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体论的角度看生态美学的基本内涵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迟子建作品中生态美学特征浅析

迟子建作品中生态美学特征浅析

迟子建作品中生态美学特征浅析迟子建是一位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生态思想的当代作家,其作品中的生态思想值得我们去慢慢体味。

生态学来源于生物生态学,是对生态问题的研究的一门全球性学科。

当今社会,生态学已经广泛的与文化、哲学、美学联系在一起,从而引起人们对生态问题的研究和关注,并且引起激烈的讨论。

虽然美学界对生态学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已经形成了生态美学,作为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它的理论指导是生态的世界观和生态的文化观,是一种对学术的创新。

生态美学具有生态美,具有自然美,具有技术美,具有功能美。

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与生态环境关系协调化,使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著名作家迟子建的作品中就充斥着生态美学的观点与理念,让读者在对迟子建作品的品读中,被其作品的生态美学所深深吸引。

一、迟子建作品中生态美学的生命之美生态美学作为一门综合类的学科,更加注重对人类所处的生态系统的观察,将人的生命作为前提条件,以生命系统的关联和运动作为出发点。

可见,生命观是生态美学的理论基础点。

这也是迟子建的文学作品中为什么如此关注生命的根本原因,迟子建作品中对生命的的关注主要表现在其作品中死亡意识的流露。

作为一名杰出的文学创作者,迟子建作品对生命的关注表现出常人难以企及的清醒、深刻。

在迟子建的代表作《死亡的气息》中,她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向人们陈述这一严肃深沉的话题。

其中“死亡一旦饥饿了,它便张开血盆大口劫掠人”这一句在迟子建的笔下将死亡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让原本抽象的死亡不在那么抽象,让读者可以深深地体会到死亡的具体含义和内容,可见,迟子建对死亡的深刻理解,这得益于迟子建的生活经历,她经历了丧父的痛苦之后,就对死亡的理解更加深刻,正是对死亡的深刻理解,使得迟子建在对生命的描写时,游刃有余,并且在文学作品中对生命的描写更加注重对生命的生态美的表述,让原本惊悚的死亡表达得如此之“美”。

二、迟子建作品中生态美学的自然之美迟子建出生在黑龙江漠河,从小就对自然拥有男性难以比拟的敏感性,正如在接受采访中说:“我想我若生为男性,也许不会成为作家,因为男性往往对大自然不够敏感,而我却恰恰对大自然无比钟情,才创作了无数人生的感慨和遐想,正是自然之美支撑着我的艺术世界。

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

产生背景

2、后现代文化形态为生态美学的产生奠定了必要的前提。根据托马斯· 伯里的观点,后现代文化体 现的是一种生态时代的精神。他认为“在具体化的生态精神出现之前,人类已经经历了三个早期的文 化一精神发展阶段:首先是具有撒满教(Shamamic)宗教形式的原始部落时代(在这个时代自然界 被看作神灵们的王国);其次是产生了伟大的世界宗教的古典时代(这个时代以对自然的超越为基 础);再次是科学技术成了理性主义者的大众宗教的现代工业时代(这个时代以对自然界实施外部控 制和毁灭性的破坏为基础)。直到现在,在现代的终结点上,我们才找到了一种具体化的生态精神 (同自然精神的创造性的沟通融合)”。如果考虑经济因素和其他条件,可以认为,后现代信息经济 社会超越了以科技理性为主导的工业时代社会,这是走向生态平衡和协调发展的生态精神时代。

理论基础

2、生态哲学主张的“有限主体”意识和尊重自然界价值与权利反映了生态美学的统一性和亲和性。传 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在处理人同自然界关系时,成了“无所不能”、“无所不可”、“无所不做”的绝对 主体,这是一个“疯狂主体”,它消灭了人的理性、价值追求和实践行为的绝对界限,使人失去了任何 限制和约束。 从生态哲学的观点看,主体性不过就是事物的主动性、主导性、创造性和能动性,或者说,凡有目的性 和能动性的事物都有主体性。这是因为具有目的性和能动性的事物都能在具体环境中进行不同程度的创 造,从而取得一定水平的适应环境的主动性和主导性。依据这样观点,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程度的主体性, 在世界万物中,作为“存在之大全”的自然具有绝对的主体性。在人所居住的地球上,人类是最高程度 的主体,动物次之,植物又次之……就人而言,无论人的能力怎样发展,人都仍然是自然界整体的一部 分。因此,人类永远都不可能超越自然界整体对它的限制,它始终是一个“有限主体”,始终都只有依 赖于自然界整体的存在才能生存。

生态美的认识

生态美的认识

生态美是建立在生态人文观念基础之上的一种崭新的具有生态哲学意义的美学概念,是生态文明社会中人类的一种共同美学追求,具有与自然美本质上差异的美学特质。

生态美包括自然生态美和人文生态美两大类。

自然生态美是生命与其环境所表现出来的协同一致。

人类对自然生态的审美还涉及到社会属性,即自然物对人类安家立命、生产生活的意义。

生态美的基本特征是和谐,和谐是最高的美学形态。

生态美关注生命个体之间的关联性,探讨的是人的生命在内的这个人所生存的世界的活力。

同时,生态美强调生命的共感与欢歌,体现了人与自然规律的生命和弦,是根源的健康,是心灵的净化,是由内而外的变化过程。

生态美不仅是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人生境界,反映了人与内在自然和外在自然的和谐状态。

