰当的语气和语调等,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对话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

《论语》作为中国古代经典文献,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和思想体系。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注重传达这些文化因素,并尽量避免产生文化隔阂。

译者可以适当借用一些英语中的文化符号和典故,以便让英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和思想。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论语》的英译本应该能够传达出孔子的教育意图,保留原文的语境信息,置于特定的视阈之下,并传达出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

其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影响深远。

而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中国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促使了《论语》的英译本的翻译与研究。

在研究《论语》英译本时,我们可以选择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

尤其是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对《论语》英译本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

要了解《论语》英译本的语言特点,我们可以从语法、词汇和句式等方面入手。

《论语》作为中国古代经典之一,其语言风格古朴、简练,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在英译本中,翻译者需要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特点,使其在英文中也能体现出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在语法上,英译本通常会采用简练的句式和清晰的逻辑结构,以保持原作的语言风格。

在词汇方面,英译本也会选择一些古老的词汇或者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词语,以便准确表达原作的意境。

英译本还会尽可能地保留原作中的成语和古体诗等特殊表达方式,以展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从语境视阈来看,《论语》英译本的翻译也需要注重语境的适应性和可理解性。

《论语》作为古代经典之一,其语言和思想体系都具有较强的中国文化特色。

在翻译时,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融入到英文的语境中,使得外国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其中的思想和观点。

这就要求翻译者在翻译时要注重语境的适应性,将原作的语言、思想和文化内涵与英语的语境相结合,使其更易为外国读者接受。

在研究《论语》英译本时,还可以从翻译的策略和技巧来分析。

翻译《论语》这样的古典经典作品,需要翻译者具备一定的语言功底和文化底蕴,同时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

翻译者需要灵活运用翻译的策略和技巧,以保持原作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

在面临特定的语言难点或者文化难点时,翻译者可以采取对等翻译、意译、加注释等不同的翻译策略,以保持原作的语言风格和思想内涵。

翻译者还需要通过一些文学手法,比如修辞手法、象征手法等,来使译文更具有艺术感和文学魅力。

基于语料库的《论语》儒家思想关键词英译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论语》儒家思想关键词英译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论语》儒家思想关键词英译研究
孔琳
【期刊名称】《现代语言学》
【年(卷),期】2024(12)4
【摘要】本文基于《论语》汉英平行语料库,以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为指导,对许渊冲《论语》英译本中的儒家思想关键词进行英译研究。

以期总结儒家思想主要关键词“仁、义、礼、智、信”在范畴转换后,在译入语中的级阶变化,并以此角度学习探究许渊冲先生翻译《论语》儒家思想关键词的特点。

【总页数】9页(P783-791)
【作者】孔琳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杭州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
【相关文献】
1.基于语料库的《论语》英译文语篇连接词使用对比研究
2.基于语料库的《论语》两个英译本的翻译风格研究
3.基于语料库的《论语》两个英译本译者风格与翻译策略研究
4.基于语料库的《论语》译者风格研究——以理雅各、华兹生英译本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双语语料库中对《论语》“礼”的英译看新时代“礼”的阐释[摘要]《论语》的英译,特别是文化词“礼”的翻译,在中国古典文献翻译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笔者则着重从双语语料库对不同时代的《论语》英译本进行分析,找出“礼”在不同时代的翻译,探寻其翻译发展趋势,同时分析“礼”在新时代的阐释。

[关键词]《论语》;礼;双语语料库;新时代《论语》作为中国儒家文化的经典著作之一,在当今时代越来越受到推崇。

国家大力推进孔子文化的对外宣传,并在各地建立孔子学院以推广儒学文化。

可见,《论语》及其所代表的儒学在当今时代具有孔子在历史上主要有三大贡献,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贡献就是创立了以道为根本,以仁为核心,以德(主要是仁、义、礼、智、信、孝、和与勇)为主体,以礼为规范的思想体系,其精华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论语》是儒学的奠基经典,是国学瑰宝,智慧金山,贵和画卷,做人指南。

一、“礼”的基本含义(一)“礼”的地位和含义“仁”作为《论语》的核心,一直在《论语》中充当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礼”则成为现实“仁”的最佳途径。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人而不仁,如礼何?”这些语句都说明“礼”与“仁”有密切的关系。

