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囊性畸胎瘤一例
巨大纵隔畸胎瘤1例病例报告
巨大纵隔畸胎瘤1例病例报告作者:陈扶扬徐正哲姜云峰李红月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2017年第12期【摘要】目的:讲述我院(延边大学附属医院)1例巨大纵隔畸胎瘤患者的诊断、手术治疗及术后护理的临床经验。
方法:通过阐述本例患者的诊疗经过及预后,并进行相关分析,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归纳和总结临床经验。
结果:通过总结这一临床病例资料的诊断与治疗的方法及经验,进一步深化了对纵隔畸胎瘤的认识,对以后减少该病的误诊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从而提高该病的诊断率及治愈率。
结论:纵隔畸胎瘤患者应早期诊断及治疗,手术治疗是该病的最佳治疗方法。
【关键词】纵隔畸胎瘤;诊断方法;外科治疗;术后护理纵隔畸胎瘤是纵隔生殖源性肿瘤中最多见的类型,以良性畸胎瘤最为常见,在纵膈肿瘤发病中占第一位[1]。
该病的确诊有赖于病理结果,早期诊断即应选择手术治疗,晚期畸胎瘤患者往往需要通过手术获取病理诊断,制定综合放化疗方案[2]。
本文讲述了我院一例巨大纵隔畸胎瘤患者的诊治经过及经验总结,汇报如下:感染,积极抗感染、营养支持,改善体质,促进愈合。
本例患者肺及心脏长期受压,术中膨肺时控制潮气量及气流速度,减少复张性肺水肿发生几率。
本例患者总住院日为13天,术后渗出量不多,积极、有效镇痛3天,于术后第4天拔出胸腔引流管,术后恢复好,随访6个月,无复发及并发症出现。
1病例资料周某,女,45岁,于2015年9月开始出现间断性胸痛、胸闷,无咳嗽、咳痰、发热,未行系统检查及治疗。
2015年11月4日下午,症状再次发作并进行性加重,合并右上腹部疼痛,胸部CT发现右侧胸腔囊性占位,口唇紫绀,呼吸浅快,24次/分,右侧胸廓略饱满,右侧呼吸动度及语音震颤减弱,右肺叩诊浊音,右肺呼吸音弱,胸腔积液彩超定位后,行深静脉型胸腔闭式引流,引流液呈脓性,无恶臭味,逐渐转为乳糜样,脱落细胞学检查未发现肿瘤细胞,肿瘤标记物各项正常,胸部强化CT检查:右前纵隔巨大肿块影,突入胸腔内,大小约14.7x11.4x18.2cm,肿块内密度不均匀,见到脂肪成分、多发不规则钙化灶及液性低密度影,右肺受压,体积缩小,肿块内增强后实质内部部分强化,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
纵隔成熟畸胎瘤并椎体中央裂一例
[ ] 罗 悦 , 新 勇 , 前 勇 , . 托 中心 卫 生 所 , 2 胡 杨 等 依 开展 边 缘 部 队区 域 医 疗 保 障 的 实 践 [ ] 解 放 军 医 院 管 理 杂 志 , J.
2 0 1 3 :2 —2 . 0 5,2( ) 2 0 2 2
4 1 应 建立 医护人员 统一管 理制 度 医院作 为仓库 卫 生 .
一
3 5 加 强 了仓 库 日常管 理 医 院托 管 后 , 库卫 生 所 医 . 仓
护力量 得到 了加强 , 病 员就 医 方便 , 少 了往 返 体 系 医 伤 减 院的次数 , 库也 能及 时 掌握 患者 的 病情 变 化 , 便 了人 仓 方 员 管理 。同时 , 减少 了伤 病 员后 送 的 次数 , 降低 了车辆 外
出频率 , 利 于安全 管理 。 有
4 设 想 与 思 考
体化 信息 平 台, 运行 军 队卫 生 信息 管理 系统 , 立 电子 建
档案, 实现持 卡就 医 、 程会 诊等功 能 , 远 切实提 高服务 质量 和保 障水平 。 [ 考文献 ] 参
[ ] 崔 玉 海 , 津 生 . 建 仓 库 中 心 卫 生 所 的 做 法 及 成 效 1 李 组
所 的托 管单位 , 建议 将仓库 卫生所 的编 制直接 放到 体系 医 院, 由体 系医院派 人员 轮 流任 职 , 根本 上 解决 基 层卫 生 从
机 构人 才短缺 的问题 。
( 收稿 时 间 : 1 —0 1 ) 2 0 1 -1 0
一
l 例报告 - I i i
成 熟畸 胎 瘤 分 为 囊 性 ( 样 囊 肿 ) 实 性 、 实 混合 皮 、 囊
[ ] 马 立成 , 波 , 文 忠 . 髓肠 源性 囊 肿 [ ] 国外 医 学神 1 修 栾 脊 J. 经 病学 神 经 外科 学 分 册 , 0 , ( )3 — . 2 22 1 :1 3 0 9 3 [ ] 段得 溥 , 文 翰 . 2 秦 现代 纵 隔 外 科 学 [ . 京 : 民 军 医 M] 北 人( 稿 时 间 :0 0 1—3 收 2 1— 1 ) 0