在生态旅游活动中,无论旅游者、旅游开发者还是旅游管理者均与生态美息息相关。

因此,人类应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

第八章 生态美学

第八章 生态美学

“这个环链从浮游生物的像尘土一样微小的绿色细 胞开始,通过很小的水蚤进入噬食浮游生物的鱼体 ,而鱼又被其它的鱼、鸟、貂、浣熊所吃掉,这是 一个从生命到生命的无穷的物质循环过程”。 这种生命环链应该讲是生态学的一个客观规律,但 从深层的哲理上理解却可揭示出人同地球自然的依 存性是这种生命链意义上的依存。它说明:①这个 生命环链是一种客观规律,人类只能遵从,无法随 意控制,更不能加以破坏;②人只是这个生命环链 之一环,他不能代替其它环链,也不可能离开其他 环链;③人类只有尊重并维护这个生命环链才能得 以生存。
莱切尔卡逊(1907-1964)是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和著名 作家,曾写过《在海风下》、《环绕着我们的海洋》、《 海洋边缘》等著作。从1958年开始,卡逊把全部注意力转 到了危害日益严重的杀虫剂使用问题上来,她花费了四年 的时间遍阅美国官方和民间关于杀虫剂使用和危害情况的 报告。在详细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她于1962年写 湃的艺术家的情怀,无情地揭露了美国农业、商业为追逐 利润而滥用农药的事实,对不分青红皂白地滥用DDT等杀 虫剂而造成的生物与人体的危害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卡逊 并没有就事论事地披露杀虫剂的滥用,而是将其笔触深入 到环境的破坏对人的生存的极大危害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等等社会的、价值的和哲理的层面。
“当人类向着他所宣告的征服大自然的目标 前进时,他已写下了一部令人痛心的破坏大 自然的记录,这种破坏不仅仅直接危害了人 们所居住的大地,而且也危害了与人类共享 大自然的其它生命”。
《寂静的春天》是划世纪的经典之作,是一 本改变了世界的书,它开拓了生态学的新纪 元,也是生态批评的发韧之作。
莱切尔卡逊是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她为了自己所挚爱的科 学与环保事业而终身未婚。从1958年春天她就开始了写作 《寂静的春天》的计划,一开始定名为《人类与地球作对 》。她与欧美各国科学家广泛接触,并从事规模庞大的研 究工作,阅读了几千篇论文和文章。在书籍的撰写过程中 ,卡逊经历了老母辞世的悲哀和自己从1960年就发现恶性 肿瘤并接受化疗的痛苦。卡逊以坚韧的毅力和巨大的奉献 精神终于完成了全书的写作,并于1962年6月16日开始在 《纽约人》杂志分三次登完该书的缩写本,全书则由霍顿 米夫林公司于1962年9月份出版。但缩写本的发表就在政 府、化学工业界和农业界引起轩然大波,其猛烈程度出乎 人们意料之外。

生态美学和城市空间设计的基本理论分析

生态美学和城市空间设计的基本理论分析

品种的注册与知识产权保护;培训强大的园林建设队伍,对传统乡土树种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的观赏价值和市场价值,提升市场竞争力;全面开展品种培育和改良工作,积极推广先进技术,促进栽培设施的系列化和产品的标准化;利用高科技开发、引进繁育花卉苗木新品种,以科技带动产业化;在基地繁育优化乡土树种,培育名贵、珍稀、新型苗木品种。

3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效益分析产业基地的建设主要用于绿化、美化环境,可提高土壤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基地的建设对当地农业生态环境没有污染,同时还可实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对生态环境保护有积极促进作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地以推广和提升苗木种植户技术水平为重点,以提高经济效益、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根本出发点,通过对苗木园进行科学规划和建设,对苗木进行科学管理,对种植户进行科技培训,全面提升苗木产业整体水平,实现企业增效、农户增收的目标,同时带动基地周边农民致富快富,不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

4结束语发展容器苗木产品,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解决现有地栽苗在园林绿化中的若干缺点,从根本上提升园林绿化美化水平,使我国园林事业向发达国家接轨。

在园林绿化的需求上,存在采用容器苗植物材料的要求,所以建设一个乡土树种容器苗木开发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实施花卉苗木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培植,使乡土树种不断提升自身品质和潜在价值,可以在改善生态环境中发挥最大功能;同时随着新品种的引入,丰富城市园林绿化树种,为地区花卉苗木产业提供新的增长点。

容器苗木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对推动城市环境建设、提升人居环境品质、促进地区花卉苗木产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1]李红煜.花卉苗木基地建设中的品种选择[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9):280.[2]张小彦.浅析府谷县花卉苗木基地建设的意义[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4):161-162.[3]丰建明,易海平,朱龙章.花卉苗木基地建设中的品种选择[J].现代农业科技,2013(4):193-194.[4]丰建明,刘少雄,朱龙章.花卉苗木基地建设的规划设计[J].现代农业科技,2012(24):176-177.[5]张德军.长沙百里苗木走廊土壤质量特征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1.收稿日期:2020-01-03生态美学和城市空间设计的基本理论分析杨晶晶(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桂林541001)摘要:生态美学是一门基于生态学和美学的城市发展概念,是把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与城市规划设计长远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城建、空间设计理念。

生态美的学理依据、理论内涵和美学特征

生态美的学理依据、理论内涵和美学特征

生态美的学理依据、理论内涵和美学特征范永康【摘要】“生态美”是以生态系统中生命之间、生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协同和支持为前提的生命协同之美、生态和谐之美、宇宙大化之美.它以道家美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为学理支撑,以顺应生态规律、合乎生态秩序的“生态真”为基础,以构建合理生态伦理的“生态善”为目的.与传统的艺术美学相比,它更加关注生命活力之美、生态系统的和谐之美,更加突出生态审美的参与性和整体性.【期刊名称】《鄱阳湖学刊》【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5页(P85-89)【关键词】生态美;生态真;生态善;生态审美【作者】范永康【作者单位】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云南曲靖 655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3-05生态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还时常面临传统美学的质疑,辩护者们在哲学基础、研究对象、审美属性、美学范式等层面寻求生态美学的立身之本,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

显然,生态美学是以生态学为基础的美学,“生态美学不同于传统美学的地方,就是它应当突出生态的最高原则这一定律,从而从生态的高度来评判美学活动,使得美学活动呈现出不同于传统美学所描述的一种新的景象”。

①刘锋杰:《“生态文艺学”的理论之路》,《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6期。

事实上,生态美学已经开发出一个美的新类型——“生态美”(ecological beauty),它区别于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技术美。

我认为,弄清楚“生态美”的生成学理、理论内涵和美学特征,是促进“生态美学”学科独立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简言之,“生态美”即生态之美,但“生态”何以能“美”呢?又是何种意义上的“美”呢?“生态学”一词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最早提出,指的是研究有机体和它们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后来者又提出“食物链”、“生态位”、“生态平衡”、“生物群落”、“生态圈”、“生态系统”等概念对之加以丰富和拓展,使得生态学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有机世界观:“它强调自然界相互作用过程是第一位的,所有的部分都与其他部分及整体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论生态美学构建的三大理论基础

论生态美学构建的三大理论基础

论生态美学构建的三大理论基础作者:岳友熙来源:《鄱阳湖学刊》2013年第02期[摘要]生态美学是在当代生态观念、环境观念和美学观念的启迪下产生的一门新兴的跨学科性的美学应用学科。

生态美学是以生态存在论、生态环境价值论和生态环境伦理学为基础的新型美学形态。

它以后现代哲学的“主体间性”为理论出发点,消解了主客体之间的界限,打破了西方传统哲学“主客二分”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为人们正确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崭新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生态美学;生态存在论;生态价值论;生态伦理学[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3)02-0046-06[作者简介]岳友熙(1967—),男,山东高密人,文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省生态文化与循环经济软科学研究基地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学、美学、生态文化等研究。

