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构造分析
《石油勘探构造分析》课程实践教学探讨
维普资讯
长江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气地 质学 》 板块构 造与含 油气盆地 》 含 油气 盆地沉积 学 》 地球物理 勘探原 理 》 地震 地质 、《 、《 、《 、《
《 高等教 育法 》明确规 定 :“ 等教育 的任 务是 培 养 具有 创新 精 神 和实 践 能力 的高 级专 门人才 ” 高 。因 此 ,培养具 有创 新精 神和 实践 能力 的高级 专 门人才 、培养 大学 生 的创新 精神 和实践 能力 ,是全 面贯 彻我 国 《 高等教 育法 》 的需 要 ,是 高等 院校 的重要 使命 ,也 是新 一 轮技术 革命 ,社会 经济 和文 化发展 对 高级
存在 如下 问题 : 1 学生知识 体 系不是 很连 贯 《 ) 石油 勘探 构造 分 析 》课 程 是构 造地 质 学 在石 油 地 质勘 探 领域 的延
续 ,一般 安排在第 六学 期 或者第七 学 期讲授 。在上 这 门课 之前 ,学生 已经 学完 了 《 造地 质学 》 石 油 构 、《
1 《 石油勘探构造分析》课程的特点
《 油勘 探构 造分 析 》课程 是资 源勘查 工 程专业 油 气 勘查 方 向 本科 必修 课 和石 油 工 程 专业 本 科 的选 石
修 课 。在石油 和 天然气 的勘 探和 开发 过程 中 ,地质构 造是必 须 首先考 虑 的问题 。 因此 ,在 油气勘 探 中有
构建 具 有 应 用 型 工 科 专 业教 育 特 色 的 实 践 教 学 体 系 。并 提 出 了加 强 实践 教 学 的措 施 。
[ 关键词]石 油勘探构造分析 ;工科 ;专 业课 ;实践教 学 [ 中圈分类号]N 4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7 63—10 2 0 )O 一N3 1 3 4 9(0 8 1 2 —0
(整理)石油构造分析
第一章石油勘探中的构造样式石油地质学家们很久以来就认识到,地球上众多的含油气盆地以及盆地内不同级次、不同规模的构造、油气聚集带和油气圈闭,虽然形态、结构和聚油特点上千差万别,但是它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相互间往往有成因联系,空间分布上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构造样式的概念和分类构造地质研究中,所研究的对象往往不是某一个个别的地质构造,而是一组有着一系列共同特点和规律的构造组合。
这是因为任何一个特定的地质构造,如一条断层、一个背斜,只要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它们的几何形态、发育历史都有某些差异。
但是,从大区域范围来看,这些局部构造往往在剖面形态、平面展布、排列、应力机制上相互间有着密切联系,形成特定的构造组合,即所谓构造样式(Structural styles)。
变形条件相似的地区,其构造组合也类似。
因此,构造样式就是同一期构造变形或同一应力作用下所产生的构造的总和。
不同的构造样式伴生有不同的油气圈闭类型。
按照这样的思路和比较大的构造学的方法,就可以在石油勘探新区资料较少的情况下,去认识和预测含油气区中可能出现的构造样式及有关的油气圈闭类型。
这对指导油气勘探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Harding 的分类方案首先强调基底是否卷入,即沉积盖层的变形是否受基底构造的控制,把它作为分类的一级标志。
据此,将构造分为基底卷入型和盖层滑脱型两大类。
在此基础上,又根据形变的力学性质和应力传递方式进一步细分为八种基本构造样式。
基底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使之不整合在某时期沉积盆地以下的地层。
例如中、新生界盆地的基底,应为前中生界地层,包括古生界的沉积岩、岩浆岩以至更古老的变质岩,它的机械强度和岩层结构差异很大,对于石油勘探来说,基底卷入程度是很关键的。
因为它不仅表明构造演化的机制,而且,还大致说明了盆地中油气圈闭所影响、所包括的沉积厚度。
基底卷入性构造样式包括:扭性断层组合、压性断块和基底逆冲、张性断块和翘曲;盖层滑脱型构造样式有:滑脱逆冲-褶皱组合、滑脱正断层(包括“生长断层”)、盐底辟构造和泥底辟构造等。
《石油勘探构造分析》实习指导书
目录一.实习目的 (2)1.比较完整地建立起石油勘探中的构造观 (2)2.能够有效地运用基本知识和理论进行构造分析 (2)3.培养相关构造问题发现和分析的能力 (2)4.掌握构造分析的基本内容、方法和流程 (2)二.实习方法 (3)1.基本分析方法 (3)2.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4)3.生长指数与古落差分析 (4)4.平衡剖面方法 (4)5.构造应力场分析 (5)6.构造模拟与实验研究 (5)三.实习内容与要求 (6)1.实习内容 (6)2.实习要求 (7)四.主要参考文献 (7)五.实习附图表 (8)六.课堂讨论推荐题目 (20)一实习目的石油勘探构造分析是石油地质专业的重点专业课程之一,也是和当前石油行业生产实际联系最紧密的一门学科。
它主要研究:(1)含油气盆地各级构造的类型、几何形态、组合样式、形成机制和演化进程,探讨产生这些构造的作用力的方向、方式和性质;(2)盆地构造与油气生成(排烃)、运移、储集、圈闭、盖层、保存等成藏条件的相互关系以及构造作用对油气聚集的影响。
实习的主要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比较完整地建立起石油勘探中的构造观。
石油勘探中的构造观是指在石油勘探中对各类构造的总体结构、形成和演化、铸成构造的构造运动性质和动力来源的基本认识和观点。
石油勘探中的构造观涉及到对构造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中一系列问题的综合认识和看法。
通过实习要建立起一个对盆地构造认识的整体框架,如盆地内构造的空间几何形态、演化阶段的划分及构造形成的动力学机制,以及各级、各类构造与油气成藏及聚集相互关系的全面把握。
2.能够有效地运用基本知识和理论进行构造分析。
进行石油勘探构造分析时要以构造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为指导,并能有效地加以运用。