右纵隔囊性成熟畸胎瘤感染并侵及右肺心包、腔静脉1例
E 2 ]
S h a l b a f A,B e h n a m H ,Al i z a d e — S a n i Z ,e t a 1 .L e f t v e n t r i c l e
wa l l mo t i o n q u a n t i f i c a t i o n f r o m e c h o c a r d i 0 g r a p h i c i ma g i n g s b y
ca se re por t
郁
鹏, 詹绍 萍 , 张 萌 萌
河北 邯郸 0 5 6 0 0 1 )
( 中 国人 民解 放 军 第 2 8 5医 院特 检 科
【 关键词】 纵膈畸胎瘤 ; 体层摄影术 , x线 计 算 机 中图分类号 : R7 3 4 . 5 ; R 3 1 4 . 4 2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6 — 9 0 1 1 ( 2 0 1 5 ) O 7 — 1 1 7 3 — 0 1
2 3: I 7 3卜 1 7 3 4 .
i s c h e mi a b y s p e c k l e t r a c k i n g e c h o c a r d i o g r a p h y —A c o mp a r a t i v e
a n i ma l s t u t y[ J ] .C i r c u l a t i o n ,2 0 0 8 ,1 1 8 : 6 0 4 . ( 收稿 日期 : 2 0 1 5 - 0 1 — 1 2 修 回 日期 : 2 0 1 5 - 0 5 — 1 8 ) ( 本文编辑 : 郭道芳)
影 响研究 结果 , 且 2 D — S TI 须 在 多个 心动 周 期 的二 维 … 图像 上进 行 分析 , 无 法 同时显 示 各 节段 , 存 在 一 定 的
硬化性胸腺瘤合并前纵隔成熟囊性畸胎瘤和异物肉芽肿1例
US E L的鉴别诊断 。WH 0 2年 肝脏 肿瘤 分类 将 U S O 20 E L归
类为肝脏恶性 间 叶性 肿瘤 , 预后 不 良。S c e Ihk 其 t hr和 sa … o 报道 的 3 1例 患 者 中仅 6例 存 活 , oo i H rwt z等 报 道 8例 US E L平均存活期仅 为 1 月 , 9个 故一般认 为 U S E L为高 度恶 性肿瘤 , 局部 复发及远 处转 移较 常见 , 可转移 至肺 、 、 脑 心和 骨。本例 U S E L患者术 后 半年 死亡 , 预后 差 , 与文 献 报道 一
[] J .Am JSr ahl 9 72 :2 8—15 . ugP to,19 ,1 14 24 [ ] Hoo i Eeb a WebrB e a. e acu df rni 4 rwt ME, t a s z u n E, b e L,t 1H pt n iee t i f —
现代肿瘤 医学
20 0 9年 0 第 1 5月 7卷第 0 5期
・
95 ・ 7
成假包膜 。镜下则可 见疏 松 的黏 液样 基质 中有 梭形及 星网
状未分化细胞 , 间可见 散在分布 的瘤 巨细胞 , 其 单核 或多核 , 核大畸形 , 深染 , 核分裂象多见 。瘤 细胞排列 疏密不一 , 分 部 区域为疏松黏液间质 区 , 细胞稀少 ; 分 区域 细胞致 密 , 部 可形 成 类似恶性纤维组织 细胞 瘤样 、 纹肌 肉瘤样 、 维 肉瘤样 横 纤 结 构。免疫 表型 , 瘤细胞 除 v e t 、 A 肿 i ni A T呈 阳性 表达 外 , m n 若 向平 滑肌 、 横纹肌 、 组织细胞及上皮 细胞方 向分化 时, 则表 现相应 的免疫表 型 , 但瘤 细胞不 表达 A P 。本例免疫 组化 F 结果显示瘤 细胞 v n n和 A T阳性 , 他抗 原均 不表 达 , i t me i A 其 说 明瘤 细胞 为原 始问叶组 织细胞 , 尚未 向其 他方 向分化 。鉴 别诊 断 : 胚胎性 横纹 肌 肉瘤 , ① 多见 于 1 以下 儿 童 , O岁 主要 由星形 、 小圆形及梭形细胞组成 。免疫 组化肌球 蛋 白多 呈强 阳性 。P T A H染 色可见 横纹 。② 肝母 细胞瘤 , 主要发 生 于婴 幼儿 ( 年龄高峰在 1 —2岁 ) 。由原 始肝实 质细胞 组成 , 血 有 窦 。免疫组化 E MA、 i 和 A P呈 阳性 。③肝 脏 间 叶性错 Vm F 构瘤 , 常见 于 1岁以下 儿童 肿瘤 由黏 液样基 质及 大量 星形 、 梭形原 始 间叶细胞 组成 , 肿瘤 细胞 无异 型性 , U E 但 与 S L不