(山东淄博 255049)。

[基金项目]山东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基金项目(重大项目培育工程)“美国生态想像理论、方法及实践运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曾受到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经费的资助。

Title: On Three Theoretical Bases of Eco-aesthetic ConstructionAuthor: Yue YouxiAbstract: Eco-aesthetics is a new interdisciplinary applied subject of aesthetics which came into being with the enlightenment of contemporary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and aesthetic ideas. Eco-aesthetics is a new form of aesthetics based on ecological existentialism, eco-environmental value theory, and eco-environmental ethics. It takes the intersubjectivity of postmodern philosophy as the theoretical starting point, eliminates the boundaries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breaks the thinking way of subject-object dichotomy of traditional western philosophy, and transcends anthropocentrism, and it provides a new theoretical basis for people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Key words: eco-aesthetics; eco-existentialism; eco-value theory; eco-ethics一、“生态美学”的基本内涵所谓生态美学,主要是指生态学和美学联姻而产生的一门学科,它是在当代生态观念、环境观念、美学观念的启迪下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的跨学科性的美学应用学科。

生态美学的定义

生态美学的定义

生态美学的定义生态美学是一种关注自然环境与人类文化的美学理论,它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生态美学的核心思想是,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同时也应该从自然环境中汲取灵感,创造出美丽的文化艺术作品。

生态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探讨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生态美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自然美学、环境伦理学和文化生态学。

自然美学是生态美学的基础,它强调了自然环境的美丽和价值。

自然美学认为,自然环境是一种独特的美学对象,它具有自己的美学特征和价值。

自然环境中的山水、植物、动物等元素都是美的来源,它们的存在和变化都可以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和启示。

环境伦理学是生态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环境伦理学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系统,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

同时,人类也应该从自然环境中学习,探索自然环境的美学价值和智慧。

文化生态学是生态美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它强调了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文化生态学认为,人类文化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人类文化中的艺术、文学、音乐等作品都可以从自然环境中汲取灵感,表达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赞美。

生态美学的理论框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之间的关系。

生态美学的理论框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让我们更加关注环境问题,更加尊重自然环境,更加珍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生态美学的理论框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创作方式,让我们从自然环境中汲取灵感,创造出更加美丽和有意义的文化艺术作品。

例如,许多艺术家和作家都从自然环境中汲取灵感,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赞美,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让我们更加关注环境问题,更加尊重自然环境。

论生态美学的本源性——生态美学:一种新视域

论生态美学的本源性——生态美学:一种新视域

论生态美学的本源性——生态美学:一种新视域
刘恒健
【期刊名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1(030)002
【摘要】生态美学是一种以大道形上学为基础的美学,生态美学的本源性即它的大道性。

生态美学的大道本源性首先表现在它超越主客二分对立,回到人与自然万物同生共运、圆融共舞的浑然一体性。

以主客二分为前提的主体论美学不能保证人与自然万物的本源一体性,因而遮蔽了生态美。

生态美学的大道本源性还表现于超越本质与现象的二元对立,回到本质与现象未分、源泉涌动的大化流行,以保证生态美的样态性,即美在时间中的涌动和变化之特质。

【总页数】7页(P11-17)
【作者】刘恒健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3-069
【相关文献】
1.简析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主体间性--对实践美学的一种质疑 [J], 章海荣
2.生态美学与生态批评的国际新视野——“生态美学与生态批评的空间”国际研讨会综述 [J], 程相占
3.生态美学、生态美育与生生美学——曾繁仁生态美学研究的三大领域及其内在演进 [J], 赵奎英
4.从生态存在论美学到生生美学——生态美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 [J], 曾繁仁;张超
5.生态美学:静观美学与参与美学的时代交汇——生态美学与传统静观美学比较分析 [J], 苏祖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代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

当代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

当代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当代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引言生态美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领域,致力于探讨生态与美的关系,呼吁人类重新审视与自然界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提倡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当代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旨在加深对生态美学的认识,推动生态保护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一、自然美自然美是生态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强调人类对自然界的审美体验。

自然美是一种本能的感受,源自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自然美的范畴包括山水之美、动物植物之美、季节更替之美等。

人们通过欣赏山水画、采风写生等方式来感受自然美,进而唤起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与保护。

二、生态伦理生态伦理是指人类对待自然界的道德义务和责任。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主张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并强调人类与自然界的相互依存性。

生态伦理的核心价值观包括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和生命尊严。

生态伦理思想的深入人心,对于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生态审美生态审美是当代生态美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美与环境保护联系在一起,关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生态审美旨在激发人们对环境的美的感知与理解,以此推动环境保护意识的形成与提升。

通过倡导环境艺术、拍摄或欣赏自然风光等方式,人们能够从审美的角度更好地理解、关注和保护自然环境。

四、自然恢复自然恢复是生态美学观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自然界的自我修复能力。

生态系统在面对人类破坏时,具备一定的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

自然恢复的关键是人类必须停止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给予生态系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来实现自我修复。

自然恢复观念的深入人心,对于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的健康恢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结论当代生态美学观从多个维度探讨了自然与美之间的关系,呼吁人类重新审视与自然界的关系,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自然美、生态伦理、生态审美和自然恢复等基本范畴,共同构成了当代生态美学观的核心理念。

通过深入研究和推广这些概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与尊重自然,建立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

生态审美教育的内涵、特征及启示-美学论文-哲学论文

生态审美教育的内涵、特征及启示-美学论文-哲学论文

生态审美教育的内涵、特征及启示-美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当前,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 生态审美教育被提上议程, 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美好和谐发展已是当前生态问题的主要目标。

生态审美教育力求从培养生态审美的人才这方面出发, 通过对人类审美意识的提高, 加强对生态环境的重视, 而为实现人与生态的美好生活状态作出努力。

关键词:生态美育; 审美教育; 生态美育启示;随着当前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

而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 生态问题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但是其问题的根源已经上升至人们的精神方面, 要解决这些问题, 也需要做好审美理念的培育, 发挥审美教育在陶冶情操、升华理想等方面的作用, 为最终实现生态审美世界奠定基础。

一、生态审美教育的内涵及特征(一) 生态审美教育的内涵所谓生态美育, 就是将局限于科学领域的生态问题上升为审美领域, 从人的角度, 注重对人类心灵以及精神的培育, 提升生态问题在人们头脑中的意识, 从而培养人的生态审美情感, 提高人们创造生态美的能力。