石油勘探构造分析中需要运用到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主要有:构造地质学的应力分析原理、变形岩石应变分析基础、岩石破裂准则、构造的成因分析和构造样式等;石油地质学中有机成烃理论、烃类运移的流体动力学、成藏动力学及成油体系等理论。
第6章_圈闭和油气藏的类型分析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概述 构造油气藏 地层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 水动力油气藏 复合油气藏
第一节 概述
一、分类概述
世界上发现的油气藏数量众多、类型各异。根据不同的 需要和目的,提出了上百种油气藏分类方案。
主要分类依据:圈闭成因、油气藏形态、遮挡 类型、储集层类型、储量及产量的大小、烃类相态 及流体性质。
地层超覆不整合油气藏: 储层超覆在基岩、盆缘、不整合面之上。
一、地层 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位于不整合面以下,主要与潜伏剥蚀突起及潜伏剥 蚀构造有关。
剥蚀突起或剥蚀构造被后来沉积的不渗透地层所覆 盖,就形成地层不整合遮挡圈闭,油气在其中聚集就 形成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潜伏剥蚀 突起圈闭
潜伏剥蚀背 斜构造圈闭
一般分布在盆地的边缘地带,大型超剥带是形成地层圈 闭的基础;充足的油源、鼻状构造、油气运聚动力以及 由高孔渗的砂体、断层及不整合组成的复合输导体系是 油气远距离运移成藏的必要条件;浅部大气水的作用使 原油稠化。
委内瑞拉东部夸仑夸尔油田平面及横剖面图
东得克萨斯油田乌得宾(白垩系) 产油顶部构造图及横剖面图
单家寺下第三系地层超覆油藏顶 部构造图及横剖面图
第六章 圈闭和油气藏的类型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概述 构造油气藏 地层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 水动力油气藏 复合油气藏
墨西哥的岩浆盐体刺穿油田横剖面图
四、裂缝性油气藏
★油气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主要为 (构造)裂缝。
灰岩、 泥灰岩、泥岩等(致密、性脆)
•裂缝性油气藏的特点
a.油气藏常呈块状; b.钻井过程中经常发生钻具放空、泥浆漏 失、井喷; c.储集层岩芯孔隙度、渗透率较低,但试 井渗透率较高; d.同一油气藏不同井间产量相差悬殊。
盘锦石油成分
盘锦石油成分
盘锦石油是中国辽宁省盘锦市所产的一种重质原油。
它是一种混合石油,其成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烃类:盘锦石油主要由碳氢化合物组成,包括脂肪烃、环烷烃和芳香烃等。
这些烃类是石油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分子结构和碳原子数目不同,使得石油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用途。
2. 硫化物:盘锦石油中还含有一定量的硫化物,如硫化氢、二硫化碳等。
这些硫化物在燃烧时会产生硫化物气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有一定的危害。
3. 氮化物:盘锦石油中也含有少量的氮化物,如氨基化合物等。
这些氮化物在加工过程中容易与其他组分发生反应,形成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
4. 杂质:除了上述主要成分外,盘锦石油中还可能含有微量的杂质,如金属离子、沉淀物和水分等。
这些杂质在石油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对设备和产品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石油的成分会因地域和采集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以上是盘锦石油的一般成分介绍,具体的成分比例和性质还需要通过实验室的分析测试来确定。
1。
中国石油构造样式
中国石油构造样式绪论石油构造是在一种主导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各种变形的整体。
地壳运动可概括为无个字“升、降、开、合、扭”。
地槽转化为地台的过程实质上是由洋壳转化为陆壳的过程。
地台转化为地槽实质上就是陆壳裂解转化为洋壳的过程。
在沉积盆地中,最常见的是由开裂环境转化为收缩环境。
正反转构造:负向构造转化为正向构造。
负反转构造:正向构造转化为负向构造。
石油构造类型表第一章沉积盆地构造分析一、沉积盆地按地球动力学分类(一)开裂环境随着大陆的解体,沉积盆地的形成往往与岩石圈的引张应力有关。
1、大陆裂谷盆地(有些裂谷与造山带以高角度相交,称之为碰撞裂谷)2、大陆边缘拉裂盆地3、边缘海盆地(二)收缩环境板块或块体的聚合形成造山带,在造山带一侧或造山带内形成一系列压陷盆地。
在这些地区以挤压应力作用为主,地壳缩短加厚,形成各种收缩构造。
1、山前压陷盆地(前陆盆地属此类)2、山间压陷盆地(三)剪切环境1、拉分盆地2、断层边缘盆地3、断层楔盆地4、断层角盆地5、走滑横向盆地等(四)重力环境1、克拉通盆地2、撞击盆地(陨石坑等)二、中国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形成的地质背景从全球观点来看,造山带的形成与深海槽的消亡、大陆的解体、漂移是密切相关的。
即裂解作用与造山作用是相对应的。
裂陷使地壳伸展,形成各种类型的伸展构造;造山使地壳缩短,形成收缩类型的构造。
(一)印支期中国西部,印支旋回既有“开”又有“合”,裂陷作用与聚合造山作用并行不悖,彼此紧密相关。
在“开”与“合”两大地质事件中,中国西部由于岩石圈的不均一性,古老陆块与软弱带接触区发生裂陷,形成断陷盆地。
(二)燕山期燕山运动自下而上可分为三次激化期。
早燕山期:早、中侏罗世与晚侏罗世之间中燕山期:晚侏罗世与早白垩世之间晚燕山期:晚白垩世与早第三世之间中国西部地区,由于藏南海槽强烈扩张,岗底斯地体与古亚洲大陆拼帖,这一演化过程中,近南北向的开裂与聚合交替发生。
西部地区除老的坳陷盆地继承发育外,还产生许多山间或山前断陷。
石油地质学—油气藏类型分析
世界第二大油田(主要含油 层为中白垩统瓦拉砂岩及布尔 干砂岩,孔隙度25%~30%, 单井平均日产油量达1350t,可 采储量90亿吨 )。