纵隔巨大畸胎瘤1例临床分析
肺下 叶 复张 良好 。 术 后病 同报 : 成 熟 囊 性 畸 J 】 f 『 瘤( 图 3 ) 。 术 恢 复 良好 . 痊 愈 出 院 。术 后 2个 川
胸部 L 、 T 复 . 右肺 复 张 良好, 术 肿瘤 复 发 (
4)
人【 J 【 f l 物影. 肿物 密 度 均 匀 . 边界清楚. 相 邻 的纵 隔
q实验 诊 断学
1 7年 6 J j 第 2 1卷 第 f j 期
文章编号 : 1 0 0 7 一_ 2 8 7 ( 2 ( ) 1 7 ) ( ) 6 —1 0 8 9 ( 1 2
纵 隔 巨大 畸胎 瘤 1例 临床 分 析
梁 家铭 。 韩春 山 . 王振 兴。 , 郭 博 。 冯永 刚 , 高英铭: . 王 图慧
称之 为l 大 畸 胎 瘤 . 此时. 压 迫 症状 逐 渐 明 显 , 并 成 为就 诊 的 初 始 症 状 。现 将 1 例就 诊 于我 院的纵 隔 l 大畸 蜘 Ⅱ 台 瘤病 例报 道 女 ¨ 下。 l 临 床 资 料
形包 膜 , 上 缘 及 内侧 町见少 许实 街 度影 . 右侧 胸膜
发q 一
小 同分 为表 皮样囊 肿 、 皮样囊 肿 和畸 胎瘤 。
纵 隔 畸 胎 瘤 多 为 良性 . 牛 长缓 慢 , 临 味 症 状 不 明 显 n
仅f j 的 状 多 由压 迫 所敛 。 当肿瘤 进 一 步 生 长 , 造 成纵 隔 移位 、 胸廓 膨 隆 , 膈 肌 下 降 和肺 / f 张时 . 常常
限局 性增 厚 ( 女 【 ] 图 2 ) 。 存 令 麻 施 行 手 术 治 疗 :
胸后 外侧 切 口 . 经 第 5肋 问 进 胸 。
行 胸 腔 一 人
巨大纵隔畸胎瘤切除术1例报告
巨大纵隔畸胎瘤切除术1例报告纵隔畸胎瘤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很少复发,效果好,因纵隔内含心包、大血管、气管、食管、胸腺、胸导管、神经、结缔组织,行纵隔畸胎瘤切除术风险大,出现并发症往往难以处理。
2015年10月,我院成功实施一例“纵隔巨大畸胎瘤切除术”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患者,女,17岁,未婚,主因胸痛伴发热12天入院就诊。
胸部增强CT示:前纵隔内可见混杂密度肿块,大小约74.3*88.4*161.3mm,边界清晰,其内可见高密度牙齿及条性钙化,并可见脂肪及软组织阴影,周围血管及气管明显受压。
考虑诊断纵隔畸胎瘤。
在全麻下行前纵隔巨大畸胎瘤切除术。
2.方法(1)麻醉:采用单腔管插管全麻。
(2)体位及切口:取仰卧位,前胸正中切口,上至胸骨上窝切迹,下至剑突下1cm。
(3)手术要点:肿物巨大,质中,包膜完整,打开纵隔胸膜,注意勿损伤膈神经,与右肺中叶粘连给予解除。
因肿瘤巨大难以完整显露,故切开囊壁,清除大量粘稠豆渣样物质及少量毛发。
再逐步分离畸胎瘤囊壁并切除。
于右侧胸腔放胸腔闭式引流管后关胸。
3.术后情况该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术后1天拔除气管插管,术后6天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术后10天拆线,治愈出院。
出院时,无胸闷咳嗽等不适。
术后病理诊断:成熟型囊实性畸胎瘤。
4.讨论纵隔畸胎瘤分为良性与恶性。
良性畸胎瘤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很少复发。
对巨大纵隔畸胎瘤术前应仔细阅读胸部CT,明确肿瘤与周围组织关系,尤其是与大血管及气管的关系。
有的畸胎瘤与大血管粘连严重,术时极易损伤大血管。
有的畸胎瘤压迫气管严重,麻醉时加重压迫引起窒息。
纵隔畸胎瘤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并发症较多,现谈术中注意事项及术后防范:操作一定要细致,避免重要脏器,特别是大血管的损伤。
大血管损伤以无名静脉和上腔静脉多见。
术前准备人工血管,术中可行静脉置换。
操作轻柔,防止因神经反射造成心跳骤停。
避免损伤膈神经。
膈神经损伤后可能出现矛盾呼吸,患者缺氧严重时需呼吸机辅助呼吸。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左纵隔畸胎瘤1例.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左纵隔畸胎瘤1例李红艳患者,女,5岁。