“仁”是内在的道德感情和伦理思想,“礼”是外在的伦理行为和社会制度,“仁”决定在“礼”二者一表一里,仁是内核,礼是形式。

“仁”“礼”的结合,成为稳定社会秩序的主要规范(赵吉惠,2004)。

而“礼”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礼”既是由原始礼仪发展而来的,它就会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孔子所提倡的就是周礼。

(赵吉惠,2004)周礼的具体内容表现为:第一,“礼”是政治制度。

“夫礼,所以整民也。

”“夫礼,政之舆也。

”首先在国家社稷上,孔子曾在《论语》中提出“礼治”的思想,“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而在君臣关系上,应该“事君尽礼”;而在对民众的教化上面,孔子主张以“礼”教化民众。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认为应该以礼服众,这样。

民众才会知廉耻,有品格。

第二,“礼”界定了人们生活的各项道德标准。

即“礼仪”。

首先,认为礼是让自己免于羞辱,健全人格的妙方“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进一步来说,礼是古代君子的象征和所具备的品质:“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第三,“礼”代表了宗教礼节。

“礼”最初的本义就是祭鬼神,祀祖先求福的仪式活动。

后来才衍变发展,推而广之。

在《论语》卷九,阳货第十七中,宰予提问孔子:“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

”讲述的就是关于服丧的年限问题,宰予认为服丧不一定非要三年,以怀疑的态度提出要废除“三年之丧”,而孔子则坚决维护服丧三年的礼节,并且批评了宰予。

(二)译者的选择《论语》在西译过程特别是英译过程主要集中在19世纪到21世纪,每一个世纪都有关于其英译的新的探索和发现。

笔者也根据以上各个时代,同时也从译者的出发,选取了两个不同背景的译者的译作进行预料分析。

首先,从19世纪开始的西方传教士为了传播基督教,使基督教更好的融入中国人的思想,开始对其进行翻译。

出现一些“西化”问题,其中较为著名的要属理雅各;其次,在21世纪初期,西方出现了一批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汉学家,他们对中国古汉语,精通先秦时代的各种哲学思想,同时选取合适的注疏来帮助理解,本文笔者选取了2003年出版的Edward Slingerland的译本。

(三)“礼”的语料处理首先,本文笔者对《论语》原文进行了语料分析,通过在word 进行字数统计,其中对“礼”进行统计,在《论语》中“礼”总共出现75次。

通过Antconc软件进行word list 进行分析后得出“礼”在单独使用时的频率比和其他词语一起使用的频率更高。

在理雅各的《论语》英译本中,本文笔者通过word的搜索检测可得出,”礼”在理译本中的基本译法为“propriety”,但是,在此后的译文中是否仍然遵循同一译法,笔者却无从知晓,因此,笔者再次通过查找功能在译文中得出译者在53处将“礼”翻译为“propriety”,而在《论语》原文中“礼”字总共出现75次,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还是将大多数的“礼”译为“propriety”。

同时,在利用Antconc进行word list排列时,词频最高的出现在最前面,也就意味着在译本中,译者使用的次数越多。

“propriety”具体的表达了什么意思呢?笔者在查阅了牛津高阶词典后发现其含义是指“Conformity to what is socially acceptable in conduct and speech and The rule of correct behaviour”,即“礼节、规矩”而相对应的“礼”不仅仅指人们在平时的礼节,而且涉及其他政治和宗教礼仪方面。

因此,这种翻译没有完全理解原文的内涵。

在对word list 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笔者发现,除去平时英语中经常出现的各类介词、连词和常用的动词外,排列在第九位的词竟然是“Master”,总共出现在文中497次。

熟悉西方文化的读者就会发现,在西方世界,Master 指的是上帝,是对上帝的一种别称。

而理雅各作为当时的一名传教士,深受基督教的熏陶,在翻译过程中,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悄悄地出现在译文中。