此外,在北美墨西哥湾、
原苏联恩巴地区、西非部分地
区的许多背斜油气藏,也都属
于这类。
石油地质学—油气藏类型分析
■第二节 构造油气藏
4、披覆背斜油气藏 圈闭成因:古地形突起和差异压实作用有关 圈闭的分布:地台区 油气藏特点:
统; 2)钻井中常发生钻具放空,泥浆漏失、井喷现象; 3)室内实测岩芯渗透率与试井测定结果相差极大; 4)单井初产量高,递减快,井间产量相差悬殊;高产井、低
产井、干井交叉出现; 5)井间干扰明显。 6)裂缝的发育和分布,控制了油气的富集程度。
石油地质学—油气藏类型分析
■第二节 构造油气藏
2、构造裂缝油气藏类型 根据储层岩性划分
1)圈闭核部为坚硬的块状岩石突起; 2)背斜形状一般为穹隆状,顶平翼稍陡,反映古突起形状 ; 3)圈闭的闭合度向上逐渐减少; 4)两翼倾角向下逐渐变陡。 如:渤海湾盆地 济阳坳陷 孤岛油田 基底:奥陶系石灰岩或白云岩 翼部:下第三系
顶部:上第三系馆陶组及明化镇组
形成较大规模的披石盖油地构质学造—油。气藏类型分析
石油地质学—油气藏类型分析
■第二节 构造油气藏
3、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
如:江汉盆地 王场油田 走向北西,两翼近对称,隆起幅度高达800m。在剖面上,地层倾角
上缓下陡,上部仅200,下部达60—700。地下核部为盐岩隆起。
石油地质学—油气藏类型分析
■第二节 构造油气藏
3、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
中东地区科威特布尔干油田
1)两翼地层倾角平缓; 2)圈闭的闭合高度小,闭合面积大,常呈穹窿状; 3)断层较少且以张性断层为主; 4)油气藏连片、成带,形成大型 隆起或长垣; 5)圈闭形成时间早。 是聚集油气、形成大油气田的有利的地区。 如:松辽盆地—大庆长垣莎尔图油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区构造分析》新在线作业(一)
《油区构造分析》学期在线作业(一)构造与油气成藏的关系有()A:控制烃源岩的形成B:提供运移动力C:提供运移通道D:提供聚集场所参考选项:A,B,C,D断层封闭性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A:断层纵向封堵系数B:泥岩削刮比C:岩性配置关系D:断裂带充填物参考选项:A,B底辟构造的基本结构A:核下构造B:龟背构造C:核上构造D:底辟核参考选项:A,C,D依据板块构造和地球动力学,可将含油气盆地分为A:伸展盆地B:压缩盆地C:走滑盆地D:克拉通盆地参考选项:A,B,C根据主冲断层在冲断层系中的位置,可将叠瓦冲断层系分为A:前缘冲断层系B:前裂式冲断层系C:后缘冲断层系D:后裂式冲断层系参考选项:A,C含油气盆地是油气()的基本单位A:生成B:运移C:聚集D:保存参考选项:A,B,C,D典型的三叉裂谷系由()组成。
A:地中海B:红海C:亚丁湾D:东非裂谷参考选项:B,C,D下面那些属伸展盆地的形成机制A:纯剪切伸展模式B:简单剪切伸展模式C:拆离与分层剪切伸展模式D:地幔隆升伸展模式参考选项:A,B,C双层冲断层系是由A:顶板冲断层B:底板冲断层C:连接冲断层D:冲断夹块参考选项:A,B,C,D依据地球动力学,构造样式分为A:伸展构造样式B:压缩构造样式C:走滑构造样式D:花状构造参考选项:A,B,C伸展构造体系按其卷入深度呈现不同特征A:深层次主要表现为韧性剪切B:中层次为基岩中的脆性逆断层C:浅层次为铲式正断层D:中层次为基岩中的脆性正断层参考选项:A,C,D与板块俯冲作用有关的压陷盆地A:弧前盆地B:斜坡盆地C:海沟D:边缘海盆地参考选项:A,B,C。
油层物理1-1 第一节 石油的组成与性质
第一节 石油的组成与性质
石油与天然气从化学组成上讲为同一类物质。现已确定石 油中烃类主要是由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这三种饱和烃类 构成。原油中一般未发现非饱和烃类,如烯烃、炔烃。烷 烃又称石蜡族烃,其化学通式为CnH2n+2。 烷烃由于其分子量大小不同,存在的形态也不同。 在常温常压下,C1~C4为气态,它们是构成天然气的主 要成分; C5~C16是液态,它们是石油的主要成份; 而C17以上的烷烃为固态,即所谓石蜡。石油中固态烃 能以溶解或结晶状态存在于石油中。因此,石油与天然气 在化学结构上说均为烃类,只是分子量不同而已。
API度与国际通用的密度在数值上相反,API度高的石 油,实际上都是密度低的轻质石油。
17
2)地层原油分类 6、粘度是地层油的主要物性之一,它决定着油井 产能的大小、油田开发的难易程度及油藏的最终 采收率。 按粘度分为:
1 2 3 4
低粘油:指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低于5mPa.S 中粘油: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5~20mPa.S
15
1)地面原油的分类
3、根据原油中的含蜡量可将原油分为: (1) 少蜡原油一—原油中含蜡量在1%以下; (2) 含蜡原油一一原油中含蜡量在1~2%之间 (3)高含蜡原油一一原油中含蜡量在2%以上。 (大庆 原油) 4、按原油的关键组分划分为: (1)凝析油:密度<0.82g/cm3(20℃)的原油。 (2)石蜡基原油:密度0.82~0.89g/cm3(20℃) 的原油。 (3)混合基原油:密度0.89~0.93g/cm3(20℃) 的原油。 (4)环烷基原油:密度>0.93g/cm3(20℃)的原油。
第一章
油层流体的物理性质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Reservoir Fluids
石油构造分析-第1讲 石油构造分析概述-第3部分 构造样式
构造样式的叠加和鉴别
构造样式 同一期构造作用或同一应力场背景下 形成的构造总和
构造样式的叠加 不同时期构造作用或不同时期应力场 背景下形成的构造样式先后叠加发育 在同一地区或同一盆地中
构造样式的叠加和鉴别
1、拖曳构造 2、网格状构造 3、带状构造 4、孤立状构造 5、雁行构造 6、花状构造 7、平行式构造 8、不规则状构造 9、侧列式构造 10、披覆构造
概念和分类 基底卷入型构造样式 盖层滑脱型构造样式 构造样式的叠加和鉴别
基底卷入型构造样式
1. 扭动构造组合 2. 张性断块 3. 压性断块-基底逆冲断层 4. 基底翘曲
基底卷入型构造样式
1. 扭动构造组合 2. 张性断块 3. 压性断块-基底逆冲断层 4. 基底翘曲
基底卷入型构造样式
第一讲 石油构造分析概论
第三部分 构造样式
概念和分类 基底卷入型构造样式 盖层滑脱型构造样式 构造样式的叠加和鉴别