主因咳嗽1周伴轻度呼吸困难入院。
查体:左侧胸廓饱满,呼吸动度减弱;叩浊音,左侧呼吸音减低,右侧呼吸音增强。
CT诊断:左侧胸腔积液伴胸膜肥厚。
彩超检查:应用Acuson128×P/10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
左胸部探及13.0cm×9.4cm×10cm囊实性肿物,似有包膜,边界清楚,内部以无回声为主,肿物右侧壁可见一大小约7.9cm×5.9cm实性中等回声不均团块,团块随呼吸运动而活动,其内部可见多个圆形液性暗区,最大者直径约1.2cm。
肿物压迫心脏使之向右下方移位。
左胸腔可探及小片状液性暗区,最深处约1.0cm。
彩色多普勒能量显像(CDE)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肿物内部实质性团块,其周边及内部可见微弱的彩色血流信号。
彩超提示:①左胸部囊实性占位,以囊为主。
考虑:左纵隔畸胎瘤,趋向于良性。
②左胸腔少量积液。
手术所见:左侧纵隔中部可见一大小约12cm×9cm×10cm囊性肿物,包膜完整。
打开包膜,有大量淡黄色液体溢出。
肿物基底部有一约7cm×6cm×4cm大小的实质性包块,表面光滑,边界清,基底部与纵隔相连。
术后诊断:左纵隔畸胎瘤。
病理诊断:左纵隔良性畸胎瘤。
讨论畸胎瘤是由内、中、外三种原始胚层组织演变而来的先天性肿瘤。
中线部如骶尾部和性腺为其好发部位,尤以纵隔多见。
此例5岁儿童,肿块如此之大,较为少见。
因肿块以囊性为主,其内部实质部分回声强,颇似肺受压实变时的回声,且随呼吸运动而运动,所以易误诊为大量胸腔积液。
术前超声检查对肿块的来源及物理性质做出了较明确的诊断,为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超声检查实时、无创,对于某些以低回声或无回声为主的肿块的检查优于CT及放射线的检查。
因此,可列为重要首选检查手段。
纵隔畸胎瘤破入肺内既往卵巢畸胎瘤1例
纵隔畸胎瘤破入肺内既往卵巢畸胎瘤1例
刘镇坤;鲁继斌;薛庆明;杨保参
【期刊名称】《实用肿瘤杂志》
【年(卷),期】2014(29)3
【摘要】多部位畸胎瘤较少见,而胸部畸胎瘤破裂导致肺内严重感染在临床上治疗比较棘手。
因畸胎瘤破裂而导致的手术前后患者出现高热等严重的感染症状,往往使病情难以控制。
本科室收治1例卵巢畸胎瘤术后2年发现纵隔畸胎瘤破裂入肺的病例,现分析如下。
【总页数】2页(P266-267)
【关键词】畸胎瘤;病理学;纵隔肿瘤;病理学;肺;病理学;卵巢肿瘤;并发症;破裂;放射摄影术,胸部;病例报告
【作者】刘镇坤;鲁继斌;薛庆明;杨保参
【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胸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269;R730.23
【相关文献】
1.纵隔畸胎瘤破入肺内1例 [J], 李世林;刘英;郑国华
2.纵隔畸胎瘤破入肺内误诊二例 [J], 王有富
3.纵隔畸胎瘤破入肺内CT诊断1例 [J], 李惠民;李哲
4.右侧卵巢畸胎瘤破入膀胱1例报告 [J], 张天榜
5.纵隔畸胎瘤破入肺一例 [J], 霍萌;刘白鹭;孔丽丽;舒圣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纵隔囊性成熟性畸胎瘤
临床体征
早期体积较小,常无自觉症状,多在体检时被偶然发现。体积增大时压迫牵拉周围组织而出 现胸前不适、前胸钝痛,部分有胸闷气促、咳嗽、痰中带血、发热。 肿瘤可发生破裂,破入心包及胸膜腔,可引起心包及胸腔积液,破溃入周围肌肉、脂肪、皮 肤可形成外穿性窦道,侵透肺组织与气管相通,可咳出毛发、豆渣样物。
好发于前纵隔或颈部,也可位于中纵隔;形态呈圆形、卵圆形,边界清楚。 CT平扫:囊内容物多呈水样密度,伴感染或出血时,囊内容物密度可增高,部分囊壁可见壁结节 囊壁增厚或分隔,囊壁钙化少见。 MR平扫: 囊中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伴有感染时,T1WI、T2WI均可呈高信号。 增强扫描:囊内容物一般无强化;伴感染时,可见壁结节、囊壁及分隔轻中度强化。
鉴别诊断
囊性胸腺瘤
较罕见,发病年龄19-72岁。 临床表现:肿瘤对邻近结构的压迫或侵犯、免疫性疾病或副肿瘤综合征等,如胸痛、胸闷、干咳、 呼吸困难、重症肌无力(发病率相对较高)等,可能与囊性胸腺瘤多为皮质型有关。