因此,他没有完全忠实于原文的“礼”的内涵。

而类似Tsze这种韦妥玛拼音是在19世纪中叶由英国人威妥玛创制,后由翟理斯完成修订完成,利用汉语拼音和英语的结合便于西方读者识别名字或者其他物品而设计的。

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理雅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论语》的大体意思,但是对于细节性的文化内涵词理解的没有完全彻底。

限于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局限,理雅各多采用西方思维来翻译,并没有完全的深入到中国传统文化并发现中国传统儒学与西方基督教的不同。

随着时代发展,特别是21世纪的到来,随着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交流的加深,西方开始更多的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开始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研究,与此同时,一批西方汉学家开始对中国经典的传统文化感兴趣并尝试自己翻译中国的古典名著,此时,Edward Slingerland作为新时期的西方汉学家代表,尝试翻译《论语》,并与2003年在Hackett出版公司出版,代表了西方对于《论语》的最新阐释。

在对Slingerland的译本进行研究时,笔者仍然采用Antconc软件。

首先,对于《论语》译本中的“礼”字进行搜索,译者将“礼”翻译成“rites”或者“ritual”。

其中rites出现的次数是51次,而ritual出现的次数是439处。

从word list上看,ritual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rites的频率。

形容词的应用比名词用的更广。

笔者从牛津词典上查到rites的含义是“Ceremony performed by a particular group of people, often for religious purposes”即“宗教礼仪”,也没有完全的展现原文的全部内涵。

而通过concordance对译文进行分析后,笔者发现,译者在对“礼”字进行翻译时,采用了多种不同译法,包括“rites”, “ritual and deference”, “ceremonial practice”等等。

译者在不同的语境下能够积极地根据语境变化翻译形式,尽量使得译文最大限度的呈现原文意思,在第4章13节中,译者将“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的礼译为“ritual and deference”此时的“礼”不再仅仅是礼仪,而更多的是政治上的顺从。

即古代的“三从四德”。

相比较,在第十章中“享礼,有容色。

私枧,愉愉如也。

”“礼”则被译者译为“ceremonial exchange of gift”。

从上面两个译本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在《论语》翻译的过程中,特别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中,译者对中国古典文献中传统文化,特别是带有集成性和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并能结合新的时代环境进行新的阐释。

二、“礼”在新时代的阐释人们关于“礼”在新时代有什么新的阐释呢?首先,人们对于“礼”的含义有了变化。

关于礼的内涵方面,其政治和礼仪方面的层次变得更加重要,而宗教祭祀方面的含义变得相对弱化。

由于中国现在大部分人多为无宗教信仰人群,因此,宗教祭祀方面的礼节远不如古代繁琐。

人们更多的注意到平时的接人待物方面,提倡小学生学习《三字经》,并在中学阶段大量引入古代经典的文言文,把关于礼的相关知识更好地融入人们的生活。

其次,在政治上,国家在推行各项政治措施时,将“法治”和“礼治”结合起来。

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在谈论“以德治国”时谈到的中国古代的“德治”实际上是以“礼治”为归宿的,甚至可以说中国古代的“德治”是虚,而“礼治”更具有实际意义(高志明,2008)。

强调在行政上面更多的借鉴《论语》中的经典语句“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从静态理正仁德让整个国家处在一个和睦、礼让的氛围中。

在构建新型的和谐社会中,礼同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论语》中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语句“礼之用,和为贵”,这句话在当代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标语”,更好地促进人们的幸福生活。

最后,由于“礼”在新时代有着新的内涵,翻译过程中对于礼的具体情境的翻译就变得更加重要,翻译中既考虑到原文搜集者在特定情境下的表达意图,又要考虑读者接受能力。

两者同时兼备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让西方读者更加真实地了解到灿烂的古代中国文化和当代的文明中国。

三、结语《论语》的英译,特别是文化词“礼”的翻译,在中国古典文献翻译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随着时代发展,西方翻译家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更透彻的翻译《论语》并理解“礼”的内涵。

新时代下,礼则更加贴近生活,从政治、生活、文化方面让人们更好地生活,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

【参考文献】[1]陈力丹.中国传播学的历史与现状[J].国际新闻界,2005(5).[2]高志明.中国传统礼治观的现代治理价值[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8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