构造样式
同一期构造作用或同一 应力场背景下形成的构 造总和
按基底是否卷入
基底卷入型
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滑脱型
按力学性质
扭动构造组合 压性断块和基底逆冲 张性断块 基底翘曲
滑脱型逆冲-褶皱组合 滑脱型正断层组合 盐构造 泥构造
1. 扭动构造组合 2. 张性断块 3. 压性断块-基底逆冲断层 4. 基底翘曲
基底卷入型构造样式
1. 扭动构造组合 2. 张性断块 3. 压性断块-基底逆冲断层 4. 基底翘曲
基底卷入型构造样式
1. 扭动构造组合 2. 张性断块 3. 压性断块-基底逆冲断层 4. 基底翘曲
概念和分类 基底卷入型构造样式 盖层滑脱型构造样式 构造样式的叠加和鉴别
石油生成的地质条件
浅谈石油生成的地质条件摘要:现代的人们怎样去认识几百万年甚至更早以前油气生成的历史呢?如果说历史学家认识人类历史是研究史书的记载和各种文物的话,那么,地质学家追溯油气的生成条件就要去研究地层中生油层的各种信息。
这里所指的生油层就是沉积岩层中的暗色泥岩层或碳酸盐岩层。
使用现代的物理、化学分析手段,已经完全能够做到把它们在生成油气过程中,所残留下来的各种信息提取出来,加以研究和认识,不断地探索油气生成的条件。
关键词:石油地质生成条件一、概述石油是储存在岩石的孔隙、洞穴和裂缝之中。
凡是具有孔、洞、缝,液体又可以在其中流动的岩石,就叫做储集层。
石油就是在储集层中储集和流动的。
专业人员主要用孔隙度和渗透率两个因素来衡量储集层的优劣。
孔隙度的数值大,表明储藏油的空间大、可以容纳较多的石油。
渗透率的数值高,则表示孔隙、缝洞之间的连通性好,石油容易流动,容易采出来,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
天然气作为石油的伴侣,它也是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成分,而是以气体状态从地下岩石中来到地面的。
但天然气的生成条件要比石油更为多样化。
就生成阶段来说,石油要达到一定深度才能大量生成,而天然气从浅到深都能生成;就物质来源来说,生成石油主要以水中浮游的动、植物或称腐泥型有机质为主,而生成天然气,除此以外还可以有高等植物或称腐植型的有机质;就成因来说,有机成因的,也有无机成因的,这种多样化的成气条件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找气领域.根据天然气的形成条件。
二、石油生成的地质条件要使沉积物中的有机质能够保存下来,需要有特定的地质条件。
大家都知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
泥沙和有机质是在水的携带下,在一个低洼的地区沉积下来。
因此,首要的地质条件就是要有一个低洼的地形。
这种低洼地形,根据它的规模大小,分别称为盆地、坳陷、凹陷、洼槽等,并在各个地质历史时期中是不断变化的。
若随着地壳的运动继续下沉,它就能继续保持低洼的地形,可以继续接受沉积物,使地层厚度不断增大。
分析石油地质勘探与储层评价方法
分析石油地质勘探与储层评价方法石油地质勘探与储层评价方法是石油勘探开发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石油资源的发现与开发。
在石油地质勘探阶段,科学的勘探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勘探成功率,而在储层评价阶段,科学的评价方法能够为石油开发提供重要的依据。
本文将从地质勘探和储层评价两个方面,对石油地质勘探与储层评价方法进行深入剖析。
一、地质勘探方法1.地质勘探概述石油地质勘探是指对地球表层或地下潜在油气藏进行系统的、科学的、有目的的调查和研究,以便找到石油和天然气的活动。
地质勘探工作主要包括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工程勘探以及资料整理等内容。
地质勘探的任务是通过科学方法,找到潜在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储集地,并为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发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2.地质调查地质调查是石油地质勘探的核心内容,其主要目的是收集和分析区域内的地质学信息,包括地层的分布、岩性、构造、地貌、地球化学特征等。
地质调查的方法主要包括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地质分析两大部分。
野外地质调查是通过人员实地勘查,采集地质标本和地质样品,并记录地质信息。
而室内地质分析是在实验室对野外采集的地质样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以获得更为精确的地质信息。
3.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勘探是利用地球物理方法,对地球表层和地下进行勘探研究,从而获取地下结构和地质特征的勘探技术。
常用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包括地震勘探、地电法、测井、地磁法、重力法等。
这些方法通过测定地下介质的物理性质,识别地下构造和地层的差异,为石油地质勘探提供重要的地质信息。
地球化学勘探是通过采集和分析地球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在地质体系中的分布规律,以了解地下油气藏的分布和性质。
地球化学勘探方法主要包括地球化学勘探采样、化验分析和数据解释等环节。
地球化学勘探方法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不同地埋深的地层岩石和孔隙水所含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烃类烃源岩分布规律,以便为勘探人员提供具体的勘探目标。
二、储层评价方法1.储层评价概述储层评价是指对勘探区内天然气和石油储层进行分析和评价,以揭示储层的主要岩性、物性和储集条件,进而为开发提供依据。
二连盆地石油地质特征
二连盆地石油地质特征二连盆地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重要油气盆地,也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石油生产基地之一、它位于巴彦浩特盆地和呼伦贝尔高原之间,北起黑龙江,南至中国蒙古国边境。