生态审美主要涉及生态学以及美学领域, 将生态问题以及美学思想相融合, 其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 既与生态教育有着联系和区别, 又与普通美育有着联系和区别。

就生态美育与生态教育来讲, 二者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生态教育可谓是生态美育在生态问题方面的基础。

生态美育所涉及的基础就是生态规律与生态问题, 研究的问题主体并没有发生改变。

并且就二者研究的目标来讲, 也都是实现人与自然的良好发展。

因此, 二者具有统一性, 但是二者也有着重要区别。

首先, 二者的侧重点不同。

生态教育注重从科学领域为人们普及自然知识, 指导人类掌握自然规律, 进而在经济发展中实现对生态环境的维护[1];而生态美育更侧重对人类的心灵以及生态的美感培育, 通过审美教育培养人们的生态观念, 指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生态美的学理依据、理论内涵和美学特征

生态美的学理依据、理论内涵和美学特征
i n t e g r i t y o f e c o l o g i c a l a e s t h e i t c s , .
Ke y wo r d s : e c o l o g i c a l b e a u t y ; e c o l o g i c a l t r u t h ; e c o l o g i c a l g o o d n e s s ; e c o l o g i c a l a e s t h e t i c s
A ut hor :Fa n Yo n g ka n g
Abs t r a c t : Wi t h mu t u a l c o l l a b o r a t i o n a n d s u p p o t r b e t w e e n h f e a n d l i f e ,l i f e a n d i t s e n v i r o n me n t i n t h e e — e o s y s t e m a s p r e I n i s e , “ e c o l o g i c a l b e a u t y ”i s a s y n e r g i s t i c b e a u t y o f l i v e s ,e c o l o g i c a l h a r mo n y a n d t h e l a ws o f he t
[ 作 者 简 介】 范永 康 ( 1 9 7 2 一) , 男, 安徽芜湖人 , 文学博士 , 曲靖 师 范学 院 人 文 学 院教 授 , 主 要 从 事 文 艺 学研
究。( 云 南 曲靖 6 5 5 0 1 1 )
Ti t l e : T h e Ac a d e mi c B a s i s , T h e o r e t i c l a Co n n o t a t i o n a n d Ae  ̄h e i f c C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o f E c o l o g i c a

当代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

当代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

当代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当代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引言: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对于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生态美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科领域,通过审视自然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环境与美学之间的共生关系,并以此为出发点提出了当代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

本文将从生态美学观的本质、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以及生态美学观的意义等方面进行全面探讨。

一、生态美学观的本质生态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环境和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生态美学观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于自然环境的态度、价值取向和审美感受等的总和。

生态美学观的本质在于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并通过艺术和审美活动来推动人们对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行动。

二、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一)生态意识:生态意识是生态美学观的核心和基础,指的是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认知和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生态意识的培养需要从教育、文化和社会环境等多个角度入手,通过教育体系的改革、传媒的力量以及社会组织的参与等方式推动生态意识的普及和提升。

(二)自然审美:自然审美是由自然环境所产生的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

人们对于自然景观的欣赏、对于自然声音的聆听以及对于自然色彩、形状和纹理的感知都属于自然审美的范畴。

通过自然审美的体验,人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自然环境的美妙和可贵,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动。

(三)生态伦理:生态伦理是生态美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对于自然和生命的尊重、平等和关爱。

生态伦理旨在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平等和和谐,促使人们从道德和伦理的角度出发保护和维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合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美学观的实践目标和导向,强调了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与自然环境进行协调和平衡,避免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

通过倡导绿色生活、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等做法,实现人类与自然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美学观的意义(一)推动环境保护:生态美学观的重要意义在于推动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

从本体论的视点看生态美学的底子内在特征剖析

从本体论的视点看生态美学的底子内在特征剖析

从本体论的视点看生态美学的底子内在特征剖析一、本体、本体论与美学疑问“本体”这一概念,在康德哲学中是指与表象敌对、不行知道的“自在之物”。

李泽厚先生在《华夏美学》一书中将这一概念解说为“最终的真实、全部的根源”。

我赞同李先生的这一解说,但不赞同他以“没有人的国际生成是没有含义的”为由而提出的“这本体只能是人”的观念。

我的观念是,本体不外是从底子上决议人与国际的存在及其含义的东西。

这样一种寓意的本体,就是海德格尔在他的《存在与时刻》一书中所说的“存在”,也就是他在其后期作品中提出的“六合神人四重全体的纯一性游戏”。

这就是说,真实成为本体的“本体”即具有形而上意味的“本体”,既与人密切关联,又与天然万物密切关联,因此,咱们所说的本体实际上就是隐含于广义的生态体系中最为底子的东西。

本体论是研讨本体疑问的哲学理论,亦即亚里士多德语。

研讨事物“开端的根源与最高的东西”的学识。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本体论哲学的杰出代表,他把本体的疑问确定为形而上学的中心疑问,确立了“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就是本体论”的底子观念。

在适当长的时刻内,本体论疑问成为哲学探求的中心疑问,知道论疑问、价值论疑问等其他疑问都以本体论疑问为中间打开。

虽然在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展进程中,一向贯穿戴对本体论的诘难和拒斥,对形而上学的诘难和拒斥甚至成了一种“时髦”,以至于旨在反传统形而上学的海德格尔哲学也依然由于并未脱离形而上学而被责备,但是,由于真实含义上的人必定是实际性与逾越性一致于自身的存在者,而“人的本体论寻求最杰出地体现着哲学思想的至极性和逾越性特征”,[1]因此,无可避免地具有形而上意味的本体论研讨是具有长久的必要性与重要含义的。

由于人所感触或体会的国际有规模与层次的不相同,因此,不相同的哲学研讨者甚至同一哲学研讨者心目中的本体也会有规模与层次的不相同。

例如,德国的现代哲学家胡塞尔提出了“办法的本体论”和“实质的本体论”作为其本体论的两个有些:办法的本体论以全部存在物所共有的东西为研讨方针;实质的本体论以特定实际范畴能够先验规则的特征为研讨课题。