绝大部分位于前纵隔,少数可发生于颈部或中纵隔。 大部分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囊腔可为单房或多房。 MR: 囊液信号均匀,多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少部分呈T1WI高信号、T2WI高信号,(与 囊腔内出血或粘液蛋白沉积有关)。肿瘤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实性成分,表现为囊壁单发/多发结节 (肿块)、不均匀增厚伴结节(肿块),肿瘤实性部分多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
CT: 单发多见,多呈椭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滑,部分可见弧形钙化。囊肿多紧贴着气管或支 气管生长,但极少与支气管相通,在二者交界面囊肿边缘呈扁平状或“D”字形。囊肿的CT值与 囊内成分相关,蛋白质含量高、合并感染或出血时,CT值可增高。增强后部分囊壁可有强化。
肺畸胎瘤伴纵隔脂肪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肺畸胎瘤伴纵隔脂肪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畸胎瘤来源于生殖细胞,具有向体细胞分化潜能,大多含有至少两个胚层组织。
该肿瘤主要好发于男性睾丸及女性卵巢,性腺外畸胎瘤发生于胚胎发育异常的残留原始生殖细胞,前纵膈为好法部位之一。
肺原发畸胎瘤是一罕见肺部良性肿瘤,临床易误诊为其他病变及肿瘤。
本文报道1例肺畸胎瘤伴纵膈脂肪瘤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并结合文献复习其临床病理特点。
病历资料患者,男,24岁,半年前出现咳嗽咳痰,痰中带血丝,轻度呼吸困难。
近几天感活动后胸闷加重而就医。
当地医院胸部CT示左前纵膈旁可见大小约11cm×8cm囊实性肿块,内见少许脂肪密度影,增强后实性成分与囊壁见强化,纵膈内多发淋巴结肿大,双侧胸膜未见明显异常。
考虑恶性畸胎瘤可能大。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示左肺上叶部分支气管受压,气管、主支气管通畅。
刷片活检未见肿瘤细胞。
术中所见咬断第五肋骨后端,充分显露左侧胸腔。
见肺组织与胸壁无粘连,切断下肺韧带。
探查左胸,左肺上叶可见巨大肿块,囊实性,大小约11cm×5cm×8cm,肿块前上极凸向纵隔,与肺动脉锥及左心房部位之心包处粘连紧密,膈神经紧贴其后方通过。
左肺上、下叶分裂尚完全。
冰冻结果提示成熟性畸胎瘤。
后清除上纵隔淋巴结和下纵隔脂肪组织送检。
巨检:左上肺叶组织,大小17cm×12cm×6.5cm。
支气管旁约2cm肺实质内见一肿物,呈分叶状,界清,包膜完整,大小11cm×8cm×4.5cm。
切面呈囊实性,囊内充满油膏样物及毛发。
另送检(上纵隔)会白灰黄色软组织一堆,查见淋巴结5枚。
另送检(下纵膈)会白灰黄色结节状组织1块,大小4.5cm×3cm×1.5cm,包膜完整,质软,切面脂黄色。
镜检示肺内肿瘤主要为成熟皮样组织及脂肪、纤维、平滑肌及血管构成。
(下纵膈)为单一的成熟脂肪组织。
淋巴结呈炎性反应性增生。
病理诊断:“左上肺”囊性成熟性畸胎瘤;“下纵膈”脂肪瘤;淋巴结慢性炎症。
肺畸胎瘤1例报告分析
肺畸胎瘤1例报告分析肺畸胎瘤是来源于生殖细胞以肺为中心的罕见的肿瘤,由生殖细胞的外、中、内3个胚层演化成多种组织成分,可以为软骨、支气管、平滑肌、牙齿、肠黏膜、骨骼及神经血管等成分。
这些组织成分多构成一种良性肿瘤,即成熟性肺畸胎瘤。
1839年由Mohr首次报告[1]。
国内外报告病例不多见,以往也仅见个例报道[2-3],现将笔者遇到的1例报告如下。
1、病例资料患者,男,56岁,农民。
患者因“间断咯血,胸闷10年”就诊。
患者10年来间断出现咯血,为鲜血,每次量10~20ml不等,时有胸闷,曾咳出黄白色毛发样物,无咳痰、发热、心悸、呼吸困难等症。
至当地基层医院就诊,行胸片检查提示右上肺厚壁空洞,其内可见气液面,考虑肺脓肿可能,予以抗感染治疗,症状有所缓解。
但仍间断出现咯血症状。
1年前又因咯血,行胸部CT检查,提示右肺上叶前段可见厚壁空洞,其内可见多个“空气新月征”,考虑曲菌球可能,给予药物治疗,疗效不佳。
1月前再次出现咯血,至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