以下是该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
1.地质构造特征:二连盆地属于由新元古代至新生代发育的碰撞造山带内,有着复杂的地质构造。
整个盆地呈弓状,自北向南逐渐闭合,中部为高、东、西两翼为低的构造格局。
盆地内大致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部分。
2.沉积特征:二连盆地的沉积历史悠久,沉积时代自太古宙至二叠纪,历经了堆积、剥蚀、抬升和沉降等多个阶段。
主要的沉积物包括岩屑碎屑岩、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等。
其中,中部主要为陆相碎屑岩和冲积扇沉积,东部和西部为湖相沉积。
3.石油资源特征:二连盆地是中国重要的石油生产基地之一,盆地内已探明的油气资源储量巨大。
主要的油气藏类型包括构造油气藏、断层油气藏和凹陷盆地油气藏等。
石油油藏主要分布在二叠系和白垩系地层中,邻近地层也有局部油气的存在。
井探结果显示,油气蕴藏形式多样,有浸染型、富集型、岩性型等。
4.勘探开发特征:盆地内的石油勘探开发工作已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勘探开发经验。
然而,由于盆地构造复杂,油气藏性差异大,勘探难度较大。
在勘探技术方面,盆地应用了地震勘探、测井、岩心分析、化验分析等多种手段。
近年来,盆地还引进了先进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和油藏开发技术,如三维地震勘探、水平井、多项证明技术等。
其中,水平井技术在二连盆地的油气勘探开发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5.油气运输特征:二连盆地的油气运输主要依靠管道运输和铁路运输。
盆地内早期的油气运输主要通过铁路和公路进行。
随着盆地油气产量的不断增加,建设规模较大的输油管道已成为主要方式。
以上是二连盆地的主要石油地质特征。
这个盆地具备丰富的石油资源,但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勘探开发难度大,需要不断完善勘探技术和提高综合利用水平,以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一宝贵的石油资源。
石油绘图中常用图例及古达米斯盆地简介
Pe上nn石syl炭va统nian
M 下iss石issi炭pp统ian
C2-153/196/181 C1-103/148/109
U D
p3-p上2e0r泥4D/2e盆0v6o统/n1i6a9n
M iddle D evonian D 2中-15泥3/1盆65统/109
Low下e泥rD盆evo统nian D 1-153/148/73
MMcfgpd:106立方英尺(气)/天
m
:米
ft :英尺
oAPI :原油相对密度
cP :厘泊
mD :毫达西
1 古达米斯盆地
(英文名称:Ghadames Basin)
1.1 概况
古达米斯盆地位于北非撒哈拉地台区。盆地总面积达 368,617km2,行政区隶属于阿 尔及利亚、突尼斯和利比亚,主体位于利比亚境内。
全新统Q2
Pliocene N 2-255/255/153
第三系Tr
O渐lig新oc统enEe3 E3-254/224/144
M iocene
上N 1 - 第2 5 5 三/ 2 5 5 系/ 0
上新统N2
E下2始-2E5第o新4c/e2统三n0e9E/系259 E1-古P2a3渐l5新e/o新1c统9e统2nE/e11E039
Explanation: The colorcode is in RG B code. Forexam ple D -203/140/55 represents D evonian w ith the colorm ix of203 Red,140 G reen,and 55 Blue.
pC
新N o太arc古hae界n N A -2 4 9M/ 1A5 5 / 1 9 7
主要类型盆地的基本石油地质特征
主要类型盆地的基本石油地质特征
主要类型的盆地的基本石油地质特征包括:
1. 逆冲盆地:这些盆地通常形成于碰撞带,具有复杂的构造,包括逆冲断层、褶皱和逆冲带的堆积。
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构造陷落带或断层盆地中。
2. 伸展盆地:这些盆地通常形成于大地构造伸展作用下的断裂带,具有广阔的盆地扩张地块。
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断层陷落带或断层陷落板块内。
3. 弧前盆地:这些盆地形成于弧前或弧后的洋中脊或洋-陆碰撞带,由高度拉伸、俯冲及碰撞引起。
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拉伸断层陷落带或板块碰撞带内。
4. 前陆盆地:这些盆地形成于大陆碰撞带前缘,由于造山带后退而形成,具有沉积物厚度较大的特点。
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沉积盆地中。
5. 浅海盆地:这些盆地形成于浅海环境,通常具有丰富的有机质沉积物和适宜的沉积环境。
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生物石油或碳酸盐岩中。
6. 深水盆地:这些盆地形成于深海环境,通常具有复杂的沉积体系和特殊的地貌。
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深水沉积岩或深层沉积过程中。
石油构造分析-第4讲 走滑盆地及扭动构造
根据走滑断层两盘的相对位移的方向可分为左行和右行。当观察 者站在断层的一盘而观测到另一盘向自己左侧的位移时称为左行 或左旋,反之称为右行或右旋。左旋也称为逆时针旋转,右旋也 称为顺时针旋转。
走滑断层常常呈有规律的斜列。当沿着断层走向观测,一条断 层尖灭后另一条断层出现在其左侧的排列形式称为左阶(步), 相反的排列称为右阶(步)。
走滑作用方式 走滑作用有三种方式,既平行扭动、聚敛扭动(压扭)和离散扭 动(张扭)。出现主要取决于(1)块体间断层线方向的变化; (2)块体相对于断层线活动的变化。
走滑盆地
板块或断块在剪切作用下发生沿板块或断块 边界走向的滑移时,在垂直于板块或断块边界的 剖面上所表现出来的变形并不造成地壳的伸长或 缩短。这种变形称为走向滑移变形,在走向滑移 变形过程中形成的盆地统称为走滑盆地.