从本体论的角度看生态美学的基本内涵与实践意义

从本体论的角度看生态美学的基本内涵与实践意义

体” 既与人密切相关 , , 又与 自然万物密切相关 , 因此 , 我们所说 的本体 实际上就是 隐含 于广 义的生态 系统 中最为根 本的 东 西。生态美学就是 以生态为哲 学本体 而以生态美为美学本体的美学。生态美学的基本 内涵与生 态哲 学观 的基本 内涵、 基 本原则密切相 关, 生态关学的实践意义除了对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 活动有指导意义或影响作 用之外, 还表现在 有 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 、 有助于美好人生的建构 。 关键词 : 本体 ; 生态 ; 生态美; 生态哲 学观; 意义
作者简介 : 朱寿兴 (9 5一) 男( 15 , 壮族) 广西田东人 , 西师范大学教授 , , 广 文学博士 , 究方向: 研 美学、 文艺学。
有人 的宇宙生成是没有 意义的” 由而提 出的“ 为 这本体只能是人 ” 的看法 。我 的看法是 , 本体不外是从 根本
上决定人与世界的存在及其意义的东西。这样一种涵义的本体 , 就是海德格尔在他的《 存在与时间》 一书 中所说的“ 存在” 也就是他在其后期著作中提出的“ , 天地神人四重整体的纯一性游戏” 。这就是说 , 真正
ia e uya h eteiso tlg .T ebsccn oaino clgclet eisi l eyrltdt hto h oo yp l o h .t rcie sg c b a t 8tea h t nooy h a i o n tto e oo ia h t sco l ae ota tee lg h o p y Ispa tc i- l s c f s c s e f c is nf a c ud sa difu n sh ma sp yia ditl ta rd c o ciie di loh lflt o src i e typ ro ai dh p ic n eg ie n n e c u n’ h s l i l e c a nel u lpo u t nat t a as ep ocn tu t sh a h esn lya — n c e i vi n s s u h l tn a P i . Yle f

生态美的概念及特点

生态美的概念及特点

生态美的概念及特点生态美是当代生态美学领域的一个研究方向,其核心概念是生态系统美。

生态美指的是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优美、完美和谐的状态,是自然生态环境的一种美学价值,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建设中应当追求的一种美学价值。

生态美的特点包括广泛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等方面。

生态美的标准有两个:一是生态系统完好和谐的美;二是生态环境中人类活动的合理有序的美。

生态系统完好和谐的美主要指生态系统的结构、物质和能量循环等方面的完善性和协调性;生态环境中人类活动的合理有序的美主要指人类的生产生活、城市建设等活动在环境上的影响及其秩序性。

1.广泛性:生态美的广泛性主要表现在它是自然环境美学价值体系里的一种,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都密切相关。

在生态美观念的启迪下,人们开始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生产和消费行为,提倡环保意识,展开环保行动,形成生态文明建设新的思想和实践。

2.综合性:生态美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其物质、功能和社会价值等方面的综合性。

生态美的形成需要物质基础的保障,比如环境的水、土、气等要素的完善和协调。

生态美也需要功能性的规律,这些规律包括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的转换等等。

生态美还具有社会价值的方面,对于人们的健康、精神安宁、文化习惯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3.系统性:生态美的系统性体现在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两个方面。

在这个系统中,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体现了生态平衡的原则。

这也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地对待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从一个整体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要忽略各种生态系统中要素的互动联系。

三、生态美的实践意义生态美的概念贯穿了当代环保思想体系的核心,它对人类社会的未来生存和发展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深入认识它的原理和特征,探索其实践价值是非常有必要的。