查体:T:36.7℃,P:78次/分,R:18次/分,BP:128/76mmHg。
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下肺呼吸音稍减弱,无胸膜摩擦音。
血常规示:RBC:3.29×1012,HGB:92g/L,WBC:7.8×109,NEV%:79.1%,PLT:452×109/L,D-二聚体定量0.78ug/ml。
甲胎蛋白(AFP):15ug/L,癌胚抗原(CEA):4ug/L。
胸部X线检查提示右肺中上野近肺门区占位,考虑中央型Ca(图一),进一步给以胸部CT(平扫+增强)检查,提示右前上纵膈及右肺叶混杂密度团块影,其内密度不均,可见软组织及脂肪密度影,多考虑畸胎瘤并临近肺叶、支气管侵犯(图二),胸部MRI检查,提示右前上纵膈及右上肺含脂肪成分占位性病变,考虑畸胎瘤并邻近肺叶受累可能,肿块与升主动脉紧邻但分界尚清,双侧胸腔少量积液(图三)。
左前纵隔囊性畸胎瘤的典型超声表现1例
左前纵隔囊性畸胎瘤的典型超声表现1例1 临床资料患者女,43岁,因“体检发现左侧纵隔肿物6个多月”收住院。
患者于2007年10月在工厂体检X线示:“左前纵隔肿物”,随后到佛山市某医院行胸部CT检查示:“左侧纵隔肿瘤(畸胎瘤、错构瘤)”。
患者发现后一直无心悸、气促,无头晕、头痛,无胸闷、胸痛等不适,拟“左侧纵隔肿物”收住院。
查体:T 36.7℃,P 84次/min,R 20次/min,BP 135/85 mm Hg,神志清,胸廓无畸形,双侧对称,双肺呼吸音粗、对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不大,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
胸片:左前纵隔可见一大小约8 cm×7 cm的肿块影,肿块与纵隔相交呈钝角,前上缘可见弧形钙化影,肿块边界清楚。
胸片提示:左前纵隔畸胎瘤可能。
超声检查:左前纵隔见一7.7 cm×7.6 cm的类圆形囊性肿块,囊壁规则,肿块前方见类似“液脂分层”征象,肿块后方回声增强,内未见血流信号,肿块与心包底部比邻(靠近右室流出道及肺动脉主干),不随心脏搏动而搏动(图1~2)。
超声提示:左前纵隔肿块,符合纵隔囊性畸胎瘤声像。
遂行左侧纵隔肿物切除术:全麻下,取右侧卧位,以右第6肋间外侧切口,常规消毒铺巾并全面切口保护膜后,用刀沿既定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至胸膜前,嘱减少潮气量,切开胸膜显露胸腔,见肺上、下叶均有不同程度与胸壁粘连,予以电凝刀逐步将各粘连带切开,将肺叶松解开,探查在左前纵隔有一大小约8 cm×7 cm的类圆形肿物突出左侧胸膜,质韧、囊性感,边界清,与周围器官无明显粘连,周围区域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切开肿物表面包膜,随后沿其周边分离将肿物完整取出,检查术野无活动性出血,予蛋白胶喷洒术野创面,检查肺无漏气,置一闭式引流管后,按解剖层次关闭切口,术程顺利,出血约15 ml,术后送ICU监护治疗。
术后病理:送检囊肿一个,约8 cm×7 cm×6 cm,剪开见油脂毛发及坏死物,壁厚约0.5 cm。
巨大纵膈畸胎瘤误诊1例分析
综合医学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4月 第3卷第7期2 结果经过检查,12018名孕妇中共筛查出115例心脏异常,分别为法洛四联症、永存动脉干、大动脉转位、肥厚型心肌病、单心室、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例数分别为21例、13例、9例、1例、5例、11例、55例。
后经过病理诊断及新生儿心脏彩色多普勒筛查,共有120例胎儿存在先天性心脏病,同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发现彩超诊断准确率为95.83%(115/120),见表。