石油构造分析
第四讲 走滑盆地及走滑构造
走滑作用与走滑断层
由扭应力或剪 应力引起地壳或岩 石圈沿着某些构造 边界或特定的构造 带发生走滑变形的 构造作用,可以称 为走滑作用。主要 的构造作用形式, 包括沿稳定边界的 走滑活动和板块内 部一些大型走滑断 层的走滑活动。
走滑构造
走滑作用产生的各种构造变形组合称为走滑构造。走滑断层是走滑构造中最 重要的构造要素。走滑断层(strike-slip fault)与扭动断层(wrench fault) 是同义词,是指沿断层面走向一盘相对于另一盘做水平运动。
走滑盆地的类型
1、拉分盆地(pull-apart basin) 2、转换伸展盆地(transtensional basin) 3、转换挤压盆地(transpressional basin)
拉分盆地是 指产生在两 个走滑断层 羽列重叠部 位的拉张区 的盆地。
中国油田分布及各个石油单位的情况分析
中国油田分布及各个石油单位的情况分析大庆油田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处哈尔滨、齐齐哈尔市之间。
油田南北长140公里,东西最宽处70公里,总面积5470平方公里。
1960年3月党中央批准开展石油会战,1963年形成了600万吨的生产能力,当年生产原油439万吨,对实现中国石油自给起了决定性作用。
1976年原油产量突破 5000万吨成为我国第一大油田。
目前,大庆油田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使原油产量仍然保持在4000万吨以上。
胜利油田地处山东北部渤海之滨的黄河三角洲地带,主要分布在东营、滨洲、德洲、济南、潍坊、淄博、聊城、烟台等8个城市的28个县(区)境内,主要工作范围约4.4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油田。
辽河油田油田主要分布在辽河中下游平原以及内蒙古东部和辽东湾滩海地区。
已开发建设26个油田,建成兴隆台、曙光、欢喜岭、锦州、高升、沈阳、茨榆坨、冷家、科尔沁等9个主要生产基地,地跨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13市(地)32县(旗),总面积近10万平方公里,产量居全国第三位。
克拉玛依油田地处新疆克拉玛依市。
40年来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找到了19个油气田,以克拉玛依为主,开发了15个油气田,建成792万吨原油配套生产能力 (稀油603.1万吨,稠油188.9万吨),3.93亿立方米天然气生产能力。
从1990年起,陆上原油产量居全国第4位。
四川油田地处四川盆地,已有60年的历史,发现气田85个,油田12个,含油气构造55个。
在盆地内建成南部、西南部、西北部、东部4个气区。
目前生产天然气产量占全国总产量近一半,是我国第一大气田。
华北油田位于河北省中部冀中平原的任丘市,包括京、冀、晋、蒙区域内油气生产区。
1975年,冀中平原上的一口探井任4井喷出日产千吨高产工业油流,发现了我国最大的碳酸盐岩潜山大油田任丘油田。
1978年,原油产量达到1723万吨,为当年全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做出了重要贡献。
直到1986年,保持年产原油1千万吨达10年之久。
石油勘探的方法和原理
石油勘探的方法和原理石油勘探的方法主要包括地质勘探、物理勘探和地球化学勘探。
1. 地质勘探:地质勘探是通过研究地壳构造、沉积地层、断层、地下构造等地质特征,找出存在石油储层的地区。
主要方法包括地质地貌勘探、露天地质勘探、钻井勘探等。
地质地貌勘探通过观察地表地貌特征,如河流、湖泊、地表矿产等,判断地下是否可能有石油储藏。
露天地质勘探通过矿坑、采矿洞、露天矿床等地质特征,推断地下是否可能存在石油。
钻井勘探通过钻取地下样品,如岩心、土样、水样等,研究地层组成、结构、性质等,判断地下是否含有石油。
2. 物理勘探:物理勘探是通过测量地下介质的物理性质变化,找出存在石油储层的地区。
主要方法包括地震勘探、电法勘探、磁法勘探、重力勘探等。
地震勘探通过人工引发地震波,观测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衰减情况,推断地下是否存在石油。
电法勘探通过测量地下电阻率的变化,判断地下是否可能含有石油。
磁法勘探通过测量地磁场的变化,判断地下是否可能存在石油。
重力勘探通过测量地球重力场的变化,推断地下是否可能含有石油。
3. 地球化学勘探:地球化学勘探是通过研究地下水、土壤、岩石等地下介质中的化学成分和特征,找出存在石油储层的地区。
主要方法包括地下水化学勘探、土壤化学勘探、岩石化学勘探等。
地下水化学勘探通过分析地下水中的溶解物质、元素含量和同位素组成的变化,推测地下是否可能存在石油。
土壤化学勘探通过分析土壤中的有机质、矿物质和元素含量的变化,推断地下是否可能含有石油。
岩石化学勘探通过分析岩石中的有机质含量、烃类组成和特征,判断地下是否可能存在石油。
总的来说,石油勘探的方法是通过观测地球的地质、物理和化学特征,研究地下介质的性质和变化,以找出存在石油储层的地区。
石油信息资料
石油信息石油是一种重要的化石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石油不仅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化工、制造等行业,还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济支柱之一。
本文将介绍石油的基本信息、产地分布、开采技术、市场现状以及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石油的基本信息石油是一种深层地球内部形成的有机物质,主要由碳氢化合物组成。
它一般存在于地下几千米到几十公里深的岩层中,通过勘探和开采可以获取。
石油常见的成分主要是碳氢化合物,其中主要的成分是烷烃、烯烃、芳香烃等。
石油的颜色一般为黄褐色至黑色,密度较小,易燃。
石油的产地分布全球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中东、北美、俄罗斯、拉丁美洲等地区。