1. 助力于生态平衡的维护生态美的理念是环保行动的理论基础,其核心是“和谐”的思想。

实现生态美需要平衡各种资源,相互协调、相互依存,使生态系统得到合理的管理和保护。

老庄生态美学思想的三维立体结构本体论

老庄生态美学思想的三维立体结构本体论

老庄生态美学思想的三维立体结构本体论一、自然生态美思想自然、“道法自然”和“自然无为”得生态美学原则《老子·二十五章讲“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正如王弼在《老子道德经注》中所注“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在老子看来,自然是道、天、地、人所遵循得全然法则.关于“道法自然’,,历来解释或谓“道”以“自然”为法则,或谓“道”取法效法“自然’,,但讲得基本上“道性自然”、“道本自然”得咨询题,没有大得歧义.由于“道”不可名,因此它只能通过“自然”表达、表现.河上公《老子注》讲“道性自然,无所法也”.吴澄注亦谓“非道之外不有自然也.”可见,“道”表现为“自然”.“道”与自然名殊质同.此外,和“道”一样,“自然”也有着非常强得抽象性.老子得“自然”有“自然而然”、“本来如此”得意思,鱼在水中游是“自然’,,鸟在天上飞是“自然”,万物都有自然之理.天、地、人、“道”都遵照本身得自然规律进展变化.“天道”、“地道”“人道”之本是“生态”之道,“道”遵照得是“自然而然”得原则.“自然而然”确实是美,“道法自然”形成了“生态之道美”得自然主义审美意蕴.从“道”动身,老子为实现生态自然美推出了生生不息、生机盎然得得生态存在本体—道.在《老子·二十五章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老子·五十一章讲“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法自然既是《老子》中自然观得体现,又是生态美得重要特征.‘大自然’体现了道得原则和精神,因此,天地有大美而不言.”②道之本性是自然、生态,离开了‘性态之自然”,也就不成其为“道”,生态之美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那个意义上讲,自然确实是生态、天然自成、自然而然.王弼《道德经》注讲“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法”③确实是讲道本身无所作为,而应顺应事物之自然,表现了一种自然生态得无为之道,这种“道”,体现了生态美得意蕴萌芽.“道法自然”也就成了生态美得全然原则,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得思想.《庄子·天运》讲“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因此《庄子·秋水》要求“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庄子还特别欣赏远古社会.《庄子·缮性》称当时“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分,群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可见庄子欣赏得是自然而然得状态.道家讲“道法自然’,,讲道得本性是自然而然得落实到人得实际行动之中,确实是要做到自然无为”.在《道德经》中,“无”一词共出现次,其中有次能够明确理解为以“无为”得方式处事第二章讲“对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三章讲“为无为,则无不治”第十章讲“爱民治国,能无为乎”第三十七章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八章讲“上德无为而无以为”第四十三章讲“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之’,第四十八章讲“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第六十三章讲“为无为,事无事”.这些“无为”都能够理解为一种“为”得方式,同时结果是“无不为,’《道德经》中另有次能够有不同得解释第四十三章讲“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第五十七章讲“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第六十四章讲“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这个地方“无为”既能够理解为一种“为”得方式,也能够理解为“不为”或“无所作为”.在《庄子》中,“无为”一词也出现多次,也能够有多种理解.比如《庄子·应帝王》讲“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联.”这个地方得“无为”显然是“不为”.又如《庄子·在肴》讲“君子不得已而在临天下,莫若无为.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这个地方得“无为”显然也是“不为”,但并不是一切都不为,而是为我所为.英国闻名得中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讲“就原始得道家哲学而言,“无为”意思确实是“不做违反自然得活动”,亦即不固执地要违反事物得本性,不强使物质材料完成它们所不适合得功能.”.美国闻名得生态理论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也讲“道教徒得方法是对自然进行最小得干涉,无为,以不为为之,相信事物自己会管好自己.假如人类对事物不横加干涉,那么事物就处在自发得自然系统中.”②概言之,“自然无为”确实是依事物得本性自由自在得状态,顺其自然而不妄加外力确实是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天道,不要破坏自然界以及自然万物得和谐.卡普拉把“自然无为”解释为有利于环境得阴性行为.福永光司讲“老子得无为,乃是不态意行事.不孜孜营私,以舍弃一已得一切心思计虑,一依天地自然得理法而行得意思.在天地自然得世界,万物以各种形体而出生,而成长变化为各种各样得形态,各自有其一份充实得生命之开展河边得柳树抽发绿色得芽,山中得茶花开放粉红得蕊,鸟儿在高空上飞行,鱼儿从深水中跃起,在那个世界,无任何作为性得意志,亦无任何价值意识,一切皆是自尔如是,自然而然,绝无任何造作. ”①《庄子·秋水》篇“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在庄子看来,“牛马四足”是牛马内在之天性自然,而给马套上络,把牛鼻子穿起来,则是外在于牛马而强加于牛马得人为之事,这是剥夺了它们得自由,违背了它们得自然本性,是不道德得.庄子明确反对以外在得人为强行破坏事物内在之自然本性得作法,呼吁“无以人灭天”庄子·秋水》.在《养生主》篇中,他讲“泽雄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薪畜于樊中.”在他看来,野鸡走十步才能寻到一口食,百步才能寻到一口水,尽管如此,它也不祈求养在笼子里,因为如此就违背了野鸡得自然天性.关于人来讲不能以人之心,度自然之需,在鲁君养鸟得故事中,庄子明确也表达了他得这一思想,“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筋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膏,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已养养鸟也,非以鸟养鸟也,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游之坛陆,浮之鱼酬收,随行列而止,委地而处.彼唯人言之恶闻,奚以州缸知乎”《庄子·至乐鲁君杀牛宰羊来喂鸟,演奏九韶来使它欢乐,结果鸟特别悲伤,不敢吃东西.庄子特别反对这种“以已养养鸟”得做法,主张“以鸟养养鸟”.即按照鸟得自然本性及其生活习性去养鸟.让鸟栖息于深山老林,游戏于水口沙洲,浮游于江河湖泽,啄食泥鳅和小鱼,随着鸟群得队伍而止息,从容自得地生活,其结果必定符合鸟得天性.对待自然,人类就当“不开人之天,而开天之天”《庄子·达生,庄子强调要顺应自然之道,尊重事物进展变化得客观规律,“顺之以天理,应之以自然”《庄子·天运》,因为“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庄子.渔父》“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用天下而不足.”《庄子·天道》无为,才能使万物滋生,用之不尽,庄子把既明白得社会进展规律又明白得自然规律得人称为“真人”、“至人”,“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庄子·大宗师》“真人”处处与自然协调,叫做“与天为徒”.而那无视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叫做“与人为徒”,这种人是注定要失败得.因为“天与人不相胜也”,人终究战胜不了天,自然得客观规律是人得意志改变不了得.既然如此,就需要认识自然规律.“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庄子·天道天地、日月、星辰、禽兽、树木都其内在得本性和规律,因此人类必须顺应自然之道,倘若刻意用外力改变自然.“乱天之经,逆物之情,玄天弗成”《庄子·在有》,就必定造成“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盖以荒”庄子·在肴》,以及“灾及草木,祸及止虫”庄子·在肴得灾难性后果和生态危机.生态理论家余谋昌先生深刻指出“人得生命和自然界是相互依存得,人与自然作为完整得系统,人对自然得态度也确实是对自己得态度,人对自然做了什么也确实是对自己做了什么,人对自然得损害也确实是对自己得损害.”①概而言之,从老庄以“自然”为核心得自然生态美学思想动身,我们必须遵从得生态美学原则首先就应该尊重自然,以生态为中心而不是以人类为中心,坚持生态平等,胸怀一种生态同情得仁爱精神.如此,人类才能进入一种“生态大我”得境地.也确实是老庄所讲得“道”境.。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引言生态美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学科,它关注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以美的角度探讨生态问题。

在当前这个日趋迅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文明成为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从当代生态文明视野出发,探讨生态美学的涵义、发展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生态美学的涵义生态美学是以生态学为基础,通过审美的视野研究生态问题的学科。

它关注生态环境的美感,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通过审美经验来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生态美学的核心观点包括:尊重自然、共生共荣、保护环境、追求美感等。

从这个角度出发,生态美学是一种从自然的角度出发,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学科,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二、生态美学的发展历程生态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了“美”与“道德”“现实”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美是多样化、完整的,是对生活的适当反映。

另一位重要的哲学家康德在《论判断力批判》中强调了我们对于自然的认同感,他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与其和谐相处。

这些哲学家为生态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后,生态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开始意识到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性。

生态美学作为对此问题提出的学科,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德国哲学家约翰内斯·瓦尔德克在《生态美学》一书中提出了生态美学的概念,他认为生态美学是审美与生态学的交叉领域,是建立在以生态学为基础上的美学研究。

随着生态美学的深入研究,它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跨学科性。

生态美学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对于真正理解和解决生态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是实践性。

生态美学并不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倡导人们在实践中积极参与生态保护,推动生态艺术的创作与传播。

三是开放性。

生态美学是一门涉及多种文化、多种价值观的学科,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试论生态美学

试论生态美学

文章编号:0257—5876(2002)05—0011—06试论生态美学曾繁仁目勇篱’I一内容提要本文认为,生态美学是在新时代经济与文化状况下提出的人与自然、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存在观,是一种理想的审美的人生。

它是机械论哲学向存在论哲学演进的表现,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突破,是由实践美学到存在论美学的转移;它的出现将推动中国与西方的平等对话。

但是,在关于生态美学的界定、所涉及到的哲学与伦理学问题以及与当代科技的关系等方面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生态美学实践论美学存在论美学作者简介曾繁仁,1941年生,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

从目前看,关于生态美学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生态美学仅研究人与自然处于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而广义的生态美学则研究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和人自身处于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

我个人的意见更倾向于广义的生态美学,但将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的研究放到基础的位置。

因为,所谓生态美学首先是指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许多基本原理都是由此产生并生发开来。

但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上升到哲学层面,具有了普遍性,也就必然扩大到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

由此可见,生态美学的对象首先是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这是基础性的,然后才涉及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