表 彩超对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情况分析[n(%)]类型例数(115)占比(100.00)符合率例数(120)占比(95.83)法洛四联症2118.262295.450永存动脉干1311.3013100.00大动脉转位97.839100.00肥厚型心肌病10.871100.00单心室5 4.355100.00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119.5611100.00室间隔缺损5547.835993.223 讨论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属于发育畸形,导致其发生的原因有羊膜病变、受到病毒感染等,母体存在感染性疾病或者存在慢性疾病等,从而对其生长发育、生命安全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3]。
近年来,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临床多个领域的不断普及与应用,加之其具有无创性、没有辐射、能够进行反复多次检查等的优势,在筛查胎儿先天性心脏病中也得到了良好运用[4]。
尤其是四维彩超,更是能够有效的展现出胎儿的动脉病变、心脏结构以及血流情况等情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检查,12018名孕妇中共筛查出115例心脏异常,法洛四联症、永存动脉干、大动脉转位、肥厚型心肌病、单心室、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分别为21例、13例、9例、1例、5例、11例、55例。
经过病理诊断及新生儿心脏彩色多普勒筛查,共有120例胎儿存在先天性心脏病,发现彩超诊断方式的诊断准确率为95.83%(115/120),诊断准确率较高,能够在临床中进行推广与应用。
前纵隔囊性不均质占位病变--囊性畸胎瘤
病史:患者,女,20岁,因胸痛、胸闷半月入院。
如图1-6(图1-2纵膈窗平扫轴位,图3-4纵膈窗动脉期,图5-6纵膈窗静脉期)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基础解剖影像:图7图8图9图10图7-10所示分别为4个月、9岁、27岁、55岁正常人纵膈轴位。
图7所示为4个月新生儿胸腺,黄色箭头为胸腺左叶、蓝色箭头为胸腺右叶。
图8所示为9岁小儿胸腺,棕色箭头见胸腺退化未完全。
图9-10所示为青年及老年胸腺完全退化,替换为脂肪低密度影。
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1-6所示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不同层面:前纵隔可见不规则形水样密度影,边界清晰,密度欠不均,其内可见小结节样钙化影(棕色箭头)及条形软组织密度影(黄色箭头)。
增强条形软组织密度影轻度强化。
纵膈血管及气管受压移位,界限清晰。
影像诊断:前纵隔囊性占位病变,考虑囊性畸胎瘤。
肺内与纵隔肿瘤鉴别:分析思路:本例首先需要判断位于纵膈与肺内位置,其分析要点参看前表,本例肿瘤最大径线位于前纵隔内,与纵膈呈钝角,明显位于纵膈内,属于典型纵膈肿瘤。
纵膈肿瘤分析按临床病史、年龄、部位、大小、形态、增强、临近组织关系进行,本例具体分析思路如下:1.临床病史和年龄:青年女性,因胸痛、胸闷入院。
提示畸胎瘤、淋巴瘤概率可能。
2.部位:纵膈肿瘤分布具有一定特征性,前纵隔最常见多为胸内甲状腺肿、胸腺瘤、胸腺癌、畸胎瘤;中纵隔提示支气管囊肿、淋巴瘤;后纵隔提示神经源性肿瘤概率高(如图11)。
本例为前纵隔提示胸腺瘤、胸腺癌、胸内甲状腺肿、畸胎瘤可能。
本例为囊性占位病变,其内混杂钙化及软组织密度影,提示畸胎瘤可能。
心包囊肿位于纵膈心膈角区,具有典型部位,且无钙化、软组织密度影,可以排除;淋巴管瘤多前纵隔且多与颈部淋巴管瘤相延续,钙化罕见,概率减低;纵膈支气管囊肿与肺内支气管囊肿不同,后者与肺内支气管相通,可有肺内症状,纵膈支气管囊肿不与支气管相通,呈单纯囊性病变,位于中纵隔气管隆突旁,具有典型部位,本例概率减低。
左纵隔巨大恶性畸胎瘤1例报告
左纵隔巨大恶性畸胎瘤1例报告
郑立平;王永琦;夏立平
【期刊名称】《海南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12)3
【摘要】患者,男性,25岁,因进行性左胸痛伴胸闷气促,咳嗽1月余,以“左胸腔巨大肿瘤”于2006年5月15日入院。
查体:体质消瘦,面色苍白,强迫左侧半坐卧位;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
气管明显右偏;左侧胸廓饱满,呼吸运动减弱,呼吸音消失;右侧语颤增强,右胸内侧叩呈浊实音,外侧叩呈清音,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心尖搏动位于第5肋间右锁骨中线内侧2cm处。