其中中东地区的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等国家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丰富的地区。
石油的开采技术石油的开采主要有陆上和海上开采两种方式。
陆上开采通过井筒将石油抽出地下,而海上开采则需要使用海底钻井平台等设备。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石油开采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石油市场现状石油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能源来源之一,在全球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石油价格直接影响着全球能源市场的供需关系,也对全球地缘政治产生深远影响。
石油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石油的燃烧释放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负面影响。
石油开采也可能对当地环境造成污染。
同时,石油产业是很多国家的经济支柱,对就业和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总之,石油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它在全球经济和能源结构中具有重要地位。
我们需要在开发利用石油资源的同时,加强环保意识,实现石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中国陆上第一口井——延1井(1907)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玉门石油城构造级别tectonics(100m) structural(10m) minor structures(10cm) petro fabrics(1cm) rock mechanics(1um)油气发现生产1、圈闭2、油源3、充注主要技术1重力勘探2磁法勘探3电法勘探4地震勘探5测井资料沉积岩覆盖大部分地球表面,约75%;体积只占整个岩石圈5%沉积岩仅仅作为薄的地壳覆盖在地球表面。
覆盖是不均匀的,沉积物堆积在局部地区,不严格的称它为沉积盆地。
大部分陆地没有厚的沉积物覆盖,并出现前寒武系火成岩和变质岩。
这些稳定的陆地称之为克拉通(craton)。
沉积盆地不仅是地球演化的档案库,还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
人类大多数都集中生活在现今的沉积盆地地区(如世界著名的三角洲大都是大城市所在地),他直接构建人类的生活环境。
沉积盆地还蕴藏着大量种类繁多的资源,例如煤、石油、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矿产以及对人类极需的水资源没有盆地,就没有石油盆地概念盆地与沉积盆地是有差别的,在盆地分析中常将沉积省略。
沉积盆地sedimentary basin是地球表面相对长时期沉降区域是基底表面相对于海平面长期洼陷或坳陷(depression)并接受充填地区。
沉积盆地既可以接受物源区搬运来的沉积物,也可以充填相对近源火山喷出物质,,也接受原地化学、生物及机械作用形成盆内沉积物。
沉积盆地既可以是大洋深海、大陆架,也可以是海岸、山前、山间地带。
从构造意义上说,沉积盆地是地表的负性区。
地表出沉积盆地以外的其它区域是遭受侵蚀的剥蚀区,及沉积物的物源区,这种剥蚀区是构造上相对隆起的正性区。
隆起正性区遭受侵蚀剥蚀,使其剥蚀下来的物质向负性沉积盆地迁移,并在盆地中堆积下来,这是种均衡调整(或补偿)作用。
盆地(现代地貌盆地)沉积盆地(沉积实体-相当厚的沉积物,汇水盆地;地貌表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含油气盆地(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聚集称为工业油气田盆地)沉积盆地-将其视为整体对其地球动力学进行综合研究盆地术语可指地貌的、构造的和沉积的。
地貌(地形)盆地、沉积盆地、构造盆地构造盆地:常指强烈构造作用改造的盆地,与原始盆地面貌相差较大。
指沉积盆地后期遭受构造变形和与之相关的差异剥蚀的改造,而在后生的向斜或负向构造中保留的沉积实体。
沉积盆地分析发展史1、初步的沉积成分与构造背景分析2沉积充填物分析方法3、沉积体系与构造研究4、沉积吗埋藏史与沉降模拟技术5、地震地层学的引入6、盆地模拟技术第二章、盆地构造族系最早是Dahlstrom用来描述加拿大的落基山山前构造变形,指具有共同力学成因的一组构造集合体。
主要应用在油田尺度或更大尺度构造组合的描述和讨论中。
释义:构造-岩石或岩层形态以及各部分之间关系。
族系-来源相同、特征相似一组实体。
构造族系-在基本不变边界条件下变形产生的各种有成因联系构造型式集合体。
构造型式-不同特点褶皱和断层等岩层变形实体。
边界条件-作用在研究区域边界上力或应力,位移及研究区域中岩层主要物理(力学)性质等。
定义构造族系依据构造层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指盆地盖层与基底间在变形前原始特征及接触方式。
基底:结晶基底、准沉积基底、变质基底。
(其力学性质和物理特征差异直接影响到构造变形特征)基底和盖层关系:薄皮变形和厚皮变形位移场:水平收缩(其剖面长度变形后<变形前);差异垂直位移(变形是差异垂直位移导致,主要构造要素表现为差升降运动);水平伸展(剖面长度变形后>变形前);差异水平位移(走划位移)(变形由差异水平位移造成,主要构造要素相对走滑位移分量>倾滑位移分量);区域垂直位移(区域性隆升或沉降,形成不整合面构造和坳陷盆地)。
构造样式就是同一期构造变形或同一应力作用下所产生的构造的总和。
从大区域范围来看,局部构造在剖面形态、平面展布、排列、应力机制上相互间有着密切联系,形成特定构造组合。
变形条件相似的地区,其构造组合也类似。
相关构造的总体特征可与其它地区或不同时代的另一组相关构造进行区别和比较。