生态美学如何界定呢?生态美学的研究与发展不仅对生态科学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将会极大地影响乃至改造当下的美学学科。

简单地将生态美学看作生态学与美学的交叉,以美学的视角审视生态学,或是以生态学的视角审视美学,恐怕都不全面。

我认为,对于生态美学的界定应该提到存在观的高度。

生态美学实际上是一种在新时代经济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有关人类的崭新的存在观,是一种人与自然、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存在观,是一种新时代的理想的审美的人生,一种“绿色的人生”。

而其深刻内涵却是包含着新的时代内容的人文精神,是对人类当下“非美的”生存状态的一种改变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更是对人类永久发展、世代美好生存的深切关怀,也是对人类得以美好生存的自然家园与精神家园的一种重建。

十五节 生态美学

十五节 生态美学

第十五节生态美学理论
一、生态美学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1、生态美学的概念
生态美学实际上是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美学问题,或者从美学的角度研究生态学问题。

从广义上来说就是研究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与过程。

2、生态美学的基本内涵
生态美介于自然美和社会美之间,是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形态得到充分发展之后产生的审美形态。

生态美强调的是,在自然人化的基础上人重新回到自然、依赖自然的表现形式。

生态美分为“形式美”和“内容美”两方面。

“形式美”包括生态景观与人工化景观的空间组合、形态、大小、质地装饰、色彩及整体形象等外在的美学特征;“内容美”
包括生态景观与人工化景观的生态性、功能性、实用性、舒适性、经济性和人文性等内在的生态学与精神伦理需求等内在的美学特征。

二、生态美学的意义
1、自然之美,在于它以一种直截了当的形式呈现了人类生存的生命之根。

同时,也还
在于它给人提供了人在都市里无法得到的东西-----新鲜的空气、充足的阳光、未
污染的饮水等,而这些东西恰恰是人类本身所无法给予自己的。

2、自然的本真化意味着它对商业化的拒绝。

3、从人和社会关系来讲,提醒了人们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类生存环境、
人与人的关系、日常生活用品的设计、居住环境的设计是否符合人性化的要求是否
符合人自然化的审美理想等问题。

三、生态美学理论在生态规划中的作用
生态美学理论可以将和谐的生态结构和功能与人的审美情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回归自然、以人为本的美学享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本体、本体论与美学问题“本体”这一概念,在康德哲学中是指与现象对立、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

李泽厚先生在《华夏美学》一书中将这一概念解释为“最后的实在、一切的根源”。

我同意李先生的这一解释,但不同意他以“没有人的宇宙生成是没有意义的”为由而提出的“这本体只能是人”的看法。

我的看法是,本体不外是从根本上决定人与世界的存在及其意义的东西。

这样一种涵义的本体,就是海德格尔在他的《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所说的“存在”,也就是他在其后期著作中提出的“天地神人四重整体的纯一性游戏”。

这就是说,真正成为本体的“本体”即具有形而上意味的“本体”,既与人密切相关,又与自然万物密切相关,因此,我们所说的本体实际上就是隐含于广义的生态系统中最为根本的东西。

本体论是研究本体问题的哲学理论,亦即亚里士多德语。

研究事物“最初的根源与最高的东西”的学问。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本体论哲学的突出代表,他把本体的问题确定为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确立了“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就是本体论”的基本观念。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本体论问题成为哲学探究的核心问题,认识论问题、价值论问题等其他问题都以本体论问题为中心展开。

尽管在西方现代哲学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贯穿着对本体论的诘难和拒斥,对形而上学的诘难和拒斥甚至成了一种“时尚”,以至于旨在反传统形而上学的海德格尔哲学也仍然因为并未脱离形而上学而被指责,然而,由于真正意义上的人必然是现实性与超越性统一于自身的存在者,而“人的本体论追求最突出地体现着哲学思维的至极性和超越性特征”,[1]因此,无可避免地具有形而上意味的本体论研究是具有恒久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的。

由于人所感受或领会的世界有范围与层次的不同,因此,不同的哲学研究者乃至同一哲学研究者心目中的本体也会有范围与层次的不同。

例如,德国的现代哲学家胡塞尔提出了“形式的本体论”和“实质的本体论”作为其本体论的两个部分:形式的本体论以一切存在物所共有的东西为研究对象;实质的本体论以特定事实领域能够先验规定的特征为研究课题。

[2]这实际上提出了两种本体:一种是以一切存在物为基础又超越于一切存在物的抽象的“形式本体”,一种是依托于或者说渗透于特定事实领域的“实质本体”。

以胡塞尔对本体的这一划分和界说为例,也已足以表明:任何真正成为本体的“本体”,都既与人密切相关,同时又与自然万物密切相关,这实际上也意味着,任何具有哲学意味的“本体”都不是所谓的客观事物自动向人呈现出来的结果,而是人相对于其感同身受的生活世界进行哲学思维或者说哲学抽象的结果,于是,人们的哲学思维的方式不同或者说哲学抽象的角度不同,必然导致人们所把握或所认定的“本体”有所不同。

如果说由于任何哲学实质上都是对人与世界的存在的一种整体性把握方式,因而任何哲学思维都不可能不具有一定的形而上意味,那么,任何美学和任何美学思维也同样如此。

如果说任何哲学和任何哲学思维都不可以置本体论问题于不顾,那么,任何美学和任何美学思维也同样如此。

进而言之,如果说人们的哲学思维方式不同或者说哲学抽象角度不同,必然导致人们所把握或所认定的“本体”有所不同,那么,总要以一定的哲学作为理论基础而进行的美学研究,其不同门派、不同门类或不同形态所认定的“本体”也必然呈现出某些不同。

从学理上说,尽管可以把美学视为哲学的一个分支,但美学毕竟与一般意义上的哲学有所不同,因此,当我们以一定的哲学作为理论基础进行具体的美学研究时,明确哲学本体论与美学本体论的区别与联系,是很有必要的。

在我看来,美学的哲学本体论问题即美学的哲学基础问题,美学的美学本体论问题即美学所涉及的现实内容问题。

美学本体论和哲学本体论的本质一致性在于,它们运思的指向都是人的存在(人的美感性存在就包含于或者说蕴含于人的整体性存在之中);其根本不同则在于:1.从历史现实的角度来看,哲学本体论的历史现实基础和观照范围是与自然生态息息相关的整个社会生活的存在及其状态,即多层次多状态主客体的互涉关系以及主体间性多情景动态性的显现;美学本体论的历史现实基础和观照范围是与自然生态美这样或那样地关联着的人的美感性存在及其形态,即人的以及自然的主体性存在与非主体性存在的共生关系与和谐状态。