上腹部饱满,肝脾肋下可扪及。
【总页数】2页(P250-250,253)
【作者】郑立平;王永琦;夏立平
【作者单位】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外科,海南,海口,570102;海南医学院附属医
院肿瘤外科,海南,海口,570102;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外科,海南,海口,570102【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4.5
【相关文献】
1.纵隔巨大恶性畸胎瘤的诊断和治疗 [J], 王永武;周永新;李钦传;蔡建志;沈炯
2.纵隔恶性畸胎瘤的诊治(附6例报告) [J], 茅静芳;吴开良;付小龙;蒋国梁;韩企夏
3.巨大脾脓肿并巨大左肾积水1例报告 [J], 王积安;徐元平
4.左肺上叶纵隔型肺癌误诊一例报告 [J], 陈录跃
5.婴儿后纵隔巨大恶性畸胎瘤一例 [J], 黄喜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例报告
纵隔囊性畸胎瘤一例
马玉贤李富青高素萍
患者女,25岁。
因咳嗽、咳痰,左侧胸痛伴发热5d 入院。
X 线检查(图1):正侧位片示左前上纵隔一向肺野突出宽基底巨大椭圆形肿块影,边缘清呈浅分叶状,密度均匀,内与纵隔界限不清。
CT 检查(图2):平扫见左前上纵隔一类圆形囊性肿块影,直径约为10c m,壁薄略均示有断续状钙化,周脂肪间隙清晰,外侧边缘旁示一小扁平形骨性致密影,内大部分密度均匀,CT 值约为15HU,并有数个点状低密度灶,CT 值约为-20HU 。
肺野内未见明显卫星灶,纵隔淋巴结未见明显肿大,胸膜无增厚,胸腔无积液。
诊断:考虑纵隔畸胎瘤,不排除肺包虫。
手术探查所见:前上纵隔见不规则囊性肿瘤,直径约为10c m,包膜完整,与左心缘、左上肺内侧面黏连紧密,部分肿瘤向肺内侵犯,切开包囊,囊内可见卵黄样块状物、毛发等组织,包囊内侧面粗糙,质硬,并一裂孔与左上肺分支气管相通。
病理诊断(图3):(前上纵隔)成熟囊性畸胎瘤,并感染、坏死及
钙化。
讨论畸胎瘤是纵隔生殖细胞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通常发生于前纵隔,偶见于后纵隔。
患者多系年轻人,诊断时年龄多在20~40岁,中位年龄约为27岁。
一般良性者在女性中较多见,恶性肿瘤则以男性多见[1]。
此病近1/3的患者无临床症状,而在常规X 线胸片检查时被发现。
其余病例可有胸背或肩痛,呼吸困难,上腔静脉堵塞综合征或咳嗽等症状。
纵隔畸胎瘤有易于向外侵蚀、穿破的特点[2],肿瘤破裂后其内物质流入支气管可以引起脂性肺炎;如这些物质内含有毛发,还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本例患者合并了肺部感染,引起胸痛、发热以及肿瘤压迫支气管引起咳嗽而到医院就诊时发现。
畸胎瘤最后诊断之前必须同下列疾病进行鉴别:胸腺瘤、胸内甲状腺肿、纵隔恶性淋巴瘤、纵隔囊肿等。
此例患者地处边疆农牧区,主要与纵隔型的肺包虫进行鉴别,肺包虫亦会出现边缘钙化及囊内子囊死亡后斑点状钙化,但其边缘常较清晰而薄,囊内液体CT 值较低、接近水、密度大部分一致,而囊性畸胎瘤则有脂肪、毛发、牙齿等,常密度不均,边缘不规则等。
此例患者术后2个月CT 复查,发现肿瘤复发,但周围脂肪间隙存在,考虑为术中肿瘤组织切除不彻底所致。
DO I 3j 65作者单位新疆库尔勒,解放军第3医院医学影像科(放射科)
通讯作者李富青,f q 3@6:10.877/c m a ..is sn .174078.2011.08.004
:84100027:Em ai:l li u i ng 2712.co m
参考文献
[1]鲍润贤,叶兆祥,刘佩芳.纵隔肿瘤鲍润贤.体部肿瘤C T诊断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29231.
[2]陈恒,黎毅仁.右前纵隔成熟性囊性畸胎瘤侵及右肺中叶、心包.临床肺科杂志,2009,14:255256.
(收稿日期:20101210)
(本文编辑:吴莹)马玉贤,李富青,高素萍.纵隔囊性畸胎瘤一例[J/C D].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8):24852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