构造样式主要是指几何形态,但也具有力学成因意义(在相同动力学条件下可以出现不停构造样式)研究构造样式的意义。
A变形条件相似地区其构造组合也类似。
B为构造模拟提供依据,解决复杂地区构造问题。
C不同的构造的样式伴生有不同的油气圈闭类型D为合理解释地震资料提供模式,E可在新区资料较少认识和预测含油气去中可能出现的构造样式及有关的油气圈闭类型。
影响构造变形样式主要因素地层力学性质(相对能干性、层序厚度及垂向结构变化、是否能发生层间滑动。
)、岩层变形与地层形成年代关系、主动变形机制、变形与地表的关系(未影响到地表、地表变形并发生剥蚀和充填、断层露出地表)、先存构造影响、边界位移(构造族系位移场内局部位移和构造族系未考虑的边界位移。
)五个构造族:水平收缩(其剖面长度变形后<变形前);差异垂直位移(变形是差异垂直位移导致,主要构造要素表现为差升降运动);水平伸展(剖面长度变形后>变形前);差异水平位移(走划位移)(变形由差异水平位移造成,主要构造要素相对走滑位移分量>倾滑位移分量);区域垂直位移(区域性隆升或沉降,形成不整合面构造和坳陷盆地)。
四个构造系:盖层滑脱(盖层与基底之间存在大型区域性滑脱断层或拆离断层。
盖层构造变形发生在区域性滑脱断层上盘,也称薄皮构造);结晶基底卷入(结晶基底与盖层都卷入变形,主要断层切割到结晶基底中。
盖层与基底间无大型区域性滑脱断层或拆离断层作为变形分隔界面);准沉积基底卷入(基底是厚层沉积岩或浅变质岩层。
这些基底岩层在盆地沉积盖层发育前可经历,与盖层呈角度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盆地变形过程中在此卷入变形);变质基底卷入(变质基底是经过较强变质岩层,原始层理已对后续变形不起主导作用,基底岩层在沉积盖层变形过程中一起被卷入变形。
)构造族系和构造样式之间的关系同一构造族系中可包含多种构造样式。
如:薄皮收缩构造中变形样式可是滑脱褶皱,也可是逆冲断层。
二者都强调不同构造要素之间成因联系,前者侧重边界变形条件,后者侧重变形几何学特征。
构造族系实际上还有很多过渡类型,介于上述各端元构造族系分类。
十种最常见的构造特征(1)拖曳褶皱:沉积岩受断层拖曳形成褶皱,压性逆断层、张性正断层、剪切平移断层拖曳褶皱有明显差别。
(2)披覆褶皱:因下部坚硬岩层(基底断块)存在,迫使上部沉积中形成褶皱。
即“强制褶皱”(Forced fold)。
与古地形隆起之上由于差异压实作用造成背斜不同。
(3)雁列构造:包括断裂和褶皱,是系列平行叠覆构造,本身相互平行,但与总构造形变走向斜交。
(4)网络状构造:区域范围内,构造线组平面上相互交切,称“锯齿状”或“之”字形。
(5)不规则构造带:局部构造成群集中分布,但空间排列、走向延伸没有规律。
(6)平行构造带:相似构造单元平行排列,构造间隔可很近,平面上呈凹凸相间波状条带,并弯曲呈扇形地带和凹港状地带。
(7)侧列式:构造带不连续叠覆构造单元,本身相互平行,于总体形变带走向也平行。
(8)孤立式:呈孤立,单独形式,不与其他相似构造排列在一起。
(9)天窗式构造:由两组断层相交形成断块,两条断层间断块为最高隆起部位。
相当于墙角断块。
(10)带状构造:不连续狭长构造带,局部走向可能和主要构造走向平行、斜交或垂直。
鉴别构造样式基本准则1、局部构造平面和剖面形态2、构造平面展布特征3、沿走向排列重大差异。
特别注意:区别关键性构造特征、构造在走向排列上局部重大变化、注意总体区域构造格局。
沉积盆地中与构造样式半生最常见油气圈闭基底卷入型构造样式:扭性断层组合、压性断块和基底逆冲断层、张性断块、基底翘曲。
扭性断层组合主要发育的构造环境是:板块转换边缘、离散边缘、汇聚边缘。
切洋壳离散边缘,扩张轴错断。
切陆壳离散边缘,形成具有不同沉积史次级盆地转换边缘:走向滑动沿整个平行断层组分布,或集中单条主扭断层。
汇聚板块边缘与边缘近平行,属纵向扭断层且均处造山带或岩浆弧轴部。
板块侵入方向偏斜造成的。
汇聚板块边缘与边缘斜交,斜向扭断层。
多在造山带和前陆地区。
断层型式和位移方向符合共轭剪切体系。
离散边缘和板内地堑系统-扭断层发育可能性较小,板内产生机会最小。
板内扭断层以单条形式出现,且位移小,半生构造也少。
扭性构造组合三亚类走向扭动-无明显压与张性特征,单纯扭性汇聚扭动-伴挤压特征离散扭动-伴拉张特征主要取决于侧向运动块体排列方式及边界与区域板块相对运动方向,初步鉴定扭性断层平面上雁列式排列特征构造局限在连续而狭窄线性构造带内。
扭断裂早地震剖面上和地表花状构造根据断层的三种亚类可构成多种类型油气圈闭:雁列褶皱、雁列正断块、逆冲断层下截断部位和花状构造。
压性断块和基底逆冲断层-汇聚板块边缘压性断块分布限于前陆区,分布局限基底逆冲断层可广泛发育在前陆区,造山带和海沟向陆侧斜坡上。
压性断块是因为岩石圈板块向下俯冲造成挤压力产生。
深部板片范围控制前陆区构造展布区域。
地壳由于受热而变得脆弱也是形成压性断块的原因。
汇聚边缘有两种前陆区弧后前陆区位于岩浆火山弧和克拉通之间,具有逆冲褶皱带安第斯型或科迪勒拉型-连接板内部或克拉通。
边缘前陆区大陆碰撞发展来的,位于岩浆火山弧与古海沟之间碰撞型或喜马拉雅型褶皱和逆冲断层方向板块边缘或早期海沟。
基底卷入压性断层较浅-平缓披覆褶皱或翘起单斜中间-陡倾的拖曳褶皱近基底-倾斜断块压性断块边界断层面可从近直立到低角度逆冲断层在剖面上断块像是旋转断片,伴生不对称挠曲。
单个构造由简到繁,在挠曲断块边界一翼下倾方向上可看到平行构造轴大型正断层,顶部次级正断层,包括纵向、横向,在某些披覆挠曲上常见。
有些横向断层具有走滑分量,错断翘曲轴,并多以高角度终止在断块边界上。
区别断块、滑脱逆冲、聚合性扭曲断块构造网格状格局压性断块断层较浅、倾角较陡挤压断块作用特殊标志天窗式构造群和“之“形断层压性断块挤压特征较陡挠曲断块构造横截面上的旋转断片和单斜阶梯状外貌逆冲-褶皱带波状形态扭动带直线贯穿式主断层和雁列式构造转换边缘上发育上冲断层方向比较单一,伴雁列褶皱扭动构造组合和逆冲褶皱带的褶皱形态,扭动作用伴生对称褶皱识别压性断块和张性断块的标志是断块边界断层特征下图为基底逆冲断层压性断块形成富含油气圈闭,汇聚板块环境-基底逆冲断层,超高温,高压复杂变形,所以找油远景不理想。
张性断层正断层广泛发育次级构造正断层可存在于所有其他构造样式区域性深层正断层,构成独立张性断块样式离散边缘个发展阶段上产生,从最初的地壳抬升,初发裂谷,拗拉谷到边缘海,扩张中心以致被动边缘均可形成。
在板块内部某些地区可见。
正断层在剖面上是最简单样式之一,平面上形式变化很大。