2.从理论逻辑的角度来看,如果说哲学本体论运思所直接依托的学理层面是由现实存在的所有科学(包括美学)成果以及技术成就构成的话,那么,美学本体论运思所直接依托的学理层面不但可以恒久地得到科学技术特别是哲学的有关成果和成就的建构、改造或支撑,而且理当经常汲取人类对其现实的乃至历史的日常生活的文化体验尤其是包含于其中的审美体验及其话语性结晶以得到不断的浇灌、陶融与充实。

3.从实践功能的角度来看,两者的实践有效性范围及其深度是不同的。

美学的哲学本体论研究是相对于人的整体性存在来研究美学的根本问题,从而说明美的产生、美感的形成、各种审美活动在人的整体性存在中的现实而又深远的意义;美学的美学本体论研究则是相对于人的美感性存在来研究美学的基本问题,从而展现美学理论、审美活动、审美教育和审美文化建设等等对于人及其社会的特殊而普遍的意义。

[3]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进入到对“生态美学的哲学本体和美学本体问题”的探讨。

二、生态美学的哲学本体和美学本体问题对于中国当代美学的基本形态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划分,我曾经采用和现在沿用的方法是将中国当代美学分为狭义的美学和广义的美学两类:传统意义上的美学,即以理论形态存在的美学,是狭义的美学;广义的美学,即作为整个美学现实存在状态的美学。

实践本体论美学即实践美学、生命本体论美学即生命美学、存在本体论美学即存在论美学,构成了生态美学真正成型之前中国当代狭义美学的主要内容;美学的存在、美学的生命、美学的实践,则呈现为中国当代广义美学的全部内容。

①中国当代美学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只要全面而深入地看,我们就会承认,一方面,从“狭义美学”的角度来看的美学与科学、与伦理学以及与哲学、与文艺学的诸种关系,即科学美学、伦理学美学和哲学美学、文艺美学诸学科存在的形态问题,也属于美学本体论研究的对象;另一方面,从“广义美学”的角度来看的美学与商品生产、与生活时尚、与文化工业、与民间文化、与学术交流、与教育实践诸方面的关系,即与产品设计、日常生活、文化传播、大众心理、学术发展和教育活动有关的美学问题,也属于美学存在形态研究的对象。

对于内容相当丰富的中国当代美学,我们如果不限于理论地、抽象地和静止地看待“狭义美学”和“广义美学”的区分,而是从“狭义美学”所及范围和“广义美学”所及范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来看待二者的关联,就会看到美之为美和美之所以为美、美作为人类精神的结构因素之一、美的欣赏与创造作为人类生命的自由活动这三个问题,其实内在地可以合为一个更大的问题——一个同时涉及美学的实践、美学的生命、美学的存在等范畴的美学本体论最为基本的问题,这个最为基本的问题就是生态美何以形成和生态美的普泛意义问题,简而言之,即作为生态美学的美学本体——生态美问题。

如果说生态美学是以生态哲学观作为其首要和必要的理论基础即哲学本体论的,那么,生态美学以生态作为其哲学本体而以生态美作为其美学本体,就是题中应有之义了。

说到这里,我们便遇到了对于本文来说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分别作为实践美学、生命美学和存在论美学的哲学本体的实践、生命和存在,与作为生态美学的哲学本体的生态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换一种说法就是,以生态作为其哲学本体的生态美学,与分别以实践、生命、存在作为其哲学本体的实践美学、生命美学、存在论美学是什么关系?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尽可能恰切地厘定“生态”这一概念的含义。

“生态”一词的本义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状态,更明确地说,是指同类的、不同类的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彼此关联、相互影响而形成和呈现出来的存在状态。

这一定义从自然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是妥帖的,但随着生态学的发展,“生态”一词已不限于指自然生态,有时也用来指社会生态或文化生态,有时则用来指融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于一体的一般生态即具有哲学意味的“生态”。

显然,生态美学所说的“生态”,主要是指具有哲学意味的“生态”。

因此,我想对“生态”概念作这样的界定:我们所说的生态哲学意义上或者说生态美学意义上的生态,指的是不乏生机因而可持续发展的存在状态。

这一定义,既可泛指融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于一体的一般生态,也可特指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或文化生态,还可特指某一区域的自然生态或社会生态,以及特指文化生态中的教育生态、艺术生态或文学生态,等等。

对“生态”概念作这样的界定之后,“实践”、“生命”、“存在”诸概念与“生态”之间的关系,或者说,生态美学与实践美学、生命美学、存在论美学等美学形态之间的关系就会明朗起来:其一,实践美学中的“实践”概念,本来和主要是指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像朱光潜先生等一些学者将人类的精神生产活动也纳入实践美学的“实践”概念之中,我们大致上仍可视之为并非实践美学的“实践”概念之本原而排除在外。

如此来看,则实践美学的“实践”主要是基于与自然生态有密切关系同时也与社会生态及文化生态有较为紧密的关系而与生态美学的“生态”有内在联系的。

其二,生命美学中的“生命”概念,包含有活力、生趣、生活体验、人生境界等意义,因此,生命美学的“生命”主要是基于与社会生态有密切关系同时也与文化生态及自然生态有较为紧密的关系而与生态美学的“生态”有内在联系的。

其三,存在论美学中的“存在”概念,在我看来,最宜于理解为海德格尔所说的“天地神人四重整体的纯一性游戏”,这样看来,存在论美学中的“存在”概念与生态美学具有哲学意味的“生态”概念确实具有高度的同一性,也就是说,存在论美学的“存在”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都有密切关系而在含义上与生态美学的“生态”概念几乎等值,存在论美学之所谓美实质上就是生态美。

因此,曾繁仁先生于2002年提出的如下观点不无道理而且很有启迪意义:“所谓生态美学实际上也就是人与自然达到中和协调的一种审美的存在观。

因此,生态美学的提出,促进了由实践美学向实践基础上的存在论美学的转移。

”[4]我觉得,曾先生这一见解可以启发我们深入思考这样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人是如何达到与自然中和协调的?另一个问题是,生态美学的提出,除了具有促进实践美学向实践基础上的存在论美学转移的意义之外,是否还有促进生命美学向实践基础上的存在论美学转移的意义?在本文的下一部分中,我将力图表明:对前一个问题的阐发与对生态美学的基本内涵的展现密切相关,对后一个问题的探讨则与对生态美学的实践意义的揭示密切相关。

三、生态美学的基本内涵与实践意义以生态哲学观作为其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生态美学,②其基本内涵是与生态哲学观的基本内涵、基本原则密切相关的,其实践意义则与生态哲学观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密切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